TOP
0
0
魅麗。花火原創小說66折起
馮友蘭(平)
滿額折
馮友蘭(平)
馮友蘭(平)
馮友蘭(平)
馮友蘭(平)
馮友蘭(平)
馮友蘭(平)
馮友蘭(平)
馮友蘭(平)
馮友蘭(平)

馮友蘭(平)

定  價:NT$ 178 元
優惠價:79140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B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15元
庫存:8
可得紅利積點:4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商品簡介

本書全面介紹了當代極富爭議的中國哲學家馮友蘭的生平和哲學思想,並評介分析了他與中國傳統文化及西方哲學的思想聯繫。自五四新文化運動以降,馮友蘭率先運用西方的哲學方法和邏輯分析法重構宋明儒學,成為極具影響 的哲學家。本書著重研究了馮友蘭創造的『新理學』體系,並探討了他何以在一九四九年後皈依馬克思主義,自我批判與懺悔他的哲學和學術研究。本書還披露了鮮為人知的馮友蘭的個人及家庭生活背景,以及他在文化革命中的遭 遇。

作者簡介

 殷鼎

一九五三年生於北京。長期生活在新疆。一九八二年畢業於天津南開大學,旋任教南開大學哲學系。一九八四年赴美,入史丹福大學哲學宗教研究系,獲哲學碩士、博士學位。現為美國史丹福大學人文中心研究員及舊金山大學東西文化所研究員。
 
出版有《理解的命運》(東大圖書公司)及《人的現代化》(走向未來叢書)等書。目前從事中西方理性主義黑潮的比較研究及詮釋學研究。

 活下來,便是一樁成就

──寫在馮友蘭先生辭世之後(代序)
 
如同我當年聽到梁漱溟辭世的情形一樣,馮友蘭謝世的訃告由《紐約時報》和《人民日報》海外版傳到我手上時,我正在為臺灣三民書局約寫馮友蘭的哲學生涯傳記:停下筆來,默坐,又將我親自拍攝的馮友蘭晚年生活的錄影帶,重放在電視機上。「三松堂」的橫匾出現了,接著便是馮友蘭盤恒於院前庭三棵松樹之間,舉步維艱。書房、臥室、客廳接踵而現,處處是書盈四壁。在一片夏日的蟬鳴聲中,馮友蘭伏在案上,手枓索著握住毛筆,摸索著在宣紙上為我題寫書名──他已幾乎雙目失明了。極認真,像用著全副心力。他自己的生涯,也是這樣一筆筆寫過,中國的哲學思想史,也這樣一筆筆在他手中寫過。
 
他寫了一幅,似乎感到不滿意,又堅持要再重寫一幅,但並不說他為什麼不滿意,猶如鴨游春水。冷暖自知。竟真像馮友蘭自己的一生。屢次寫過,屢次重寫。
 
這大概是關於馮友蘭的唯一紀錄影片。雖拍攝在一九八六年夏,卻猶如昨日,而俯仰之間,俱成往事。
 
非同尋常的是,國際上影響最大的報紙《紐約時報》以大幅篇幅並配以照片,報導了馮友藺逝世的消息,占了約四分之一版,這在美國是只有極富盛名的人物,才會得到的殊榮。除了少數美國及學界的人外,美國公眾對馮友蘭的名字和學術完全生疏,但《紐約時報》作了大幅醒目的報導後,他們將依賴該報的〈馮友蘭生平〉來理解馮友蘭,在他們的記憶中,馮友蘭將永遠是《紐約時報》所描繪出的馮友蘭,一個很好的例證是,在《紐約時報》發表馮友蘭訃告的當晚,我接到不少朋友的電話,其中這些美國朋友大都不熟悉馮友蘭,僅知道我熟識他,並做過他的思想研究。他們打來電話,表示關切和致哀之意,並對《紐約時報》以大幅報導一個中國哲學家,感到既意外又讚賞。次日,我上辦公室,在我的信箱中,看到包括系主任在內的幾位教授的短函,向我表示他們的致哀之心,有二位還複印了報紙,以備我需用。他們中,絕大多數只聽說過馮友蘭的名字,他們註定要靠《紐約時報》來塑成他們對馮友蘭一生的印象了。為了讓中國海峽兩岸的朋友,了解美國人(甚至西方人)是會怎樣看待馮友蘭,我將《紐約時報》這段文字譯出:
 
據中共新華社報導,當代中國的著名哲學家馮友蘭於週一(二十八日)辭世,享年九十四歲。馮友蘭教授以其兩卷本《中國哲學史》和宏揚他哲學思想體系的諸多著作而名滿天下。他的哲學思想融合了中國哲學,尤其是宋明儒學,和方哲學思想。
 
一九八二年秋,馮友蘭教授重返母校哥倫比亞大學,接受名譽文學博士學位。馮友蘭曾在哥倫比亞大學問學於杜威和伍德勃支(F. Woodbridge)門下,獲哲學博士學位,回到中國後,在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執教。
 
在授予馮友蘭名譽博士學位的儀式上,美國著名中國哲學專家陳榮捷教授指出,馮友蘭教授值得讚譽,因為他在舉國上下知識分子視中國文化傳統為糞土之時,他護衛著傳統的價值。
 
自一九一七年新文化運動以來,中國的新思想家似視中國思想毫無價值、腐朽不堪,任何好的東西,必是西方的。但馮友蘭博士認真嚴肅地探討中國思想,寫出了學術上極有成就的《中國哲學史》,彰現中國文化、思想、哲學的價值。
 
然而,在一九四九年中共執政以來,馮友蘭的哲學探索歷程卻備受爭議,頗多疑問,他在發掘傳統的正面價值的努力,被某些馬克思主義者認為是為垂死沒落的傳統招魂。
 
馮友蘭一八九五年十二月四日生於河南唐河縣一個地主家庭。一九一○年,他赴開封求學,後又得獎學金,到上海公學就讀。在這期間,他受到當時橫掃中國的民族主義思潮和革命思想的影響。一九一五年,他入北京大學,志在學習西方哲學,但不幸唯一教授西方哲學的教師病逝,他被分配去學習中國哲學。一九一八年自北大畢業後,他在河南編輯一個半月刊報紙,直到他考取官費留學,赴美進入哥倫比亞大學,其時為一九一九年。他再度返美時,已是一九四九年,作為訪問教授,許多朋友告訴他,勸他不要返回中國,因為當時內戰已經爆發,他若留在美國,將於己於家於學都有利。而且,從當時的形勢看,中共很可能執掌大陸。但馮友蘭執意返回,他們為他的未來是在中國,而非在異邦美國。
 
一九五○年,他給毛澤東寫信,表示他不願在一個偉大的時代,再做一位舊時代的遺老。毛澤東表示歡迎他的新生。稍後,馮友蘭到農村去參加土改,這次土改消滅了地主階段在農村的勢力。
 
馮在哥倫比亞名譽博士授予儀式上曾說,在五○年代,中共的威信是相當高的,不僅在政治上,尤其重要的是在道德方面。雖然馮友蘭在五○年代一直不斷發表作品,但他的大多數研究是根據馬克思列寧主義來再解釋他從前的著作。
 
馮友蘭教授的主要著作是三○年代初發表的兩卷本《中國哲學史》,後來被譯成英文,至今仍是中國哲學史的經典之作。他也曾寫了《中國哲學簡史》及數十本重要著作,大量的文章,著述極豐。
 
一九五○年後的一段時間,馮友蘭教授遭受到廣泛的批判。中國大陸的批評者說他的思想是披著馬列外衣的傳統儒家思想。但馮說,政治批判尚溫和,整個五○年代和六○年代,他一直遭受批判。
 
文化革命期間,他據說是屢遭凌辱,但他自己後來不願談論這段經歷。一九八二年馮曾說到,鄧小平在一九七八年重返政壇,執掌權力以來,環境逐漸改善。他說他已能研究哲學而不受干擾,對其他馮友蘭所認識的知識分子來說,也是感到同樣的心情。然而,為什麼馮友蘭一直堅定地為他留在共產黨中國辯護,以及為何至少在公眾場合始終用馬克思主義重新詮釋他的思想,對許多人來說,仍是不解之謎。
 
以上便是《紐約時報》訃告的全文,寫得含蓄而又處處顯露讚譽之情。對馮友蘭在中共專制下的遭遇,僅以一個問句來提示,稱之為「不解之謎」,可謂意味深長。而幾乎在同時,中共《人民日報》卻發表了一篇長文訃告,對馮友蘭作了蓋棺定論:
 
馮友蘭始終是一個愛國者。他一生致力於研究和傳播中國文化。解放前夕,他毅然從美國歸來,主持清華大學的日常工作,辭絕了國民政府要他赴臺的邀請。解放以後,他積極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努力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重新研究中國哲學史。「文革」中他曾被作為反動學術權威加以不公正的批判,身心受到了很大的摧殘。
 
粉碎「四人幫」之後,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他不顧年邁,用十年時間寫成七卷本《中國哲學史新編》,把餘生獻給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
 
馮友蘭先生已在九泉之下,不能再為中共這段定論替他自己辯解了。我敢說,他若生還,一定不會認同,至少在心裏是這樣。海外指責馮友蘭的不在少數。我以自己對他的了解,替他辯護一次。他在大陸政治險惡的環境中,尤其是他的一生最後十年,已經殫盡了心力,做了一個心地善良而又關切中國前途的人所能做的。不要過分苛責他的人格(學術和思想盡可討論)。看看中共這篇蓋棺定論的訃告,便知連他死了,中共都不放遏,要利用和曲解他,他還能辯解嗎?
 
在大陸與馮友蘭是同事又是親戚的著名哲學家張岱年教授,在弟子和友人為他舉行的執教六十週年學術會上,說了一句極有深意的答謝詞,他說,「我一生沒有什麼成就,唯一成就便是活了下來。」這在大陵的政治環境中,是何等意味深長而又弦外有音的話。馮友蘭能活到今日,在大陸本身就是一樁成就。願以此書,寄託我的哀思。
 
* * * * *
 
美國天普大學(Temple University)傅偉勳教授是最早促成海峽兩岸學衝文化交流的學者,貢獻甚矩。他對大陸來美的青年學人扶植獎掖,不遺餘力,對我尤多一層厚愛。曾將拙著《理解的命運》推薦給東大圖書公司滄海叢刊(哲學)出版,這次傅教授主持《世界哲學家叢書》又約我撰寫馮友蘭的哲學生涯,他發表於《當代》的研究評價馮友蘭思想的文章,對我深有啟發,借拙書發表之際,表示我特別的或謝。
 
北京大學湯一介教授,南開大學方克立教校對拙作尤其愛護,千里迢迢將一些珍貴資料帶來美國,格外幫助我這個後進,每次見面或來信,總是詢問研究進展情況,使我感銘在心,借此機會鳴謝。
 
加州貝克利大學的F. Wakeman教授,史丹福大學的D. Nivison教授,以及P. Ivanhoe教授,對拙著多有指正和幫助,並結下學術友情,我謹向這三位師長和朋友表示深深的謝意。此外,史丹福大學東亞圖書館的同人也對拙著的寫作和資料大力協助,一併表示感謝。
 
三民書局的黃安州先生對拙著的出版,付出辛勤的勞動,並提出指導建議,使我特別的感激,並多有受益,書此以誌謝。
 
殷 鼎
一九九一年五月卅日於史丹福大學

目次

《世界哲學家叢書》總序
活下來,便是一樁成就(代序)
第一章 啟蒙歲月
小引
一 童年
二 父親
三 母親──一生最敬佩的人
四 聰穎的學童
五 在上海
六 「北大」的歲月
第二章 到新世界去
一 留學美國
二 赫貞江畔的日子
三 博士論文
第三章 哲學生涯
一 到廣東去
二 教書的苦差
三 《貞元六書》
四 《新理學》
五 《新理學》的中心思想
六 《新理學》主要觀念的邏輯關係
七 馮友蘭的形而上學體系
八 馮友蘭與柏拉圖哲學和新實在主義
九 從新實在主義到宋明儒學
十 重建宋明理學
十— 舊瓶裝新酒
十二 馮友蘭的「共相」學說
第四章 新道德
一 《新事論》──中國走向自由之路
二 《新事論》的中心思想
三 批判新文化運動
四 新道德
五 人生的三個領域
六 尊理性
七 「四境界」
第五章 哲學方法
一 《新知言》
二 政治抱負與失望
三 重歸美國
第六章 懺悔的一代
一 喪失獨立思考
二 從「鮮花」到「毒草」
三 《中國哲學史新編》
第七章 劫難中求生
一 文化大革命初始
二 馮友蘭與毛澤東
三 「顧問」
四 馮友蘭與江青
五 馮友藺與孔子研究
六 馮友蘭與當代新儒學運動
尾聲 重返哥倫比亞
馮友蘭(字芝生)年表
馮友蘭著述目錄(1921年~1983年)
參考書目
索 引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140
庫存:8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