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魅麗。花火原創小說66折起
受害者情結:擺脫惡性糾葛的人際關係,重新找回完整的自己!
滿額折

受害者情結:擺脫惡性糾葛的人際關係,重新找回完整的自己!

定  價:NT$ 320 元
優惠價:90288
領券後再享89折
團購優惠券B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32元
庫存:1
可得紅利積點:8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越是「渴愛」,越變得不「可愛」。
「受害者情結」如何綁架我們的人生?

台灣第一本深入探討「受害者情結」的全方位療癒專書!


你有沒有遇過一種人,總是不斷地複述自己的無辜、反芻自己的無助,把自己說成這個世界上最可憐也最不幸的人,而如果你沒有照著他的期待將他視為唯一重要的關注對象,就會遭遇他強烈的情緒攻擊?
你遇見的,正是所謂有著「受害者情結」的人,也可以說是一位專業的「受害者」。
具有「受害者情結」的人,會在生活中反覆地將自己推向痛苦的邊緣,而且會把這種痛苦傳染給身邊的每一個人。他們因為內心十分空虛和恐懼,所以幾乎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自己的空虛和恐懼上,並且被一種莫名的焦慮支配。
「受害者情結」是一種由長期的無助感、自卑感、消極性和敵意所形成的應對人生處境的方式,「受害者」們不會嘗試去學習解決問題的方法或是靠自己的思考來面對難題,而是會去尋找心目中能夠幫他們伸張正義的強者或承擔責任的代罪羔羊來拯救他們。
本書便教你如何辨識「受害者情結」的八種特徵以及八種常見的關係模式,只有認清「能拯救他的,只有他自己」,避免落入「拯救者」的角色,不隨對方的情緒起舞,劃定清楚的心理界限和關心界線,才能擺脫病態的共依存心理,重建健康、正向的人際關係。

作者簡介

蘇絢慧
諮商心理師。目前擔任璞成心理學堂總監、璞成心遇空間心理諮商所所長。
至今已出版23本心理範疇作品,主題涵蓋臨終關懷、悲傷療癒議題、自我人格發展、情緒修復以及關係議題。除了以寫作推動心理觀點,也長期投入心理教育講授、團體課程和工作坊帶領、心理諮商等工作。出版及心理學推廣足跡遍及華人社會,是許多機關、單位及民眾所信任的心理專業工作者。

已出版作品
《死亡如此靠近》(2001,大塊文化,入圍臺灣金鼎獎最佳文學類圖書)
《請容許我悲傷》(2003,張老師文化,入圍臺灣金鼎獎最佳社會科學類圖書)
《這人生》(2004,張老師文化)
《生命河流》(2005,張老師文化)
《喪慟夢》(2007,張老師文化,入圍臺灣金鼎獎最佳社會科學類圖書)
《於是,我可以說再見》(2008,寶瓶文化)
《因愛誕生》(2009,寶瓶文化)
《當傷痛來臨:陪伴的修練》(2011,寶瓶文化)
《愛,一直都在》(2012,張老師文化)
《其實我們都受傷了》(2013,寶瓶文化)
《其實你沒有學會愛自己》(2014,寶瓶文化)
《死亡如此靠近》(新修版)(2014,寶瓶文化)
《為什麼不愛我》(2015,寶瓶文化)
《七天自我心理學,找回原本美好的你》(2015,究竟出版)
《你過的,是誰的人生?》(2016,究竟出版)
《親愛的,其實那不是愛》(2016,寶瓶文化)
《敬那些痛著的心》(2017,究竟出版)
《入夜,擁抱你》(2017,麥田出版)
《完美情人不存在》(2018,平安文化)
《可惡的他人和可憐的自己》(2018,究竟)
《找回愛與尊重的自尊課》(2019,三采)
《成為自己的內在英雄》(2020,三采)

〔 自序 〕 拆除情感地雷,重整一個完整的自己

CHAPTER1
不滿足我,你就是敵人
——認識「受害者情結」
受害者情結,不等於「被害者」
受害者情結,是童年受傷及受苦經驗膠著僵化而成

CHAPTER2
從受害者到迫害者
——受害者的三角戲劇心理
「受害者情結」的八個特徵
扭曲的信念
情緒失調及情感障礙
八種常見關係模式

CHAPTER3
照顧好自己內心的小孩
——如何自我療癒
建構完整的自我功能,找回人生主導權
以慈悲和自己的痛苦連接,修復破損的自我
引導自己鬆動固守的扭曲信念
超脫好壞對錯的二元對立觀點
重新習得安全依戀,發展客觀彈性的距離
建立穩健的自尊,擺脫挫敗的自我攻擊
學習自我負責,做一個有力量的成人
放下對自己的「完美」期待,接納真實的自己

CHAPTER4
能拯救他的,只有他自己
——如何避免病態依存關係
勿落入拯救者角色,與對方產生病態共依存關係
建立清楚的心理界線和關心界線
不隨對方情緒起舞,避免擔負改變對方情緒的責任
還給對方生命的自主權、尊重對方的人生選擇
不以「我好,你不好」的心理地位看待對方
清楚看見彼此的限制,做好課題分離
以正向情感做正向回饋,理解對方的世界
尊重對方的摸索,祝福對方的蛻變

〔 結語 〕 解開受害者情結,才能擁有健康的自我及人際關係

 

書摘/試閱

你有沒有遇過一種人,或者你感覺到自己可能正是如此:當他一說起自己的遭遇時,是那麼辛酸悲情,是那麼的淒涼不幸,彷彿整個世界都是拋下他,對不起他的人。在他主述的遭遇裡,所有的經歷乖張離奇,所有的欺負和不公都只發生在他一個人身上。
接下來,他會毫不考慮的用所有的力氣,傾洩而出他的怨氣怨念,詛咒那些忘恩負義,或是假仁假義的人不得好死。
但話鋒一轉,又立刻露出脆弱悲情的面容,彷彿自己是誤觸深野叢林的小白兔,不知道這世界怎麼會是如此殘酷、冷漠、無情、寡義?為什麼自己做人那麼善良、這麼單純,卻還是時常被人輕視、惡意對待、冷言冷語,以及被忽視,從不被當一回事?
再接著,他可能會淚眼婆娑的道盡自己如何的無辜、無邪,反覆的訴說自己如何的在人生過程裡遭受別人的傷害、打壓及欺負。
你可能一時間無法察覺,他的前後文和他的情緒狀態有何奇怪,甚至會被他所說的遭遇吸引,覺得他真的是可憐中人,不由得泛起同情和悲憫,但慢慢的,漸漸的,或是一次一次的,你會發現他的述說內容,並未隨著他的傾吐和宣洩有任何改變;甚至,他的段落,他嚥下口水的地方,他流淚時所說到的句子,幾乎都在同樣的落拍,像是一首唱不盡的歌曲,而他可以反覆的誦唱,反覆的迴旋。
最讓你驚訝的,就是你不明白為什麼他每次說到同樣的情節、過程,甚至時間日期,都像是第一次說,彷彿他從來沒有跟你說過一樣。
這個過程裡,我相信你會是很努力的那個人,「努力地」想要改變他的心情,「努力地」要幫他改善生活經驗,「努力地」要他換個角度思考,或是「努力地」要他不要絕望,再度擁抱這世界的希望吧!
然後,你會知道,沒有起任何用處,也無法獲得對方任何的回應。甚至有時候,當你給予這些回應,不論是同理,還是安慰,或是到想要引導對方思考其他的人生面向時,他完全無動於衷,就像是沒有聽到你的聲音一般,任由你的回應淹沒在他的述說聲量中。
如果,你因為這樣反覆周旋,毫無進展的過程而心生厭倦,或心力耗竭,而採用了激進的回應,或是來個不再回應,這時候,對方反而被激起令人難以理解的憤怒,將你也放進這個可惡且殘酷世界的一部分,指責你沒愛心、沒良心、沒道德、沒義理、沒人情…….
總之,這個過程徹頭徹尾,你都感到有點莫名其妙,像是一頭踩進了什麼大沙坑,陷落下去,不可自拔。雖然你很想抓著沙坑底下的人,一起往上掙扎爬出沙洞,哪知不僅沒有爬出沙洞,還覺得有股拉力使勁把你往下拉,使你越陷越深。當你覺得快沒命而必須自救自保時,終於不得不放棄這種無力的掙扎,卻換來沙洞底下的人大喊大罵:「你就這樣拋下我,自己逃命去,你傷得我好深呀……」
如果,這是你曾經遇過的對象,或是這個對象現在正在你左右,那麼,或許你可以慢下來,靜下來,為自己這一段人際關係的奇幻過程開啟新的思考和理解。或許,你遇見的,正是有著「受害者情結」的人,也可說是一位專業的「受害者」。

受害者情結,不等於「被害者」

「受害者情結」,不等於「犯罪被害者」。在法律上,定義的「被害者」是:「係指個人或整體受到傷害包括身心損傷、感情痛苦、經濟損失或基本權利的重大損害的人,這種傷害是由於觸犯現行刑事法律,包括那些禁止非法濫用權力的法律的行為或不當行為所造成。」也就是說,若是法律上所指稱的「被害人」都是基於現行刑事法律認定下的各種損害,有具體事證,也有可追訴的特定「加害人」為對象。
但心理層面的「受害者情結」,則是廣泛性的控訴周遭生活的一切人事物,並且沒有特定對象的沿展及移置到任何所接觸到的對象,只要那位人士並沒有照著他所期待的反應,包括:索求給予、要脅滿足、順應同情,並將他視為唯一重要的對象關注及滿足,就會遭遇強烈的情緒攻擊,並以劇烈的情緒痛苦做為控訴的工具,指責別人壓迫傷害,同時自憐式的把自己說成這世界唯一最可憐,也是最不幸之人。
具有受害者情結的人,行事風格特點是他們會在生活中,反覆的把自己推向痛苦邊緣,哪裡有痛苦就往哪裡鑽。並且,會無意識地把這種痛苦傳染給他身邊的每一個人。受害者情結的人,由於內心十分的空虛和恐懼,他們幾乎所有的注意力,都在自己的空虛和恐懼上,並且被一種莫名的焦慮和無助支配,因此,長期處於這種情結的人容易罹患抑鬱症、身心症,也常陷於絕望感中,嚴重的甚至有自虐傾向和輕生傾向。
這樣的心理反應,我們稱為「受害者情結」。這是一種由長期的無助感、自卑感、消極性、敵意,所形成的應對人生處境的方式,其本質上是一種逃避心理,不願意面對自己生命的真實處境,包括承擔所面臨的生活挑戰及各種問題。
在無意識之中,人產生了「受害者情結」後,很容易透過不斷複訴自己的無辜、反芻自己的無助及受傷情緒及負面思考,把責任推卸給他人,並強烈的索取同情和關懷,而不去真實的面對生活存在的困難,解決自身遇見的問題。

受害者情結,是童年受傷及受苦經驗膠著僵化而成

個體之所以會選擇受害的心態來因應人生,是因為他的內在需要經歷這樣的情緒叢(多重心結),其實也是他的人生模式一再重演的縮影。這個模式,最早起源於他的童年,是在幼年時期經歷巨大的情感創傷及情感忽視,然而,幼年的他,面對自己的遭遇及環境,無力可施、無能為力,自覺弱勢弱小,渴望別人的挽救或關懷,同時感受不到周圍人的協助及幫忙,因此留下了一個始終暗自哭泣,埋怨這世界無情辜負的受殘害幼童心靈,在自己的內在凍結。
這種情結在無意識形塑和衍生過程,並未隨著自己真實年齡的成長和發展而有所轉化或改觀,於是,僵化在早年時期的經驗,形成了對人生的「錯誤意義」設定,解讀這世界及別人都是欺負他的,他只能任人欺壓與宰制,別人都是對他殘忍及不仁不義……等等觀感。
在他的成長過程裡,可能未有恰當機會透過教育、學習或啟發,來累積自己應對這世界的知識和技能,從中調動或重新理解了自己和世界的關係,反而外表雖然是長大了,內心卻像是被封印在童年創傷的那些年,始終感嘆這世界及周遭的人,都是冷漠拋下和歧視輕看他的。
然而,雖說內心像是被封印在過往的無助時空中,不得翻身,但其實痛苦及怨恨的情緒卻不停翻攪,反覆湧出,因此產生了大量自憐,也產生了大量對外界的敵意和恐懼。正因為無意識的在這樣的歷程中循環,他的生命歷程,絲毫沒有任何引發他反思、領悟,及成長的機會,而是沉溺或浸泡在其中的情緒和生命創傷中,載浮載沉,於是,就只能一直唱重複的調、說相同的事件、哭訴一樣的情節,並且留下一個永遠不願意撕去的標籤:「我是不幸的受害者」,好控訴著這個世界的無情無義,及無盡傷害。
如此,也給了他自己一個理由一個說法,來歸咎自己人生的痛苦和悲辛遭遇,都是這可惡的世界所害。同時,鞏固自己是無辜者和需要被補償者的位置。可是弔詭的是,他們不是鎖定當初令他們受傷或遭遇痛苦的對象,而是廣泛性的、普遍性的認定,這世界的人都是可惡的人,都是會帶給他們傷害和冷漠的人,因而將世界全視為他的敵人,除非接受他的控制和支配,任由他無盡索討補償。
如果,這是你曾經遭遇過的情境,也曾遭受某人的控訴及怪罪到覺得有點誇張的感受,那麼,你需要的是重新釐清你們的關係和關係歷程,會不會太容易被怪罪?會不會認識其實時間不長,就可以感覺到對方翻臉如翻書一樣快?會不會你每講一句話,都害怕惹怒對方,讓對方不悅?會不會你在關係裡,像在泡三溫暖,忽冷忽熱,冷熱交加?
如果,你曾經疑惑自己究竟在什麼樣的關係中?你也曾不懂為什麼在對方的口中,你是如此可憎的對象?那麼,或許你已來到了「受害者情結」的內心世界,卻完全無知,只剩下處在地獄的感覺,及找不到出路的迷茫感。

扭曲的信念

比起承擔起自己的生命責任,具有受害者情結的人,更傾向怪罪別人與命運。
對他而言,如我前面所說,他的內在封存在童年無助的狀態,抗拒長大,不想面對自己的生命重量(責任和挑戰)。但若要他承認自己的逃避及錯誤,這又是他無法承受的(這會讓他認為自己是不好的),因此,怪罪別人讓他的心理,有了一個理由或藉口合理逃脫,減輕內心壓力。
正因為如此,受害者情結的個體,會有永恆無助的情感操縱上演,操縱著別人的情緒,引發別人的恐懼、罪惡感及同情心,必須為他的需求扛起責任。
這些弔詭的人際陷阱,都有著受害者情結個體的固執信念,幾乎無法鬆動。所謂的固執信念,就是他們認定了別人為惡、自己為善,同時又有自己的生命是低下的、沒價值、不重要的扭曲信念。因此,他們的所作所為,所反應出來的情緒和想法,都是符合這些扭曲的信念下所產生的。
也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會無意識的透過言行舉止及人際互動歷程,讓別人成為「加害者」或「壓迫者」,讓自己繼續可以擔任「受害者」,這樣才能讓情勢走向他預期的結果:「別人好壞,我是多麼善良無害,只能被惡人欺負欺凌,遭人迫害。」在這樣的結果下,受害者情結的人便能更加印證自己的扭曲信念:我對生命所發生的事無能為力,我只能任人踐踏及宰割,都是那些無良的人害我的。
那麼,在無意識下,他們所進行的情感操縱心理遊戲會如何上演呢?在什麼樣的人際互動下,他們可以讓扭曲他們信念的結局一再發生呢?答案就是「下餌」,在人際關係互動的起點即下入餌,讓不知情,或是有對應關係的人(例如有拯救者情結的人)被餌勾住,而進入一連串負面感受的人際歷程,重複印證「加害VS.受害」的情節上演,寫下不愉快、衝突、決裂,甚至兩敗俱傷的痛苦結局。
這些情感操縱心理遊戲的餌,包括一個人際互動中的口語特徵,或是一連串人際互動後的負面情緒表達。不論劇情是如何開始、有什麼經歷、是什麼樣的後果,都會發生「受害者情結」者,對人際關係對象的指控和怨恨,並在一種鬼打牆狀態下,反覆循環繞圈圈,怎麼也說明不清,怎麼也核對不了。這些心理遊戲的餌,同時也是一種負面人際互動經驗的陷阱,包括有:

「都是你害的」
以這一句「都是你害的」,勾動他人不安和罪惡感,讓別人以為真的是自己一手造成的,而抱有虧欠及補償心態,以順從或討好,來令受害者情結個體滿意,以消解自己無法調節的各種混亂、衝突、複雜的負面情緒。

「求求你⋯⋯可憐我吧!」
這一句話,是最能釣起同情心氾濫的人,那種心中總是不分青紅皂白,也無法理性以邏輯思考前後因果,只要看見或聽見別人可憐狀,就不由得泛起同情情緒,想要為別人解決困難的拯救者。因此,面對那些有受害者情結的人,發出的弱者訊號,就一定會上鉤,覺得應該要幫些什麼或給些什麼,來讓對方好過一點兒。因此,常守不住自己的情緒界線和關係界線。

「是的,你說的是⋯⋯可是⋯⋯」
這一句話是受害者情緒的人,最容易出現的推卸自我責任語句。當旁邊的人想要給予意見或建議,或是一些資源指引,希望他改善自己的處境,或調整那些生活難題時,受害者情結的人,便會有許多推托之詞,不是說這行不通,就是說那沒辦法。
這不僅是加重自己無能為力的受害感,同時也藉此挫敗別人,讓別人只能順由他們要的東西給,繼續承擔他們的生活需求,並且放棄期盼要他們改變的意念。最後,就會是兩人皆在關係中,持續性的無能為力,一個繼續推掉自我責任,一個無法拒絕,持續的接不屬於他的責任。

「你怎麼可以負心於我」
有受害者情結的人,把自己的信任放得很大,自我中心主觀的認為,只要是他給予信任的,都不可辜負他、拒絕他。他們害怕被拒絕、被辜負,來自他們無法調節自己的失落感和失望,而把自己的失落感和失望,視為一種巨大、致命性的傷害。
這是來自內心的幼兒人格,心理年齡仍在三、四歲那種害怕無依,等待被重要客體照護的狀態裡,因此就容易誇大不被滿足、不被關注的落空感,對他人懷恨在心。因此,他們在關係互動中,就容易以此話語來做為他們遭遇受害的控訴和指責。

「我需要你的時候,你在哪裡?你沒有看見我是這麼弱小和孤單無助嗎?」
有著受害者情結的人,常出現恃弱而驕的現象,以自己的弱勢來做強勢的訴求,好似自己弱勢,是全天下的錯,也是全天下的責任。他的行為讓人感覺此人雖為弱勢,氣勢上卻一點兒都不弱,反倒壓迫了別人,認為別人應該要服侍他,為他的需求付出心力。這種因為自卑,而反彈出的自大,以致對別人頤指氣使,是受害者情結的人很常出現的行為。若是對應到了情緒界線不清楚、混淆的人,就易受其操控,為了使他滿意、無怨言,而讓自己不斷的被其濫用及使喚。

「這世界對我有敵意」
受害者情結的人,會以這世界對他有敵意,使他不斷經歷被人欺負欺凌,來讓別人覺得他一直承受被傷害的處境。然而,他所認為的這世界有敵意,是來自他先以敵意看待這個世界,所以怎麼看,都覺得別人在為難他、欺負他。例如:超商店員沒有對他微笑打招呼,就被他解讀是看輕他、漠視他的舉動;公車司機過站不停,都是為了欺負他,不讓他上車的鐵證;餐館一直不上他的餐點,就是忽視他。
就因為受害者情結的人,時常以敵意解讀他所看見聽見的外界,當他帶著大量的懷疑、不信任,及對敵意的擔憂,顯示出強烈不安時,就容易勾住人想要盡一切可能保護他,避免讓他受傷受怕,而陷入不斷受他支配左右及控制的陷阱。


「你一定會傷害我、辜負我」
這句語詞,不僅是預設了立場,也在告訴被預設立場的人:「你必須很努力、很賣力的證明你不會傷害我、辜負我,不然我不會相信你」,因此受這一句話勾住的人,為了不讓受害者情結的人失望、受傷及難過,就要反覆性的一直保證、一直承諾,並且再三受各式各樣試探,來印證自己絕對不會有所辜負、有所背叛。然而,這也掉入一場可能很難跳脫的心理操控,只要不停的以懷疑及不信任的態度,用不安焦慮的情緒,就能讓另一個人為了不要成為傷害和辜負的加害者,而必須不停的安撫及因應各種考驗,被動地接受一次次的測試。

「一切都是別人(你)的錯」
有著受害者情結的人,完全沒有歷練過自我負責是什麼,內心仍處於幼兒心理年齡的狀態,以凍結的永恆兒童心靈抗拒承擔,並索求保護及滿足。當自己無法得到滿足及安撫時,並不會看見自己要對自己的需求負起什麼責任,也無法學習自我安撫內在情緒的方法,自然就傾向怪罪別人,把自己生活遇到的挫折和缺失,歸咎於別人的阻攔或是不成全。
如果剛好遇到自我強度也一樣不完整,同時又傾向自我譴責、自我控訴的人,就容易在受害情結者的怪罪中,失去理性邏輯判斷,無法從客觀角度理解事實,落入被怪罪的漩渦中,不可自拔。那麼,有受害者情結的人,只要以不斷怪罪的方式,找到會自我譴責,視自己為加害者的人,就不用真正的負起責任,什麼都可以順利的推給這個凡事都自我歸咎的人,也算是非常互補的拍檔了。

「我是這麼完美、這麼好,別人卻傷害我」
有受害者情結的人,心中很害怕被別人指為不好或惡質,非常怕被給負評,所以才會一直把人生問題歸咎都是別人的錯、都是別人不好,都是別人造成的。
就因為如此害怕自己會被說為不好,他們會更加的強調自己是這麼好、這麼善良,來顯示他們是完美無瑕疵的。他們想以這樣的說法來獲得別人的接受,甚至保護(像是在保護可愛珍貴小動物的概念),來引誘不忍心他們受傷受害的人,為他們挺身而出,成為他們的靠山及依賴。如果,恰巧遇見想要當聖人英雄或聖母的人,想藉著無微不至保護及照顧他們,來成就自己需要的價值感、非凡感,那麼就會進入這一段操縱型的關係,一起合演這一齣英雄救美,或聖母救贖的劇本了。

「如果連你也不幫幫我,我會完蛋,我會死定了⋯⋯」
這是受害者情結的人最後會使出的奪魂鉤,如果想操控的對象,一直沒有如他所願,為他擔任起生命的責任任他差遣,也沒有為他擺平生活的難題,並且對他的哀求不予理睬,這時候,受害者情結個體就會以強烈,帶有威脅又哀求的口氣告訴對方:「如果你不幫我,不給我,我就會⋯⋯」
我們可以看到有些小孩在想要糖,或要媽媽買玩具給他時,用這樣粗糙又曖昧的方法,實質又帶些控制欲的暴力性反應,威脅著照顧他的大人。我們就可了解到以這種方式在進行人際溝通的人,並未長大成熟,還是以那種極具控制欲的自我中心角度,霸道的要他人滿足及供應。所以,有受害者情結的個體,雖是自覺處於弱勢,但若性格上具有暴力、控制欲、自我中心、情緒性⋯⋯等等不成熟特質存在,他們的攻擊性及威脅性往往會讓周圍的人招架不住,甚至也不惜以性命威脅,就是為了達到控制對方,滿足需求的目的才會罷休。若是操縱的過程,慢慢演變於此,那就不是在兩人的關係中,可以處理的,往往還可能要涉及到通報警察、救護、醫療、法律等等的機關,才能因應當中的混亂與後果。
有著受害者情結的人,其認知思維、情緒模式、行為反應,在成長的過程不斷的引發、不斷的運作,若是生命階段的人生任務發展,沒有來得及矯正或修復其受害者情結的心理扭曲及失衡,那麼「受害者情結」,可以成為個體偏執人格的一部分,也就是成為這個人的一部分,不是說改變就能改變,不是說調整就能調整。
在這樣的情況下,當我們遇見具有受害者情結的人時,你要做的是如何能來得及辨識、建立好自我界線,保持適當的距離維持互動,而不因情感羈絆和糾結,造成自我的迷失和混亂,以致出現失衡的關係,受其任意的控制及擺布。
要能即時拉出心理距離,適時的畫出關係界線,不受對方以心理遊戲進行情感操縱對你下餌,就需要你有自我認同的力量,懂得清晰而理性的分辨問題的處理,必須有其邏輯及理智的步驟,而不是以情緒操弄及威脅就可以達成目的。
往往對人類情緒越陌生、越無可奈何的人,通常也是對自己的情緒最無法調節及統整的人。而這樣的人,是最容易受別人情緒威脅而被情感操控的。大腦的理性思辨,及冷靜分析能力,總在情緒混亂及糾結時刻,無法及時介入運作,只能被情緒充滿恐懼及焦慮的想像牽著鼻子走。
對情緒調節有障礙的人,會在我們越需要清晰理智時,越受情緒綁架及操控。不僅是常被自己的情緒壞了重要大事,也常被他人的情緒恐嚇利用。如果不能理性、冷靜、眼界清晰的來面對人際互動中的諸多詭詐曖昧,那也就沒有機會可以從迷魂陣裡,保全自己的三魂七魄了,遲早會被別人釋放出的情緒鬼魅嚇破了膽,也莫名其妙地交出了自我的主體,任其附身佔用了。
而之所以那麼困難讓個體意識自己有「受害者情結」,進而鬆動、解構及落幕,正因為受害者情結個體內在的情緒常處於失調和失控的狀態。在過去童年時期,他們缺乏情感的陪伴和安撫經驗,也缺少安全的依戀者(重要的主要照顧者)提供給他們的安全信任感受,相反的,還時常破壞他們內心的安全平穩,以極端的管教或對待方式,給予既矛盾又錯亂的關係經驗。
自小在充滿混亂及痛苦環境長大的個體,都沒有足夠的正向情感經驗累積,對自己和對外界形成正確的認知和自我認同,於是,「錯誤的認同」因此產生。
「錯誤的認同」意指個體透過外界的他人,來認識自己是誰的發展階段,因為他人所表現出來的各種負面情緒或攻擊敵意,而錯誤認同自己為惡、為不好的存在,更因此出現了自我分裂;一部分的自我,錯誤認同自己為不好、糟糕和壞,另一部分的自己,只好理想化的期待與想像自己的完美。若沒有在生命成長歷程,獲得機會去調節、疏通及接納真實的自己是誰,那麼這分裂的自我,可能會一直存在,也造成個體一輩子的自我衝突,深陷在情緒痛苦不可自拔。

正因為無法接納真實的自我,加上心底深處的自我輕視、自卑感、自我厭惡這些林林總總複雜又錯亂的感覺,受害者情結個體都會有不同數量難以處理的情緒議題。他們的情緒繁雜而紛亂,像是一團團的毛線球纏繞在他們內心,難以找出線頭抽絲剝繭,也無法像斬亂麻一樣,一刀劈開,乾淨俐落,總要在混亂看似沒有頭緒中,慢慢的找出情緒糾結的癥結處,也就是情緒傷痛的傷口核心。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88
庫存:1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