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歸真―詠春江志強
滿額折
歸真―詠春江志強
歸真―詠春江志強
歸真―詠春江志強
歸真―詠春江志強
歸真―詠春江志強
歸真―詠春江志強
歸真―詠春江志強
歸真―詠春江志強
歸真―詠春江志強
歸真―詠春江志強
歸真―詠春江志強
歸真―詠春江志強
歸真―詠春江志強
歸真―詠春江志強
歸真―詠春江志強
歸真―詠春江志強
歸真―詠春江志強

歸真―詠春江志強

定  價:NT$ 530 元
優惠價:90477
缺貨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商品簡介

《歸真——詠春江志強》一書是香港當代著名武術家江志強師傅根據其二十多年的教學心得與筆錄,及多年來在武林中的所見所聞重新審閱及整理而來。書中不僅介紹了詠春的源流、招式等基本知識,更講述了修習、傳承詠春之人和他們的故事。本書以現今的思維去審視傳統的詠春拳術,追求達到務實、歸真的境界。

作者簡介

江志強,一九六二年出生於香港,當代武術家,香港詠春江志強拳術總會創辦人,從事教授武術行業二十多年。曾應邀為香港某大報章撰寫武術專欄,二〇一五年出版傳統武術專著《武林薈萃》。二〇一九年七月應韓國慧星出版社邀請,出版韓語詠春拳教材書籍,闡釋示範詠春拳術技術內容,大受好評。本書是江志強把二十多年的教學心得與筆錄重新審閱及整理,再用現今的思維去審視自己的詠春拳術,追求的理念是務實、歸真。

名人/編輯推薦

本書憶述源流,言必有據,對詠春拳的發展歷史,梳理擷要,如數家珍:拳、棍、刀、樁、黐手,實作論述,既為師門所傳,也有自己修煉心得,以客觀態度作深入淺出的解釋。……江先生自謂經過數十年的切身體認與客觀比較,才深深認識詠春拳技法和經驗之寶貴,本書正是其數十年的心血結晶。……本書內容翔實豐富,江先生又身體力行,作出示範動作,乃不可多得的南拳上品之作。

——永春白鶴研究會永遠總監 李剛

 

如今江師父將他三十多年對詠春拳的體會和個人見解,以及在武術界的所見所聞匯集成書,與廣大詠春拳愛好者共同分享。這是一個難得的機會,希望讀者透過這本書,能加深對詠春拳術的認識,去領略詠春拳內裏的真諦。

——吳王依雯 BBS 太平紳士

 

我拜入江志強師父門下學習詠春拳,轉眼間已過了十七年……我相信這本著作一定會為喜愛詠春拳的朋友帶來喜悅。最後我祝江志強師父的著作傳揚海外、一紙風行!

——香港著名演員 唐文龍

自序

 

武術不僅可以強身健體、修心養性,它更是匯聚了人類在生活鬥爭實踐中所積累經驗的一項獨特打鬥技藝。

世界上的武術門派多如天上繁星,「中國國術」這個名字則帶有多重意義,它不僅僅是我國武術的名稱,近代歷史上,它也在關係國家民族生死存亡的時刻發揮過非常重要的作用。國術的精神也起著振奮、激勵國人的民族精神,鍛鍊國人體魄,強民強國的作用。

幼年時充滿幻想,青年時莽想,中年再度回想。不論言行總是離不開「功夫」兩個字。在武術界中,我是一個喜歡堅持自我的人。在我的思維中,「功夫」代表武術的精華,需要通過時間的磨礪,一點一滴積累而成。

每個習武者的心目中,對武術的理解都不相同,甚至持相反的理念,這不足為奇。單說詠春拳,就已經各有各的見解了。在中國南方各地,都有其代表性的地方武術,人們習慣將這些武術稱作「南派武術」。不同武術的產生,常常與個人或者族群的生活習俗及職業有所關聯。

詠春拳為福建南少林武術體系中的一個拳種,相傳由南少林五枚祖師創自清代雍正年間,距今己經有兩百多年歷史。

由於種種特殊的原因,當時詠春拳的流傳範圍並不廣泛,在葉問之前亦是不公開教授的,所以詠春拳在漫長的一段歲月中幾乎成為了一種隱世拳術。

我認為,如果將詠春拳比作一泓湖水,湖面風景看似盡收眼底,實則湖水深不可測,學的人多,但真正能夠用心去理解、研究它的人卻並不多。

現今流傳的詠春拳有很多不同系統的流派,雖說同宗同源,但始終經過百年洗禮,加上各時代相關人物的際遇而有變化,所以在拳理手法上各成風格,要說誰最正宗的話,只能夠說足方寸之地、各自精彩,不應有強弱之分。

上世紀八十年代我開始接觸到詠春拳,由於當時詠春拳在香港的發展仍然非常保守,名師難尋,而且那時候我經濟能力有限,負擔不起學費,只能是透過影視、書籍去學習詠春拳。

直到一九九一年,我才開始正式拜師,踏上學習詠春拳的道路。拜師後日以繼夜、認真刻苦地學習詠春拳,並且成立詠春江志強拳術會至今。期間遇上同門上舘挑釁、香港疫症、經濟低迷等打擊,在最艱難的歲月中,默默忍淚,向懸掛在拳舘中堂的招牌許下諾言:「一定要憑自己的努力闖出一片天。」多年來,我堅持苦練,不斷尋師訪友,漸漸略有所得,其中沒有半點幸運可言,因為我只相信愛拚才會有進步!

傳承武術之所以會令人心累,是因為過程中總會碰上難以預計的人情冷暖、悲歡離合。我常常會徘徊在堅持和停留之間。人之所以會煩惱,就是因為記性太好,該記的、不該記的,都會留在記憶裏。我們之所以會痛苦,就是追求的太多。我們之所以不快樂,就是計較的太多。

時至今日,回首當年,自從我踏入詠春拳門中,一路走來深感詠春拳很適合自己,我知道自己的選擇是正確的,在追求武術的道路上,我沒半點遺憾!

習練詠春拳是有境界的,只能用身心力去體驗,不斷鞭策自己,追尋更高的境界,只有以正確的武術理論作基礎,才可以充分幫助我們印證更深奧的拳理。當年踏足武林,曾立下志願,希望在五十歲時能運用自己所學的一切,創立屬於自己風格的詠春拳系。直到二十多年後,也即是五十歲時我才有所頓悟,終於明白習練詠春拳最應注重內涵,研究其內在理法才是修行的正途。

一日三省吾身,更令自己在武術上的追求,甚至是為人處世,不知不覺養成了謙卑的態度,深刻體會到學海無涯,再不會用傳統、片面與狹窄的框架為自己的修行道路畫上句號。

「禪武修行憑一念,桃花開遍天地間。」二○一九年,我皈依少林佛門,希望透過禪武精神,在智慧上增益自己,追尋禪學與詠春拳之間蘊含的哲理,所以必須重新去研究詠春拳,希望把詠春拳內裏的型、功、法與禪理融會貫通,令精神與身體達到和諧一致,一切歸真。

撰寫《武林薈萃》一書後,轉眼己經四年的時間了。年初得好友及蕙蘭澤眾的香港賢達吳王依雯女士的鼓勵和支持,我開始動筆撰寫以詠春拳為主題的文章。大千世界,詠春拳能成為世界武壇認識中華武術的一扇窗,發展一日千里,熱愛這門武術的人數日益增長,自然是有它的魅力。

開筆寫書是靠一股恆毅和勇氣,武者往往憑著一口氣,堅持自己的理念和精神。我深信萬物皆可化繁為簡,這本書名為《歸真》,就是想讓詠春拳在世人面前回歸本來的面目,以初心待萬物。同時也希望各位詠春習練者,在去偽存真的修行路上,摒棄自己陳舊迂腐的思想,敢於欣賞及接納不同觀念,善於瞭解新事物,從而保持無止境的創造力、適應力和發展力。凡事沒有絕對的好與不好,天地萬物有好的一面,必定也有不好的一面。

《歸真》一書,把我習武三十多年的所見所聞和筆錄記載整理後和大家分享。我希望把這本書作為一個思想交流的平台,而不是教材之類的書籍,目的只是分享個人心得,絕非固執地去建立個人權威。如果有不妥之處,亦是無可避免的,因為這本書可能會給一些標榜詠春正宗的人士帶來不悅,或許有些人覺得這本書未能產生共鳴,甚至會激發一些抗辯的念頭,這也是我出這本書的目的之一。如果你是詠春愛好者,很大機會我們會產生共鳴,亦或許你看過這本書後會產生一連串的疑問,從研究這些問題開始,敞開你的心扉,在學習、訓練、探討、思考當中尋找真理所在。一旦你尋找到了答案,你的武術修為,亦會不知不覺更上一層樓。但願這本書能夠帶給廣大詠春拳的愛好者一個正確的意念源頭。

現在我教授的拳系將不會以強弱或輸贏作為目的,但是我堅持自己對武術的期望:武術是保衛自己、濟困扶危的技藝,永遠不能脫離格鬥的本質,別把老祖宗傳承下來的格鬥藝術強制變成「武蹈」或健身的運動。武術是包含求生自衛的文化、精神、內涵、技能,更能培養一個人的自信。詠春拳是水形,所謂「鬼手佛心」,視乎用者用於何處,因為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最後我要強調什麼是功夫。功夫是由恆毅血汗積累出來的東西,日間不怕人來搶,夜晚不懼賊來偷,因為功夫不是物件,沒有人可以在你身上拿得走。由於我文化有限,錯訛在所難免。詠春拳已經成為一種拳學,去者無數,來者猶多。我只能以一己之知,分享個人幾十年中教與學的歷程,志在拋磚引玉,祈請海內外同門、賢達志士,共同努力,互相探討、切磋,為詠春拳的發揚光大出一份力。在此對所有關心本書出版的好友們致以衷心感謝!

香港 詠春 江志強

庚子年桃春

 

李剛序

以武論交

 

認識江志強先生近二十年了,可說是「以武論交」,彼此對傳統武術都有一份熱情、一份執著。五年前當他出版《武林薈萃》後,就構思撰寫一本有關詠春拳的專書,將其修煉詠春拳的心得結集出版,很快就撰寫了《歸真——詠春江志強》一書,甫殺青即馳電索序。江先生數十年來一直致力於詠春拳術的傳承和研究,此書正是此種心境的夫子自道。坊間中外武術各門各派的書籍琳瑯滿目、百家爭鳴、百花齊放,詠春拳術專著也多不勝數,然內容多流於老套、浮誇、沉悶、形式化,即使有拳理論述,不是簡淺乏味,就是誇張神化或故作神秘,多有「只知如此,不知為何」之弊。本書憶述源流,言必有據,對詠春拳的發展歷史,梳理擷要,如數家珍:拳、棍、刀、樁、黐手,實作論述,既為師門所傳,也有自己修煉心得,以客觀態度作深入淺出的解釋。

現時武風雖盛,然武學淺薄浮躁,歧途遍佈。本書求真求實,開放思維,志在打破武林陋規,讓詠春拳術以真面貌呈現在讀者面前,較之自詡「正宗」、「大師」者未遑多讓。江先生自謂經過數十年的切身體認與客觀比較,才深深認識詠春拳技法和經驗之寶貴,本書正是其數十年的心血結晶。

江先生本著對歷史負責、對讀者負責的態度完成這本書,也恰恰體現了他做人的宗旨。《歸真——詠春江志強》一書中每一個章節,江先生所傾注的心血、所花費的精力,充分表達了他對中國傳統武術文化,對優秀的民間武術,特別是對詠春拳術的熱愛和深厚的感情!

本書內容翔實豐富,江先生又身體力行,作出示範動作,乃不可多得的南拳上品之作。我衷心向詠春拳愛好者、追求詠春拳真諦的朋友推薦本書,且期之一紙風行!是為序。

永春白鶴研究會永遠總監 李剛

序於聽濤樓

庚子年初夏

 

吴王依雯序

 

在我的前半生,對武術的認識可以說幾乎是零。二○一三年左右,我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開始學習太極拳。原因是我看到一位女朋友,在練習太極拳後,臉色紅潤,身體比從前健康得多。基於健康、養生的心態,和「女為悅己者容」的天性,所以我也嘗試學習太極。

最初我接觸太極,還以為它只是一種運動,殊不知太極拳原來是一種高深的拳術。它不但可以強身健體,內裏的技擊功夫更可以作防身之用。

當我開始練習太極拳時,感覺並不困難,經過一年多的練習,體魄也強健起來,本來有的腸胃病也消失了,其他身體上的不適也因此減少。身邊的朋友也察覺到我在修練太極拳後判若兩人。

從那時開始,我對武術就增加了興趣,這就是我踏進武術世界的開始。在學習太極拳的過程中,我極注重拳法招式的正確姿勢,尤其是整體的放鬆。我很希望能夠深入透徹地理解太極拳對人體健康和防護的益處。

雖然我學習太極拳已八年,可惜仍未能掌握太極拳在技擊上的運用方法,這總令我感覺有點遺憾。但我仍會以追求養生、健康為目標,向著太極拳的文化繼續努力。太極拳使我對武術技擊產生了很大的興趣,而詠春拳術有防衛技擊的方法,所以我選擇了詠春拳。這當然還有相關的情意結在。

當我決定要學詠春拳時,就想起十年前曾教授過我兒子詠春拳的江志強師父。我與江志強師父是經一位好友介紹認識的。初見江師父時,感覺他言談踏實穩重、健談熱誠、處事實而不華。從跟他聊天中,知道他對中國武術很有研究,印象深刻,於是我就拜入了江志強師父門下,跟他學習詠春拳術。

為求專注學習詠春拳,我特意請求江師父作為我的私人教授,上課時師父會很注重每一下手法擺放的位置,如定位的尺寸、及出拳的落點。師父常嚴謹訓導:「詠春拳是十分講究尺寸的,每一個動作都要知道它的位置,打出去的手從哪兒發,在哪兒停,往哪兒收,一點都不可馬虎。總之,差之毫釐,謬之千里。」

幸得師父悉心教導,我對詠春拳加深了認識。在對詠春拳的理論和應用有了一定的程度理解後,我發覺原來詠春拳和太極拳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如:虛實、陰陽、剛柔相濟、中正、靜中求動、動中求靜等等。

詠春拳很講求人體力學結構和科學化分析。我們可以當一種科學來看它,因為科學是要求真的。在這短短的時間裏,我對詠春拳領悟不少。師父常常向我解釋,詠春「小念頭」的拳,是不需要跟對手角力的,我們並非沒有力氣,只是要懂得怎樣去用力。

我們必須要把詠春拳投入日常生活裏,時刻保持身體三角為架自然中正,才不會被人輕易碰移或撞倒。至於詠春拳有不鬥力之說法,是因為詠春拳是不會強調使用蠻力去跟對方拚死擋格。反而我們建議放鬆應對,爭取時間、角度和位置去化解對方的襲擊。換言之,我們會憑著日常的單式組合練習,當遇事時會馬上把精神高度集中,將全身力量儲聚於一點,跟對方接觸時,便會以一股有速度的力量,攻打對方的盲點及身體重要部位,令對方受到控制。這就是詠春拳簡單、直接的精髓。

江師父曾在微博上用「只求一寸」來形容「拳術」二字的內涵,拳就是徒手格鬥的肢體型態,術就是技擊的方法。詠春拳的每個動作,都很注重身體的整體協調,所以詠春拳是非常注重恆久反覆地練習不同的組合手法,循步漸進地加上速度的訓練,同時在活動中要保持身體平衡,動中求靜。只要意念一起動,就能隨意發揮出詠春拳憑速度產生力度的特性。所以詠春拳最重要的是學會怎樣運用身體起動的動作,去發揮出最快、最迅速的技擊方法。

我個人覺得詠春拳術既可防身自衛,又可強身健體。健康是最好的財富,因此詠春拳是一門值得終身投入、鑽研的拳術。很多人學武術都希望尋求名師指導,江師父就是一位十分重視尊師重道和真誠傳承的武術家。他的詠春拳系,是以速度、硬度與法度為網領,以講求穩健、活動自如、自然實用為原則,從不標奇立異。

江師父在他的訪談中,就曾引述他的授業恩師周年發師父贈給他的八個字:「善攻能守,鬼手佛心」。當我瞭解這八字裏的含意後,就更加提高了對詠春拳先賢的敬意。「善攻能守」,是各門武術都希望做到的效果,然而「鬼手佛心」,江師父告訴我:「就算我們手裏有致命的功夫,我們都不許輕易出手傷人。」

如今江師父將他三十多年對詠春拳的體會和個人見解,以及在武術界的所見所聞匯集成書,與廣大詠春拳愛好者共同分享。這是一個難得的機會,希望讀者透過這本書,能加深對詠春拳術的認識,去領略詠春拳內裏的真諦。最後,我希望江師父這本書,能助他向全世界推廣詠春拳,真正做到「滿園皆花,遍地『春』色」。

吳王依雯 BBS太平紳士

庚子年春

 

梁偉鴻序

 

回想起來已經是廿多年前,我是一個金融期指市場的經理,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白領工人,逢星期日我都會約一班好友,一起到公園集體學習氣功,推推手,既可聯誼亦可強身健體。

有一次出席一位同業的生日派對,場面十分熱鬧,互相舉杯暢飲時,察覺到有一位我不認識的男士靜靜坐在我的對面,一時間我被此人吸引,問身旁的朋友他是誰,朋友告訴我,他叫江志強,他的詠春拳練得不錯。詠春拳三個字令我精神一振,因為學習詠春拳是我少時的一個夢想。只是當時社會及經濟問題令我未能得償所願。

當時不知道是什麼理由驅使我走到他的面前坐下,一開口便是:「強哥你好,我叫梁偉鴻,我很希望跟你學習詠春拳,你如有空閒時間,可以教我嗎?」我做夢也想不到,他一句「可以!」的答覆,便開始了我們廿多年的師徒緣。

說到師父的發展歷史,如果我說我是見證人,真的一點也不為過,因為師父由創立拳會,樹立起他的招牌以來,我就從未離開過他。如果說我是他的開山大徒弟,相信亦沒有人會反對。

有朋友問,你跟江志強那麼多年,相信學到他不少功夫?這個不假,我承認。但我因工作關係,平時比較少練,不能跟師父的水平作比較,但任何人只要演練詠春拳的膀手及欄手,我就能判斷此人是否跟隨過我師父,是否我師父教出來的,這也是我唯一自豪的地方!

歲月悠悠,師父的奮鬥過程真是有一個故事的。當年無人認識,跟隨師父到一些人煙稀少的偏僻小區,為拳會做推廣宣傳活動的情景仍歷歷在目,辛酸的滋味唯有自己知。

師父對功夫的執著,亦是我敬佩他的原因之一。因為從我拜師的第一天起,他一直在努力學習。有時我看他教授一些小師弟們基本的套路「小念頭」,那是我二十多年前已經學過的功夫,但仔細在旁邊聽師父講解拳理及動作角度位置,發覺跟我從前所學的已經完全不同。不同的並不是動作創新,而是他對拳理的細緻分析,令我感到學海無涯。

當知道師父寫了一本以《歸真——詠春江志強》為名的作品,我很高興!希望師父這本大作,能為詠春拳以及武術界帶出一股正能量。「歸真」二字代表歸納總結,念念不忘、必有迴響!最後祝師父的作品書行萬里,一紙風行!

門人 梁偉鴻敬上

庚子年四月春

 

唐文龍序

 

詠春拳究竟有什麼與眾不同之處?是否因為它曾在上世紀七○年代被美國海軍陸戰隊定為訓練項目之一?抑或是因為詠春拳是李小龍所創的截拳道三大元素之一?又或者是因為「葉問」系列電影的橋段吸引大家呢?憶記二○○三年經好友介紹認識江志強師父,投緣下我拜入江志強師父門下學習詠春拳,轉眼間已過了十七年。最初跟隨師父學習詠春拳,是我剛剛離開香港無線電視台的時候,由於我正在發展內地事業,所以曾在北京居住了很長一段時間。

那時我為了增值自己,令自己在拍攝工作上有更好的表現,所以差不多每天都堅持去練習。依然記得師父曾經問我:「為什麼要學習詠春拳?」我回答師父說: 「學習詠春拳是因為它簡單實用,我更喜歡的是它有充分的自由空間給我去研究及尋找屬於和適合我自己的武術。」

自此之後,我就算身在外地工作,每天都會抽出時間去練習,從不間斷。由「小念頭」開始,然後「沉橋」套路。循序漸進,師父很快開始教授我「木人樁」。師父教導嚴謹,而我個人又非常喜歡練習樁法,因此我家中亦很快添置了一盤木人樁。

在舘中我很用功練習木人樁,開始接觸木人樁時,十分享受碰擊木人樁手的聲音,但到師父手把手教授我樁法,初窺樁法門徑,我才明白應如何正確操練木樁,達至師父所說的「活人要打生樁」。

詠春拳的「黐手」是最令我神往的項目,每次跟師父練習黐手,師父隨意的手法變化,總會令我有驚喜,覺得我和師父在黐手過程中,各有一種本能反應,彼此無需言語卻有一種無聲勝有聲、手隨意轉的默契。

經過長期的練習及研究思考詠春拳,每一個動作背後的原理使我明白,如何適當地去使用出本能的力量,這是整個詠春拳系裏的精要,結構十分完美。我們可以透過黐手的實踐,去感受到那種模擬格鬥的真實性。所以我個人是極力推介詠春黐手,它是一種非常好的練習方法,能幫助我們提升反應、知覺及技術,令練習者精神放鬆,直到思想呼吸及身體成為一致,這亦是我練習詠春拳的要求及追求的境界。

知道江志強師父的新書即將推出,我相信這本著作一定會為喜愛詠春拳的朋友帶來喜悅。最後我祝江志強師父的著作傳揚海外、一紙風行!

弟子唐文龍

庚子年四月春

 

史中川序

緣起、緣聚

 

很多人問我學習詠春有何用?我想大多數人都會說可以強身健體,能打,實戰性強!我的回答是:學習詠春是一種修行!通過對拳法的修煉,讓自己在這個浮躁的社會能夠把心靜下來,專心去修行。當然,學拳光練不用,不實戰,那就是在玩拳,只有實戰才能學以致用!我並不是鼓勵去打架,去爭強好鬥,可以帶上護具模擬實戰。

二○○八年,電影《葉問》讓中國內地絕大多數愛好武術的人知道了葉問這個名字,詠春拳名揚全國。那年我在上大二,每一個男人都有一份武俠情懷,加之從小到大我的身體都不好,免疫力低下,時常生病,於是我便在網上搜集一些詠春師傅的教學視頻,跟著一起練,一直練到二○○九年暑假。有一次,在籃球場上與人發生矛盾衝突,然而自己所學根本用不上,只能與對手胡亂糾纏,當時因為年輕氣盛,靠自己的速度和爆發力,贏得了那場戰役!從那

之後我便想,這樣瞎練不行,我得找一位好的師父,跟著他系統性地學習才可以。於是我便在網絡搜索哪位詠春師傅厲害。一位網友提到了香港詠春拳江志強師傅能打,加之我搜索到了美國探索頻道做的一期節目,說的是兩位專業的美國格鬥選手走進香港學習詠春拳,並與師父弟子切磋,這是我第一次看到真正的詠春實戰,實戰詠春的魅力讓我如癡如醉。於是我開始尋找視頻中江志強師傅的聯繫方式,有幸從網上獲得江師傅的 E-mail。我抱著試試看的態度,發了一封信過去,第二天我便收到了回覆。我告知師傅我在網上看視頻學習已有一年時間,師傅說視頻只能讓我學個拳型,學不到拳理,他有著一套自己的系統訓練模式。收到郵件之後我是既欣喜又失落,因為赴香港學習,簽注只能七天,只能一對一地集中受訓,加之學費高昂,讓我打了退堂鼓。但是,我並沒有放棄,江師傅得知我的情況以後,非常熱情地向我介紹了他的第一個內地學生王衛,並告知了他的聯繫方式。沒過幾天我便坐火車去了福建拜師,因此江志強師傅成為我的師公。

在福建學習了兩年以後,我開始赴香港找師公深造拳藝。第一次去香港,得先坐好多個小時的綠皮火車去深圳,淩晨到了深圳,在火車站待到早上然後從口岸過關再坐港鐵到師公原先拳舘的所在地香港天后。由於我到了,師公還沒到,我便在拳舘門口樓梯上睡著了(一路的疲憊加之基本一宿沒睡)。忘記過了多久,師公叫醒了我。一進門,香港拳舘那種濃濃的傳統武學文化氣息撲面而來,一進門,映入眼簾的就是牌匾、木人樁。一面牆上滿是拳舘徒弟的照片,一面牆上掛滿了獎牌,另一面牆邊堆放著拳套、護具、沙包等等,看見這些就已經讓我毫無睏意,立即開始了我香港的求學……

寫求學我想永遠也寫不完,那麼就說說我在學習中的一些難忘的經歷吧。記得那時師公教我練習戰步馬、前進馬、三角馬以及正蹬腿,因為拳舘地上鋪的是地板革,我來回一遍遍地走馬步。為了提高抬腿速度,師公讓我做內抬、外抬以及盤腿的練習,草芥一抽我便得抬腿,慢一點腿上便會有血印。師公不說停,我是不會偷懶的,因為求學不易,我自己真的很享受這個過程。第二天便好,一覺醒來,大腿抬不起來了,腳掌也磨破了,當時真的想今天要是能休息一下該多好!一大早師公到了拳舘,問我:「今天感覺怎麼樣?」「還好!」我無所謂的表情。「那接著練!」師公說道。我忍著痛開始了那天的練習……說心裏話,痛歸痛,但是師公看著你,那種無形中給予你堅持的力量是無法形容的!

那次學習是冬天,臨走時師公給我買了件棉外套,說我回去北方會冷……

這麼多年下來,風風雨雨,拳藝進步的同時,師公讓我更加明白念頭不正、終身不正的做人道理。

在此感謝師公、師娘幸福的一家,遇見他們是我的榮幸。

弟子 安徽 史中川敬上

二○二○年五月一日

 

張志奇序

擇一事,終一生

 

提起家傳,內心滿是遺憾,我曾祖父那一輩,在老家一帶是出了名的練家子。小時候最喜歡聽父親講述先輩的習武生涯,後來在特殊的歷史時期,由於生活與命運所迫,家傳漸漸變成了失傳,好好的一門武藝卻在父親這一輩人身上蕩然無存。

年少時就因銀幕上的武俠世界而癡迷,那時候提起學武術,總會被家人認為是不務正業,仗劍天涯自此成了人生一夢。後來就只能按部就班,上學、工作,做一個普通人。一旦有機會,我還是會嘗試接觸一些格鬥術,聊以自慰。

二○一三年,恰逢王家衛導演的電影紀錄片《宗師之路》走進我的視野,也重新樹立了我對民國武林及傳統武術的認知,強烈的願望促使我重新燃起了心底的那顆火種,想親身一探武術的傳承之路。

有一回,在網絡上觀看武術真人秀節目——《格鬥全天下》,在諸多武術流派當中,我被片中的詠春拳導師江志強師傅所展現的技法特點與格鬥思想所吸引。

臨近而立之年,經過一次次的思想掙扎,我辭去工作、離別家人,隻身跨越三千多公里,跑遍了廣東、福建等地,最後來到鵬城(編按:指深圳)尋得名師,苦苦拜求詠春技藝。心懷一片虔誠,終於踏出了這一步,卻未料到此行遭受了沉重的一次打擊。

那家武舘價格不菲,所謂的「名師」卻沒打算用點心思點撥一下我這個前來學藝的新人。日常在武舘難得見到這位李姓師傅,大多數時間我們都是跟隨早一年到來的學員一起訓練。有一次,我向武舘的師傅求教「力從地起,腰馬合一」 為何意,師傅當眾笑我:一個剛來不久的「小學生」卻提出了「狹義相對論」一樣的問題。然後便不了了之。

在那家詠春拳舘,大家閉門造車、自娛自樂,我作為傳承班的學員歷經大半年時間的訓練,愈發困惑。當朋友們都在為我勇於堅持自己嚮往的人生而讚歎的時候,投入其中的辛酸又有幾人能夠體會?

「念念不忘,必有迴響。」此生與師父結緣,似乎是冥冥中注定的事。就在我心灰意冷,準備黯然離開之時,經曾經的同事小許介紹,我和同一家武舘求學的小戴,有幸拜見江志強師傅。得知我們此行求教的目的後,一連五個小時,在對我們這些陌生人的言傳身教中,江師傅讓我第一次見識到了真正的「高山」,也讓我親身體會到心中一直追尋的「真功夫」。

「葉底藏花一度,夢裏踏雪幾回。」遇見江師傅,我算是幸運的。我和小戴決定克服一切困難,赴香港跟隨江師傅,從頭學習詠春拳術。

正如俗話說的那樣,上蒼給你關上一扇門的時候,會為你打開一扇窗。在香港求教期間,江師傅毫無保留地手把手教授我們詠春拳術,由於每次在香港逗留的時間有限,江師傅特意為我們制定了嚴格的訓練計劃,以便我們每次到來盡可能有更多的收穫。得知我們當時生活拮據,江師傅在生活上給了我們無微不至的關照,訓練之餘他總是熱心地充當我們的嚮導,帶我們去品嚐香港美食,我內心很清楚這不是他的義務,但江師傅卻從不介懷。有時,我和小戴正在武舘練習對樁,江師傅便親自將兩碗熱氣騰騰的雲吞面端到我們面前,然後告訴我們訓練強度大,注意休息的同時要補充營養。諸如此類,歷歷在目。

經過兩年時間的接觸,我和小戴被江師傅教授功夫的方法及其處世為人所深深折服,有幸先後拜入師父門下,如今,我終於可以在眾人面前自豪地喊他一聲師父。

如今提及師父,我心中難免還是有些悲觀。我覺得很難得有人能夠像他一樣選擇了功夫,能沉下心來堅持大半生,一往無前,處處尋師訪友,用自己的雙拳打出一片天地。他走過的路、吃過的苦,在習武之路上豐富的閱歷,成就了他如今的技藝和武術思維。從詠春拳術教授方法到各家各派的武術功底,從老一輩的武林儀軌到香港武林的軼事,師父都如數家珍,在我們眼中,師父就是一本「武術百科全書」,我認為後人很難再達到他那樣的境界。

在我看來,師父內心是一個講規矩、守傳統的人。他在香港皇后大道東開設的詠春拳舘極具老一派的作風,如今在內地城市中很難見到那樣的傳承風格。師父心中抱守「忠勇仁義」,待人接物都有自己的原則,他的言談舉止富有人格魅力,總能給每個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師父教授功夫時,卻是一個喜歡追求無限的人,他從不標榜自己的功夫多麼了得,也不認可別人給他冠以「江系詠春拳術」的名號,而是追求詠春技術的實用、符合時代的發展和習練者的需求。

擇一事,終一生,不為繁華易初心。庚子年初,得知師父將畢生心血,寫成一本關於詠春拳術的書籍,留給廣大的詠春門人及愛好者共同交流參詳,我認為這對於詠春拳術健康有序地傳承和推廣是一件很大的功德。希望廣大讀者能透過這本書開啟一段新的旅程,感受詠春浩瀚的胸懷,亦或歸於寧靜。相信每位讀者撥開雲霧,會望見天空的明月。

弟子 蘭州 張志奇

二○二○年四月

 

戴杭登序

詠春情緣

 

時間拉回到六年前,二○一四年五月份,一日午休的時候進入了夢鄉,夢中我走進一家武舘,舘內正中坐著詠春宗師葉問,身旁是黃淳梁和李小龍。宗師問我:「小夥子前來何事?」我正欲開口,卻被一陣鈴聲驚醒……

相信不少男兒年少時都有習武的夢想,然而多年後能堅持付諸實踐者應該說是鳳毛麟角。而當年的一場夢境,卻令沉睡在我身體內二十多年的功夫夢破土而出。此後一年多的時間裏,我開始廣泛閱讀和搜集書籍中和網絡上有關詠春拳的各類資料記載。經過甄選,找到了當時我認為全國最具知名度的詠春拳培訓機構。至今我仍深刻地記得,當時已是邁向而立之年的我,決定放棄教師職業而去學習詠春的執念,為此我和家人博弈了一年多時間。最終在二○一五年七月十一日的早晨,我背著行囊和家人在車站告別,滿懷憧憬踏上前往深圳的路途,從而開啟了我追尋詠春的人生。

人生的理想總是美好而豐滿,但困難和艱辛也將接踵而至。在深圳的一家詠春拳機構學習了三個多月後,我便慢慢失去了之前對詠春的信心和熱情,這裏的教學方式和習武氛圍都讓我感覺格格不入,學員們每日都是陷入對師傅的吹捧聲中,而忽略了習武本身,心中的詠春殿堂竟是如此沒落。那段日子,我每晚躺在床上輾轉反側,久久不能入眠……

有一日,拳舘的一位師兄對我說:「小戴,香港的一位詠春師傅江志強要來深圳,你既然這麼癡迷詠春,是否想拜見一下?」我當時對於師父的名號並不陌生,於是在這位師兄的陪同下欣然前往。記得和師父第一次見面是在九月下旬,我們在深圳吳師傅的詠春拳舘裏等待著師父的到來,當他從門口進來時,我首先迎了上去跟師父問好,師父也很主動地跟我握手說:「你好,我是江志強。」

初次見面,我就被師父身上那種傳武人的氣質深深吸引了。飲茶聊天之時,師父跟我們探討了一些有關詠春功夫的理念和技術要領。一番交流之後,真是讓我心悅誠服,我不禁在心裏感慨:這才是我要尋求的詠春。那一天的相見對我來說是幸福的,因為我從放棄詠春的痛苦中又活了過來。

相隔一個月之後,我初次踏入香港,來到師父的武舘。那一瞬間,我彷佛被時間定格在那裏,一張張發黃的舊照片,一件件鋒利的兵器,還有那塊書有「詠春」二字的牌匾,都使我感到這裏沉澱了太多的歷史記憶和傳武故事。

在師父的武舘裏,我們一邊飲茶,一邊交流。師父為我詳細講解了詠春的基本架構和一些拳理心法,幫助我調整了之前學到的一些粗淺功夫。碰到一些我不懂的技術動作,他會馬上起身,親自示範給我們看,每次當他用勁力把我震到三米開外的地板上,我心裏感覺十分歡喜,那是一個詠春追夢者對真功夫的熱愛和執著。晚餐離別之際,我對師父說,期待我們下次相會。師父說:「有緣自會再次相見。」

離港之後,我內心又燃起了新的希望,也反思和總結了這半年多的闖蕩和磨練。我下定決心,想拜入師門,跟隨師父學習詠春。

不久,當我再次走入師父的武舘時,師父正式給我開樁、開拳。這對於我來說是歷史性的一刻,對於當初追尋詠春的熱情和期望更高了。

時間一晃,已在師父身邊學習六年之久,在這些年裏對詠春的認識和理解也在不斷加深,在這裏我只簡要談三點感悟。

其一,中國傳統技藝,由於蘊含了幾千年的東方哲學思想,很多都會由技術上升到藝術,不是花費幾年時間學完所有課程體系就終止了。師父說過,學完課程之時,才是你剛剛「入門」的開始,所以很多傳統藝術,沒有終點,每位歷史上的大師都在這些沒有終點的道路上,窮其一生,探尋本源。

其二,「一回熟,二回生」。這不是我們常說的一回生,二回熟,相反從熟悉的知識體系跳躍出來,重新根據當下的形式和背景去探討更接近於合理的技術和理念。

其三,從技術回歸生活。老祖宗留下訓言:「大道至簡」。我們每個人都是社會人,此生除了在技術領域不斷追求爐火純青的造詣,還需要與其他人去共同分享和承擔歷史留給我們的一些小小的任務,讓詠春的思想回歸我們的生活,更巧妙地、更真實地融入大眾的世界。

如今,師父走過了四十多年的習武生涯,在整理和追憶的過程中,師父於年初發下宏願,決定以自身武術道路上的修行和感悟寫一部書。既是對自身這輩子在武術(尤其是詠春)之路上的總結,也是把自身經歷及收穫與眾人分享。

我想這不僅是我們詠春門人的福音,更是那些願意此生為追求夢想而奮鬥的追夢人的一盞明燈。當你某一天打開這本書,去體驗精妙的詠春世界時,希望你也能在書中找到心之所屬。

最後,我衷心地感謝恩師江志強將我帶入詠春拳藝的殿堂。我和師父的緣分將繼續延續下去,我和詠春的故事也將繼續下去。

弟子 杭州 戴杭登拜上

二○二○年五月一日

 

張國威序

 

能夠為恩師江志強師父的這本《歸真 —— 詠春江志強》寫序,哪怕只是隻字片言,都讓我覺得榮幸之至。

跟隨師父學習之前,自己習練詠春拳已有近十年。接觸學習師父體系的詠春拳第一印象是「精細」,從第一節課的「開樁八式」、日字衝拳的六種打法起,每一個動作的每一個細節都和實用性息息相關,與自己以往所學所練大致外形相似,內涵、深度、實用性卻大不相同,從此堅定了我追隨師父修煉詠春功夫的決心。

隨著學習的逐步深入,愈來愈覺得,師父的詠春功夫非常「傳統」,與很多比較流行的融入了大量現代搏擊打法的詠春拳不同,師父的詠春,更追求「埋身」,馬步時刻不離「沉穩」,防守手法以巧勁化力為主,發力渾厚剛勁,進攻方式豐富多變,步法靈動緊湊,拳腳擊打同時結合「擒而不拿」的反關節技術……方方面面都充滿了濃濃的傳統南拳味道,簡潔、實用。

根據我的個人理解,師父的詠春功夫,是融入了他一生習武之實踐經歷的成果(以傳統詠春為本,融入了南拳的發力方式,有李小龍截拳道的思想理念,外至硬功,內至氣功等等),技術內涵豐富,又緊緊遵循詠春拳和傳統功夫的真義〔師父說「技術可以改(改良、改進),味道不能變」〕。在現在這個傳統功夫沒落的時代,這是我們千金難求的財富。

如果您喜歡詠春拳,喜歡傳統功夫,喜歡傳統文化,那您一定會通過本書有所收穫!也希望更多的人能接觸、學習詠春拳,學習傳統功夫,把先輩的智慧結晶傳承下去。

詠春江志強拳術會西安分會

弟子 西安 張國威

敬上二○二○年四月二十二日

 

童穎華序

與師父結緣之點滴

 

值此師父大作《歸真——詠春江志強》出版之際,不禁回憶起與恩師結緣的點滴。

初識詠春拳是由二○○八年電影《葉問》始。我被片中打鬥的獨特效果所吸引,方知原來打鬥可以這樣輕巧、瀟灑;沒有長橋大馬,沒有大開大合,但一樣打倒對手。很想學,然而不知道哪裏有得教。

此後營營役役間,一晃八年。二○一六年秋,一個相熟十來年的朋友介紹我進入本地一家培訓班學習,一週三堂夜課,每課大致兩小時。期間練了些攤、膀、伏等基本手型。然而匆匆數月過去,二字拑陽馬的原理還是不甚明朗:雙腳間距開到多大,膝蓋有多扣攏,馬有多低,膝蓋朝向哪裏,腰胯如何處理,肩背如何處理……還有比如膀手手指的朝向問題,明知道朝向對手的話容易被擒拿,那麼如何破解,手型如何改良,受力點難道在肩部三角肌那幾束小肌群?發力又是如何,發力方向往側邊還是往前邊?好多疑問在腦際得不到清晰明白的拳理解讀。

有了問題當然要找名師答疑解惑,然而人海茫茫,要尋找答案談何容易。

二○一七年秋,偶然看到 Discovery 頻道的一輯Fight Quest ,江志強師傅作為導師乃是此輯的主角,那是我第一次見識到師父的風采。正所謂由實戰中來,師父的詠春打法貼合街鬥,而又超越街鬥,由傳統中來,結合了現代搏擊的些許概念,舉手投足間無不充滿韻味!

這輯紀錄片其中一節講「黐手」的約莫十多分鐘,我反覆觀摩幾十遍,感覺如雷轟頂、聞所未聞。原來黐手需要同時埋身、入位,所謂「契入去」,而不是四條手臂盤來盤去地玩耍;原來黐手只是一種訓練方法,不以打倒同門為目的,更不能傷害到一同練習的夥伴!這些初步概念都是認識了師父後才逐漸明白。

接下來一發不可收拾,找到師父的教學視頻「小念頭」反覆觀摩。雖說看視頻學不到真功夫,然而亦由此得以初窺小念頭的門徑。

我仍不滿足。終於在二○一七年的初冬,在香港皇后大道東師父的拳舘,有幸見到師父的廬山真面目。不識武林規矩,我一坐下來不到十分鐘即提問師父,馬步如何站,膀手如何發力,如何避免被擒拿。對於我這個陌生人,師父竟然也不避忌,即刻站起身大方教授。由此第一次知道何謂膝頭對腳趾,何謂翻胯。再後來的課程,又領略到何謂三角為架,何謂四門三線。至於師父一門的膀手,總共有五種,指向也並非對手,而是自然下垂,其中正膀手用力向正前方,乃是千百回實戰得來的經驗改良。

第一次見師父,就這樣滿載而歸。平日只在視頻裏見到的大咖,居然與我聊天泡茶六個多小時,實在平易近人!令人驚訝、興奮。

再後來,多次在晉江、香港、上海、中山不斷跟師父進修,大課、私課甚或有時只是同門聚首,也總能從師父那裏得到些好處。雖然進步緩慢,但至少方向是對了!

二○一八年深秋,我有幸拜入師父門下!

匆匆兩年多,光陰流轉。

記得一次在香港學習樁法前十手,我在木人樁上反覆練習耕枕手轉綑手,左右左右不斷翻轉;師父在邊上看似隨意地耍弄一條短棍;只有我們師徒倆,陽光灑進來,拳舘裏是埋金埋沙的安靜,只有擊打木人樁發出的「哐哐」聲……冷不丁師父的短棍敲打下我的腳踝,又或者是屁股,以示意我腳踝的位置不對,屁股要收……這樣的教學情形即便是離開香港後,還是良久在我的記憶中。

我們學拳是為了成就一個更好的自己!

祝願廣大的詠春拳愛好者藉由師父的大作,進入詠春的世界,修外在,更修內在,完善自我。

弟子 上海 童穎華

二○二○年春

 

詠春江志強拳術會廣州分會序

 

廣州分會眾弟子有幸為江志強師父新書作序,深感榮幸,欣喜的同時也感到這份信任的壓力。師父著書能讓弟子作序,可見其胸襟之廣闊,對弟子之關愛。在此謹以心聲簡序,為師父新書道賀。

初識師父時,感覺他為人真誠、平易近人,待人接物讓人感覺很溫暖,後續跟隨師父習武過程更是如此,令我們眾師兄弟經常感慨,這才是宗師風範:謙和待人,如沐春風。

為了我們廣州分會眾師兄弟學功夫,師父不辭勞苦,時常從香港長途跋涉,過來廣州親授。在跟師父學功夫的過程中,師父均是手把手,耐心講解教授。他鼓勵我們教學相長,不明白之處需多提問,他說如果不敢問師父而要自己去悟,那得走多少彎路,浪費多少時間。我們師兄弟深以為然,所以每逢上課,武舘氣氛非常活躍,甚至在吃飯時還拉住師父請教。

師父教導我們,作為一個武者,習練功夫要明概念、懂法理、能應用,才能事半功倍。思想上必須海納百川,胸襟廣、懂接受,師徒間更要互相信任,這些我們都謹記在心。

圈手要圓、伏手要輕、浮而不墜、快慢有序、化繁為簡。詠春如是,做人處事何嘗不是。願能一直跟隨師父習武飲茶,弘揚詠春,歸真人生。

詠春江志強拳術會廣州分會眾弟子

庚子年春

 

目次

自序 7

 

李剛序 13

吳王依雯序 15

梁偉鴻序 19

唐文龍序 21

史中川序 23

張志奇序 27

戴杭登序 31

張國威序 35

童穎華序 37

詠春江志強拳術會廣州分會序 41

 

一 江志強小傳 45

二 詠春拳源流簡介 57

三 淺談詠春拳 71

四 靜中求動:小念頭 83

五 動中求靜:沉橋 99

六 袖裏藏花:標指 111

七 細說木人椿 123

八 黐手 137

九 詠春腳法 151

十 詠春五搥 161

十一 詠春六點半棍 173

十二 詠春八斬刀 189

 

後記 203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477
缺貨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