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節】 單本79折,5本7折,優惠只到5/31,點擊此處看更多!
魚川讀詩─三民叢刊170
滿額折
魚川讀詩─三民叢刊170
魚川讀詩─三民叢刊170
魚川讀詩─三民叢刊170
魚川讀詩─三民叢刊170
魚川讀詩─三民叢刊170
魚川讀詩─三民叢刊170
魚川讀詩─三民叢刊170
魚川讀詩─三民叢刊170
魚川讀詩─三民叢刊170
魚川讀詩─三民叢刊170
魚川讀詩─三民叢刊170

魚川讀詩─三民叢刊170

商品資訊

定價
:NT$ 120 元
優惠價
85102
領券後再享89折起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11元
庫存:9
可得紅利積點:3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商品簡介

《魚川讀詩》是詩人梅新採用另一個喜愛的筆名撰寫的新詩引介文章。身為一個詩人、編者兼文學 愛好者,《魚川讀詩》的寫作,是希望藉著個人不鬆不緊、從容不迫的談論,從多角度的觀察,引領更 多的讀者產生對新詩閱讀的興趣。《魚川讀詩》中評介的新詩,都是梅新在中副的投稿詩作中精選出來 ,比較適合用來引領讀者進入詩領域的作品;詩作者包括老、中、青三代,活動範圍擴展到海峽對岸及美國。作者的目地並不是作新詩導讀的工作,書中絕少引經據典,賣弄知識,但文章中反映作者對新詩 的觀點,卻很有積極的意義。梅新關懷新詩的前途,為詩壇許多偏差的現象擔憂,有心試試《魚川讀詩 》的一點「新意」,能否刺激詩壇煥發出另一些美景?

作者簡介

 梅 新

本名章益新,魚川是他的另一筆名。十三歲隨外祖母從浙江來臺。文化大學新聞系畢業,曾任小學、中學、專科及大學教職。後步入傳播界,任聯合報編輯、臺灣時報副刊主編、正中書局副總編輯、國文天地雜誌社社長,繼任中央日報主筆兼副總編輯、副刊中心主任暨副刊主編。著有:詩集《再生的樹》、《椅子》、《家鄉的女人》、散文《沙發椅的聯想》、《正人君子的閒話》、論評《憂國淑世與寫實創新》,報導文學《從北京到巴黎》及《梅新自選集》等。民國八十六年十月十日病逝,遺作除本書外,另有詩集《履歷表》、文友悼念及個人口述錄音,則匯編為《他站成一株永恆的梅》。

 序《魚川讀詩》 洛 夫

當我開始得知「魚川」其人就是梅新時,竟是他遽爾與世長辭之前數月的事,因此我遵囑執筆寫這篇序言時,內心的感受是既迷惘,又無奈,更被一股揮之不去的難言的哀傷所糾纏。為了對老友深切的懷念,我在這篇序言的討論中,將把「魚川」還原為梅新。
 
首先,我有一個反常而略帶諷刺的想法,即我讀《魚川讀詩》,覺得比讀原詩似乎更有興味,這當然不是說梅新選讀點評的詩都不好,而是說《魚川讀詩》的文章自有其吸引人之處。不論梅新評詩是否絕對準確,詩學理論是否深厚,但他娓娓道來,引人入勝,筆下洋洋灑灑,自出機杼。他首創以雜文式的筆調寫評論,故有時難免失去重心,盡談些與原詩無關的問題。我們可以從《魚川讀詩》多篇中窺知,梅新是不太重視,甚至反對理論框框的,所以他說:「我只『讀』,不建立理論,也不引用理論,作者也就不必怕我將他們歸類了。」《魚川讀詩》因不依恃理論,反而能使篇章更形活潑,有就事論事的評述,也有尖銳的諷喻,有時語帶機鋒,趣味盎然,尤多啟發性的,有如古人詩話中的靈光閃爍。
 
在《魚川讀詩》中,梅新採用的策略是「細讀漫談」。細讀可解,漫談則須略加解說;所謂漫談,並非漫無節制或散漫無章,而是不受評論文章固定格式羈勒的一種自由表達方式。他的筆桿繞著一首詩在轉,開始圈子放得大,七兜八拐,然後逐漸收縮,一俟切入問題的核心,便戛然而止,恰到好處。
 
梅新的「細讀漫談」方式,又可分為「讀」,「談」,「評」三個層次。他「讀」詩相當細心,也很深入,不忽略語言與意象細微之妙,以及結構上的前後呼應,更能嗅出整首詩的氣氛,掌握一首詩的整體美,對一些基本的詩學理念都有較深刻的體認,譬如他談零雨的〈愛之喜組曲〉時曾說:
 
一首好詩的完成,必須先有感性,而後再透過文化的思考,圓熟技巧的營造,讓知性進來,加強意象的深度與廣度。文學家知性的思考是絕對有其必要的,而且是必須強調的,否則諸如生命的,人性的,歷史的主題都無法顯現。可是文學拒絕純粹知性,因為文學不能失去對感性的把握。
 
其次,梅新「談」詩,另有竅門,他不引用他人理論,而又處處不離詩與文學的原理,下筆大包大攬,看似不著邊際,卻又句句通情達理,他打破了寫評論文章結構嚴謹而滿紙疙瘩的前規,自創一套不緊不鬆、不疾不徐、從容不迫的評述筆法。所以我認為《魚川讀詩》中最出色的部份是談詩。梅新談詩,極少掉書袋,即使偶而引經據典,穿插在文章中倒也流暢自然。最能看出他談詩的高明之處,乃是他那些搔到癢處,說得痛快的獨到見解,現舉數例如下:
 
文學是非常個人的,它不需要接班人,接班人是二三流貨色。李白和杜甫都沒有接班人,雖然晚唐有所謂小李小杜,終究還是小了一號。
 
現代詩中美的意象語不再缺乏,而渾厚的整體的美感則有待詩人的努力。詩人可以語不驚人死不休,但詩人的成就在於對人文的關懷,在於以詩的藝術激發悲天憫人的情性,而不僅僅是為了幾個美麗的句子。
 
很少人了解詩是可以寫氣氛的。詩不見得一定要告訴你什麼,「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寫的是剎那間的心境,是最真實的人格的呈現,至於「南山」是否確有這座山,便不十分重要了。
 
詩人們實不宜給自己太多的壓力,也不宜給詩太多的壓力,少賦予詩各種使命,詩不是用來傳達使命的。
 
粗略比較一下,我發現梅新談詩最有心得,剖析得鞭辟入裏的幾篇,要數辛鬱的〈布告牌〉,葉維廉的〈童年是──〉,隱地的〈耳朵失蹤〉,洛夫的〈初雪〉,翟永明的〈孩子的時光〉,蘇紹連的〈笑容〉等。他對零雨〈餐桌的記憶〉這首小詩的解讀,更是別具慧見,在詩的空白中他填補了許多新意。
 
我認為,《魚川讀詩》中的「評」可能是較弱的一環。評詩人的基本條件有二:一是必須具備能充分把握詩本質的美學修養,一是面對詩的文本,要有精闢、獨到而又準確的解讀能力。這兩項條件顯然梅新都已具備,但有時在準確度上稍有不足,因而在評述時不免有所附會,譬如他談藍菱的詩〈色彩〉第二行:「古老的石室垂掛著露珠」時,便是如此。正如梅新所說:「詩人常喜以詩句造景,詩人也常喜以詩句畫景」,不管是造景或畫景,這句詩只是當下的實情實景,讀者恐難體味出它的「傷感」之情,梅新對這句詩分析說:「詩人失望之餘,認為那個文明古國應該哭泣,垂掛在石屋上的露珠,在詩人眼中應該是淚珠而不是露珠,至少在詩的意象上應該如此。」我認為他對這句詩的單純意象似乎不須做出如此過多的聯想。
 
評余光中的〈答紫荊〉亦然。梅新一開始即指出,余詩中「紫荊」的用典是出自南北朝志怪書《續齊諧記》中的故事,我對此頗感懷疑。余詩中的「紫荊」顯然是指香港(紫荊為香港之花,香港特區旗上的圖形即為紫荊),而〈答紫荊〉一詩寫的只是詩人過境曾經寄居十年的香港時的複雜心境,似乎與田氏兄弟分產以象徵中國的分裂狀況無關。
 
此外,梅新在使用詩學術語時也偶有欠斟酌之處。他談辛鬱的〈布告牌〉一詩時首先便說:「所謂純粹經驗這個詩的理論,在〈佈告牌〉這首詩裡,似乎可以獲得部份驗證。」其實這是梅新望文生義,詩中第一句「純粹為了觀望」中的「純粹」一詞,實乃「只是」、「僅僅」之意,顯然與美學中的「純粹經驗」無關。辛鬱這首詩仍是秉持他表述人性與社會,探究生命底蘊的一貫風格,開始詩人是以客觀的立場看佈告牌,後來逐漸發展為主觀的介入,看佈告牌竟然成了「一項人生的負擔」,而他最後從那黑色的佈告文字(人生和社會的縮影)中看到的只是一片空白。像這種發人深省的感悟詩,絕非出自純粹經驗。
 
縱然如此,梅新的「評」仍另有可取之處。讀《魚川讀詩》這類雜文式的評論,最為過癮,也最能啟人深思的是時評,就是對當前詩壇走偏鋒的風尚,施以辛辣無情的針砭,譬如他說:
 
很多人的詩,尤其自命才氣橫溢的年輕詩人的作品,則像政客,只見它在你面前長袖善舞,能言善道,將一件平平凡凡的事說得天花亂墜,但其結果卻不知所云。「政客型」的作品多了以後,詩壇便變得非常浮淺,在熱鬧有餘深度不足的情形下,嚴肅的詩人和作家就更加的寂寞了。
 
詩人是會退休的,一是作品缺乏新鮮感,遭讀者遺棄,這種退休更徹底。讀者是很現實的,也是很無情的……(寫詩)三十年如一日,一個調子唱到底,雖然靠關係仍時有作品在報端發表,但讀者已視若無睹了……,二是媒體的忽視,作品得不到媒體的重視,等於強制出局,因為發表畢竟是作家持續創作的最好鼓勵。
 
《魚川讀詩》是梅新文學生涯中最重要的著作之一,是他在中央日報副刊主編任內陸陸續續撰寫的。自民國八十三年五月他寫下第一篇:談〈答紫荊〉,迄今三年僅得二十篇。這個專欄是不定期的,梅新想寫便寫,無人逼稿,他的編務繁重,無疑的這些稿都是在百忙中趕寫出來的。由於梅新的詩評是非專業性的,故自謙為「讀詩」,但自發表以來,卻深獲海內外讀者的喜愛,並多次接獲國外讀者的來信,使他倍感鼓舞。這一點他在談羅任玲的詩〈下午〉的前兩段已有交代,並說:「既然《魚川讀詩》有那麼多人喜歡,我決心要繼續『讀』下去。」於是讀者期待著,愉快地讀著他的「讀詩」,卻不知在今年初他已病情隱現;今年四月間他在談我的〈初雪〉時,曾有過這麼一段話:
 
有人說詩人是終身職,詩人是永不退休的。我甚至堅信每位對繆司盡忠職守的詩人,臨終時,他的腦海裡還會留有尚未成篇的詩句,隨他的軀體埋入土中。像李白和杜甫,這些無時無刻不在想詩寫詩的詩人,我相信他們的屍骨中一定還存留著殘篇的詩句。有一天他們的骷髏變成了化石,他們腦中的詩也會變成化石。
 
我無法推斷他這段話是無意中的奇想,或是自知病重,有感而發,可是現在讀來,竟成讖語。身為一位盡忠職守的詩人,但不知梅新在奔赴另一個世界時,是否腦海中也存留著一些尚未成篇的詩句?
 
以及,另一篇《魚川讀詩》的腹稿?
 
一九九七、十、三○

目次

序《魚川讀詩》
出游從容,落筆翩躚
《魚川讀詩》話從頭
余光中的〈答紫荊〉
紀弦的〈我是船你是港〉
零雨的〈餐桌的記憶〉
劉季陵的〈嫉妒〉、〈階級〉
辛鬱的〈布告牌〉、〈鑰匙〉
隱地的〈耳朵失蹤〉
楊明的〈傾心〉
商禽的〈站牌〉
葉維廉的〈童年是──〉
秀陶的〈行道樹〉、〈蝶〉
梁正宏的〈相親〉、〈名片〉
管管的〈青蛙案件物語〉
羅任玲的〈下午〉
零雨的〈愛之喜組曲〉
藍菱的〈色彩──地中海二題〉
蘇紹連的〈笑容〉
翟永明的〈孩子的時光〉
昌耀的〈鹿的角枝〉、〈風景──涉水者〉
洛夫的〈初雪〉
匡國泰的〈一天〉
附錄
詩作者小傳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5 102
庫存:9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