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從哲學的觀點看(平)
滿額折
從哲學的觀點看(平)
從哲學的觀點看(平)
從哲學的觀點看(平)
從哲學的觀點看(平)
從哲學的觀點看(平)
從哲學的觀點看(平)
從哲學的觀點看(平)
從哲學的觀點看(平)
從哲學的觀點看(平)

從哲學的觀點看(平)

商品資訊

定價
:NT$ 244 元
優惠價
90220
領券後再享89折起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24元
庫存 > 10
可得紅利積點:6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商品簡介

本書收集了作者的多篇論文。涉及的題材包括康德哲學中「本體」與「現象」之辨,胡塞爾現象學中的「界域」概念、各種的「範疇」系統,及其他歷史意識、大腦活動和語言文字的運用等問題。論題廣泛,表面上看來南轅北轍, 實際上卻是作者多年來基本的哲學關懷。其中的關鍵問題是:人類的感知雖以物質的經驗環境為起點,但卻能於基本的物質條件上建立起多彩多姿的「意義領域」,從而開拓出璀璨的文化生活,並活出不同特色的生活世界。這些文 化現象到底如何產生?而當如此的人文生活世界出現困難或危機的時候,作為文化生活創造者的人類又應如何面對、如何承擔......

作者簡介

 關子尹

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畢業,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碩士,德國波洪魯爾大學哲學博士。曾任臺灣東海大學哲學系副教授,德國波洪魯爾人學訪問研究,美國匹次保杜鏗斯大學訪問學人,現任教於秀港中文大學哲學系。

 前 言

作者從開始研習哲學以來,一直叮囑自己不要當學究。所謂學究,自己向來的理解是治學只限於詳徵博引,卻不見問題的真正旨趣,形成了「為研究而所究,為寫作而寫作」,或「見木不見林」的局面。拙作篇幅動輒累萬,而且習慣引經據典,驟看起來,有時自己真的嫌學究味太重。不過,如果容許作者為自己辯護,則或可指出:徵引求其詳盡本來就是學術工作的基本要求,吾人嫌其學究氣,往往是從追求「通俗」、「普及」的角度去看以使然。我們要知道,在一個成熟的文化圈子中,「學術」文化和「普及」文化是同樣重要,並且是互相補足的。我們不能因為「學術」不夠「普及」而立刻指之為「學究」。正如上述,治學而終淪為「學究」,要視乎其是否只知「為研究而研究」,卻昧於研究的本旨。學術研究最珍貴的地方,在其能夠直接地或間接地指向某些存在的、和值得吾人關懷的問題。這種「指涉」或「關懷」對於哲學尤顯得重要。哲學的「關懷」,並不單在書本文獻或語言概念,也不單止於理論鋪陳,而在於人類存活實況中的種種隨機而起的疑惑。吾人如不願看見哲學理論淪為概念遊戲,便必須嘗試溯求哲學理論背後的關懷所在──無論這關懷是來得直接的或是較為隱晦的。一般而言,我們可以把哲學的關懷了解為一哲學問題。因為一個哲學問題的提出,就是要引導吾人從不同角度朝向產生問題的境況作出反省與回應。如用哲學家柯靈伍德(R. G. Collingwood)的口吻表達:哲學就是人類於種種疑惑當中,以「提問」和「回答」交織起來的心智的搏動。就此而言,作者以下的卷軸,外表上雖或有一點「學究味」,但相信骨子裏還是發於實感的!至於以下各篇文字的「用心」何在,這要由讀者自己去揣摩,才來得珍貴。
 
這本集子輯錄了作者過去十年撰寫的一些論文。各篇論文大都曾於不同場合發表過。各篇排列的次序,以撰寫先後為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期間不同的興趣。特別值得一提的:書中每一篇的內容都是作者多次於課堂上和其他講演場合中和學生及友儕們詳細談論過的。因此,不同時期、不同場合的討論和批評對於論文的定稿都有一定的助益。回顧過去十年有多的教習生活,可堪回味者固然不少,但對我來就,印象最深刻的,始終是每次上課前戰戰兢兢的心情。是次雖承師友之鼓勵才把論文輯錄問世,但忐忑之心,亦不能免。自問才質魯鈍,所學粗淺,雕蟲之技,本宜藏拙。特別是書中的一些論點,如以作者今日的觀點看,實有許多還可以改進之處。但今日如要重寫一則有技術上的困難,再者即使今日重寫了,也難保明日不會再次見棄。近日重校書稿,覺得許多理論細節儘管已有不同見解,但其中談論的基本問題,和對這些問題背後牽涉的事態的透析,卻是自己始終認為重要,和至今還切實相信的。哲學的「問題」與「回答」二者之中,作者向來認為前者比後者遠為重要。今日拙稿的刊行,如能以其中的問題激發超後來者重新審察鑽研的意欲,則本書拋磚引玉的訴求即已具足。回想每一篇書稿撰寫的當時,搔首踟躕,下筆再三的困拙情境,作者自忖已盡了全力。今日與其勉強求全,倒不如坦承己短,存其真相。這樣起碼能把作者過去一段一段就各種問題苦苦求解的心跡忠實地保存下來。一念及此,雖謂獻醜,心中亦感坦然。
 
本書頭兩篇論文都和康德哲學有關,都是從作者於東海大學的講義輯錄出來的。其中〈康德論哲學之本質〉一文成於1983年初,後來刊載於《中國文化月刊》,第五十一期;(臺中:東海大學,1983),pp. 61-82。而〈本體現象權實辯解〉一文則成於1985年春,曾刊載於《東海學報》,第二十六卷;(臺中:東海大學,1985),pp. 173-209。〈論歷史心魂〉一文乃作者為業師勞思光教授長凡七卷的《思光少作集》敬書的代序,稿成於1986年夏。見《思光少作集》卷一,(臺北:時報出版社,1986),pp. 13-34。〈從雅各布遜對大腦左右半球不對稱性之討論談起〉一文寫於1987年夏。後來於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主辦的「分析哲學與科學哲學研討會」中發表,並刊登於《分析哲學與科學哲學論文集》,(香港:新亞書院,1989),pp. 131-153。〈胡塞爾的「世界界域」理論──從現象學觀點看世界〉成於1988年,後刊登於《人文研究集刊》,創刊號;(香港:東方人文研究學會,1989),pp. 150-168。原刊的副標題為「從現象學觀點看世界(之一)」,是因為後來作者還完成了「之二」一文。今二文既分開編入不同集子,乃決定把原刊副題「之一」二字除去,以正體例。此外,除了本文關於胡塞爾「世界界域」概念的討論外,作者後來還就胡塞爾的「界域」問題一般另發表了更詳細的討論,讀者可比照參考。〈從比較觀點看「範躊論」問題〉一文的內容,作者自執教之初即陸續構思,但寫下來卻是1989年六四事件發生後兩個月間的事。本文後來於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系主辦的「第一國際東西哲學比較研討會」上發表,後刊登於《東西哲學比較論文集》,(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92),pp. 577-640。除中文稿外,本文後來有更為詳盡的英文稿,作者曾於美國匹茨堡杜鏗斯大學訪問期間據之以作專題演講。本書最後收錄了兩篇與德國近代著名哲學家及語言學家洪堡特有關的論文。作者對洪堡特研究的興趣始於東海大學任教期間。此後曾於臺港兩地開設了三項與洪堡特語言理論有關的課程。兩篇論文的構思因此而漸漸形成。〈洪堡特《人類語言結構》中的意義理論──語音與意義建構〉一文成於1991年春,除即於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主辦的「分析哲學與語言哲學研討會」中發表,並刊登於《分折哲學與語言哲學論文集》,(香港:新亞書院,1993),pp. 45-81。〈從洪堡特語言哲學看漢語和漢字問題〉一文的寫作意念早在十年以前即在醞釀,但作者由於基本訓練既不在普通語言學,也不在傳統小學,因此從來未想過真要動筆。然而,自從完成了第一篇關於洪堡特語言理論的論文後,洪堡特學說對漢語和漢字系統潛在的理論效力問題乃成為無可避免的課題。筆者雖自知不才,但基於長久以來對問題的關心,終於決定犯難一試,求教於方家。著筆之前(其實多年來用的都是鍵盤),作者曾於1992年夏應香港經濟學社邀請,以「語文教育與語文規劃」為題作公開演講。演講的主要內容雖未收入文中,但演講的主題其實才是本文寫作的動機所在。而且,在準備演講的過程中,許多與本文有關的觀念亦紛紛形成。論文的實際寫作於1993年夏季著手,初稿完成後隨即於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系舉辦的「第二屈國際東西哲學比較研討會」上發表。為求配合,特率先收入本書。
 
作為一本論文集,本書各篇論列的課題,表面看來,可謂南轅北轍,要指出一個共同的主題,誠非易事。但正如上述,哲學討論的意義並不能只從標題的字面窮其究竟,而必須走遠一步,視其於宏觀上的關懷而定。就這點而言,作者覺得(或超碼主觀上希望)本書各篇課題雖然不同,但其中還是存在著一共同的終極關懷的(事實上,作者許多未經整理的稿件亦指向這同一種關懷)。這基本關懷是:人類的心智如何能於不同層面上自我啟迪和自我開發。人類生活的內容,於一定程度上固有物質條件的規限,但人類生命之所以不至於成為千篇一律的機械運作,是因為人類於基本的物質條件之上,開發了一意義的世界。無論是個人或是社會,人類必先要建立起這樣的一個意義世界,生活才有檢討、選擇、計劃和盼望的餘地。此中反映的問題是:意羲世界既然是一人文活動的結果,則人類若要擺脫機械的囿固,使生存變得有意義的話,便必須從自己的心智活動中尋求。同樣地,吾人編織出的世界結果是否真的愜意,或結果適得其反,一切後果,還是要由作為文化締造者的人類自己去承擔。因為到頭來,只有人類自己才能為其自發的活動負責。
 
作者生性疏懶,比起許多著述等身的前輩學者,簡直是「好吃懶作」。但由於責任心的驅使,作者在教學上還確是盡了自己的本份。正如上述,本書各篇論文,基本上都是在講課的過程中醞釀出來的。因此,本書的出版,首先要鳴謝的,是多年來臺港兩地的學生。他們既一定程度上參與了本書觀念的形成,也是本書主要的讀者對象。作者雖習慣於「閉門造車」,但在最後兩篇論文的處理過程中,由於非己所長,曾於許多師友身上獲得教益。就有關問題不吝賜教者有勞思光教授、Prof. Elmar Holenstein、王士元教授、Prof. BertPeeters、Prof. Roger Ames、Prof. Gerhold Becker、李行德先生、翟本瑞先生、江日新先生、岑寶蘭女士和譚卓培先生等。當然,如果拙見有何不當之處,都是作者一人的責任。各篇論文撰寫的過程中,於文獻搜集上曾助以一臂者,先後有江日新先生、張旺山先生、Dr. Lauren Pfister、陳瑤華女士、鄭漢文先生、洪維信先生和盧傑雄先生等。本書的出版,何秀煌與勞思光兩位老師一再鼓勵,並先後予以推薦,復得東大圖書劉振強先生首肯。此外思光老師更於百忙之中為拙作寫序,代作者剖白了成書的用心。師友的隆情厚意,於此由衷致謝。而書稿得以陸續完成,內子林靄蘭經年累月於精神上的支持和生活上的勞累與忍耐,感激之情,更非言辭所能表達。
 
關子尹
香港中文大學 哲學系
一九九四年六月七日

目次

哲學觀點與哲學心靈──(代序)
前言
壹、康德論哲學之本質
 一、歷史性之認知與理性之認知
 二、哲學知識與數學知識
 三、哲學之「學院概念」與「世界概念」
 四、學院概念哲學與世界概念哲學之共濟
 五、論「哲學」之學習
貳、本體現象權實辯解
 一、引言
 二、現象實在辯解
(一)「現象-E」與「現象-o」
(二)「現象-E」與「現象-o」之辯證統一
(三)現象之「共有性」
(四)現象之「實在性」
 三、本體權宜辯解
(一)意義問題與指涉問題
(二)物自身或本體之反面意涵與正面意涵
(三)本體概念之正面意涵─本體之「可能性」問題
(四)本體概念之反面意涵
1.本體作為一「界限概念」
2.本體作為一「權宜概念」
 四、結語
參、論歷史心魂──《思光少作集》代序
肆、從雅各布遜對大腦左右半球不對稱性之討論談起
 一、大腦左右半球不對稱問題之背景
 二、雅各布遜就大腦左右半球不封稱問題之觀察
(一)實驗根據
1.兩耳歧聽實驗
2.腦半球分割手術
3.對大腦左右半球中其中一邊受損的病人之觀察
4.對接受腦半球電激療法的病人之觀察
(二)主要論點
1.左腦半球與語音辨別
2.左腦半球與語法及語義之關係
3.右腦半球與非語言性聲響之識別
4.右腦半球與語言中感情語調之識別
5.右腦半球與聽聲辨人
6.右腦與音樂樂段之識別
7.大腦左右半球之時態取向
 三、大腦左右半球之「互補」與「整合」
 四、從大腦功能之整合談到哲學活動之整合
參考文獻
伍、胡塞爾的「世界界域」理論──從現象學觀點看世界
 一、引論
(一)何謂「外在世界」
(二)從外在世界到「世界圖像」
(三)世界圖像及其意義結構
 二、胡塞爾的「世界界域」理論
(一)界域理論之濫觴
(二)何謂「界域」?
(三)界域的整全性與人類的認知結構
(四)「內在界域」與「外在界域」
(五)「世界」作為一「虛空界域」一人類經驗之開放性
 三、結論:從「世界」到「自我意識」
陸、從比較觀點看「範疇論」問題
 一、「範疇」一詞於字源上的觀察
 二、「範疇論」與西方哲學傳統的基本問題
 三、埃奧尼傳統與範疇理論的濫觴─「變化」與「分殊」問題
 四、伊里亞傳統作為範疇理論的一種反面教材
 五、亞里士多德的範疇論
(一)亞里士多德範疇論的語言基礎
(二)「變化」與「分殊」問題的重審
(三)亞里士多德對巴門尼底斯有關「非有」問題的回應
(四)亞里士多德範疇論作為一哲學問題
 六、範疇論於西方哲學傳統以內的發展
(一)康德
(二)海德格
 七、範疇系統於西方哲學傳統以外的相應開展
(一)中國傳統中的一些個例
(二)印度傳統中的一些個例
 八、總結:為範疇論作為─哲學問題尋求─更普遍的意義─範疇論的文化定向功能
柒、洪堡特《人類語言結構》中的意義理論──語音與意義建構
 一、引論
 二、從共相論爭看語音與意義之關係
 三、「語音」是一個怎麼樣的研究對象?─「語音學」和「音位(韻)學」
 四、人類「發音」現象背後的深層機制
(一)語音對於人類語言運用而言是否絕對必要?
(二)人類語言中的「分節」現象
 五、雙重分節
 六、語言的「音型」
 七、擬聲模式─語音與意義的第一種轉換模式
 八、象徵摸式─語音與意義的第二種轉換模式
 九、類比模式─語音與意義的第三種轉換模式
 十、結論:從語音與意義的轉換模式引出的哲學反省
捌、從洪堡特語言哲學看漢語和漢字的問題
 一、引論
 二、語言之「音型」於人類語言機制中的作用
 三、漢語研究於洪堡特語言理論中的地位
 四、從洪堡特觀點看漢語的語音構義問題
(一)從漢語和漢字的特殊關係看古漢語的「語音構義」問題
(二)胡樸安的「語音構義」理論
1.所謂「四音」〔自然音、效物音、狀況音、轉移音〕
2.所謂「四語」〔單獨語、聯合語、推展語、說明語〕
(三)漢語語音構義問題與漢語的「語音匱乏」現象
 五、從洪堡特觀點看漢語的語法機制
(一)語音的語法功能與漢語語音的相對弱勢
(二)漢語語法只有句法是不是一種缺憾?
(三)漢語語音系統中所產生的代償機制
(四)漢語語法的約制不在「形式」而在「精神」
 六、從洪堡特觀點看漢語和漢字的意義孳乳問題
(一)「思想的文字」與「文字的類比」
(二)孫雍長的「轉注」理論
(三)「轉注」與漢字的改造原則
(四)從「類首」到「部首」
 七、結論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20
庫存 > 10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