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探究生活經驗
90折

探究生活經驗

商品資訊

定價
:NT$ 360 元
優惠價
90324
絕版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目次

商品簡介

本書以詮釋現象學取向來介紹並闡述人文科學研究與寫作。而本書所探討

的詮釋現象學成為質性研究必須參考的明確指針,值得好好加以研讀。

 

譯者序

 

 

人文科學不同於自然科學,在研究的過程講求呈現真實的聲音,還原事實的真相。為使研究的結果更能浮現具體的人類生活世界,與人們的實際生活經驗結合,使得研究結果更具有說服力,因此不用量化派典所慣用的實驗法、問卷調查法、或非參與觀察法等研究設計來架構研究過程以獲得研究結果,相反地,著重現象本身的深度探索與解釋。因此質性研究的方法如:以現象學(phenomenology)、詮釋學(hermeneutics)、符號互動論、批判理論或俗民誌,來揭開人們對於自身經驗的感覺與理解,藉以探究現象的本質,解析人們對各種親身經歷事件現象的感受,讓現象從深度對談中重現,而以主體性的理解來發現現象的意涵,從而藉詮釋來確定、加深當事者對其所遭遇經驗的切身感受以及物象潛藏的真義,通常此類研究往往能使後來的閱讀者產生宛若身歷其境的體會。

 

在加拿大亞伯他大學(The University of Alberta)任教的麥克斯˙范梅南(Max van Manen)教授於1990年所著的《研究生活經驗—人文科學中的一種敏感性教育學行動》(Researching Lived Experience—Human Science for An Action Sensitive Pedagogy)一書,挑出了研究人文科學的核心價值,尤其是有關於現象學與詮釋學對人文科學的實用性。倡言徹底將人類每天的生活經驗以細膩的描述,不厭其煩地勾勒出事情發生的過程,並且就現象本身加以旁敲側擊地解釋,以求從深入的詮釋中尋得事實的正當脈絡,而彙集出人類對各種現象的共通感覺與看法。因此雖然不一定符合自然科學所認定的研究「科學化」,卻能藉此理出人類對於日常周遭事物的所感所想。甚至於發現:一定的規則,當有的步驟,藉此種質性研究的過程,卻可獲得相當寶貴的人類經驗,縱使難以藉此而廣泛推論,但小眾的聲音與感受,反而能敏感而精確地反應出相當可信的人類日常生活經驗。因而把握此種研究的原則與方向,則是質性研究「科學化」的另一種表徵。

 

這本書所探討的詮釋現象學成為質性研究必須參考的明確指針,值得好好加以研讀。透過出版社的聯繫,取得版權,譯者並在范梅南教授的質性研究研討會上當面取得范梅南教授的翻譯許可,於2001年暑假由任教於中正大學企管系的連雅慧助理教授,空中大學社會科學系的林月琴副教授,會同嘉義大學家庭教育所的高淑清助理教授一起聯手翻譯。因為吾等當年同在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的「工作、社區、家庭教育系」攻讀博士學位,都曾在明大普立霍教授(Jane Plihal)的指導下修習鑽研詮釋現象學,當時即以范梅南教授1990年的第一版著作為主要研討藍本。我們從中獲得難以言喻的踏實感,也悟知的確有可與自然科學研究相抗衡的人文科學研究方法,而其質性研究過程亦相當「科學化」,甚至需要研究者更細膩的敏感性,以抽絲剝繭地還原個體感受的真實面相。翻譯期間,透過范梅南教授網際網路的討論區及電子郵件,范梅南教授對吾等直接或間接的關心,更令吾等深刻領會身為敏感性教育學學者其所呈現於我們日常生活中對人、事、物所顯現的敏感與溫暖。當然,更增加我們翻譯過程的領略與充實感。

 

本譯書是以范梅南教授1997年的再版書為依據。經過比對,一、二版無甚差別,僅於二版增列「1997年版前言」。由於三人各有教學及研究的繁忙工作,從2001商定先分別負責翻譯章節後,再於台北定期集會研商。其間為求相關名詞譯名之統一,參考哲學有關譯著成書及國內已出現之既譯用法,斟酌選定妥善之譯名,並先將「索引」部分定稿,以作為各自翻譯之準據。另採三人迴轉互審、同儕檢核之方式,就個人所譯部分加以提供修正意見數回,凡此歷經一年餘,幾近完成譯著。唯其間吾等或因公務繁忙、罹病休養,或因結婚生子而擱置前所譯妥章節,亦中斷例行之會商研討竟幾達一年!之後由於高淑清教授之居中聯繫、催生及擔任起總校閱之重任,致有此譯著之完稿。其中感謝高淑清教授家教所的研究生陳景莉、林斐霜、蔡秋雄、鄭淑芬、吳靜宜、劉佩榕以及蘇佳玲在譯稿修定與校稿上的協助!更感謝嘉義濤石文化出版公司負責人陳重光先生及編輯郭玉滿小姐的耐心與協助,促成本譯著之順利出版,不勝感激!

 

鑑於吾等不揣寡陋,雖捫心自問,吾等已盡力盡心,然自思初次定稿仍有頗多不盡妥善之處,希冀各方賢達能不吝賜教,惠予指正,則當感激莫名,作為修正之參考,期望能於再版時更臻完善。



 

 

林月琴、連雅慧、高淑清詮釋現象學的研究團隊

目次

第一章 人文科學

緒論

為什麼要做人文科學研究

何謂詮釋現象學的人文科學

何謂合理的意義

人文科學有何不為

描述乎?解釋乎?

研究的程序、技術和方法

人文科學研究的方法結構



第二章 轉向生活經驗的天性

生活經驗的天性

導向現象

形成現象學的問題

闡述假定和先前理解

 

第三章 研究我們所生活的經驗

資料的本性(資料:被給予或授與的事物)

運用個人的經驗為起點

探尋語源學的來源

尋找慣用的詞語

取得他人經驗的描述

文稿寫作(生活經驗的描述)

訪談(個人的生命故事)

觀察(經驗軼事)

文學的經驗描述

傳記可成為經驗素材的資源

日記、札記與日可成為生活經驗的來源

藝術可成為生活經驗的來源

諮詢現象學的文獻

 

第四章 詮釋現象學的反思

進行主題的分析

情境

尋求意義

主題是什麼

主題的教育學

揭開主題的構面

分隔出主題的陳述

組成語言學的轉換

選自藝術來源的主題描述

透過會話的解釋

合作性分析:研究專題研討會/團隊

以生活世界的存在作為反思的指引

決定偶發性和本質性主題

 

第五章 詮釋現象學的寫作

留意語言的言說

沉默:語言的限制和力量

趣聞軼事可成為方法論上的設計

趣聞軼事敘說的價值

多樣化實例

寫作促成反思與行動

以寫作衡量我們的深思熟慮

寫作練習我們看見的能力

寫作是為了顯示某物

寫作是為了再寫作

 

第六章 維持一種強大且導向性的關係

研究/寫作與教育學之間的關係

教育學的無法言諭

「看見」教育學

文本性的教育學實務

人文科學可作為批判導向的行動研究

敏思行動的知識導致教育學的能力

 

第七章 考慮部分和整體以平衡研究情境脈絡

研究計畫

人文科學研究的影響與倫理

研究專案的計畫與情境脈絡

致力於文本

 

語彙

參考書目

名詞索引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24
絕版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