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肯定多樣性:社會政治情境下的多元文化教育-教育新09
90折

肯定多樣性:社會政治情境下的多元文化教育-教育新09

商品資訊

定價
:NT$ 600 元
優惠價
90540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95折,單本省下27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16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目次

商品簡介

本書呈現了學校與社會多元化本質的資料,包含不同文化族群的資訊、學校經驗以及他們面對的議題和挑戰。
本書共有三部,分成十一章,第一部分描述個案研究取向及用於本書專有名詞的概述。
第二部分呈現多元文化教育在社會政治下的理念架構,強調學校教育的機關學校和文化因素以及個人和族群對教育的回應。
這部分探討可能影響不同背景學生在效表現的多種驅策因素(forces)。
第三部分則集中於這些個案研究和速寫在多元文化社會中教與學的啟示。
作者採用了從個案分析何速寫中浮現出來的主題,來回顧可能影響不同學生學習的因素,
而把定意多元文化教育看作是教育平等化的取向,以及在第二部分裡自然發展出來的理念架構中所浮現的定義。

譯者序



每一個文化都有其自身的定義、獨特的目標與社會模式的發展。當我們由漢人與原住民,而省思國內急遽攀升的外籍配偶及其第二代-新台灣之子的議題時,我們也正在省思著不同文化之間的同質與差異性問題。

雖然政府針對此一議題也做了一些因應的措施,但是其著眼點與內涵,尚存有不少亟需商榷之處。檢視政府部門的因應措施,可以明顯感覺,仍無法拋棄「同化」的心態,一味地期望這群新移民能夠瞭解、適應與融入台灣社會,而無視於這些外籍配偶帶入台灣社會之文化條件、特質與生活經驗,更遑論跨國婚姻移民的特性,例如:他們原來的教育程度、來臺的目的、文化的脈絡等等,由於「他者化」與視其身份為「第三人稱」之作法,無形中烙上「不良」的印痕;這對新台灣之子成長的影響,是不容小覷的。

事實上,處理類似問題,必須建立「肯定多元」的態度,才不至於產生偏頗或顧此失彼的窘境。更重要的是需有理論與實證研究的論著作為依據的基石,才能跳脫霸凌心態、想當然爾或一廂情願的思維。環顧目前學術界對近十多年來外籍配偶所衍生的社會問題之系統性研究與專論可說是鳳毛麟角;而坊間出版的「族群與多元文化」相關論著亦不多。陳美瑩在美國求學與教學階段,有幸參與「多元文化」議題的進修及研究,深深覺得美國學者在「肯定多元」的經驗和研究結果值得我們參考。加上本書其他譯者在博士班第一年時,與陳美瑩共同研讀本書後,以前線教學者與學術探討者的角度,深覺此書可對國內日益多元的教育議題有正面貢獻,乃興起翻譯本書之念頭。

以美國認同社會族群多元趨勢的經驗為例,其轉化的實際行動,就在於常態編班的做法。研究指出,學校及社會過渡依賴權力和控制作為處理的工具,不但會曲解與逾越智慧、能力與天賦的意義,且易造成結構化的種族主義。雖然,外籍配偶與新台灣之子的社會問題,迥異於美國社會之多元文化情況,但是必須注意的是本書所呈現之部分年輕人的經驗、每一個學生的故事,都是獨特的;透過他們的個案概況和檢討,提供了特定學生的生活描寫和經驗,正好可以形成我們反思的空間。

這些個案學生之家庭、社區和學校間之複雜關係所形成的例子,更提醒我們面對學生背景與身份等態度時;任何「過」與「不及」的作法,都將釀成某些族群學生的傷害。本書的案例也告訴我們,直到今天,美國社會仍無法完全達成學生對教育的需求;但是,對這些個案研究的瞭解,可以幫助我們發現一些在學校成功或不成功的學生所提供的觀點,反映出美國學校裡廣泛的、全面的,有關文化、權力關係的議題。期望讀者藉由本書,發現學校在多元文化社會成功的重要地位;學校教師除了學習與建立多元文化的正確態度外,在面對國內特殊多元文化現況時,可以衍生或創造有效的解決方法與有益學習的策略。

雖說本書譯者團隊對多元文化有志奉獻,但因囿於才學,加上受英文語法或文化背景差異之影響,其中或擷區敖牙,或無法完全理解訪談記錄中所使用的諸多口語之恰當原意,但經多次協商與討論及諮詢本團隊中的Damien Trezise 先生後,希望我們呈現給讀者的是不失原意,並盡量避免翻譯書籍在閱讀時易有的文句不通順之缺失。

翻譯過程中我們獲得不少寶貴的經驗,也在字句耙梳與推敲時,反思美國多元文化教育經驗足以作為台灣借鏡之處。在時空背景迥異的情形下,似乎,政治社會情境對學校教育的影響也同樣發生在台灣社會,雖然美國的經驗無法直接遷移用於解釋台灣的新移民現象,但作者藉由案例取向所呈現的各個不同案例,適足以幫助讀者瞭解這批新移民在學校教育環境中,由於文化的差異所可能衍生的問題。在各章節的理論介紹與案例中,仍發現學校往往以優勢文化的觀點評斷學生的成敗,例如:在第六章中,作者以直接與文化有密切關聯的語言議題探討美國教室中的語言多樣性,文中一對西班牙夫妻將女兒送到幼稚園,女兒不會說代表主流文化的英語,卻被一位實習教師認為她是沒有語言的,但事實上,這對夫妻的兩位女兒成年後都可以同時講兩種至三種語言,這顯示語言的多樣性,在美國教室尚存有一些問題,此外,作者也引用一些數據,從歷史的觀點說明這種情形的確存在。

在第七章中,作者指出傳統的文化貧乏理論認為學生學業成就失敗,是學生的家庭環境及文化不適當所致,作者則加以修正,認為是學校的觀點導致學生的學業失敗,而不是學生所具有的多元特質所致,而學校從優勢文化的觀點定義成功的方式,並在社會中發揮將學生加以分類的作用,使學校成為再製社會不平等的機構,但作者認為,與其說是基因劣勢或文化貧乏導致學業失敗,不如將之歸因於文化多元的情形所形成的文化不一致,因為至少文化的不一致較之於前面二項結構性因素,更能讓我們看到教育可以著力的地方。

若習慣於先瞭解多元文化教育的定義,再閱讀其他相關章節的讀者,則可先閱讀本書第九章,因為在第九章中,作者詳盡地分析多元文化教育定義中所具有的七個特質,以作為學校今後教育改革的參考依據,但這七個特質只是作為啟發讀者省思當前學校改革的起點。

值得一提的是本書作者與其研究團隊,在事隔多年後,盡其所能地與當年的受訪者聯絡,並進行後續訪談,以瞭解他們成年後的發展狀況,這是在其他研究中至為罕見的,而這些受訪者再度受訪時,也都有相當不錯的成就。此在學術研究與實務上皆可為仿效的對象。

最後,感謝濤石文文化出版公司編輯部同仁的協助。因本書牽涉國家社會文化政治脈絡複雜,加上有許多美國本土的專有詞彙,本譯作如有誤漏之處,尚請不吝告知以修正。


陳美瑩、王派仁、陳麗如、李榮彬、Damien Trezise

目次

第一部分 設定舞台:取向和定義

第一章 採案例研究取向之因素

界定個案研究取向

挑戰刻版印象

個案研究速寫:美國學生的馬賽克

選擇學生

研究及發展個案研究與速寫

學業成就的高低

簡述個案研究和速寫

從個案研究和速寫中學習

發展個案研究的準則

 

第二章 名詞解釋

名詞解釋

籠括族群

結論

 

第二部分 為何選擇按例研究取向

第三章 種族主義、岐視與對學生成就的期待

種族主意與岐視的定義

美國學校種族主義延續的歷史

學校中種族岐視的體視

快照

種族主隨、岐視與沉默

對學生成就的期待

多元與岐視的錯綜關係

結論

思考題

適用個人、學校及社區的改變活動

個案研究

 

第四章 學校結構和組織的議題

能力分班

留級

標準化測驗

課程

教學

學習環境的空間架構

訓育策略

受限制的學生角色

受限制的教師角色

有限的家庭與社區參與

摘要

思考題

個案研究

 

第五章 文化認同與學習

學習類型/學習偏好

溝通類型

文化不連續與學校成就

特定文化的教育調整

一個特定文化調整的評鑑

結論

個案

 

第六章 美國教室中的語言多樣性

美國學校的語言多樣性:一個簡單的歷史綜觀

語言多樣化與學習

快照

教導母語非英語學生的方法

語言多樣化與雙語教育的個案

為什麼爭論勝過雙語教育?

對母語非英語學生有前途的活動

摘要

思考題

適用個人、學校及社區改變的活動

個案研究

 

第七章 瞭解學業成就

貧乏理論的修正

經濟與社會再製的修正

文化不相容的修正

移民經驗與少數民族經驗

關於移入者與「少數民族」經驗的新觀點

抗拒理論

關懷

更全面的理解學生的學習

摘要

思考題

適用於個案人、學校及社區改變的活動

個案研究

 

 

第三部分 多元文化差異的涵義

第八章 學生的學習型態 成功的意義

文化中的驕傲和衝突

快照

學業之外

有助於家庭、社區和學校的成功環境

摘要

思考題

適用於個人、學校及社區改變的活動

個案研究

 

第九章 多元文化教育與學校改革

多元文化教育的定義

摘要

思考題

適用於個人學校及社區改變的活動

 

第十章 肯定多樣性:對老師、學校和家庭的啟示

從學生學到的啟示:保留並肯定文化

非學術的支持

營造出使學生成功的環境

擴大定義:作為美國人意義為何?

多元文化教育和支持的層面

 

第十一章 多元文化教育的實施

問題呈現:在多元文化背景下重新思考學校的政策和措施

反對種族主義、岐視和低期望

改變學校:重組與革新

尊重和確立文化的差異

語言的多樣性成為資源

摘要

 

結語

附件

詞彙總集

參考書目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540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