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啟蒙時代歐洲的中國觀:一個歷史的巡禮與反思(簡體書)
滿額折

啟蒙時代歐洲的中國觀:一個歷史的巡禮與反思(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48 元
定價
:NT$ 288 元
優惠價
87251
領券後再享86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7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商品簡介

17世紀中葉到18世紀末葉這段時間在歐洲歷史的研究中通常被稱為“啟蒙時代”,它最為明顯地體現出蒙昧教權的衰落與理性精神之興起相伴隨的過程,習慣上以1789年法國大革命作為這個時代的終點。而這段時期又恰恰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一個重要時期,16世紀末來華的耶穌會士經過在中國的多年滲透之后,自17世紀中期開始比較多地向歐洲介紹中國知識,同時對天主教在華傳播史至為重要的禮儀之爭也在17世紀中期正式爆發,從而更強化了耶穌會士向歐洲宣傳中國的動機,這一過程一直持續到1775年左右在華耶穌會士傳教團被解散。啟蒙時代與中西初識時期在時間上大致吻合,那么在內容上是否也有交叉,在精神上是否也有碰撞?一個走向啟蒙、走向近代文明的歐洲結識了一個被耶穌會士有意遠古化了的中國,就好像原本是向兩個方向流淌的水流,卻經由時空隧道而神奇地交匯了,這會激蕩起什么樣的浪濤呢?作為一段歷史,它充滿了多姿多彩的故事,作為一個文化現象,它尤其耐人尋味。 耶穌會士就是那道不同尋常的時空隧道,他們出于自己的特定目的而回溯到中國幾千年歷史和文化中的上古那一段,然后將其運載到正在向未來邁進的歐洲社會。而春秋以降直至耶穌會士所處時代的中國社會,盡管更加鮮活,但在耶穌會士筆下或者偶爾被作為古代文化精髓的對立面而批評,或者被其大袖輕揚所遮蓋而省略。耶穌會士在這一文化傳播過程中扮演的角色以及為何要向歐洲傳輸特定面目的中國,在《從中西初識到禮儀之爭——明清傳教士與中西文化交流》(張國剛著,人民出版社,2003年)一書中已經詳細討論,《當諾亞方舟遭遇伏羲神農——啟蒙時代歐洲的中國上古史論爭》( 吳莉葦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對此也有深入分析,因此本書不再為此多施筆墨,而要將視線的重心落在變革中的歐洲這一舞臺上,看看處在“啟蒙”這一大變局中的歐洲人接觸到無論在空間還是時間上都非常遙遠的這些中國知識后有何反應。本書要談論的是啟蒙時代歐洲的中國觀,“中國觀”應包含兩個內容,一個是作為認識對象的中國是何模樣,一個是對這一認識對象的態度和評價。這一時期歐洲看到的“中國”主要是由耶穌會士描摹并在某些地方經其他旅行者粉飾,而且中國的模樣從17世紀到18世紀沒有很鮮明的出入。但這一百多年里歐洲人對自己所見之中國形象的態度卻因人而異、因時而別,也即中國之于歐洲的意味在不斷變化,因為歐洲自己在不斷變化,它的文化觀和價值觀在不斷變化,由此而造成中國觀前后有別。但以自己的價值觀和實際需求作為形成中國觀的基礎,這一原則是不變的。 反過來,在這個舞臺上,中國靜若處子,全不知身外事,任憑歐洲不斷地從它那里獲得靈感而起舞不休。所有這些故事都是隨著歐洲文化脈搏的跳動而展開,中國在其中是個失語者,是個缺席演出者。中國表面上看是被歐洲認識的對象,但最終歐洲幾乎沒有認識中國,卻借助中國更好地認識了自己。有趣也有趣在這里。唯一的例外是18世紀后半葉中國沿海地區大量生產的外銷商品,在它們身上體現出基于文化互動的融合。當歐洲商人要求中國工匠根據他們提供的圖樣加工家具、器皿時,帶有中國文化特色的西式器物就此產生,為純然一色的歐洲化了的中國文化增加一點別致的點綴。不過這一現象出現的時間較晚,影響范圍又極其有限,并非本書要討論的主要內容。 自宗教改革以來,長期作為歐洲社會統治力量的教會就逐漸開始失勢,整個社會被一股趨向世俗化的大潮暗暗鼓蕩,但總體而言,中世紀末期以來教會與國王爭權奪利的顯著結果之一不是你死我活,而是雙方達成妥協,“ 教會和貴族失去了幾乎他們全部的政治權力,卻保留了他們大部分的社會和經濟特權”,這種妥協有助于社會團結和穩定,因而能為各方接受,18世紀初歐洲各國社會結構都還表現著這一特點。教會是國家溫馴的助手而非敵人,宗教也仍然是社會的核心話題,所以公元1740年以前的歐洲仍是一個宗教問題占統治地位的時代,所有思想討淪往往都要在是否具有基督教意義上的合理性的背景下進行。直到18世紀中葉,從社會結構到哲學和科學等所有領域都發生了深刻變革,教士、貴族和國王的聯盟開始喪失民心,反映在思想領域就是思想家們開始直面現實社會的弊端且批判紛至沓來,并且努力闡明和確立新的社會秩序,這意味著一種思想或言論的宗教合理性已經讓位于其政治、經濟或道德上的合理性。歐洲社會對中國事物的興趣和態度也是在這一大背景下展開,甚至傳播中國知識的耶穌會士也不得不服從這一大勢所需。 本書宏構精思,不同凡響。三位一體的構架來自對主題的全面把握和史事辨析,逐章的重點評述得力于對中國與歐洲歷史文化的認知廣度和理解深度,流暢的文筆與犀利的弛解出自長期的反復琢磨和深入思考。從20世紀80 年代起,大航海以來的中西文化交流史是學術研究的熱門,本書宜是此領域最新的一大碩果。本書研究的角度前人曾有所涉及,但研究的精深當為首出。啟蒙時代的歐洲受中國思想的影響很大,或許這是一種想象式的對“他者”的理解,歐洲思想家以此來批判歐洲文明,入伏爾泰萊布尼茨等。但是后來,隨著歐洲文化的強勢崛起,中國成為了“落后的他者”。其中變故,值得深究。

作者簡介

張國剛 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唐史學會副會長、中國中外關系史學會副會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1998~2000年任南開大學歷史系主任,2000年至今主持教育部文科科研基地“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工作。著有《佛學與隋唐社會》及學術論文數十篇。

目次

導論
第一部分 宗教背景下的中國觀
第一章 中國人的宗教信仰(上):中國哲學的宗教屬性
一 引言
二 孔子哲學與基督教
三 宋儒理學與無神論
第二章 中國人的宗教信仰(下):中國哲學與異端邪說
一 孔子學說與自然神論
二 宋儒理學與自然神論
三 佛道二教的認識空白
第三章 中國古代編年史之爭(上):調和中國編年史與圣經編年史
一 耶穌會士定位中國上古編年史
二 耶穌會士引用中文資料揭秘
三 中國編年史與《圣經》版本之爭
四 走進《舊約》里的中國古代帝王
第四章 中國古代編年史之爭(下):中國古史的可靠性與世界史觀念的更新
一 文獻學的疑問與傳教士的解釋
二 中國科學與藝術的古老性之爭
三 弗萊雷證明中國古史的可靠性
四 中國編年史對圣經權威的打擊
五 歐洲人撰寫世界歷史的新視野
第五章 中文觀念的變遷(上):圣經背景下中文的優越性
一 漢字與埃及象形文字
二 基爾謝語言體系下的漢字
三 漢字的基督教隱喻
四 中文是否原初語言
第六章 中文觀念的變遷(下):普遍語言觀念興衰與中文價值的失落
一 虛虛實實的中文之鑰
二 漢字與普遍語言構想
三 世紀中文觀念的轉變
第二部分 政治導向下的中國觀
第一章 耶穌會士對中國政治的理想化描述
第二章 用中國故事指摘歐洲時弊
一 英國黨派斗爭下的中國
二 宗教寬容呼聲里的中國
三 中國文學作品的道德意義
第三章 法國的社會改革者與中國政治原則
一 對中國倫理與政治一體性的發現
二 啟蒙學者稱贊中國政治
三 法國重農思想的興起
四 重農主義者與中國農業政策
第四章 中歐的開明君主制理想與中國模式
一 中歐國家專制主義的特征
二 沃爾夫的理論藍圖
三 開明君主制理想的倡導者
四 中歐君主對中國模式的短暫興趣
第五章 歐洲新理想與中國制度的沖突(上):新游記文學與中國制度價值的衰落
一 笛福:改寫中國形象的游記
二 安森:破除耶穌會士神話
三 法國哲學家:批評中國專制制度
第六章 歐洲新理想與中國制度的沖突(下):進步觀念的確立與中國形象的逆轉
一 中國科舉制與新官僚模式理想的離合
二 中國教育理念同法國教育改革的落差
三 中國國情與歐洲進步觀念的背離
第三部分 大眾生活里的中國觀
第一章 走人歐洲知識范圍的中國
一 作為自然歷史一部分 的中國
二 作為人類歷史一部分 的中國
三 作為一種普及知識的中國
四 作為一種談話標志的中國
第二章 中國趣味與羅可可風格
一 中國趣味的產生
二 從巴洛克到羅可可
三 羅可可透鏡里的中國
四 中國趣味的沉寂
結論:中西初識對后世歐洲人中國觀的影響
參考文獻
索引
后記
插圖目錄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251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