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竺可楨全集第1卷(簡體書)
滿額折

竺可楨全集第1卷(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100 元
定價
:NT$ 600 元
優惠價
87522
領券後再享89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15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商品簡介

本卷收錄竺可楨1916—1928年的文章、講演詞、工作報告、會議提案、書信等68篇,另有專著3種。這些文稿比較集中地發表在《科學》《東方雜志》《史地學報》等刊物上。 1910年,竺可楨考取第二批留美“庚款生”,1913年入哈佛大學研究院攻讀氣象學。1918年以題為《遠東臺風的新分類》的論文獲得博士學位。在留美期間,竺可楨成為中國科學社的首批社員,并開始參與《科學》雜志的編輯工作,撰寫過大量通俗科學文章。在中國科學社后來每年一次的年會上,也多有演講和論文發表。 回國后的竺可楨,先在武昌高等師范學校任教,1920年秋應聘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恰逢該校轉制。自1921年起,他在東南大學創建了中國大學中的第一個地學系,在這里為教學需要而編寫的《地理學通論》和《氣象學》兩種講義,成為中國現代地理學和氣象學教育的奠基性教材。 1925年1月,東南大學發生“易長風潮”,竺可楨于本年夏離校,到上海任商務印書館編譯所史地部部長,潛心著述,接連發表了《論江浙兩省人口之密度》《北宋沈括對于地學之貢獻與紀述》《論以歲差定〈尚書·堯典〉四仲中星之年代》等重要文章。1926年到南開大學任地理學教授,于此就地取材,成文《直隸地理的環境和水災》。同年作為中國科學社的代表入組中國代表團,赴日本東京參加了第三屆泛太平洋學術會議。 1927年夏,竺可楨回到南京,就任第四中山大學(易名于東南大學,后又改稱中央大學)地學系主任。同年秋,在中國科學社第十二次年會上被選為理事長。 自1927年11月起,竺可楨參與中央研究院籌備工作,1928年2月成立氣象研究所,任所長。而真正反映他履新赴任的文字則始于1929年。 入編于本卷的《地理學通論》和《氣象學》兩書具有特殊歷史價值,其中的舊譯名于今多已棄用,編者對有關譯名作了今譯對照,以利讀者查考。 1979年出版的《竺可楨文集》和原竺可楨研究會收集的文獻為本卷工作打下了重要基礎。本卷文稿的普查和整理校訂工作主要由李玉海承擔,大部分文章請陳學溶先生校審。交出版社之前的校審定稿工作由樊洪業負責。 本書循“存真”宗旨,力求保存竺可楨文稿歷史原貌,有關編訂規則之大要,詳見《編例》。

作者簡介

竺可楨,1890年生,浙江上虞人。1910年赴美國留學。1913年畢業于伊利諾伊大學農學院。1918年獲哈佛大學研究院地學系博士學位。同年回國。后任武昌高等師范學校教員、東南大學地學系主任、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所長、浙江大學校長。建國后,歷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國科協副主席,中國氣象學會理事長、名譽理事長,中國地理學會理事長。是第一至三屆全國人大常委。著有《中國氣象概論》、《物候學》、《氣象與農業相互關系》等。1974年2月7日逝世。 竺可楨留學回國后,在東南大學創辦了我國最早的地理系。1927年籌建了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并在全國布設了四十幾個觀測臺站進行地面和高空觀測,開始天氣預報工作。 任浙江大學校長期間,他倡導“求是”校訓,實行民主辦學,提倡學術自由,使浙大在教育質量、學術研究和學校規模上都有長足的發展,崛起為中國著名大學之一,英國科學家贊譽為“東方劍橋”。 建國后為中國科學院的創建作出了重要貢獻。領導并指導了我國自然區劃綜合考察、國家大地圖集編纂、地學規劃制定、自然科學史研究等工作。在物候學研究中有創造性的貢獻。發表的《論我國氣候的幾個特點及其與糧食作物生產的關系》論文,闡明了我國優厚的氣候資源和開發利用的正確途徑。《二十八宿起源之時代與地點》一文,基本上解決了國際上100多年的爭論,得到國內外學術界的高度評價。 他還是我國自然資源綜合考察事業的倡導者和奠基人,是“可持續發展”思想與實踐的先覺先行者。

目次

路甬祥序5 張勁夫序7 葉篤正序11 施雅風序15 孫鴻烈序19 前言21 編例27 第1卷說明29 1916年 中國之雨量及風暴說1 朝鮮古代之測雨器9 地理與文化之關系11 五岳23 錢塘江怒潮24 古諺今日觀27 1917年 微蘇維火山之歷史30 孛賴施奈豆《中國植物學》短評36 中外茶業略史39 四川自流井鹽礦42 衛生與習尚45 中國人之體格47 論早婚及姻屬嫁娶之害50 中國人之體格再論52 食素與食葷之利害論54 1918年 學生之衛生60 摩利遜博士(Dr. G. E. Morrison)之藏書樓63 1919年 空中航行之歷史65 中國科學社的事業78 陰歷陽歷優劣異同論79 1920年 氣象學發達之歷史82 論夏季撥早鐘點之利弊84 二童爭日解89 杭州西湖生成的原因92 地理學通論97 氣象學257 1921年 歐洲之現勢與將來之危機330 我國地學家之責任338 論我國應多設氣象臺342 本月江浙濱海之兩臺風346 彗星350 歐洲戰后之新形勢352 1922年 本校急應在北極閣上建筑觀象臺意見書356 南京之氣候358 地理對于人生之影響369 本年一月至三月南京氣象報告378 歐戰后世界各國新形勢386 改良陽歷之商榷388 氣象與農業之關系398 說颶風401 致郭秉文函〔資遣留學生專習地學〕408 地理教學法之商榷409 改良地理教授法416 調查蒙藏地理417 擬請教育部或中華教育改進社管理青島觀象臺并加以擴充案418 普通中學校應特設混合地理一門419 1923年 青島接收之情形420 氣象學425 介紹《美國之地理學》456 1924年 南宋時代我國氣候之揣測457 1925年 中國歷史上氣候之變遷466 庚子賠款與教育文化事業487 日中黑子與世界之氣候490 中國歷史上之旱災494 致胡適函〔通知當選司選委員會委員長〕499 1926年 何謂地理學500 論江浙兩省人口之密度503 風暴成因之新學說520 致胡適函〔爭取英庚款〕528 致蔣維喬函〔應重視地學系〕529 北宋沈括對于地學之貢獻與紀述530 論祈雨禁屠與旱災539 介紹白眉初先生著《地理哲學》551 論以歲差定《尚書·堯典》四仲中星之年代552 1927年 泛太平洋學術會議之過去與將來561 取消學術上的不平等569 日本氣象學發達之概況572 直隸地理的環境和水災580 1928年 中央大學地學系之前途588 南京之氣候591 致中央研究院函〔請準予發給參加太平洋科學會議旅費〕608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522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