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節】 單本79折,5本7折,優惠只到5/31,點擊此處看更多!
心體與時間--二十世紀中國美學與現代性(簡體書)
滿額折

心體與時間--二十世紀中國美學與現代性(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42 元
定價
:NT$ 252 元
優惠價
87219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6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目次

商品簡介

現代性與時間本章試圖從揭示現代時間起源、結構與意義的角度深化現代性理論,并揭示現代審美的深層根源。現代時間的文化觀念淵源于從猶太一基督教救贖史到啟蒙歷史哲學的演化,其社會存在基石是作為世界性市場經濟交換價值的必要勞動時間。直線矢量的現代時間以追求未來的無限進步信念構成現代性核心。日益加速的現代時間對生命節律的過度強制,是現代化中人與自然緊張對立并導致現代“心靈”諸種變態反應的根源。心靈力圖直觀把握現代性歷史進程的意義并保持自主性,由此導致現代時間三維中“過去”、“現在”對“未來”的反抗與“未來”的演化,這不僅是現代審美深層結構,也是現代性種種矛盾沖突與現代思想史觀念運動的深層線索。發端于嚴譯進化論的中國現代時間,單憑現代意識形態信仰鼓動,卻長期缺少必要勞動時間基礎,造成了公共時間領域激進的政治運動與散漫的經濟一管理雙重的存在。21世紀的中國現代時間需要在富強民族國家目標之外汲取更深廣的“未來”意義資源,同時在借鑒世界現代性批判中協凋形成更富人文意義的中國現代時間。現代性的核心是心靈與時間的關系。心靈審美化及其抗衡現代性虛無主義的歷史使命由此突出。心體與審美晚清民初與西方現代轉型期所面臨的同樣精神格局是,失去實踐體制的傳統宗教與倫理內化為心體“心能”,并經由情感化而轉變為審美。“以美育代宗教”同樣是“Aesthetica”與“Art”獨立問世的背景。審美并非人與外界的關系,而是后宗教時代人對自身最高精神境界的升華性經驗。在面向未來前進的現代性時間背景下,審美境界涵攝“未來”終極意義的“剎那”強化了“當下”與“永恒”雙重性并以“直覺”為特征。審美機制與其說是感官經驗,毋寧說是心靈想象。“感性學”(Aesthetica)實質是心靈“直覺學”。審美現代性具有否定與肯定兩類形態,“心體與時間”是其深層結構。“人生審美(藝術)化”的中國傳統基點在20世紀中國美學史所發生的不同發展方向是:王國維與宗白華宗教化的審美境界核心是對現代性時間觀的逆轉內化并安頓個體心靈,朱光潛歷史哲學化的人道主義美學是以審美取代“未來”而作為歷史目的融入現代性。正是后一方向使審美時間空間化與社會化而與公共領域的歷史哲學、意識形態、大眾文化密切關聯,并構成20世紀中國美學主流。審美共通感作為現代親和性公共中介心理而成為現代倫理資源,它甚至包含著先于實踐積淀的天人共通感,美學從而又是現代“感通學”。20世紀社會運動空前強大的倫理實踐機制吸納了全社會個體心體能量,并成為崇高化的審美意識形態。后“文革”大眾審美文化為失去實踐體制依托并迫于現代性進程壓抑的信仰-倫理-審美心理能量提供發泄廣場。21世紀的中國審美心靈仍將處于現代性時間結構矛盾中。心體情感擴展為生存境界的唯一出路,仍是馬克思意義上的實踐:它要求將歷史的重心從必要勞動時間易移向自由時間。從“工具本體”到“情本體”:實踐美學演變與20世紀中國美學的心體論走向現代中國實踐美學的心體論不屬于創生實體的唯心論而是屬于價值論的。以實踐為依托的心體論屬于20世紀反省物質文明并重建實踐本體論最深刻的思想意向之一。實踐心體觀念起源于朱光潛的“實踐意識性”爭辯。與之對立的李澤厚則強調實踐以使用、制造工具的手的動作為基點,并具有客觀社會歷史規定性。此即作為根源與基礎論的工具本體論。后“文革”時代李澤厚美學及哲學的中心是建構心體論,它分為心體根源論的“積淀”說與價值本體論的“情本體”。高爾泰所代表的心體美學的自由價值論對“積淀”說客觀規定性的批判,與“情本體”屬于同一方向。超越實踐美學的諸說也針對工具本體而突出了審美心體的自由性。因此,20世紀中國美學走向價值心體論已是大趨勢。但心體不應獨立為唯心本體,而應真正成為實踐自身的一翼。朱光潛“藝術是生產一個必然組成部分”的命題是實踐美學至今未能推進的重要命題。微觀的技術哲學一美學研究亟待開展,其中攸關重大的一環是倒轉“積淀”說方向而揭示“心”(“情”)對“工具”的功能作用。一種基于物質實踐又超越性指導物質實踐的心體建設,是當代哲學一美學最重要的課題。匆忙與耽溺:現代性閱讀時間悖論匆忙快速瀏覽與耽溺癡迷于這種瀏覽是現代閱讀時間悖論性結構,也是現代文化時尚化、膚淺化、快餐化、圖像化的深層結構。這一結構植根于進步主義的現代性歷史觀與競爭性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并激化為否棄空間化持存的后現代思潮。現代性分裂為對立而互補的工作心態與娛樂心態,與之對應的現代性閱讀時間悖論代表著現代人感知外界的普遍心態,即在厭倦與鶩奇之間的惡性循環。這一心態成為現代意義危機亦即虛無主義的癥候。網絡漫游猝死悲劇的警示是:現代閱讀時間應內化為展示文本深度的歷程,以“歷久彌新”取代“逐新厭舊”,它意味著人對待事物的新型倫理態度與心靈在現代性時間激流中的審美自覺。屢禁不止的網絡癡迷乃至吸毒色情不僅需要教化與法規,而且更根本的應是作為社會存在的生產一交往及其時間模式的改變,由此才有自然生命節律、必要勞動時間與自由時間的和諧,社會心理能量才有健康的流淌。審美共通感的社會認同功能:審美時尚在當代中國轉型期的政治哲學涵義審美時尚夸示階級榮耀的西方消費文化研究模式輕視了審美獨立于階級之上的公共資源性質。在傳統共同體信仰衰落的現代社會,審美共通感成為天然正當的溝通中介與公共精神重要的象征代表,審美時尚則以新潮流變炫耀自己的現代性,這兩個方面對于既無世襲優越地位又無西方清教資本主義精神的中國新富階層而言,都成為爭取社會認同感的無形資源。占用審美時尚成為中國新富階層獲求公共精神“禮器”的無意識環節,這也是審美時尚在現代化轉型期中國特殊的政治哲學涵義。財富經由審美時尚風格悅服人心并同化民眾感知方式,遂在消費主義幸福感與現代進步主義歷史觀中淡化了社會正義。現代審美的危機在于,唯形式扮飾的審美時尚受制于金錢支配下的商品消費并極易蛻變為富人的審美意識形態。當富人以審美時尚厭惡窮人的丑陋外表時,審美共通感的人類公共性及其人文超越本義已被拋棄。20世紀中國“文藝大眾化”思潮的現代性嬗變“文藝大眾化”是縱貫20世紀中國審美社會學思潮的主流觀念,它先后經歷了五四國民文學啟蒙、三四十年代“革命文學”工具、“文革”靈魂專政教化與當代商業傳媒大眾文化嬗變。文藝大眾化的興起不僅源于現代化民主信念與革命意識形態需要,而且更普遍地依賴現代性時間壓抑自然生命所積蓄的能量,以及這些能量與審美共通感的結合。個體自由主義的現代社會模式不可能以形式理性的公民文化取代現代人追尋精神意義的團契文化。個體自由主義世俗幸福觀對終極意義的消解,導致極權意識形態以更為激進的現代性意義信念填充虛無主義空白并操縱大眾文化。當代大眾審美迷狂文化表明心靈的獨立個性及其自由交往建設任重道遠。“無意義的私人”與“偽意義的邪教”的惡性循環突出了重建人文團契的重大意義。形象思維論及其20世紀爭論形象思維論及其內在沖突是社會主義文藝美學史特有的現象。形象思維論的黑格爾主義淵源造成了審美直覺與邏輯判斷的折中兩難。由于意識形態(ideology)以邏輯(logic)判斷頒布語式壟斷了終極意義(idea)解釋權,因而從根本上敵視獨立于意識形態的自由個體審美直覺的終極意義境界感。形象思維論從而客觀上越出審美認知論而具有了政治哲學含義。“文革”宣判形象思維論為政治敵對觀點,成為20世紀中國美學及其審美心靈史最黑暗的一頁。即使“形象”依附于“思維”的形式地位也不被容忍,實質上這意味著那一時期已不允許審美。前蘇聯審美學派依據馬克思人文主義將審美直覺提升到高于認知邏輯的終極意義高度,從而根本否定形象思維論,“文革”結束后形象思維論卻在中國獲得“平反”之后無疾而終。意識形態對審美統治的終結,標志著中國精神與思想進入了現代性的分化性格局。風格與人格的現代性關系:“文革”風格的政治感性學著名的“風格即人”一直主要被理解為“文如其人”的藝術社會學命題。但此命題不僅強調了作為風格根源的人格的基石地位,而且包含著人格依靠風格體現感性生命的深層涵義。后一涵義在現代性語境下為政治學、法學提供了對人權的感性學理解。現代文明以藝術為中心對風格進行公眾評論與交流,但限制對私人風格進行公眾評論。前現代的中國傳統文化對個體風格的壓抑,惡變為“文革”時期的風格“專政”。“文革”將異己的文化風恪公共政治化,對風格的感性憎惡與政治人格的敵視互動強化為對人格靈魂(心體)的深度蹂躪,這也是“文革”深度殘忍所在。后“文革”時代傳統風格的復興表明了作為人性感性生命形態的風格不可能被人力意志改造,也在根本上不取決于時尚習染,而自有其社會生存及自然生命根源。朱光潛:作為歷史哲學的人道主義美學朱光潛美學基本不是藝術哲學。將藝術經驗放大為歷史哲學目的論的沖動貫徹了朱光潛終生,并由此形成了朱氏美學的理性主義風格。以譯介馬克思巴黎手稿與維柯《新科學》為中心的晚年工作,成為朱光潛人道主義美學的歷史哲學目的論的最高闡釋。朱光潛的人道主義美學構成當代中國重建人文主義的重要環節,這種作為歷史哲學的人道主義美學旨趣代表著20世紀中國美學將時間流程崇高化為歷史目的的現代性特征。朱光潛追尋審美在實踐與歷史本體巾的功能位置,與趙宋光關于美的中介功能研究,同樣代表了古典美學美的本噴淪轉變為現代美學美的功能論的重大方向。“美學熱”與后“文革”意識形態重建:中國當代思想史的一頁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大陸發生的“美學熱”是中外美學史上一段異乎尋常的歷史。這一歷史不能囿于美學史自身獲得解釋,取思想史角度更為相宜。“美學熱”是后“文革”大陸國家意識形態危機及其現代性重建與馬克思人道主義思潮相融合的產物。美學在馬克思人文本體論中提供了現代性的人性理念與歷史哲學,從而為同時批判資本主義現代化與極“左”階級斗爭的意識形態提供了現代意識形念,并成為哲學及全部人文學科變革的中心。隨著大陸80年代意識形態改革向上層建筑體制改革的轉移,“美學熱”及其人文哲學熱潮衰落,以政治學與法學為中心的社會科學自90年代以后已取而代之。但作為現代公共精神的最大天然資源,審美攸關意識形態,并將繼續保持其在公共領域的特殊影響。智的直覺與審美境界:牟宗三心體論的拱心石道德意志自由本體能否“呈現”,人對此本體是否具有“智的直覺”,是20世紀新儒學理論代表牟宗三與康德對判的中心論題,也是牟宗三新儒學核心之心體論拱心石。這一爭論聚焦于心體是否可能以“當下頓現”取代對未來的信仰。牟氏的心體圓頓缺乏實踐中介而終究落實于心體自身的審美境界感,并以更為自覺強烈的現代性時間觀批判重構了康德判斷力批判。牟氏道德哲學及其淵源的中國古代心學的現代性意義實質是美學性的。廣而言之,以直覺為特征的中國古代哲學的現代語境與處境實際上是審美的。牟宗三哲學是其突出代表。牟宗三哲學的美學性質是超出牟氏儒家倫理本位情結并被20世紀中國哲學史與中國美學史均忽視的一大課題。牟氏堅持道德心體超出審美境界的本體“呈現”與“直覺”,實際突破了通常囿于藝術形式美與情趣生活美的美學視域而凸顯出作為倫理行動的美。牟氏的道德理想主義心體論復現并發展了作為中國儒家美學深層代表的倫理行動美,而長期以道家美學及藝術學研究為主干的中國美學研究卻忽視了中國美學的這一基點。牟氏圍繞倫理審美境界對心體意向宏大而精微的研究.客觀上為20世紀中國美學提供了重要的補充,并成就了一種根基于中國傳統的元美學。

目次

內容提要
導言
第一章 現代性與時間
引言 時間對于現代性的意義
一、古代時間
二、現代時間的文化觀念淵源:從救贖史到啟蒙進步主義
三、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現代時間的生存論基礎
四、永遠加速奔向未來:現代性時間特征
五、生命與時間:現代性矛盾沖突
六、進化論與中國現代性的起源
結語 現代性祛魅之虛無主義與審美之魅的現代意義
第二章 心體與審美
一、現代性:“尚力”競爭壓倒倫理美感
二、現代性的內在性:社會存在的宗教倫理內化于“心”
三、現代性:作為心體本體的審美情感
四、審美與時間:現代性語境下美學(Aesthetica)的信仰維度
五、審美共通感與現代社會
第三章 從“工具本體”到“情本體”:實踐美學演變與20世紀中國美學的心體論走向
一、朱光潛的“實踐意識”與實踐論心體觀的起源
二、工具本體論及作為心體根源論的“積淀”說
三、反“積淀”說與世紀末超越實踐美學思潮:“情本體”的心體論歸宿
四、擁有“心”(“情”)的“工具”:重建實踐哲學一美學
結語
第四章 匆忙與耽溺:現代性閱讀時間悖論
一、現代性閱讀的匆忙:快速特性
二、現代性匆忙閱讀的耽溺性
三、匆忙的耽溺:現代性閱讀悖論的意義危機根源
四、“歷久彌新”取代“逐新厭舊”:新人文倫理情感建設
第五章 審美共通感的社會認同功能:審美時尚在當代中國轉型期的政治哲學涵義
一、西方文化研究經典的“維布侖一齊美爾”模式與中國相悖
二、作為現代公共精神資源的審美共通感
三、審美共通感轉化為社會認同感:時尚與天價藝術品的政治學涵義
四、美麗厭惡丑陋:階級對立的審美表達式
第六章 20世紀中國“文藝大眾化”思潮的現代性嬗變
一、“文藝大眾化”是貫穿20世紀審美社會學的主流思潮
二、新文化運動與國民文學啟蒙
三、作為革命意識形態工具的“文藝大眾化”
四、“大眾文藝”異化為強制教化大眾的革命樣板戲
五、個體心靈自由與當代大眾審美迷狂文化
第七章 形象思維論及其20世紀爭論
一、“形象思維”的潛在矛盾沖突:“形象”與“思維”
二、藝術的內容:形象的人文意義
三、專制意識形態的批判:形象獨立于思維的政治哲學含義
四、形象與真理:審美直覺的現代性意義
五、形象與思維的分立:一個康德式現代性劃界
第八章 風格與人格的現代性關系:“文革”風格的政治感性學
一、“文革”的狂熱情感特性與感性學(Aesthetica)
二、美學對于現代政治哲學的特殊意義
三、審美共通感的個性一社會共同體二重性
四、作為風格根基的人格與作為人格感性生命的風格
五、現代性分梳:作為公共評論對象的藝術風格與拒絕公共評論的人格風格
六、“文革”的深度迫害:對人格感性生命的風格專政
結語 風格三層面及其變革的限定
第九章 朱光潛:作為歷史哲學的人道主義美學
一、作為朱光潛美學基本特征的歷史哲學化
二、精神化的歷史
三、美的本質即美的歷史功能
四、作為歷史目的的“美的勞動”理念
五、人道主義美學即現代歷史哲學
結語
第十章 “美學熱”與后“文革”意識形態重建:中國當代思想史的一頁
一、美學史與思想史
二、作為“美學熱”核心的美的哲學與后“文革”時代精神氛圍
三、作為后“文革”意識形態重建訴求的馬克思人文主義與作為馬克思人文主義核心的美學人本論及其歷史哲學
四、意識形態淡化與“美學熱”的衰落
第十一章 智的直覺與審美境界:牟宗三心體論的拱心石
引言 牟宗三美學在20世紀中國美學與現代性課題中的特殊地位
一、“分別說”之美
二、“合一說”之美
三、“有”與“無”
四、智的直覺與審美境界
結語
后記
Contents
Abstract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219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