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超大城市產業空間形態的生成與發展研究(簡體書)
滿額折

超大城市產業空間形態的生成與發展研究(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18 元
定價
:NT$ 108 元
優惠價
8794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2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商品簡介

本書包括如下研究內容:本書共八章。其中,前四章側重理論層面的分析,五、六、七章側重案例分析,第八章是本書的結論。第一章導論,主要回答為何要研究超大城市的產業空間形態問題,并提出本書的分析框架、理論支撐和研究方法。第二章對國內外的現有理論和實證分析做了較系統的梳理評述。第三章主要論證了知識經濟條件下產業集聚的新態勢為何表現為網絡式的產業集群和產業群落,說明在知識和網絡帶來便利的交流、物流條件下,專業化分工和交易網絡仍是產業向城市集聚的最主要根源。第四章是理論分析中較為核心的部分。首先闡明了超大城市本身及其空間特點,進而在這一基礎上探討集群空間的三大特性——空間濃縮性、空間關聯性和有序分布性及其度量方法,并就集群空間的形成與發展機理作了概括總結。第五、六、七章以上海和天津兩個超大城市為例,追蹤了超大城市產業空間形態由萌芽、到發展、再到重構、優化的演變軌跡及其成因,并對兩大城市的工業集聚、各分行業集聚、新區的工業集聚進行了計量經濟分析,勾勒了兩大城市的代表性產業群落的空間形態。第八章在前面的分析基礎上,指出超大城市未來產業空間形態的發展方向、組織路徑及其原則,并就現存問題提出了相應對策。

作者簡介

高雪蓮,1974年出生,河南項城人。1994年畢業于鄭州大學國際貿易系,2001年6月獲鄭州大學區域經濟學碩士學位。2004年7月獲南開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同年7月留校,在南開大學城市與區域經濟研究所工作。現從事城市產業經濟和城市公共管理等方面的研究。曾先后在《學習與探索》、《中南民族學院學報》、《城市發展研究》、《青島科技大學學報》等刊物上發表文章10余篇,并被《人大復印資料》等刊物轉載。先后參與國家和省部級課題10項。參與寫作、修訂和翻譯著作四部。

目次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問題的提出和研究意義
一、城市產業空間形態問題的提出
二、研究意義
 第二節 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
一、基本思路與架構設計
二、主要研究方法
 第三節 主要觀點和理論創新
一、主要觀點
二、創新之處
第二章 理論綜述
 第一節 國外相關理論文獻回顧
一、理論研究回顧
二、實證檢驗研究回顧
 第二節 國內相關理論與實證研究
一、改革開放前的產業布局理論
二、改革開放后的理論研究與實證檢驗進展
第三章 產業群落一知識經濟條件下產業集聚的新態勢
 第一節 完全知識經濟中的產業集聚
一、知識經濟和基於知識經濟的產業
二、完全知識經濟假設下的產業集聚
三、朝向完全知識經濟的努力:知識和信息網絡中的產業擴展與內聚
 第二節 知識經濟不完全條件下的城市產業集聚
一、知識經濟條件下的非完全信息
二、物流成本——運輸成本的擴展
三、專業化和多樣化分工的高層級演進
四、產業集聚與中心城市的出現
 第三節 產業集聚的新態勢——網絡式產業群落
一、產業組織網絡及其類型
二、城市產業的網絡式集聚——產業集群和產業群落
第四章 超大城市產業群落的地域空間特性
 第一節 超大城市的產業集聚特性
一、超大城市的集聚特性
二、超大城市的產業集聚態勢
三、城市產業集群及其空間特性
 第二節 單個產業集群空間的高度濃縮性
一、戰略性區位論視角的空間濃縮
二、非戰略性區位論演繹的空間濃縮
 第三節 產業群落空間的緊密關聯性
一、產業群空間的廣度擴張與產業群落的多重交匯
二、製造業群落間的地域性關聯
三、生產者服務業群落的網絡形態
四、商業性和消費性服務業群落的大型化、多樣化與專業化
 第四節 產業群落空間的有序分布性
一、產業空間層級
二、產業空間網絡
三、產業群落空間的有序分布
 第五節 產業空間特性的度量指標
一、產業空間濃縮性的度量
二、產業空間關聯性的度量
 第六節 產業群落空間形態生成和發展的機理分析
一、專業化分工、交易——超大城市產業群空間形成的微觀機制
二、超大城市產業群空間形成的宏觀機理
三、城市產業群空間的外在影響因素
第五章 超大城市產業空間形態的演變軌跡—以上海、天津為例
 第一節 上海城市產業空間形態的歷史溯源
一、上海的城市起源和產業萌芽(1291~1841年)
二、上海城市和產業空間形態的成長(1842~1948年)
三、上海城市和產業空間形態的擴展(1949~1982年)
四、上海產業布局調整與新產業空間的多元化擴張(1983年至今)
 第二節 天津城市產業空間形態的歷史溯源
一、天津的城市起源和產業初興(1404~1859年)——封閉型單核心產業空間
二、天津城市和產業空間形態的成長(1860~1948年)單核心(舊城區)——雙核心(舊城區、租界)——單核心(租界)
三、天津城市和產業空間形態的擴展(1949~1978年)——商業空間萎縮和工業空間擴張
四、天津城鎮體系形成和產業空間的多元化擴張(1979年至今)——“雙核心”形態
 第三節 滬、津兩市產業空間形態成因分析
一、當前滬、津兩市的產業空問形態共性
二、超大城市產業空間形成的區位優勢
三、歷史累積過程
四、政治的力量和政府導向作用
五、產業和市場的力量
第六章 上海市與天津市產業聚集經濟效應分析
 第一節 上海市產業聚集經濟效應分析
一、上海市第二產業整體聚集經濟效應分析
二、上海市製造業主要行業的聚集經濟效應分析
三、浦東新區工業聚集經濟效應分析和產業空間概況
 第二節 天津市產業聚集經濟效應分析
一、天津市第二產業的聚集經濟效應分析
二、天津濱海新區工業聚集經濟效應分析
三、天津市主要行業的聚集經濟效應分析
 第三節 主要結論及其啟示
一、主要結論
二、對其他城市產業發展的啟示
第七章 上海市和天津市產業基地的空間特性
 第一節 上海產業基地的空間特性
一、微電子產業基地的空間特性
二、上海汽車產業未來發展的空間特徵——高層級的國際汽車城規劃分析
 第二節 天津產業集群的空間特性
一、天津電子信息產業集群的空間特性
二、天津汽車產業集群的分工交易網絡和空間特性
三、天津自行車產業集群的成長和空間特性
 第三節 主要結論
一、產業空間分布形態與產業特性高度相關,且呈梯度分布
二、空間整體集聚和集群發展不足
三、現有集群的空問特性初現
四、整體產業群空間的內在良性機制尚未完備
第八章 結語:城市產業空間的未來發展取向
 第一節 城市未來產業空間的發展方向
一、高度濃縮的產業空間內核
二、緊密關聯的產業空間銜接
三、有序分布的產業空間結構
 第二節 產業空間的組織路徑及原則
一、產業空間的組織路徑——漸近的、動態的演進過程
二、產業空間的優化和重構原則
 第三節 城市產業空間優化和重構中的現存問題及對策
一、城市商業和金融中心的空間非高度濃縮
二、都市型工業園區亟待升級,空間聚集和關聯特徵較弱
三、工業集群空間仍需持續優化
 第四節 有待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一、理論上的深層次探索
二、實證上的分析細化
參考文獻
後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94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