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2009中國最佳短篇小說:太陽鳥文學年選(簡體書)
滿額折

2009中國最佳短篇小說:太陽鳥文學年選(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37 元
定價
:NT$ 222 元
優惠價
87193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5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目次

商品簡介

《2009中國最佳短篇小說》內容簡介:文學佳作年選。對于專家來說。是文學流年的歷史見證,是對作品流變過程的分類賞析;而對于大眾來說,就是一種普及、傳播文學的快餐。省時、便捷,各得其所。文學佳作年選,如同收割莊稼,割了一茬又催生了下一茬。文學似乎在年度的收割中長快了。當下的文學作品還未來得及塵封,便有人搶著為它搜微、存檔、檢索、點評。這不能不說是時代對文學的垂青。
本冊《2009中國最佳短篇小說》,收錄了韓少功的《第四十三頁》、閻連科的《小安的新聞》、田耳的《尋找采芹》等眾多隨筆。

目次

序 在沉潛中蓄勢
韓少功 第四十三頁
韓少功 生氣
閻連科 小安的新聞
田耳 尋找采芹
徐則臣 一九八七
張煒 酒窖(外一篇)
史鐵生 史鐵生小說一組
鐵凝 伊琳娜的禮帽
范小青 我在哪里丟失了你
遲子建 解凍
畢飛宇 睡覺
尤鳳偉 門牙
金仁順 三岔河
葉彌 蔡東的狩獵
裘山山 致愛麗絲
斯繼東 今夜無人入眠
張楚 夜是怎樣黑下來的
勞馬 勞馬小說一組
儲福金 棋語?立
王手 誰的聲音
邱華棟 艾多斯
張玉清 覲見元首
劉建東 師長的雕像
劉慶邦 沙家肉坊
孫春平 拆了墻是一家
繆克構 暗器
張惠雯 垂老別
于曉威 羽葉蔦蘿
柳營 蘑菇好滋味
張魯鐳 美麗鞋匠鋪
潘向黎 滿月同行

序言

在沉潛中蓄勢
羅振亞
短篇小說是一種利弊混凝的文體。它簡潔精致,爆發力強,擅長在片段或瞬間的現實、心理世界之間跳閃騰挪;但也隱含著先天的缺憾,論氣魄、容量無法和中長篇小說比肩,論真實、迅疾難以同新聞報道抗衡,它要在有限的時空內,達成結構、細節、語言和敘述調式的有效綜合,難度大,要求高。這種文體特質決定短篇小說的命運不會一順百順,也不會永遠黯淡無望,其文體與時代語境諧調之時就將繁榮,而和時代語境悖裂之際則必走向衰頹。
在近百年的中國文學史上,短篇小說曾經長期翹楚文壇,極盡榮光,魯迅、郁達夫、沈從文、蕭紅、孫犁、汪曾祺、王蒙、高曉聲……可以開列出一串閃光、響亮的名字。然而幾度春秋流轉后,短篇小說卻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之間的跋涉路上,伴著“文學終結論”的聒噪聲,無奈地成為邊緣化的“棄兒”,個體經驗的狹窄、孱弱,精英分子的潰逃,使它遭遇了短暫的集體性暗啞,不時地充當一下中長篇小說的“配角”和“替補演員”。進入新世紀以來,經過調整的短篇小說似乎又獲得了再度復蘇的可能。且不說作家陣容愈發壯觀,除卻一直堅守短篇陣地的人之外,一些中長篇的行家里手也紛紛開始光顧短篇,幾代同堂,交相輝映,生氣勃發;也不談每年三千多篇的數量生產,持續不斷.平穩中漸次攀升;單就質量與影響而言,也有許多值得逐步發揚、光大的“亮點”。雖然目前還沒有契訶夫、歐?亨利、莫泊桑似的大家面世,也缺少足以與《套中入》《麥琪的禮物》《項鏈》等經典文本媲美的佳構;但作家們已練就出一種從容的氣度,不再關注主義與宣言,而能不溫不火、不急不躁地致力于小說本體的打磨與建設,題材闊達.孕育了個人化寫作的奇觀,在“寫什么”和“怎么寫”的雙向維度上,都已有豐富的存儲和獨立的主見。可以肯定,短篇小說正在沉潛中積蓄力量,以屬于自己的聲音醞釀、尋找著突圍的機會與方式。近一個多月的時間里,我在林建法先生編選的《2009中國最佳短篇小說》閱讀中,再次真切地感受到了這種信息。
“此岸”世界的撫摸
短篇小說不是時代路軌上空載的列車,它總應當承擔一些什么。50年代“干預生活”的成功和新時期之初“輕騎兵”的效能,也在提醒作家,短篇小說要獲得讀者認可,必須介入現實,傳達社會良知和群體意向,過于純粹的選擇只能是自設迷津。但是這種介入該有一種藝術化的方式和必要的尺度,那就是決不能讓功利觀念完全扼制、泯滅文學價值,因為短篇小說有一點和詩歌的精神是相通的,它沒有直接行動的必要。80年代之前的當代短篇小說之所以在文體建設方面建樹不多,主要癥結是過度講究政治至上,服務于意識形態,超重地負載政治批判、道德說教等嚴肅或宏大的命題,導致了審美個性的萎縮乃至喪失。歷經80年代的觀念至上、形式至上,進入個人化寫作的90年代后,短篇小說由于商業經濟、影視媒體、大眾文化與微型小說的合力夾擊,退縮到中心和主流之外;但也絕處逢生,走向了文體意識的覺醒。作家們清醒地感到,該盡量把短篇小說從意識形態層面剝離,從承擔憂患、責任、理想、道義等沉重因子的“機器”上卸載、松綁,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片斷、場景和情思中,定位它的生長空間;即便遭遇闊達的歷史與現實題材,也要努力從細節進入,重在揭示人的生存狀態、精神風貌,把歷史與現實個人化。在這種藝術觀念的燭照下,十幾年來的短篇小說雖然依舊重視藝術和現實之間的有效關聯,也不絕對地排斥永恒、超驗的領域;但不再青睞政治社會形態、文化精神層面等重要問題的直接觀照,對抽象、絕對的“在”也無特殊的興趣,而多是從人的本位出發,走“及物”的路線,將當下最平凡、最真實的日常生存和情趣作為根本資源,在“此岸”世界的撫摸中,建構自己的形象美學。
隨意打開一篇當下小說文本,即會感受到凡俗化藝術之風的拂動,仿佛它寫的就是你周邊普通的日常經驗與平淡生活,其具體甚或瑣碎的細節、情境,幾乎取消了與現實間的距離。如夫妻兩個一同恩愛地生活了很多年,可是有一天丈夫遠走他鄉,和別人產生了感情,當他再回來和你辦離婚手續時,雖然聲音、習慣和記憶中的一切都是老樣子,但變得客氣、疏遠了。盡管自己還一如既往地愛他,對他身上的氣息還強烈地依戀著,卻也只能強作歡顏,隱忍、平和而堅強地與他分開,安慰自己生活終會帶來蘑菇一樣的好滋味。這就是柳營的《蘑菇好滋味》里流動的全部故事。故事展開的常態生活影像,完全是當今男女情感世界中一道司空見慣的景觀,連一個手勢、半片樹影和狗的叫聲,都保留著鮮活、蒙茸的現場感;只是作家巧施藝術魔法,把故事里女性的心理波瀾處理得節制、古典,有種讓讀者心隨其動、欲罷不能的美。再有接、送名片可謂平日里常見的現象,和吃飯、睡覺一樣,已引不起人們的注意。可范小青的《我在哪里丟失了你》卻平中見奇,從中發掘出令人意想不到的深刻蘊含。刊物主編王友和各種人打交道,收到很多名片,其中有兩張給他留下了清晰的記憶。一次是不十分熟悉的朋友間聚會,桌上互送名片,分手時走在前面的朋友順手把杜中天的名片扔掉,他忙撿起來和那位朋友說“你掉了東西”,不想那位朋友卻說“是我扔掉的”,結果惱羞成怒的杜中天搶過名片撕個粉碎,拂袖而去。還有一次是一個老太太拿著王友的名片找到他,說他是老伴許有洪的朋友,可他怎么也記不起許有洪其入。當他應約到許家談話,老太太說許已去世半年多,并看著遺像講起許與王友交往的細節,他開始疑惑不已,繼而為安慰老太太順著她的思路編排,最后老太太把他揭穿,說自己說的也是假的。兩個“事件”似乎沒啥聯系,卻有共同的旨向:現代社會很多人都患有都市流行癥,痛苦孤寂,人和人之間表面真誠謙讓,充滿熱情,實則勾心斗角,互相猜忌,虛情假意的巴結是為了功利、實際,高聲大嗓的背后也許只是逢場作戲,對之沒必要當真。試想,一個靠印刷體名片維系的社會,還有多少真情和溫暖可言?原來小說對“名片文化”的凝眸,已有透析人類隔膜、疏遠的精神狀態,并間接喚醒社會對之警醒、抗衡的功用。
倒不是出于偏見,我以為相對敏感細膩的女作家喜歡逡巡于形而下世界,以求得和日常生活的內在呼應,一點不足為怪;但事實上男作家對身邊的家務事、男女情也同樣具有樂此不疲的興趣。王手的《誰的聲音》表現的不過是鄰居間家長里短、雞毛蒜皮的小事。不論何時,只要樓上“我”家有一點響動,哪怕是正常的聲音,樓下馬上用木棒搗天棚,“洞洞”地回敬,為此兩家很不愉快。“我”去信“商量”,希望彼此多些理解,結果樓下的非但沒收斂,反而不久“告官”,請“司法”來解決,矛盾公開化了,兩家隔閡日深。無奈之下“我”和妻子搬家,吸取“老房子”的教訓,特意選了一樓,結果漸漸妻子也開始抱怨樓上的“聲音”。后來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從原來樓下的“丈夫”那里,知道他妻子因工作壓力和刺激,患有“癔聽癥”,且已服藥自盡,“我”和妻子為無意間傷害“她”感到十分難過。該小說的魅力在于從鄰里間的“聲音”切入,傳達了作家對人類生理、精神疾病的悲憫關懷,既復現了現代文明擠壓給人們帶來的生理疾病,又不乏對人與人之間冷漠、寡情的精神疾患的隱性反思和批判,常常正是彼此的狹隘、計較,缺少寬容、理解和溝通,“以暴制暴”,一點小事最終導致關系惡化,造成大禍。尤鳳偉的《門牙》更把鏡頭對準這二十幾年在城市里頻繁閃動身影的農民工,顯影了馬樹德幾天里的生活與心理狀態。外出打工的馬樹德因拿不到工錢,原本半年就該回家的他,三年后才返鄉。中間妻子何菊到城里和他住過三天,然后她在鄉下懷孕、生子。滿懷歡喜地到家后,馬樹德發現兒子長的兩顆突出的“門牙”一點不像自己,疑惑而憤懣。經仔細查訪,他發現妻子給他戴了“綠帽女性的尊嚴和矜持同時,也拆除了記憶與現實、夢與真間的圍墻,使文本氤氳著濃郁的抒情性。畢飛宇的《睡覺》也是觀照被包養的邊緣女人,但讀罷全篇對其中兩個“狗男女”卻討厭不起來,這固然是因為他們也屬于不幸之人,品行難用一個“壞”字包容;但主要在于小說的語言魔力,把他們的懶散生活狀態和孤寂憂郁的感受傳達得苦澀而現代,帶著一定的藝術美感。在娓娓道來的語言流動中,景色風物宜人,細節生動精致,節奏張弛有度,文間或鑲嵌的一些詩一般的比喻和語匯,和著短捷、通透的句子,透出一股沉靜和清爽,即便是其中的肉身化描寫,也因語言的輕靈和健康的精神向度導引,而進入了靈魂的高蹈層面,使主人公小美靈、肉分裂又糾纏那種破碎、細膩而深刻的心理痛楚,某種程度上成了病態時代心理痛楚的縮影。如今是短篇小說篇幅和句式越來越長的時代,仿佛長篇幅、長句式可增加思想和情感的含量似的,((睡覺》的成功對之是一種有力的反撥,其實短篇小說首先應該從語言上短下來、慢下來,這是一門值得嚴肅琢磨的學問。
也有一些作品通過文體的大膽歷險,沖擊讀者漸趨麻痹的閱讀神經。韓少功的《生氣》說是小說,卻拋開場景、細節和故事,全靠一個老女人九段心理獨語連綴而成,非但不枯燥、沉悶,反而把一個患有嚴重心理失衡癥的“神經質”女性刻畫得貼切鮮活,入木三分,妙趣橫生,老女人無所顧忌的連珠炮似的強勢編排、譴責和謾罵,是病態精神癥狀的表現,也折射出現實社會中確實存在的腐敗、愚昧、虛偽、黑暗現象,堪稱獨語體的勝利。史鐵生的《獵人》、《算命》、《為無名者傳》等一組小說,則近于傳統的筆記體,言簡意賅,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國,耐人咀嚼,文氣疏朗暢通,白描甚為講究,語言簡雋而有韻味,幾乎達到了“無技巧”的境界。黃孝陽的由《麥城》、《稻城》、《菽城》、《桑城》、《夢城》等組構的《諸城頌》,和史鐵生的小說異曲同工,不說風格詭譎神秘,光是那種別致的結構方式,就會引起讀者探詢的濃烈興趣。
2009年短篇小說的多元技藝滑翔,是個人化寫作徹底到位的體現,增添了當代短篇小說藝術天地的絢爛和活力;并且它們都沒有將形式探索當作終極性目標,而追求技藝的強力打造與深邃的思想發現結合,這既保證了形式的意味化,也是當下作家逐漸克服偏執、向成熟邁進的表現。
并非題外的話
我這樣評價2009年的短篇小說,并不意味著它已進入理想化的狀態;相反它和近幾年的短篇小說類似,存有一些必須警惕的陷阱:作家們遠離打旗稱派的炒作是一種進步,但每個人都陷入自己的世界,整體沖擊力勢必減弱;作家們多沉于故事情節的經營和深邃主旨的發掘,能夠讓人過目不忘的人物形象卻沒有活起來,理念也沒有很好地融入形象之中;不知是編者的興趣使然,還是作家們想象力不足,除個別文本外大部分作品執著于現實,沒寫出存在的多種鏡像和可能方式;現實關懷傾向顯豁的作品,大多數沒有提供出超越人們已有經驗的發現和思考,雖然圓熟卻少突破;個別作家“耍大牌”,態度欠嚴肅,作品結構隨意蕪雜,意蘊有時也過于淺白;特別是多數作家都在非常態的題材中書寫,有獵奇之嫌,仿佛只有這個空間才能讓短篇立足,說穿了是從日常生活里鍛造文學“金子”的能力不足。
但是,像斷定2009年的短篇小說比2008年、2007年有本質上的起色與改變是不現實的一樣,由此就指責2009年的短篇小說太“水”,肯定也是短視的偏見。我以為2009年的短篇小說整體上是波瀾不驚,日趨成熟的,它沒有讓眾多讀者的心理期待落空,它的存在本身即宣告了在新世紀的今天,短篇小說并沒有沉寂.它正在以平穩、堅韌的沉潛,醞釀、生長著一種美學精神,積蓄、尋找著突破的力量,說不定哪一天它在中國文壇蕩起一股洶涌的大潮也未可知。
不能說林建法先生選編的《2009中國最佳短篇小說》,完全代表或覆蓋了2009年所有的短篇小說,因為任何一個選本要想做到絕對全面、客觀、公正是不可能的。但是我相信林建法先生嚴格、挑剔而又敏銳、獨到的眼光,二十幾年苦心孤詣經營《當代作家評論》的經驗,和堅持數年的小說選本所贏得的口碑,足以證明一份文學經典產生的艱難和必然。也許有人會提出質疑,連現代文學大家在世時尚且說“當代文學不宜寫史”,像這種和對象之間沒有拉開必要時空距離的小說年選,也是可有可無的。其實他們忘了文學經典的篩選、確立和成熟的當代小說史撰寫,都是一個漫長、復雜的過程,它們必須經過幾代人堅持不懈的積累和接力,才能最終成為現實。從這個向度上說,年選工作的價值就是及時、深遠,毋庸置疑的了。所以我要特別感謝林建法先生,感謝他為功德無量的小說年選工作付出的辛勞,感謝他賜給我提前閱讀2009年優秀短篇小說的機會,感謝他對我這個小說研究“門外漢”的信任,給我創造了一個學習和言說的空間。
我知道外行的話已經說了不少,趕緊打住。子”,孩子是高玉奎的種,于是約高到水庫了斷。馬樹德看到剛處理掉“門牙”的高玉奎惶恐、丑陋的慘象,憎惡不已,讓高滾蛋。他再次提刀要去雪恥時,發現側前方樹下抱著孩子向這邊凝望的妻子,一下子釘住了……農民工這個語匯,是和背井離鄉、妻小留守、食宿寒酸、精神流浪連在一起的,其中還牽涉到一個更大的生理煩惱——性的問題。按照以往的理解,《門牙》的“性”故事當屬典型的底層敘事,只是它已超越那種以底層苦難情境反映為標簽、博得寫作倫理優越感的膚淺行為方式,不重在表現農民工在都市的苦難經歷,而把農民工歸鄉作為起點,在見證底層農民的心理搏斗、被侮辱損害的真相同時,進入了農民工深層的精神疼痛與困擾視域。馬樹德是該怪妻子失節不忠,還是怪高玉奎好色勾引,抑或怪自己沒盡丈夫之責?在無盡的悵惘筆調里,小說的批判矛頭指向了變動著的社會結構,是工業文明入侵的神秘、強大力量,將農民拖向災難的深淵,看來人類的一切進步都要付出慘痛的代價啊。
當年維特根斯坦曾經感嘆,要看到眼前的事物是多么難啊!而今的短篇小說寫作者通過和日常生活關系的確立,在傳統理解中最沒文學的地方重構文學,這既證明日常生活對于短篇小說的舉足輕重,恢復了語詞和事物、生活之間的親和性,也顯示出作家們對客觀世界的處理、把握具有高超的水準。并且正如卡洛爾?奧茨所說,“世上沒有‘大’事情,只有大手筆”。,“此岸”凡庸、瑣屑的生活撫摸,同樣能孕育出境界、思想俱佳的優秀之作,關鍵是作家必須具備駕馭對象的底蘊和能力。在這一點上,2009年的短篇小說沒令人失望。雖然它們不斷和人間煙火氣濃郁的日常世相邂逅,也不刻意去追求審美對象之外的微言大義和象征旨趣;但并沒被世俗的塵埃淹沒,翻版早年“新寫實小說”日常化敘事那種廢話連篇的絮絮叨叨,反倒因作家超常的直覺力和認知力,在貼近具象的同時又能超越具象,使“小”、“俗”的題材開拓,獲得了現象學理論倡言的“現象即本質”的效果,具有了“大”、“雅”的境界與精神,成為充滿思想新見和有關人類知性看法的智慧體。前面列舉的小說對底層命運、現代文明負價值的詰問和思考,已很難得,潘向黎的《滿月同行》、遲子建的《解凍》與閻連科的《小安的新聞》更能給人一種智性的滿足。
《滿月同行》的底層結構具體而質感。主人公宛若生活在他人看來非常幸福的家庭,住有別墅,出有汽車,收入穩定,丈夫優秀,女兒乖巧。可由于白日里女兒老師的蔑視,女兒和丈夫的冷落刺激,也受剛辭職的保姆“沒意思”的情緒感染,她決定離家出走。先在咖啡店喝咖啡,然后坐火車離開上海。中途上車、婚姻不幸的中年農婦的真誠艷羨和贊美,年輕夫婦逗弄孩子其樂融融的場景,又讓她覺得自己的家很和睦、幸福,于是在一個不知名的小站下車,打出租回了上海。從表面看小說敞開了生活單調也豐富、平庸又溫馨的本相,記錄了女主人公的心理流變過程,但是觀察、描寫的深入,已使其上升為對生活、生命滋味的形而上咀嚼和領悟,和錢鐘書的《圍城》一樣,成了生存困境的精神洞悉。因“對手”加入,宛若感到單位是圍城;挨到下班女兒的哭鬧和丈夫的奚落,她覺得家庭也是圍城;回想情感的來路,婚姻又成了圍城;要從上海逃到城外,結果不知該向何處,發現外面的世界仍是圍城。真是“人生處處皆圍城”啊1人生的本質即一座一座圍城的連綴。宛若精神未遂的逃離所昭示的灰色認知,賦予了文本豐富的啟悟力。遲子建的《解凍》也寫“小人物”的悲歡離合。乍暖還寒時節,小腰嶺村小學校長蘇澤廣接到教育局通知,讓他后天去興林開緊急會議,并注明此事機密不得外傳。回家和妻子黎素扇說明情況后,二人聯想到以前的運動,都覺得兇多吉少。之后蘇澤廣把水挑足,往地里送糞,囑咐未成人的合圖,還特意到年輕時追求過素扇的王統良家,婉轉請求對方日后幫助照顧家小。一切“后事”安排妥當,蘇澤廣離開依依不舍的妻子前去開會,五天后神采飛揚地回來了,說去興林只是看了兩部電影。傍晚去感謝王統良時,王表情平淡,到家后餐桌上也沒想象的七碟八碗,簡單寡淡,睡覺時妻子推脫不舒服沒讓他接近,日子又和開會前一樣不成不淡起來。小說的題目“解凍”乃隱喻性意象,兼指冰雪消融的時令季節與“恢復高考兩年”后的現實政治形勢,以之為中心結構全篇,自然使“解凍”空間里的一些意象、細節浸染著形而上的意蘊,從蘇澤廣夫婦心有余悸的表現、與政治間的緊張關系,不難體會“文革”陰影的濃厚和作者的歷史批判意向;但作為心理表現的圣手,遲子建寫作《解凍》的重心不是恢復、雕刻那個時代,而是將其降為遠景,著眼于其在“小人物”心里激起的波瀾,表現他們的驚恐與淡定,善良和堅韌。并在無意間觸摸到澄明的智慧內核:突如其來的“變故”會測試出入性的深度和親和的力量,當生活按正常軌跡運行時,人間的關系也許平淡如水,而一旦遭遇苦難、困境,理解、同情、支持和愛就將演繹出生活的溫暖與美好。這種人性的洞察和張揚,為作品平添了幾許清麗的輝光。
如果說潘向黎、遲子建的言說,已打破理性、知識、抽象等存在常和男性聯系、而和女性互相背離的神話,抵達了智慧福地那么閻連科以形象為依托的思想表演,更透著一股舉重若輕的藝術風度。他的《小安的新聞》在擅長的題材領域揮灑筆墨,收放自如,平靜地道出了鄉土生命的悲劇過程和實質。爺爺去世后小安只想做兩件事,一是買電視,二是上電視。買電視的細節見出小安的執拗、自尊和一點狡黠。他聲稱買電視是為了卻爺爺的遺愿,為免除別人的輕視他強調自己有錢,有力氣,看上樣品根本不顧及別人的勸告和包裝開封與否。上電視則透出摻雜孩子氣的理想意識。他搜腸刮肚地想上電視新聞,找不到新聞最后制造新聞,從三四層樓高的樹上跳下摔死,結果新聞效應有了,鄉電視臺的工作人員扛著機器來錄制,但卻始終沒有播出。兩重事件共享著一個主題空間:當下走出貧困的農民萌生精神生活的渴望,值得肯定,只是未受文明教育的愚昧,讓他們找不到實現精神富足的渠道和方式,困擾中國農民幾百年的啟蒙事業還沒完成,農民仍需精神的洗禮。同時小安的買電視、想上電視,也折射著話語意識的覺醒,和農民對獨立自由、話語權的渴望,他以為擁有電視就擁有新聞或話語權威本身,他尋找新聞、以生命制造新聞,就是想爭奪話語權。而他這種意識最終的崩斷,話語權占有者——新聞和話語權爭取者——小安的結構對立,使文本充滿了強烈的反諷意味,小安想獲得話語權爬上楊樹,電視臺卻想將他的上樹行為給出要“觀看村里改革開放的形勢”的意義,但小安往下跳時出了意外,“新聞太大了,反而讓人家沒法播放”,新聞制造者怎么也獲得不了話語權。那么到底是誰害死了小安?是自由的渴望,是話語權的誘惑,還是傳統文化中的聲名觀念?都是,又都不完全是,小說留給讀者思考的內涵是難以徹底窮盡的。它讓我更加堅信,所有文學藝術的最高層是理性思考,優秀的作品總是在生活、情感的律動中流貫著智慧的節奏。
“文明病”:在城鄉兩極之間
費孝通認為,“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鄉土是中國自然和人文狀況的整體背景;因此從鄉土透視去把握民族的性格與心理,就成為一個理想的角度。正緣于此,新文學中的短篇小說一度就憑鄉土題材走紅天下,魯迅的浙東民俗、沈從文的湘西牧歌、沙汀的川北性情幾乎家喻戶曉,至新時期鄉土書寫的成就始終居高不下,遠發達于都市敘事,汪曾祺、賈平凹、蘇童、遲子建等都有不俗的表現。一直到200 1年,謝有順先生在給當年“中國最佳中短篇小說”選做的序中,仍指認“入選的小說幾乎都是寫農村故事的”。短短八年過去,情況有了很大改觀,從2009年精選出的三十余篇作品看,主體還是由都市和鄉村的兩極文化結構而成;但都市觀照與鄉土表現的比例已不再像以前那樣一邊倒,甚至都市題材的書寫在一定程度上呈現出了上揚、壓倒之勢。
那么都市文化在文本中是什么形態,它與鄉土文化的關系如何,作家們對都市經驗和存在的把握是否到位、成功呢?現代都市乃神奇而令人壓抑的存在,摩天大樓、接踵商場、電報手機、車水馬龍,寫就了令人目不暇接的繁華喧鬧,同時西式快餐、匆匆步履、尾氣噪音、乞丐妓女混雜,也讓你心煩意亂,孤寂浮躁得無所適從。如今短篇小說早對為都市浮光掠影地畫像生厭,能寫出聲音、色彩、氣味、形象與節奏背后的都市靈魂,是作家們一致的企望。也許是傳統審美積淀的影響力太強,也許是都市的確充滿太多的異化現象,也許是作家骨子里的理想情結太重,也許是幾者兼而有之,入選作品對都市的文明與進步熱情禮贊者少,更多的側重展示林林總總的黑暗、丑陋現象,聚焦于都市對自然、人性的異化和損害,日常生活和人類心理的困頓、灰暗,一些作者在不自覺間充當了都市“精神啄木鳥”角色,好像對都市懷有先天“偏見”似的。如張楚的《夜是怎樣黑下來的》就是一顆都市陰暗靈魂的高清掃描圖。老辛一門心思要攪黃兒子晶晶和女朋友張茜的姻緣,原因不是張茜長相普通、性格過于大方,而在于她那雙仿佛能夠洞穿一切的鷹隼般凌厲的眼神,令人膽寒。張茜和晶晶談話時對老辛“色”的指認、“狡猾”的判斷,似乎將他以往的工于心計、道德齷齪“戳穿”,所以張茜是他必然的“敵人”。可當他自以為已拆散兒子與張茜,在學校宿舍把行男女之事的兒子和張茜堵個正著、挨了耳光的兒子跑掉、張茜跪在他面前求他原諒時,他卻下意識地將自己的手由張茜的頭發移至耳垂、臉頰,繼而移向嘴唇,被對方罵了一句“老不正經”,他頓覺夜黑下來了。老辛曖昧的情感和動作,對自己此前“義憤填膺”于張茜的無聲否定,暴露了人性的陰暗、卑鄙,和靈魂深處的“小”字,它們雖微妙隱蔽,但在作者手術刀一層層、一段段的剝離下卻異常清晰。田耳的《尋找采芹》屬于嫖娼、賣淫、吸毒、搶劫、包二奶等丑、怪社會現象的透析系列,它講述了一個復雜的婚外戀故事。廖老板嫌妻子無情趣,假借招導購之名,把搞推銷的采芹留下當“二奶”.后來采芹覺得廖老板對“愛”不專一而失蹤。小說寫的就是廖老板尋找采芹的過程與細微感受。在私人偵探的指引下,廖老板以鉛鋅礦承包商身份,帶車到朗山縣屋杵巖村,住在采芹的未婚夫李叔生家,不斷地和李下棋,以輸錢籠絡他,“守株待兔”。幾天后終于等來采芹。通過一番激烈的心理較量,廖老板以十萬元的身價把采芹從李叔生那領回到自己身邊。隨著采芹不斷成熟、實際,對他愈發順從依戀,他在采芹身上再找不到當初二人在一起時年輕的情趣,有了一種說不出的疲倦和平淡。廖老板的心理變化揭示了一個道理,世上很多事情虛無飄渺、若即若離時很美,而一旦這種東西被你占有,和你沒有了距離,那種奇妙的感覺就會逐漸減弱、消失;但小說的真正落點,恐怕還是文本中三個人物的“黯淡”表現所引發的人性沉淪與悲涼的喟嘆。廖老板坑蒙拐騙,李叔生見錢眼開,受侮辱最重的采芹無絲毫的剛烈、節操和善良可言,置身于這樣被金錢主宰卻少廉恥之心的世界,人無法不疼痛、憤慨、絕望,因此小說中無一貶詞,否定之情卻昭然若揭。而對諷刺一向情有獨鐘的勞馬,更以《小說一組》對都市社會或明或暗的病灶進行了集束性“顯影”,堪稱新時代的“儒林外史”。《探視》里的導師趙先生特別愿意去醫院探望病人.貌似關心別人、看重感情,殊不知他是想從病人的痛苦里尋找愉悅,幸災樂禍;《金嘴》中號稱“金嘴”的大學同學“焦大頭”,課講得叫座,可惜完全鉆進了錢眼兒,一心琢磨自己“話”的含金量,和同學見面懶得動口,以至于與老婆聊天時居然伸手討價;《有意思》寫的年輕教授小侯,口口聲聲最瞧不起當官的,可后來卻抓住機會做一個縣級市的掛職副市長,成了自己罵過的“小官僚”。至于《上學》與《萬能》,則是目前大學里金錢開道、教育腐敗和盲目崇拜知識的愚昧思想的曝光。由于作者所寫的現象和細節,多從現實生活中生成、捕捉,所以能把諷刺落到實處,使作品的典型性、主旨極具概括性和說服力,它們對當代知識分子溫文爾雅、純粹清高、體面尊嚴背后那種爾虞我詐、重利輕義、口是心非真面目的呈現與批判,振聾發聵,體現了作者強烈的擔當精神和憂患意識。
不僅詩人的天職是還鄉,每個精神生產者的心底都蟄伏著精神還鄉意向。記得海外學者顧彬在其《中國文人的自然觀》中斷言:每當我們對文明生活的復雜性感到厭倦的時候,就會向往一種更“接近自然”或“淳樸”的生活方式。此言不虛。似乎是一個悖論,人類早已在消受現代化的種種便捷和好處;可卻時常懷想、迷戀逝去的桃花源式的鄉村文明。(《尋找采芹》《夜是怎樣黑下來的》《我在哪里丟失了你》等給出的都市,有如沈從文當年揭示的,是一片人性扭曲的昏天暗地,充滿放縱的肉欲和金錢的銅臭,有生活而無真正的生命。對之作家們在化筆為刀,對準社會的“毒瘤”和“盲點”的同時,自然把情感移向另一極文明即鄉村世界,那里曾被視為理想化的精神故鄉,有中國知識分子幾千年的思想依托。而如今的鄉土是否還能安放被現代文明驅逐的流浪靈魂,保持著傳統的淳樸和諧?回答在兩可之間。劉慶邦的《沙家肉坊》讓人窺見了鄉土卑微生命的人性和尊嚴的復蘇。馬安陽是撇家合業的窯工,每天靠綽號“火箭”的騾子從窯下往出拉煤掙錢。情感生活的饑渴,使他一次趁機勾引了隔壁窯工牛有坡之妻楊妹喜,而后一有性欲就和楊妹喜說“我想哭”,楊妹喜就滿足他,二人長時間保持著性關系,而牛有坡一直被蒙在鼓里。速度、力量都令人羨慕的騾子“火箭”的突然患病,使微妙的人物關系發生了變化。馬安陽在獸醫老關那里知道“火箭”的傷腿已無法恢復,只能送到沙家肉坊殺掉,不忍親自去賣,牛有坡代他去屠宰場時,看到殘忍、血腥的殺牛場面也實在“受不了”,又把“火箭”牽回。結尾寫道:“從那以后,馬安陽再沒有對楊妹喜說過‘我想哭’。不管牛有坡在不在家,他都沒有再對楊妹喜提過任何要求”。馬安陽是覺得牛有坡和自己一樣都很可憐,若再去占人家老婆的便宜,就無異于屠宰工對騾子的屠戮了,于是道德意識開始覺醒、自律起來,他以為下等人也要堂堂正正,有人的準則和尊嚴。我以為絕非無心的巧合,作品里三個人被作者有意的分別設計為姓馬、牛、楊,它們的諧音馬、牛、羊和“騾”恰好構成了一個動物系列,這種設計隱喻著窯工生活、命運的凄苦可憐,也與人的精神達成了一種呼應,“騾子”作為牲畜尚通曉人性,那么作為駕馭牲畜的人又將如何?馬安陽身上“靈”對“肉”的最終戰勝,人性和人格的猛然覺醒,向善的意識與行為,是一線人性曙光的復蘇。等張惠雯的《垂老別》這個關注老年贍養“問題”的小說,就只能給讀者增加沉重與悲涼。一生含辛茹苦將兩個兒子帶大的王老漢,風燭殘年時卻落得沒人收養的窘境。經協議,他在兄弟倆家一家一月地輪流住,可在鄉下老大家一個多月,住在鎮上的老二也沒來接他,老大媳婦不容他。沒辦法他弟弟王安請來村長,三更半夜帶他到老二家評理、勸說,軟弱的老二、刻薄的媳婦只讓他在樓下沙發上將就一晚,第二天還要把他送回老大家。為避免兩個兒子吵架,不讓鄉親恥笑,天還沒亮他就從鎮上艱難地走回老大家,收拾好鋪蓋,拖著病腿,走上了流浪的鄉土路……養兒防老是中國人代代相傳的正常心理,可王老漢卻這般無助、無望,卑瑣凄苦,在兒子面前處處謹慎“畏縮”.生怕失去親情和一個父親的尊嚴。兄弟倆的互相推諉,王老漢的欲哭無淚,折射出當今人心不古、世風日下,傳統倫理觀念正在慘淡地崩塌。作品對傳統斷裂和悖反現象的書寫,對當下國人卑瑣、冷漠的靈魂構成了一種冷峻的精神拷問:翁媳、父子、兄弟之間尚且如此,人間還有何真情可言?如寶貴的美德盡失,中華民族還有啥值得驕傲?若“道德滑坡”持續不斷,入與動物又有何異?它的背后潛存著對親情、溫暖和美好傳統回歸的期盼和呼喚。上文論及的《門牙》中馬樹德的精神遭遇,也表明鄉村的美好記憶在逐漸黯淡,純樸的人性在悄然流失,本來可容納農民工從都市退守的土地、倫理和親情,已被背叛、冷漠與利益無情地置換,別說鄉村世界的桃花源般的詩性和生命的高貴蕩然無存,就是正常的社會、人倫秩序也無跡可尋了。
城市在很多作家筆下是一片沒有希望的“荒原”,鄉村在現代文明的侵襲下也逐漸失去傳統的光澤,無可皈依,人性真空的懸浮,使許多看重精神質量的心靈飽受折磨,打上了痛苦的烙印。好在生活不都是漆黑的一團糟,作家們對城鄉兩極文明“社會病”的觀照,也只是放大了問題的某些側面,無全盤否定之意;并且因深刻的批判精神和悲憫意識壓著陣腳,基本沒有迷失.他們揭出“病苦”仍是希望引起社會的高度重視,進而實施對人類的救贖和拯治。事實上,生活里丑惡、骯臟與虛假的東西固然不少,但也有美好、高貴和真實的事物、情感存在,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城鄉兩極文明的差別日益縮小,對立狀態也開始向緩解乃至互滲趨勢轉換,它更要求作家超越狹隘的二極對立思維,以更寬廣、博大的視野和襟懷去透視。于是我們欣喜地看到了葉彌的《蔡東的狩獵》、裘山山的《致愛麗絲》、于曉威的《羽葉蔦蘿》等“亮色”作品。《蔡東的狩獵》承續作者一貫的主題,探索人的命運。狩獵內涵是雙重的,它必構成獵人和獵物的一種關系。小說里除了那些可以用槍獵取的,小梅也是蔡東的獵物,她從游泳館的救生員,成為一個富有、高貴的女性,包括她家人的住房,都是靠情人蔡東供養,所以她對蔡東言聽計從。但是所有的獵物都不是天生注定要馴服、被玩弄和捕殺的,在和蔡東及他的三個朋友打獵時,小梅接受蔡東的槍托敲打、語言侮辱以及當眾的肉體折磨后,脫光衣服只身游到湖對岸,擺脫了被獵殺的命運。也就是說,小梅主體自覺的意識蘇醒了,在情人高干子弟的背景、花不完的金錢和女性尊嚴的選擇問,她已能把握住生命的正確方向,在赴打獵的約會之前,就下定了離開蔡東的決心。而她做出勇敢叛逆的支撐點就是自由,是對自由的向往,是不自由毋寧死的生活信念。作品對“特殊職業”女性尊嚴意識施予的善意關懷,打撈起了未完全沉淪的人性與道德光輝,保證了倫理向度和精神重量的獲得。《致愛麗絲》更洋溢著圣潔的人性美,充滿沁人心脾的愛與善的溫情。讀不起高中的鄉下姑娘九香,到城里的素梅家做保姆,她淳樸善良,聰明聽話,很快就適應了工作,和主人的女兒愛麗絲感情深厚,也討素梅的喜歡。為在女兒身上實現自己學習鋼琴的夢想,素梅想方設法,可愛麗絲偏偏不愿學,并瞞著素梅,讓九香替她彈琴,自己跳喜愛的舞蹈。一晃七年過去,愛麗絲上了初中,九香憑著刻苦和堅韌,到愛麗絲曾學鋼琴的少年宮做了鋼琴教師。一次愛麗絲在作文中披露了事情經過的真相,素梅很感意外,也有淡淡的悵然。后來在已具有十級鋼琴水平的九香教授下,素梅終于學會了鋼琴,彈奏出少年時代神往不已的美妙樂曲。小說的敘述雖很冷靜,但對九香身上不斷上進的天性仍掩飾不住肯定、褒揚的情感傾向,也揭示了人的成長與環境的辯證關系,良好的教育可以為人的進步插上飛翔的翅膀,逆境也能激發出入類潛隱的生命創造力,而給逆境中的人一點關愛就是對他們生命最好的推助。在當下真心流失、精神病象嚴重,人和人之間越發冷漠、隔膜的背景上,純真美好的《致愛麗絲》的出現更彌足珍貴,它對那些焦渴的心靈,無異于一種及時與必要的慰安,猶如一片溫馨、迷人的精神綠洲。這種明亮、溫暖的感覺在《羽葉蔦蘿》中也獲得了充分印證。90年代以來,世俗之風、大眾文化與庸常瑣屑的生活合謀,使很多人沉于物質世界不能自拔,無暇、無心去關注生命的質量。《羽葉蔦蘿》里的一對大學畢業生林未淵和小琬卻是追求“詩性”的人。男的供職于死氣沉沉的縣劇團,終日憋悶,女的被中學教學和搖籃里的孩子拖得疲憊不堪,經濟拮據。為實現舉辦一個“作文輔導班”的夢想,他們夫婦忍受了教育局、環保局的批評,在只有七個孩子的情況下,照常開班、授課,從中得到了微薄收入外的另一種樂趣。這兩個小人物的思想和行為里那份詩意,正如奪目的羽葉蔦蘿,是理想和美好生活的象征,是向上生命哲學的一種昭示,是對世俗化之風的最好遏制,并對讀者有一定的啟迪。不是嗎?穿行在燈紅酒綠、物欲橫流的世界上,人活下去還是需要堅持一點什么,有一股精神的,有了它生活就不至于徹底被下降的塵土掩蓋,就會擁有一點詩意的蔥蘢。
技藝之路上的個人化滑翔
雖然在文學和藝術世界里,能夠活下去的只能是思想;但我更相信任何文學作品“處理的都是一個虛構的世界、想象的世界”④,說到底也皆為一種技藝的博弈。特別是短篇小說寫作,比起其他文體似乎更需要技術的含量,它若失去靈性和想象力的支撐,就將如缺少翅膀的鳥,永遠只配在地面泥實而笨拙地舞蹈。對于短篇小說來說,一段故事、一個人物、一片場景固然重要,但僅僅類乎于未加雕琢的材料,它們本身并無任何神奇可言,只有經過技藝高超的工匠精心設計與砌壘,在文本的整體建筑物中,它們才會顯示出價值來。所以有出息的優秀短篇小說作家,從來不偏廢藝術一維的認真經營,有時甚至把形式提升到絕對的高度,80年代后期從事小說敘述方式革命的一些探索者就是典型的代表,那時仿佛不在形式上搞出點花樣,不玩一點兒解構、游戲,就無法在文壇立腕揚名。從2009年小說年選看,清楚完全依靠日常經驗和心靈掘進遠遠不夠的作家們,在打磨作品的思想深厚度同時,也沒忘記以個人化的姿態,進行短篇小說藝術可能性的再度尋找。
談及個人化,在理解上可謂姚黃魏紫,差別很大。我們無須在這個概念上糾纏,作為一種90年代以來中國文學的寫作立場,個人化就是作家從個體身份和立場出發,獨立介入文化處境、處理時代生存生命問題的一種話語姿態和寫作方式,它強調要在公共背景里突出個體聲音、風格和話語的差異性。這個原則在2009年小說年選里,得到了繽紛的確認。雖然多數作品選擇及物路線,但創作主體卻如八仙過海各施絕技,在藝術招法上什么能指實驗、仿寫、反諷、戲劇性、互文、文體互滲等全盤運轉,花樣百出,這種差異性的標舉也表明個人化的同義語即是多元化。
有的作者在敘事方式上尋找創新點。如具有神秘藝術天性的韓少功承續《爸爸爸》《女女女》的余脈,在《第四十三頁》里走了一條魔幻之路。它違背物理時空邏輯,像科幻電影一樣,讓主人公——當下走紅的年輕球員阿貝鬼使神差地上了一列幾十年前的火車。在中山裝時代的車上,阿貝信手撿起一本雜志《新時代》,上面登載的故事發生時間、背景、人物等,竟和自己置身的場景一一對應,并在四十三頁處提示車到子龍峽將與泥石流相遇發生車禍。驚詫之余,阿貝問乘務員莫小婷有沒有可口可樂,對方根本不懂,他恥笑他們是“山頂洞人”、“兵馬俑”;當他拿出手機撥打,乘警和莫小婷則把手機當發報機,把阿貝當特務關進乘務室。車將到子龍峽時阿貝跳車,摔斷了腿,又重回現實,醫院收了他很多錢。當他乘出租到車站,拿出六天前買的票追問車上被收走的手機時。車站的人說他拿的是二十幾年前用的票。最后他到子龍峽,終于找到一塊爬滿青苔的石碑,上面刻有幾位被泥石流吞沒的鐵路員工之名,其中就有莫小婷。小說完全像一場夢,一座虛擬的“空中樓閣”,它混淆了現實與虛構的界限,細節真切,整體模糊,有種超現實的荒誕;還起用元敘述手段,在“附注”中主人公阿貝不再聽作者支配,而和作者平起平坐,尷尬地爭辯,批評作者胡編亂造,這更是傳統小說所不敢想象的。這種寫法一方面以間離效果的制造,緩解了文本壓力,一方面也挑戰了讀者的閱讀神經,屬于典型的召喚結構建筑。在挑戰傳統真實觀這一點上,斯繼東的《今夜無人入眠》與《第四十三頁》不謀而合。它敘述道:得知帕瓦羅蒂蒞臨小城演唱,李白、馬拉、黃皮、畢大師和趙四小姐五人一同前往,演唱會后去酒吧喝酒.半夜十二點多散場,畢大師自行離去,馬拉開車分別送李白、黃皮和趙四小姐回家,可到凌晨兩點多他還沒回家。馬拉妻子李警官分別給李白、黃皮、畢大師打電話,追問馬拉的去向,他們直接或間接的回答里都充滿曖昧的暗示,即馬拉和趙四小姐的風流。而最后馬拉自白,與李、黃分手后他沒和趙在一起,而是和一個男人在決斗。幾種視角下各不相同的故事疊合在一起,作者也不說孰對孰錯、孰屬真實孰為編造,把讀者撂到半路小說就結束了。在這里它把“創作”變成了“寫作”,說法間的互相矛盾使敘事的意義被顛覆、解構,構成了一種敘述反諷,或者說小說的重心被引向了敘述自身。也許有人會說,這樣故意抹煞敘述經驗的真假界限,游戲得有些過火。其實不然。《第四十三頁》探索的是一種有意味的形式,是文本內蘊的高度外化。它讓當下和中山裝時代不期邂逅,形成一種沖突又互補的潛對話結構。中山裝時代刻板、落后、僵硬卻溫暖、單純、無私,即便對有敵特嫌疑者也為之送去熱毯,烘烤外衣,為搶救顧客列車工作人員能不惜生命;手機時代一切高效、便捷、文明,但人與人之間陌生、疏遠而冷酷,金錢第一,感情淡薄,無錢沒人送病人去醫院,醫院的熱情背后是層層盤剝和算計。兩相比較,倒能夠品出作品中那股復雜的懷舊意緒。同時把兩個時代壓縮一處.也在某種程度上造成了歷史虛無感,二十幾年前的事件、時間僅僅存留在《新時代》一類的紙面上,在人世間痕跡淺淡,紀念碑被牛糞和茅草掩埋,就是歷史被人遺忘的最好詮釋。《今夜無人入眠》也非無謂單純的形式游戲,它的分角敘述,與現代人荒誕的生活、精神狀態達成了內在應和,小說中出現的五人談天、酗酒、飆車、做愛、調情、夜游、婚姻危機等碎片,聚合一處,正是現代都市“多余人”生活和情感狀態的外化,它不僅以真、假的模糊在“怎么寫”方面對傳統小說構成了嚴酷的藝術比照,而且那種對存在和虛無問題的把握在“寫什么”向度上也不無啟示。
有的作品借助想象力,向非現實空間擴容,在情節、結構上充滿神秘、虛擬色彩。張煒的《阿雅的故事》像民間故事傳說,其中的外祖母把“我”引向了一個神性世界。她講過去的大戶人家要想富足平安,都得靠有特異本領的異獸不斷搬來各種東西,暗中佑護。野物“阿雅”有神通又忠實,數年間每天夜里到山上、河汊里尋覓黃金粒,天亮前把黃金粒銜回到主人家窗臺的水碗里。后來黃金粒日少,“阿雅”找到更貴重的白金粒,可惜愚昧的主人家不識貨,連續兩天都把它倒掉,并且罵“阿雅”被別人收買變心了,要廢掉它的洞穴。而后開始誘捕“阿雅”,用夾子打斷它的前爪。最后“阿雅”趁人不注意,掙扎著流血跑回了森林。這個寓言似一首美與真誠的靈魂贊歌,人與物諧的境界被彰顯得亦真亦幻,如醉如夢,催人向往.而最終美麗和詩性的消逝,也留給人無限的悵然。和《阿雅的故事》的神性相比,繆克構的《暗器》更像傳奇。“父親”看見表演溫州詞鼓唱的盲人,覺得面熟,陷入回憶中。某個雨季,他和三個同村弟兄被迫把滿載黃魚的船停靠在炎亭,炎亭村長駝背錫提供了許多方便。閑聊中駝背錫說對他們到來并不意外,因為幾天前他喜歡唱詞鼓的瞎子弟弟夜里聽到了黃魚的喊叫聲,再過幾日弟弟就要結婚。飲酒時“父親”覺得駝背錫不善,趁機將其打昏,誤將其未嫁的弟媳強奸。當“父親”的思緒回到眼前,招待盲人詞鼓手吃黃魚時,彼此都猜測、認清了對方。瞬息之間,盲人詞鼓手雙手齊動,劇烈的彈撥使牛皮鼓爆響、開裂,從鼓腹急驟射出的幾枚鋒利的暗器,將“父親”殺死,為含羞死去的未婚妻報了仇。一個民間的復仇故事,在不足兩千五百字的篇幅里被作者渲染得驚心動魄,跌宕起伏,尤為巧妙的是“我”的視角引入,既和“父親”的敘述互補,便于心理的直接揭示,又和精神病“母親”的時間指認形成裂隙,“母親”固執的把父親被殺的50年代當作1 983年,無形中延長了仇恨的時間和報應思想的強度,陡增了故事的滄桑感。張玉清的《覲見元首》則有種黑色幽默的傾向。畫家維特拉宣布元首要接見他們夫婦和女兒,全家欣喜若狂。為第二天晚上元首府的覲見,從衣飾、隊列到要說什么話,他們精心演練,維特拉連夜趕制一張送給元首的獅子畫。約定的時間,他們隨元首府的車前往。人家先是認真地核對照片,再是提問年齡、體重和生日,接著上繳金屬制品,最后脫光衣服檢查,還用牙科器械撬開維特拉口腔、將玻璃棒插入他肛門。待一切檢查完畢,他和夫人走在覲見路上.覺得仍像被扒光一樣,精神難以集中,女兒則如受驚的小鳥,羞辱又恐懼。小說里一面是專制國家的壁壘森嚴,一面是民眾個體的喜悅與期待,一面是無所不在卻始終也沒現形的元首威力,一面是維特拉一家持續兩天的虔敬話語和行為,虛實交錯,真誠和荒唐混凝,加上前后情緒基調的逆轉,賦予了文本一股戲謔、滑稽的味道,它是對權威的諷刺、解構,也燭照出人類身上的奴性與劣根性,令人忍俊不禁同時也會沉思不已。應該說,這三篇風格不一的作品都有或濃或淡的傳奇性.它們表明文學創作不能僅僅面向當下,它的觸角還應向歷史傳說、未來預設和想象虛擬的世界敞開,只是這種擴容存在一個“度“的把握問題。可貴的是作家們的想象不是為獵奇,虛擬的形態也非完全荒誕的存在,不會把讀者引向虛無縹緲的空間;特別是它們都能把藝術真實作為前提和依托,在其中滲透對人類、生活、生命、藝術本質的獨特理解,所以這類作品和在現實領域馳騁的文本具有同樣的價值。
更多作家在技巧上推陳出新,他們或擅長心理刻畫,或工于感覺經營,或彰顯語言魅力。鐵凝的《伊琳娜的禮帽》頗具細節雕刻和心理探尋的功力。小說像一幕滑稽的輕喜劇。在飛往哈巴羅夫斯克的航班上,一個帶著五歲左右男孩的俄羅斯少婦伊琳娜,和前排瘦高個男人奇遇、交談、換座、融洽、親密、下機、分手。小說敘述的是一個未完全發生的逢場作戲的曖昧男女故事,其中有客觀的環境交代,有男女從禮貌到微妙的對話,有女人搓手、轉身、戴帽和男人幫忙、半跪、手不斷下滑的動作,有女人貌似正派實則輕浮、男人卑瑣好色的性格刻畫,更有作為旁觀者的“我”從最初的冷漠褊狹到下機后為他們遭遇尷尬時解圍,對他們整個情欲過程的分析、微諷和評價。日常情境、畫面的再現和含蓄微諷的批評立場結合,見出了作家理解、寬容的感悟風度,和超強的把握復雜微妙生活的能力。特別是伊琳娜和瘦子的手之較量描寫,令人叫絕。“那只手像受了這暗示的刺激一般,迅疾地隔著裙子行至她的腿間……那只被瘦子緊緊捉住的充血的手,拼死向回撤著”,僅僅一段動作、細節的捕捉,就把二位當事者微妙的個性、隱秘心理揭示無遺。結尾處伊琳娜把禮帽扣到自己頭上的細節描寫也很精到,那是一種幽默下的掩飾,一種巧妙的精神逃避,一種靈魂的自責與羞愧。這些描寫,視境微小卻幽深,把傳統小說以行動表現內心世界的手段推進到了出神入化、習焉不察的化境。柳營的《蘑菇好滋味》在感覺書寫上獨出機杼。它揚女性感覺敏銳的特殊之長,通過意識流動中的官感變化,把一個老、俗的人性故事營造得煞是精致,把“我”的情緒處理得平穩如水又纏綿似火,突破了已有的敘述經驗高度。用意識流或心理獨白完成一段敘述過程的小說并不鮮見,但通篇都用這種手段就不容易了。而柳營從“我”沉默寡語、不時微笑的特點出發,硬是靠嗅覺(兼以視覺)功能建構起了獨異超拔的氣味詩學。下電梯瞬間,“我”對“他”夾雜駱駝牌煙草氣息的特有味道的回想,復現了當初的恩愛;街頭散步“他”取煙時,“我”發現他身上的駱駝煙味已被另一種雜亂、遙遠的煙味取代,暗示曾經的愛正在消逝;回到家“浴室里還飄散著他洗澡時留下的余味”,咫尺天涯即是愛的終結;而結尾照應的“所有一切都可能會離去,所能記住和留下的,只是那些滋味,就如外公的蘑菇好滋味一樣”,又留給人無限的懷想與希望。原來,是“我”的鼻子一直在牽著小說和讀者的思維走,讓人嗅到了愛從香甜、清新到枯干、腐敗的變化,“我”與“他”靈魂褶皺里的私密氣息以及“我”心里喧嘩不已卻緘默微笑的隱忍。用味道貫通并結構文本,是《蘑菇好滋味》了不起的藝術創造。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93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