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25招讓你百病不侵
滿額折

25招讓你百病不侵

商品資訊

定價
:NT$ 320 元
優惠價
90288
缺貨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史上第一本超有趣又實用的保健書!
你是否每到季節替換就一定會感冒?很疑惑身邊怎麼有人幾乎從不生病?

本書揭露了25招健康秘訣的科學根據,
讓你知道為何有效、又能如何運用,成為下一位百病不侵的人。
身體本來就想要健康,療癒也是天生的能力,
只要選定你最喜歡的一招,每天持之以恆,就能遠離病痛!

沒有人喜歡生病,也都希望遠離病痛。
就算下定決心要讓自己更健康,卻不知道該選哪一種養生法……
本書作者吉恩.史東也跟我們有著相同的希望和疑惑,從流行感冒到各種癌症,現代人所要對抗的疾病愈來愈多,也愈來愈嚴重。各門各派的養生秘訣,都在宣揚如何讓人不生病,究竟要如何選擇取捨?
身為資深健康線記者的他,訪問過許多「從不生病」的人,並且忠實記錄每一位見證者的秘訣,有些很尋常,有些卻出乎意料之外。
當然,吉恩也沒忘了查證科學,以提供最豐富可靠的全面性資訊。像吃鼻屎能增強免疫功能可是有科學根據呢!

*找到適合你的健康秘訣*
生吃大蒜?
大蒜能降低血壓、三酸甘油脂和膽固醇濃度,也是一種有效的抗氧化物和抗生素,而且能殺菌:一毫升的生大蒜汁和六十毫克的盤尼西林一樣有效。
沖冷水澡?
接觸冷水可能增加人體的天然抗氧化物——榖胱甘?(glutathione)的含量。但不管洗冷水或熱水,蓮蓬頭內的細菌會致病,要定期清理。
午睡好處多?
睡眠不足將提高身體質量指數及抑制人體自我修復的能力,午睡則可以提高睡眠品質,讓人變聰明。

還有更多秘訣在書中:吃素還是多喝雞湯?慢跑和瑜珈真的有效嗎?快翻開吧!

作者簡介

吉恩‧史東(Gene Stone)

作家、記者,也擔任過和平工作團志工。寫這本探討健康的書的過程中,他接受過數十種治療方法,包括催眠法和生理回饋法,也體驗過阿育吠陀草藥回春療程。他的上一本作品,是與瑞朋‧耶瑟斯庭合著的《紐約時報》暢銷書《二號消防車飲食》。《紐約時報》、《君子》雜誌(Esquire)、《時尚》雜誌(Vogue)、《她》雜誌(Elle)、GQ雜誌與《哈芬登郵報》(Huffington Post)都有他的文章及專欄。他吃素(秘訣十七),現居紐約市。

譯者簡介
張琇雲

台灣大學外文系、所畢業。譯作包括《追逐日光》、《怪才的荒誕與憂傷》、《慧眼視心靈》等。

史上第一本超有趣又實用的保健書!

你會挖鼻孔嗎?挖鼻孔究竟會不會讓人生病呢?
答案是也許會。
「感冒病毒通常是經由黏膜組織進入人體。」

但也可能讓你更健康,如果你敢吃……
「挖鼻孔能幫助清除無法用衛生紙擤出的有害粒子,甚至有醫生認為吃鼻屎是個不錯的主意,
能讓免疫系統接觸到它必須認識的入侵者,藉此增強免疫功能。」

本書揭露了25招健康秘訣的科學根據,讓你知道為何有效,又能如何運用,成為下一位百病不侵的人。

你是否每到季節替換就一定會感冒?
很疑惑身邊怎麼有人幾乎從不生病?
下定決心要讓自己更健康,

目次

前言 健康秘訣百百種
1. 藍區
2. 啤酒酵母
3. 低卡飲食
4. 雞湯
5. 冷水澡
6. 排毒
7. 吃土
8. 朋友
9. 大蒜
10. 遠離病菌
11. 優良基因
12. 草藥
13. 雙氧水
14. 舉重
15. 午睡
16. 酸鹼平衡
17. 吃素
18. 正面思考
19. 益生菌
20. 跑步
21. 宗教信仰
22. 沒有壓力
23. 伸展操
24. 維他命C
25. 瑜珈
後記 找到適合你的健康秘訣

書摘/試閱

在眾多的健康秘訣當中,到底哪些有道理?哪些則為無稽之談?哪種人受益最大?如何才能確定自己會活得又健康又長壽?如何才能不必拖著病體上班?到底怎樣才能完全不生病呢?
寫這本書就是為了想知道以上問題的答案。究竟別人是如何維持健康,自己又能如何不生病,對大家都有好處。
我當然認為自己還可以更健康。過去二十年來,我以記者和代筆的身份,寫了許多健康方面的書。我認為負責寫作的人需要身體力行以示負責,因此我幾乎實驗了自己筆下的每一種秘訣、方法和補藥(唯一的例外是電療。接受訪問的醫生願意讓我免費體驗,但我謝絕了)。
秉持著身體力行的理念,我做過的檢驗可能多過於任何其他相對健康的人。我做過身體掃瞄、ECG/EKG心電圖、雙能X光(DEXA)骨質密度攝影、雙能X光體內成分分析、IgG食物抗體檢測,也做過2D和都卜勒心臟超音波。我曾抽血檢驗C反應蛋白、同半胱胺酸、纖維蛋白原、胰島素濃度、A型脂蛋白檢測與血糖篩檢。另外也接受過尿液和血清氨基酸營養成分檢驗及無數次脂質檢驗。我甚至太常測膽固醇濃度,以至於我的膽固醇濃度表看起來就像道瓊商業指數表。我做過各種可能的過敏原檢測,結果發現我對貓、花粉和黴菌輕微過敏。我的肌肉被研究過,器官被檢查過,頭上也曾戴著一種奇怪的腦波檢測裝置(我的大腦並未發射阿法波,反而連上當地一家廣播電台)。
我體驗過無數次SPA療程,從印度希羅達拉按摩療程(Bindi Shirodhara)到阿育吠陀(Ayurvedic)草藥回春療程,也接受過數十次所謂的新世紀療法,包括蠟燭療法、重生呼吸法、水晶療法、前世回溯,以及極向整合療法。我曾找風水專家重新擺設家具,讓屋裡的氣流動得更順暢,也曾讓專治季節性情緒失調的專家在家裡安裝照明裝置,以提振心情。我做過針灸,也接受過生理回饋治療、失眠治療、生物能量治療、亞歷山大技巧法(譯註:一種透過學習調適身體姿態及肌肉,以改善健康與行為的方法)、羅夫按摩法(Rolfing)、靈氣療法,以及指壓按摩。
我是個聽話的人,幾乎每一種專家推薦的方法都嘗試過,從一九八○年代的心肺與肌力訓練運動,到二十一世紀的間歇訓練運動。睡眠實驗室的醫生曾將電極固定在我的頭皮上,意識實驗室的專家也檢測過我的大腦內部。我試過佛洛伊德療法、容格療法、原始治療法、認知治療法,以及EMDR眼動治療法。我還曾找通靈者聊過我的健康狀況,也曾和寵物通靈師討論我家寵物的身心狀況(其中一位委婉地說,我家的貓之所以晚上喵喵叫個不停,是想要警告我們公寓的樓梯很危險)。
儘管什麼都嘗試過了,我還是一年至少生病兩次。有一陣子,每到冬天,我的喉嚨就會發炎疼痛,再轉為感冒,然後久病不癒。到了春夏之際或秋初,我又會得到另一種不同的感冒,一開始是輕微喉嚨發癢,接著病徵轉移到胸口,最後停在鼻子上,就像一個懶洋洋不肯離開沙發的客人,一待就是好幾天。
最近我才突然驚覺,我根本就搞錯方向了。我不該完全依賴專家,反而要請教那些不靠醫療專家,或任何類型的專家,就有辦法維持健康的人,而且在我的生活周遭就有不少這樣的人。每當我接二連三感冒,甚至全身上下遭受某種病毒、細菌,或許是某種來自外星球的不知名生物體蹂躪而痛苦地扭曲、翻滾、打噴嚏時,他們卻快樂自在地活著,彷彿籠罩在某種私人秘訣的保護下。
不過,不見得所有的秘訣都值得採信。如前所述,有些觀念錯得離譜,有些則是莫名其妙。這本書中所有秘訣的共通點就是:提倡這些秘訣的人似乎都很健康,甚至比貫徹某些科學方法的成效更好。儘管好幾世紀以來,醫學和公共衛生的進步拯救了更多人命,但專業人士卻仍舊無法告訴我們該如何保持健康。感冒還是和千萬年前一樣普遍,其他疾病也絲毫沒有減緩的跡象。既然如此,為何不從那些很少感冒的人身上,尋找解決之道呢?
於是過去這幾年來,我的任務就是找到不生病的人,挖掘他們不生病的原因,然後看看這些人的秘訣是否對其他人也一樣有效。通常這些「從不生病」的人偶爾也會輕微感冒,或這裡疼那裡痛,但他們不會得到經常出現在許多人身上的重感冒、流行性感冒、發燒,也幾乎不生重病。即使他們可能遺傳到某種疾病,然後在某個時間點發作,他們卻能夠積極地擊退病魔,或者在某些情況下,他們也可能身染重病,卻能運用自己的健康秘訣來完全恢復健康。整體而言,他們都過著健康長壽的生活。
為了找到這些「從不生病」人,我找朋友討論、刊登廣告、利用網路搜尋、聯絡曾合作寫書的人、以前的同學,也和健康照顧專家、記者及編輯聊天。我很幸運,因為長時間從事健康方面寫作的關係,我能找到許多人。
書裡提到的有些人是我認識多年的老友:蘇珊‧雷諾(Susan Rennau)和我念同一所高中,還有我六年級的老師(呃,六年級以後我就再也沒見過她了)。代筆工作也讓我遇到很多人,包括瑞朋‧耶瑟斯庭(Rip Esselstyn)、蓋兒‧伊凡斯(Gail Evans),以及羅伯特‧福爾佛特(Robert Fulford)。整個過程中我訪問了不下百人,每一位都提供了不同、有些甚至很奇怪的健康秘訣,本書收錄的秘訣都很有意思,絕對經得起時間考驗,也具備最可靠的科學基礎。宣傳這些秘訣的人都不是盲從之輩,而且他們也很詳盡地說明了秘訣的內容。
其他未選進本書裡的秘訣包括:沖馬桶前要先蓋上馬桶蓋(雖然有些證據確實支持這個作法);服用各種不同的維生素和營養補充品(有些人甚至一天吞二十幾顆);食用某些特定食物(包括柳橙、蘋果、石榴,或較不常見的食物,如海豆、蕨菜、朝鮮薊和龍眼);只吃生食(或甚至只生食蔬果);每個房間都擺加濕器;定期更換浴簾;待在絕緣箱(isolation tank)裡冥想;接種流感疫苗;以及經常幫貓、狗洗澡。以上這些可能也都是維持健康的秘訣,但趣味性、可複製性或可經證實性,都比不上本書所選的二十五個。
接下來的內容,是我認為最有價值的二十五則健康秘訣。至於哪一則最可行,最後的決定權就操在身為讀者的你手上了。

「啤酒酵母」

酵母菌是一群單細胞菌類,能將糖分解成酒精,並且釋放出二氧化碳。千萬年來人類一直都知道酵母菌的存在,雖然並非每一種酵母菌都有好處,有些甚至會讓人發炎,但自從人類有歷史紀錄以來,「釀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或稱「啤酒酵母」,就一直被用來釀酒和發酵麵包。
最早的啤酒釀造紀錄可追溯至六千多年前的古蘇美文化。當時的蘇美人已有初步概念,知道如何讓啤酒酵母菌遊走於一批批啤酒之間。釀酒知識後來傳到埃及,最後傳到歐洲,釀酒過程也變得愈來愈複雜。不過,當時的人對發酵的知識仍然有限,沒有人知道酵母菌是活的有機物。至於究竟是什麼讓水果和穀類變成酒,各方說法不一。比如說,酵母菌的古挪威語「kveik」源自於「燃燒」一詞,反映出當時的人認為,酵母菌能點燃某種化學「火」來釀酒。
直到十九世紀,巴斯德研究了酒的特性之後,世人才終於對酵母菌有了正確的認識。一八五七年,巴斯德公布一份題目為「乳酸發酵紀錄」的報告(Notes on So-called Lactic Fermentation),內容提到酵母菌是一種新的有機體,並且確認發酵是一種「將糖轉化為酒精」的生物過程。
雖然酵母菌的發酵和釀酒功能比它的營養成分更受人重視,但人們仍隱約察覺到酵母菌對健康的益處。早在中世紀時,嬰幼兒就經常被餵食啤酒泡沫裡的酵母渣,作為一種強身保健的方式。一九五○年代,這些常見的作法獲得科學驗證支持,營養學家戴維斯也不厭其煩地一再宣傳啤酒酵母的優點:「酵母菌幾乎不含脂肪、澱粉或糖,它的優良蛋白質能增加飽足感,滿足食慾,提高基礎代謝率,增強活力,以及達到有效減重。」
酵母菌細胞的複製,通常是透過一種叫做「出芽生殖」(budding)的無性生殖。在這個過程中,母細胞分裂製造子細胞,藉由這種方式,酵母菌細胞能在生命週期間產生數百萬個子細胞,複製過程需要大量的能量與維生素,但這些能量和維生素並無法在培養酵母菌的單醣中取得。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酵母菌細胞便製造他們自己的維生素B群、蛋白質和微量礦物質,而這些營養素都有益人體健康。
在這些營養素當中,最重要的是水溶性維生素B群,包括硫胺素、核黃素、菸鹼酸、維生素B6、泛酸、葉酸,以及維生素H。只要一大匙優良品牌的啤酒酵母,幾乎就能滿足以上多數營養成分的每日建議攝取量。若少了這些維生素,人體將無法代謝碳水化合物、脂肪,與生長所需的蛋白質。這些維生素也是維持毛髮、皮膚、神經系統、血液細胞、荷爾蒙製造腺體,以及免疫系統健康的必要成分。缺少其中任何一種維生素,就可能引發腳氣病、糙皮病、貧血等疾病。
維生素B群的另一項好處,是能將同半胱胺酸維持在低濃度。同半胱胺酸是一種存在於人體血液的氨基酸,與人類飲食息息相關。流行病學研究顯示,高濃度的同半胱胺酸可能導致心臟病發作、冠狀動脈心臟病,以及心臟周邊血管疾病。

「低卡飲食」

一旦決定限制熱量,就要確定自己攝取的食物含有高劑量的營養,好比只喝無糖汽水、只吃芹菜的限制熱量飲食並無法供給每日所需的維生素和礦物質。如果你精心策劃的飲食無法供應身體健康所需的全部養分,就得考慮維他命和營養補充品。
根據塔夫斯大學(Tufts University)「佛瑞德曼營養科學與政策學院」(Friedman School of Nutrition Science and Policy)教授,也是《我飲食》(The “I” Diet)一書作者蘇珊‧羅伯斯(Susan Roberts)所做的研究顯示,降低熱量飲食表示須減少二十五%的卡路里,但她認為只要節食者吃得愉快,用任何方式達成都可以。也就是說,可以今天照常吃,明天則改吃降低熱量飲食;或一天吃一餐正常飲食,其他兩餐則吃降低熱量飲食。不過她也強調,她個人認為降低熱量的飲食必須每天持之以恆,才能達到最佳的效果。

以下是一九九三年成立的「限制卡路里協會」(Calorie Restriction Society)所提供的一些訣竅:

˙ 避免單糖與麵粉。糖和麵粉通常只含有少量營養,但熱量卻很高,升糖指數也很高,這表示人體能很快吸收糖類,導致短時間之內就會想吃更多。
˙ 同時食用綠色葉菜(沙拉)和非葉菜類蔬菜。與其他食物相比,在同樣的熱量條件下,蔬菜類含有種類繁多、含量也最高的營養成分。在份量(通常也是熱量)上,蔬菜是許多限制熱量飲食中最常見的食材,卻不會造成營養缺乏的情形。
˙ 仔細選擇蛋白質與脂肪來源。蛋白質和脂肪都是必需巨量營養素,但它們的形式對人體罹患各種疾病的危險因子具有顯著的影響力。
˙ 確定攝取足夠但不過量的蛋白質。蛋白質建議攝取的總量,一般是每一公斤體重攝取零點六到零點八公克,但有些人會建議更高的攝取量,因此這也許是最低的攝取標準。
˙ 選擇單元不飽和脂肪,避免飽和脂肪,並且要攝取omega-3脂肪。含有單元不飽和脂肪的食物包括橄欖油、杏仁、栗子和酪梨,我們吃下肚的脂肪大部分都應該都從這些食物攝取,而極少量的脂肪應該是omega-3脂肪酸,來源包括富含油質的魚(例如鮭魚)和亞麻仁油。注意:富含油質的食物雖然有益健康,但通常熱量也很高,因此要注意攝取量,才能維持降低熱量的目標。

「雞湯」

自有雞和湯以來,雞湯可能就一直是人類飲食的一部分。古埃及時代的雞湯是治療感冒的處方,從古代到中古時期也一直被認為是效果很好的療法。十世紀的波斯醫師阿維森納(Avicenna)是雞湯的擁護者;十二世紀的猶太醫師摩西‧瑪摩利(Moses Maimonides)也建議痔瘡、便秘和痲瘋病患者喝雞湯。雞湯後來變成「猶太人的盤尼西林」。
從古到今,雖然雞湯的效果始終缺乏醫學證據證實,但醫生和為人母者仍然建議喝雞湯。直到最近,醫學雜誌《胸腔》(Chest)在二○○○年刊登了一份報告,指出內布拉斯加大學(University of Nebraska)醫學中心發現,雞湯中含有的維生素和營養素加在一起具有抗發炎的效果,能減緩刺激黏液分泌的嗜中性白血球細胞分裂。嗜中性白血球細胞愈少,感冒症狀就會愈輕微。
同樣的,根據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醫學院肺部專科醫師,爾文‧辛門特(Irwin Ziment)博士所述,雞湯中有些成分能發揮類似現代感冒藥的藥效,例如,雞湯在熬煮的過程中會釋放一種氨基酸,它的化學成分就像治療支氣管炎或其他呼吸道疾病的藥物「乙醯半胱胺酸」。

雞或湯?

另一派雞湯研究指出,雞肉的重要性或許不如雞湯。有些香料,例如咖哩、胡椒和大蒜,能稀釋黏液,舒緩咳嗽症狀。好幾百年來,這些調味料都被用來治療呼吸道疾病,因為含有各種抗菌、抗病毒,以及殺菌成分。
若雞湯和洋蔥、紅蘿蔔、蕪菁、西洋芹和荷蘭芹這些蔬菜一起燉煮,會變成一種特效藥。比如說,洋蔥含有蛋白質、鈣質、硫磺(硫磺本身即含有能抗發炎的化合物和抗生素油蒜素),以及好幾種維生素,包括維生素A、C、E和B群,其中維生素A能提高殺死有害細菌和病毒的白血球細胞的活動力,因此有助於對抗感染。紅蘿蔔則是β-胡蘿蔔素的絕佳來源,人體會將β-胡蘿蔔素轉化成維生素A。蕪菁也富含β-胡蘿蔔素,能保護黏膜(尤其是肺黏膜和腸道黏膜)不受到癌細胞和自由基傷害。西洋芹長久以來都被用來安定心神、幫助睡眠,兩者均為對抗感冒的重要因素。此外,西洋芹也含有豐富的鐵和鎂,對血細胞有益,另外還含有治痙攣成分,能改善肺部疾病,包括氣喘和支氣管炎。最後,荷蘭芹含有揮發油和類黃酮(一種多酚),這兩種成分似乎有益健康。
刊登在《農業與食物化學期刊》(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的一份日本最新研究報告指出,雞湯甚至也許可以對抗高血壓,因為雞胸肉含有膠原蛋白,效果類似ACE抑制劑,一種治療高血壓最常用的藥物。研究人員阿伊‧賽加(Ai Saiga)和同事在研究室用老鼠實驗雞湯含有的膠原蛋白療效,發現雞湯能有效並長期降低高血壓。
最後,熱騰騰雞湯所散發的煙,能讓充血的鼻腔和胸腔暢通,這就是為什麼好幾世紀以來,醫師都會建議病人喝熱飲來減緩感冒症狀,簡單的開水或複雜的燉品皆可。

「大蒜」

大蒜屬百合科或蔥屬植物,同科植物包括洋蔥、韭菜和細香蔥。大蒜,又名臭玫瑰,目前知道最早出現在新石器時代,栽種於中亞地區。雖然歷史學家對大蒜在古代的主要功能莫衷一是,但我們知道大蒜會用在調味和醫療用途。
許多早期文明會用大蒜治病。西元前三千年的石板上,記載了亞述人和蘇美人用大蒜治療發燒、發炎和傷口。在埃及墓穴中發現了西元前三千兩百年的蒜頭泥塑和大蒜畫作,也發現西元前一千五百年寫在紙莎草紙上的文獻,推薦用大蒜治療二十多種疾病。金字塔的建造者會讓工人吃大蒜增強體力(這件事被刻在古夫大金字塔裡),而且埃及奴隸唯一的一次反叛,就是因為沒大蒜吃(當年尼羅河氾濫破壞收成)。
羅馬博物學家老普林尼(Pliny the Elder,西元二十三年到七十九年)建議用大蒜驅蛇及舒緩動物咬傷和牙痛,也把大蒜當作壯陽藥。西波克拉底斯認為大蒜能治療癌症。中世紀德國修女聖希德嘉(Saint Hildegard of Bingen)推薦用大蒜治療病患。一六六五年,倫敦醫學院(London College of Physicians)推薦用大蒜治療瘟疫。到了十九世紀,研究人員開始尋找證據證明大蒜的療效,例如一八五八年,巴斯德發現大蒜能殺菌:一毫升的生大蒜汁和六十毫克的盤尼西林一樣有效。
愈來愈多人意識到大蒜的好處,這能用來解釋為什麼大蒜在草本保健食品類的銷售量僅次於紫錐花(參閱秘訣12草藥)。許多贊同大蒜療效的研究重點都放在大蒜對心血管疾病的功效。例如,印度泰戈爾醫學院(Tagore Medical College)有一項研究顯示,受測者吃了大蒜之後,血壓約降低○%。捷克的研究發現,大蒜保健食品能減少動物血管壁的膽固醇囤積。
研究顯示,大蒜能降低血壓以及三酸甘油脂和膽固醇濃度,提高血管內壁一氧化氦生成,並能舒緩血管,使血液流動與營養傳遞更順暢。此外大蒜也能抑制冠狀動脈硬化,預防動脈粥狀硬化斑形成(動脈粥狀硬化是動脈硬化或動脈退化的一種情形。動脈硬化斑是一種脂肪物質,會在血管內壁形成沈積物)。
另外還有研究顯示大蒜也是一種有效的抗氧化物和抗生素,至少已經有一項研究指出大蒜能消滅一種非常危險的葡萄球菌,也就是造成葡萄球菌感染病的細菌。而且,沒錯,就像蘇珊體驗到的,大蒜有助於對抗普通感冒,至少這是二○○七年,位於英格蘭東薩西克斯郡(East Sussex)的「大蒜研究中心」發現的結果。同樣的,西澳洲大學(University of Western Australia)的研究人員發現,吃大蒜的人生病天數減少一半以上,而且感冒次數也大幅減少。
大蒜也可能吃太多或吃錯時間。對血友病患者及其他凝血功能障礙的人來說,吃大蒜反而會出狀況。把大蒜當藥吃,也就是大量攝取大蒜,會造成血液稀釋的效果,反而讓這些患者陷入險境。此外,用大蒜外敷時,具腐蝕性的大蒜油可能會造成皮膚發炎。
有些人對蔥屬植物過敏,症狀包括大腸激躁症、腹瀉、口部與咽喉潰瘍、反胃、呼吸困難,少數人甚至可能出現過敏性休克。體質敏感的人即使只吃到少量大蒜,也可能出現過敏反應。

「找到適合你的健康秘訣」

在蒐集寫這本書的材料到這本書出版的這段期間,我的健康毫無疑問地改善了。我偶爾還是會覺得自己快感冒了,但僅止於此。我不會再像前幾年那樣,咽喉疼痛難忍,鼻子紅腫,鼻水流個不停。原因可能也跟我的新信念系統有關:我真的相信我選擇的那些秘訣對我有用。
而這也是這些秘訣的共通之處。洗冷水澡、喝熱湯、吃辣椒,都可能有人做,但無論選擇哪種方式,分享自己健康秘訣的人都堅信這就是讓他保持健康的原因。這就是為什麼我會說這本書裡的每個人,或多或少都同意一個理論,也就是蓋兒‧依凡斯對健康的正面思考。
研究也顯示,許多時候病人對治療疾病的方法愈有信心,這份療法就愈可能有效。但科學家不僅無法瞭解箇中道理,也無法說明為什麼對有些人有用,有些人就沒用。有些研究顯示,病人愈相信醫師瞭解他和瞭解病情的能力,治療就愈可能有效,原因何在?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又為什麼這個現象不適用於每個人呢?同樣的,答案是:沒有人知道。
除了信念之外,這本書提到的每個人還有另一個共通點,就是貫徹到底。他們並不是偶爾洗個冷水澡,或偶爾服用益生菌,或偶而出去跑一跑那種人。他們的健康秘訣與日常生活密不可分,這也是任何秘訣的秘訣:貫徹執行。信念是潛在的態度,但如果不付諸執行,就什麼事也成不了。如果你決定執行其中一種秘訣,就要認真地看待這項決定,別只是偶爾試試,或記得才做,或只有生病時才做。無論決定要實行哪一項秘訣,現在就開始做,而且愈常做愈好。
要做到貫徹執行,也表示要選擇適合你和你的生活方式的秘訣。如果你喜歡和別人一起運動卻討厭健身房,可嘗試做瑜珈;如果你比較喜歡獨自健身,跑步或許就很適合;如果你沒時間或就是不喜歡健身,那麼跟飲食有關的秘訣或許你的胃會比較容易接受。
一旦嘗試其中一項秘訣,就要堅持下去,至少要堅持到能確定這項秘訣適不適合自己。我很快就知道無論洗冷水澡對健康多有益處,都永遠不會成為我生活的一部分。吃植物性飲食花了我一些時間適應,一開始需要勉強自己,現在卻是一件易如反掌的事,而且我幾乎從未破戒。在我早上喝的飲料添加啤酒酵母更是簡單,只要到健康食品店買一罐,把它擺在製作飲料的其他材料旁邊就好。
挑一項適合你和你的生活方式的秘訣;選一樣符合你體能狀況的秘訣;做一種朋友和家人都會支持的秘訣。如果試了其中一種卻無效,也別沮喪,再換另一種試試。
好的健康狀況來自於好的健康習慣,無論你選擇哪一項秘訣,都要讓它成為你生活中的一部分。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88
缺貨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