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節】 單本79折,5本7折,優惠只到5/31,點擊此處看更多!
文創進行式 : 走訪25個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現場
滿額折
文創進行式 : 走訪25個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現場
文創進行式 : 走訪25個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現場
文創進行式 : 走訪25個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現場
文創進行式 : 走訪25個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現場
文創進行式 : 走訪25個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現場
文創進行式 : 走訪25個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現場
文創進行式 : 走訪25個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現場
文創進行式 : 走訪25個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現場
文創進行式 : 走訪25個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現場
文創進行式 : 走訪25個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現場
文創進行式 : 走訪25個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現場
文創進行式 : 走訪25個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現場
文創進行式 : 走訪25個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現場
文創進行式 : 走訪25個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現場
文創進行式 : 走訪25個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現場
文創進行式 : 走訪25個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現場
文創進行式 : 走訪25個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現場
文創進行式 : 走訪25個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現場
文創進行式 : 走訪25個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現場
文創進行式 : 走訪25個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現場
文創進行式 : 走訪25個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現場

文創進行式 : 走訪25個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現場

商品資訊

定價
:NT$ 380 元
優惠價
90342
缺貨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文創是行走的,需要跨域對話成一股力量,在地串聯成一種態度,釋放文藝想像成一方風景,於是,台灣的美好亮點處處。

本書分為「樂活」、「旅行」、「創藝」、「空間」、「聚力」五部,收錄25個以跨域整合匯聚力量的文創成果,同時,也是25個用文創努力築夢的故事。故事的初衷,多萌芽於一顆想好好生活的心念;即使旅行或假期,也要玩得別出心裁,傳承在地的溫度;他們是創意集結的大本營,也是藝術群聚的生發地;他們為空間妝點奇景,讓創作與大眾相遇並貼近;他們是一項經營、一種生活態度、一個不斷行走的有機體……。書中,真實記錄著這些文創產業在實踐過程中抱持的原點與理想、面對的難題與挑戰、展現的碩果與願景,也看到每一個積極行動、熱情不滅的身影,繪寫出台灣最豐富的表情。

作者簡介

王玉萍(生活旅人工作室負責人)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林文鎮
(澎湖地方文化工作者)
洪瑞薇(國藝會《藝企網》執行編輯)
范譽莉(國藝會研究發展組組員)
張惠蘭(東海大學美術系專任助理教授)
張晴文(國立台灣藝術大學藝術與文化政策管理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許育華(文字工作者)、陳明輝(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黃韋維(微建築創意整合主持人)
楊正字(國立東華大學藝術學院駐村計畫專案管理)
廖嘉展(新故鄉文教基金會董事長)、蔣耀賢(白屋營運長)
鄭微宣(自由文字工作者)
謝一麟(文字工作者)
鍾永豐(山歸來生活。茶旅行店長)
韓良露(南村落總監)
顏世樺(古都保存再生文教基金會副執行長)
蘇俞安(台北市政府文化局聘用企劃師)
蘇皇銘(文字與影像工作者)
(依姓氏筆畫排列)

名人/編輯推薦

書中25個個案,都展現了創辦人和主持人,對台灣的自然、景色、文化、資產,或某一種文化藝術活動或空間或作品的創作展演的熱情,而且應用他自己的關係資源,創意地組合手邊的元素,成功扮演中介者的角色。在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期待科技與藝術融合、強調文化藝術之重要性的今天,政府和企業可大幅增加預算,讓中介者扮演比Go-Between更需要智慧的紅娘角色。
──吳靜吉(國立政治大學創新與創造力研究中心 創造力講座主持人)

本書呈現的25個案例,正是一種「範型」,書中人物所做的工作多和生活有關,和在地的生命與歷史有關,和土地風貌及生態環境有關。這些主導者有其堅持,有其挫折,但像大部分的創新一樣都來自邊陲。大家可以多想一下,在現有的文創基礎上如何繼續發揚光大,再創台灣的二次經濟奇蹟,且這次奇蹟和生活品質、土地正義是同步的,是攸關的。
──溫肇東(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教授)

打造文化創意產業生生不息的生態價值鏈

施振榮(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

自2002年行政院「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將文化創意產業列為國家重點政策之後,文化創意產業(簡稱文創產業)在台灣的發展已近十個年頭。眼前可見的是:文創產業所喚起的民間活力,已經為台灣社會帶來蓬勃且多向度的新興產業面貌,且落實到日常生活中,也已然成為一種新的生活方式與生活價值。

隨著「文化創意產業」逐漸在台灣社會形成一股新的風潮,文創產業的本質、產業型態、創新的商業模式或未來趨勢,究竟還有何可能性?事實上,未來產業觀念的變革,已不再僅是追求產值的擴大,更延展出多元價值的創業方程式。

文化創意工作者的創意,使文創產業發展出與製造業、資訊業有著相當差異的產業結構。而面臨產業整合的世代需求,製造業與資訊產業強調「垂直分工整合」與「標準化」的價值鏈系統,已無法有效運用在「型態多元」且需要「水平、跨域整合」的文創產業。這樣的產業特質,也使得文創產業從業者經常面對產業鏈不完整、水平整合能力不足的困境。

因此,微笑曲線中的「端到端」,將需要更多樣型態的介接節點,把多元豐富的創意、藝術、文化技術、文化資產等文創產的核心價值,轉化為推動產業運作的動能。制度設計、商業經營、跨域整合等創意中介者,如何將散落在各地、各領域的文化創意工作者與周邊產業鏈結成一個能有效運作的價值網絡,正是台灣發展文創產業下一階段亟需被討論和解決的重要課題。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做為一個藝文社會網絡的資源整合/中介者,2002年接受經建會委託進行《文化創意產業概況分析調查研究計畫》,做為政府研擬文化創意產業相關政策之首份研究報告;自2003年起,即投入相當人力,透過個案調查,詳實記錄了台灣文創產業發展的軌跡與模式,並於2004年出版第一本本土文創產業案例彙編《文化創意產業實務全書》。

國藝會在長期研究並觀察台灣文創產業發展的基礎上,2011年更以「中介」(intermediation)為核心概念,策劃出版本書,藉由蒐錄個案的實踐經驗,與各界分享文創產業的前瞻觀點,讓關心台灣文創產業未來發展的業者、研究者或有志從事的藝文工作者,得以了解台灣文創產業發展的多元樣貌,以及未來將面臨的挑戰。

我也期待藉由書中的內容與案例,得以激發文創產業的從業者與有志投入的熱血青年,為台灣蓄積更多的軟實力!

目次


打造文化創意產業生生不息的生態價值鏈/施振榮
推薦序 榮耀紅娘角色的中介者/吳靜吉
推薦序 人文創新新風貌/溫肇東
創意落腳

樂活
在自己喜愛的地方好好生活/王玉萍
踏尋茶文化的新路徑 「山歸來」生活。茶旅行/鍾永豐、黃韋維
喚醒泰雅文化 宜蘭不老部落/鄭微宣
照亮旅人心靈的人文巷弄 康青龍生活街區/韓良露
台北新蘇活 中山北路文創聚落/許育華

旅行
滿足你對旅行的夢想 分享旅行社/蘇皇銘
無法複製的「一」 The One 異數風格旅行社/蘇皇銘
雙手打造的樂活進行式 生態工作假期/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聚落保存可以這樣做 2009望安花宅工作假期/顏世樺
輕觸大自然的脈搏 吉貝石滬漁業體驗營與工法研習營/林文鎮

創藝
日日是好日 蘑菇BOODAY/陳明輝
不斷找尋變形體般的夥伴關係 胡氏藝術/范譽莉
從T型人到π型人 出色創意/陳明輝
對比的調和 忠信市場的藝術聚落/張惠蘭
東海岸的新傳統美學 花蓮港口部落/楊正字

空間
為藝術社群服務的有機空間 竹圍工作室/張晴文
想像力百無禁忌 新樂園藝術空間/蘇俞安
不斷行走的有機咖啡館 豆皮文藝咖啡館/謝一麟
玩創意、不賣肉 火腿設計師藝廊/謝一麟
月光下的白砂糖 橋仔頭白屋Bywood/蔣耀賢

聚力
預約一個偉大的城市 古都保存再生文教基金會/顏世樺
呈現社區營造的可持續價值 新故鄉見學中心/廖嘉展
願藝術與東區永結同心 粉樂町──台北東區當代藝術展/洪瑞薇
從建築地產到美好生活 忠泰集團/范譽莉
藝術遊牧者的城市游擊 UrbanCore城中藝術街區/洪瑞薇

書摘/試閱

日日是好日──蘑菇BOODAY

文/陳明輝(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2003 年,「蘑菇BOODAY」這個原生的台灣品牌誕生。蘑菇BOODAY是寶大協力設計有限公司的自創設計品牌,是在設計服務的主業之外,新開創出來的事業線。最初是希望能解決自身的問題,透過設計自己的工作、生活,來和大家分享對於美好生活的想法,讓大家的生活和工作能夠改變、提升、甚至「進化」,使環境跟著改變;希望以公司的形式來創造美好事物,建立一個以生活感、生活化為訴求的品牌,帶來一種和朋友分享生活的心情。

蘑菇創作許多生活商品,也出版共同創作的《蘑菇手帖》。手帖裡訴求的是在生活中平實又簡單的概念,發掘許多在生活周遭經常被忽略的小細節。他們以簡單、平凡生活的概念,結合影像、文字、服飾、袋包、雜貨來創作,任何跟生活有關的事物都是蘑菇有興趣著手開發,目前有屬於精神表白的《蘑菇手帖》、顯現自我主張的100%有機棉T恤、隨手塗鴉記事的筆記本,以及帆布袋包、植物染服飾等。

2006年冬天,蘑菇工作室由台北市東北邊的民生社區,搬到幽雅僻靜的中山北路巷弄中,懷著「不在鬧區也不能太偏僻,交通方便又要走一小段路」的期待,落腳在捷運中山站後方的一棟四層樓老公寓。「蘑菇」新居以Have a Booday為名,「日日是好日」是蘑菇的精神也是創意發想的來源。一樓是商品展場,除了展售T恤、袋包、筆記本等蘑菇自家產品外,也有藝術家的畫冊、創意書籍等精神食糧。二樓是Cafe Shop,除了喝咖啡、下午茶以外,也是藝術創作的展覽空間和音樂創作發表的表演空間。三、四樓則是設計和行銷團隊的工作室。「這裡除了是商品展示的空間之外,也是展現時間感、生活感的中介空間,這個空間不只是一個商品消費的地方,而是呈現一些我們無法用金錢價值來交換與衡量的訊息;不只是商品的呈現,而是希望讓消費者有一種回到家裡的感覺,或想像一個「家」的感覺。」蘑菇設計的負責人楊宏光說。

複合式經營的生活創意品牌

蘑菇不只是一個以轉化藝術創作為商品、開發創意商品的設計品牌,也是一個結合原創商品販售、咖啡館、藝文展覽、音樂表演的複合式空間,以及讓藝術家、創作者、設計師相互交流、提供資訊的創意平台,同時也是一個展售商品、透過《蘑菇手帖》向外發聲的媒體通路。

為降低風險與資金壓力,從產品開發、《蘑菇手帖》製作都盡量以內部成本方式進行,內部編輯群共有7位,視主題邀請外部資源協助,而所謂的外部資源,大多是熟識已久、同樣熱愛生活、擁有敏銳感受的好朋友們,不過也有因《蘑菇手帖》而結緣的新朋友。「因為品牌像一個人,會聚集志同道合的朋友,這個社會網絡是默默發生的事情,蘑菇只是嘗試創造一個概念、一個中介空間,透過產品、手帖做為溝通媒介,每年提出一個分享的念頭,和大家一起想像美好生活的各種可能性。」楊宏光說。

蘑菇的成員目前約有16位,其中包含設計、行銷、管理團隊8人,賣店與咖啡館經營團隊8人,當然,這只是大致的區分,每個人的工作其實都是多工、跨域的,就像我們的日常生活一樣。蘑菇這群人希望能從這個品牌開始,發展自己喜好的工作內容,包括視覺設計、產品設計開發、動畫製作、書刊編輯製作,以及藉由品牌精神的連結與擴散,認識更多有趣的朋友。

「蘑菇蘑菇慢慢活」的生活雜誌

當檯面上的雜誌競相比較誰有最多流行資訊、最新趨勢報導、最實用教戰手冊的同時,蘑菇作的是一本可以十分鐘讀完的輕鬆刊物。《蘑菇手帖》沒有廣告,零售是唯一的收益來源,但為追求獨特手感,寧願多花成本選用手感極佳、吃墨較重的紙張;在頁數有限的狀況下,為追求閱讀的呼吸韻律,大膽地使用跨頁圖片;在文字編排上,也以易於閱讀為首要考量,以平實的語調、不造作的生活快照,持續發掘不起眼的庶民生活美學。

對蘑菇來說,日常生活中的體會總能轉換成創意、設計的靈感與能量,這也是蘑菇稱為「手帖」而不是「誌」或「刊」的原因,它比較像是生活隨筆,而不是一本資訊豐富的雜誌,也不是一本文學刊物。在設定主題上,蘑菇手帖創刊號的主題是「緩慢」,表達蘑菇崇尚單純、細嚼慢嚥的生活態度。手帖主題依據蘑菇的生活態度,延伸發展出「小孩與動物」、「島嶼」、「散步」、「公路」、「小碎花的愛情」、「房間」與「東京」、「老東西」等主題。主題不難訂定,因為它取之生活,較難的部分在於形成具體的觀點,以及把敏感的生活體會傳達給讀者,讓他們亦有所感。

《蘑菇手帖》在2003年12月以「緩慢」為題創刊之後,每3個月出刊一次,至2010年冬天已發行26期,薄薄四十幾頁內容,由最初的500冊到現在的2,500冊,發行地區除台灣外,並遠至香港、澳門、中國等地。楊宏光說,《蘑菇手帖》最初透過經銷商在誠品、Page One等傳統書店通路鋪貨,原本也沒有期待可以海外發行,「正好有一位香港經銷商看到手帖,願意幫我們鋪貨到香港、澳門;後來一位上海經銷商在香港看到我們的手帖,也希望可以把手帖帶到上海。」就這樣,在偶然的情況下,《蘑菇手帖》的份數逐漸增加,經銷地點也從台北誠品一路擴展到香港、中國。不過,重點不在於銷售份數和地點的增加,而是發現在不同都會區裡,有和蘑菇類似的小商店,雖然各有不同的經營方式,卻和蘑菇的信念一樣,在商業經營中仍能融入生活氣息的地方。

楊宏光認為,蘑菇手帖不同於傳統的雜誌,它是蘑菇夥伴們在工作之餘,相互交換彼此日常生活體驗、想法與創意的「生活小冊」。因此,在手帖中沒有太多市場考量,純粹從工作團隊的興趣出發,用平易的文字、隨性的相片,帶領蘑菇朋友們一起發現和體會生活中的細微感受,希望能藉由團隊共同意念的推演,讓所有正向的力量都會回到整個環境上。

跨域媒合的生活創意平台

「靜下心來,閉上眼關上耳,我們會發現現實生活不是在電視裡,而是在一杯水一碗飯一段對話裡,這就是日常生活,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步調、情趣。」

從T恤、手帖到與各地藝術家合作,講究原創性始終都是「蘑菇」經營設計品牌的核心價值。設計團隊相信,用更開放的態度面對生活中所有的素材,可以創造出無限的創意作品;而源自於生活體驗的藝術創作,與從生活中尋找創意的產品開發,兩者的完美結合,使得創意發想的空間更寬廣。從二樓的咖啡館到三樓的設計現場,蘑菇藉由面對面的情感交流和專業設計服務的相互支援,在藝術創作轉化為商品的過程,為藝術創作者和設計師提供了創作交流的平台。

蘑菇的品牌核心價值,在於強調創意源自於生活的理念,這也是許多歐洲設計品牌得以在全球市場上獲得青睞的價值所在。從生活體驗中發想,讓生活語言成為不同領域創作者相互傳達創作理念的溝通方式,讓更多創作者願意和蘑菇的設計師合作,無論是透過蘑菇的出版網絡,獨立發行漫畫單行本,或將版畫作品集結成限量手工書,蘑菇在協助創作者的過程中,也不斷獲得新的創意,同時不斷將這些創意用在創意商品的開發上。

蘑菇認為,藝術品應該融入生活中,藝術和商品結合,可以讓藝術家的生活感受更貼近一般人的日常生活。因此,在蘑菇的網站上,可以看到畫家、詩人、插畫家、攝影師、雕刻家、音樂創作者和導演,他們的共通點是認真體會生活、分享生活經驗。藉由生活感受的分享,蘑菇讓不同創作領域的人展開對話,創意就在這些生活對話中展開。

例如,一位美國學校的美術老師在教書之餘致力於寫詩、雕塑和繪畫,蘑菇除了在一、二樓展示其畫作之外,也協助將畫作集結製成手工書,同時把畫作轉化、運用在T恤上。又如,一位導演在蘑菇們的鼓動下,重拾畫筆,創作了一本漫畫,蘑菇幫忙出版,一群音樂創作的蘑菇朋友們,也共同為這本漫畫創作多首創作歌曲。

蘑菇也會透過主力產品──T恤,和創作者進行跨域合作。例如蘑菇曾與服裝設計師蔣文慈合作「康德的午後散步」和「莒哈絲的情人」;和年輕插畫家吳怡欣合作「作鬼臉的小女生」,這些創意合作的成果,主要是回歸到藝術創作者的創意理念,蘑菇則扮演讓藝術家概念真實呈現在T恤上的角色。

蘑菇就是想用最單純的方式,去發覺身邊一切美好溫暖的人事物,沒有高深的理論,只想在平凡中點出不平凡,化解惱人的情緒……這些那些雞毛蒜皮的觀點,只是想讓人們對周遭的社會更敏感、更知性一些。

百年老店的願念

楊宏光說,他們把蘑菇當成一個百年志業,希望蘑菇店舖變成一間百年老店。雖然未來仍有租約到期、房東不續約或是漲價、營收狀況不佳等不確定因素,但他們仍會持續用心、認真的工作與生活,努力地延續完成夢想。

目前公司整體的營收比例,大約有40%來自為企業客戶提供的設計服務,60%來自蘑菇產品銷售。蘑菇產品除了在自營店舖、網站及香港、上海、北京的特約店舖銷售外,也在台灣的誠品書店、台北光點、台中日和三一、台南草祭書店、花蓮阿之寶手創館等店舖銷售。由於蘑菇手帖的文稿、攝影、編輯等工作大都由蘑菇團隊獨立完成,目前仍能維持印刷與通路經銷成本,並勉能支付外稿費用。楊宏光表示,蘑菇手帖是透過生活體驗的呈現,來實踐蘑菇品牌價值的場域,也希望有更充裕的經費可以來支援蘑菇手帖的編印工作。

有別於過去講求標準化製造、大量生產、大量消費的經營模式,有愈來愈多獨立研發、生產與行銷的複合式經營模式正在各個角落發生。蘑菇環繞著生活經驗的分享,將生活體驗做為創意發想與藝術轉化的溝通介面,透過設計服務、創意商品與手帖,連結創意發想、藝術轉化到產品消費的「獨立」經營,或許無法創造大量的超額利潤,卻能藉由書寫、商品設計、活動、展覽,嘗試建立一種人性化、貼近日常生活的消費模式,創造更多元的創意與提供消費者不同於以往的消費經驗。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42
缺貨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