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節】 單本79折,5本7折,優惠只到5/31,點擊此處看更多!
百年迪化風華
滿額折

百年迪化風華

商品資訊

定價
:NT$ 880 元
優惠價
90792
絕版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八百米商街打造千億傳奇 百年人文底蘊風華再現

無論時代如何嬗遞,迪化老街所扮演的角色一直深深影響著台灣,陪伴著無數人度過熱鬧繁華的歲月,它曾經叱咤風雲,並從未湮滅在精采的歷史舞台上……

1.貨運集散中心:茶葉、南北貨、中藥材的進出口,為布匹市場地位奠定雄厚基礎。
2.建築紛呈多元:從傳統的閩南式建築,到洋樓、仿巴洛克、現代主義,呈現台灣經歷的多元文化。
3.信仰兼容並蓄:除了到霞海城隍廟拜月老,台灣最古老的禮拜堂大稻埕教堂、李春生紀念教堂也坐落於此。
4.傳承百年美味:一炮而紅的林合發油飯、賣麵炎仔、永樂雞捲、米苔目、杏仁露等古早味仍在巷弄間飄香。
5.獨領文藝風騷:當年引領台灣人的「新文化運動」,仍能在大稻埕中找到當時的足跡。
6.時髦休閒娛樂:露天歌廳、戲院、布袋戲街等,是當時生活中重要的一環。
7.年貨百年風華:稀有的南北貨、中藥材,只有這裡找得到,店家細數最實用的買辦年貨訣竅。

迪化街,這條有著老台北人共同記憶的街道,在轉型為年貨大街的同時,也是許多台灣知名企業的扎根地。從布匹、南北貨集散地,到孕育台灣商界、多元歷史文化風貌,迪化街仍蘊含台灣發展不可或缺的養分。

本書分為兩篇。第一篇為「迪化商賈百年風雲」,分四大章。布商起家──「迪化幫」開疆記,介紹台灣早期的紡織產業,及從迪化街發跡或有淵源的紡織業富商;撐起台灣經濟半邊天──紅頂商人群像,細述台灣重要的知名企業重要人物,深入了解不同領域的企業在迪化街的發跡過程;大稻埕貴族──仕紳商賈遺痕,帶讀者走入歷史的隧道,回顧影響大稻埕早期歷史發展的重要人物;頭家開講──在地店家物語,則是介紹迪化街或大稻埕內幾個代表人物及店家,從中可一窺不同領域的發展特色。

第二篇為「細探迪化世紀風華」,從產業、建築、宗教、美食、文化娛樂,以及巡遊年貨大街攻略等面向切入,以在地新風貌的視角,介紹探索這條傳奇商街的多元面貌。

本書並大量刊登了珍貴的歷史圖象,讀者可以輕鬆遙想當年景況;而精緻雋永的長型插畫──「迪化街復原想像圖」,是為了營造獨特的歷史氛圍,帶領讀者探本溯源,實地了解迪化街的文化底蘊。本書囊括了台灣重要商界傳奇人物的發跡過程,以及台灣熱鬧獨特的店家與美食,可說是是台北第一街「迪化街」最完整翔實的歷史、文化、實況全紀錄,也是台灣讀者不可錯過的一本精彩佳作!

作者簡介

許麗芩

淡江大學歷史系畢業,擁有約20年出版撰文相關經驗,現為自由文字工作者。曾經擔任《大地地理雜誌》、《國家地理雜誌》(National Geographic Magazine繁體中文版)、《探索人文地理雜誌》等資深撰文及主編。

相關作品有臺北市政府《臺北畫刊》、臺北縣(新北市)政府《Show 北縣》、臺中市政府《悅讀大臺中》特約撰文,市政書《軟硬兼施‧脫胎換骨》(二冊)、《向上的城市》、《臺北市民的100堂幸福學分》及《臺北,美好城市備忘錄》;企劃撰文及主編《臺北城市相簿》、《分享民墅》、《桃氣神仙里長伯》等書;曾經獲得金鼎獎最佳報導獎入圍及主編,《桃氣神仙里長伯》並榮獲2010年國家出版獎佳作。

名人/編輯推薦

莊永明 台北市文獻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台灣文史專家
李乾朗 文化大學建築系教授/知名作家
顏忠賢 實踐大學建築系副教授/建築設計與裝置藝術家
林建元 台灣大學城鄉研究所教授
葉倫會 前海關博物館館長
鄭錦洲 國策顧問
劉佳鈞 台北市政府商業管理處處長
趙心屏 台北市政府觀光傳播局局長
林崇傑 台北市都市更新處處長
謝哲青 知名文史工作者
韓良露 知名作家
駱以軍 知名作家
陳敏明 知名空拍攝影師

推薦序01
莊永明
台北市文獻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台灣文史專家
走讀大稻埕 閱覽迪化街
大稻埕,原是充滿「土氣息,泥滋味」的地方,在台北開發史、甚至台灣開發史,它都是後起之秀。
「沉艋舺,浮大稻埕。」這句老一輩留下來的話語,說明了原有「一府二鹿三艋舺」之譽的台灣北部要津之地,因大稻埕崛起,不僅台北的南北軸線翻轉,也改變了以後「重南輕北」的現象。府城會由台南改為台北,最大因素是大稻埕已有「台北港」的功能,貿易收入達到全台第一。
「茶香歲月」的大稻埕,茶竹林立,商賈雲集,更可貴的是為「台灣新文化運動」寫下了亮麗的篇章;一九二○年代的非武裝民族抗日運動,到一九三○年代掀起澎湃洶湧的新文學、新美術、新戲劇、新歌謠、新音樂、莫不與大稻埕息息相關。
「大稻埕」三個字,雖然日本殖民政府於一九二○年起公文書上不再提及,但依然留存於台灣人的心中、口中,從未消失。
一八五三年,落難逃至大稻埕的同安人,他們在大稻埕打造出來的第一街即今日的迪化街,日本人稱為「永安町」。最早的街名則為南街、中街、中北街、杜厝街……等。
近年迪化街,以「年貨大街」享譽全台,其實日日市況還是不錯的。
「大稻埕逍遙遊」舉辦至今,已有九年,三百多次的走讀老街,參加人數已超過萬人,本書作者許麗芩小姐也曾參加。我講述的迪化街故事,沒有這本書記錄的多。
大稻埕第一街商家的歷史沿革興衰故事,許小姐似乎做了地毯式的訪查,他寫下的文字,不僅是街道的前世今生,也是商業史、社會史。
大稻埕的三個町通──迪化街(永樂町)、貴德街(港町)、延平北路(太平町),見證了近代台北歷史最重要的部分,做為「第一街」的迪化街我們更是需要去了解,翻閱此書,大家必定宛如走進時光走廊,和歷史一起脈動,共同呼吸。
走讀大稻埕,閱讀迪化街,別忘了攜伴此書共行。

推薦序02
顏忠賢
實踐大學建築系副教授/
建築設計與裝置藝術家
夢或史詩劇場的奢侈---------關於「百年迪化風華」的種種繁華與滄桑……
這是一本傳達如何在老時代中體驗「現代」的繁華與滄桑的書,一本如何在老城市中體驗「百年」風雲的令人開心又開眼界的書。它使得迪化街在裡頭,就像夢或史詩的劇場一樣,那麼奢侈。
在這本書中,作者一再專注於「大稻埕是怎麼變成所謂的商賈的朝代」、「台北是怎麼蓋成所謂的古城建築的古代」、「台灣是怎麼進入所謂產業及其觀念上的現代」的種種打量,追問出這百年來台灣島因之而長出的種種奢侈。
奢侈一、商賈的繁華與滄桑……
這本書巧妙的切割、並引用了當年最有遠見的仕紳商賈們打天下的想像,其實也就是用種種以今入古的史詩及其內心戲式的冒險來打量,進入這個老地方、老店街,以及老城市的歷代種種繁華與滄桑。
一如從早年的茶、米、中藥、南北貨種種,到近年南僑的肥皂、光泉的牛奶、養樂多、高崗屋的海苔、台鳳的鳳梨罐頭、聯華或義美的餅乾糖果種種,來打量百年前的當年是怎麼進入所謂的「現代」。
然而,對於這個愈來愈善於遺忘且無法避免而走向日漸庸俗的台北城而言,以上這種有意思的思維,不免是過於奢侈了。
這裡曾是這個城多年來用力的想像可以如何奢侈的基地,提供面向未來的視野和回顧過去的鄉愁,擁有著某種氣度的海派;提供一個跨時代的老商家到新企業群的原始總部,擁有某種身世的睥睨;提供當年這個島最大世家的某種最豪門式的自豪。
因為就在這裡,這個島的「現代」才剛發生。最早的西餐廳是相親用的,最早的咖啡廳可以聽到留聲機傳來的古典音樂波麗露,最早的油畫膠彩畫家是在這條街的亭仔腳玩大的,最早的五口通商後的德記洋行是在這一帶岸上起風雲的。
廖添丁在這裡出沒,孫中山在這裡募款,辜顯榮、李春生……太多大商人在這裡橫行。
因此,這本書在迪化街上的種種試探不免是奢侈的。關於進入更冒險也更新生活的所謂「現代」,夢一般的試探的奢侈;關於古老與翻新的,建築與生意的、店家與公家的、市井生活與仕紳商賈的,更接近現代種種觀念上的混血及其混亂……這種種對迪化街的繁華滄桑的衷心試探,從那個時代到這個時代,向來都是那麼奢侈……
因為這個國,這個島,這個城,這些所謂的火熱時代劇般好看的時代,在這條街上快轉又慢轉,所有的老故事被拍過太多了想過太多,但這些都過去了。
這本書因此提供了必然遙遙領先官方或尋常百姓,更舊又更新、更繁華又更滄桑的打量。
奢侈二、古蹟的繁華與滄桑……
在這本書裡,迪化街的古蹟不免是另一種史詩般的繁華與滄桑……
一種美學想像、一種時光的移植,像對這個城的現代治療。一種分離,一種不自覺的傲慢,面對建築愈晚近就愈俗愈廉價的不得不為之。
甚至是另一種追憶似水年華式的懷念:聽說過太多那個時代的華麗傳說,但一定會應驗的那種迷離,重新加以引用與揭露。
更晚近使迪化街的古蹟變成一種老派的收藏狂加戀物癖式的執著,一種越古越迷人的古董,是一種「廢棄空間再利用」式的、以廢棄為榮的孤注一擲。
這本書勾勒迪化街古蹟的種種繁華與滄桑,有些更是殖民地式的,被殖民過好幾回的、被好幾種文明殖民過的。建築上頭有各種伏筆式的伏流,古式工法樣式、風格主義,各種時代的痕跡。木頭變紅磚變馬賽克,刻希臘柱頭花草圖紋變成刻英文公司字樣、刻漢字店號姓氏,歷史總不免是混亂而混血的。
迪化街有上百年的最老店家,後頭有更多「尾街」的清代閩南式店舖及洋樓式樣建築,保留至今的傳統老店,如日治時代營業的「進成魚丸店」、專門傳統竹器如砧板、蒸籠、炊具的「林豐益商行」,八十年的「李甘香油行」、老餅鋪「李亭香餅鋪」,以及傳承三代的「老綿成燈籠店」。甚至,最特殊的仿巴洛克式立面牆壁、聯華食品的總部,華麗到竟是最奢侈稀有的弧面突起,那是大稻埕當年極盛時的海派。
最奇幻的現代主義式立面上,乾元藥店黑漆原木匾額上的金字舊到都蛀了,而最上頭的洗石子前現代風格的建築立面上,刻了兩根栩栩如生的人蔘,遺址愈老愈沉。金字書法匾額上,只有兩個金漆斑駁的「乾元」,更顯傳奇。
作者提示著這條街的鄉愁不能愁,這些古建築所打量出來的當年風雲。當年歷史出狀況的部分,需要更多激情來找尋更多滄桑的復刻版,加以重新打量這些老街的老派熱中。
這些打量,使得迪化街在這本書裡不免更像個劇場,而且是栩栩如生的。這塊老地方的人和生意本身就是一齣戲,生活本身就是不用搬演的一場劇。
這本書寫的就是這條老街永不停歇的種種,因此這一個劇場正搬演著這個城的史詩,繁華又滄桑……
《百年迪化風華》使這一整條迪化老街顯得如此奢侈,一如這一整個百年、一整個老地方,突然像夢一樣發光了起來……

推薦序03
葉倫會
前海關博物館館長
台灣文史專家
《百年迪化風華》之作──「有為者亦若是」
出身桃園縣新屋鄉鄉下的農家子弟,高中就讀台北市成功中學時,曾於台北後火車站的建成區租屋,也常到王道圖書館(已不知去向)溫書。回首過往,我只記得繁華的延平北路或迪化街的盛名,對大稻埕的發展史話,卻沒有留下半點印象。
一九九六年,海關博物館在台北市塔城街開館,為了讓這座博物館永續經營並與社區結合,我請主辦大稻埕逍遙遊的陳文文將其納入巡禮景點之一,條件是要擔任活動志工,開啟關心大稻埕的先鋒。雖然是志工,收穫最豐富的卻是自己,因而認識大稻埕的優雅,發現台北的故事,甚至找到台灣人的驕傲。
談起大稻埕的發展沿革,要追溯一八五三年艋舺(萬華)發生的頂下郊拚。大部分資料述說:同安人帶著霞海城隍爺到迪化街落腳,歷經生聚教訓,加上淡水河艋舺沿岸淤積,以致往來各地的船舶改停大稻埕,使其成為台灣最繁華的街區,迪化街遂有「台灣華爾街」的稱號。
大部分人認為大稻埕的興起、沒落,與淡水河運、縱貫公路等便捷的交通與動線的更動有關,卻鮮少談及清廷開放淡水為通商口岸後,為大稻埕帶來的商業利基。即洋行進駐,引進商業新知、資金、市場和格局,經由茶葉、樟腦、大菁……等農工產品的出口暨進口貨物的集散效應,讓居民賺大錢。語云:「富而好禮」,致使在大稻埕蘊育出專屬於台灣人的優雅文化,懂得追求新知,了解與時俱進的重要。
許麗芩擔任大地地理雜誌編輯時,接受嚴格的訓練,養成一絲不苟,實事求是的寫作習慣,本人在其寫大稻埕專欄時成為好友。最近她告知將寫《百年迪化風華》一書,於是在寫作期間數度參加大稻埕逍遙遊、大稻埕老街攝影巡禮等史蹟巡禮,透過土地的芬芳,了解大稻埕的發展。認識當地店家的商業形態、經營特色與獨特的人文景觀,豐富其寫作內容,也讓作品讀來「有血有肉」,使讀者興起「有為者亦若是」的想法。
許麗芩完稿後,囑為本書寫推薦序,拜讀全書,發現許小姐擷取在迪化街發跡人物的精華事蹟暨對台灣產業興起千堆雪的影響,每篇人物介紹或企業發展,不論光復初期或眼前的經營者,均追根究底。她鍥而不捨的精神與熱忱的態度,讓人嘆為觀止。每個地方都有大稻埕逍遙遊與大稻埕老街攝影巡禮走過的痕跡,或見證過的商家,本人自然興起「與有榮焉」的想法。我認為,本書每個篇章都是迪化街的珍貴信史,台灣企業發展史不可或缺的一頁。

推薦序04
鄭錦洲
國策顧問
做人不怕出身低
從小我就在基隆的田寮河畔長大,對迪化街的印象,只知道它是很有名的年貨大街,它讓我想起基隆以前也有一條相當有名的委託行街,就像現在很多人到迪化街買南北貨和中藥材般,那時候要買舶來品都要到基隆孝二路的委託行來買,相當熱鬧!
日前,許麗芩小姐告知她有一本《百年迪化風華》即將出版,特別邀請我幫她寫推薦序,還說書中也會簡單提到我的個人經歷,讓它跟本書中從迪化街發跡、白手起家的企業家一起展現台灣精神。我很高興聽到她即將出書的消息,但把我跟這些台灣代表性的企業家放在一起,讓我深感惶恐,因為我沒有他們那麼偉大!然而她說這些企業家很多都跟我一樣,很小就必須出去工作,從學徒或擺攤開始做起,勤儉、誠信、踏實,一步步打拚出企業版圖,過程中有的也遇到貴人,而且很多都是「吃人一口,報人一斗」。雖然我不像他們企業做得很大,但他們大多數白手起家的過程,似乎跟我的人生境遇很像,感覺相當親切,真的就是一種「台灣精神」的展現!如果能從本書的介紹中,了解他們在迪化街發跡、一路以來的奮鬥歷程,應該就會更珍惜台灣得來不易的經濟發展成果吧!
我始終相信:「做人不怕出身低,就怕自己不努力!」書中提到這些在迪化街發跡、或有所淵源的企業家奮鬥歷程,跟我的信念不謀而合。許麗芩小姐在本書提到養樂多公司董事長陳重光時,也把我小時候在基隆碼頭邊,幫母親顧香煙攤和賣養樂多的這段經歷也寫進去,讓我不由得又想起當時母親辛勞的身影。
期待《百年迪化風華》一書能夠拋磚引玉,讓更多人回過頭來檢視自己的人生,回過頭來看看一條老街所承載的台灣經濟發展能量。我也期待,未來在基隆也能出一本像《百年迪化風華》這樣內容扎實,同時呈現街區深厚的歷史特色、相關代表人物以供見證時代多元發展的好書。

推薦序05
謝哲青
飛碟電台《哲青遊天下》主持人
文史工作者
重回迪化的美好年代
聖‧奧古斯丁(S. Aureli Augustini)《懺悔錄》卷十一、第十四節:「時間究竟是什麼?誰可以概括而清晰的說明它呢?誰對時間有明確的概念,能用言語表達出來?没有人問我的時候,我了然於胸,當有人我詢問時,我想開口解釋,卻陷入了迷惘……」

只要時間流動依舊,就意謂著變遷持續進行。對於許多人而言,所謂的老街舊城,象徵著頹圮破敗,或是精緻優雅的觀光商店街,在消費主義高度洗練化的新世紀,「後工業」或是「後現化」這些形而上的抽象概念,早已無法精準描繪現化人生活空間快速的質變與量變。這些記錄著城市前世今生的街道巷弄,隨著人口爆增與都會建設擴張,早就湮沒在新時代的蒙太奇拼貼之中。

不過,對於人類歷史的紀念,有時候不須以鉅資興建碑石樓塔,台北城的緣起緣滅,台北城的都會面貌,就是先民墾殖的血汗篇章,也是商賈行通天下的奮鬥歷史,那些過往紅塵的點點滴滴,都融入了我們習以為常的街道景觀。迪化街,正是其中最能代表台灣十九世紀以後的商業活動生活型態。

歷經大清帝國,日據殖民時代到中華民國政府,街道與商界的變遷,都被記錄在迪化街不同形式的建築風格之中:閩南式的紅瓦斜屋,是泉漳先民過黑水溝的鮮明見證;拱形窗洞、花瓶狀倚欄的洋樓與紋飾華麗繁複的巴洛克牌樓,正是紅頂商人與跨國商號呼風喚雨的旗艦基地;而外觀簡潔明朗,注重線條的表現與比例的均衡的現代主義建築,更記錄了台灣近五十年的商場風雲,誰說迪化街只有糖葫蘆、捏麵人,只有小魚干、四頭鮑!這裡更多的,是台北城近二百年的風華煙雲。

許多年就這樣過去了,今天迪化街的歷史定位,在這不確定年代更加清晰澄澈,作者透過樸實深刻的筆觸,帶我們從古到今,由形式表現到內在精神、透過詳實的人文解說,回到那美好的迪化街年代,尋回福爾摩莎的生命與活力。

目次

〈推薦序〉
莊永明 台北市文獻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台灣文史專家
〈走讀大稻埕 閱覽迪化街〉
顏忠賢 實踐大學建築系副教授/建築設計與裝置藝術家
〈夢或史詩劇場的奢侈──關於「百年迪化風華」的種種繁華與滄桑……〉
葉倫會 前海關博物館館長/台灣文史專家
〈《百年迪化風華》之作──「有為者亦若是」〉
鄭錦洲 國策顧問
〈做人不怕出身低〉
謝哲青 飛碟電台《哲青遊天下》主持人/文史工作者
〈重回迪化的美好年代〉

〈序〉
台灣紅頂商人的搖籃──八百米商街的百億身價

第一篇:金脈湧動臥虎藏龍
迪化商賈百年風雲
導言
(一)布商起家──「迪化幫」開疆記
勤儉誠信的企業典範──台南幫(侯雨利、吳修齊、吳尊賢、高清愿)
迪化街養成的台灣企業家──新光集團(吳火獅家族)
迪化幫紡出台灣金庫

(二)撐起台灣經濟半邊天──紅頂商人群像
台灣外貿的先驅──義裕行到台鳳集團(謝成源)
老街上的食品地標──聯華食品(李國衡、李開源)
台灣畜牧業與連鎖通路合璧──光泉集團(汪水泉、汪賜發)
西進中國的台商企業指標──旺旺集團(蔡衍明)
台灣精神的實踐者──義美食品(高騰蛟家族)
攻占「生活」大餅──南僑集團(陳其志、陳飛龍)
台灣飼料業與養殖業的尖兵──中日企業集團(林坤鐘)
台灣觀光休閒娛樂新版圖──六福村(莊福、莊秀石、莊豐如)
大稻埕正港黑手企業家──阿瘦皮鞋(羅水木、羅榮岳)
台灣庶民小吃的國際連鎖品牌──鬍鬚張(張炎泉、張永昌)
樂活有氧好菌多──養樂多公司(陳重光)

(三)大稻埕貴族──仕紳商賈遺痕
大稻埕開基人物──林藍田與林右藻
世紀政商豪門──辜顯榮家族
稻江首富和北台茶葉貿易濫觴──李春生與杜德
大稻埕的英雄少年──吳文秀
大稻埕第一代茶葉大亨──陳天來

(四)頭家開講──在地店家物語
百年茶香傳餘韻──有記名茶(王連源)
蒜頭伯的公益「生意經」──義和蔥蒜行(柯慶元)
服務鄉梓──春元行(陳鳳揚)
充滿藥香的長形街屋──永盛藥行(戴銘錫)
忠於原味的記憶座標──波麗路餐廳(廖水來、廖聰麒)
真心無敵「女廟公」──霞海城隍廟(陳文文)
第二篇:年貨大街深度巡禮
細探迪化世紀風華
導言
(一)商貿集散中心
製茶業‧中藥材‧南北貨‧布帛‧什貨、老行業

(二)建築紛呈多元
最早建築風格──傳統閩南式‧華美氣派──洋樓式建築
中西合璧──仿巴洛克式‧簡約素樸──現代主義式(前期)
 
(三)信仰兼容並蓄
霞海城隍廟‧慈聖宮‧法主公廟‧大稻埕教會‧李春生紀念教堂

(四)傳承百年美味
波麗路餐廳‧李亭香餅店‧江記華隆商行‧林合發油飯‧永樂雞捲大王‧
賣麵炎仔‧民樂旗魚米粉‧呷二嘴米苔目粉粿‧茂豐杏仁露‧滋生青草店‧姚德和青草號‧
正發青草鋪‧佳興魚丸店‧妙口四神湯

(五)獨領文藝風騷
大稻埕新文化運動:蔣渭水遺跡‧文化沙龍‧轉角都是歷史
消失的粉味──藝旦與酒家文化‧大稻埕「扮戲」

(六)年貨百年風華
如何選購年貨(香菇、干貝、烏魚子、金針乾、鮑魚、臘肉……等)
年貨大街推薦店家

【拉頁】
‧陳敏明空照圖拉頁
A面:1995年大稻埕區域圖(1995年)‧B面:台北101大樓VS.新光摩天大樓(2007年)
‧迪化街拉頁圖
A面:迪化老街古今模擬對照圖‧B面:迪化街區域景點VS.大稻埕大事紀

書摘/試閱

第一篇 迪化商賈百年風雲
第二章 布商起家──「迪化幫」開疆記
 勤儉誠信的企業典範──台南幫
走在台灣的大街小巷,統一集團的7-ELEVEN連鎖超商已經成為台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可能很多人不知道,統一集團是出自於台南幫呢!而台南幫的核心人物如吳修齊、吳尊賢、高清愿等人,皆出身於台南縣「鹽分地帶」,這塊貧瘠的土地孕育出台灣企業奇葩「台南幫」,他們在台南府城五條港神農街一帶的布行當學徒,自立門戶後,又曾在台北迪化街永樂市場附近開設布行或聯絡處,一路由布商起家奠立紡織發展基礎,然後又創立台南紡織,陸續拓展出多元經營的企業王國,也立下台灣本土企業家白手起家、「勤儉誠信」的典範。
「台南幫」是個約定俗成的稱呼,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研究員謝國興在《台南幫:一個台灣本土企業集團的興起》書中,曾簡要道出台南幫形成的背景。大致上說,台南幫係發源於一九二○年代開始經營的台南市內侯家布行,三○年代吳家布行繼起,而後以侯、吳兩家合作為基礎,加上侯、吳兩家共同的家鄉──台南縣北門地區──宗族、鄉親的資金和人才相繼投入,逐漸累積商業資本,並培育經營人才。在一九五○年代,他們掌握台灣光復後大力推動工業化的契機,從商業販賣轉入工業製造業,彼此交互投資,不斷衍生子公司(系統),逐步建立企業體系,終於成就如今的商幫形勢和企業版圖。而上述所提到的侯家和吳家,正是台南幫第一代領導人侯雨利、吳修齊、吳尊賢等人,以及第二代的高清愿,從布行的學徒歷練,隨著戰後台灣的經濟起飛,台南幫才能夠以原有布匹貿易業的基礎進入台灣的紡織產業,進而發展成為台灣本土主要的多元化企業集團之一。
一九五○年代,國民政府對台灣的經濟發展實施了第一期四年經濟建設計畫,而紡織業是發展項目之一。在這個大環境下,台南幫以原有的布行基礎,加上累積的資本,台南紡織成為台南幫後來發展成本土企業集團的關鍵。除了迪化街是早期的商業中心外,台灣政治權力的變換也有部分的關係。在政治的關係上,吳三連所代表的是台南幫在政治上的重要橋梁。一九五四年,從民選的台北市長卸任的吳三連加入台南幫行列,由於吳三連在本地政治人物中一向享有清望,所以,他也成為台南幫的精神領袖。
一九五五年,吳三連、侯雨利、吳修齊、吳尊賢及親友等合資籌組「台南紡織公司」,成為台灣第一家賣防縮加工布的紗廠,而其使用在布類的第一個商標就是「太子牌不縮卡其布」,在一九六○至一九八○年代,「太子龍學生服」幾乎席捲全台學生服市場,還曾首創在卡其布貼上浮水印商標以供辨識,可說是當時台灣中小學生共同的回憶,鄧麗君還曾為太子龍廣告代言過呢!
台南幫在初創台南紡織時曾經創下幾個企業典範,例如原本台灣工廠都採兩班制,工作時間太長,常有人打瞌睡,吳修齊便改為三班制,把每班工時從十二小時改為八小時,從此台灣的工廠就都實行三班制了。此外,一九六○年時,由於世界棉紡業普遍不景氣,台灣外銷市場不穩定,內銷市場又有限,惡性循環之下,大家都主張減產,吳修齊就提出「內銷補貼外銷」的做法,不但克服困境,還開創紡織業的盛況。另外,他還提出「三好一公道」──品質好、服務好、推銷好、價格公道,確立旗下關係企業立於不敗之地的基礎,事實證明,這個準則已成為企業界普遍遵守的通則。
從一九六○年代開始,台南幫擴大投資,迅速發展出旗下關係企業,例如一九六○年開創「環球水泥公司」,之後,他們陸續創辦了坤慶紡織、德興企業、台灣針織、南帝化工、新和興海洋、環泥建設、南台技術學院、萬通銀行……等公司。
在台南幫眾多企業中,統一企業集團無疑是近年來最閃亮的後起之秀,可能當初誰也沒有想到,那個在新和興布行當囝仔工、乳名「文筆」、頭大臉圓的「大頭筆仔」高清愿,日後會成為改變台灣人生活的「統一便利超商王國」的掌舵者。終其一生,高清愿都相當感謝進入新和興工作、跟對老闆,吳氏兄弟正派經營、勤儉務實、以身作則的人格特質和領導風格,讓他在潛移默化之中受益良多。
後來,高清愿跟著吳修齊創設台南紡織,從布行跨入紡織領域,宛如由擺路邊攤到開店面做「生利人」(即做生意)的歷程,他在南紡十二年的歲月中,由業務課長到業務經理,展現大將之風。
說起來,高清愿的創業算是一個意外。如果他繼續待在南紡,就算表現再好,或許就只能是一個萬年經理,後來在偶然間因為公司內部一些紛擾,他決定離開南紡,也順應心中不想人生被定型、彰顯個人抱負的心願。
當時高清愿曾經面臨繼續做紡織老本行或是轉行的困擾,所幸在時勢和機緣中,他放棄跟「糸」(買賣布料、紡織、染布)有關的老本行,轉向麵粉廠發展,果然締造出一個食品王國。
一九六七年,高清愿成立統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經營麵粉生產與飼料加工,在他的帶領下,統一成為台灣最大的食品公司和多角化經營的企業體,包括零售、物流、貿易、投資等領域,海內外轉投資相關企業多達一百餘家。除了大家耳熟能詳的7-ELEVEN便利商店之外,統一集團也擁有不少知名國際品牌的經營權,如星巴克、家樂福、無印良品、Mister Donut、Duskin、酷聖石冰淇淋(Cold stone)等,也自行創設不少品牌,如統一夢時代購物中心、康是美藥妝店、速邁樂加油中心、二十一世紀風味館、統一速邁自販、博客來網路書店、統一渡假村、伊士邦健身俱樂部、統一速達等,還擁有太子建設、統一獅職業棒球隊等,事業版圖相當龐大。
謝國興對於台南幫的成功有如下的看法:「創業垂統,常源於不世出的人物,而台南幫的奠基,不靠單一豪傑,一開始就是眾志成城,早在新復興與新合興時期(一九五○年以前),侯、吳兩家族就已有互保及投資合作;台南紡織與環球水泥成立後,吳三連、侯雨利、吳修齊、吳尊賢奠定合夥投資與集體領導的基礎。」
的確,相比於同樣跟迪化街有所淵源的新光集團吳火獅,他是在當地養成,而後成為開創型的企業家,此後一路發展,吳家的新光集團成為台灣現代的五大家族財團之一。而在迪化街脈絡中,台南幫立足在原來的基礎上,創造出不同的發展壯大方式,因為集團的企業文化在早期就已經形塑原有的文化,而這個源頭是以第一代侯雨利、吳三連、吳修齊與吳尊賢的集體合作,加上第二代高清愿等人的發揚所締造的。可以說,在台南幫的發展過程中,互相合作是其基本的企業精神與文化。
台南幫從鹽分地帶、倒風內海的惡劣環境中崛起,一路發展成台灣工商業界的龐大財團,在幾位主事者身上,看不到奢華浮淺暴發戶的形象,累積在他們身上的,並非名片上多得嚇人的頭銜,而是從困苦中一路走來仍不忘本、懂得感恩和回饋的心念,不會在財富中迷失自我,展現泱泱企業家的大器風範。步入晚年之後,他們透過慈善事業基金會等公益組織回饋社會,不遺餘力。在台灣目前普遍功利現實的社會中,他們難得的保有早期台灣社會勤儉踏實、崇尚誠信等珍貴特質,也營造出台南幫「勤儉誠信」的企業文化。

第二章 撐起台灣經濟半邊天──紅頂商人群像
 西進中國的台商企業指標──旺旺集團(蔡衍明)
在台灣的食品市場,迪化街的光泉與牛乳是連結在一起的名詞,那麼,旺旺與米果該是大稻埕土生土長的商人中,另一個不凡的成就。在台灣市場已成領導品牌後,蔡衍明事業版圖的對外開拓才是他的開始,在中國才是真正的發光發熱。蔡衍明是台灣人西進熱潮中,與頂新集團一樣,在中國市場發光發熱的台商,但是,他的成功可是來自他祖父與父親的遺傳──土生土長的大稻埕商人傳統。
在早期的大稻埕,由於是台北的富裕地區,受好的正式教育、出國留學的人所在多有。在蔡阿仕八個子女中,蔡衍明是老么,但是,他從小就愛呼朋引伴在街頭玩樂,認為現實社會才是學習的所在,在當時的台灣社會,他從小就是過著比同年齡的人優渥的生活。
蔡衍明對於讀書完全沒有興趣,這反而成就了他商場上草莽的風格。但是,這個出發點卻在他開始事業時,就面臨挫敗與打擊,而這個挫敗的經驗,讓他在重新出發後,更加的發揮為事業上的動力。
成立於一九六二年的宜蘭食品,本來是家食品加工的外銷工廠,一九七六年,蔡阿仕接下了宜蘭食品的經營權,隔年,蔡衍明自告奮勇到工廠任職總經理,他的企圖心由於缺乏經營的經驗,讓他推出的品牌休閒食品「浪味魷魚絲」想在內需市場上打出江山,反而因銷售不好,累積了大量的庫存,造成公司慘賠新台幣一億元以上。當時,這個金額可說是天文數字。當時,蔡衍明第一次碰到如此大的挫敗,生命陷入了谷底,為了擺脫敗家子的陰影,他花費很多時間思考,尋找東山再起的出路。
後來,他發現台灣過量的稻米可以加工製成米果,而這是個有獲利空間的市場。因此,一九七九年,旺旺開始藉由自創品牌「旺仔」重新開拓台灣市場。
為了產品的品質,他開始與日本岩塚製果社接洽,以尋求生產的技術經過兩年的協調之後,取得岩塚技術授權,推出旺旺仙貝(米果),成功打進市場,並且獲得極大的成功。旺旺透過廣告宣傳,將其產品有效結合了台灣的民俗祭拜習慣,在台灣的市場占有率一度高達百分之九十五,迫使老牌食品大廠統一與義美相繼退出競爭。
進軍中國市場後,旺旺迅速擴張其事業的版圖。一九八九年,旺旺在中國成為第一個註冊了商標的台商。一九九二年,蔡衍明再次展現他的開創特色,直接到了湖南長沙設廠,成為湖南省第一家外資廠商,開始了旺旺在大陸的米果生意。由於旺旺是中國大陸第一家米果廠商,豐厚的利潤吸引了大批廠商跟進,造成毛利一路下滑;於是旺旺以擴大經濟規模的策略應戰,一方面極力壓低成本,一方面以低價逼退跟進者,最後不但穩住了戰局,也以高達百分之八十五的市場占有率稱霸大陸。
在成功搶下中國的米果市場後,旺旺集團的事業版圖就開始快速擴張。現在除了中國各大城市都幾乎可見旺旺公司與相關食品外,事業版圖更拓展到醫療、餐飲、農業、飯店、房地產等產業,以及回饋社會的慈善基金會等等。
現今蔡衍明的事業早就跨出大稻埕、台北及台灣,而到中國了。例如,旺旺在中國就已經有四十家以上的分公司、一一○家以上的工廠。但一向飲水思源的他,仍在旺旺總部擺上自己父母的銅像,讓自己能夠永遠記得,他父母對他的慈愛與期望。
二○○八年十一月,蔡衍明買下了中國時報集團旗下的中天、中視、中時、工商、時報周刊及網路媒體。多年來,他年少時的夢想──娛樂與媒體事業,也已經納入事業的拼圖中。他記憶深處中,他的家族早期曾經開過中央戲院,從小不愛唸書的他,大部分的知識都來自於電影或街頭,曾經他就在中央戲院一天看了十部電影,如今投資娛樂事業,訴說他真正飲水思源的台灣人樸質的特色。在買下中時集團前,他就多次提到要買電視台,例如他也試圖入主台視。有趣的是,他主要的理由是認為台灣媒體市場太亂,所以,他入主媒體事業,是為了能夠為台灣人民「做功德」。
現在旺旺的台北辦事處還在大稻埕的西寧北路七十二號,若往東順著走下去,那麼在承德路一段七十二號還可看到一棟老式建築,上面寫著「蔡合源」,那是他的祖父輩舊居。就在旁邊的七○號(現今萬泰銀行建成分行),在現在的大樓還沒建起來時,他家族早期的中央戲院就在那裡,有著蔡衍明年少的時光與回憶。年少不愛念書的蔡衍明,自信自己本來就很適合經營媒體,而他退休後,就是要回到經營媒體事業。
二○○九年,世界知名的富比世雜誌(Forbes)將蔡衍明名列為台灣第二大富豪、全球排名第二四六名、身價二十六億美元。對他而言,他持續實踐著他企業的理念:緣、自信、大團圓。而他以江湖小子獨特的「街頭哲學」所締造的「旺旺」商業傳奇,為兩岸商界劃下一道另類的事業光景,加上他「商界韋小寶」影射的「七個女人、九個子女」的八卦,讓經營傳媒事業的他,本身就是令人津津樂道的話題人物。

大稻埕正港黑手企業家──阿瘦皮鞋(羅水木、羅榮岳)
早期,大稻埕是台北市的有錢人所在地,在那裡一樣給予出身低的人機會,阿瘦皮鞋的創辦人羅水木,就是從那裡出發,創造出台灣人鞋業的知名品牌。在台灣的製造業,台灣的廠商早就是世界知名品牌的代工大廠,台灣也曾經是鞋業王國,但是羅水木卻是以一個擦鞋攤,創造出台灣自有品牌鞋子的傳奇人物。
前中研院院長李遠哲對於羅水木有如此描述:水木先生是一個平凡、但不尋常的宜蘭人,早年一貧如洗,但卻憑著一股自我突破的毅力,創造了「阿瘦皮鞋」的奇蹟。「自我突破」雖是水木先生所秉持的一貫精神,真誠的「關心別人」與「照顧別人」才是其「自我突破」的原動力。
如同吳念真對羅水木的生命故事的評論:不偉大,但真實。從宜蘭來到大稻埕的羅水木,儘管還年輕,生命早就已經經歷了許多的辛酸與不堪。由於家貧,在他十歲時,他就必須輟學打工維持家計,從童年到青少年時期,他就有豐富的社會經驗。他在麵店當過童工、到過太平山上打零工、在市場擺攤、開雜貨店。後來,他到台北送貨,開麵攤、但是他因沉迷賭博輸光所有家當,兩度讓他陷入困境。
在羅水木經歷了這些生命的不堪後,他拿出一個手表,當了一百二十元,為他的生命再拚一次,這次的賭注開啟了後來的台灣鞋品牌「阿瘦皮鞋」。一九五二年十一月五日,羅水木用當來的一百二十元買了器具,在延平北路二段八十五號的「東雲閣」酒家門口擺下了擦鞋攤,這次他用擦鞋的黑手,開啟了大稻埕另一個傳奇故事。
羅水木的擦鞋攤讓他的生活穩定了下來。在幾年擦鞋經驗後,他聽多了客人對不舒服鞋子的抱怨後,開始有了自己製鞋的念頭,而舒適成為他對鞋子最根本的理念。在三十七歲時,羅水木在他的擦鞋攤掛起了「阿瘦男鞋號」,開始了他製鞋賣鞋的第一步。
由於羅水木的鞋子讓客人覺得舒適好穿,羅水木的鞋子慢慢的在台北有了知名度,隨著業務的成長,羅水木也陸續開起了店面,從一九七一年到一九八六年,羅水木使用「阿瘦雙馬皮鞋」作為店面的名稱,在一九八七,羅水木的長子羅榮岳認為,品牌必須符合時代潮流變化,並加入時尚感元素,建議將品牌名稱加入英文發音,改名「A.S.O阿瘦皮鞋」至今。
大約二○○○年開始,阿瘦皮鞋就展開了其擴展通路的策略。第二代的羅榮岳認知到,通路是現在市場上最主要的利器,所以近十年來,阿瘦陸續增設更多的通路據點。他指出積極展店所帶來的利益,除了對外擴張市場、有效提升營業額之外,還可大幅降低成本。
同時,阿瘦皮鞋也得到許多不同的獎項的榮耀,例如在二○○五年,阿瘦是第一家榮獲經濟部頒發「鞋業優良楷模」;在二○○六年,榮獲經濟部「台灣優良品牌獎」;在二○○九年,榮獲經濟部「產業科技傑出獎」;在二○一○年,榮獲經濟部中小企業「國家磐石獎」;在二○一○年,榮獲「台灣精品獎」。
經過了快六十年的奮鬥,阿瘦也成為台灣自有品牌的代表之一。此外,他們還預計在二○一三年,成為股票的上市公司。
最近,以電視劇《犀利人妻》爆紅的名模隋棠,頻頻在電視廣告上為阿瘦皮鞋代言,光鮮亮麗又優雅的形象,烘托出阿瘦皮鞋時尚品牌又「相當好走」的意象。同樣地,從擦鞋攤到台灣自有品牌的營造,這條漫長的道路,羅水木也走得堅定踏實,為台灣自有品牌鞋業走出一方天地。

第三章 大稻埕貴族──仕紳商賈遺痕
 世紀政商豪門──辜顯榮家族
我們先從一段對話開始談起……
後藤新平寒暄:「近來可好?」
辜顯榮歎道:「我快要淪為乞丐了。」
後藤新平詫異:「怎麼可能?官鹽大賣狀夠你一輩子吃喝不盡的了!」
辜顯榮接口:「可是已被收回了。」
這段對話的時間背景是日治時期,台灣民政長官後藤新平調回日本後,辜顯榮由於其官鹽大賣狀被後來的民政長官取消,他特別跑到日本找後藤新平抱怨,後藤新平大怒,到日本的內閣抗議,因此,台灣民政長官就被撤換掉了。這段故事的真實性或許不可考,但從對話中,確實反映出辜顯榮與後藤新平的交情,甚至可以放大到「被殖民的商人」與「殖民官員」的權力關係。
超過一世紀以來,台灣在國際政治的角力中,不斷變換著政治權力。然而在這段漫長時間內,姑且先不論其載入史冊中正反兩極的評論,不可否認的是,辜顯榮家族絕對是百年來台灣政商舞台中最重要的主角之一。
隨著台灣政經的發展,辜家的家族成員往往能夠讓他們的勢力不斷的擴大與茁壯,從日治時期「五大家族」的板橋林家、霧峰林家、鹿港辜家、高雄陳家和基隆顏家,直到戰後發展成所謂「台灣五大財團」的和信(中信)辜家、國泰(富邦)蔡家、新光(台新)吳家、台塑王家和遠東徐家,辜顯榮家族在台灣的歷史中,盤根錯結出既長遠深刻卻又矛盾的政商關係,這點是其他家族所無可相比的。
以辜顯榮家族對全台灣的影響力而言,或許大稻埕迪化街僅是他們曾經雪泥鴻爪的事業版圖一角,但對大稻埕來說,當時的辜顯榮卻是家喻戶曉、舉足輕重的第一等人物。至今,我們仍可從歸綏街上華美氣派的辜顯榮舊宅「鹽館」(今已改為「榮星幼稚園」)中,想像當年辜顯榮意氣風發的丰采。至今在大稻埕老一輩人從先祖那裡聽來的記憶中,辜顯榮身材高大,人稱「辜大人」,每次座車返回宅第時,總有無數僕役列道兩旁恭迎,而大稻埕的孩童們則會爭相飛奔靠近,希望能一睹大人的丰采。
現在,我們就來探看這位在台灣史上頗具爭議的人物──辜顯榮的生平。
一八六六年,辜顯榮出生於台灣彰化港鎮。對於辜顯榮早年的歷史,由於年代久遠所以說法不一,照辜家的說法,是因家貧無力就讀,「然深思好學,曾跟一位黃玉書先生讀漢學,終於謀食故未能竟學」。此外,其「性慷慨好義,有朱家、郭解之風。常往來鹿港、台北間,交並時豪俠,周旋中節,以故,人多樂近之。」至於一般坊間的說法,當時辜顯榮是一個無業的小混混,但也有人認為他已是一個小商人,無論如何,他在日治時期發跡,而後他的家族成為台灣百年來的政商名流,卻是不爭的事實。
讓我們將時間回溯到一百多年前。一八九五年由於甲午戰爭戰敗,清廷與日本簽訂了馬關條約,割讓台灣、澎湖給日本,而這個戰爭的結果,卻成為辜顯榮命運的轉捩點。當時日軍從基隆登陸,準備攻入台北城時,部分的台北人認為應該讓日軍進城,如此既能減少彼此的傷亡、又可以維持社會治安,辜顯榮就自告奮勇前往,帶領日本軍隊進入台北城,隨後成為日本政府所信賴的台灣商賈。
在日本人取得台灣成為殖民地後,首要之務就是在台灣社會建立新秩序。日人後藤新平對台灣的建設相當積極,他從醫療、衛生的改善開始著手,一八九五年他受聘擔任台灣總督府衛生顧問時,就著手規畫關於衛生、自來水和下水道等建設。在他台灣總督府民政長官(一八九八至一九○六年)任內,開始了台灣進入現代社會大規模基礎性的開發與建設。
殖民初期,後藤新平對台灣社會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為了穩定台灣社會的秩序,辜顯榮對後藤新平提出保甲制度的建議,也得到了採納。一八八六年,辜顯榮受命成為台北保良局局長;同年,他將「英源茶行」買下,改名為「大和行」,從事樟腦和製鹽的生意,這也是辜家在日治時期商業活動的起點,當時辜家的營業據點就是大稻埕的「鹽館」,也就是辜家舊宅,幾經整修後,原址成為如今的榮星幼稚園,也是當的相當知名的歷史建物。
在與日本人友好的關係下,辜顯榮展現其商人的企圖心,在事業上開始一步步擴張版圖。繼「大和行」之後,一八八六年時,他又將總部設在家鄉鹿港,並在台北萬華設立分店,聘請陳培作為「總支配人」(相當現在的經理),從事樟腦、製鹽及其他台灣土特產品的外銷。隨後大和行又在新竹、苗栗、台中、彰化等地設立分支機構。除了台灣島內,他還在日本東京設立辦事處,同時斥資購買一艘「大義丸」客貨兩用蒸氣船,主要用來運送貨物。
辜顯榮與後藤新平友好的關係,對他的事業發展相當有助益,特別是在兒玉源太郎於一八九八年接任台灣日治時期第四任總督(一八九八至一九六○年),此時日本殖民統治者改變統治策略,對台灣民眾採取軟硬兼施的招降措施,當時兒玉源太郎在中央身兼數職,後藤新平是他在台灣的得力助手,可以說在這段時期,後藤新平才是台灣實質政務的執行者,所以後來在談到奠定台灣近代化時,才有所謂的「兒玉-後藤時代」的說法。
搭了後藤新平這班順風車,辜顯榮更加穩固了其政商關係。一八九九年,他出任台灣保甲局總局長,同年,兒玉總督宣布食鹽專賣規則,全權賦予辜顯榮辦理。一九○○年,辜顯榮被推為「官鹽賣捌組合長」(相當於現在的公會理事長),分級設立鹽務總館、鹽務支館、承銷商等;同年九月,辜顯榮在家鄉鹿港開發二百四十多公頃的鹽田,讓台灣食鹽不僅能自給有餘還可以外銷,也為經營這項專賣生意的商人帶來豐厚的利潤。
取得鹽業專賣之後,辜顯榮還跨足兩項主要領域,一是土地開發,二是糖業的生產製造。以現在企業的眼光來看,他的生意頭腦頗具前瞻性,知道在一個新的經濟體慢慢成長時,先累積大量的土地資源,然後再利用土地資源創立新的產業。
這當中值得一提的是,一九○○年,辜顯榮設立「牛埔厝大豐館開墾事務所」作為其開發土地的起點;一九○二年起陸續在二林、鹿港等地開墾荒地,開發成為蔗田,並且設立改良場和製糖機械工廠,為辜家賺進無數財富。一九二二年,他又創辦大豐拓殖株式會社,從事土地開墾、造林、紅糖製造及米麵、肥料的貿易業務,一九二三年擔任台灣紅糖協會名譽理事長,從此「大和」與「大豐」便成為辜家事業的兩大支柱。
經過幾十年開拓商業版圖,辜顯榮成為日本殖民時期成功的台灣紅頂商人,日本總督曾特別「恩賜」他在家鄉鹿港建造一棟富麗堂皇的宅邸(如今的鹿港民俗博物館),這棟歷史建物可說是辜家在當時顯赫地位的象徵。
一九三四年,辜顯榮更成為日本貴族院議員,此乃台灣成為日本殖民地後的第一人,象徵其政經地位的高峰。一九三七年,他在東京出席貴族院臨時會議時,因舊病復發而去世,享年七十二歲。
辜顯榮一生共有五至六房妻妾,十二名兒女,而在其多名子女中,辜振甫與辜寬敏是最有名的兩位,而兩人藍綠對立的政治立場,再度反映出這個家族的矛盾性。
不過,在戰後國民黨時期,辜顯榮的五子辜振甫最為人所熟知,從小就被栽培為接班人,其後更讓辜家事業王國進入高峰,包括和信企業集團、金融、中租系統、房地產及飯店、中美企業、石化、電子資訊、傳播、台泥及轉投資和公益事業等,幾乎掌握台灣經濟舉足輕重的地位;尤其一九九三年,辜振甫以海基會董事長身分,在新加坡與中國海協會會長汪道涵舉行「辜汪會談」,對兩岸關係有相當大的影響,辜家對台灣政商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自辜顯榮開始,到第二代的辜振甫與辜寬敏、第三代的辜濂松、甚至第四代的辜仲諒,在台灣的政商關係中,總是有著複雜的關係、甚至是解不開的結。但這些辜家豪門後來的演變,自是辜顯榮生前所無法預知的了……

第二篇 年貨大街深度巡禮 
細探迪化世紀風華
第二章 建築紛呈多元
清朝年間,中國東南沿海海盜猖獗,台灣的基隆北海岸一帶經常受其攻擊。一八五一年,為躲避海盜,雞籠(基隆)人林藍田舉家遠走至大稻埕,在當時仍是農地的大稻埕落腳,建造「林義順」等三家店舖,是迪化街最早的店鋪。二年後,艋舺爆發頂下郊拚,落敗的同安人以林右藻為首,也輾轉遷至大稻埕,並在林藍田所建的店舖對面,起屋造店做起營生,慢慢形成大稻埕最初的商業聚落。
清朝末年,迫於外國強權壓力於台灣五處開港後,大稻埕因著地利一躍而起,逐漸取代艋舺,成為北台灣最繁榮的商業中心。蓬勃的商業活動,不僅帶來龐大商機,也帶來人潮與移民潮,大量精美、風格各異的房舍應運而生。從清末到日治到民國,大稻埕在扮演商業中心的同時,也因時代、政權的更迭,在建築上有著驚人的發展。時至今日,大稻埕除了是南北貨的代名詞,無疑也成了記錄台灣建築發展不可或缺的一環,大稻埕活潑多變的建築風格,有如一部活生生的台灣建築史,在眼前開展。
走入大稻埕,有如踏入時光隧道,隨處可見風格各異的建築,使得大稻埕有「建築博物館」之稱,其中以迪化街最為可觀。從開墾初期的傳統閩南式建築,到洋樓式、仿巴洛克式、現代主義式,不但是建築系學生的上課活教材,也吸引無數攝影愛好者競相走訪,獵取美麗的建築光影。

第三章 信仰兼容並蓄
一八五三年,艋舺發生嚴重的移民械鬥「頂下郊拚」,落敗的同安人輾轉遷至大稻埕,沿著淡水河岸討生活,形成同安人聚落;隨後又陸續在同安人聚落外形成漢人居住區。開放通商後,外國人湧至大稻埕設立洋行,群聚而成外國聚落區。日治時期,日本依據西方都市計畫觀點,將大稻埕擴展至今日圓環、南京東路一帶,是為日治建設區。這種四方雜處、開放包容的遷徙文化,也表現在大稻埕居民的宗教信仰上。
頂下郊拚後,隨著同安人移至大稻埕的廟宇有二,一是霞海城隍廟,建於一八五六年,是大稻埕地區最早的廟宇;一八六七年,郊商於民生西路與迪化街、面對淡水河口興建的慈聖宮,奉祀守護神媽祖,是大稻埕占地最廣的廟宇。一八六九年,茶商陳書楚從中國福建泉州府的安溪縣碧靈宮分靈法主公,與大稻埕慈聖宮、霞海城隍廟合稱「大稻埕三大廟」,也是大稻埕最高的廟宇。
除了佛教、道教信仰外,隨著英美洋商的進駐,基督教也在大稻埕落地生根。最早的教會首推大稻埕教會,由篤信基督教的著名大稻埕茶商李春生出資興建。李春生過世後,大稻埕後人為感念他的恩澤,於清代劉銘傳時期郵政支局舊址,捐建成立李春生紀念教會。

第四章 傳誠百年美味
作為十九世紀北台灣商業經濟中心的大稻埕,在忙碌的經濟活動外,美食的作用不僅在於填飽肚子,更與活絡的經濟活動相呼應;除卻達官貴人、富商巨賈出入的江山樓等高級餐廳,坊間巷弄的各式庶民百姓小吃,都在湯湯水水間,寫下時代的見證。時至今日,走在大稻埕,仍可見到許多自十九世紀傳承至今的精彩吃食,已經傳到第三代、甚至第四代,可說是大稻埕發展的最佳見證者。
在台灣,大凡庶民美食都與廟宇脫離不了干係,換言之,有廟的地方就一定有美食,大稻埕也不例外。以大稻埕的信仰中心霞海城隍廟為中心的美食就有林合發油飯、永樂雞捲大王、永樂米苔目、民樂旗魚米粉、茂豐杏仁露、六利春捲皮、永樂土魠魚羹、滋生青草店、姚德和青草號、正發青草舖等;延平北路慈聖宮周邊也聚集許多精彩小吃,像是四神豬腸豬肚湯、鯊魚煙、魷魚、佳興魚丸,以及鄰近的呷二嘴米苔目等。此外,民生西路上有全台第一家擁有高級音響設備,也是當時台灣重要的相親地的西餐廳波麗路、妙口四神湯;歸綏街上水蛙園仍可吃到當年精彩的福州菜與當歸豬腳;永樂國小旁,有全台灣平均年齡最大的排隊人龍,衝著賣麵炎仔而去;往迪化街底走去,就能聞到飄香百年的李亭香餅店的咖哩平西香氣,間雜著隔壁的江記華隆肉角香。

第五章 獨領文藝風騷
提到大稻埕,很多人想到的可能是茶香歲月、南北貨、中藥材和布匹等商業貿易或批發面貌。台灣庶民史專家同時也是「大稻埕囝仔」的莊永明表示,大稻埕除了是商賈之地和貿易中心,也是台灣現代化思潮的起始點和新文化運動的胎動地。例如:推動抗日民族運動的「台灣文化協會」、「台灣民眾黨」、「台灣工友總聯盟」都與此地有緊密的地緣關係,而近代的美術、音樂、文學、新劇、歌謠及電影等,也大多以此地為活動中心。抗日英雄蔣渭水、作詞家李臨秋和周添旺、作曲家鄧雨賢、布袋戲藝師李天祿、辯士詹天馬……等,皆曾在這個歷史舞台留下痕跡。
隨著新文化運動的風起雲湧,各類大眾文化娛樂活動也在大稻埕百花齊放。其中又以延平北路為重要軸線向周邊延展開來,酒樓、餐館、劇院、書局林立,也形成特殊的文化沙龍、酒家文化,以及歌謠及戲曲的文化重鎮,更成為台灣最早的書街。台灣通史作者連雅堂的「雅堂書局」、台灣共產黨老黨員謝雪紅的「國際書局」,以及蔣渭水的「文化書局」都位於此處,刻畫出當時大稻埕獨特的社會風貌及時代氛圍,也見證大稻埕的繁華。可惜的是,隨著台北由西往東發展及諸多因素,曾經引領風騷的文化娛樂記憶座標,大多已經凋零而不復見。
不過,如今還是可以從一些地方窺見大稻埕過往的文化娛樂遺痕。例如莊永明家族老宅「莊協發商店」(大稻埕千秋街店屋),就位於以往貴德街「港町文化講座」隔壁,此所在地可說是「轉角都是歷史」。李春生紀念教堂、李臨秋故居、稻江歌謠醫師林清月舊診所、茶商吳文秀故居等,皆位於此處。二○○五年大稻埕千秋街店屋被列為市定古蹟後,莊永明以此為文化基地,也曾在亭仔腳開辦「港町文化講亭」講座,獲得不少迴響。
此外,林柳新紀念偶戲博物館、大稻埕戲苑等地,依然承襲傳統文化香火。而位於延平北路上的「舊仁安醫院」,則為台灣第一棟全棟完整保存及捐贈的醫生館,它與蔣渭水開設的「大安醫院」相隔不遠,可說是大稻埕新文化運動的見證者,如今則成為推動社區營造的新堡壘。

第六章 年貨百年風華
提起迪化街,許多人馬上就脫口而出「啊,就是年貨大街嘛!」的確,位於大稻埕的迪化街,從清末至今,一直都是台灣南北貨、茶葉、中藥和布匹的批發貨集散地;而1996年起推動的「台北年貨大街」,更是一舉將迪化街與「年貨大街」畫上等號,每逢歲末,上迪化街辦年貨,幾乎成了北台灣人的全民運動。堆疊成山各式食品乾貨、五花八門的試吃產品,吸引爆滿的人潮,也讓年節氣氛high到最高點。
在琳瑯滿目的年貨中,最常聽到的就是「南北貨」,幾乎是家家戶戶必定購買的年貨。相傳「南北貨」一詞是由清代的「南北郊」演變而來。清朝時期,台灣商人做生意多半透過「郊」,也就是今日同業公會的組織來進行買賣,當時運送到南方的貨物,稱為「南郊」,反之稱為「北郊」,運送的貨物,便稱為南北貨,表示貨物銷售的對象遍及台灣各地,另一方面也有貨物來源廣、品項豐富,東西南北均齊備之意。清代時的南北貨大多由大陸進口,貨源與品項較為單一;日治時期,由於日本物資輸入免稅,南北貨的來源多半以日本為主;光復後,南北貨的來源日趨寬廣,世界各地的貨品齊聚,種類也更複雜,使得南北貨成為迪化街最鮮明的代表。
以迪化街為主的年貨大街,商家販賣的商品也有所區隔,面對琳瑯滿目的年貨,該如何選擇呢?只要把握住「看」、「聞」、「摸」三大原則,就能輕鬆選購超值年貨。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792
絕版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