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流動風景:香港文化的時代記認(簡體書)
滿額折

流動風景:香港文化的時代記認(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28 元
定價
:NT$ 168 元
優惠價
87146
絕版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 洛楓所著的《流動風景(香港文化的時代記認)》書寫的香港文學論述 。
; 《流動風景(香港文化的時代記認)》第一部分通過“文化閱讀”的方 法,透視香港文學寄存的生態環境,或因應社會事件而作出的時代回應。
;第二部分從作家個體生命的經驗出發,勾勒眾多不同的呼喚聲音,如追尋 自然的吶喊、抒發自我的家國之思,甚至是詠物的靜觀、愛情的省思,看 詩的詠唱如何拍動城市時刻躍動的心跳。第三部分采用短小的篇幅、輕松 的筆調,評述香港文學一直流動的點線面,從牽涉兩岸三地政治的小說, 到繾綣個人情色想像的詩歌,從女性靜默的敘述,到男性交身的性別建構 ,共同編織縱橫交錯的年代喧嘩——這些都是彌足珍貴的,因為在世界遼 闊的版圖上,沒有一個地方像香港這樣經歷如此不完整的殖民與解殖民經 驗,以及異常的城市發展;這些經驗不因年月的流逝而變舊,亦不因空間 的改換而消亡。
;

; 簡體版自序 手書的風景線 洛楓 這是法國文論家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在非常詩化的個人傳 記《羅蘭·巴特》中的片語。說是詩化,因為內里的敘述抒情、充滿巧 喻和比興;說是片語,因為作者的文字十分斷裂和不依常規,就這樣建 構了他的童年記憶、學習與寫作生活,以及對生命和藝術的哲思。他將 自己也看成一個文本(Text),通過“閱讀”和“書寫”作自我審視,文 本織成的網穿梭過去與目前,網羅想望與將來,勾成作者奇異的身 影——一直以來常常沉迷于羅蘭·巴特的書寫世界,不但讓我增長見 識、磨練思維,同時也提升空想的層次、玩味語言表述在不可能之中的 可能,他的論述風華照見我一路走來的寫作歷程,點點滴滴皆有回光返 照,我愿在這里追本溯源,為這本《流動風景:香港文化的時代記認》 重頭細認書寫的來龍去脈。
; 本書來自2008年的《請勿超越黃線:香港文學的時代記認》,由香 港文化工房的袁兆昌出版,收錄我從1989年到2002年間有關香港文學 的評論文字——我屬于“板蕩的世代”,和我的父母不同,沒有經歷走 難、移居和暴動的日子,卻在成長的青蔥歲月里碰遇不同的“界線”: 剛上大學的時候,英國政府和中國政府簽署《中英聯合聲明》,每日翻開 報章滿眼盡是“大限”和“終結”;在美國博士學位還未完成便趕回來 看“九七回歸”,卻只看見了煙花、華服、彩燈和暴雨……板蕩的世 代,生活于歷史的“翹翹板”上,兩頭不是岸,中間也沒有可以立足的 支點,只可以繼續偏離、彳亍和繞圈。因此,這本文集書寫的香港文學 論述,沖撞無數的時代界線,并從文化身份、本土意識、解殖民化、家 國之思、香港地區與中國內地的關系、歷史再現,以致日常生活的政 治、個體抒情的聲音、性別與情色、城市與自然等議題,盛載沿路風景 的變遷。論述的作家和作品橫跨不同的年代,卻有著對香港社會、政 治、文化、民生、經濟共同的關懷,他/她們或以詩歌辨認自我,追思 家國,或借用小說虛幻的場景建構現世的理想藍圖,或通過別人的故事 演說城市的盛衰起跌,或跨越文化、地域的疆界,尋認香港的歷史面 貌——第一部分通過“文化閱讀”的方法,透視香港文學寄存的生態環 境,或因應社會事件而作出的時代回應。第二部分從作家個體生命的經 驗出發,勾勒眾多不同的呼喚聲音,如追尋自然的吶喊、抒發自我的家 國之思,甚至是詠物的靜觀、愛情的省思,看詩的詠唱如何拍動城市時 刻躍動的心跳。第三部分采用短小的篇幅、輕松的筆調,評述香港文學 一直流動的點線面,從牽涉兩岸三地政治的小說,到繾綣個人情色想像 的詩歌,從女性靜默的敘述,到男性交身的性別建構,共同編織縱橫交 錯的年代喧嘩——這些都是彌足珍貴的,因為在世界遼闊的版圖上,沒 有一個地方像香港這樣經歷如此不完整的殖民與解殖民經驗,以及異常 的城市發展;這些經驗不因年月的流逝而變舊,亦不因空間的改換而 消亡。
; 開首提及羅蘭·巴特的話語,說當我在書寫的時候,“文本”即奪 取了敘述的延續性!那是一種自我融入的書寫狀態,文字剎那活起了自 己的生命,主宰敘述、描繪、論辯的流向,帶點身不由己,同時又物我 兩忘,這正是我用筆書寫香港的情狀呢!是的,是用筆書寫,我不懂中 文電腦打字,向來都是手書原稿,這“手書”的情境猶如巴特所言那 樣,即使是理論的建構,也讓“自我”涉入甚深,由眼觀、手動,然後 意隨心發.便完成了香港這座城市的七色圖像,時而青春律動滿溢朝 氣,時而暮靄沉沉仿佛風燭殘年。香港的故事、心事.連著歷史的血 肉、時間的淪海桑田、空間的崛起又倒下,輾轉留下斑駁的痕跡,而我 的“手書”既有個人文化背景的視點所在,也有主體情愫的牽纏,總希 望視點不是盲點,縱然只從一山一水量度海岸的變遷,只從一詩一文浮 照街頭的燈火,甚至只憑一些市聲的交迭勾勒日常生活的剪影,但仍希 望能用鮮活的文字網住香港稍縱即逝的流動風景。
; 2011年10月1日 香港

目次

社會政治的回響 從“解殖民化”到“本土意識”的探索 ——論20世紀70年代香港專欄文化的歷史及社會脈絡 歷史想像與文化身份的建構 ——論西西的《飛氈》與董啟章的《地圖集》 蒼涼與溫暖 ——論李國威的抒情自我與家國之思 個體生命的呼喚 妳仍會駐足而歌嗎? ——論吳煦斌追尋自然的聲音 渾圓的實體有自己的重量 ——論王良和的“詠物哲理詩” 談談情、說說詩 ——論香港情詩的風貌 年代的喧鬧 破甕觀樹:讀葉輝的散文集 詩說香港:讀《舒巷城卷》 實驗語言敘述的可能:讀《香港文學小說選》 明信片的愛情與政治:讀也斯小說 語言的靜默:談吳煦斌的小說 詠物的散文:讀吳煦斌的《看牛集》 關于“物”的故事:閱讀三個魔幻的文本 邊界、媒界、文類的跨越:談“文化視野叢書” 閱讀角度與作品意義:讀董啟章的《安卓珍尼》與《雙身》 性別與文化的本位意識:談游靜的《裙拉褲甩》 城市·小說·世俗生活:讀董啟章的《V城繁勝錄》與《The Catalog》 情色地圖:讀昆南的《戀石別曲》與《絕兇之艷》

書摘/試閱

; 從“解殖民化”到“本土意識”的探索 ——論20世紀70年代香港專欄文化的歷史及社會脈絡 前言:從“專欄小說”與“書寫香港”談起 1975年,西西的小說《我城》在當時香港由劉以鬯主編的《快報》 副刊上連載,每天一千字,字間鑲嵌一幅畫和幾個字,平行拼貼,從1 月30日至6月30日,連載略近半年,數數是一百五十天。1977年,也 斯的中篇小說《剪紙》同樣也在《快報》上連載,從4月到5月,幾近 兩個月。香港重要的小說都是在報紙上連載的,除了《我城》與《剪 紙》外,劉以鬯的長篇力作《酒徒》于1962年連載于《星島晚報》 上,而西西後來的《美麗大廈》也是于1977年間刊于《快報》的副刊 專欄上,此外,劉以鬯大部分的中篇小說都是連載于不同報紙的副刊 上,像1960年連載于《成報》的《亞財與細女》、1969年連載于《明報 晚報》的《鏡子里的鏡子》。由此可見,香港報紙的副刊專欄,乃孕育 香港文學及培養香港優秀作家的重要園地。
; 西西的《我城》與也斯的《剪紙》,最初是以報紙副刊的專欄形式每 日連載,書寫香港20世紀70年代的面貌,前者以童話的寓言格局,涵 蓋整個香港社會發展的重要脈絡,或正面批評香港的清潔運動、教育問 題、語言及文化身份的疑慮,或側面映現中東石油危機與越南難民問題 對香港生活及經濟的影響;後者透過魔幻寫實的手法,配合精神分裂的 書寫,呈示70年代末期的香港在踏人80年代的時候所面對的困境,當 中包括資訊社會的發達及其對社會人際關系的異化、商業文化潮流帶來 的生活幻象,以及城市高度的發展對香港地貌與精神文明的破毀,等 等。換句話說,《我城》和《剪紙》的連載,是以報紙的專欄形式,逐日 逐日的書寫和建構70年代的香港,是與每日發生的社會大事及副刊上其 他形形色色的專欄文字,一起出現或互相對照的,這是香港專欄文學的 特色。從《我城》與《剪紙》書寫香港的連載特性,聯系香港專欄文學 的文化色彩,確實是一個有趣而又亟待探討的話題,譬如說香港報紙副 刊專欄的歷史發展到底如何?專欄的文學性與文化意義又在哪里?作為 一種媒體,專欄如何發揮它的社會功用與文化反思的能力?寄存于新聞 報紙之中,副刊的空間又如何與社會現實息息和應或參差比對?這個篇 章,沒有企圖在狹小的范圍內解決上述龐大的提問架構,卻只嘗試通過 對70年代兩份報紙——《香港時報》及《快報》——不完整的閱讀, 整理當時副刊專欄的文化面貌,以及處身其中的歷史背景、社會脈絡和 世界局勢,當中涉及的議題包括:自1967年暴動以來的“解殖民化”過 程(the process of decolonization)背後隱含的殖民體制,70年代香 港“本土意義”(local consciousness)在不同文化范疇上的成長與蛻變, 香港社會結構與經濟模式的轉型對大眾生活的牽動,中國內地及世界局 勢的變化對香港的影響,同時,也探討在以上種種的沖擊下,報刊專欄 與日常生活的關系,以此作為探討香港70年代文化面貌及風采的一個切 入點。
; 1.政治改革與社會建設 20世紀70年代的香港,是從五六十年代“難民社會”發展至注重 本地建設的時代,也是下開80年代社會豐裕的基礎。所謂注重本地建 設,指的不但是港英政府自1967年“暴動”以後,實施一系列企圖安定 民生、建設的措施,而且還指向在各種社會運動沖擊及各類普及文化迅 速發展的帶動下,香港文化的本土意識與本土身份的探索與確認的階 段。70年代的香港,有別于五六十年代的難民社會,造成差異的因素眾 多,除了是人口結構(從內地移民到本地成長的一代)與經濟模式(從 轉口貿易到工業制造到金融業發展)的轉變以外,施政的方向、社會運 動的訴求以及中國局勢的轉變等,都是主因,其中尤以1967年的“暴 動”最為分水嶺及轉捩點。
; 不少論者認為“六七暴動”是香港歷史重要的轉折,轉折的跡 象,除了是港英政府為粉飾太平、轉移公眾視線而籌辦的“香港節” 與“工展會”等活動的表象以外,重要的還是英國政府對香港殖民地政 策的調整,如何通過表面的解殖化的施政方針與本地化的社會建設,進 一步加強治理香港的穩定力量。從1967年到1979年,處理香港事務的 港督是戴麟趾(Trench,Sir David Clive Crosbic,任期:1964—1971)與 麥理浩(Maclehose,sir Cranford Murray,任期:1971—1982),其中尤 以麥理浩的影響性最大。他的建設香港計劃固然重要,但他以出身外交 一部,第一個駐外大使身份調任港督,打破歷來港督出身軍部將領或資深 殖民地官員的慣例,也不容忽視,事實上,麥理浩曾于第二次世界大 戰前在中國工作的經驗,實在有利于他在70年代的任期內,試圖解決香 港在1997年後的前途問題。
; 從1971年到1979年,麥理浩推行一系列建設香港的計劃——房屋 方面,1972年宣布十年建屋計劃,投資80億元,成為香港有史以來最龐 大的公共發展計劃;其後,又在1967年推出“居者有其屋”計劃,協助 中、下人息家庭解決住屋問題。基建方面,1972年海底隧道正式通車, 1975年11月開始動工建造地下鐵路,第一期工程提前在1979年完成。
;城市規劃方面,從70年代初期的“衛星城市”構思,到70年代末期 的“新市鎮計劃”,標志香港城市與社區面貌的急劇拓展。教育方面, 1972年籌建理工學院,1978年實施學童享有“小學六年、中學三年” 的“九年免費教育”。社會事務方面,1972年發起“全港清潔運動”, 1973年舉行“撲滅罪行運動”。文娛康樂方面,1977年舉辦第一屆香港 國際電影節及落成香港藝術中心。
; P3-6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46
絕版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