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Make:Technology on Your Time 國際中文版03
滿額折

Make:Technology on Your Time 國際中文版03

商品資訊

定價
:NT$ 380 元
優惠價
90342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38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10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Make》是一本協助讀者將「自己動手做」DIY的概念,運用到生活中所有科技領域的雜誌書,內容涵蓋範圍包括:汽車、玩具、電子、機器、樂器、攝影、木工家具與戶外活動等產品的製作。此外,每本《Make》都有著令人興奮且多樣化的專題,讓您隨時隨地都能發揮創意充分活用各種科技,盡情享受改造、破解與重組科技的成就感。
本書透過生動的實物照片、精美的插圖與簡單易懂的文字描述,深入淺出地一步步教您如何做出這些專題企劃作品。更把製作所需的材料、金額、時間與購買來源等資訊,鉅細靡遺地標示出來。
這不但是一本適合高中以上大專院校進行科技製作活動的聖經,也是一般社會人士培養休閒嗜好或是假日親子活動的優良讀物。還有,如果您正在尋找科技產品創新的點子卻遍尋不著,《Make》裡的精采內容絕對不會讓您失望。

本書特色
教您活用蛋殼的方法!
讓您的舊玩具能夠變出新把戲
讓ROOMBA吸塵器搖身一變成為無線遙控監控裝置!
能夠以電磁線圈供電的跳舞機器人和感情豐沛的機器人樂隊!
教您如何直接從宇宙獲得正確的時間!
教您如何利用iPhone與mbed演奏MIDI樂器!

作者簡介

歐萊禮(O'Reilly)

O'Reilly媒體(O'Reilly Media, Inc.)是全球著名的創新科技資訊提供者。自1978年以來,業界領袖和電腦玩家都是透過O'Reilly的書籍、研討會和網站向全球展示最新的電腦科技。該公司既是出版開放原始碼書籍的先驅之一,也常承辦許多開放源始碼社群的研討會議。出版圖書的選題範圍現在也擴大到數學、心理學、旅遊、日常生活和職業發展等。

譯者簡介
Dana

自2006年開始翻譯工作,與國衛院,工研院、農委會、Garmin等公司合作,並多次擔任國外會議隨行口譯之職務。

丁雍

輔仁大學翻譯學研究所畢業,依然在翻譯之路上潛心修行。(About.me/shizuku)

江惟真

畢業於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廣告所,現任職某電子業國外業務。

林品秀

畢業於東吳大學日文系、東京學藝大學教育學研究所。興趣是戲劇、閱讀、接觸新鮮的文化或事物。關注動物以及異種文化議題。現為自由翻譯與口譯者。

范眠

機械碩士,曾當過工程師和科技記者,現專職翻譯與採訪寫作。
許郁文:輔仁大學影像傳播學系畢業。曾擔任日商多媒體編輯與雜誌日文編採記者,目前為專職譯者,並且仍不斷持續進修中。

許郁文

輔仁大學影像傳播學系畢業。曾擔任日商多媒體編輯與雜誌日文編採記者,目前為專職譯者,並且仍不斷持續進修中。

曾吉弘

CAVE教育團隊專業講師。著有多本機器人程式設計專書。

程永佳

日本橫濱國立大學碩士畢業,雖然專業領域是商業財經方面,但對其他領域的翻譯也有興趣。嗜好是看漫畫、動畫、小說、電影、歐美影集與自助旅行等。

黃俞菱

日本京都大學理學碩士,日文檢定一級。對科學領域有興趣,專長為生物學。

目次

Columns
Welcome:我們把機器人變好玩了!
Make Free:籬笆裡的庭園 vs. Maker大軍
Making Trouble:氣動機器人:會走路的充氣城堡
Country Scientist:創業!PC革命的起源
Remaking History:觸發科學革命的電池――丹尼爾電池
Maker’s Future:桌上戰爭,紙、筆的戰爭

Special Section
桌上型切割工廠:Craft ROBO
走馬轉輪:製作轉動畫格就能欣賞動畫的新玩具
Craft ROBO的第一次:初次購買或使用Craft ROBO的參考指南

Make:ROBOTS!
小黃打鼓機
把一台舊式ROOMBA吸塵器搖身一變成為網路控制的無線遙控監控裝置
SPAZZI:以電磁線圈供電的跳舞機器人
神之爪:能遠端控制的機器人握爪
讓舊玩具變出新把戲
恭迎機器領主:Quadrotor狂潮

Make:Projects
水母箱
PS/2/YOU
氦氣球照相「衛星」
小怪獸

DIY
一吹就發光的空瓶螢火蟲
觸控工作桌
迅速實現好點子:mbed高速成型方法
mbed開發者專訪
從宇宙獲得正確的時間:GPS網路時鐘
利用iPhone與mbed演奏MIDI樂器
Make:r×Maker工作道具與素材的改良設計

Maker
Made on earth
面面觀
類比式樂器大師
方向燈與唱盤
以電鑽動力驅動的未來三輪車
雷射切割與壓克力的夢幻結合
活用蛋殼的方法
手工製作桁架式望遠鏡
建置駭客空間(Hackerspace)的方法
用雷射光擊落害蟲
在火山集合的無人觀測機器人
完成藍Pad的過程
1+2+3 簡單的牛奶塑膠
1+2+3都市型求生按鈕
將開放原始硬體當成一門生意經營――Seeed Studio的現在
TOOBOX
HOMEBREW

書摘/試閱

我們把機器人變好玩了!
文/戴爾‧多爾蒂、譯/江惟真

今年五月的一個週末,在加州灣區舉辦的Maker Faire吸引了超過100,000人前來參與這場盛會,他們都是為了頌揚創意、修修補補,以及DIY的精神而來的。對於在這短短的六年內,Maker Faire的活動規模能有如此驚人的成長,我感到十分自豪。這是一個非常大的信號,顯示藉由持續邀請更多的人來參與這種maker的活動,讓他們分享其他maker的作品,並成為一個maker,如此的良性循環使得maker活動的影響力變得愈來愈大。極巨大的創意能量從Maker Faire不斷地溢了出來:這種創意能量的來源非常廣泛,其中也包括非常強烈的個人動機,而這些創意能量正往四面八方擴散。
在Maker Faire會場上一位記者朋友問了我有關「有用的發明」和「實務的應用」在哪的問題。我當下必需想一會兒,然後回答他說,在Maker Faire裡所出現的大多作品,實用性多半少一點,而有趣性則會多一些。就像是從小朋友的眼睛瞧這個世界,像厚紙板這類的平凡無奇的物品也能拿來玩許多遊戲。換句話說,您的想像力有多大,力量就有多大。
我們總是習慣把發明和創新看待成十分嚴肅的事情,這常讓我們見樹不見林。把時間回到1876年,當時亞歷山大・格雷翰・貝爾(Alexander Graham Bell)的電話專利被專利審查委員駁回,駁回的理由是這種設備「不切實際」、「傻瓜發明」、「不過是個玩具」……等(其中讓我覺得最經典的理由是――我們國家的信差很多)。這正說明了我們往往難以預見科技未來會給人們帶來什麼樣的生活新體驗。
人們對機器人有個刻板印象,認為它們是一種勞動替代工具,是設計來代替人類做些無聊的、重複的工作,而這些工作是人類非常不喜歡從事的。反烏托邦者則認為,未來的世界將由機器人所統治,因為它們能做所有的工作,機器人根本不需要人類。
但是機器就不能好玩有趣嗎?不能成為娛樂,甚至模仿我們嗎?答案是肯定的,大多數的科技在我們生活中就是用來玩樂的,而這玩的過程就是將科技個人化的過程,不管是車或是電腦。我不知道IBM是花了多少時間才認知到個人電腦裡的接龍遊戲有多受人們歡迎。
像iRobot公司的Roomba自走吸塵器這類的家事型機器人已不稀奇。但自從這個吸塵機器人問世後,玩家們就把它當成一種玩具。本期<Roomba偵察機計畫>(第49頁)就把Roomba當作移動平臺,加上無線網路和攝影機,就變成了整人用的偵查機器人。這樣的機器人有用嗎?也許。好玩嗎?非常!
「機器人難道能跳舞嗎?」本期第56頁提到的Spazzi機器人會用一段律動回答這個問題。這款娛樂機器人――Spazzi是由BeatBots公司的馬瑞克.麥克洛夫維奇(Marek Michalowski)所開發的。然而在這款娛樂機器人的背後卻有個非常嚴肅的思維。BeatBots同時也開發了一款名為Keepon的機器人,它是一顆能做出一連串表情的黃球,能和兒童進行非語言的互動。許多研究人員常把Keepon機器人應用在許多自閉症兒童的研究,以了解這些兒童對社會線索的反應。
DJ Sure的<老機器人新把戲>(第66頁)介紹如何用藍芽EZ-B機器人控制器將笨拙的狗狗迪各(一種自走挖掘玩具)變成能追逐紅球,並服從你聲音指令的機器人。我想一定有人會將它改裝成能夠追逐車輛的機器狗。
《MAKE》介紹的遊戲機器人其實也反映了許多關於我們人類的訊息,關於人們如何用自己的想像力去創造。我們訓練狗兒接球撿球,聽懂我們的指令,呼之即來,當我們坐在常坐的椅子上時,狗兒會有默契地在椅子旁趴下。同樣的,機器人也將成為我們的陪伴,展現學習能力,讓我們開心。
※ 戴爾‧多爾蒂(Dale Dougherty)是《MAKE》的創辦和發行人。

氣動機器人:會走路的充氣城堡
文/沙爾‧葛瑞菲斯、譯/江惟真

有時候我覺得自己真是個偽宅男,不然就是個少長兩段基因的怪胎。我看科幻小說,但對太空探險並不是特別感興趣,對機器人也沒有很關注。但我現在竟然在美國國防高等研究計畫局(DARPA,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做機器人專案,這真是件奇怪的事。
我想我不喜歡機器人的原因在於,它們就是沒太大用處卻又很複雜的機器,此外還很容易壞又很貴。我喜歡簡單耐用的東西,我認為東西的價格不應該超過它們的價值。
而我現在做的(和我的夥伴們,包括Jack Bachrach, Geoffrey Irving, Pete Lynn和其他來自Meka Robotics公司的好人們),卻是非常柔軟聽話、輕巧又便宜的東西。沒有關節,沒有伺服系統,只有肌膚――能充氣的肌膚。
有很長的一段時間我迷上可以充氣的東西,著迷於它們極高的強度重量比(它們的質量很小卻可以承受很大的重量)。我也很愛挑戰所謂的人身安全設計(對人類和地球都是無害的)。生物既不使用金屬也不使用伺服機,自然界有其他更有趣的選擇。
我們要發明一種新的促動機制,做為機器人的血管系統。這個系統必須是可以流動的――和空氣或水可以協調運作得很好,藉由泵浦的推動空氣或水,可以改變肌膚的面積,以及有效果產生。我們想到的第一個促動機制是腳踏車輪胎的內胎,只花不到五塊美金就完成第一個模型。
下一步的試驗,我請我姐姐把我送給姪女的自製四吋高充氣大象還給我。當我拿到那隻大象後,Pete則熬夜把一些「肌肉」縫上去,一兩天內這隻大象就有了四條可以走路的腿了。它真的是可以走路了,速度大約一天一英里,但總算是踏出第一步了,而且走起來一點也不像機器人,更像是生物體的移動方式。一個走路的充氣大象聽起來有點怪,但它真的做到了。我們拿起筆和紙計算了一下,紙上的數字告訴我們,這樣的移動模式可以有更大的力量、更好的移動速度、重量更輕,而且製造成本還能更便宜。
生物既不使用金屬也不使用伺服器,自然界有其他更有趣的選擇。
下一個模型目標是讓一個人類騎在大象背上,並且讓這隻大象看起來不像大象。我們花了不到一周的時間完成改裝,所用的零件花費加起來不到美金一千元。這個15英尺長、5英尺高、縫著28個肌肉促動器(六條腿各有四個,四個在軀幹上)的機器人,也成功地能自行走路了(在爆了幾個肌肉促動器後)。
我很喜歡機器人可以用縫的這個概念,喜歡它們可以既不增加重量、也不會產生尖銳的部位,更不會用到價格昂貴的零件。最棒的是,我喜歡這個智力與創意的挑戰。他們充滿彈性的運動與膜狀結構無法用CAD軟體去設計,我們必須完全自己來;也沒有任何分析和模擬的方法,我們必須全部重新發展。大家從來沒看過充氣城堡會走路的吧,我們做出來了!我們把這個奇怪的新式機器人叫做「氣動機器人」。
雖然我不知道機器人社群會不會喜歡這個氣動機器人,或是想去了解它。但不管如何,這不是我開發它的原因。真正的原因大概是,如果我還給我姪女一個可以騎去上學的充氣大象,她應該會原諒我之前把她的充氣大象收回去吧。
※沙爾‧葛瑞菲斯(Saul Griffth)是otherlab.com的首席麻煩製造家。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42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