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節】 單本79折,5本7折,優惠只到5/31,點擊此處看更多!
大國諸城:21世紀中國城市與區域競爭(簡體書)
滿額折

大國諸城:21世紀中國城市與區域競爭(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45 元
定價
:NT$ 270 元
優惠價
87235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7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在新的世紀里,各個城市蜂起爭雄。如何避免盲目發展,如何在未來競爭中實現新的飛躍,于是成了各個城市和區域最為關心的話題。上海的發展潛藏著怎樣的危機?北京到底需要拆分還是合并?珠江三角洲的邊地如何實現騰飛?思考這些疑問的過程就是探索中國各類型城市和區域發展之路的過程。
羅天昊編著的《大國諸城》從類型著手,研究了全國幾大富有代表性的城市及區域的發展之路,剖析了其各自發展的短板和可取之處,《大國諸城》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中肯的建言,由此為中國的城市和區域發展提供最為全面的建設智慧。

名人/編輯推薦

外國人看中國,永遠是鐵板一塊。其實,地域和板塊從來都是中國改革和發展的一條重要線索。羅天昊編著的《大國諸城》從城市競爭的角度前瞻中國之未來,視角獨特,觀點獨到,有拼圖而見全局之妙。
二十年前有學者以《城市季風》梳理了當代中國各地的人文風貌和社會百態,如今青年學者羅天昊則從更開闊而現實的角度,梳理了中國各區域的競爭與發展方略。

中國需要現實意義的發展方略
大國崛起,猶未競時。
改革開放凡三十余年,中國已歷滄桑巨變,實現了狂飆突起式的飛躍,亦崛起了一些粗具實力的經濟區域,如早年的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環渤海經濟圈,而在這些比較發達的區域,也崛起了所謂的“北上廣深”。特別是珠三角的崛起,帶動了中國經濟的整體騰飛,但是,由此也帶來了東部沿海與內地發展的不平衡。
與社會經濟發展戰略領域的“先富帶動後富”相對應的是,中國的區域發展,自改革開放以來,奉行非均衡發展戰略,即優先發展東部沿海,然後輻射到中西部。
自2008年以來,中國先後將十幾個區域規劃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自珠三角一體化發展發軔,至海峽西岸經濟區、關中一天水經濟區、橫琴島總體發展規劃、江蘇沿海、圖們江、黃河三角洲,以及郡陽湖生態經濟區、皖江城市帶、海南國際旅游島,乃至最近的新疆、西藏振興,成渝經濟區開發等,從東至西,從南到北,幾乎全在國家發展戰略的棋局之中。
在中國從非均衡戰略走向均衡戰略的時候,各個城市的蜂起爭雄,將所有的城市與區域,都拋入競爭的汪洋大海之中。
如何在未來競爭中實現新的飛躍,是各個城市和區域普遍關心的話題,鑒于此,關于中國城市競爭的研究,逐步成為具有時代特色的顯學。
上海的未來危機在哪里?
香港為什么會在最近十年衰落?
北京到底是需要分拆還是合并?
天津與廣州如何掙脫“老二”的宿命?
武漢何時實現中部崛起?
十三朝古都洛陽如何走向未來?
臺灣未來是否會沉沒?
為什么中國需要浙江經驗?
山東模式的局限在哪里?
珠三角的邊地如何實現騰飛?
貧窮是革命老區的天命嗎?
思考這些疑問的過程,就是思考中國未來各種類型城市發展戰略的過程。而如果我們能夠找到這些富有代表性的城市和區域的發展之路,則中國的未來之路,盡可了然于胸。
目前,關于中國城市和區域的研究機構,分為幾個領域:一個是體制內的戰略研究機構,如發改委、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等一些全國性的智囊和戰略部門;一個是社科院、高校等跟蹤研究中心,如清華大學長三角研究院、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社科院每年還有一個中國城市競爭力排名;還有一個就是各個地方政府的相關部門,如發改委,一些發達地域設立的發展局等。而來自民間的力量則非常少見。這次,青年學者羅天吳作為一個獨立研究者,他的出現,非常可貴。羅天昊在長江商學院工作過,有一定的學術功底,同時,還在中央直屬刊物《求是》系統工作過,熟悉大眾媒體的傳播形式。看他對于中國城市與區域的研究,十分養眼,既有獨到的觀點,嚴密的論證,同時語言形式活潑,富有沖擊力,這是非常難得的,其活力與蓬勃的激情,也是一般研究者所缺少的。
此外,近年來,雖然有大規模的國家戰略出臺,各地關于未來的規劃也十分火熱,但是,目前中國還沒有一個關于未來城市和區域發展的整體戰略,這是自20世紀孫中山《建國方略》之後新中國所缺少的。羅天吳對于中國城市與區域,存在著一種宏大的設想,專門將城市與區域進行了分類,欲探究各種類型的城市都有怎樣的發展戰略。看得出他對于《建國方略》的推崇,也看到兩者之間某種傳承的影子。雖然不盡完善,而且他所處的位置與閱歷,都不足以思考引領整個國家戰略,但是,年輕人有這種抱負,是值得肯定和鼓勵的。
人年輕的時候,多走一些城市,是有好處的。羅天昊在定居北京之前,在廣東、貴州、上海、浙江、重慶等地就職,有在眾多城市工作的經歷,是非常少見的。這也使他對于中國的城市發展有更深切的體悟。這本書,也才可以有血有肉,不僅僅是枯燥的文字。同時,各種城市的生活經歷,也更有利于開闊眼界,洞察各自的利弊,同時互相借鑒。
此前,我對于羅天昊并不太認識,經過朋友介紹,才逐步了解大致,羅天昊執後輩禮,登門請教,感其誠意,就此聊作一表。為他作序,含有鼓勵之意,中國未來的發展,需要來自民間的力量,特別是需要來自年輕人的力量。這是我多年以來,一直所倡導和希望的。

目次

序 中國需要現實意義的發展方略
自序 順天時,應大勢
前言 大國崛起需要經國方略
第一部分 直轄市:未來之路該如何繼續
第一章 上海能否成為中國的龍頭
第一節 上海“遠東中心”夢已遠?
第二節 民營經濟不振是上海的大息
第三節 政治地位過高制約上海經濟發展
第四節 打造大上海需再移民萬
第五節 內地化使上海失去靈魂
第二章 廣州vs天津:誰是中國的第三大中心
第一節 亞運會vs達沃斯:城市營銷的比拼
第二節 尷尬的老二
第三節 從重到輕vs從輕到重
第四節 北部灣vs圖們江:來自未來時代的競爭
第三章 北京需要“小鎮式繁榮”
第一節 分拆北京,大勢所趨
第二節 北京需借鑒廣東“小鎮模式”
第四章 重慶是“大城市”嗎
第一節 “紅色“并非重慶唯一色彩
第二節 “重慶人的重慶”
第三節 經濟實力不足使重慶大而不強
第五章 改革中國的直轄市模式
第一節 直轄市政治地位應全部降級
第二節 中國可設十大直轄市
第二部分 浙魯粵轉型:騰籠換鳥,還是立地成佛
第六章 中國需要“浙江試驗”
第一節 浙江傳統產業:轉型絕對比轉移重要
第二節 浙江“狼群經濟”的困境與突破
第三節 浙江企業需以全球應對全球
第四節 浙江文化產業:從“日照東南”到“日照中天”
第七章 山東:向南向北的困惑
第一節 青島何時成為“輕島”
第二節 日照:善借大勢才能後發先至
第三節 山東呼喚更多千億巨頭
第八章 浙江、廣東、山東的“海洋戰爭”
第一節 廣東先行一步,浙江暫且居後
第二節 戰略布局的比較
第三節 產業布局的比較
第三部分 中部城市崛起:如何挺起龍腰
第九章 武漢:百年一鳴?
第一節 武漢成為全國中心城市還需10年
第二節 武漢能否擔當中部崛起的龍頭
第三節 武漢直轄,大勢未成
第四節 武漢城市圈:從“攤大餅”到“架屋梁”
第五節 為何楚地無才
第六節 武漢光谷為何不光
第七節 武漢何時成為中國的“大陸中心”
第八節 武漢民營企業之殤
第九節 武漢更需“中端崛起”
第十章 迷失的洛陽:古都如何現代化
第一節 洛陽經濟結構需要三重轉型
第二節 洛陽還需提高城區聚焦作用
第三節 鄭州vs洛陽:誰是中原龍頭
第四節 泛中原經濟區的樞紐
第五節 全國第二大古都為何文化產業凋零
第四部分 產業轉移:中國的“中突西進”運動
第十一章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vs皖江城市帶:中國東部的“江湖之爭”
第一節 實力比拼,各有高下
第二節 區位優勢:集中長三角vs分散多方
第三節 定位差異:加速工業化vs發展與生態的平衡
第四節 高新及生態產業vs傳統產業
第五節 資金來源:產業吸引vs開放創新
第十二章 韶關、河源、湛江:珠三角的三角競爭
第一節 區位優勢下的未來定位
第二節 核心產業的優勢比拼
第三節 經濟活力的比拼
第四節 產業轉移的力度對比
第五部分 革命老區如何崛起
第十三章 紅安:老區經濟能否後發先至
第一節 貧窮是老區的“天命”?
第二節 小縣難酬大志
第三節 武漢能否成為紅安的靠山
第四節 東部產業轉移,遠水如何解近渴
第五節 撤縣設市何時夢圓
第六節 “第一將軍縣”何時名揚天下
第七節 紅安經濟何時騰飛
第八節 告別英雄時代
第六部分 澳門、臺灣地區的夢與痛
第十四章 澳門,風光不再
第一節 “東方拉斯維加斯”風光不再
第二節 “千年老二”的陰影
第三節 珠三角漸行漸遠
第四節 橫琴開發為時已晚
第十五章 臺灣的大陸化時代
第一節 “美臺體系”是臺灣崛起的根
第二節 “沉沒”的臺灣
第三節 臺海體系,從西方到大陸
第七部分 中國區域大戰略的誤區
第十六章 中國區域產業規劃的六大誤區
第一節 區域產業的重復競爭
第二節 高端崛起還是中端崛起
第三節 堅守傳統產業,還是開發新興產業
第四節 集中突破還是均衡發展
第五節 民營經濟是否繁榮
第六節 中速時代,中國區域發展如何破局

書摘/試閱

遺憾的是,歷史曾經給予上海機會,但上海沒有抓住。而從全球經濟格局和中國未來經濟發展趨勢來說,上海離中國經濟中心和遠東經濟中心的角色,已漸行漸遠。
上海關于“遠東經濟中心”的記憶,更多源自民國時期。不過,這種地位,乃是由特殊時勢造就的。
由于港口位置優良,1842年中英《南京條約》簽訂後,上海成為中國與英國進行貿易往來的通商口岸之一,此後,列強相繼在滬設立租界。租界的存在使上海在一定程度上未被戰火所波及,并享有實際獨立的地位和充分的國際聯系,進而成為東西方貿易交流的中心。20世紀30年代,上海超越香港及東京,成為遠東最繁榮的港口和經濟、金融中心,被譽為“東方巴黎”。
同時,上海離民國時期的首都南京很近。當時民國政府實行雙都制,南京為政治首都,而四大家族所掌控的幾大銀行的總行無一例外都在上海,上海因此成為事實上的經濟首都,集合了當時全國的經濟資源。
但是,隨著時世的變化,上海逐漸失去了優勢。
新中國定都北京,且以天津作為北京的屏藩,上海不再享有民國時期獨大的地位。在毛澤東時代,上海雖仍被“計劃”為中國經濟第一重鎮,但彼時的中國經濟發展遭遇長期停滯。矮子叢中,豈有巨人?
在2008年的全球城市國內生產總值排名中,東京高居全球之冠;首爾、大阪、京都、橫濱、名古屋、北九州、中國香港等亞洲城市均排在上海前面;中國臺北、新加坡則緊隨其後。
事實上,隨著日本、韓國等國家和中國臺灣地區的崛起,上海逐步衰落。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日本經濟迅速騰飛,東京逐步成為遠東經濟中心,作為世界第二經濟強國的首都,其國際影響力遠超上海。2008年,東京經濟總量幾近10倍于上海;20世紀70年代之後,韓國漢城(今首爾)逐步崛起,并于20世紀80年代借奧運會成為國際化大都市;香港和新加坡作為亞洲重要的自由港,其地位遠遠超過上海;隨著臺灣地區經濟騰飛,臺北、高雄等也成為亞洲重鎮。
20世紀之初,亞洲的重要城市唯東京、上海、香港;21世紀之初,亞洲城市卻已是群雄競起。上海雖著力打造東方之都,但其中心地位已被稀釋殆盡,光芒逐步暗淡。 在國內,上海的影響力亦被日益稀釋。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各地均已邁開發展步伐,而這種自發的、內驅式的發展在動力和持續性上,要遠勝于行政力量的計劃安排。
在改革開放初期,上海即失去先機,直到1992年才開始真正改革,這使得上海不僅落後于深圳及珠三角、長三角其他城市,甚至還落後于一些內地城市。珠三角的崛起,使當時的經濟中心從上海轉移到了深圳、廣州等城市。
而長三角的崛起,在一定意義上不僅沒有使上海的地位增強,反而使上海的區域性中心地位有所降低。自1978年以來,上海在長三角中的經濟份額,從近一半下降到只有1/4,而蘇州、無錫、杭州、寧波等城市卻發展迅猛。以蘇州為例,其占長三角經濟圈的經濟份額便從1978年的5.54%迅速上升到2006年的12.19%,經濟總量僅次于上海。而在制造業領域,長三角區域的其他城市更是全面超越上海。
中國區域經濟的群體性崛起,以及條塊式的政治與經濟體系,亦阻礙了上海成為經濟中心。P8-9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235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