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倒數三天!簡體曬書節單本79折,5本7折
聽寫詩人:木焱散文集
滿額折
聽寫詩人:木焱散文集
聽寫詩人:木焱散文集
聽寫詩人:木焱散文集
聽寫詩人:木焱散文集
聽寫詩人:木焱散文集
聽寫詩人:木焱散文集
聽寫詩人:木焱散文集
聽寫詩人:木焱散文集
聽寫詩人:木焱散文集
聽寫詩人:木焱散文集
聽寫詩人:木焱散文集
聽寫詩人:木焱散文集
聽寫詩人:木焱散文集
聽寫詩人:木焱散文集
聽寫詩人:木焱散文集
聽寫詩人:木焱散文集
聽寫詩人:木焱散文集

聽寫詩人:木焱散文集

商品資訊

定價
:NT$ 320 元
優惠價
90288
領券後再享89折起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32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8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你要住我隔壁嗎
你要就此破壞一直以來的揣想
從此清楚地盯著我進進出出
生活的細節的原來如此這般而已嗎

謹此敬告我的文友和詩友,讀我的作品就好,別當我的熱情過頭的陌生人。

鄉愁者,米蘭•昆德拉這樣敘述:「二十年來,他心裡想的淨是他的回歸。可是人回到故鄉,他才了解了一件事,他很驚訝:他的生命──他生命的本質、他生命的中心、他最珍藏的寶藏──活在伊塔卡島(Ithaca)外,活在他那漂泊的二十年裡。」

這幾年,我在馬台之間不斷的往返,在漂泊中寫作了〈寄鄉愁〉、〈回程〉、〈台北不歸來〉、〈此時此刻〉等,或長或短的散文,場景從台北到大馬新山、士古來。異鄉與故鄉不斷地上演游弋,二者都是揮之不去的鄉愁縈繞。

祖母的逝世召喚詩人回去,新婚的詩人又有妻召喚回台北,入境和離境,機場和關卡,「我遂變成卡繆口中的『異鄉人』」(〈寄鄉愁〉,「在新國境內,我們顯然是過客……。在地鐵上,我們即又碰面,卻正在離開」(〈回程〉)。

本書特色

馬來西亞文學大獎「花蹤」得主木焱最新散文集,這本薄薄的文集裡,每一篇散文都是永遠的一天,從在逃詩人到聽寫詩人,由島至島,出境入境。文集裡文字寫的是台北,卻處處都有家鄉新山的影子。

作者簡介

木焱

馬來西亞籍華裔台灣詩人,台大化工系畢業。曾獲優秀青年詩人獎、馬華詩歌首獎及馬華文學大獎。創辦《壹詩歌》與主編過《蕉風》。著有《秘密寫詩》、《毛毛之書》、《臺北》、《我曾朗誦你》等,為馬華文壇最具創造力的詩人作家。

名人/編輯推薦

國立中山大學外文系副教授 張錦忠
報文學獎散文首獎得主 楊邦尼

代序
時光如此遙遠──離散雙鄉的日常生活與書寫實踐

張錦忠

二○一○年春,像每年飛往南方避寒的候鳥,我跟妻女返回新山陪高齡母親過農曆新年。每年回去那個炎熱、乏味的城市,我都會跟「吉蘭丹詩人」黃遠雄敘舊。二十年來,遠雄一直棲居新山,一邊為生活奔波,一邊以詩為誌,抒情感時。遠雄其實話不多,每次會面,多半會再約幾個南方文友聊聊,所以「與遠雄同行」,真的是在新山幾個花園及其他柔佛市鎮之間的路上奔馳。那年二月十一日,遠雄、賴瑞和與我約了沙禽從峇株巴轄來新山小聚,遠雄說木焱與楊邦尼人在古來,不妨相約一見,於是那天早上,我們六人在古來優美城的Old Town Café一起喝咖啡閒聊。那是我第一次與木焱見面。道別時他送了我一本粉紅色的有人版詩集《毛毛之書》。

當然我不可能記得那麼清楚。木焱在我們的舊街場咖啡館聚會之後將六人排排坐的合影鋪貼在他的「格格不入」網誌(三月三日),那是他二○○六年底在《有人部落》開張的「網上幻土」,也是木焱文字的居所。

那些年,其實我搞不清楚木焱究竟是人在古來,還是在臺北,正如我搞不清楚他究竟出過幾本詩集。幾年前我在臺灣大學附近的唐山書店買過「火把工作室」出版的木焱詩集《臺北》,但是沒讀過他的《祕密寫詩》。更多年前,二○○三年左右,我也在誠品書店買過兩期編得很酷很後後現代的《壹詩歌》,那是他和可樂王創辦的詩刊,可見他頗積極參與臺北的文學活動。後來有一年我返馬過年,馬華文學館的許通元告訴我說,木焱回來馬來西亞了,那一年的《蕉風》編務就交由他負責。

木焱散文(與詩)書寫的,其實就是他的「回鄉即想」與「他鄉隨想」,只是不知道人在新山(或古來),或人在臺北,到底是「回鄉」,在「他鄉」,還是「在路上」,究竟何處是故鄉,哪裡是他鄉。歸去來兮,歸去何方?我在二○○六年寫過一篇論文,題目為〈離散雙鄉:作為亞洲跨國華文書寫的在臺馬華文學〉,討論的就是在臺馬華文學作者離散與歸返臺馬兩地,在兩地流動與棲居的時日久了,兩地皆家園,筆下所作則是雙鄉書寫。木焱的詩文簡直就是離散雙鄉書寫(與理論)的實踐。其實,這一代的在臺馬華作家,黃錦樹、鍾怡雯、陳大為、廖宏強,或孫松榮,誰不是這樣「居無定國」呢?

於是在散文集《聽寫詩人》裡,許多篇章都是臺灣馬來西亞雙鄉、臺北新山雙城互為倒影的書寫,就像木焱自己所說:「書寫臺北(卻處處皆是新山的倒影)……」。卷首的〈家在新山〉即為一例。文章從晨光穿過新山八哩半新村一間木屋的窗口寫起,才沒幾段,南馬邊城陽光普照的早晨就疊上「沒有展現出一絲早晨應該有的暖意」的「灰濛濛的臺北天空」。在冬天的臺北,這篇散文的敘述主體「我」回顧他在這座城市的生命歷史:「我開始的那一天,已然是恍恍惚惚離開家園十年,來到異鄉深造並且做了三年科學研究工作的今天」,「生活在臺北的漫長日子中,醒來的時間隨著季節的嬗變而忽長忽短。……當黑暗來臨後,回家不回家困擾著我,我的家在南洋的新山,不在臺北」。文章結尾時那「開始屬於自己的一天」的所在,又回到了柔佛海峽晨風吹拂的家鄉,新山。〈沿著麗都海邊飛行〉的最後一句話「媽,我從臺灣回來了」,寫的也是這般情境。那一年,應該是二○○五年。

離散者在雙鄉之間穿梭,心繫何處?沒有人是一座島,離散者是「島之子」,由島至島,在城市與城市之間漂流,尋找自己的身分。二○○七年暮春,木焱在臺北,接到外婆重病的消息,於是倉促返馬。半年後,他又暫別妻子,辭去臺北的工作,自臺灣飛返馬來半島,照顧罹病的父親。散文動人的地方,多在寫人―週遭的人,思念的人,寫人事流轉。朱自清的〈背影〉寫父親,琦君的〈髻〉寫母親,正是如此。木焱二○一○年三月三日的「格格不入」網誌中張貼了不少照片,其中一張是二月九日他從古來出發前往居鑾中華中學演講時與隨行父親的合影。父親望著鏡頭,靠近照相機的兒子凝視遠方,心頭所想的卻是右後方(不在視域裡)父親這些年飽受病痛折磨的身體。照片說明如是表述:

老爸如影隨形,不過一早上的車程已見疲相,自從退休後更見憔悴,我跟邦尼說:「輪到我們這一代上場了。」心中還奢望當個隨心所欲的孩子。

「心中還奢望當個隨心所欲的孩子」,投射出兒子想要時間回到自己孩童時期的欲望,讓父親停格在自己的孩童時光,不會衰老。這正是父子合照裡的「刺點」。

《聽寫詩人》寫親人、朋友、路人,也寫臺北人及臺北的詩人,包括周夢蝶、夏宇與商禽。《聽寫詩人》之題目,即來自夏宇詩集《SALSA》裡的〈聽寫〉一詩。寫這些人那些人,其實寫的是自己的生活,或關於生活的記憶。他在第一輯的〈家在新山〉中寫道:「是啊!一去便是十年。離開新山的那一年,我十九歲……」我讀著集子裡的這些文字時,早已不是木焱書寫的「十年後」,而是十五年後,作者已從火把的青春歲月步入人生的「黃金十年」了。這十五年離散雙鄉的日常生活實踐,盡在這本薄薄的文集裡。「一天,永遠的一天」,每一篇散文都是永遠的一天,從在逃詩人到聽寫詩人,由島至島,出境入境,新山與臺北,Venus Café與雪可屋,生活的細節如此清晰,書寫的時光卻如此遙遠。

二○一一年十月十六日

註:張錦忠,一九五六年生於馬來亞,廣東潮安人。現任國立中山大學外文系副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現當代英文與華文文學。

目次

【代序一】時光如此遙遠―離散雙鄉的日常生活與書寫實踐/張錦忠
【代序二】靈魂的居所/楊邦尼

輯一 家在新山
家在新山
沿著麗都海邊飛行
兩岸

輯二 回程
回程
島之子
榴槤呱呱墜地
寄鄉愁

輯三 消失的新村
漂流的城市
消失的新村
攫奪甘榜
沿著彭亨河
南峇山腳下,文學的種子
八○年代的字問字答

輯四 跟悚覺無關
像我這樣一名男老師
跟悚覺無關
危險遊戲
長髮魔師傳
我的煩憂
餞離愁
身分

輯五 泡泡咖啡館
泡泡咖啡館一
泡泡咖啡館二
泡泡咖啡館三
泡泡咖啡館四

輯六 餓不死的肉身
髮的罣礙
嘉利美髮
臺北不歸來
臺北不寂寞
誠徵小弟―記在臺灣闖蕩的三個月
此時此刻
餓不死的肉身―記在臺灣當作家的二個月

輯七 走在颱風的路上
走在颱風的路上
十年
五月
日常
沿著河濱公園飛行
抽不抽煙的藝術生活
戒詩
逗陣去凍蒜
馬迷樂

輯八 聽寫詩人
一漚墜墨周夢蝶
有夏宇的時候,不會下雨
聽寫詩人
我的文學養份
在候鳥的影子裏爬行
有人要我寫一則詩觀
寫詩是不及物動詞
用一把火寫一則青春歲月

輯九 靈光之書
靈光之書―致楊邦尼君的十八封email
想我志同道合的朋友們
誰的羅曼史
我對淡米爾電影的看法
爵士樂
未完成的肖像
知識分子
真理從蘇聯歸來
專欄作家

附錄
魍魎之書―寄木焱/楊邦尼
創作年表
文章發表

書摘/試閱

家在新山

新山(Johor Bahru)是柔佛州的首府,為觀光客必到訪之處。新山與新加坡兩城之間僅隔著一條狹長的柔佛海峽,橫貫兩地的新柔長堤成了彼此間重要的往來要道,堤長約一千六百公尺。靜倚在柔佛河畔,新山東方約三十公里處的古柔佛(Johor Lama)就是十六世紀初期馬六甲蘇丹遭葡萄牙人驅逐後所興建的城堡所在,如今馬六甲王朝已不存在,但城堡風貌依舊,且還挖掘出很多明朝時期的陶瓷。

―馬來西亞航空公司「柔佛州」簡介

在新山,八哩半(Batu Lapan Setengah)新村的木屋裏,每一道晨光總是穿過木屋的窗口,微風掀起窗簾,把光塵掃進窩在薄被裏的我,輕輕喚醒。每一天,照常被母親叫醒,賴床的我喝下遞來的一杯熱牛奶,蠻不情願地起身刷牙洗臉,然後幾乎是閉著眼睛穿好校服。那時天空也睡眼惺忪,附近居民卻已在打太極做晨操。

我在靠海的學校上課,必須乘坐半個鐘頭的校車去上學。校車沿著士古來路往海岸開去,馬來半島最南端的海線―柔佛海峽,把兩個攣生兄弟強行隔開。學校正對著他―新加坡,富含馬來血緣而最終獨自建國的一座島嶼,他有一個更好聽的名字:獅城(Singapura)。

生活在南馬,地理位置是赤道以北一點多度,接受來自太陽無情的鞭笞,每每連夜裏作夢都是汗流浹背醒來的。這裏又不僅炎熱,也有雨季滂沱大雨的作弄,通常在一年之終,徹夜未停的傾瀉,好似天公倒下凡界的苦水,讓熱帶的子民沒個安穩的好年。河面於焉高漲,淹毀村莊,農作物泡湯;魚兒也跟著游到陸地上,待大水退去就乾死在田野間。

通常快到期末考的時節,南馬的及時雨、新山麗都海邊的風和沙洲上的飛鳥就會在夢中出現,取代煩人的課本和作業。那時,我嚮往藝術和文學。高三那年,來了一個外國教育考察團,在圖書館擺出了世界各國的大學資料,我拿了一份法國語言學校的申請書,想像負笈浪漫國度,操一口流利法語,在花神咖啡館輕酌咖啡,托腮沉思的樣子。而這個想像竟慢慢變成了夢想未能實現,最後飛往另外一個國度―臺灣。

光陰卻在這等又濕又熱的空氣中,挾持我的十九歲,連同我的家人一起來到新加坡樟宜機場,在落地玻璃的映照下,母親淚流不捨地等候那班飛往臺北的航班,一去便是十年的飛行。

是啊!一去便是十年。離開新山的那一年,我十九歲,臉頰清秀還不太長鬍子,一眨眼驚見鏡子內的自己,竟是刮不乾淨下巴那撮茂密的灌木叢林。此時,我站在臺北獨居的租屋廁所,照著鏡子刷牙洗臉。臺北現在是冬季,溫度在攝氏十度,水是冰的,空氣是冷的,只有呼出來的氣帶點溫熱,像老式蒸氣火車的煙囪圈,但很快就被冷凝成水珠,附著在龜裂的瓷磚上面。是鬧鐘吵醒了我,灰濛濛的臺北天空,沒有展現出一絲早晨應該有的暖意。我強迫自己走進盥洗室,漱了一口冰冷的自來水,顫抖著身體刷起牙齒,一天就這麼開始,等下要去搭公車上班。

我穿得厚厚的保暖冬裝,和一樣穿得厚厚的乘客,一起擠在不開冷氣的公車車廂內。興許是太早了,沒有一個人在說話聊天,大家好像說好了,皆環抱雙手交叉在胸前,閉目養神,其實是在會周公吧。司機可萬萬不得會周公啊,他得要專心的引領大家的夢去到他們不想夢到的工作地點,好讓他們準時打卡,心安的坐到各自的辦公桌,打電話,下訂單,處理繁冗的公文。

公車左彎右拐,乘客也左彎右擺,突地煞車,也沒有一個人睜開眼來瞧瞧。當車子抵達目的地時,他們自然彈開惺忪的眼睛,並且排隊付錢下車,動作清楚俐落,不忘跟司機先生說聲謝謝。他們的一天―上班―此時此刻才開始。

我呢?我開始的那一天,已然是恍恍惚惚離開家園十年,來到異鄉深造並且做了三年科學研究工作的今天。今天以前的任何一天,我都是在實驗室裏面對偌大的冰冷的機器工作,小心地按下鈕擊發雷射光,讓腔體內的空氣分子回到混沌的狀態,等待著一種原子轉換成另外一種。科研主管會高興,因為這可能是重大發現,了不起的成就。我不能理解,為什麼人類要用機器來檢證自己想出來的概念,難道我們就不能相信自己嗎?

今天發生在冬季臺北的某一處角落,我突然意識到了自己,明瞭十年來我為甚麼會在異鄉流浪。就像大學畢業後的那幾年,遊蕩在臺大附近的溫州街,雖然那裏陽光綠茵,心卻長滿青苔,散佈發霉的味道。

這一天是我在臺北工作的最後一天,今天以後,我得面對自己,不再是機器,不再是與我無關的人們。我得剝開自己,一個意識到了自由與自主的青年,他的未來會是怎麼樣的光景?他還依然熱愛藝術與文學嗎?

在臺北,我是一隻無殼蝸牛,緩步於熱鬧的街衢,與人摩肩接踵。經過一道道商家的玻璃感應門,一開一關之間,眼神不經意對望店內的顧客,交錯會意,多麼希望可以和裏面任何一個人聊聊天,或者喝杯咖啡甚麼都不說。我渴望聽眾,卻又喜歡一個人靜默坐在咖啡館,聽著店內悠揚的藍調,我傾愛比較輕快的爵士搖擺樂,或許旋律能夠掩飾我的孤獨與脆弱。畢竟還年輕,過多的憂慮會帶來不必要的滄桑。

後來,我嘗試在租屋中播放爵士樂,四面結滿蛛網的空牆沒有給我和一個老舊的CD播放機任何迴響。我失望透了,旋即衝出房門,騎著鐵馬喀拉喀拉又墜入臺北夜晚的咖啡館雅座。這時候店內已經高朋滿座,我被安排在靠近玻璃門的一處凹進去的角落,與人群隔開,卻不斷地被那充滿室內的煙雲侵擾著敏感的呼吸系統。但我已經習以為常,我明白抽煙的人也一樣擁著孤獨與脆弱,卻沒有勇氣向他人述說。

我偷聽到鄰座情侶打情罵俏,另外一桌的年輕人正在談論詩,波特萊爾的《巴黎的憂鬱》,里爾克的《時間之書》。店員偶爾會過來與熟客攀談,一些八卦瑣事,比如某某影星分手,誰誰減肥成功了。我兀自享用一杯純濃奶泡的卡布奇諾,浸溺自己的朦朧份圍,邊聽鍾愛的Jazz,向老闆微微點一下頭,贊許他播放這麼悅耳的音樂,使今晚變得多麼美好。我暫時忘卻寂寞、孤獨和身在異鄉。

生活在臺北的漫長日子中,醒來的時間隨著季節的嬗遞而忽長忽短。夏季日長夜短,總覺得時間過得好慢,好無聊。冬季日短夜長,天空特別快暗,卻覺得時間不夠用而渾身不自在。我總是矛盾、無力,得要依賴天空的明亮做事休憩,有時是急要之事,有時則是無聊想打發時間。當黑暗來臨,回家不回家困擾我,我的家在新山,不在臺北。

我無家可歸,我繼續寄生在有人潮、有笑聲、有音樂的咖啡館。抽煙、喝酒、寫詩、作夢,我這樣揮霍自己的青春,正因為我找不到解釋青春的答案。我是一隻流浪的青春蝸牛,伸出觸角在繁華似錦的臺北市,打探人們心中的家園面貌,偷取他們的青春話語,然後鑽進爛泥巴裏,度過一個個冬季。

一隻無殼蝸牛,當它決定返家,返回赤道邊上的那個家園,卻是十年後的今天。它對收拾行李仍舊外行,十年前和十年後該帶甚麼不該帶甚麼,毫無頭緒。十年前,盡量帶去一些日常用品,就怕臺灣賣的價格貴,甚麼東西都非得節省。牙膏、牙刷、內褲、肥皂、原子筆、信封信紙等等,當然不能忘了帶美極咖哩快熟麵和美祿可可飲。整整一個大行李箱,拖著進入機場,過秤,剛好二十公斤,再多就要罰錢。

如今,面對異鄉的「財產」,這次挑戰的不是要帶幾條牙膏和幾塊肥皂,而是要在一堆冬裝、秋裝、夏天衣物當中,仔細挑選即便回到新山也能夠穿用的幾件衣服。冬裝是肯定不要了,秋裝的披風外套還可以帶回一兩件,其他的夏天短袖襯衫便全部跟隨我回到熱帶的赤道國家馬來西亞吧。

然後,我必須非常睿智地決定,哪幾本書是要帶走的。我凝視書櫃許久,一二三四五六七,一個書櫃有四個格子,四七二十八,共有二十八個塞爆書冊的格子;從左邊的《聶魯達詩選》掃瞄至右邊白先勇的《臺北人》,由上方的畢卡索畫冊到下方高行健的《靈山》。不必猜疑,我的確不夠聰明,大學白讀了。我始終無法決定出哪幾本書是要跟我走的。那些書籍曾經是治療苦悶時日的良藥處方,每一本都有我爬過的思考痕跡,我的存在定義。我無法丟下任何一本和我有過關係的書,一本都不行,哪怕只是一本文藝快訊。

最終,我通通打包裝進紙箱,花大錢郵寄回家,又擔心會寄丟,還精心挑了幾本最愛,揣在隨身行李上飛機。就在我飛抵新山之後月餘,我的寶貝書籍安然無恙抵達第一次見面的我的家鄉。現在它們整齊地排列在新買的書櫃裏頭,同樣的排列次序,左邊聶魯達右邊臺北人,上為畢卡索下為高行健。從今爾後,它們不必再忍受臺灣的潮濕氣候破壞它們的扉頁,不必被蛛網纏繞,它們還找到除了我之外的讀者―我的父母、兄弟姊妹和我的學生。

我回到自己的家鄉,赤道上北緯一點多度的土地,而且找到了屬於自己的殼。我到中學母校執起教鞭,和那些正邁向十九歲的孩子們一起學習,再次成長。柔佛海峽的晨風吹進教室,喚醒我的冬眠的身軀,抖擻精神,對學生述說我的成長故事。你們可千萬記得,我如今怎麼樣開始屬於自己的一天,十年的孤獨算甚麼,不過是刮了又刮的鬍子,漸長皺紋的臉龐,抄了又抄的人生筆記。

十年後,我又擁有了甚麼?一天,永遠的一天。我會說。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88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