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節】 單本79折,5本7折,優惠只到5/31,點擊此處看更多!
中國人的信仰(簡體書)
滿額折
中國人的信仰(簡體書)
中國人的信仰(簡體書)
中國人的信仰(簡體書)
中國人的信仰(簡體書)
中國人的信仰(簡體書)
中國人的信仰(簡體書)
中國人的信仰(簡體書)
中國人的信仰(簡體書)
中國人的信仰(簡體書)
中國人的信仰(簡體書)
中國人的信仰(簡體書)
中國人的信仰(簡體書)
中國人的信仰(簡體書)

中國人的信仰(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19.8 元
定價
:NT$ 119 元
優惠價
87104
絕版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中國人的信仰》內容簡介:其實中國人并不缺乏信仰,只不過它以另一種形式表現——對傳統道德的堅信不疑。儒釋道的本質是什麼?神、鬼、祖先與祈福儀式有怎樣的微妙聯系?情歌對唱如何演化成天地信仰?
在這里,讀懂沉淀5000年的國民文化
在中國人的心里,從來就沒有宗教的地位。
佛道,不過是妄圖逃避苦痛時日的借口,以及期望上蒼賜福的交易;儒教,毋寧說是現世相處的哲學;而面向祖先的祭供,則除去追憶過往的儀式,剩下的就只有盼望冥世先祖們能夠保佑和降福于自己了。
功利性,使中國人的信仰失掉內在的虔誠,也使中國人失掉本心的純粹。知己文庫另包含其他四冊供選擇。

作者簡介

作者:(法國)葛蘭言 譯者:汪潤

葛蘭言,20世紀法國著名的社會學家和漢學家,是法國著名漢學家埃瑪紐埃爾·愛德華·沙畹的學生。葛蘭言運用社會學理論及分析方法研究中國古代的社會、文化、宗教和禮俗,而且主要致力于中國古代宗教的研究。主要著作有:《中國古代的祭禮與歌謠》《中國人的宗教信仰》《中國古代的節日與歌謠》《古代中國之舞蹈與傳說》《中國人的思想》《中國的文明》《中國的封建制度》等。

名人/編輯推薦

《中國人的信仰》編輯推薦:中國人從來都不會對自己所崇拜的神尋根究底,祭供,充滿著現世報的功利,培養著自己自私自利之心。
沒有信仰的純潔性,或許更甚于沒有信仰。
一部比中國人更了解中國人的作品。
《中國人的信仰》出版後,曾被翻譯成英文、意大利文和日文在世界各地出版,暢銷不衰。

子曰:“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
——《論語·衛靈公》

本書共包括四章及一個結論。其中,第二章和第三章分別論述了封建宗教和官方宗教的狀況以及影響。在這兩章中,我使用了分散于中國大地各處的重大歷史事件和史實,它們集中在一起就構成了統一的中華民族的文化基礎。公元前2世紀以前的中國,是諸侯國分裂割據的時代,那時的中國并非是因為有相似的政治關系而被稱為中國,而是因為擁有共同的文化才被稱為中國。這種共同性又有其自身的復雜性,因此在中國廣闊的大地上,差異性一樣有自身生存的空間。然而,我在第二章《封建宗教》中并沒有涉及差異性的探討,沒有把因地域差異而形成的獨特性納入其中。我試圖描繪宗教生活在各個地區的一般形式。
必須補充的一點是,通過研究一個個的特例來描繪一般的形式和規律,往往會存在一些風險,因為相關的歷史記載幾乎全部來自于魯國。我們也有足夠的理由認為,從封建王朝開始,魯國的風俗文化就被奉為規范;到了封建大一統的時代,它們終于被尊為不可動搖的準則。從這點來看,也許我們根據魯國的史料描述封建宗教的情況,并試圖構建中國宗教發展的整個面貌,也沒有太大的錯誤。被歷朝歷代的統治階級奉為祭祀禮儀的典范,恰恰就是由魯國的封建宗教歸納衍生出來的。也正因為如此,我們有必要對魯國的情形加以詳細的論述。因此,第二章將是本書中最長的一章。我將在這一章中,描繪崇拜和信仰的主要形式,并推測其發展趨勢,希望借此揭示在宗教生活形成的過程中信仰與社會組織的相互關系。這些崇拜和信仰的儀式、活動都發生在城市中,換句話說,是各個地區城市里貴族世家的信仰崇拜活動。因此,在本章開篇會描寫有關城市貴族的生活情況。
第三章的開篇將是對一個特定的社會階層描寫:這個社會階層擁有特定的集體特征,這些人被稱為“士大夫”,他們所構成的階層影響了後世的宗教儀式發展進程。他們遵守自家學說,有時各個派別針鋒相對,派別之間的差異極其明顯,最終,現實的環境和歷史潮流使得“儒家”學說獨占鰲頭。孔子作為儒家學說的創始人,雖生活在封建時期,但因其思想對于整個封建社會的宗教信仰體系具有長遠意義——它維護和保持了封建宗教信仰體系,同時又與古代統治階級的需求相協調,是整個封建社會不可或缺的思想,所以我有必要在此多費筆墨對儒家思想予以考證。儒家思想又被稱為儒教,也有人稱其為中華民族的宗教,甚至“國教”。它被稱為“國教”是因其完美地詮釋了中華民族的民族性,至少對社會中的中產階級來說,它是一種道德和行為的準則。從現實意義上說,它其實是文人的宗教信仰;從其起源和禮儀規范上看,它又是一種階級宗教。因此,我將其定義為“官方宗教”。這個定義可以解釋我為什么對儒家的神話創造毫不熱衷,而且也覺得其中大部分并不出色,因為那些神話中有太多的人工斧鑿的痕跡,是人為制造的信仰體系。我所定義的“官方宗教”,是從研究中華民族文人階層的宗教習俗、道德和心理角度方面出發的。因此,我的主要研究對象可以被稱為中國統治階級的“儀式化形式主義”及其成就。令我自己也感到驚訝的是,我居然花費如此大的篇幅來描述一種沒有神職人員和實質性教義的宗教,一種僅僅建立在社會規范性和道德實證主義之上的宗教。
對于佛教和道教的描述在本書中的篇幅卻十分有限,對于許多外來宗教,如摩尼教、景教、伊斯蘭教等,則我根本沒有進行描述。選擇放棄這後幾種外來宗教,我覺得是明智之舉:研究它們在中國的歷史,不外乎是借助中國的證據來補充其總的歷史,但是無助于我們了解中國宗教生活的方方面面。不過,這個結論對于佛教則并不適用,道教的情況就又不一樣了。道教實質上是“一場古老而復雜的思想運動”,在古時候,道教似乎與一種具有派別意識的哲學思潮相呼應。後來這種形而上學的理論激勵了一批宗教行動者,并且萌生了一種信仰——這種信仰始終保持了宗教宗派的外觀,并力圖成為國教。從形而上的角度來看,道教代表了中國人最本土的哲學本源觀念。這種觀念一旦形成宗教,就與民間習俗和傳統信仰觀念相始終,成為它們的避難所和保護者,因為民間習俗和傳統信仰一直受到官方宗教的排擠打壓。倘若這種認識正確的話,道教理所當然應該成為這本書的重點。但我的解釋是,我難以肯定這種結論正確與否,道教即是未知。
同樣的解釋卻不適用于佛教。為了與道教相對應,我對于佛教也沒有作更多的敘述。其原因當然不僅是為了滿足單純的文章形式:如果按照中國當時的狀況來考慮,我認為將佛教定義為“一場利用官方宗教的不足而發起的宗教派別運動”是較為妥當的。而其作為外來宗教這一點,意義卻微不足道。所以,我將第四章命名為《中國宗教的復興》,主要講述的是道教和佛教。我會在文中介紹并分析這二者,尤其是它們之間的互補性作用。由于作為當時的國教,儒教并不能滿足文人士大夫之外的普通人在宗教生活方面的需求,因此,我有必要談談國教與其他宗教之間的持續斗爭。必須指出的是,這種爭斗的結果是儒教的勝利,而必然的趨勢卻是三教的相互融合。
在現代中國,由于儒釋道三教在形式上的重合,儒釋道三教在宗教生活、準則和象征手法上不斷融合的趨勢已經為世人所公認。現在我來介紹一下我是如何構思第一章和最後一章的。由于種種原因,這兩章的內容大都涉及我個人的觀察?。第一章主要描寫在鄉村的民間宗教。實際上,隨著中華民族的統一,封建等級制度的建立和城市生活成為整個中國歷史發展的主導。但為了重建民間宗教和再現當時完整的農業社會狀況,我有必要利用不多的文獻進行歸納式的研究。恰巧魯國這份文獻為我提供了絕好的機會,讓我可以用歸納的方法作相對扎實的研究。?歷史上的一切都是臆測。所以,如何著手進行我的研究呢?在導論中我將盡力闡明古代中華民族的宗教基礎。若沒有這樣一個導論,我們將如何理解官方宗教所獲得的發展,即在原有基礎上的抽象化、圖示化和空泛化帶來的發展呢?我們又怎能看清諸多不同教派所采用的策略呢?這些教派以不惜使宗教變得空洞為代價,尋求使宗教得以復興的方法。它們甚至從一種古代文明中吸取了頹廢的信仰、自然崇拜的元素,以促使教派在斗爭中獲勝。它們代表著中華民族性之中的一副面孔,而且在底層群眾中大受歡迎。也許,為了描述宗教生活的現狀,我們應該更多地走訪農民群眾,農民才是農村的中堅力量,我們應該重新發現底層文化的共同根基。
最後的總結部分論述的是中國當代宗教。這章無疑是要列舉當今整個中國顯而易見的實例和信仰。因為在此部分我必須對各種材料作出選擇,并且所有的選擇可能都是任意的,我只好走極端的路線。現代的中國人是如何理解那些西方人稱之為“宗教”的事務,我們如何理解中國人的宗教態度,我以我自己的方法來作出回答:我嘗試考察現代中國人的宗教情感。我觀察得出的結論是,這種宗教情感建立在一種完美的信念基礎之上。這世間最好的信仰就可以通向真理嗎?在以信仰作為主題的書中我不能妄下結論。寫到最後,我將提出一個令許多中國人和西方人都感興趣的問題:未來中國的宗教發展將呈現出何種態勢呢?這個問題的引出是很恰當的。我果真會嘗試去解答它嗎?宗教史學家應該不會自欺欺人地以為自己擁有未卜先知的能力。

目次

序言

第一章民間信仰
1.鄉村生活/1
2.民間神話與傳說/21

第二章封建宗教
1.貴族的生活/25
2.土地崇拜/43
3.祖先崇拜/53
4.神話故事的創造/65

第三章官方宗教
1.儒家士大夫/73

第四章宗教的復興
1.道教/101
2.佛教/116
3.結論:現代中國人的宗教情結/132

書摘/試閱

鄉村生活

城市與鄉村的對立是中國社會的一個基本特征。在中國最古老的文獻中也可以找到這種城鄉對立的證據。這種古來有之的城鄉對立在古代無疑比後世更為明顯。在封建時代,與城市居民不同,鄉村人以左為尊;如我們所知,沒有什么比各自的方位原則更易區分城市和鄉村這兩類人了。目前我們還無權認為這種差異是基于種族的不同,也不能視為是世族等級的分割。因為這兩部分人經常彼此交流,有關歷史名人往來于城鄉之間的例子也不勝枚舉。這種城鄉對立同他們的群居生活方式的差異有關。在描繪城市生活的文獻中,就有表現城鄉不平等價值觀的詞句。鄉村與城市生活的對比,其實就像是農民與貴族生活的對比。他們本質的區別是鄉下人,或者說普通人、平民有適合他們自己的獨特的風俗習慣;而這意味著貴族的禮儀不適用于平民,即“禮不下庶人”。
如果沒有《詩經》中所保留下來的詩歌,我們可能無法得知古人的風俗習慣。這部詩歌集在王公貴族的眼中,有了象征意義,受到他們的尊崇。這些經過貴族之手再創作的詩歌,在其主題和詩歌語言方面卻仍然保留著鄉村野趣的靈感。如果把這些主題匯集起來,并用社會學方法分析,就能夠成功重建一幅鄉村生活畫卷。但無論以何種方法進行重建工作,無論在文獻中如何求證平民生活的蛛絲馬跡,這個鄉村生活畫也只不過是一個大體的輪廓。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將中國內陸視為一個整體的看法是合理的:它消除了地域和歷史的特殊性。畢竟這點不足是微小的,只有那些歷史狂熱者才會對其中的個體事件和精確的年代問題癡迷不已、對這種缺陷不可容忍。在整體重建過程中,記錄下這種特殊性的機會就更少了;如果這一缺陷嚴重地損害了歷史的整體面貌,也早就會被人指出來了。
在封建社會的早期(大約始于公元前8世紀,止于公元前2世紀),當然也可能在此時期的前後,各個城邦的聯合構成了中華民族聯盟體(即華夏民族,其主要是在黃河流域中部和東部地區,更廣闊的邊界似乎也可以包括南方地區),他們的日常生活狀態大致就是鄉村生活的情形。
農民們在高地上建造村莊,通常還會在村莊周圍種植生長迅速的樹籬。其中有些人是洞穴居民,可能他們在古代就生活在山洞里。他們最通常的做法是用泥和沖壓結實的土建成窯洞。他們的墻壁和房頂都很薄,甚至會被老鼠或者麻雀弄破。在房頂的中央開有一個方形的通風口,以便讓爐子的煙散出去,雨水沿通風口落下時,還可以被收集起來。在房子的南側,朝東開一扇門,朝西開一扇小窗。整座房子只有一間屋子。房子的西南角是最黑暗的地方,那里貯存谷物;同時那里的草席子,還是晚上人們睡覺的地方。每座房子都有自己的場院。圍繞場院的是一片果樹園,果園里種得最多的是桑樹。地勢低點兒的土地留做農田,從東到西,從南到北,到處都是縱橫交錯的田壟。農田是方形的,農田和農田之間有田埂隔開,田埂不是用來耕種的,而是用來走路的。旁邊還建有小茅屋,看管著莊稼地的農民就居住在里面,直到冬天農閑的時候他們才離開。妻子帶著孩子來田里送飯,只有在吃飯的時候,丈夫才能看見妻子。只要有充足的雨水,農民就能夠從這肥沃的土壤中收獲麻、豌豆、谷子等作物,其中最主要的糧食是粟米,這是他們的主食。當這些糧食經過打谷存貯之後,他們就會回到村莊里,修修屋頂,抹抹墻縫,關在房子里度過干冷的嚴冬。農民需要休息,同樣土地也需要休息、恢復地力。此外,在冬閑季節,婦女忙著紡麻織布。男女在一年中交替勞作,這種有規律的勞作正是由于干濕二季氣候更替而形成的,而這種更替的氣候也正是東亞平原地區的氣候特征。
不論是在農田里,還是在封閉的村莊里,農民在一整年中只和他們的親屬打交道。一個村子就是一個聯系密切的同宗大族。血緣紐帶和天然的親子關系使大家族不會輕易分家:侄子同兒子一樣親,父親跟叔伯也沒什么兩樣。家庭生活本身不會產生排外的情感:所有的同輩年輕人可以通婚,兄弟或者堂兄弟、表兄弟可以娶同輩分的姐妹或者堂姐妹、表姐妹。在這種大型的家族中,母愛不會表現出令人嫉妒的情感:如果家族偏愛了誰,那他肯定是家族長女的孩子。同樣的,所有的姑、姨、嬸等都可以被稱為母親。最受孩子尊敬的母親不是他的生母,而是在家族同輩女性中年齡(或者她丈夫的年齡)最大的女人。實際上,年齡和輩分是家族共同體內部的唯一區分原則,家族是由輩分最高且年齡最長的成員領導和代表的。?這個人被稱為首領或者父親,即部落族長的意思。他的姓通常也是整個村子的姓。這個姓氏是宗族和村莊共同的象征,是一種實體的認同符號,既具體又無法言表,這種共通的認同感正是親屬關系的本質所在。
日復一日,時間流逝,一直不曾分家的大家族會越來越自給自足,與家族外部的交流越來越少。當然家族不會完全孤立,更不會總是封閉。兩性之間的差異不僅體現在交替分工的勞動方式上,這一差異也體現在宗族內部的婚姻禁忌上。同一輩的孩子中的男性或者女性,不得不離開家族村莊,與鄰村的異性結婚,同樣也交換了另一群性別相同的異姓年輕人到自己的家族村莊里。這樣的交換可能最早發生在男孩子身上,因為古代姓氏是靠婦女們傳下來的,而且房子也歸女性所有,作為上門女婿的男性并不占有房子、成為房子的主人。但是從文獻直接記載的婚姻情況來看,交換的是女孩子們。在古老的詩歌中,最讓人感傷的是被迫嫁到陌生村子的新娘。本質上說,不同家族之間的婚姻交叉,就像縱橫阡陌的農田。通過這種婚姻方式,每個村子都接受鄰村的一群“人質”,而同時也提供一群“人質”給鄰村。通過這種定期交換,一個家族與另一個家族之間互惠互利,休戚與共,這也使得家族外部的影響永久地浸透到了內部生活里。家族共同體之間的依賴性與當地地方共同體的權威性都變得更加明顯,而這種團結了血緣和地緣的共同體是另一種更大范圍的族群組織。
這種更高級的族群復雜組織內部能夠休戚與共,并不依賴于簡單的家族情感;那種情感并不是源于長期接觸、利害關系、共同勞作和共同用餐等。日復一日,個人完全屬于他的家族,而且這種歸屬感意識強烈,對鄰居產生習慣性的抗拒心理。只有在特別偶然的情況下,家族利己主義才會為更高級族群組織的活動服務;這種光彩奪目的更大范圍的利益活動場景并不常見。中國農民的那種有節奏的勞作生活使得他們每年有兩次機會參加這種特殊場合:一是初春時,放下家務勞動,開始農田勞作的時候;另一個是秋末時,收獲完糧食,開始家務勞動的時候。這兩個時間點都是男女勞動交替、生活模式變化的時候。紡織了衣物,收獲了糧食,每個家庭都很富足:這是享受快樂的時刻,是放下勞作盡情歡樂的時刻,是進行盛大慶祝、祈福的時刻,也是迎來物品交換和大型社交活動的時刻。相互交換并不是為了直接的物質利潤,每一個家族都為自己的勞動果實而自豪,都希望展示自己的財富;相鄰的家族也一起來到村社集會中,邀請對方分享自己的財富:通過這種慷慨可以贏得對方的尊敬。在這些隆重的家族集會上,平時離群索居、自我封閉的農民們此時才會意識到富足美滿,感受到自身在公共角色中的力量,并且對相鄰家族的敵意也自然消除了。與平日里相互隔絕、自給自足的時候所不同的是,不同家族相互滲透的渴望更加熱切、更加感人,友情更加親密、更加純粹、更加完美。
盛大的狂歡活動由多個村莊聯合舉行,在狂歡中家族聯合與政治聯合的力量得到了確認。以男女勞作交替節奏為時間標志的狂歡集會也具有性狂歡節日的特征,在節日中通過婚姻交換,每個家族都從其他家族得到婚配的“人質”,同時也送出本家族的婚配人選。因此這些和諧融洽的農民節日也是婚配和繁殖的節日。這些意味著農田豐收、慶祝財富、祈禱未來的農民節日,同時也是食物狂歡和性愛狂歡的節日。它們一下子把人們從單調乏味的生活中解脫出來,深深喚起他們最大的希望,也激發出他們心中最高的創造力。這樣特殊的活動孕育的實踐與信仰支配著中國宗教的發展:公眾的與家族的崇拜、對祖先與土地的崇拜、甚至對天的崇拜,都是從人類和自然生產繁殖的節日狂歡中迸發出來的。這些節日活動展現了家族精神,同時也創造了社會意識。
(1)聖地和農民的節日
鄉村聯合聚會通常在一個專門特設的地方舉行。那里不能是耕地,也不能是家庭住戶,這個地方對每個人來說都是神聖的,絕不可以褻瀆神靈。在中國的大部分地區,這些聖地都被相當明確地標出來了,但我在這里描述的只是節日儀式的大概情況。人們需要找一個有叢林、流水、低谷和高山等多樣地貌的地方舉行傳統華麗的節日慶典。四方香客蜂擁而至,他們到此往往路途遙遠,通常要駕著馬車;他們衣著光鮮,穿的是新織的時尚衣服,絢麗的新穎服飾也顯示著每個家庭的富足。平日被關在家里、很少露面的婦女們,則在此時身著盛裝呼朋引伴,互相炫耀著一道參加慶典,她們就像天空中的云彩一樣絢爛。她們穿著小格子圖案的薄棉布裙,戴著灰色或者玫瑰紅的頭飾,漂亮得就像木棉花或者櫻花一樣。人們在聚會中結識新朋友,又重溫舊誼。他們彼此拉著袖子,牽著手,盡情地享受著期盼已久的聚會時光,享受著這段注定短暫的快樂時光,此後又期待再會的喜悅。在這隆重又狂熱的集會上,從各個地方來的人都奔走著、蹦跳著,到處都充滿了歡樂。幸福感不分彼此地在集會上傳遞著,在同族人之間交流著,族人們互相目睹著對方的喜悅,幸福的新記憶在人群中蔓延。他們希望這種有益的接觸能夠盡可能地親密;這種親密似乎可以奇異地擴大其自身的內心世界,在親密的友誼中得到心靈的祝福與凈化。他們感受到從這塊土地的每一個角落都蔓延開來的一種守護神的神聖力量,人們以各種方式祈求這種神聖力量的降臨。神聖力量就蘊藏在自然萬物之間:他們登上的山谷間坡道、他們撩起裙擺趟過的小溪、他們采來的盛開的花朵和綠綠的蕨類植物以及他們砍伐來的灌木、白榆樹和橡木,都蘊涵著神的力量。他們點燃篝火,在花朵的香氣中以清泉沐浴,浴後微風拂面,吹干了身體,這一切都充滿了無限的力量,是合乎“天道”的自然力量,所有一切都是人神之間對未來希望的承諾。?與人類相同,有很多動物們也舉行著季節性聚會,螞蚱在草叢下聚合,候鳥們也停住了翅膀,魚鷹在沙島上聚集,野鵝在樹林里相呼互喚,這一切都是節日的一部分,都分享著此時此刻的神聖。它們的叫喊聲和追逐聲成為一種信號、象征和語音,從中人們可以聽到自身情感的回聲。他們與大自然的秩序和諧統一,也就感受到了自我力量的增強。他們的節日隨著雨季的到來而開始,也隨之結束而告終。難道這些節日是由最初和最後一道彩虹的出現而調整的嗎?或者他們規定了彩虹的出現時間?在這些聚會中,鄉村的和諧會盡量與自然節奏相一致,一切都在歡樂的氛圍中變得更加亢奮,人們想象著他們自己與大自然協調統一了。他們創造性的狂歡轉變成為一種對崇拜的需求,于是聚會聖地上的一切都得到崇拜,包括巨大的孤立樹木、小片樹林,水塘、河流交匯地、傾瀉的泉水、土堆、開裂的石頭、似乎留著巨大腳印的巖石。
但在中國古代的農民走出循規蹈矩的日常生活同時(無疑是艱難而殘酷的,當然也是不幸而空虛的),他們無不經過一個轉變的階段才能進入宗教狂熱:他們從家里出發,去參加節日聚會的時候,并沒有準備立即爆發出奔放的激情,因為此時他們仍被各自地域的沉重的情緒所包圍,他們浸透在家族利己主義的思想里,對陌生人充滿猜疑。不同群體之間彼此接近的時候多少都有些懼怕,每一個群體都為另一個群體的威望所動,但他們不正是需要維護自己家族的榮譽嗎?一群人面對另一群人時,互相嘲弄,挑戰對方,害羞被開玩笑的氣氛所掩飾。這樣,節日活動就開始了,整個節日是在一系列比賽中進行的。聖地的多樣性地貌為游戲活動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情緒一旦發泄出來就顯露無遺。營造鳥巢(就像燕子那樣)是聯賽項目,又如拾劈柴和采草藥,甚至斗花也是。還有沿著溪流和山坡的賽跑比賽、競走比賽、推車跑、賽龍舟等,特別是穿越淺灘的比賽最為有趣;他們把衣服系到腰上,既挑釁又逗樂。自信和快樂在所有這些競賽中蔓延,在娛樂活動中,每一群人在分享勝利的喜悅和自我肯定的時候,家族精神漸漸地擺脫了過分害羞膽怯的束縛。禮物替代了挑戰:人們互相交換采摘來的花朵,友好地許諾下次再相聚。由于和平的競賽,相鄰的家族走到了一起,忽然開始感到強烈地需要彼此交流,需要鄉村和諧,除舊布新。在聖地的競賽中,煥然一新的生機和活力再次應運而生。
節日里的競賽使得社會合作關系再次恢復了活力,因為通過競賽給家族聯合帶來了最年輕的力量競爭,并且在家族之間的親密交流中結束。在古代節日中最重要的是成人禮,這個成人儀式把此前關在家庭里面的年輕人帶入了社會交流之中。此後的訂婚和結婚會給家族聯合帶來益處,減少了家族之間地域的封閉性。競賽中相互對抗比賽的兩個團隊都由年輕人組成,他們既不是來自同一個村子,也不是同一性別,而且他們都是第一次參加聖地的聚會,在此之前從未互相見過面。我們或許難以想象他們當時的情緒,在每個場合下,年輕人都充滿能量、激情四溢、詩興大發,以原始的方式表現著情感的欲望。當他們在競爭中面對對手時,他們總是能夠很有節奏地控制競爭行為,不論什么競賽,都是以男女歌舞對決的面目登場。簡潔的聲音伴隨著身體的姿勢而變化,這種挑釁性的歌舞在各隊中輪流進行,要按曲牌唱出詩意的對偶句。他們唱的主題都是被設定好的,都是宗教儀式的呈現。小動物們似乎也加入了聖地的慶典,它們嚎叫著、追跑著,各色各樣的場景匯成了一幅聲情并茂的聖地畫卷。這一畫卷不僅僅是姿勢和聲音的再重復,其所描述內容的豐富性遠遠超過了聲音固有的意義。它們再創造了節日的符號,并且已經賦予了象征意義和強烈的傳統情感。除此之外,通過彼此輪流歌舞對唱和對抗性的表演,他們還創造了完整的成語搭配,包括詞匯與詞性的對偶和對仗,由此產生了完全特別的句法功能和獨特的抽象比喻。?在競賽過程中,歌舞表演并不只是創造了面對面的對抗性語言,更多的是創造了青春萌動的挑逗性語言:他們的手勢和歌唱形式似乎擁有一種欲望驅使的力量,他們使用了聖地才有的象征符號,似乎聖地賦予了這些語言以表達占有欲和控制欲。在競賽中,年輕人會扮成野鵝、鷓鴣和鵪鶉的模樣尋找他們的伴侶,他們努力使彼此遵守雙方結合的約定,這原本就是節日聚會的初衷。在這幅鄉村風景畫中,鮮花、綠葉、天空中的彩虹、匯合流淌的泉水,組成了一連串祈禱祝福的咒語,聲音的符咒把人們的意愿與大自然連接在一起。漸漸的,在這一長串祈福咒語的影響下,對性的羞怯和家族自我封閉的意識逐漸消褪。最終,詩歌的力量把男男女女帶到一起來,他們不再抗拒男女結合的義務。
他們的第一次野合是在春季慶典的時候,但真正建造房屋、安頓成家卻要到秋季慶典過後。只要還在田野里勞動,即使是老夫老妻也各自分開生活,已經訂婚的年輕戀人也不能見面,除非他們在晚上偷偷摸摸地私會。他們會跳過籬笆墻,躲避親朋好友的目光,在夜色的籠罩下談情說愛。特別是在月圓之夜,他們低聲唱著情歌,小心地共度良宵,在天亮雞叫之前悄悄地分開。夜晚的私會無疑是純潔的。性愛的對抗十分強烈,甚至需要長時間的準備和互相悅服的時刻,他們才能來到一起。性的結合似乎因長期被禁止而變得更加令人害怕。但當性愛被允許并且被引導後,在春季的慶典中,各個鄉村里的所有青年第一次聚集在一起,那是多么獨特和令人激動的時刻啊!他們那詩意的激情,在宗教的傳統精神下迸發出來,突然之間就知道如何即興地載歌載舞,而一旦結婚後,他們則不能再歌唱。自然界中的一切也融入他們極具能量的情緒之中,男孩們和女孩們聚集在聖地,想象著他們年輕的結合與大自然的重生達到和諧統一。聖地河面上的浮冰在春天的氣息里融化,溪流有了生命緩緩流淌,干涸已久的泉水再次噴涌,最終細膩甘甜的春雨重回大地,早生的花朵含苞待放、李樹抽枝、桃花遍開、燕子回歸、喜鵲筑巢、鳥兒成雙成對,鳴唱、追逐、嬉戲。孕育生命的愿望早已在他們心里成熟:吞下雞蛋,瞥見天邊的流星,把采來的車前子兜在裙子里,訂婚時互贈花朵,這些都象征著母性。他們相信在春季舉行婚禮更有利于萬物復蘇,是他們求來的春雨,并且結束了冬季休耕的人們再次敞開了肥沃土壤的胸襟,哺育莊稼。聖地目睹了人們壯觀的勞動場面,聖地賦予農民勞作以神聖感,聖地展現了無限的創造力,并在每一次節日慶典里得到無窮盡的更新。
在這些春季慶典的節日里,對于年輕人來說,性交是核心儀式。在任何時候,春天這個字眼都意味著愛情。還有什么時候愛情會如剛剛萌生時那么強大而有力?春季慶典的性交儀式幾乎不需要聚餐來結束,畢竟對于訂婚的目的來說,性愛的作用已經足夠了。當人們要步入家庭生活時,他們就會忙著置辦物品,為將來的共同生活盡可能地作好準備。狂吃豪飲是秋季節日慶典的本質特征;性活動退居第二位。因此,這不是成年儀式和年度的開始典禮,而是慶祝豐收和回家團聚的節日。這種節日一開始就呈現出鮮明的特點以及鄉村狂歡的場面,男孩女孩們無疑會繼續聚集在聖地唱歌跳舞,但是慶典的主場已經轉移到給麥谷脫粒的麥場上。鄰居們互相邀請對方去參加盛宴。主人和客人分為兩撥兒,就像情歌對唱競賽那樣分列成兩排,絕不會混站在一起。這也是當地家族之間對立的首要表現形式。他們每個群體都知道不吃自家地里收成的好處:他們不敢第一個品嘗自己收獲的水果,他們首先想到的是,要把新收獲的水果慷慨地獻祭給神農,以祈求新的財富。這些慷慨的行為有時候成為一種家族的榮譽,也會帶來豐收的好兆頭。為了更有信心得到神即將賜予的豐收,難道不需要把現在的富足讓所有人都知道嗎?而且,沒有人會是失敗者,因為沒有人會希望比鄰居們花費得少。這樣,人們輪流揮霍著財富,所有人都確信這樣對待財富可以使自己更富有:相互尊重和信任彼此村莊的財富。他們宰殺羊羔,帶來成壇的美酒,然後風卷殘云,酒足飯飽。在這樣不平常的聚會里,所有人都感覺更加親近,他們既不同于親屬關系,也非日常接觸關系,而似乎是有更高的價值,這是在宴會中喝醉後迸發出來澎湃的激情。他們互相用犀角杯敬酒:“萬壽無疆!福壽綿長!”然後每個人都再回敬道謝。
田野里的農民都對土地心懷感激。他們拍打著土鼓,伴著節奏歌唱自己的勞動,歌唱過去一年的生活。他們呼喚著一切有益的大自然力量來加入盛會。在舞蹈中,他們扮演各種有靈性的動物,例如貓和老虎等。宗教的熱情使他們忘我地興奮不已,一位哲人在觀看慶典的時候,曾經形容這是“一國之人皆若狂”。但這種興奮與春季聚會中的興奮極不相同。豐收的節日是由村長和村子里的長者主持的,所以這個慶典的主題也表現為敬老,同時也是秋收冬藏交替的節日。春天象征著“愛情、團圓、歡樂”,秋天則象征著“死亡、離別、哀悼”。結束了農耕,土地得到了休養,用完的“舊東西”被分門別類地收了起來,就像人一樣退縮到家里過冬。寒冷干燥的季節降臨大地,土返其宅、水歸其壑,老人們手持榛杖,身著白色素衣,目送著一年的逝去。萬木肅殺的嚴冬開始之時就是為老年人準備的節日,就像春季節日是屬于年輕人的一樣。這些村社共同體的生活與自然時間的節律和諧統一,進而又一次成功地維護了大自然的法則。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04
絕版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