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公文寫作與範例大全(簡體書)
滿額折

公文寫作與範例大全(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49.8 元
定價
:NT$ 299 元
優惠價
87260
領券後再享89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7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公文寫作與范例大全》內容簡介:公文在古代被稱之為“經國之樞機”,作為表述國家意志、執行法律法規、規范行政執法、傳遞重要信息的最主要的載體,公文是國家法律法規的延續和補充。其質量的高低,直接反映國家機關的思想理論和政策水平、對社情民意的掌握情況、對重大問題的分析處置能力,也直接關系到國家意志和法律法規與政策手否能夠科學地正確地得到貫徹和落實。
隨著行政行為的日益規范,掌握公文寫作技巧,規范公文處理行為顯得尤為重要。本叢書對從事行政管理工作和辦公室工作的同志無疑大有裨益。
本叢書的最大特點在于技巧和規范,并附有系列高規格的經典公文范例,既有格式的標準化、規范化,又有技巧的流程化、實用化,于實踐中可以揣測琢磨,于操作中可以按圖索驥,于案例中可得其精髓,對各級各類公務人員和辦公室文職工作人員是有益的參考和必備的工具。

作者簡介

高校教授和機關從事文秘工作一線工作人員。

名人/編輯推薦

《公文寫作與范例大全》編輯推薦:表格化描述——一目了然;條式化呈現——易得要領;案例化剖析——加深理解;精細化技巧——操作工具;格式化流程——方便實用
;程式化處理——便于規范

書摘/試閱

第一節公文的產生與發展
一、公文的產生
公文是我們所知道的較早的文章形式之一。
原始人類在集體勞動和共同生活中,為了相互表達思想,交流經驗,便逐漸產生了語言。生產的不斷發展,社會生活的逐漸復雜化,使在生產和生活中許多事情需要記載,我們的祖先便發明了結繩記事的辦法。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尤其是形成階級以後,口頭語言和結繩記事的辦法已不能適應越來越復雜的生產和生活的需要,漸漸地便產生了文字。這在我國古書里是有記載的。《周易·系辭》云:“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這里的所謂“書契”,就是文字。用文字更便于“治”和“察”。正如斯大林所說:“生產往前發展,出現了階級,出現了文字,出現了國家的萌芽,國家進行管理工作需要比較有條理的文書……”這里所說的“文書”當然指的是公務文書即公文了。
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認為,文字起源于勞動,文章和文學也是起源于勞動。從我們掌握的資料看,具有實用價值的文章和具有審美價值的文學相比,實用文的誕生明顯早于文學。實用文的誕生至少有這樣兩個原因:一是在漫長的生產勞動過程中,人的思維逐漸得以發展,人與人之間的交際也逐漸增多,于是人們便創造出一些符號以便進行交流,這些符號就是早期的文字。而文字的誕生為文章的產生打下了基礎。二是人類的集體勞作需要協調、組織、指揮,而這一切缺少人類思維的固化物——文章,是很難實現的,這樣就形成了一種強大的推動力,使應用文的產生成為一種必然。
在我國,“公文”名稱,始見于《後漢書·劉陶傳》。“但更相告語,莫肯公文。”唯當時稱公文者極少,多稱“文書”、“文簿”、“文案”。三國時逐漸增多,如《三國志·魏志·趙儼傳》:“公文下郡,綿絹悉以還民。”但公文的出現,卻是好多世紀以前的事了。公文的產生,是以國家的形成和文字的發明為先決條件的。
關于我國文字的產生,古代有倉頡造字的說法,據說發生于黃帝時代,大約在公元前兩千五六百年。有實物可考的,是殷墟的甲骨文,其年代約在公元前1300年左右。從1898年起,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安陽小屯殷墟遺址等地陸續出土大量刻有文字的甲骨,到目前為止,數量已逾十萬片。這就是在中國文化史上占據重要地位的“甲骨文”。“甲”是指龜甲,“骨”是牛骨或鹿骨,甲骨文就是刻在龜甲或獸骨上的文字,又叫甲骨刻辭。甲骨文是商代王室進行占卜時所作的簡短記錄,短的僅數字,長的也不過百余字,是我國最早出現的原始性的文章。甲骨文已是我國比較成熟的文字了。就現在已經發現的(遠比殷代實際存在的少得多)共十幾萬片甲骨統計,所用甲骨文字數已超過五千。這些甲骨文,許多是殷朝後期幾個王朝(約在公元前1300年至公元前1100年左右)奴隸主的文告。這是我國有據可查的最早的公文。
據學者考證,甲骨文主要是用來占卜的。當時生產力低下,人們對大自然不可能有科學的認識,總認為冥冥之中有凌駕于萬物之上的神,是他們主宰著事物的發生發展、生死存亡。于是,遇事總要用占卜的方式來預測一下吉兇禍福,由身兼史官和巫師雙重身份的人在甲骨上用刻辭予以記載。就已發現的這些甲骨文來說,其內容涉及世系、氣候、食貨、征伐、畋獵等多方面。甲骨文是埋在地下的殷代王室的檔案,用現在的眼光看,大部分都是公務文書。
商周時代盛行在青銅器上鑄刻文字,這就是我們常與甲骨文并稱的“鐘鼎文”。鐘鼎文有的用來記載統治者的制度法令,有的記載統治者的文德武功,還有的記載貴族之間的商務活動,多數屬于公文的范疇。不過,其中也有一些屬于私人之間用于物質交換的契約,雖還是應用文,已不能歸入公文范疇了。
我國最早的文章總集《尚書》,所收錄的文章多數也是公文。《尚書》中的文章,分為六種體式:典、謨、訓、誥、誓、命。其中,“典”用于記述典章制度,“謨”是議政的策論,“訓”是進行教誨開導的論說文,“誥”是進行訓誡的文告,“誓”是軍隊出征的誓詞,“命”是君主的命令和詔書。這些文體,跟現代的命令、決定、決議、指示、布告、公告、通告、通報、報告等,都有一些近似之處。
從以上介紹可見,在文字的草創時期,公文就已經產生了。在所有的文體中,公文可以算是最古老的。
二、公文的發展
到了秦代,公文從文類到體式都得以充分的發展。秦始皇在李斯的輔佐下,建立了第一個中央集權制的國家政權。為了達到長治久安的目的,他們統一了文字和度量衡,實行車同軌、書同文的措施。李斯等人為了提高公文的辦事效率和可靠程度,還制定了現在仍在沿用的“抬頭”、“用印”等制度,這標志著公文在當時已經相當成熟。
漢代的公文體式主要有書、議、策、論、疏、詔、制、敕、章、奏、表等,其中,皇帝對臣下使用的文體主要是詔、制、策、敕,臣下對皇上則主要用章、奏、表、議等,已有了大致固定的下行文和上行文的區分。同時,在表達上和結構上,也有了一些相對固定的格式。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當時的公文還產生了一些流傳後世的名篇,如賈誼的《陳政事疏》、《論積貯疏》,晁錯的《論貴粟疏》,司馬相如的《上書諫獵》等。
漢以後的魏晉南北朝時期,公文無論從寫作實踐上還是從理論上看,都有明顯的發展進步。主要代表人物首推曹操、曹丕父子。曹操親自寫過不少公文,代表作有《讓縣自明本志令》、《求賢令》、《求逸才令》、《慎行令》、《修學令》、《請增封荀表》等。曹丕則不僅親自撰寫公文,還推出了有關公文寫作的理論專著《典論·論文》。他說文章是“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應該主要是指公文而言。他還把文章體式分為“四科八體”,并指出它們各自的特點:“奏議宜雅,書論宜理,銘誄尚實,詩賦欲麗。”其中的奏、議、書、論、銘、誄都是應用文,多數都可作為公文體式。只有後兩種是文學作品的體裁。
唐宋時代更是中國古代公文走向成熟的時期。由于這個時期出現了中國文化史上著名的“唐宋散文八大家”,涌現的名篇更是數不勝數。魏徵的《諫太宗十思疏》、《十漸不克終疏》,陸贄的《奉天請罷瓊林二庫狀》、《論兩稅之弊須有厘革》,范仲淹的《答手詔條陳十事》等,都是膾炙人口的佳作。出于八大家之手的名篇則更多:韓愈的《論佛骨表》、柳宗元的《上樞密韓太尉書》、歐陽修的《朋黨論》、《與高司諫書》,王安石的《上仁宗皇帝言事書》,蘇軾的《為政之寬嚴》、《乞校正陸贄奏議進御札子》等,不勝枚舉。
元明清時期,在應用文研究方面漸趨深入,明代吳納的《文章辨體》,徐師曾的《文體明辨》,清代姚鼐的《古文辭類纂》,劉熙載的《藝概·文概》等,都是影響廣泛的文章學專著,其中對公文的各種體式論之甚詳。
辛亥革命以後,南京臨時政府于1912年頒布了第一個現代公文程式條例。中國共產黨成立後,也很快有了自己的公文體式,瞿秋白還于1931年起草了《文件處理辦法》。1942年,陜甘寧邊區政府發布了《新公文程式》。新中國成立後,政務院于1951年就發布了《公文處理暫行辦法》,以後多次修改,一直發展到目前所用的《國家行政機關公文處理辦法》。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260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