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百家姓
滿額折
百家姓
百家姓
百家姓
百家姓
百家姓
百家姓
百家姓
百家姓
百家姓
百家姓
百家姓
百家姓
百家姓
百家姓
百家姓
百家姓
百家姓
百家姓
百家姓
百家姓
百家姓
百家姓
百家姓
百家姓
百家姓
百家姓
百家姓
百家姓
百家姓
百家姓
百家姓

百家姓

商品資訊

定價
:NT$ 270 元
優惠價
90243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27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7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我們,互為生命中最輕微的過客。」

這些人,正是我之侶、我之伴。
如一棵樹上的條條分枝,各自獨立地茂盛,又都來自同一根主幹。
那是我們生存的這個時代。

人生數十載,與多少人相遇,有的僅數面之緣,竟似多年默契;有的定期交集,卻從未用心留意。全書收錄五十餘篇短文,速寫也是素寫,貌似陌生的熟人,以及貌似熟悉的陌生人們:理髮師小張、鐘點工小月、茶人大林、攝影師老孟、運動員小鞠、售樓員小奚、同學豆腐、師長烏老師、歌手老狼、琉璃廠夥計小羅……,曾編輯出版過諸多當代中國重要作家如冰心、阿城、王安憶等作品的作者楊葵,於寥寥千餘字方寸之間,節制地旁觀或介入,勾勒其輪廓,描摹其精神,也充滿溫情和敬意註記與他們遇會的個人生活與記憶片段,或更是提醒:那些名字和形象,在終將被時代與命運的滔滔巨流沖刷、淘洗殆盡之前,在過客們彼此全然遺忘與偶然記起之間,都曾有過──或感懷或算計、或惱恨或歡喜、或空夢或堅信……種種努力活著的證明。

作者簡介

楊葵

一九六八年生於江蘇淮陰。編輯、作家。長期從事文字編輯工作,編輯出版過冰心、阿城、王安憶等諸多當代中國重要作家的作品。書寫創作已出版《過得去》、《東榔頭》、《西棒槌》等。

這些文章都很短,寫的時間跨度卻挺長,三四年了。
三四年前某一天,我去理髮。進了店,脫外套,小工接過去,換回一個存衣牌,拴在我手上。我坐到椅子上,小工替我圍上圍裙,我閉上眼睛。耳邊是剪刀落髮的嚓嚓聲,周圍三三兩兩聊天的南腔北調,還有店裡循環播放的流行歌曲……這些聲音浮在半空,若有若無如夢幻一般。那一刻忽然想到小張。就在這家店,小張給我理了好幾年髮。一個念頭衝上來:我該寫寫小張。

我是這麼想的:活了四十年,遇到好多小張這樣的人,我們互為生命中最輕微的過客,有的僅一兩面之緣,即成永久陌路;有的如小張一樣,多年定期交集,卻從未專心留意。這些人很像那天店裡的那些聲音,淺淺地、飄飄地浮在生命的表層,很虛幻,可是定心一想,音容笑貌又宛現眼前。
順勢就想到琉璃廠夥計小羅,我從他那兒買過幾千張紙,可所有交談加起來不超過十句話;想到小時工小月,幫我打掃衛生兩年多,可我們之間只是不斷重複相同的幾句對話,我開門說來啦,她關門說再見。
從那天起,我開始寫這些人。不定期地寫,不刻意地寫,忽然想到某個人,就撒開思緒的韁繩,放任它多跑會兒,過後把想到的記下來。

起先寫貌似陌生的熟人,後來也寫貌似熟悉的陌生人。很多相熟的朋友,以為全面瞭解,其實經不起細想,越想越不把穩,我們彼此真的很熟麼?經常也只是一種習慣而已,習慣了當作熟人相處、相敬、相親,甚至相愛。而實情是,人人孤苦熬世,所見所處,也無不零碎片面,哪有什麼全盤知曉。
都寫不長,像人物速寫,只勾勒個大模樣,並不細摹。是有原因的:一是因為得到報紙副刊青睞,要逐篇發表;二是對自己筆力深淺有自知,生怕細摹露怯,因而有意藏拙。

我多少也有點態度在裡頭。我想的是:現在人真能寫,以致出書越來越厚,厚到原來大小適中的開本排不下,一時各種宏大開本遍佈書市。書櫃裡從此「遠近高低各不同」,想收拾整齊,成了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可那些文字,在我這個做編輯的看來水分太大。
曾有個作者,送來一部三十萬字的小說讓我提意見。我看完勸他:不如刪成三萬字的小中篇,一定精彩。這作者從此不屑搭理我。別人管不了,就管管自己。我決定儘量寫短句,寫短文,有機會出書,也出得儘量薄一些,開本正常些。這年頭,開本小些、文章短些、文字精練些的書其實不多,我想往這方向努力。
更深一層的意思,我要引用巴伐利亞戲劇大師Karl Valentin的一句話來表達。他說:「一切都已被說出來,但不是被所有人。」既然我沒有自信說得更好,就選擇了儘量不要喋喋不休。

五十個人,卻叫做「百家姓」,乍看驢唇不對馬嘴,其實並無不妥。中國經典啟蒙名著《百家姓》,也不是真只收錄一百個姓氏,而是五百多個。叫「百家姓」只是取個方便。另外,多少也有激勵自己繼續寫下去的意思。
二○一一年元月 北京西壩河

目次

【自序】-------------------------------------
輯一 烏楊羅郭 奚童鞠孟
●烏老師●楊大姐●小張●小羅●小月●小郭●小奚●小童●小鞠●老鐘●陳製片●茶人大林●老孟

輯二 黃丁侶林 秦袁趙鄭
●小琴●小花●小黃●小丁●小侶●老林●老秦●老袁●老羅●趙老太太●老鄭爹●老武

輯三 顧馮蔣陳 茹魏姚唐
●小顧●東子●小軍●小馮●小蔣●小陳●小茹●小魏●姚大姐●老張●衛老●老唐●莫莫

輯四 張龍劉連 江麻竇王
●老狼●小強●小龍●英子●小毅●梅●卓瑪●小連●小江●東東●麻雷子●豆腐●王老黑
----------------------------------【後記】

書摘/試閱

烏老師

烏老師是山東人。四方形鼓鼓臉,眉毛重,眼睛大,五官輪廓清晰,厚道淳樸之相,正是齊魯男人的特徵。
我讀大學時,烏老師教我們文學史。不只他一人教,好幾個老師,依照各自不同的研究方向,組合成四五人的教授小組,輪換上課。有人講重要作家,有人講文學社團,諸如此類。烏老師負責的,是最不重要的一段,一看就是別人挑剩下的。一半因為烏老師脾氣好,隨時笑眯眯,謙恭的樣子;另一半原因,烏老師是個工農兵學員。

那是八十年代中期,恢復高考後培養的第一批碩士、博士已經執掌教鞭,他們是地地道道的天之驕子,而「工農兵學員」,轉眼間變成學問差、能力弱的代替詞。沒人再去想,新培養出來的這些碩士、博士當初走進校園,第一個接過他們手中行李捲的、第一任他們的班主任,都是烏老師這樣的工農兵學員。
烏老師們吃了時代的虧,但又誰也怪不得。被人蔑視,也只能把那些鄙夷的目光和輕浮的議論吞進肚子裡,找背陰處自己慢慢消化。平日裡,還得時刻保持謙虛謹慎狀態,處處行事小心翼翼,不然會更被輕視,甚至,被罵。

學校開始新一輪職稱評定工作,教授、副教授的名額攏共沒幾個,僧多粥少。烏老師在這個學校教了小十年書,還是個講師,而他的學生中,已經好幾個教授。有天下了課,我正往宿舍晃,烏老師騎車追上來,寒暄半天,幾次欲言又止。最後終於忍不住開了口:我申報……評教授……據說……這次要聽……學生意見,你幫寫一份……話沒說完,烏老師臉已漲到通紅,大大的眼睛直往下耷拉,羞得什麼似的。
那次評定的結果,烏老師的學生中,又有幾人成功晉級副教授,烏老師落選。烏老師邀了幾個給他寫意見的學生,到實習餐廳聚餐。他說,早想感謝,可評選結果不出來,怕有賄賂之嫌,沒敢。

烏老師一如既往地笑眯眯,一如既往地教最不重要段落,一如既往地騎著那輛擦得鋥亮的自行車,在校園穿梭。隔日我們上大課,看到烏老師也在教室最後排的犄角處坐著,低著頭。上課鈴響,講課師進來,照例掃視全體同學,算是與學生互致注目禮。掃到烏老師時,講課師一愣,繼而微微頷首。我回頭看,烏老師正尷尬地笑眯眯。這位講課師,是他的學生之一。
課後我問烏老師,任務?互相聽課評判?烏老師笑眯眯地答:不是不是,來取取經。到底是博士,講得真是好。

我們畢業了,我去一家出版社報到上班。鬥轉星移,人越來越忙碌,大學生活的點點滴滴早拋到九霄雲外。一天傍晚,正在辦公室收拾東西準備回家,突然有人敲門。竟然是烏老師。
寒暄之後,烏老師幾乎是囁嚅著表達了來訪目的——又一輪職稱評定開始了,系裡說了,烏老師一把年紀,沒功勞也有苦勞,無論如何解決一個副教授。不過烏老師硬體不合格,沒有學術專著。可這麼多年下來,沒寫就是沒寫,再說什麼也來不及在一兩個月裡寫出一本專著來啊,於是系領導又說了,編一本什麼吧,系裡睜隻眼閉隻眼,照顧一下。

烏老師說完,從隨身攜帶的一個舊舊的公事包裡掏出兩個厚厚的檔案袋,袋子裡,是烏老師編的書,一本文學作品賞析集。烏老師說:我知道這書沒人買,我不能讓你為難,我準備了三萬塊錢,就算自費出書,行麼?

望著烏老師滿是期待表情的那張臉,我使勁點了點頭。烏老師臉上頓時綻放出欣喜的光澤。又從包裡掏出一個信封遞到我手上:辛苦你了……這個……一點意思……
烏老師又一次話未說完,臉紅到脖子根兒,倉皇欲逃。我一把揪住他,信封硬塞回他手裡,什麼也說不出來。這時,烏老師重重重重地歎了一口氣,臉上萬般神情瞬間滑過。

小黃

劉曉慶唱過一首歌,裡邊有句詞叫「我還是最愛我的北京」。這話擱小黃身上最合適了。不過小黃不是北京人,江南生江南長,二十二歲拎個大箱子到北京,原因說起來很文藝。
小黃上學時迷上北京的一本文化雜誌,期期不落堆在床頭,本本翻得起毛邊兒。那雜誌在網上有個論壇,她就沒日沒夜泡在裡頭玩。小黃特別有激情,每帖必回,每回必誇,而且誇得由衷。那些小黃原來常在雜誌上瞻仰到大名心生敬佩的人,也在上面玩,慢慢都被小黃的執著感動,和她成了親密網友。

小黃學電腦的,但經這論壇的薰陶,對原來專業心生厭倦,說起文化圈的事卻如數家珍。又因為論壇上的網友大多在北京,小黃的心時時刻刻向北京飛奔。轉眼該畢業了,小黃做了人生的大決定:去北京。
剛到北京時,正值論壇最興盛階段,網友們排著隊請小黃吃飯,天天一小聚,兩天一大聚,小黃那麼害羞的小姑娘,猛然間習慣了一件事:擁抱,因為每個網友在她眼裡都比兄弟姊妹還親,小黃對身體親密接觸的接受,完全發自肺腑。

網友們大多在媒體工作,所以小黃在北京雖然沒工作,但靠給朋友寫稿子,即可維持生計。多年來對文藝圈的關注,讓小黃寫東西很快上路,加上年輕聰明,又肯吃苦,勤懇好學,不恥下問,把所有網友都當成老師,沒過多久,小黃的採訪稿比很多老記者寫得都優秀。稿約越來越多,小黃再參加聚會,經常不等散席就戀戀不捨地先撤,因為還有幾千字的稿債。

冬天降臨,那個論壇仿佛隨天氣變冷而漸漸蕭條,小黃經過密集見識各種文化名人,對北京的神秘崇敬之情也慢慢打消,對人生的聚聚散散開始有了些體會,開始期盼穩定的生活。文藝圈最勢利眼,小黃雖然稿子寫得好,但沒有相關學歷,所以很難在媒體找到工作。其實也有願意接受的,但小黃起點高,一般媒體還真瞧不上。她去了一家公司,成了標準的白領麗人,但網友們都知道,小黃心裡,還是想當個好報刊的好記者。
後來小黃故鄉最大的報社招記者,她猶豫很久,聆聽每一個親密網友的意見,又做了個大決定,拎著大箱子回故鄉。上火車那一刻,小黃把來送行的網友抱來抱去,眼睛哭得腫成桃。

小黃回去後,很容易通過了考試,很快就成了報社的主力記者。因為分管文化娛樂,所以常來北京採訪演唱會之類。每次來都樂得合不攏嘴,逐個擁抱新朋老友。可一到該回去的時候,就又哭成淚人兒。有一次分別宴上,小黃借著酒力突然一拍桌子說:奶奶的,我還是最愛我的北京,我要回北京!

小黃迅速回故鄉,從那家報社辭職,又殺回北京。從那以後小黃有了明確目標:回北京,當好記者,二者缺一不可。可是世間萬事,哪件不是說來容易做來難,一晃三年過去了,小黃在北京與故鄉之間奔突無數個來回,還是沒能將兩個理想完美統一起來。北京不缺工作,但沒有小黃看得上的媒體;原來的報社隨時歡迎小黃回去,但她又捨不得北京。小黃的眉頭一天比一天緊,偶爾也開始感慨:唉,老啦老啦。

這個秋天,北京的天格外藍,小黃突然接到故鄉報社的正式邀請,請她作為報社的正式員工,籌建報社駐京辦事處,就由她常年駐紮北京。和小黃初來北京時被大家請吃飯不同,這回是小黃分期分批地請大家吃飯,每一次飯局開始,小黃照例和大家狠抱,然後亮著嗓門宣佈:這回我真算個北京人啦。

小茹

大學四年終於熬到了最後一個夏天,學分修滿,考試全過關,小茹的心野了,開始瘋玩。白天睡大覺,醒著也是懨懨的;天一擦黑就滿臉放光,躍躍欲試,沖出校園,融入北京洪流般的馬路車陣,向飯館、酒吧、夜店飛奔。
同學們都在忙正事兒,四處應聘尋求出路,小茹看似不著急,天天玩,其實心裡有更大譜兒。她可不想按部就班到公司或者什麼國營單位從小職員混起,小茹的宏偉計畫是,畢業後第一年,掙到人生的第一個一百萬。

小茹的策略是,先直接進入事業成功人士的圈子,再尋求突破口。憑的呢,就是自己年輕貌美。
事業大成功者,歲數太大,都是父輩的年齡了,而且見多識廣,身邊也不缺美女,不合適。二十啷當歲的小夥子固然也有成功的,但不穩定,積累太少。最合適的,是那些三十出頭的,在自己的行當已經打拼了十幾年,小有成就者,正是春風得意的階段,心思正活,年齡上和自己也只有十來歲的差距,正合適。

小茹天天和這些「老男人」混,跟著吃跟著喝跟著玩,享受美女待遇,處處受照顧。有時候小茹也會想,自己這樣是不是太功利了?轉念琢磨,這些老男人,也是個個有才情,風趣幽默,比那些傻不楞登的同齡同學好玩多了,至少一起玩不悶吧。想到這裡,小茹就想,自己天性就喜歡成熟的異性吧。
更何況,小茹還有一百萬的目標呢。這一宏願,小茹從不掖著藏著。一次和幾個老男人正喝泰奎拉蹦Tequila Bomb,歡笑中小茹突然發出這一豪言壯語。
「老男人」之一頗不以為然地問:你個剛畢業的小娃怎麼實現呀?願聞其詳。

小茹像在學校參加四有新人演講一樣,從容不迫答道:就說你們幾個吧,白天各自在自己的領域中吒吒風雲,晚上湊一起,就純粹喝酒玩耍,你們從來沒有想過合縱連橫。其實你們之間就存在好多生意,但你們沒這心思,也沒這時間。沒關係啊,現在有我啊!我來做這件事,我靠你們掙錢,但我掙的永遠只是小頭兒,大頭兒肯定還是你們自己的,誰跟錢有仇啊你們!說到酣處,小茹豪情萬丈,不讓鬚眉:這個時代早不是做雙鞋子掙十塊、做一百雙鞋子掙一千塊的時代了,現代社會,必須要靠合縱連橫,尋求利益最大化。

像小茹一樣有宏願的人很多,像小茹一樣腦子靈的人也很多,但是到頭來,沒幾個人實現願望,原因出在十人九懶。小茹不一樣,有理想,也真實幹,很快摸索到頭緒,將願望落在實處,起早貪黑真抓實幹起來。
「老男人」們當然由著她,凡她要求,必配合。小茹很懂事,每次提的要求,都合情合理,從不為難每個人。「老男人」們畢竟社會經驗豐富些,嘴上不說,心裡明白,小茹能做到這一點,背後下了多少苦工夫。如此一來,對小茹的照顧中,又多了些敬意。

一年過後,小茹和幾個「老男人」衝到夜店蹦迪,天快亮要散時,「老男人」要買上萬塊錢的酒單,小茹一甩頭髮說:我買過了,今天是我畢業一周年紀念日,我真的掙到了一百萬,算我請幾位老大哥。
本來要散的酒局重又開張,大家為小茹舉杯慶賀。酒至深處,小茹借著酒勁,懇請大家安靜,說有事宣佈。「其實,早就愛上你們中的一個人,但怕耽誤自己做事,更怕關係複雜你們說我俗,就一直強忍到今天,你們都不知道,包括我愛的這個人,今天,我實在忍不住了……」

老狼

對,唱歌的那個老狼。
和老狼相處二十年以上的朋友說起他,有個共同印象:好像從未聽過他抱怨什麼。老狼有張專輯叫「晴朗」,倆字兒亮堂堂的,聽著就舒坦,安他頭上真是貼。也正因此吧,老狼人緣兒特別好,要敞開大門交朋友,得累殘。好在他以低調著稱,不濫交,所以在光鮮的演藝圈那麼久,常來常往的朋友還是老幾位。
和朋友們在一起的老狼,是最隨和的一個人,也是最會照顧人的一個人。一群熟人吃飯,偶爾會有生人入夥,別人無暇他顧,總是他不時關心地跟人家碰杯酒、聊兩句。去年春節大假,他們夫婦和幾個朋友去尼泊爾旅行,隊伍中有對夫婦帶著六歲的兒子,一路下來,小男孩要求「嫁」給老狼。問為什麼,小男孩說:老狼叔叔最疼我。小男孩的媽乍聽有點不服,回想片刻,一拍腦門:還真是!這一路好像兒子老在老狼的肩上扛著。

早上老狼睡到自然醒,下午或排練,或四處逛逛,夜幕一降,他一天的黃金時段拉開了序幕。
夜裡,老狼常去朋友的酒局。老狼酒量並不大,更不饞酒,但是朋友們甭管誰組局,都盼他來。原因簡單:既是酒局,固然喜歡酒量大的,但更喜歡酒品實誠的。老狼喝酒從不偷奸耍滑,酒品太好了。

更多的夜裡,老狼會出現在檯球廳。他媳婦找不著他的時候,會把電話直接打到檯球廳,十有八九,老狼正熱火朝天地和朋友們切磋球技。「切磋球技」是個文雅說法,其實是切磋人民幣。全是熟透了的朋友,小賭怡情。輸贏很小,不是目的,只為互相擠兌看對方起急好玩。對於一個不愛去夜店,更煩卡拉OK的人,在北京城之夜,能迷上檯球這一口兒,是個不賴的愛好。

還有足球,也是他夜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歐洲杯、世界盃期間,現場直播多在夜裡,那段時間,老狼推掉一切工作和聚會,專心致志在家看球。碰上實在推不掉的事,也約到有電視的酒吧。
不過上述這些,都是老狼隨和的一面,隨和的外表下,老狼骨子裡覺得這種生活有點無可奈何。生活在北京這樣的城市,還能怎麼著?找樂唄。老狼真正最喜歡的,是外出旅行。在他看來,旅行多少有點革命的意味在裡頭,能反反日常生活的固定、機械的模式,讓人有種不安定感,讓人敏感,促人思考,能別具隻眼看待生活。

我就聽他聊過在尼泊爾,夜裡獨自在一座古城瞎轉悠,看著昏黃燈光下的古城,仿佛時光倒流回到百年之前。那種時空變幻之感,讓他新奇,讓他浮想聯翩。在撒哈拉,一望無際的大沙漠,他坐在沙堆上數星星,那種靜謐、空曠之感,讓他至今猶為嚮往。在藏區,有一次他獨自爬山登頂,夜裡在山頂宿營,感覺人隨時都有可能與整個山體徹底交匯。在馬裡,他所跟隨的車隊趕夜路,雖然一會兒戈壁,一會兒叢林,一會兒過河,但四野一片漆黑,只能靠車輪胎傳導到身體的感覺,感知地形狀況。半星亮光都不見,也沒有任何參照物,人會完全失去方向……

說起這些的老狼,才是最骨子裡的老狼,隨時神往能夠回歸野外生存的狀態,希望自己能像動物一樣機警、敏銳、強健,他覺得那樣的生活更真實,更有意思。而眼下正在經歷的城市生活,不過是在一些虛幻的假象裡苦中作樂。

卓瑪

是不是藏族小姑娘一半以上都叫卓瑪,藏族小夥子一半以上都叫扎西?我上大學頭一天,結識一個藏族同班女生,名字就是卓瑪,從此同學四年。
卓瑪是青海的藏族,不像一般藏族姑娘長得黑,但也完全不能說白淨。臉上沒有那個時候一般藏族人都有的高原紅,但整體紅紅的,不是白裡透紅,而是紅裡透紅,氣色好極了,看著就結實、健康,在一班剛剛經受了高考摧殘的豆芽菜似的漢族女生堆裡一站,有定海神針之感。

卓瑪第一次開口和我寒暄,問的竟然是:你父母是幹什麼工作的?我答:作協的。卓瑪神情一凜,沒再說什麼。我暗暗對她這問題和這神情稍有疑問,但也沒再說什麼。
後來相處得多了,對卓瑪上來就問父母這件事,不再有疑問,因為卓瑪是那麼孝順的一個姑娘。剛進校園時,所有外地同學的家信都寫得可勤了。但是兩年之後還能保持每週寫家信的,就沒幾個了,卓瑪是一個。每次接到家信時,卓瑪紅紅的臉,被興奮的情緒漲得更紅了。

卓瑪性格好,從來不慍不惱,永遠露著一口好看的白牙笑。藏族姑娘特有的那種濃密烏黑的頭髮,瞧著有股忠誠相。所以好多女生都把卓瑪引為閨中密友,找她吐露心事,找她商量該對喜歡的男孩怎麼表達。
卓瑪沒談過戀愛,自己也稀裡糊塗,當然提供不出什麼實質性的參考意見。但是不要緊,女孩子們找卓瑪、找卓瑪吐露心事、找卓瑪要參考意見,這些都是第二位的,她們看中的,是卓瑪的忠誠、貼心、嘴嚴實,不讓她說,就打死都不說。

臨近畢業時,都忙著畢業分配,整天填各種調查表。有天我正填一張家庭人員情況調查表,卓瑪在一邊看到,要過去看。剛看兩行臉漲得通紅,氣憤地沖我吼:你這個人,人品有問題。我嚇一跳,要聞其詳。卓瑪說:剛進校時我問你父母做什麼工作,你說是工人,可你現在填的是在「作協」,文化人。你撒謊,不是原來撒謊,就是現在撒謊。

時隔四年之後,我終於對她當時那一凜的神情也打消了疑問——她把「作協」聽成「做鞋」了。
畢業了,很多同學削尖腦袋設法留在北京。一些分配到外地的,隔了幾年,也用盡各種辦法重回北京。卓瑪當然是回了青海老家,因為她的父母在青海,而她又是那麼孝順的孩子。她在一所大學裡當老師,教文學理論,一教二十年。

有一年,卓瑪趁著暑假來北京找同學玩,一見當年那些閨蜜,三十多歲的人了,興奮得手拉手蹦起來,連續蹦,蹦個不停。好不容易坐穩了,大家打探卓瑪的生活狀態。出人意料的是,卓瑪不再言必談父母,而是換了言必談丈夫。丈夫長,丈夫短,丈夫讓她少吃冰東西;丈夫讓她出門要節約,多坐公車,少打車;丈夫讓她每天往家打個電話……

有人問卓瑪,你還沒說你和你丈夫怎麼認識的呢。卓瑪聽了十分不解地一愣——怎麼認識?還能怎麼認識?父母包辦的啊!這回輪到大家十分不解地一愣:這都什麼年代了,你還心甘情願讓父母包辦婚姻?還這麼理直氣壯?卓瑪又是一愣,然後掏心窩子地說:父母那麼大年紀了,比我們的人生經驗豐富多了,難道不該聽他們的麼?他們難道會害我?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43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