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最美的詩歌(簡體書)
滿額折

最美的詩歌(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26 元
定價
:NT$ 156 元
優惠價
87136
領券後再享86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4 點
相關商品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名人/編輯推薦

“最美中國叢書”旨在于“重建中國優美形象,重構華夏詩意生活”,通過對古代思想、倫理道德、文學藝術、風景民俗等的重新梳理,重新發現中國特有的美,傾情向世人推介這種美,以期真正的美得到傳承。這套書知識精準,圖文並茂,力求童趣與大美的融合,悅目和感人的統一。對于正在成長的青少年來說,這一套書,應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最起碼它可以讓人知道,什麼是中國的最美,什麼是中國真正的美。
本書為《最美的詩歌》,由王明韻編著。

一直以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從時間上說,是在明朝之前的。明朝之前,占據社會主流的,是清明理性的孔孟之道。崇尚自然、遊離社會的道學,作為主流思想的補充,與儒學一起“相輔相成”、“一陰一陽”,使得社會主流思想具有強大活力。從總體上來說,中國文化的源頭,無論是周公、老子、孔子,還是後來的諸子百家,比如說孟子、茍子、莊子、韓非子、墨子等等,都對人生保持清醒、冷靜的理性態度,保持孔子學說實踐理性的基本精神,即對待人生、社會的積極進取精神;服從理性的清醒態度;重實用輕思辨、重人事輕鬼神的思維模式;善於協調,講究秩序,在人倫日用中保持滿足和平衡的生活習慣……中國文化的源頭如此,決定了漢民族的心理結構和精神走向,包括漢民族理想追求、文化風格以及審美傾向。
中國文化在明朝之前,占據社會主流的,是高蹈的士大夫精神。最顯著的表現在於:人們遵從天地人倫之間的道德,有高遠的理想,講究人格的修煉,反對人生世俗化,鄙視犬儒的人格特徵。從春秋時代起,中國知識分子一直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人生使命,以追求道德、知識和審美為人生歸宿。比如說孔子,從他的言語來看,更像是倡導一種人生價值觀,追求人生的美學意義。又比如說莊子,他的學說,不像是哲學,更像是一種生活美學:道是無情卻有情,看似說了很多超脫、冷酷的話,實際上透露出對於生命、本真的眷戀和愛護,要求對整體人生採取審美觀照態度,不計功利是非,忘乎物我、主客、人己,以達到安詳和寧靜,讓自我與整個宇畝合為一體。這種貫穿著士大夫精神的人生價值觀,讓人忘懷得失擺脫利害,超越種種庸俗無聊的現實計較和生活束縛,或高舉遠蹈,或怡然自適,或回歸自然,在前進和後退中獲得生活的力量和生命的意趣。這就是中國歷代±大夫知識分子一以貫之的藝術清潔精神。英國大哲學家羅素曾經說:“在藝術上,他們(中國人)追求精美,在生活上,他們追求情理。”這是說到關鍵了。
中國人的生活哲學就是如此,一方面高曠而幽遠,另一方面也連著“地氣”,是自發的浪漫主義和自發的經典主義的結合。道家是中國人思想的浪漫派,儒家是思想的經典派。當東漢年間佛教傳入之後,這種以出世和解脫為目的的宗教體系遭到了儒學和道教的抵抗,從而消解了印度佛教中很多寡涼的成分。經過“中庸之道”的過濾,其中極端的成分得到了淡化,避免了理論或實踐上的過火行為。也因此,一種中國特色的佛教觀產生了,佛教在中國更多變身為“生活禪”,變成一種熱愛生活創造人生的方式。中國人一方面避免了極端的“出世”之路,另一方面。由於心靈的滋養、美智的開發,使得東漢魏晉,包括後來的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以及唐宋元產生了很多高妙的藝術,“藝術人生”的觀念也隨之如植物一樣葳蕤生長。可以說,這些朝代,是中國最具審美價值、最開人們心智、也最出藝術珍品的年代。也因此,很多藝術種類都在這個階段達到了高峰,比如說唐詩、宋詞、元曲、書法、繪畫、音樂、舞蹈等等,它們洋溢著一種高蹈的精神追求,境界高遠,潔凈空曠,如清風明月,如古松蒼翠。從審美上看,由於存有或明或暗的觀照,存有人格與事物的交融,主題得到了提升,感悟與生命同在,境界與天地相齊,一種深遠的“禪意”油然而生……從總體境界上來看,這一階段的各類藝術形式,因為主題和境界的破對立、空物我、泯主客、齊生死、反認知、重感悟、親自然、尋超脫等等,達到了各自的高峰。它們是最能代表中國文化精髓的。
中國的藝術精神到了明清之後,有低矮化的傾向。明清以後,由於社會形態的變化,專制制度進一步嚴酷;加上統治者出身和教育的局限,以及愚民政策的目的,整體文化和審美呈低俗化的傾向,社會和人生的自由度越來越窄,藝術的想像空間越來越逼仄,藝術作品的精神高度下降。隨著“程朱理學”和科舉制度的推行,人們的想像力、創造力被扼制,審美弱化,藝術更趨“侏儒化”、“弱智化”。大眾普羅的喜好抬頭,剛正不阿的風骨軟化,崇尚自由、自然、提升的審美精神也在喪失。不過盡管如此,在明清時代的中晚期,那種崇尚自然、物我兩忘的高貴精神仍時有抬頭,一批有著真正藝術精神的獨立藝術作品或有出現。盡管如此,士大夫精神已不是藝術美和生活美的主旋律,它只是一種空穀幽蘭的生命絕響。
近現代之後,由於社會動蕩,戰亂連連,再加上西方現代化所導致的實用主義、功利主義的滲入,中國的文學藝術遭到了進一步摧殘,傳統的藝術精神更進一步沉淪。藝術的政治化傾向、實用主義傾向和世俗主義傾向抬頭,這直接導致了真正的藝術精神缺失,藝術的品位下降,高蹈精神向世俗俯首,自然和自由變身為功利和實用,士大夫精神更是變身為犬儒主義。中國近現代上百年的屈辱和戰亂,更使得中國自古以來高潔的審美觀變得扭曲和膚淺:黃鐘大呂變成田野俚語,布衣青衫變成了披紅掛綠,古琴琵琶變成了鑼鼓鞭炮,潔身自好變成了爭相取寵,安詳寧靜變成喧嘩騷動,幽默風趣變成庸俗不堪……如果說是與非、美與醜是人類最基本標準的話,那麼,很長一段時間裏,這種基本標準都在喪失,很多人已分辨不了是與非,也分辨不了美與醜。“文革”時期八個臉譜化的樣板戲在左右著中國人的全部精神生活,而到現在,似乎是一場“群魔亂舞”的電視春節晚會代表著最高藝術水準。這樣的現象,又何嘗不令人扼腕嘆息!
如果說中國當代教育存在著諸多問題的話,那麼,以我的理解,當代教育最大的問題,甚至不是傳統丟失、精神扭曲以及弱智低能,而是在美育上的缺失。很多年來,人們喪失了一些最基本的判斷,不知道什麼是美的,什麼是醜的;很多人將美當成醜,將醜當成美,從而失去了美的方向性。這一點,只要觀察我們周圍的人們,就可以得出結論——在我們的周圍,到處都是對於生活沒有感覺,對於美醜沒有鑒別的人。他們所擁有的,只是功利,只是物質,只是金錢,只是對美醜的弱智的鑒別和判斷。這些人不僅僅是一些教育低下的人,甚至一些貌似受過良好教育的人也是這樣——他們雖然擁有很高的學歷,有很好的教育背景,但在美醜的辨別力,以及對於藝術、心靈的覺察力、感悟力和理解力上,同樣表現得能力低下、缺乏常識。這樣的現象,實際上是我們多年以來的教育缺乏美育,缺乏精神導向的結果。一個人的審美,是與道德和智慧聯系在一起的,審美的缺失,實際上也是道德和智慧的缺失。一個對美缺乏判斷力的人,很容易在人生中缺乏動力和方向,也很容易被民族主義、法西斯主義、極端主義、工業主義所奴役,成為過度現代化的犧牲品。在很多時候,這種人不可能是一個豐富的生命,只是一架精神匱乏的機器。
現在,這一套由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精心組織的“最美中國叢書”,似乎在某種程度上,彌補了一些“尋根”和美育上的缺失。這一套書的第一輯共十本,它們分別是:《最美的思想》《最美的品格》《最美的女性》《最美的詩歌》《最美的文辭》《最美的書畫》《最美的寶藏》《最美的樂舞》《最美的風物》《最美的民俗》,旨在于“重建中國優美形象,重構華夏詩意生活”,通過對古代思想、倫理道德、文學藝術、風景民俗等的重新梳理,重新發現中國特有的美,傾情向世人推介這種美,以期真正的美得到傳承。這套書知識精準,圖文並茂,力求童趣與大美的融合,悅目和感人的統一。對于正在成長的青少年來說,這一套書,應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最起碼它可以讓人知道,什麼是中國的最美,什麼是中國真正的美。
上個世紀初,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經提出過著名的“五育並舉”教育方針,“五育”為:軍國民教育、實利主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觀教育、美感教育。其中,美感教育尤其有特色,蔡先生還以“以美育代宗教”的口號聞名於世。在蔡元培看來,美育是宗教的初級階段,對於沒有宗教傳統的中國人來說,美育教育是一種基礎,並且相對宗教,美育更安全,更普及,也更為人接受。通過美育,可以培育出道德是非的基礎,培育出向上的力量。雖然蔡元培的這一觀點引起過一番爭論,但對於一個人來說,有美的薰陶,有對於美醜的正確判斷,怎麼都不能說是一件壞事。並且,美與是非,與善惡,與道德,與人類的心靈,與這個世界的根本,是聯系在一起的。以對美的判斷和感知為出發點,瞭解中國歷史,瞭解中國文化,瞭解中國人曾經的藝術生活,瞭解一個民族的內心世界;從而進一步瞭解世界,瞭解世界的規律,與身邊的一切做到和諧相處,都是大有好處的。
也許,這套書的意義就在於此。

目次

采薇
迢迢牽牛星
白馬篇
歸園田居(其三)
登池上樓
梅花落
江亭夜月送別(其二)
送別杜審言
回鄉偶書
登幽州臺歌
登鸛雀樓
過融上人蘭若
出塞二首(其一)
過香積寺
靜夜思
不見
寄左省杜拾遺
楓橋夜泊
滁州西洞
遊子吟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二首(其一)
烏衣巷
賦得古原草送別
江雪
尋隱者不遇
得樂天書
詠懷二首(其二)
謝亭送別
初冬夜飲
放魚
贈少年
錦瑟
菊花
送日本國僧敬龍歸
江陵愁望有寄
小松
秋寄從兄賈島
答人
鷺鷥
次韻朱昌叔
桑茶坑道中(其七)
東坡
大雨逾甸,既止復作,江遂大漲
春日
詠絮雲
對書嘆(節選)
再別康橋
我們準備著
斷章
勸友人

書摘/試閱

迢迢牽牛星
無名氏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擢素手,劄劄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劄劄弄機杼
這首詩寫的是傳說中的牛郎與織女的故事,牛郎織女隔河相望,不能相會,相思之苦常常會“泣涕零如雨”,可謂一詠三嘆,哀婉動人。但詩人寫的又絕非銀河兩岸的牛郎與織女,看似寫“天上”,實則寫“人間”,其相思之苦、愛戀之深,讓人聯想,也讓人嗟嘆。
全詩只有十句,疊音詞卻有六處之多,於“迢迢”、“皎皎”、“纖纖”、“劄劄”、“盈盈”、“脈脈”的疊加往復中,描寫出了少婦的愁情苦緒,意蘊深遠,風格渾成,既賦予了詩內在的律動,又寫出了銀河淺灘之外的困境。詩一開頭,牽牛也迢迢,織女也皎皎,.渴望中的遙不可及在互見文義中躍然紙上,這牽牛、這織女,正是現實生活中苦戀著的男女。而接下來,月光下織布的織女,心牽愛人,哪還有心思織布紡線啊,她只是素手纖纖,撫弄著機杼淚如雨下,任“劄劄”之聲隨織布機梭子的往返而不絕於耳。“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詩的後四句,詩人寫的是看似近在眼前,實則遠在天邊的愛情,一水之隔,手不能牽,人不能見,心何其苦,情又何以堪?再通讀全詩,迢迢是遙遠,皎皎是月光,纖纖是玉指,劄劄是機聲,盈盈是姣好,脈脈是含情;而正是這種美好的、詩意的襯托,讓相思之苦於不經意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
這首詩並不深奧,用典則採用中國民間一個古老的傳說,親切而又熟知。詩人選詞用句不落窠臼,把傳說中的“牛郎星”,寫成了“牽牛星”,把傳說中的“織女星”,寫成了“河漢女”,這就是語言使用上的微妙和傳神之處,猶如“劄劄”之機杼之聲,其實不是在織布,而是在傾聽和訴說。
白馬篇
曹 植
白馬飾金羈,連翩西北馳。借問誰家子,幽並遊俠兒。
少小去鄉邑,揚聲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參差。
控弦破左的,右發摧月支。仰手接飛猱,俯身散馬蹄。
狡捷過猴猿,勇剽若豹螭。邊城多警急,虜騎數遷移。
羽檄從北來,厲馬登高堤。長驅蹈匈奴,左顧淩鮮卑。
棄身鋒刃端,性命安可懷?父母且不顧,何言子與妻!
名編壯士籍,不得中顧私。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馬蹄聲聲
曹植採用漢樂府歌辭《雜曲歌·齊瑟行》的形式,寫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的《白馬篇》。白馬是一匹戰馬,飾著金黃的頭飾,向西北方向馳騁而去,他以馬指人,以馬喻己,不寫人卻讓人在其中;而那匹白馬,在古代,除了象徵著英勇善戰、不畏生死的品格,還是堅定、忠誠、百折不撓的象徵;曹植“生乎亂,長乎軍”,一生的志向就是效忠于朝廷,立功於聖世,這“白馬”,自然而然就是他的化身了。
這白馬颯爽英姿,馳騁疆場,一往無前,所向無敵;只是在軍情緊急之時,詩人卻以緩筆之勢插入對白馬的描述,一張一弛,張弛有度,盡顯詩人駕馭語言的能力;白馬乃詩中的“遊俠兒”,時而英俊豪邁,時而武藝超群,時而沖鋒陷陣,時而棄身報國。詩中的遊俠兒,騎射技術高超精湛,左右開弓,仰射俯射,或動或靜,箭無虛發;敏捷如猿,驍勇如虎豹蛟龍。邊塞城邑遭敵軍入侵,情勢險危之時,遊俠兒“厲馬登高堤”,置生死於度外,立刻投身於刀鋒劍刃、短兵相接的殺敵戰場,隨時準備著甘灑熱血,為國捐軀。唐代詩人白居易說“詩者,根情、苗言、華聲、實義”,意思是說詩歌以感情為根本,以語言為苗葉,以聲音為花朵,以思想為果實。而曹植的《白馬篇》正是在這種構架之下,層層鋪陳描述,情動於形,形隱於言,在一吐為快之中,步步升華著內心世界的情感;毫無疑問,曹植詩中的“白馬英雄”,是以“白馬”為指代,謳歌和禮贊了愛國英雄的崇高形象。關于曹植和他的《白馬篇》,南朝詩人鮑照在《代陳思王(白馬篇)》中曾寫道:“白馬驛角弓,鳴鞭乘北風。要途問邊急,雜虜入雲中。”這詩中的陳思王,即指曹植,曹植曾被封為陳王,去世後謚日“思”,故後世稱之為陳思王。P4-7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36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