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最美的民俗(簡體書)
滿額折

最美的民俗(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26 元
定價
:NT$ 156 元
優惠價
87136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4 點
相關商品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作者簡介

許若齊 1956年2月生於安徽省休寧縣。教師,現居合肥。著有散文集《夕陽山外山》、《煙火徵州》。

名人/編輯推薦

《最美的民俗》由許若齊、汪紅興著,呂士民繪,為“最美中國叢書”之一,以對美的判斷和感知為出發點,瞭解中國歷史,瞭解中國文化,瞭解中國人曾經的藝術生活,瞭解一個民族的內心世界;從而進一步瞭解世界,瞭解世界的規律,與身邊的一切做到和諧相處,都是大有好處的。也許,這本書的意義就在於此。

一直以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從時間上說,是在明朝之前的。明朝之前,占據社會主流的,是清明理性的孔孟之道。崇尚自然、遊離社會的道學,作為主流思想的補充,與儒學一起“相輔相成”、“一陰一陽”,使得社會主流思想具有強大活力。從總體上來說,中國文化的源頭,無論是周公、老子、孔子,還是後來的諸子百家,比如說孟子、荀子、莊子、韓非子、墨子等等,都對人生保持清醒、冷靜的理性態度,保持孔子學說實踐理性的基本精神,即對待人生、社會的積極進取精神;服從理性的清醒態度;重實用輕思辨、重人事輕鬼神的思維模式;善於協調,講究秩序,在人倫日用中保持滿足和平衡的生活習慣……中國文化的源頭如此,決定了漢民族的心理結構和精神走向,包括漢民族理想追求、文化風格以及審美傾向。
中國文化在明朝之前,占據社會主流的,是高蹈的士大夫精神。最顯著的表現在於:人們遵從天地人倫之間的道德,有高遠的理想,講究人格的修煉,反對人生世俗化,鄙視犬儒的人格特徵。從春秋時代起,中國知識分子一直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人生使命,以追求道德、知識和審美為人生歸宿。比如說孔子,從他的言語來看,更像是倡導一種人生價值觀,追求人生的美學意義。又比如說莊子,他的學說,不像是哲學,更像是一種生活美學:道是無情卻有情,看似說了很多超脫、冷酷的話,實際上透露出對於生命、本真的眷戀和愛護,要求對整體人生採取審美觀照態度,不計功利是非,忘乎物我、主客、人己,以達到安詳和寧靜,讓自我與整個宇宙合為一體。這種貫穿著士大夫精神的人生價值觀,讓人忘懷得失擺脫利害,超越種種庸俗無聊的現實計較和生活束縛,或高舉遠蹈,或怡然自適,或回歸自然,在前進和後退中獲得生活的力量和生命的意趣。這就是中國歷代士大夫知識分子一以貫之的藝術清潔精神。英國大哲學家羅素曾經說:“在藝術上,他們(中國人)追求精美,在生活上,他們追求情理。”這是說到關鍵了。
中國人的生活哲學就是如此,一方面高曠而幽遠,另一方面也連著“地氣”,是自發的浪漫主義和自發的經典主義的結合。道家是中國人思想的浪漫派,儒家是思想的經典派。當東漢年間佛教傳入之後,這種以出世和解脫為目的的宗教體系遭到了儒學和道教的抵抗,從而消解了印度佛教中很多寡涼的成分。經過“中庸之道”的過濾,其中極端的成分得到了淡化,避免了理論或實踐上的過火行為。也因此,一種中國特色的佛教觀產生了,佛教在中國更多變身為“生活禪”,變成一種熱愛生活創造人生的方式。中國人一方面避免了極端的“出世”之路,另一方面,由於心靈的滋養、美智的開發,使得東漢魏晉,包括後來的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以及唐宋元產生了很多高妙的藝術,“藝術人生”的觀念也隨之如植物一樣葳蕤生長。可以說,這些朝代,是中國最具審美價值、最開人們心智、也最出藝術珍品的年代。也因此,很多藝術種類都在這個階段達到了高峰,比如說唐詩、宋詞、元曲、書法、繪畫、音樂、舞蹈等等,它們洋溢著一種高蹈的精神追求,境界高遠,潔凈空曠,如清風明月,如古松蒼翠。從審美上看,由於存有或明或暗的觀照,存有人格與事物的交融,主題得到了提升,感悟與生命同在,境界與天地相齊,一種深遠的“禪意”油然而生……從總體境界上來看,這一階段的各類藝術形式,因為主題和境界的破對立、空物我、泯主客、齊生死、反認知、重感悟、親自然、尋超脫等等,達到了各自的高峰。它們是最能代表中國文化精髓的。
中國的藝術精神到了明清之後,有低矮化的傾向。明清以後,由於社會形態的變化,專制制度進一步嚴酷;加上統治者出身和教育的局限,以及愚民政策的目的,整體文化和審美呈低俗化的傾向,社會和人生的自由度越來越窄,藝術的想像空間越來越逼仄,藝術作品的精神高度下降。隨著“程朱理學”和科舉制度的推行,人們的想像力、創造力被扼制,審美弱化,藝術更趨“侏儒化”、“弱智化”。大眾普羅的喜好抬頭,剛正不阿的風骨軟化,崇尚自由、自然、提升的審美精神也在喪失。不過盡管如此,在明清時代的中晚期,那種崇尚自然、物我兩忘的高貴精神仍時有抬頭,一批有著真正藝術精神的獨立藝術作品或有出現。盡管如此,士大夫精神已不是藝術美和生活美的主旋律,它只是一種空穀幽蘭的生命絕響。
近現代之後,由於社會動蕩,戰亂連連,再加上西方現代化所導致的實用主義、功利主義的滲入,中國的文學藝術遭到了進一步摧殘,傳統的藝術精神更進一步沉淪。藝術的政治化傾向、實用主義傾向和世俗主義傾向抬頭,這直接導致了真正的藝術精神缺失,藝術的品位下降,高蹈精神向世俗俯首,自然和自由變身為功利和實用,士大夫精神更是變身為犬儒主義。中國近現代上百年的屈辱和戰亂,更使得中國自古以來高潔的審美觀變得扭曲和膚淺:黃鐘大呂變成田野俚語,布衣青衫變成了披紅掛綠,古琴琵琶變成了鑼鼓鞭炮,潔身自好變成了爭相取寵,安詳寧靜變成喧嘩騷動,幽默風趣變成庸俗不堪……如果說是與非、美與醜是人類最基本標;隹的話,那麼,很長一段時間裏,這種基本標準都在喪失,很多人已分辨不了是與非,也分辨不了美與醜。“文革”時期八個臉譜化的樣板戲在左右著中國人的全部精神生活,而到現在,似乎是一場“群魔亂舞”的電視春節晚會代表著最高藝術水準。這樣的現象,又何嘗不令人扼腕嘆息!
如果說中國當代教育存在著諸多問題的話,那麼,以我的理解,當代教育最大的問題,甚至不是傳統丟失、精神扭曲以及弱智低能,而是在美育上的缺失。很多年來,人們喪失了一些最基本的判斷,不知道什麼是美的,什麼是醜的;很多人將美當成醜,將醜當成美,從而失去了美的方向性。這一點,只要觀察我們周圍的人們,就可以得出結論——在我們的周圍,到處都是對於生活沒有感覺,對於美醜沒有鑒別的人。他們所擁有的,只是功利,只是物質,只是金錢,只是對美醜的弱智的鑒別和判斷。這些人不僅僅是一些教育低下的人,甚至一些貌似受過良好教育的人也是這樣——他們雖然擁有很高的學歷,有很好的教育背景,但在美醜的辨別力,以及對於藝術、心靈的覺察力、感悟力和理解力上,同樣表現得能力低下、缺乏常識。這樣的現象,實際上是我們多年以來的教育缺乏美育,缺乏精神導向的結果。一個人的審美,是與道德和智慧聯系在一起的,審美的缺失,實際上也是道德和智慧的缺失。一個對美缺乏判斷力的人,很容易在人生中缺乏動力和方向,也很容易被民族主義、法西斯主義、極端主義、工業主義所奴役,成為過度現代化的犧牲品。在很多時候,這種人不可能是一個豐富的生命,只是一架精神匱乏的機器。現在,這一套由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精心組織的“最美中國叢書”,似乎在某種程度上,彌補了一些“尋根”和美育上的缺失。這一套書的第一輯共十本,它們分別是:《最美的思想》《最美的品格》《最美的女性》《最美的詩歌》《最美的文辭》《最美的書畫》《最美的寶藏》《最美的樂舞》《最美的風物》《最美的民俗》,旨在于“重建中國優美形象,重構華夏詩意生活”,通過對古代思想、倫理道德、文學藝術、風景民俗等的重新梳理,重新發現中國特有的美,傾情向世人推介這種美,以期真正的美得到傳承。這套書知識精準,圖文並茂,力求童趣與大美的融合,悅目和感人的統一。對于正在成長的青少年來說,這一套書,應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最起碼它可以讓人知道,什麼是中國的最美,什麼是中國真正的美。
上個世紀初,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經提出過著名的“五育並舉”教育方針,“五育”為:軍國民教育、實利主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觀教育、美感教育。其中,美感教育尤其有特色,蔡先生還以“以美育代宗教”的口號聞名於世。在蔡元培看來,美育是宗教的初級階段,對於沒有宗教傳統的中國人來說,美育教育是一種基礎,並且相對宗教,美育更安全,更普及,也更為人接受。通過美育,可以培育出道德是非的基礎,培育出向上的力量。雖然蔡元培的這一觀點引起過一番爭論,但對於一個人來說,有美的薰陶,有對於美醜的正確判斷,怎麼都不能說是一件壞事。並且,美與是非,與善惡,與道德,與人類的心靈,與這個世界的根本,是聯系在一起的。以對美的判斷和感知為出發點,瞭解中國歷史,瞭解中國文化,瞭解中國人曾經的藝術生活,瞭解一個民族的內心世界;從而進一步瞭解世界,瞭解世界的規律,與身邊的一切做到和諧相處,都是大有好處的。
也許,這套書的意義就在於此。

目次

第一篇 夢裏不知身是客
百年好合
壽比南山
年畫
廟會
春聯
窗花
剪紙
虎頭鞋
第二篇 不問蒼生問鬼神
八仙過海
大肚羅漢彌勒佛
觀世音
關帝廟
跳鐘馗
麒麟
鳳凰
遙遠的東方有條龍
說龜
第三篇 年年歲歲花相似
春節
元宵節
清明節
端午節
中秋節
重陽節
火把節
潑水節
媽祖節
第四篇 綠楊陰裏蕩秋千
猜謎語
鬥蟋蟀
放風箏
扭秧歌
踢毽子
玩陀螺
皮影戲
印章
第五篇 日暮酒醒人已遠
茶道
中國人的名、字、號
生肖
抓周
壓歲錢
上樑
店鋪的招幌
筷子
年夜飯
徽州一品鍋
佛跳墻

書摘/試閱

壽比南山
福如東海,壽比南山。這是人們常用的祝福語,可見,延年益壽是每個人心中都渴盼的一份美好願望。
人生有段。六十歲為花甲,七十歲為古稀,八十、九十稱為耄耋,百歲稱為期頤。凡六十歲以上壽辰,都視為大壽、上壽,家人都要及時慶祝。一般說年齡越大,做壽越隆重。做壽一般是晚輩給長輩做。大抵在四十歲以後。四十一般是不能做壽的,因為四與死同音。小孩子的生日慶祝活動,一般不能稱做壽。六十甲子、七十古稀、八十大壽。以及其他逢五、逢十的壽禮,講究些,隆重些,其他壽辰可不大辦。
越劇、黃梅戲中,都有一個傳統劇目,叫他《五女拜壽》,反映的就是明代戶部侍郎楊繼康家五個女兒給其做壽,從而引發了一場悲歡離合的故事,可見做壽在民間是件隆重的亭情。
我們國家地域廣大,文化背景不同,風情各異,各地賀壽的風俗,自然不盡相同。從賀壽的年齡來看,一般是男性做九不做十,女性做足不做零。也就是說男性老人到五十九歲,就可做六十大壽。女性老人一定要足歲做壽,如六十、七十可做壽。一般是每隔十年做一次大的生日。從祝壽的時間來看,一般是以生日那天。以農歷為準,因為我們國家古代是以天干地支來紀年的。但各地是有差異的,比如安徽的淮北地區給老人祝壽的時間,不按生日時間,而多選定農歷正月的日子:“六十六,取初六”;“七十一,正十一”;“七十三,年初三;“八十、九十,年初十”;“八十四,年初四”。
傳統的賀壽,自然是有一套禮儀的。一般是先設壽堂,可以在家中,也可以在大祠堂裏進行,在壽堂的正中,要擺上一對粗大的紅色壽燭,好幾斤重的,點燃後,讓其大放光明;其餘的地方也要點,但可以小一些。圖吉利。另外,還要在廳堂正中及兩側,掛些壽幛,到處是張燈結彩,披紅掛綠,花團錦簇,佈置一新,人頭接踵。
壽堂的正中一般設立壽翁之位,這個位置一般比較大一些。祝壽時,壽者坐在壽翁之位上,司儀唱儀式,親友晚輩逐一上壽,輩分不同,禮數有別,平輩行一揖,子侄以下各輩則拜四拜。有的祝壽儀式不設壽堂,客人及兒孫輩齊集於廳堂上,分批向壽者行跪拜之禮。壽禮的一項重要內容是壽宴,主家一般設盛大酒席,款待眾來賓。主人請賀客入席,先吃茶點,茶點為壽桃、壽糕,後吃面條,此面條必不可少,俗稱“長壽面”。然後才正式開宴。宴席為十大碗葷菜,意為十全十美,也有八碗、十二碗的。在宴會進行中,上第三道菜時,壽者的兒子就要到席前向賀客致謝,共同舉杯,歡飲幾盅。
前來祝壽的來賓,一般都要攜帶壽禮,如壽桃、壽糕、壽面、壽畫、壽聯、萬年傘等,一定要吉利的。如果夫妻健在的話,一般要送雙份。這些禮品中有的還帶有象徵長壽的圖案,如“五福捧壽”、“龜鶴齊齡”、“松鶴同春”等。禮品要全裝入禮盒,打著旗、傘,敲著鑼鼓,吹奏喇叭等,一路送到壽星的家裏,老人家則要以鑼鼓、鞭炮來熱烈相迎。
還有些在社會上有一定聲望、有一定地位的人家,為炫耀老人身世,大辦壽宴,親友湊錢贈匾祝壽,木匾黑漆金字,一般上面刻的是“熙朝人瑞”、“年高德劭”等祝辭,還有壽幛、壽聯、壽燭等等,匾上披紅掛彩,燃放鞭炮送至壽星家中,立即懸掛大廳上。
有一些富裕家庭,為老人做壽時,還要請道士、和尚做“預修”,即誦經做壽醮,祈求神靈保佑,使老人長壽。
這裏要特別提一下壽桃,這是在老人壽誕之日,晚輩常常要獻祝的,表示祝賀和敬意。我們家鄉一般都是由女兒準備的,一個女兒一般送500個,壽桃是用米粉或麵粉做的,有的還拌有各種餡料。一定的米粉或麵粉,用適量的開水揉,攪拌均勻後,用壽桃的印模製作,再把它蒸熟,有的還要點上紅。
此俗由來已久,據《漢武帝內傳》載,七月七日,西王母降,以仙桃四顆與帝,稱“此桃三千年一生實”。又傳說東方朔三次偷吃西王母的仙桃,可居壽一萬八千以上。後來,獻壽桃相沿成俗,由於人之壽誕非都在桃熟之時,故壽桃多為人工製成。壽桃一般由家人或親友向壽星敬獻。獻壽桃時,老人要著節日服裝,在壽堂前迎接,一般敬獻壽桃數為九,一桃象徵壽,八桃象徵八仙,寓意是八仙獻壽。有些地區獻八桃,表示八福長壽。過去敬獻的桃要放在壽堂幾案上,九桃相疊為一盤,三盤並列,獻壽桃,表達了晚輩對老人的敬意和祝福。
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現代社會人們也做壽,不過禮儀上跟以前比,有所變化。家庭祝壽的儀式規模,有大小之分,不是逢十的“整壽”,規模可小些,僅有家庭內部的直系親屬參加,舉行小家宴,給壽星吃“長壽面”,送壽星一些生日禮品,如壽糕、壽桃等。也有不備生日禮品,僅舉行家宴的。
逢十的“整壽”,特別是六十、八十等壽辰,祝壽的規模可大些。人數可多些,要邀請親朋好友來參加。祝壽時,生日蠟燭和壽糕(或生日蛋糕)必不可少,還要有茶點、飲料,有的還備酒席。祝壽活動開始,先點燃壽燭,大家起立向壽星祝壽,家人代表和賓朋要說幾句祝辭,然後吹熄生日蠟燭,年紀大者可象徵性地吹一口,也可以齊唱《祝你生日快樂》的歌曲,在歌聲中將壽糕(或生日蛋糕)切成若干份,先送給壽星,然後其他人每人一塊。這時還可以喝些飲料,用些茶點、水果;辦酒席的可喝酒、進餐。壽宴結束後,要進行拜壽,平輩行一揖,晚輩則要鞠躬,客人拜壽時,還要直接給壽星上壽品,壽星也應還禮道謝,拜完壽,還可以搞些餘興小節目。
賀壽的禮儀與方式可以不斷地變,但有一點是相同的,就是賀壽其實表達的是一種美好的祝願,這是最重要的。P7-10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36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