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北京的腔調
滿額折

北京的腔調

商品資訊

定價
:NT$ 340 元
優惠價
90306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34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9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中國著名知道份子,轟動北京代表作
◎ 中國當當網熱銷榜冠軍、改編同名賣座戲劇。
◎ 鳳凰網、新浪網推薦好書。
◎ 國際名導陳凱歌、易智言,香港知名作家歐陽應霽、中國名作家馮唐、余世存,中國新周刊,名音樂人黃韻玲、左小祖咒,兩岸三地文娛圈創作人一致推薦新銳作家!

本書是中國媒體「中國第一知道份子」、中國大陸新周刊主筆胡赳赳二○○四至二○一○年的文字作品。

本書為中國一線知名新聞工作者的社會觀察,也是一個習醫從文的湖北小鎮青年歷經十年於北京奮鬥的生涯,成為知名文化人的傳奇紀實。

北京人民劇院名導演林兆華旗下的戲劇工作室,將本書改編為同名舞台劇,媒體則將本書
喻為一個能夠啟發人們反思與腦力,充滿趣味的「文字的迷宮」。

胡赳赳以媒體人的觀點、詩人的”腔調”、條列式的”句讀體”語錄,以及文化趨勢評論、詩句或寓言體故事,一一展現跨界新銳才子眼中的當代北京印象。

〈 特別收錄 〉

* 用語、詞彙注釋:中國大陸用語與書中提及的文化、傳媒、娛樂界名人之完全注釋,讓繁體閱讀的讀者,能更加清楚作家所敘述的環境與細節,充分感受中國的人物與社會動態。

* 北京都會影像— 中國知名青年攝影師 趙鋼 作品
攝影師簡介:一九七二年生,哈爾濱人,一九九六年大學畢業開始從事專業攝影,曾任職北京新京報與華夏地理雜誌,現為中國新周刊雜誌攝影師。

作者簡介

胡赳赳

中國作家,一九七八年生,湖北孝感人,十堰鄖陽醫學院畢業,求學時代為著名校園詩人,二○○○年時辭去實習醫師職,前往北京投入媒體工作,於十年間成為中國知名媒體人,同時身為專業藝術策展人、社會評論、藝評與文學創作者。現為中國新周刊主筆,與妻兒定居於北京市六環郊區。

個人著作包括:隨筆集《布爾喬亞之癢》。詩集 《少年游:陳冰與胡赳赳詩合集》、《百感交集 》、《我不願被祖國視為英雄》。主編《中國微博英雄榜:有權懦弱》。文選作品《中國文字英雄榜:不曾苟且》。策展〈東成西就──知識份子的美學語境藝術展 〉(北京 798 藝術區)、〈紅處方──獨立映像藝術空間開館展〉、〈詩派──中國當代詩人繪畫十人展〉(四川重慶)。

名人/編輯推薦

中國當代思想大師、國際知名畫家 ── 陳丹青

〈 書評推薦 〉
── 一個人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腔調,不論說話還是寫字。腔調一旦確立,就好比打架有了塊趁手的板磚,怎麼使怎麼順手,怎麼拍怎麼有勁,順帶著身體姿態也揮灑自如,打架簡直成了舞蹈,兼有了美感和韻味。
(上海 新民週刊)

── 這是一本可以從任意一頁開始閱讀的手邊書,在人擠人的地鐵車廂,讀它能讓你旁若無人笑出聲來,在辦公室,它是一本話題之書,讀胡赳赳的書,更像是讀一種說話方式,一種生活方式,一種處世方式,一種看世界的眼光。
(上海 東方早報)

── 對於胡赳赳的新書《北京的腔調》,作為他的朋友和書的編輯,老愚表達了由衷的高興。“大家都在問這本書為什麼要叫《北京的腔調》,其實和北京沒關係,我們這本書就是想展示一個外省青年在北京的腔調。”

對於胡赳赳為何被稱為“中國第一知道分子”,老愚介紹:“在進入雜誌社之後,他寫了很多涉及各個領域的話題類稿件,包括文學、音樂、建築、經濟等等,他似乎有一種特別的能力,能很快打通似不相關的領域。所以‘知道分子’的稱呼就先在媒體圈子裡叫開了。”

胡赳赳被稱作“知道分子”並不是偶然的事情,老愚說:“可能讀者都會注意他的文采,但是他的好學、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也是值得關注的。”胡赳赳之所以能瞭解各個領域的知識,那是因為他隨時隨地都在學習,他的家裡、辦公室到處都是書,他隨時都會看書,而且只要有新書出來,他都會盡力買來看。
(陝西 華商報)

── 他提煉、概括,他發明新鮮詞語,他攪動空氣,讓人們窺見另一條看世界的光亮的通道……他的小書《北京的腔調》,儼然掀起了“赳赳體”的潮流,讓以推廣流行詞語而聞名網路的書評家黃集偉讀後也不禁感歎。
(北京 中國青年報)

── 為人不識胡赳赳,到過京城也枉然。
(杭州行報主筆百曉妹)

── 赳赳的文字靈動,才情高蹈,又有一種詩人少見的韌勁,明心見性處則激發人的省思。他的言路和思路是我們社會雅文化和大眾文化的異數,在煞有介事或起哄的浮世裡閱讀赳赳的文章,多有會心。
(作家 余世存)

── 我曾經說過他有“精神的紈糸夸氣”,其實他還有“情感的偏執氣”。我從先鋒戲子墮落為流氓導演,而他卻從理想主義者上升為自己的戰士。
(舞台劇編導 張廣天)

目次

1. 與一座城市調情

暮色四合
我是中年男人
有博客,沒緋聞
我的女兒
請列寧同志先走
與一座城市調情
有狗皆兄弟
天天喝中藥
喝得怎麼樣?
我在北京拉皮條
重做小鎮青年
看 DV
地主家的後代們
你不吃醋我吃醋

2. 中國朝酒晚舞

生活的弊病
不存在的反諷
中國朝酒晚舞
有上流,無社會
被無聊摧毀的道德
和一頭不憤怒的公牛
消費社會
GAME OR LIFE ?
近期打車超過房租費
還是陳冠中說北京說得好
病裡花落知多少
通過劫持他人而使自己鬆綁
我們為何熱衷八卦?
人為什麼會殺死自己?
喝喝酒,殺殺人
面朝沙塵暴,春暖楊花開
打車像打劫
二線城市肖像

3. 句讀體

恒牙
寫給剩女的四十九條忠告
寫給情人的三十六個忠告
女人節致我的女人(們)
給兒子的二十七個忠告
與最討厭的人相處的
二十條法則
如何做減法?
個人如何應對經濟衰退?
鄙視工作間

4. 文學的假HIGH

繆斯
願城市夜夜有新戲
什麼東西不壯陽
《唐山大地震》觀影十忌
不多不少的書正合適
一股專欄味兒
文藝電
哪裡有什麼詩歌,
只有天才的詩人
文學的假 HIGH
藝術家攢人品
作弊的藝術
謊畫
長長的路
知識份子都談些什麼
沉醉不知歸路
跟陳丹青學語文
將心比心讀木心
馮唐內心的苦
插一嘴
誰比誰脆弱

5. 詩人在他的時代

大佑親自接見了我
我被自己看見
祭壇也是壇,花圈也是圈
來的來,走的走
公司裡最賤的一個人
終於給我們上課了
被他拍過照片的女人
都會愛上他
頭伏餃子二伏麵
詩人在他的時代

6. 情愛公式

職業憂愁家
我們這個時代的
情愛公式
身體的風水
造物主

7. 江湖訪談錄

桃花源
大溪地星空燦爛
雙魚
越冬
平庸
夢俠
神聖公牛
江湖訪談錄
傳說
自殺的鸚鵡

8. 微博小趨勢

聽電視
微博小趨勢:在動盪不安的世界上

書摘/試閱

中國朝酒晚舞

王朔在《新狂人日記》中描述過一個叫“三哥”的,大家每天都頂著“三哥”的名目吃飯:週一, 三哥要去天津了;週二, 三哥又不走了:週三, 三哥真走了:週四, 三哥回來了。

王朔說:“剩下的就全週末——必須的。”這個三哥是典型的飯局達人,最“駭人”的一次是在某次聚會上,七個人互相介紹後發現,彼此全叫“三哥”,這機率真是小之又小,愣讓王朔給碰上了。吃飯其實很累,但再累也得吃。所謂“革命不是請客吃飯”,不革命了,不就剩下“請客吃飯”麼。美食專欄作家沈宏非說:“一週一個飯局是正常人,一天一個飯局是大紅人,一天三個飯局是交際花,一天很多飯局,是餐廳服務員。”

經濟學家茅於軾長期以來有個觀點,中國的糧食最起碼夠全中國再吃二十年,所以他贊同退耕建房,這樣房價就下來了。中國人的現狀說到底是“吃穿住行”只解決了吃穿,沒解決住行。基本溫飽、略微小康、雖有中產、塔頂特權是社會的寫照。住,房價太高,行,交通太堵。吃和穿則蔚為大觀,鈔票化做飯票、布票仍是主旋律。於是往死裡吃、往出格中穿。

喝紅酒加電腦桌,從微博上接入世界;喝白酒加麻將桌,從領導處搞好關係;喝洋酒加談判桌,從客戶處套取利益。

現代人每天外出遊弋,與原始社會出外打獵並無本質不同,碰運氣、談天氣、講義氣、聚人氣,"氣場"各有不同,"公關"無處不在。早期在房地產領域流行的"工作無非兩件事——找資源、建人脈"現在人人心領神會。說白了就是:尋找獵物,自己能幹掉就獨吞;幹不掉,那就找人來合夥幹掉。

酒是用來壯膽的,桌子是用來拍板的,酒和桌拼在一起,則無事不可為。有的時候,一桌客滿,硬擠不進來,你還得單開一桌,是為換個局;自己定喝酒規則,是為制度創新;吆喝人來,是為策劃推廣;分而食之,是為共同事業;酒醉飯飽,是為既得利益。陳天橋用網路遊戲起家,江南春靠寫字樓電視創業,馬云憑電子商務致富,無他,但懂得一個“吃”字。

魯迅先生作悲憤言,舊社會每一頁都寫著"吃人"二字。現在的社會不作如是觀,人們的活命思路轉化為:"是人就要有被利用價值”。潛臺詞是被吃一口未嘗不可。所以,娛樂界的潛規則被九○後少女轉化為“肉獻”一詞,與其被潛,不如主動肉獻。無論是看吳曉波《激蕩三十年》,還是看殳俏《吃,吃地笑》,最後得出一樣的道理:大國亦是盤中餐。

每逢年底,公司企業、單位部門都有年會,這是觀察中國生態的絕佳場合。企業文化不同,生意好壞有別,氣勢形態各樣,但有一處相似,總得有人喝醉方為盡興,總會有一句口頭禪言簡意"駭":"吃好,喝好。"

有酒無桌是酒鬼,有桌無酒乾著急。酒與桌的關係就像矛與盾的關係,沒有矛不甘心,沒有盾不放心。酒是催化劑,桌是能量源。酒桌不是PK台,而是PR場。中國的騎士,不用騎馬,而是騎驢找馬。也只有在酒後,民間智慧誕生了:"群眾都過了河,幹部還在那裡假裝摸石頭"。

據說,茅台空酒瓶都賣到了九十元一個,茅台當地的一個開發商說,現在市面上的茅台四分之三都是假的。原因很簡單,茅台酒的產量有限,而需求量太大,"批條子到茅台酒廠要酒的都生產不過來。"

酒沒有緩解"憂鬱"。憂鬱症位列第四大疾病,全球患者達到一億,每六十個人當中就有一個,在大城市中更嚴重,"每個人都至少認識一個憂鬱症朋友"。
但酒還是緩解了社會壓力。

喝酒達到"賴嗨嗨"狀態好過全民下藥。國進民退,未富先懶,小酌一杯進入自我陶醉狀態也許是最佳選擇。買完房,每個人都想吃後悔藥,每個人都需要一杯酒。"現在還被老婆抱怨,當時看好要買的大房子,錢都準備好了,結果接到一個電話說房子那兒以前是垃圾場,結果不知怎麼想就動搖了,過了幾天再去訂就沒有了。"有個想換房子的IT界人士喝過一杯後說。

工作上的壓力顯然更大,新人時常面對職場"冷暴力":無人指點、無人搭理、無人問津,要麼就是被搭理的大叔偏偏是個邊緣人員。“一杯茶、一張報紙看半天”的單位生活被如此多職場人士嚮往,但那已是上個世紀的事情。那麼,還是喝酒吧。

似乎一切事情最後都被酒代替、統管,像是打牌時的“替張”。助興時,喝酒;不爽時,喝酒;社交時,喝酒;獨處時,喝酒;對一個人好,喝酒;報復一個人,還是喝酒。
買醉,已經成為一種常態。創富無力,買醉;都市居大不易,買醉;職場、生意場、社交場的需要,買醉。有個笑語是說"你有什麼不開心的事說出來讓大家開心一下",而真正來得實在的是"你有什麼不開心的事喝一杯,喝醉了大家都開心"、"何以解壓,唯有你丫"。

中國開飯,世界管飽;中國開酒,世界都有。中國既是世界的開胃酒,也是世界的壯陽酒。

在中國,不一定什麼事都可以攤到桌面上來說,酒桌除外。酒桌適宜神交、社交、私交。中國人喝紅酒四大俗“碰杯、乾杯、碎杯、交杯”,這時看來也無傷大雅,只要感情深,管它主義真。

酒桌澆築了一個社交的中國、節慶的中國、禮儀的中國。網友們曾對招待奧巴馬的國宴津津樂道:翠汁雞豆花湯、中式牛排、清炒茭白蘆筍、烤紅星石斑魚、一道點心、一道水果冰淇淋和二○○二年的長城五星葡萄酒。

上至國家元首、下到平民百姓,酒精不燃燒,不算搞社交。因此,酒精文化碰到汽油文化就傷痕累累,禁酒令越來越嚴,仍難敵陪酒之風,把車扔在原地,酒還得照喝不誤。
逢年過節,猛酒當道。有個段子說,北京人喝酒:來個紅的!是指"紅星二鍋頭";來個牛的!是指"牛欄山二鍋頭"。過節聚會,喝酒難免,有人說要移風易俗,但多少年喝到打點滴送醫院,都是常態。

你可以不懂中國話、不懂中國文化,會喝就行。無怪乎老外感歎"中國就是個大party",party 上不認識人沒關係,語言不通不要緊,酒量甚至也無所謂,只要你自己High起來,似乎就足夠了。

幾千年來的中國人在這方面並無多大變化。喝吧,中國!

* 注釋:

* 王朔(1958-) 作家、編劇,改編為電影的小說作品包括《陽光燦爛的日子》、《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看上去很美:小紅花》。
* 茅於軾(1929-) 經濟學家,參與創辦美福特基金贊助的北京天則經濟研究所,曾任所長,現為理事長、常務理事。
* 魯迅(1881-1936) 中國近代重要文學、思想家。
* 潛規則 檯面下的人際或是利益交換規則。
* 吳曉波(1968-) 財經作家、出版人、哈佛大學訪問學者。
* 殳俏(1980-) 美食專欄作家、小說作家、媒體從業者。
* 茅台 產於中國貴州省茅台鎮,被稱為中國國酒。
* 替張 指牌類遊戲中可替換使用的牌張。

寫給剩女的四十九條忠告

一、騎驢找馬,不如找頭騾子。
二、二十九—三十二歲是小剩,三十三—三十六歲是大剩,三十七—四十歲是老剩。小
剩時尚覺乖巧,大剩時孑然獨立,老剩時則主攻《大乘》、《小乘》。
三、剩女的意義在於:榨取已婚男人的剩餘價值。
四、剩女如果不把教育部的證書撕掉,是換不回來民政部的證書的。這是教育部和民政
部之間的權力博弈。
五、那個超過一百分的男人,只是別人眼裡的六十分而已。剩下的四十分都是他對你這
個評委的情感賄賂。萬勿飆分。
六、愛是生產力,婚姻是生產關係。不婚的姻緣是落後的生產關係,制約著生產力的發
展。
七、與師奶同行,必有我師。
八、一個剩女三台戲,最佳配角分別的是家長、同事、閨蜜。
九、性自由、消費主義、成功學這三粒男人的毒藥,卻是剩女的春藥。
十、獨身沒有拉長青春,卻拉長了臉。
十一、少蔑視同性的“下嫁”,少仰慕名人的“豪婚”。要記住女人如車,每天都在貶值,男人如房,每天都在增值。車就應該進車庫,不要老想著主臥。碰著一個男人把主臥給你,再嫌小就沒天理了。
十二、心臟有左右心房心室,這兩室兩廳的結構,足裝得下兩個人的恩愛。內心強大者,才不為外物侵擾。
十三、剩女會以為自己占了時間的便宜,獨立、獨到、獨家,做中國最新銳的女人,到死都風華正茂,影響最有影響力的男人。花開由之,花落卻不情願。哪能呢。
十四、無計畫的人生也許是失敗的,但卻是幸福的——這是剩女的哲學。但忘了“May be”—— 無計畫的人生也許並未失敗,但卻是不幸的。
十五、我們通常可以看到剩女A為剩女B充當媒婆的情形,以此表明A自己的心理優勢:我剩雖剩著,但不為此憂心忡忡。直至身邊的男性資源消耗殆盡,終於迎來剩女C為剩女A做媒的時光。
十六、“白骨精”的稱呼曾經是多麼美妙啊:白領、骨幹、精英。當熬成剩女時才驚覺:白眼、骨灰、妖精。
十七、在剩女的江湖中,只有一個俠客:單身男、多金郎。鑽石王老五也因此在江湖中樂此不疲:拔身相助、拔腿就跑,拯救萬女於水火。
十八、“我擇偶的要求其實並不高。”剩女這樣說時,腦子裡想的卻是一個完美男人。
十九、剩女是被幻想給耽擱的一代人,太愛幻想,因此並不做夢,也不覺得活著有多真實。
二十、幼齒、熟女、剩女——用北京的用語是:幼果、尖果、蒼果。形象得沒人性。
二十一、前期,剩女的心理年齡都比實際年齡小,認男作父;後期,剩女的心理年齡又比實際年齡大,有了母性情懷。總之,擺不正、擺不平男女關係。
二十二、剩女振振有辭:這個高度專業分工的社會並不需要婚姻,一切都可以外包出去。換燈泡有物業公司,吃飯有外賣,睡覺有性情朋友,聊天逛街有閨蜜、情感寄託有寵物,男人有何用?——男人如闌尾,有了還發炎、礙事,沒有不嫌少,但人生已不完整。
二十三、剩女們往往渴望擁有張愛玲式的愛情與才情,但最可能擁有的卻是張愛玲式的晚年與晚景。
二十四、老徐說:“晚年的幸福才是最大的幸福。”剩女們卻總是活在當下。
二十五、《愛情婚姻家庭》的發行量與剩女的數量成反比。要想解決好剩女的社會問題,只需提高這本雜誌的發行量。
二十六、博士,海歸,還剩女,此人無藥可救。大齡,文藝,還剩女,此人荼毒生靈。
二十七、破罐子破摔者不在少數,摔成多少瓣,還得自己拼起來。
………..

* 注釋:

* 騾子 馬與驢交配產生的後代。
*《大乘》、《小乘》 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
* 幼果、尖果、蒼果 北京口語,以水果的熟度比喻女子年齡與外貌。
* 老徐 影星徐靜蕾的外號。
*《愛情婚姻家庭》 中國大陸雜誌名。
* 海歸 海外留學歸國者。
* 破罐子破摔 比喻無所謂、可有可無的態度。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06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