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讀懂美國史,你就讀懂了世界格局 1(簡體書)
滿額折
讀懂美國史,你就讀懂了世界格局 1(簡體書)
讀懂美國史,你就讀懂了世界格局 1(簡體書)
讀懂美國史,你就讀懂了世界格局 1(簡體書)
讀懂美國史,你就讀懂了世界格局 1(簡體書)
讀懂美國史,你就讀懂了世界格局 1(簡體書)
讀懂美國史,你就讀懂了世界格局 1(簡體書)
讀懂美國史,你就讀懂了世界格局 1(簡體書)
讀懂美國史,你就讀懂了世界格局 1(簡體書)
讀懂美國史,你就讀懂了世界格局 1(簡體書)
讀懂美國史,你就讀懂了世界格局 1(簡體書)
讀懂美國史,你就讀懂了世界格局 1(簡體書)
讀懂美國史,你就讀懂了世界格局 1(簡體書)
讀懂美國史,你就讀懂了世界格局 1(簡體書)

讀懂美國史,你就讀懂了世界格局 1(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32 元
定價
:NT$ 192 元
優惠價
87167
絕版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讀懂美國史,你就讀懂了世界格局1》內容簡介:“讀懂美國史,你就讀懂了世界格局”系列,以輕松活潑的文字,描述了美國近幾十年的野蠻生長過程,展現了美國是怎樣一步步走上世界霸主地位,怎樣形成它的戰略優勢和如何布局全球,最終領導世界格局的。
系列書以美國歷屆總統為主線,通過描述美國白宮在重大歷史事件中的作用,向讀者揭示了美國試圖領導世界的戰略,解析了美國雄霸世界的政治格局。系列書將各位總統處理重大歷史事件的政治智慧——包括其戰略思想與戰略眼光淋漓盡致地展現了出來,也形象地描述了白宮在各國博弈中獲取利益的過程,包括其怎樣設計世界格局以確立美國的統領地位。
《讀懂美國史,你就讀懂了世界格局1》為系列書的第一部,描述了美國如何借助爭端與戰爭在全球取得政治優勢。一方面展示了羅斯福、杜魯門、艾森豪威爾三位總統在任期的雄心壯志和戰略思想、戰略眼光,另一方面揭示了美國力圖引領世界發展的根基與源頭。
回望幾十年風起云涌的歷史和風云際會的巔峰時刻,不難發現,表面再簡單的歷史事件,背后都有龐大的格局意識和戰略思想!
《讀懂美國史,你就讀懂了世界格局1》是每個人了解世界格局、熟悉美國全球戰略的最佳讀本。

作者簡介

田明,筆名傅琪椋,畢業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畢業后在某出版社擔任過三年的編輯,之后曾旅居美國,對美國文化和美國歷史有著相當深刻的研究。

名人/編輯推薦

《讀懂美國史,你就讀懂了世界格局1》編輯推薦:1.看清世界格局,幫你看清當下南海島嶼爭端、美國亞太戰略等熱點。
2.美國即是世界格局的設計者,也是主導者;讀懂了美國史,也就讀懂了世界格局的當下狀態。
3.客觀還原了美國歷史,解密了美國的戰略思想:
美國拿什么拖垮了前蘇聯?
關于日本,美國為什么不是統治而是控制?
美國憑什么扶植臺灣?
美國最完美的軍事擴張圖又是怎樣的?
為什么說美國政府的政治陰謀最“擰把”?
4.挖掘了歷史背后隱藏的文化特性,透析了失敗的教訓。
5.破譯白宮領導世界的歷史密碼,解析美國雄霸全球的政治格局。
6.每屆總統政策不一,美國是憑借什么引領世界?
在各個時期美國如果通過戰略手段掌控世界?
美國重返亞洲戰略旨在如何遏制中國?
南海事務上,美國為什么非要插手?
美國如何實現經濟、政治雙重引領?

自序
一部講述“擰巴”美國的強大史
1
本書不是一部學術意義上的歷史著作,作者懇請您把它視為一本以美國近代史為藍本而創作的歷史文學。它以編年體為基本體例,采用紀傳體的敘事風格,采擷自1940年以來發生在美國歷史上影響深遠的典型事件,追尋源頭、梳理過程、挖掘人物關聯,還原事件原貌。在此基礎上,描摹通俗易懂的歷史畫卷,刻畫生動鮮活的人物性格,挖掘靈動深邃的塵封故事,附帶點點滴滴的微言大義。
您會發現,影響世界四十年的雅爾塔體系是富蘭克林?羅斯福一盤未能下完的棋;對美國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帶來巨大益處的“阿波羅”計劃,其實是肯尼迪總統出于冷戰需要而啟動的,是意識形態的產物。您會注意到,民主黨發動的戰爭多半有強烈的理想主義特色,而共和黨發動的戰爭多是實用主義哲學作祟的結果。您還會發現,發生在1991年的海灣戰爭,其火種在二十年前就已經埋下,而海灣戰爭又給十年后的“9?11”埋下了新的禍根。“9?11”之后,美國對伊拉克和阿富汗采取的“預防性進攻”之所以適得其反,是因為第43任總統小布什放棄了他父親老布什“被動進攻”的戰略。
為探究這些千絲萬縷的關聯,作者徜徉在歷史的長河中,撿起一顆顆散落的遺貝,精心研磨,串成了一條完整的邏輯鏈——一系列興衰嬗變背后,或許沒有可資復制的亙古規律,一鱗半爪的碎片未見得“一葉而知秋”,但由此衍生出來的文明與思考,卻逐步融入美國民族的血液中,成為美國精神的淵藪。
2
歷史被賦予了一個約定俗成的定義: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歷史的“當代”屬性把史學家推入了一個“曾參殺人”的道德困境,戲說歷史能夠大行其道,原因大抵在此。至于真相,至少絕對真相是沒有的。日軍轟炸珍珠港而美國理所當然地向軸心國宣戰,你以為那是真相,實際上很多史學家懷疑這是羅斯福總統的“苦肉計”;不少學者懷疑美國是否真的登上過月球,但是還原歷史真相后這種懷疑就變得相當淺薄。造成這些尷尬現狀的原因在于:除去物理意義上的事實和天文意義上的紀年之外,任何真相都有可能被加工過。嚴格地說,真相跟時間有關:時間往前走,真相就不斷地被改變,這才是真相的哲學含義。
既然真相跟時間有關,作者就盡量拉長歷史的視界,從更悠久、更廣義的背景中探尋歷史原貌。這可能給讀者帶來了一些麻煩,那就是您在閱讀本書的時候不得不順帶閱讀其他國家的歷史。比如您閱讀“朝鮮戰爭”時,您會了解到朝鮮與中國長達兩千年的歷史淵源;閱讀“海灣戰爭”時,您會了解到伊拉克六千多年的悠久文明;閱讀“反恐戰爭”時,您可能讀到了伊斯蘭文明與基督文明沖突的歷史淵源,并因此感受到中東亂局背后那只看不見的手。這些“節外生枝”的內容縱看是對戰后美國斷代史的點滴補充,橫看又是一副斑駁朦朧的世界斷代史剪影。
縱觀這半個多世紀的美國斷代史,您很難拒絕這樣一個觀點:世界因美國而改變,世界格局因美國政治生態的變化而調整甚至重建。比如,20世紀40年代中期,美國通過布雷頓森林會議確立了美元作為世界貨幣的地位,這一結構至今仍然在影響著全球金融秩序;同一時期,美國以驅逐巴勒斯坦人為代價,支持猶太人建立以色列國,此后美國便理所當然地主導了中東和平進程,并在事實上左右著中東各國的政治生態;20世紀50—90年代,美國和蘇聯展開了近半個世紀的冷戰,兩大陣營分庭抗禮的結果,迫使世界各國選擇非此即彼的戰略陣營。冷戰結束后,美國發動了1991年的海灣戰爭,成為世界格局變遷二次洗牌的莊家。十年后,美國又以“9?11”事件為契機,舉起反恐大旗,再次扼住了世界的咽喉……
在美國主導的這一系列變化中,世界上的大部分國家被迫在“納入美國”與“獨立自主”之間作抉擇。選擇前者,就只能按照美國的意愿推動所謂“民主化進程”,被迫接受美國毫無成本地擴充軟實力甚至將軍事影響力擴充到本國。選擇后者,美國就會和追隨者一道,高擎美國特色的民主、人權大旗,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方面面壓縮對手的生存和發展空間。美國以雙重標準黨同伐異,動搖了人類社會的基本倫理觀和社會政治秩序,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世界格局的衍生和變化的力量。從這個意義上說,美國既是世界格局的設計者,也是實施者;讀懂了美國,也就讀懂了世界格局。
3
既然讀懂美國就讀懂世界格局,就必須承認世界上存在一個“美國特色”。與歷史上的巴比倫帝國、羅馬帝國、蒙元帝國、大英帝國比較起來,美利堅有其鮮明的個性。它不喜歡攻城掠地、擴疆拓土。以美國的影響和實力,它完全可以將古巴、巴拿馬甚至伊拉克置于自己的卵翼之下,盡管這些國家都以不同的方式挑釁美國并給美國帶來麻煩,但美國寧肯容忍這些麻煩反復重演,也不愿意像大英帝國或者蒙元帝國那樣將其“殖民化”,美國更喜歡間接地控制,以節約管理帝國的成本。
從這個意義上說,美國有點“懶惰”。實際上這就是美國的性格——講究實際。“冷戰之父”喬治?凱南說:“利他主義和恩澤世界都是奢侈品。”但美國又是矛盾的,它不愿意承擔責任,卻喜歡到處惹是生非,一旦因此惹出麻煩或者陷入泥潭,就縮回到“責任”的衣缽中,霸權主義就被包裝到“輸出理想和價值觀”的華麗外衣下。這就是美國特色的核心——“擰巴”。
“擰巴”的生活折磨美國不是一朝一夕了。二戰時期,當美國軍隊和蘇聯軍隊還在戰場上同仇敵愾地與法西斯軍隊作戰時,羅斯福和丘吉爾就悄悄地算計斯大林;“馬歇爾計劃”旨在復興歐洲,美國卻從歐洲賺得盆滿缽滿;美國發動越戰的本意是抵御共產主義,結果卻讓越南完全倒向了中國和蘇聯;美國發動海灣戰爭本想消滅霸權,結果引火燒身地招致了“9?11”恐怖襲擊;美國發動反恐戰爭本想消滅恐怖主義,結果恐怖主義在美國本土生根發芽,成為對美國最具威脅的力量……美國本想稱霸世界,結果卻經常受到別國的教訓,因為美國越來越力不從心。
受到這種“擰巴”生態的影響,美國政治和外交常常走一步退三步。艾森豪威爾結束了杜魯門的朝鮮戰爭,卻給越南戰爭開了口子——他給吳庭艷寫了一封讓人想入非非的信,肯尼迪就以這封信為由發動了越南戰爭;約翰遜本想從越南撤軍,結果派到越南的部隊達到頂峰;尼克松以積極反共進入美國的政治舞臺,上臺卻石破天驚地跑到北京,和毛主席興致勃勃地談論“右派”問題。進入21世紀,第一位美國總統小布什把十幾萬軍隊派到中亞去打反恐戰爭,第二位總統奧巴馬執政后卻撤回了軍隊,甚至連“體面的和平”也不要。然而奧巴馬也是“擰巴”的,他從中東撤軍的同時,又調動最先進的武裝力量劍指東亞,天知道下屆總統會不會以“收拾奧巴馬爛攤子”的承諾而當選。
4
不要恥笑美國的“擰巴”,因為中國也有同樣的糾結。一方面,我們認為美國的理想有點烏托邦;另一方面,我們相信正是這些烏托邦的理想引領著科技和思想的進步。一方面,美國總統被輿論拷問時我們喜歡冷眼旁觀;另一方面,當美國總統離開白宮時,我們又樂于參與到是非功過的討論之中。
這種糾結常常讓我們無所適從。馬丁?路德?金帶領25萬人和平游行到首都爭取黑人民權時,我們保持沉默,可是當他被暗殺后,毛主席親筆寫下《關于支持黑人民權運動的宣言》,我們也到處傳頌他那句“我有一個夢想”的宣言;尼克松總統突破禁忌歷史性地訪問中國時,我們視他為英雄,可是他因為“水門丑聞”被迫下臺時,我們痛感悲傷而美國人民卻興高采烈地歡慶勝利;我們奉比爾?蓋茨為美國英雄,但是卻沮喪地發現世界首富的道路難以復制,因為只有根植于美國的土壤,才會有比爾?蓋茨的成功。
這就是中美兩國制度與文化差異的現實寫照,也是這種差異帶來的現實困境。這種難以克服的差異性把中美兩國打造成蒙著眼睛的獅子,互相警惕地打量對方,互相試探對方的敵意。于是就有了約瑟夫?奈的那句享譽世界的名言:如果你把中國看成朋友,中國有50%的可能成為朋友;如果你把中國視為敵人,中國一定會成為美國的敵人。如果任由差異性發展,如果華盛頓和中國不肯摘去蒙在眼睛上的黑布,約瑟夫?奈的預言就有自我實現的可能。
實際上,任何一種制度只要能夠全面發展,經常不斷地回應時代的新要求,它就是一個足夠穩健的制度。制度有瑕疵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抱殘守缺;制度被質疑也不可怕,可怕的是墨守成規。西方諺語說“人不可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中國古訓說“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就是這個道理。
怎樣才能借鑒“流水不腐”的哲學讓政治保持鮮活的生命力呢?美國開國者設計了選舉制度。每兩年,各州選舉眾議員;每四年全國選舉總統;每六年,各州選舉參議員。在比較完備的選舉制度下,任何一個政黨——無論是否執政——都不敢視權利為自己的專利,因為這會讓它喪失日常政治斗爭的能力,喪失自我犧牲的精神,從而失去戰斗性。美國占主要地位的兩個政黨雖然組織松散,但是在保持戰斗性和自我犧牲精神上從來不敢松懈,這種危機感催生了獨具特色的選舉文化。本書用了一定的篇幅講述美國的選舉,既有總統選舉中跌宕起伏的明爭暗斗,也有議員選舉中爾虞我詐的幕后較量。作者相信,體味美國的選舉文化,體味故事主角的辛酸苦辣,是認知美國政治制度的另外一種途徑。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無論是美國的歷史軌跡還是政治制度,無論是美國的選舉制度還是政黨的戰斗意識,都無法復制到中國。囿于文化和歷史的差別,我們大可不必對美國的選舉制度含英咀華。但是了解美國選舉文化的價值并不是它本身,而是它帶給我們的思考和啟迪。歷史是一種延綿,通過對美國政治制度和選舉文化的閱讀,大可以閱人而知己。
5
黃仁宇先生寫歷史,能夠貫通古今、融匯中外。他以中國人的視角認知世界,也從全球的視角來審視中國。他旁征博引,將明朝斷代史《萬歷十五年》活脫脫地與世界接軌;他深入淺出,將中國的腳步置于《放寬歷史的視界》中,使中國與世界渾然一體。黃仁宇先生了解世界,所以他敬畏世界;黃仁宇根植于中國,所以他熱愛中國。
本書作者無法與黃仁宇先生相提并論,但是在對中國的情感上與黃先生如出一轍。出于對中國深深的熱愛,在涉及中美關系的篇章時作者不吝著墨,甚至有結駟連騎的奢侈感。這也許破壞了體例上的和諧,好在我們的祖先并不熱衷于八股文,“文無常文”的古訓不僅解放了思想,而且造就了文化多樣性的沃土。當然,根植中國并不意味著作者落入意識形態的窠臼,以狹隘的民粹主義對美國妄加撻伐。相反作者盡可能擺脫“立場先行”的束縛,以公正和超然的態度來描述事件而不是評論是非。
在涉及中美關系的篇章中,作者對中國社會背景的部分描摹采用了電影語言。這并非刻意追求超凡脫俗的文風,而是這樣的語言更適合我們回首往事,從而讓不同年齡和不同教育背景的讀者都感同身受。
基于本書的特點,在您個人的書架上,您可以將本書隨意歸類——歷史、政治、文學、小說、閑書,隨便您怎么定義它,它都會羞答答地待在您的書架上,等候您隨時掀起它的蓋頭。至于書店和圖書館,如果視它為文學版的美國歷史上架“歷史”,自然恰當;如果視為歷史版的美國文學上架“文學”,也無不妥。如果能夠在“歷史”和“文學”兩個書架上比翼雙飛,當是本書的榮幸;如果僅以一個類別上架,那也沒轍。
2011年10月11日于北京

目次

自序一部講述“擰巴”美國的強大史
第一篇羅斯福時期:逐鹿的年代
第一章納粹環伺在側,羅斯福能否獨善其身
愛因斯坦鼓動羅斯福研發原子彈002
拯救歐洲:羅斯福只能做,不能說004
羅斯福憑什么能連任三屆總統007
第二章希特勒會讓羅斯福的“陰謀”得逞嗎
屢敗屢戰的羅斯福是現實版的阿甘009
在丘吉爾的請求下,羅斯福大發慈悲013
美國不坐等德軍到來015
第三章偷襲珍珠港并非日本的終極目標
美國貨物禁運打了日本的七寸018
東條英機兩眼一閉就對美國開打020
偷襲珍珠港是一場賭博022
第四章美國是個睚眥必報的民族嗎
日軍勝在硬實力,美軍擁有軟實力026
日本得寸進尺惹怒了羅斯福028
絕地反擊,美軍的喜悅溢于言表030
第五章日本怎么了?竟讓美國愛恨交加
山本埋伏中途島032
戰爭之后,演繹的通常是悲劇037
第六章希特勒是戰爭的發動者
希特勒向美國宣戰041
艾森豪威爾嶄露頭角043
艾森豪威爾治軍有方045
第七章第二次世界大戰“糊弄”了誰
各國元首各懷鬼胎046
巴頓:“在北非海灘,我不成功,便成仁!”049
三足不鼎立:英、美、德搶占先機053
隆美爾拿下卡塞林隘口讓希特勒昏了頭055
第八章諾曼底是個迷魂陣
希特勒早就料到盟軍會在諾曼底登陸059
希特勒下令建立“不可逾越的大西洋壁壘”061
“剛毅”計劃,解放巴黎062
第九章瓜分世界必須有妙招
羅斯福吹風,急于分享勝利果實067
羅斯福與斯大林的心理戰069
第十章繼續未完成的任務,羅斯福死不瞑目
羅斯福在德日投降前辭世073
即將當總統的杜魯門不知道原子彈計劃075
日本廣播電臺向羅斯福表示敬意077
第二篇杜魯門時期:在重建世界的日子里
第一章杜魯門匆匆而就,他能勝任嗎
杜魯門生意失敗后步入政壇082
杜魯門技不如人087
第二章投下原子彈只為報復日本
日本堅決不投降,是一種威脅090
農夫想買原子彈炸樹樁091
第三章投一顆原子彈讓日本投降!
日本首相對《波茨坦公告》很不屑095
日本頃刻間灰飛煙滅096
天皇投降,引發日本軍叛亂與自殺098
第四章競爭+對抗=冷戰?
巴頓:統治世界是美國的使命101
不給援助,讓蘇聯人民自己照顧自己102
杜魯門厭倦了“像哄孩子一樣遷就蘇聯”105
第五章美國想領導世界嗎
世界領導權轉移紀念日109
杜魯門煞費苦心為援助,實為實力擴張112
《歐洲復興方案》擱淺114
第六章美國拯救柏林目的何在
復興歐洲,德國是核心117
蘇聯封鎖柏林,美國成為“救世主”117
第七章要讓杜魯門繼續“杯具”下去嗎
杜魯門的“杯具”是因為他處在英雄輩出的年代120
杜魯門用賣狗皮膏藥的方式競選總統——前途很渺茫123
眾人不看好杜魯門連任,幫他謀劃退休生活125
蓋洛普預測失敗,杜魯門酣睡中贏得連任126
第八章對于中國,美國只能遙望!
美國一稱霸就把目光轉向中國128
“蔣”而不將130
過于樂觀,不會成功132
“你的調控,我不一定會配合”138
第九章美國“隔山打牛”給誰看
此處無聲勝有聲144
美國要打的不僅僅是朝鮮145
第十章抗美援朝,保家衛國
美軍越過三八線154
美軍屢戰屢敗,少將陣亡156
第十一章老將軍被辭引發的“政治陰謀”
打敗仗直接影響到權威161
內部斗爭何時休162
杜魯門與全國的抗爭166
第三篇艾森豪威爾時期:美國“假寐”期
第一章艾森豪威爾不負眾望折桂
平凡家庭也能出將才170
“打造”政治團隊174
第二章所謂的“結束戰爭,走向和平”
中國要打持久戰,美國卻厭倦了戰爭177
前臺“安排和平”,后臺“計劃戰爭”180
第三章戰后,美國為何又武裝日本
戰爭本身也是一種市場經濟186
戰爭只損耗了日本25%的國力190
1952年日本人的生活水平就恢復如初193
第四章六個男人改寫了美國史
尼克松的發跡史196
麥卡錫用“親共”的罪名搞垮馬歇爾198
第五章炮制“多米諾骨牌理論”就有救嗎
美國本身就是一種力量的象征207
“拯救”越南,理論不一定適用209
領導世界,一點也不寂寞214
第六章美國不能“保衛臺灣”
中國板塊,早已讓美國垂涎三尺217
“保衛臺灣”是美國打開中國大門的第幾步222
第七章政治斗爭不需要理由
斯大林之死引發的政治風暴227
赫魯曉夫的合縱連橫229
蘇聯打算與資本主義世界“和平共處”?232
“震驚世界的13天”234
第八章種族問題還要持續多久
種族隔離引發的矛盾239
一個女人和一個男人凝聚了全部黑人244
第九章誰在那里統治,誰就真正地統治世界
把眼光放在最有用的地方——中東248
美蘇聯合反對英法,美國進軍中東253
第十章站在蘇聯的肩膀上發射衛星
拿什么把蘇聯比下去259
另辟蹊徑,爭回面子263
第十一章堅決不向蘇聯道歉的后果很嚴重
U—2偵察機引發的口舌戰265
打敗蘇聯,美國就可以成為世界老大267
艾森豪威爾總統受到八萬炮彈的“致敬”270

書摘/試閱



羅斯福時期:逐鹿的年代
我們必須成為民主制度的偉大兵工廠。對我們來講,這是同戰爭本身一樣嚴重的緊急狀況。我們必須以同樣的決心,同樣的緊迫感,同樣的愛國主義和犧牲精神來致力于我們的任務,就好像我們處在戰爭中表現的那樣。
——羅斯福
第一章納粹環伺在側,羅斯福能否獨善其身
愛因斯坦鼓動羅斯福研發原子彈
1939年7月26日,是一個平凡得毫無新意的星期三。在紐約的度假勝地長島,似火的驕陽夾帶著從北大西洋海岸飄來的暑氣,無情地炙烤著馬路兩側枝繁葉茂的梧桐樹。它們原本是給路人遮陽擋雨的,此刻自己卻先耷拉下腦袋。在斑駁的樹蔭里,兩位衣著邋遢不修邊幅的人匆忙走在大街上。他們手里拿著一張字條,像上門收電費的藍領工人一樣,對著那些門牌艱苦地核實著地址。他們怪異而又執著的尋找引起了一個小孩的注意,他主動迎上來幫助他們。在看了那張紙上的內容之后,小孩很熟練地帶領他們來到一個院子前,并且直接推開了一扇門。
屋內,一位頭發像野草一樣亂蓬蓬的人穿著拖鞋迎了上來。與兩位不速之客相比,這位臉頰因過度瘦削而略顯扁平的老者,才是真正的不修邊幅。他就是大名鼎鼎的美籍德國物理學家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鈾可能產生連鎖反應?!”愛因斯坦對兩位同行的通報顯然有點意外,但是他很快就明白了這意味著什么。“那么德國人……”未等愛因斯坦的問題說完,兩位同行就急匆匆地說明了來意:六位最出色的德國原子科學家已經在柏林開了兩次會,他們同意使用鈾235來制造新型炮彈,并且宣誓保守秘密。接著,一位反納粹的德國物理學家獲悉了這個秘密,他認為科學界有理由知道德國正在干什么,于是他將這個消息發表在《自然科學》雜志上——謝天謝地,戈培爾還沒有禁止這份雜志進入美國。
“我必須伸出脖子冒這個險。”愛因斯坦幾乎想都沒有想就坐到了書桌前,他鋪開信紙,揮筆寫道:“尊敬的富蘭克林·羅斯福總統……”在信中愛因斯坦除了告訴美國總統說,德國人已經開始研制新型鈾彈并且已經對鈾礦實行禁運。既然鈾的用途向來只限于制造陶瓷和用于夜光鐘表盤,德國人發布這個禁令的原因也就不言而喻了。對于使用鈾235制造新型炸彈的意義,愛因斯坦寫道:“只要用一艘小船把這樣的炸彈運載到港口并引爆它,整個海港連同附近地區就會全部被摧毀。”
這封影響世界的信函輾轉到了一位金融家手里,他是羅斯福總統的經濟顧問——這也是愛因斯坦能讓總統讀到這封信的最便捷的方法。為了防止總統將這封信隨意處置,金融家親自把愛因斯坦的信念給總統聽。不過羅斯福不感興趣,他只是輕描淡寫地說,在這樣的時候,政府干預為時尚早。但是這位金融家沒有放棄,他決心再和總統深入地談一次。
第二天早上,總統正在吃早餐時,這位金融家再次來到了羅斯福面前。他特意和羅斯福總統談起了一段歷史:美國發明家羅伯特·富爾頓發明了蒸汽船之后去見拿破侖,拿破侖說他的設計沒有實用價值。倘若拿破侖采用了富爾頓的設計并使用他的蒸汽船,就可以把更多的法國士兵運到英國,那么在與英國的戰斗中,拿破侖是有機會取勝的。羅斯福想了想,轉身從酒柜里拿出一瓶“拿破侖”白蘭地,給他的金融顧問倒了一杯酒。
“你的意思是,不要讓希特勒把我們都炸死,對吧?”總統瞇著眼問。然后,總統叫來了軍事顧問。就在這一天,一個代號為“S—1”計劃的秘密戰爭打響了——這就是“曼哈頓計劃”的前身。除了總統親自圈定的幾個人之外,連副總統都不知道這個計劃。
這位向總統傳遞信息的金融顧問名叫亞歷山大·薩克斯,他并不認識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但是他和愛因斯坦共同認識《德國經濟學家》雜志的主編,愛因斯坦就是通過這位主編傳遞的這封信。總統的金融顧問從未料想到這封信可以改變世界,他只是答應了朋友,他認為信守承諾是最基本的美德。
話分兩頭,羅斯福總統把愛因斯坦的信交代給軍事助理并批準了“S—1”計劃之后,他就把這件事情放在了一邊。總統要做的事情多著呢,首先是歐洲,然后是選舉。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67
絕版無法訂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