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歷史與考古(簡體書)
滿額折

歷史與考古(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63 元
定價
:NT$ 378 元
優惠價
87329
領券後再享91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9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南京大學史學叢書.歷史與考古:農史研究新視野》從歷史與考古的角度,對少有人觸及的中國古代農業、文明的問題進行探討,包括古代農業、文明的起源,占代農業的生產工具、生產方式,古代農業的種類等。作者提出的“山地崇拜與農業起源”、“動物馴化與農業起源”、“史前農業的發展與文明的起源”等問題,視角獨特,引人深思。

作者簡介

劉興林,1963年生。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教授、博士生導師,歷史學博士。從事戰國秦漢考古、中國古代錢幣、農業考古和紡織歷史的教學與研究,中國農業歷史學會常務理事,國家文物局考古領隊,主持考古發掘項目10多個,承擔國家社科基金課題1項。著有《史前農業探研》(2004年)、《長江絲綢文化》(劉興林、范金民,2004年)等,主編、參編著作4部,在《考古》、《考古與文物》、《華夏考古》、《中國農史》、《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等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70餘篇。

名人/編輯推薦

《歷史與考古:農史研究新視野》是《南京大學史學叢書》之一。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

目次

史前農業篇中國史前農業發生原因試說山地崇拜與農業起源動物馴化與農業起源稻作起源研究史前旱作農業及與稻作共生區的研究我國史前先民的食物來源與加工史前農業生產工具和生產方式探研長江流域蠶桑絲織業的起源史前農業的發展與文明的起源先秦農業篇論商代畜牧的發展淺議商代漁業的幾個問題殷商田獵性質考辨論商代甲骨文中無地桑論商代農業的發展淺談商代社會的奴隸——兼談殉人和人牲的社會身份《管子》農本觀及齊國農業的發展管仲“三歸”考孔子重農的特色論井渠技術的起源南畝、東畝與先秦道路的方向先秦農業宗教初探先秦田廬(舍)辨析漢代農業篇漢代“薅秧畫像磚”再認識漢代稻作遺存和稻作農具漢代鐵犁安裝和使用中的相關問題河南內黃三楊莊農田遺跡與兩漢鐵犁漢代農田形態略說漢代農業聚落形態的考古學觀察漢代桑樹考關於《氾勝之書》“種桑法”的釋讀漢代農業考古的回顧與展望對中國古代糧食加工技術發展的認識和思考後記

書摘/試閱



對舊石器,我們只能依據形狀或器形來指稱,對新石器,我們就可以根據用途來定名了。由于石器類型的增多,有時候我們要把新石器時代的農具從石器中區分開來還真有難度。我認為,真正的農具應是有一定專用性和適用性的工具,雖然不能賦予“專用性”以嚴格的排他性,但就農具的用途而言應是相對專一的,即主要適用于農業生產。新石器時代有什么石器是針對較多用于農業生產或者是為農業生產而制造的呢?新石器時代的石斧、石錛、石鑿、石刀等磨光石器都有一器多用的情況,更多的時候可能作為手工業工具被使用。我們在三峽地區的多處漢代遺址還發掘出土了不少漢代的小型石斧,共出的有鐵百等,石斧在鐵器時代的手工工藝中仍有鐵器所不及的功用。用石斧、石錛等掘土不如用尖木棒,用石刀收割也不如直接用手采或拔。如果非要把它們同農業生產拉上什么關系,也只能從火耕農業著眼。火耕實際上是不耕,只是砍除樹木雜草,以火燒之。但如把這一活動中的石斧、石錛等作為農具,假設在后世的火耕中用鋸子去除樹木,那鋸子豈不成了農具?即使石斧、石錛、石鑿、石刀等在早期農業活動中常常被使用,那也不如用在手工工藝上更為多見和得力。1978年河姆渡遺址第四文化層出土石斧62件,占到石質工具的80%左右①。河姆渡人居住的木構干欄式房屋使用了成熟的榫卯、企口板等木工技術,石斧在掌握了熟練木工技術的河姆渡人那里成了優勢工具。大量石斧和發達木工工藝共存不能說僅僅是個巧合,工具同手工工藝恰恰是相互說明的。由于木質不易留存,我們不能看到更多的例子。我們承認木質工具在早期農業生產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除了砍伐樹木、建造房屋等,還有什么木工勞動比制作和修理日常的工具更為習見呢?制作或修理木質農具,石斧、石錛、石鑿、石刀等就是得心應手的工具。在我國新石器時代遺址中,石斧一直是出土較多的石器類型,如裴李崗文化遺址出土的石質工具中有石斧62件②,半坡仰韶文化遺址出土石斧313件。現在,我們可以認識史前遺址大量出土石斧的原因了。它們與農業生產間接有關,但不是農具。楊鴻勛先生對石斧等生產工具的功能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認為石斧是被誤解的重要工具,它應為石楔;石鑿(石扁鏟)應為木材加工的原始刨光工具。這從另一角度否認了石斧、石鑿作為農具的用途。
同石斧相比,石刀在史前遺址出土的機會要小得多,如上述裴李崗遺址只有4件,半坡遺址的石刀也只及共出石斧的1/4。不能因為發現少就可以定為農業生產工具。早期農業的收割是只取禾穗的,體大的石刀自然不便使用,只有那些小型的石刀(背部穿孔的可稱石錘)和石鐮才是收獲時用的農具,而骨刀和蚌刀(鐮)作為收獲工具更為適用,這或許就是新石器時代石刀出土較少的原因之一。
人們重視史前木器的重要作用,而沒有給蚌器(主要是蚌鐮)以恰當的他位。其實蚌殼本來就是天然的農具,蚌器之于早期農業并不是可有可無的,它與農業的關系可以從蚌殼同遠古天文的關系中反映出來。
在遙遠的古代,對于沒有任何計時設備的古人,為了生活和開展農業生產,要掌握時間早晚和寒暑季節變化的規律,他們只能仰觀星轉斗移。觀測天文也不只是少數專家掌握的知識,而是人們日常生活和農業活動中必備的常識。河南省濮陽西水坡后崗一期文化遺址發現三組蚌殼擺塑,第一組為M45墓,主人兩側擺塑龍、虎;M45南去20米為第二組,擺塑龍、虎、鹿、蜘蛛,另有一件石斧;再南去25米為第三組,其中的人騎龍、虎、飛禽。據灰坑打破關系,第三組為晚期擺塑。除第一組外,其余擾亂不清。馮時先生研究認為,M45的平面圖就是一幅天文圖像的描繪。古人把二十八宿析為四陸(四宮),與四靈相配,但最早只有二陸即蒼龍、白虎。這幅天圖像記錄了史前時期人們豐富的天文思想①。內蒙古考古研究所的陸思賢先生進一步認為,第一組為二分圖,第二組為冬至圖,第三組為夏至圖。因此西水坡是一處遠古時期的農業天文觀測基地②。農業、天文、蚌殼發生了如此親密的聯系,這一切都是偶然的嗎?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329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