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提醒您!您有折價券未完成領取,請盡速登入以保存至您的帳號。
殊途同歸:勵耘三代學譜(簡體書)
滿額折

殊途同歸:勵耘三代學譜(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32 元
定價
:NT$ 192 元
優惠價
87167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5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殊途同歸:勵耘三代學譜》是有關廣東新會陳氏一門三史家的傳記性文字。陳垣、陳樂素、陳智超三代皆有我國著名史學家。《殊途同歸:勵耘三代學譜》分別敘述了三位人物的經歷、交往、學術貢獻與家庭生活,內容豐富,對深入了解二十世紀的學術史和知識分子的生活具有重要意義。

作者簡介

陳智超,1934年生,1962年畢業于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入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為宋史專業研究生,1965年畢業后留所工作,歷任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歷史文獻學專業博士生導師,直至退休。1992年獲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主要研究方向為宋至明代歷史、歷史文獻學等。出版論著7種,合著合編論著8種,整理陳垣先生論著9種,發表學術論文130余篇,代表作有《解開〈宋會要〉之謎》等。

名人/編輯推薦

《殊途同歸--勵耘三代學譜》是作者(陳智超)接受《南方都市報》采訪留下的口述史材料,已經《南方都市報》全文連載。書中所涉及的陳垣、陳樂素、陳智超祖孫三代,均是我國著名的史學家,陳垣先生更是享譽世界的學者。該書中對于二十世紀的中國學術史、名人交往史提供了眾多信息。而一門三代史學家更是我國近代未有,對于青少年的勵志具有重要意義。

在本書出版之際,我想簡要介紹本書的創作過程以及我在這一過程中的體會,與讀者共享。
2011年8月下旬,廣州《南方都市報》戴新偉先生告訴我,他們準備在該報“名家在線”專欄刊出由我口述的陳垣、陳樂素、陳智超家族三代的故事。我同意了,因為雖然我在過去發表過不少介紹、論述祖父、父親生平和學術的文章,并在2010年結集出版,名為《陳垣——生平學術與交往》,但這些文章的受眾主要是有一定文史知識基礎的讀者。《南方都市報》是有影響力、有廣大讀者群的報紙,如果能用通俗的方式將我們三代的故事表達出來,是有益之事,對我來說也是嘗試。
2011年11月下旬開始,進行了第一次口述。方式是,先擬定一個訪談的大致范圍,由報社駐京記者錄音整理,再由我對整理稿作修改,發回廣州由副刊編輯帥彥先生編輯加工。記錄整理工作相當一部分是由邵聰先生作的,參加者還有其他記者和實習生。2012年4月18日,第一講在《南方都市報》登出,以后每周發一講,共發了19期。《勵耘學譜——陳垣三代學術人生》陸續登載以后,反映頗佳。全部登完之后,有數家出版社前來接洽出版事宜,又經過數月緊張工作,本書終于和讀者見面。我要感謝《南方都市報》有關編輯、記者,感謝關心并促成本書出版的有關出版社,當然,還要感謝本書張龍和栗河冰兩位責任編輯。
本書同在報上登載者有什么不同呢?主要是增加了不少新內容,它包括三個方面。首先是因為報紙的版面常有調整,口述的內容有相當一部分未能刊出,這次補上。其次是在發表以后,我又發現的新材料。還有就是增加了大量插圖和圖版。
在編寫本書的過程中,我的主要體會有三點。
通俗不是庸俗、不是媚俗。通俗化是很嚴肅的工作,要把深刻的內容表達得能為盡可能多的人所了解,也就是“深入淺出”。我在本書中力求做到這一點。為此我選擇了能反映事實真相的細節,交代清楚事件發生的時代背景。當然,通俗化不但要考慮到讀者現有的水平,也負有提高他們水平的責任。用陳垣先生的說法,就是“因人所已知,告其所未知”。
要對內容的真實性負責。書中凡是我親身經歷的事情,只說真話、實話,不說假話、空話、大話。引用別人的資料,必須是權威性的鐵證,例如家書、日記、當時的檔案、報刊等。一句話,要使本書成為讀者可以信賴的信史。
本書敘述的事實,從1880年到2013年,歷經133年。本書從一個家庭的角度反映了這123年。我體會最深的一點是:家庭的命運是和祖國的命運、人民的命運緊密相連的。但我們的家庭也可以說是相當特殊的家庭。三代史家,史學報國,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恐難再現。

目次


陳垣家世及青少年時代
宗教史研究:古教四考
元史研究
歷史文獻學的“陳門四學”
要把漢學中心奪回中國
陳垣與北京圖書館
陳垣與故宮博物院
陳垣與陳寅恪
陳垣與胡適
多姿多彩的陳門弟子群體
四名登堂入室的弟子
抗日戰爭中的陳垣
陳垣的晚年

陳樂素的少年時代和求學時光
前期的研究經歷
解放后的父親

陳智超的青少年時代
父親的啟發
歷史學之路

書摘/試閱

陳垣家世及青少年時代
如果用最簡單的話來概括我祖父陳垣的一生,可以從三個方面來講。其一,他是一位大史學家。他被公認為世界級學者之一,上世紀20年代與王國維齊名,30年代與陳寅恪并稱“史學二陳”。其二,他是一位大教育家。從教時間74年,從18歲開始一直到去世,其中擔任大學校長長達46年之久,這在歷史上是空前的,恐怕也是絕后的。其三,他還是一名熾熱的愛國者。為什么他在學術、教育方面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我想,愛國主義是基本的動力。
祖籍
祖父是清光緒六年十月初十出生在廣東新會縣棠下鎮石頭鄉的。換算成公歷就是1880年的11月12日。這兩個日子都很有意思。11月12日是孫中山先生的誕辰,他比我祖父大14歲。中國傳統歷法的十月初十則是唐文宗、宋徽宗和慈禧的生日。石頭鄉現已劃歸江門市蓬江區,新會也成為江門的一個市轄區。對此,很多新會人不太滿意,因為江門原是新會的一個鎮,有人開玩笑說“兒子變成老子了”。6歲前,祖父一直生活在新會石頭鄉。雖然只有短短5年時間,但家鄉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對他影響甚大。
祖父中年時曾賦詩回憶兒時與堂姐共食酸姜的情景:“久別容顏異往朝,兒時舊事未全消。不知姜性酸仍辣,持向檐前雨水澆。”還有幾句注文:“兒時在四宅舊屋與蓮姐共食酸姜,辣甚,則持向檐前雨水澆之。”
家鄉先賢對他啟發頗大。祖父四五歲時,他的祖母經常帶著他從石頭鄉到棠下去趁墟(粵語,即北方的“趕集”),途中要經過金竹村,金竹村口有塊大碑,上面刻著六個大字——“金竹先生故里”。金竹先生是誰?他姓胡名方,字大靈,號信天翁,是繼白沙先生陳獻章之后,新會的又一位著名學者。祖父17歲時就開始讀胡方的文集。定居北京以后,1929年他買到一冊胡方所寫《千字文》,不勝欣喜,賦詩紀念,并影印了幾百冊寄贈家鄉親友。后來他發現此冊署乾隆年號,與胡方卒年不合,就從胡方后人及各處收集胡方卒年資料。最后確認胡方卒于雍正五年(1727年),斷定此冊為偽作,專門寫了一篇《跋胡金竹草書千字文》更正。這篇文章作于1963年,離他初見“金竹先生故里”碑將近80年了。
祖父對于陳白沙,更是仰慕之至。新會石頭鄉富山書院是當年陳白沙講學之處,有李承箕(字大崖)書寫的碑記。祖父在1910年曾拓了數十本,并寫了識語。1919年,他在《楊太師母樂太夫人八十壽序》中又提到:“垣家新會石頭鄉之西北有白云書樓,中有李大崖碑記。垣幼時嬉戲其下,即識之。”1960年,他將李大崖碑記拓本寄給新會修志會,建議采入新修縣志的文物欄。1923年他還以400大洋的重金購得陳白沙的《心賀》詩卷,請黃節等老友題跋,祖父去世后,我們遵照他的遺愿,將他一生珍藏的圖書文物全部捐獻。此冊現藏首都博物館。
崖門宋元大海戰對他童年的影響尤其深遠。祖父有十幾篇文章提及崖門,包括他的最后一部著作《通鑒胡注表微》。
家世
祖父出生在一個藥材商人的家庭,創業者是他的祖父海學(1811—1878,名社松)。海學公26歲那年(1836年)以販賣新會特產陳皮起家,后來擴大為經營藥材,在廣州城晏公街租下閩漳會館舊址,開設“松記”店。道光十七年(1837年)改店名為“陳信義”。店鋪門聯為“信人所任,義事之宜”,家族堂名為“陳寧遠堂”,取“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之意。海學是陳氏家族藥材生意的開創者和奠基人。
海學共有9個兒子,在舊中國,生女兒不會登載在家譜上,我相信他不能生下來9個孩子都是男子,應該還有女兒。這9個兒子基本上都是繼承父業,經營藥材,將陳信義行的經營范圍擴大至香港、上海、天津、重慶、湛汀、海口、新加坡等地。
維啟(1855--1909年)是海學的第五個兒子。祖父在上世紀40年代曾為湖南湘潭寧姓朋友《鋤耕圖》手卷題詩兩首,第一首為:“兩世論交話有因,湘潭煙樹記前聞。寒宗也是農家子,書屋而今號勵耘。”并自注云:“吾先人在湘潭辦茶。先父名田,號勵耘。”可知維啟除經營藥材外,還曾遠赴湖南湘潭縣采辦過茶葉,當時湘潭是水陸碼頭。
陳垣先生是維啟公的大兒子。之后維啟的妻子周氏又接連生了4個女兒,中間還有一個兒子,但是夭折了。光緒十一年(1885年),維啟的三兄維舉(名滿年)去世。維舉公比維啟大兩歲,死時年僅33歲。他只有一個女兒,沒有兒子。在過去,一個人死時沒有兒子是最大的憾事,維啟、維舉在九兄弟中感情最好,于是維啟將自己的兒子過繼與三兄;又因為維啟當時只有一個兒子(在祖父15歲時,他的弟弟才出生,大名宗強,后改名國鍵),按照宗族家法,祖父當時“兼祧兩房”(三房、五房)。
祖父過繼與三房后就與三房曾祖母李氏一同生活。當時他只有5歲,戀母之情使他常常先在三房過繼母親處吃幾口,然后又偷跑回五房親生母親那里吃飯。好在三房在第一排,五房在第二排,兩家隔得很近,往返也很方便。祖父的生母活到76歲,過繼母親李氏一直活到90歲。
家中第一代讀書人
1885年,曾祖父維啟就將5歲的祖父從新會帶到廣州。一年后,祖父便進入私塾學習。他五六十歲時還能清楚地記得每年所念私塾的業師、地址和課程內容。出生在這樣一個商人家庭,祖父能成為家族第一個真正的讀書人,并在以后取得學術上的杰出成就,得益于曾祖父維啟的支持、培養。
當時的私塾,經過啟蒙階段后,就是學習“四書”、“五經”。祖父12歲的時候,偶然在私塾老師書架上發現張之洞著的《書目答問》。據他回憶:“書中列舉很多書名,下面注著這書有多少卷,是誰所作,什么刻本好。我一看,覺得這是個門路,就漸漸學會按著目錄買自己需要的書看。”(《談談我的一些讀書經驗》)第二年,他又讀了《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眼界大開后,便不滿足于只學習儒家經典,而是廣泛閱讀所能看到的書,尤其是史籍。P3-6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67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