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節】 單本79折,5本7折,優惠只到5/31,點擊此處看更多!
漢武帝的三張面孔(精裝蓋章本)(簡體書)
滿額折

漢武帝的三張面孔(精裝蓋章本)(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48 元
定價
:NT$ 288 元
優惠價
87251
領券後再享89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7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一代雄主漢武大帝,內強皇權,外服四夷,造就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國崛起,奠定中華2000年帝制格局。然而,他又迷信方術、窮兵黷武,幾乎將漢王朝推到崩潰的邊緣。
強盛的大國和天下蒼生的幸福,哪方面更急迫、更重要?
雄猜的英雄對榮耀的追求是否更能得到同情、得到理解?
所有的爭論直至今天依然在我們的時代久久回蕩!
一個漢武帝、三位頂尖史家、三種時代眼光、三張不同的面孔——
司馬遷在《史記》裡:你這個暴君!
班固在《漢書》裡:哦!聖王!
司馬光在《資治通鑒》裡:民生幸福有木有!
他們眼中的漢武帝,他們眼中的大國崛起

作者簡介

姜鵬,博士,復旦大學歷史學者,師從朱維錚教授,著名宋史研究專家、《資治通鑒》研究專家。

目次

第一講:帝王臉譜
漢武帝是中國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皇帝之一。我們可以用十六個字概括他一生的重要事蹟:“內強皇權,外服四夷,迷信神仙,晚年改轍”。但對於同一位漢武帝,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三部史學著作《史記》、《漢書》、《資治通鑒》,所述所論卻大有不同,勾勒出三張大不相同的漢武帝面孔。這是為什麼呢?難道正如人們所說,“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第二講:整飭諸侯
秦始皇雖然初步同意了中國,但並沒有使郡縣制落地生根。秦末轟轟烈烈的反抗運動,本質上是分封制和郡縣制的再次較量。這兩種體制的鬥爭,一直延續到漢武帝時代,釀造了很多腥風血雨。劉邦對異姓諸侯王的剷除、漢景帝時代的七國之亂,都是這種鬥爭的體現。漢武帝採取推恩令等多種手段,繼續打擊諸侯勢力,才使得統一皇權的根基逐漸牢固。為達到鞏固統治的目的,漢武帝甚至不惜製造冤假錯案。

第三講:淮南冤案
一樁積極籌劃了十四年、主謀協從多達萬餘人的謀反案,最終卻沒有調過一兵一卒,動過一刀一槍。這聽上去像天方夜譚,卻不是天方夜譚。它是漢武帝時期淮南王劉安謀反案的真實寫照。淮南案,是漢武帝時期處理過的影響最大的諸侯王謀反案,也是中央政府和諸侯王勢力的鬥爭接近尾聲的標誌性事件。但細查這個案件種種細節,卻讓人感到陰雲密布,疑竇叢生。這幕後有多少動人心魄的隱情?

第四講:大俠之死
以文筆簡練著稱的《資治通鑒》,卻意外地用長篇文字講述了漢武帝時期的一個小人物:民間遊俠郭解。郭解是當時民間社團領袖,在地方上有很大影響力。但這樣的人物,在蒼茫的歷史長河中,卻又顯得很不起眼。文筆簡練到連屈原都不提一字的《資治通鑒》,為什麼要長篇累牘講述、評論這樣一個小人物?他和漢武帝之間又有什麼不得不說的故事?

第五講:獨尊儒術
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在今天幾乎是被當作常識寫進教科書的。然而我們仔細梳理《史記》、《漢書》、《資治通鑒》的相關記載,會發現支持這一說法,其實只有《漢書》。《史記》和《資治通鑒》都從不同側面持有異議。那麼所謂的“獨尊儒術”究竟是怎麼一回事?這背後隱藏著怎樣的玄機?

第六講:真假儒學
漢代早期,丞相一職都由貴族壟斷。但漢武帝卻起用出生貧寒的公孫弘為丞相,打破了貴族把持丞相職位的格局。公孫弘一介寒儒,在當時情況下能做到丞相,本身就是一個奇跡。但更大的奇跡是,公孫弘七十歲才出仕,用了短短六年時間,就做到了丞相。簡直令人匪夷所思。公孫弘的成功秘訣是什麼?他的命運、際遇,折射出那個時代什麼樣的問題?

第七講:丞相命運
公孫弘之後,漢武帝又任命過七位丞相。把這七位丞相的命運梳理一遍,人們會驚奇地發現,其中居然有五位死於非命,還有一位也差點自殺。於是在很多人眼裡,丞相成了高位職業。這才有了“公孫賀拒相”這一幕。丞相為什麼會成為高位職業?是什麼把這些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百官之首,逼到死亡的角落?

第八講:張湯沉浮
元鼎年間,漢文帝陵園被盜。漢武帝下令徹查此事。但出人意外的是,對這件盜竊案的偵查,最後竟演變成當時的兩大高官——丞相莊青翟和御史大夫張湯——之間的生死搏鬥。最終竊賊沒糾出來,莊青翟和張湯卻都因此案雙雙斃命。這還不是漢武帝時期最離奇的案子。更離奇的是,一位高官因為動了下嘴唇,就被判了死刑。這些聽著荒誕的故事,卻真實地折射出漢武帝時代的政治生態。

第九講:酷吏當道
傳統史家通常把生性刻薄、施行慘烈的官員稱為“酷吏”,而把溫良恭儉、善於撫恤百姓的官員稱為“循吏”。《史記》是最早為這兩類官吏設傳的作品。但奇怪的是,《史記?循吏列傳》中的人物,沒有一個生活在漢代,而《史記?酷吏列傳》中的人物,全都生活在漢代,尤其集中在漢武帝時代。為什麼會出現這個現象?司馬遷想通過這兩份傳記表達什麼?

第十講:四面出擊
漢武帝時代,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國崛起的時代,奠定了此後中國版圖的基本走向。但為達到這個目的,為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史記•平准書》對漢初社會形態的描寫,突出了兩點:一,物質富裕;二,精神健康。而這個局面在漢武帝即位以後,急轉直下,出現了財政窘迫、社會動盪的局面。強國與富民,似乎歷來都是很難協調的一對矛盾,不同政治傾向的史學家會有不同的看法。我們又該如何看待這些問題呢?

第十一講:馬邑失謀
漢朝相對於匈奴,很長時間內處於戰略劣勢。漢朝中央靠和親等手段和匈奴勉強維持和平關係。這種脆弱的和平,最終被年輕氣盛的漢武帝打破。漢武帝意欲扭轉乾坤,痛擊匈奴。在主戰派的建議下,漢武帝組織了著名的“馬邑伏擊”。這次行動,因計劃洩露而失敗。有意思的是,對於這麼重要的一次行動,《史記》、《漢書》和《資治通鑒》都沒有記載它的主帥是誰,這是怎麼回事呢?

第十二講:衛霍功業
漢武帝長期以征伐為國策,湧現出了一批耀眼的將星。衛青和霍去病這對舅甥,無疑是其中最耀眼的雙子星。這兩個人身上,都有些非常有趣的故事。比如,少年時代的衛青,是個連親生父親都不疼愛的放羊娃,他能成為漢武帝最寵信的大將軍,純屬巧合。而縱觀霍去病一生,他的誕生,似乎專為幫助漢武帝解決匈奴問題而來。

第十三講:甥舅異趣
衛青和霍去病在性格與處世上,有很大差別。比較這兩人的同異,很有意思。衛青為人謙和,注重人際關係。霍去病個性強烈,自我中心。但即便具有如此巨大的性格差別,這二人有一點卻驚人相似,那就是都很能擺正自己和漢武帝的關係。司馬遷將他們列入《佞幸列傳》,並暗示他們和漢武帝之間有“基情”。於是,衛霍二人能建功立業,靠的是和漢武帝之間的特殊關係,還是自己的能力,引發了歷史學家們的爭論。

第十四講:李廣難封
王勃《滕王閣序》裡有句名言:“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後半句講的就是漢武帝時代名將李廣,和匈奴打了一輩子仗,卻始終未能封侯。很多史學家都為李廣的命運打抱不平,認為李廣不能封侯是受佞幸排擠。在這一點上也體現出漢武帝用人不公。但司馬光在《資治通鑒》裡,卻提出了一個獨到的見解,認為李廣的命運該由他自己負責。我們怎麼理解這些觀點呢?

第十五講:通使西域
出玉門關、陽光往西,到達蔥嶺,也就是今天的帕米爾高原一代,就是中國古人稱謂中的“西域”。西域進入漢人的視野,是從漢武帝時代開始的。漢武帝派人通使西域,最初的目的是想結交盟友,共同對付匈奴。這個目的始終沒有達到。而漢人的視野,卻意外地得到擴寬。華夏文明也和西域文明得到前所未有的溝通。人類文明史就在這些種種意外的推動下,不斷前進。

第十六講:汗血寶馬
在遙遠的大宛國,生活著一種寶馬,出汗如血,因此被稱為“汗血寶馬”。傳說這種馬是天馬的兒子,具有形體高大、威猛彪悍等特徵。漢武帝對這種寶馬心生羡慕,派遣李廣利兩次率領軍隊攻伐大宛,最終成功取得寶馬。關於漢武帝此舉的動機,歷來史家眾說紛紜。有說這是漢武帝為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和佔有欲;有說漢武帝是想乘坐“天馬”升天。但也有人說,這些都是誤會,需要寶馬的不是漢武帝,而是大漢帝國。

第十七講:財政告急
從漢代初年到文景之治,社會生產得到了恢復,民生得到舒緩。劉邦時代,連天子都找不齊四匹毛色一致的馬來拉車。經歷文景之治,普通老百姓不僅乘得起馬,還要挑挑是公馬還是母馬。可見社會經濟的繁榮。但在漢武帝即位以後,由於長年征伐,這個繁榮局面被打破了。而且還拉開了很大的財政缺口。為解決這個問題,漢武帝採取了一系列財政改革措施。

第十八講:蔔式作“托”
漢武帝為解決財政困難,增加稅收途徑。此舉遭到了社會的強烈反對。為此,漢武帝不得不頒佈“告緡令”,通過鼓勵告發來確保財政增收。但這個階段出現了一位人物,做了件不可思議的事情。這個人叫蔔式,他不僅不反對漢武帝的斂財政策,反而主動將財產捐獻給政府。卜式因此受到漢武帝的賞識,走上仕途。在這一“非常”事件背後,有何“非常”玄機呢?

第十九講:史公受刑
對於漢武帝時代,司馬遷親歷者的身份,內涵是比較全面的,他不僅參與了這個時代進程,還在這個時代環境中遭受了身心迫害。李陵事件讓司馬遷變成不完整的人。這引起後人的思考,這些事件對司馬遷撰寫《史記》、評價漢武帝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呢?而李陵事件本身,的確就是象司馬遷描寫得那樣嗎?

第二十講:聚人用人
無可置疑,漢武帝一朝,的確聚集了很多優秀人才。比如文臣公孫弘、董仲舒;武將衛青、霍去病;文章高手司馬遷、司馬相如;法律專家趙禹、張湯,外交人才張騫、蘇武,等等。可謂人數眾多,類型齊全。能聚人,是不是也意味著漢武帝能用人呢?在這個問題上,史學家們卻有著不同的評判尺度。

第二十一講:向道求仙
在漢武帝身邊聚集的各類人物中,有一個非常特殊的群體,那就是方士。這些方士向漢武帝兜售長生不老秘方,引導漢武帝追慕神仙。漢武帝在這些方士的引誘下,屢屢作出荒唐的舉動。為招致神仙,四處巡幸,建造宮觀,耗費大量錢財。眾多方士,沒有一個真能為漢武帝招來神仙。漢武帝卻癡迷不悟,“冀遇其真”。

第二十二講:封禪前奏
漢武帝和上天、神靈的溝通似乎很有成績,不斷出現天地饋贈的“祥瑞”。天降麒麟,地出寶鼎。這一切像是在宣告漢武帝在溝通天人方面的成功,也是在肯定漢武帝的統治成績。由於祥瑞的頻繁出現,漢武帝在大臣的建議下,以這些祥瑞事件來紀年,形成了二千多年的帝王“年號”傳統。方士和一些臣僚,以祥瑞為依據,引導漢武帝走向更高級別的天人溝通儀式:封禪。

第二十三講:封禪大典
傳說黃帝在泰山封禪之後,乘龍而去,到達了成仙、不死的境界。公元前110年,在做了長期準備之後,漢武帝也開始登上封禪的路程。試圖模仿黃帝,化仙而去。但在這個過程中,帝王意志和學者立場發生了嚴重衝突。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因為在封禪問題上持有不同意見,未被漢武帝允許參與這項重大活動。司馬談最終憤懣而死。這對司馬遷描繪漢武帝形象,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第二十四講:禍起巫蠱
由於漢武帝的迷信,長安城裡除了聚集著大批方士之外,還聚集了數量龐大的“巫”。這些巫師裝神弄鬼,祈福驅病,藉此結交權貴。但這些巫師後來卻頻頻介入宮廷鬥爭和政治糾紛。首先出現在皇后廢立案中,又出現在衛青兩名老部下的案例中。經過披沙揀金般梳理,我們發現,這些巫蠱案,無一例外都與衛氏家族有著密切聯繫。只是恰合,還是背後隱藏著驚天陰謀?

第二十五講:父子之間
漢武帝二十九歲才有了第一個兒子劉據,所以對劉據寵愛有加。但隨著漢武帝子嗣的增多,宮廷鬥爭漸趨複雜,漢武帝和劉據之間的隔閡也越來越深。再加上這對父子在性格上存在巨大差別,一個雄武拓張,一個敦厚安靜。這種差別也影響到了他們的政治理念,雙方各有支持者。父子間的隔閡被覬覦者利用,一場血腥衝突即將拉開序幕。

第二十六講:兵戎相見
公元前91年,漢帝國發生了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平日仁慈寬厚的太子舉兵造反了,血洗長安城!從表面上看,是江充等一夥宵小之徒利用巫蠱栽贓太子與皇后,逼得太子起兵造反。但這麼大一局棋是江充這樣的人能夠操縱的嗎?細查其中各種蛛絲馬跡,怎麼看都覺得漢武帝和劉據,這對父子雙雙墮落了別人的圈套。

第二十七講:史公絕筆
《史記》這部書充滿了各種謎。其中之一,就是它的絕筆之處在哪裡?有一種觀點,公元前90年李廣利降匈奴,是《史記》的最後一筆。如果這個觀點成立,那麼司馬遷寫《史記》為什麼要在這個地方打住,就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根據種種跡象來看,司馬遷的這一筆很可能是對巫蠱事件的回應。而這個做法,又跟司馬遷的政治立場緊密聯繫在一起。

第二十八講:罪己詔書
漢武帝晚年出現了嚴重的社會危機。不僅關東地區出現數以百萬計的流民,很多地方還出現武裝反抗政府的力量。而此前長期執行的對外拓張國策,因財力匱乏,國內社會不穩定,很難再持續下去。公元前89年,當桑弘羊建議漢武帝繼續經營西域時,漢武帝拒絕了,並藉此機會檢討了以往的國策。與此同時,漢武帝為冤死的劉據平反,把國策調整到劉據生前主張的寬和文治的道路上去。

第二十九講:臨終托孤
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風風雨雨,漢武帝的生命也即將走到盡頭。原太子劉據去世之後,選誰做接班人,一直是個問題。出人意料的是,漢武帝最終選擇了兒子中年齡最小的劉弗陵。為了防止母權干政,漢武帝殺了劉弗陵的生母趙婕妤。此後,漢武帝又選擇了四位輔政大臣,輔佐劉弗陵登基。漢武帝的這些安排,能讓漢帝國順利過渡到另一個時代嗎?

第三十講:是非功過
古語雲“蓋棺定論”。但在很多時候我們會發現,蓋了棺卻未必能定論。《史記》《漢書》《資治通鑒》各自描繪出不同面孔的漢武帝,其實就是“蓋棺不定論”的例證。史學家們在不同的語境中,對漢武帝的為人和他的時代,各有不同的解讀。這是歷史解釋的合理現象,我們並不能簡單地認為“歷史就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書摘/試閱

第一講:帝王臉譜

一、關於漢武帝的不同評價
漢武帝是中國古代非常著名,也是非常典型的一位帝王,我們總說“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漢武帝在位五十四年,除了清朝的康熙和乾隆,沒有比他在位時間長的皇帝了。這五十四年裡面,漢武帝幹過很多事情,他這一輩子的功業和事蹟,我用十六個字來概括“內強皇權,外服四夷,迷信神仙,晚年改轍”。這十六個字可以涵蓋漢武帝的文治、武功、信仰以及自我批判等各大方面。正因為他做過這麼多轟轟烈烈的事情,在應該如何評價他這個問題上,就有各種不同意見。所以,漢武帝也成為我們歷史上非常有爭議的一個人物。
前段日子熱播過一部電視連續劇《漢武大帝》。可能很多觀眾都看過。看完這部電視劇後,大家對漢武帝有什麼看法?我曾經問過不下十個人,都是看過這部電視劇的,結果我得到不下十個答案。每個人的講法都不一樣。有人說,漢武帝聰明,浪漫,有人說,這個人心計太重了,手腕太狠了。雖然在宏觀上,我們可以分出,有些是傾向于肯定漢武帝的,有些是傾向於否定他的。至於為什麼要肯定他,肯定到哪一步,為什麼要否定他,否定到哪一步,那是五花八門,言人人殊。大家不信,回去馬上找十個人來問問。
同樣一部電視劇,同樣一個故事,尚且會因為看的人不同而得出不同的結論,更何況中國古代的史籍浩如煙海,不同的歷史學家對漢武帝時期的歷史有不同的講法。把這些不同的歷史紀錄放在一起,簡直令人頭昏目眩,無所適從。
比如東漢史學家班固,他在《漢書》裡面描繪的漢武帝的形象,和宋代史學家司馬光在《資治通鑒》當中描繪的漢武帝的形象,就大不相同。最後,這兩位史學家對漢武帝的評價,是截然相反的。班固說:“如武帝之雄材大略,不改文景之恭儉,以濟斯民,雖《詩》《書》所稱,何有加焉。”(《漢書》卷六)班固的意思是說,漢武帝唯一的缺點,就是還不夠謙恭節儉,如果這方面能向他的祖父(漢文帝)、父親(漢景帝)學習一下,再配上他的雄才大略,那簡直太完美了,和《詩經》《尚書》這樣的經典裡面稱頌的古代聖王相比,就會毫不遜色。可見班固對漢武帝的才華、政績是深信不疑的,給出的評價相當正面。
司馬光呢?司馬光對漢武帝也有個整體評價,他說:“孝武窮奢極欲,繁刑重斂,內侈宮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遊無度,使百姓疲敝,起為盜賊,其所以異于秦始皇者,無幾矣!”(《資治通鑒》卷二十二)在司馬光看來,漢武帝這五十四年的皇帝做得是非常荒唐的,作為一個皇帝,欲求強烈,用刑慘酷,又是大興土木,又是到處打仗,還要相信鬼神那套東西,搞得民不聊生,逼得活不下去的老百姓都造反了,跟秦始皇簡直沒什麼差別。從這段文字來看,司馬光對漢武帝統治時期的這段歷史是悲觀懷疑的,給漢武帝的評價也相當負面。
班固和司馬光都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名望的歷史學家,《漢書》和《資治通鑒》同樣都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分量的史學著作。但是他們對於漢武帝的評價,竟然處在兩個極端上,一個說他好得不得了,一個說他壞得不能再壞了。搞得我們一頭霧水,茫然不知所從。
那除了這兩位,還有沒有大腕級的歷史學家記載過漢武帝呢?有,司馬遷啊。司馬遷的《史記》花了很多篇幅來記載漢武帝這個時代。而且司馬遷看漢武帝,有其他歷史學家不具備的特殊優勢,什麼優勢呢?司馬遷就生活在漢武帝這個時代,甚至可以說,就生活在漢武帝身邊。正因為如此,如果我們光看文字的話,會發現司馬遷對漢武帝的態度是晦澀不明的。很多話不能直接說,直接說有壓力。但透過字裡行間,仔細分析,就會察覺到司馬遷對漢武帝也是很有看法的。
中國古代的史書,流傳到今天的少說也有幾千種,但要按重要性排出前三名,那一定是這三部:司馬遷的《史記》、班固的《漢書》、司馬光的《資治通鑒》。恰好,這三部書都花重墨記載了漢武帝這段歷史。我們可以拿來做個比較,看看他們描繪出的漢武帝形象,有哪些不同,為什麼會不同,而不是光聽一個人說,漢武帝是什麼樣子的。

二、一個故事,三種講法
我們先來看個例子。征和二年(BC.91),已經步入遲暮之年的漢武帝,和他的兒子太子劉據之間,上演了一場人倫慘劇。我們前面提到的十六字綱領,有一條“晚年改轍”,漢武帝晚年對自己以往的所作所為有一次沉痛的反思,就跟這一次事件有關。怎麼回事呢?有個叫江充的人,這個人很得漢武帝的信任,他出於某種原因和目的,給太子和太子的生母衛皇后栽贓,說他們用巫術詛咒漢武帝。這個罪名要是成立,那是非常嚴重的。漢武帝下令展開調查。江充果然從太子和皇后的寢宮裡面搜出很多用於巫術詛咒的道具。這事把太子急壞了,為了自保,被迫起兵發難,最終兵敗自盡,衛皇后也自殺了。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巫蠱之禍”。
如果我們比較《史記》、《漢書》、《資治通鑒》的相關記載,就會發現,同樣是“巫蠱之禍”,這三部書的敘述方法是不同的,展現出來的漢武帝形象也是不同的。
我們首先來看《漢書》。在《漢書》的相關記載裡面,這件事的前因後果看上去非常清楚。有一次,太子的家人觸犯法令,正好撞在江充手上,被江充給治了。太子去求情,說這個事就不要讓他父親,也就是漢武帝知道了,不希望因為這點小事給他添煩。結果江充沒給面子,把太子家人觸犯法令的事如實上報給漢武帝。漢武帝對此大加讚賞,認為這是奉公守法的表現。江充因此威震京師。
後來隨著漢武帝慢慢衰老,再加上疾病纏身,江充忽然想到一個問題,要是漢武帝百年之後,太子順利登基,因為當年這件事情搞打擊報復,那自己豈不是性命堪憂。於是決定先下手為強,企圖阻止太子繼位,就想出了利用巫蠱來栽贓陷害這麼一招。
根據《漢書》的記載來看,這件事的罪魁禍首很明顯是江充,漢武帝是被蒙蔽的。而且在太子死了以後,漢武帝追悔不已,又是造思子宮,又是造歸來望思之台,一個痛失愛子的慈父形象,躍然紙上。
但我們看《資治通鑒》,對這件事的理解就不一樣。《資治通鑒》在講江充和太子的矛盾之前,先鋪墊了一段小插曲。“巫蠱之禍”發生的三年前,漢武帝的寵妃趙婕妤懷胎十四個月,生下一個兒子。這個事情不正常,俗話說“十月懷胎”,她卻懷了十四個月。漢武帝卻說,上古的聖王堯也是在娘胎裡呆了十四個月才肯降生,這個孩子跟堯有得一比,於是就把趙婕妤生產的這個地方命名為“堯母門”,把趙婕妤比作堯的母親。
哎,漢武帝這是什麼意思?當時衛皇后和太子劉據都好好的,漢武帝卻把剛出生的小兒子比喻成堯帝,而把趙婕妤比作堯母。堯是上古最著名的聖王啊,我們常說“堯舜禹湯”嘛,要是堯帝再世,誰還有資格跟他競爭皇位啊?皇后和太子聽到這個消息會有什麼想法?那些善於見風使舵的人發現漢武帝這個動向以後,又會幹些什麼?這個事情看上去和巫蠱之禍沒有直接關係,但司馬光卻非常明確地指出,這正是巫蠱案的禍根所在。“是以奸人逆探上意,知其奇愛少子,欲以為嗣,遂有危皇后、太子之心,卒成巫蠱之禍”(《資治通鑒》卷二十二)。那些想做政治投機的人,揣摩著漢武帝可能是更喜歡小兒子,但又不能輕易廢長立少,所以他們主動充當打手,為你漢武帝策立少子掃清道路。司馬光認為這才是巫蠱之禍的真相。如果漢武帝真有此意,那是荒謬。如果漢武帝並無此意,命名“堯母門”只是隨意之舉,那是不謹慎。總之,這樁人倫悲劇的首要責任人,不是別人,正是漢武帝。
再來看看《史記》,我們會驚奇地發現,巫蠱之禍這麼大的事,司馬遷在《史記》裡卻表達得很隱晦,幾乎沒有什麼正面描寫這一幕的文字。《史記》甚至沒有為劉據立傳。是司馬遷對此不關心嗎?從司馬遷留給我們的線索來看,他對這件事不僅很關心,而且很痛心。他的兩位朋友田仁和任安,正是受巫蠱案影響而被處死的。司馬遷在《史記?田叔列傳》的末尾,用很短的篇幅回顧了田仁的生平,講述了他被處死的原因正是放太子逃生。在他另外一位朋友任安受巫蠱案牽連而被捕入獄的時候,司馬遷寫下了著名的《報任少卿書》。在這裡面,司馬遷還是沒有點巫蠱案的名,但我們從字裡行間可以看出,司馬遷寫這封信的時候,情緒是非常激動的。關於巫蠱之禍,司馬遷不是不想說話,之所以不說,必然有不能說的原因。司馬遷情緒如此強烈,卻又能隱忍到這種程度,可想而知,他一定是被某種巨大的壓力籠罩著。司馬遷這樣一個人物,誰能給他這麼大的壓力,讓他把想說的話硬生生地吞回去呢?所以,儘管司馬遷對巫蠱之禍著墨不多,這反而把一個手段老辣、勁氣逼人的政治家漢武帝的形象,活生生地展現在我們面前。
所以大家看,同樣一個“巫蠱之禍”,班固在《漢書》裡頭歸罪於江充這個人,認為完全是他挾私報復,迷惑漢武帝,釀成慘劇。而司馬光卻在《資治通鑒》裡面指名道姓批評漢武帝,說這樁人倫巨變完全是由漢武帝一手造成的,江充只不過是充當他的打手。而司馬遷作為目擊者,對這麼重大的事件,欲言又止。把這三個結果放在一起對比,是非常有意思的。
關於巫蠱之禍的具體經過,以後還會講,這裡只是簡要地提一下。我們看,同樣一個故事,三種不同的講法,勾勒出漢武帝三張不同的面孔。這就像戲曲舞臺上勾臉譜,同一個人物,不同的藝術家勾出來的臉譜很可能大不一樣。那麼,同一個漢武帝,為什麼會在三部書中化身成不同的形象?想要弄明白這個問題,我們先得弄明白這三位作者、三部書,和漢武帝各自是什麼樣的關係。

三、《史記》和漢武帝的關係
我們先來看《史記》和漢武帝是什麼關係。我們前面談到過,《史記》作者司馬遷,和漢武帝有著一種極其特殊的關係。
首先,司馬遷就生活在漢武帝時代,是這個時代的目擊者。雖然司馬遷具體的生卒年還是疑問,但根據學者們的研究來看,司馬遷的一生基本上與漢武帝時代相始終,這沒有什麼太大的問題。所以,司馬遷是漢武帝時代有力的見證者。
其次,司馬遷還是這個時代的參與者。漢代建國以後,一直沿用秦朝的曆法,到漢武帝的時候,決定改革曆法。主持這項工作的,正是司馬遷。編訂的曆法,就是著名的《太初曆》。
第三,司馬遷說編修《史記》的目的在於“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探索天象和人事的關係,理順古往今來的變化淵源,熔鑄屬�自己的一種解釋。大家仔細體推敲一下,司馬遷所說的“通古今之變”,這個“今”指的是什麼?“今”就是現在啊,司馬遷所說的現在,不就是他所生活的漢武帝時代嗎?所以,司馬遷自己講得很清楚,編修《史記》最重要的目的之一,是探索漢武帝這個時代之所以形成的歷史淵源。這樣,我們又可以說,司馬遷是這個時代的思考者。
所以,對於漢武帝這個時代來說,司馬遷既是目擊者,又是參與者,最終,司馬遷以一個思考者應有的冷靜眼光,記錄了這個重要的時代。另一方面,《史記》的完成也是漢武帝這個時代重要的內容之一。司馬遷的《史記》和漢武帝時代的關係,可以說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四、《漢書》和漢武帝的關係
我們再來談《漢書》和漢武帝是什麼關係。《漢書》作者班固出生的時候,漢武帝已經去世將近一百二十年了。這部書署名作者雖然是班固,但之前,班固的父親班彪,已經開始著手編這部書了。
班家祖上,是塞外的大款,靠畜牧業發家。但後來,不僅成功地轉型為文化世家,還和西漢皇室結成了特殊關係。什麼關係呢?在西漢晚期,班固的姑奶奶,進入漢成帝的後宮,成為一名婕妤,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班婕妤。“婕妤”是西漢後宮妃嬪的一個品級,地位雖然比皇后低,但能被封為婕妤的,一般都是皇帝非常寵倖的。由於這層關係,漢成帝給班家賞賜了一套宮廷藏書的副本。當時不像現在,找一本書很容易,在當時,想讀書是非常困難的。一般人的身份,也沒辦法看到宮廷藏書。這一下子,班家就門庭若市了,整個府上變成一個大閱覽室。
從這件事情上,我們可以看出兩點,第一,班家和漢代皇家劉氏關係非同一般;第二,這套藏書的存在,為班彪、班固父子編寫《漢書》,整理西漢歷史,打下了伏筆。
班彪的一生,親眼目睹了從西漢滅亡,直到光武帝劉秀重新恢復漢室的整個過程。我們前面談到的班氏家族和西漢皇族的這層關係,必然會影響到《漢書》的政治傾向。西漢王朝的偉大和正統性,是《漢書》的重要論證目的。漢武帝統治時期,作為西漢王朝關鍵性的一個時代,是《漢書》需要表彰的整個西漢時代的重要一環。漢武帝在《漢書》中的形象,就必然受到這種論證目的的影響。

五、《資治通鑒》和漢武帝的關係
那麼《資治通鑒》和漢武帝又是什麼關係?我們首先要注意一個問題,《資治通鑒》的作者司馬光所生活的年代,距離漢武帝已經有一千兩百年左右的時間了。我們現在離司馬光一千年還不到,司馬光離漢武帝已經一千兩百年了。那是不是說,《資治通鑒》中漢武帝的形象就會比較客觀,比較接近真實?我們不必急著下結論,還是先來看看司馬光編修《資治通鑒》的時代背景。
《資治通鑒》主要是在宋代第六位皇帝宋神宗時代編修成的。宋神宗剛繼位的時候,司馬光有個職務“翰林侍讀學士”,主要責任是為皇帝講解歷史。《資治通鑒》就是司馬光為皇帝講解歷史的教材。《資治通鑒》的書名還是宋神宗給起的。宋神宗稱讚這部書“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意思就是說,以歷史為鏡,可以幫助我們找到更好的治理國家的方法。
司馬光除了是《資治通鑒》的編者之外,他更重要的身份,是參與當時政治的一位大臣。宋神宗既然願意學習歷史,用歷史經驗來幫助自己治理國家,那麼怎麼用《資治通鑒》去影響宋神宗,怎麼用歷史經驗來干預政策制定,就是司馬光要考慮的問題。
有一句老話叫“對症下藥”。既然想用歷史經驗來影響宋神宗,就先得知道他是怎樣一個人。宋神宗是一個怎樣的人呢?他繼位的時候二十歲,年輕有為,很有雄心、很想有一番作為。這就跟漢武帝有點像,漢武帝繼位的時候也很年輕。
宋神宗一生的夙願,就是要拓寬大宋的疆域。我們知道,宋代和它以前的統一王朝漢朝、唐朝相比,疆域比較狹小,尤其是北方戰略要地燕雲十六州(今天的山西北部、河北北部,包括今天的北京),在宋朝建立以前,就被契丹人控制了,這對宋朝的邊防很不利。宋神宗一心想把這塊地方奪過來。要完成這個任務,無論是練兵,還是打仗,都要花大量的錢。於是熙寧二年(AD.1069),宋神宗就把王安石請出來,推動新政,前後頒佈了七條幫助政府增加收入的法令。宋神宗的最終目的,是要用這個錢來打仗。
司馬光始終認為,財富分配是一個零和博弈,國庫拿多了,老百姓肯定就拿少了。所謂的理財手段,最後無非是變相增加苛捐雜稅。國庫越豐實,老百姓的基本生活受到影響就越大。更何況,要發動戰爭的話,老百姓不僅賠錢,還要賠命。就算讓你拿回燕雲十六州,代價卻是民不聊生,這又有什麼意義呢?司馬光的一個基本觀點是,民生是一切政治的根本,沒有民生,什麼都不用談。
大家仔細比較一下,就會發現宋神宗的政治抱負和漢武帝很象。我前面用來概括漢武帝的十六字綱領,其中就有一條“外服四夷”。明白了這一點,再來看,司馬光為什麼這麼激烈地批評漢武帝“繁刑重斂”、“外事四夷”,差一點就重蹈了亡秦的覆轍。司馬光重點是在說漢武帝嗎?他是在警告宋神宗,不要走上這條老路啊!所以,《資治通鑒》中漢武帝的形象,必然受到司馬光現實政治態度的影響。那要說《資治通鑒》和漢武帝的關係,應該是漢武帝是《資治通鑒》用來揭示歷史經驗的工具,和前面說過的《漢書》和漢武帝的關係,恰恰相反。

六、我們的立場
我們經常聽到一句話:“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中國歷史上三位最著名的史學家,講同一個漢武帝,講出三個不同的樣子,是不是證明了這句話,歷史就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我想這個觀點把問題過於簡單化了。
通過前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三位作者的身份大不相同,三部書的編修背景大不相同。但這些都可以歸結到一個點上來,那就是司馬遷、班固、司馬光這三位史學家,和漢武帝時代的距離不同,這樣,他們看出來的漢武帝,必然不同。就像我們看風景一樣,你遠看、近看、身在其中看,能領略到的景色,必然大不相同。漢武帝就像一座名山,司馬光是站在另一座山上眺望這座山,班固是在出山的路口上回身仰視這座山,而司馬遷則是“身在此山中”。所以,三位歷史學家由於各自的視角不同,描繪出漢武帝三張不同的面孔,這並不意味著歷史學家是在隨意裝扮歷史。“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這句話,很多人都說是胡適說的,我查了半天,發現胡適沒說過這句話,不知道是誰想出來的,給他老人家栽這麼大一髒。
那對於今天的人來說,首先,我們為什麼還要來談漢武帝?漢武帝對我們今天還有什麼意義?其次,是不是有可能站在我們自己的立場上,找出一個我們認為相對客觀的漢武帝形象?
我們先來談第一個問題。為什麼今天還要不停地講漢武帝,漢武帝這個人和他的這個時代,是我們認識中國歷史和中華文明的關鍵。從歷史的角度講,在中國實行了兩千多年的皇權政治,是在漢武帝的時代定型的,這是中國歷史一個最基本的特徵。從文明的角度講,漢武帝這個時代頻繁的對外活動和對外交流,使得我們的中華文明在早期階段就不是封閉的,強大的包容性為輝煌的中華文明奠定了格局。
再談第二個問題。雖然我們距離漢武帝更遠了,今天已經是二十一世紀了,漢武帝生活在公元前二世紀和公元前一世紀初期。但我們也有自己的優勢,第一,我們觀察漢武帝,既不用承受政治壓力,也沒有政治目的,立場相對超脫。第二,我們可以利用現代學術的工具,進行更深入地解讀。比較三部典籍對漢武帝的不同記載,以我們自己的立場和視角進行分析,得出屬�自己的結論,這是我們要做的事情。
那麼我們如何相對客觀地來看待漢武帝?在他身上到底有哪些值得我們去探討的問題?我們的基本視角又應該是什麼?我想,我們一個最基本的立場,就是不應該就人物談人物,而是把人物放到相應的歷史大環境下去討論,這樣我們才有可能把這個人看得更清楚。我們老是說“秦皇漢武”,為什麼把這兩個人並稱?其實是有道理的,在中國歷史上,以皇帝為元首、郡縣制為基礎的帝國形式,是從秦始皇開始,到漢武帝的時候基本定型的。從秦始皇到漢武帝,可以說是帝制中國的第一階段。
秦始皇統一中國,在政治制度上對中國歷史產生的最重大的影響,就是在全國範圍內確立郡縣制,用它來取代此前的分封制。但郡縣制的施行,並不是一帆風順的,秦始皇看上去是一個很強大的人,但其實他並沒有把一切都搞定,這個問題是要到漢武帝的時候才有一個比較徹底的解決。那麼,郡縣制在施行的過程中究竟遇到了哪些困難?漢武帝又是怎麼來解決這個難題的?請聽下一講《整飭諸侯》。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251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