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現代中國通識教育經典文集(簡體書)
滿額折

現代中國通識教育經典文集(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48 元
定價
:NT$ 288 元
優惠價
87251
領券後再享89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7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通識教育文叢(第1輯):現代中國通識教育經典文集》從國內教育學者、文化學者和公共知識分子的關於通識教育的既有論文或評論中精選出若干篇章,旨在呈現國內高等教育發展史中關於通識教育的敘說模式與實踐經驗,澄清我國通識教育的歷史背景、現實基礎、觀念狀況與發展脈絡。

名人/編輯推薦

《知行通識教育文叢?第1輯:現代中國通識教育經典文集》從國內教育學者、文化學者和公共知識分子的關于通識教育的既有論文或評論中精選出若干篇章,旨在呈現國內高等教育發展史中關于通識教育的敘說模式與實踐經驗,澄清我國通識教育的歷史背景、現實基礎、觀念狀況與發展脈絡。

【叢書總序】
探索中國大學通識教育的正道
通識教育常常被視為古典自由教育的現代延續。在現代研究型大學誕生之前,無論中西,所有的教育都可謂通識教育或自由教育,這是一種針對社會上層有閑階層的非功利教育,“其目的是培養出一個對于自身、對于自身在社會和宇宙中的位置都有著全面理解的完整的人”。今天的通識教育雖然已經不限于少數上層有閑階層,而是普及到全部受教育者,但在理念上基本延續了自由教育的這一傳統,旨在培養人格健全的完整的人和自由的公民。因此,通識教育首先是關于人之所以為人、如何為人的教育,是“自由教育的公共面相”。
與此同時,現代通識教育的誕生是與學科分化相伴始終的,一個核心的意圖就在于糾正學科分化帶來的知識碎片化,強調基礎知識、反思、藝術創造與分析的重要性,認為一種寬廣的和基礎的教育將改變和解放學生。在這個層面上,通識教育成為專業教育的前提條件,提供一種背景性的或基礎性的知識的教育。不僅如此,專業教育在某種意義上是“去自由”的,專業教育訓練學生像專業人士一樣思考,而自由藝術與科學中的訓練對于在職業或專業的管道之外批判性和反思性地思考和行動的能力至關重要。通識教育的最終目標在于保證學生將來成為各種各樣的專家的同時,仍不失健全的人格和自由的品性,并且有能力應對復雜社會在專業領域之外提出的種種挑戰。
最后,通識教育興起與兩次世界戰爭息息相關,哥倫比亞大學的通識教育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發展起來的,其重要的組成部分“當代文明”課,是從一門最初名曰“戰爭諸目的”的課程發展起來的;而著名的《哈佛大學通識教育紅皮書》則是二戰后發布的,其正式的名稱實際上是《自由社會的通識教育》。為什么戰爭會促進通識教育的發展呢?原因或許在于兩次世界大戰都是對人類文明的極大摧殘,是對人類道德的極大挑戰,人們不禁要問:為什么西方文明未能馴化人類的獸性和野蠻,是不是教育出現了問題?因此大學不能僅僅培養人的才能,不能只專注于某種技能的培養,而要首先培養人格健全的人。當前隨著全球化的深入,通識教育的功能也從社會整合延伸到全球視野,哈佛最新版本的通識教育方案特別增設一類課程“世界中的美國”,以應對全球化帶來的機遇和挑戰。
上述三個層面設定了通識教育的目標:將學生培養成積極參加公共生活的合格公民;讓學生明白他們自身必然是某種藝術、觀念、價值傳統的產物,而且將參與到該傳統中;讓學生有能力批判性和建設性地對社會變革做出回應;讓學生理解他們的所言所行的倫理維度。這個目標實際上道出了通識教育的本真,即培養完整的人和自由的公民。實踐之中,無論是分布必修型、經典名著型、核心課程型還是自由選修型,殊途同歸,最終都是為了探索踐行通識教育的正道。
中國現代大學教育,其實很早就注意到了通識教育問題,民國以來很多教育家都以不同的方式來闡述通識教育,如梅貽琦1941年在他的《大學一解》中談到:“故一則曰大學生應有通識,又應有專識,……通識之用,不止潤身而已,亦所以自通于人也,信如此論,則通識為本,而專識為末,社會所需要者,通才為大,而專家次之,以無通才為基礎之專家臨民,其結果不為新民,而為擾民。”新中國高等教育由于受到蘇聯模式的影響,一開始就走上了極其專業化的路子,直到1999年教育部(國家教委)開始推行“文化素質教育課程”,才開始糾正嚴格專業化的弊病。
文化素質教育課程發展成今天大學的全校公選課,由于課程安排、師資配備、教學管理等各方面的原因,全校公選課今天已經全面潰敗成學生逃課混學分的課程,因此近些年來一些學校開始探索通識教育,希望籍此替代全校公選課,并進一步糾正專業化的弊端,形成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的課程體系,使得高等教育成為完整的人和自由的公民的教育。復旦大學、浙江大學、中山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眾多高校都進行了有益的探討。不同學校基于對通識教育的不同理解,以及自身的情況,發展出不同的通識教育模式,這些模式之間沒有簡單的高低之分,問題的關鍵毋寧是哪種模式更能實現通識教育的本真和目標,更能持之以恒地落實下去。
為了進一步推進中國大學通識教育,北航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編輯了這套通識教育文叢,是北航高研院系列叢書(博觀文叢、通識文叢、知行文叢)之一,旨在古今中西的對比之中,從理念、制度、實踐等各個層面,全面檢討中西通識教育,為探索中國大學通識教育的正道,提供理論資源和比較方案,期待在所有兄弟院校的不同模式競爭之下,摸索出一條能夠兌現通識教育承諾并且切實可行的道路。
高全喜

目次

導論中國通識教育:回歸,再出發

張之洞
創立存古學堂折

嚴複
論教育與國家之關係

康有為
長興學記序

蔡元培
就任北京大學校長之演說
中國現代大學觀念及教育趨向
大學教育

陳寶泉
說體育
說智育
說德育

張伯苓
德智體三育並進而不偏廢
以社會之進步為教育之目的

張仲述
教育的社會目的
體育運動在教育上的價值
學生之氣質
“開闢的經驗”的教育
本學期所要提倡的三種生活

馬一浮
贈浙江大學畢業諸生序
對畢業諸生演詞
複性書院緣起敘

張君勱
學術界之方向與學者之責任
民族文化書院緣起

梅貽琦
大學一解

竺可楨
大學教育之主要方針
在就任浙江大學校長後補行宣誓典禮上的答詞
我國大學教育之前途

梁漱溟
中西兩方面教育所注重之不同

錢穆
略論中國教育學
招生簡章節錄
新亞學規

羅家倫
文化的修養
現代青年修養的要素
新樂教
民族與教育

潘光旦
忘本的教育
國難與教育的懺悔
再論教育的懺悔
論品格教育
人文學科必須東山再起

陳序經
對於現代大學教育方針的商榷

書摘/試閱

【選編說明】
本書收錄了二十世紀前半期比較活躍的大學教育家關于通識教育之論述,多數作者曾擔任過大學校長,其設想當曾見之于實踐。當然,實施的具體效果如何,需要更進一步研究。直觀地從那個時代培養出的學生在思想、學術、文化、社會、政治等領域中的表現來看,效果應該是不錯的。
也因此,他們的思考和實踐對于當下中國的通識教育體系建設具有重大的啟發意義,也許應當說是今人可加以利用的最為寶貴的資源。本書就是想呈現這些貫通古今中西的教育家之思考,為構想健全的中國大學通識教育模式,提供基礎性文本。
本書的編選工作主要由我與中國人民大學在讀博士閆恒承擔,工作流程是這樣的:首先,我列舉現代歷史上較有影響的教育家名單,閆恒從其文集中摘選與通識教育相關之文章,再由我進行精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的青年教師李靜、康子興在文章選編過程中也提供了寶貴的幫助,特表謝忱。我撰寫每位作者的簡介。
全書按作者生年之次序編排,同一作者若有多篇文章,則按寫作或發表時間之次序編排。編選者學識有限,必有一些很精彩的論述,未能收入本書,尚祈方家指正。
感謝好友、北航高研院院長高全喜教授給我提供了系統閱讀這些通識教育經典的機會。高研院致力于推進以經典研讀為中心的通識教育模式,為此組織對國內外通識教育模式進行研究,而有編輯中國通識教育文集之設想。我對教育學、中外教育史素無研究,但是,對通識教育頗有熱情,無知而無畏地承擔了高研院指派的任務。
現在想來頗為高興:選編這些通識教育經典論述的過程,于我這個外行,正是一個學習的絕佳機會。閱讀那一行行文字,先賢致力于中國通識教育體系建設的拳拳之心,躍然紙上。今天,我輩從事通識教育者,自當承接他們的事業,秉承他們立定中國文化主體性、博采古今中外教育經驗之精神,在開放的環境中,建設一個旨在養成君子之中國通識教育體系。
姚中秋
壬辰初冬于京城三里河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251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