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被出賣的童年
滿額折

被出賣的童年

商品資訊

定價
:NT$ 280 元
優惠價
90252
絕版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我們的孩子如何被教育,影響到明日世界的命運。
回首來時路,我們為孩子留下些什麼?

「沒有任何指標,比一個社會對待小孩的方式,更能彰顯出這個社會的靈魂了。」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南非前總統曼德拉

獲利掛帥的商業時代,兒童及青少年不再只是吃吃糖果餅乾、玩玩具的族群,而是被企業鎖定的重要消費者,成為企業主攻的對象,從食品業者、遊戲廠商、甚至到藥廠,都用盡方法對兒童及青少年不斷進攻。
你知道嗎,我們的孩子雖是史上最富足的一代,卻也是最不安全與沮喪的一代?

巴肯擁有牛津、哈佛,以及加拿大達爾豪西大學的法學學位,是國際知名的法學權威。歷經十年來的觀察,不斷揭發企業榨取利潤的各種手段。繼前著改編成紀錄片,榮獲26項國際大獎後,此次他把焦點轉移到應該備受呵護的下一代身上,指出當今商業社會對孩童成長的影響:

食品飲料產業每年砸下200億美元預算,推廣「垃圾食品」給小孩。在這些華麗的包裝下,我們買回家的人工食品,卻為孩子帶來肥胖問題,並增加罹患糖尿病與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你家小孩每天使用電腦、看電視多久?你是否知道媒體刻意打造可愛、包藏暴力與色情的內容,讓孩子上癮,再從他們身上營利?最成功的電玩遊戲,上市第一週就可以締造5億美元的佳績。

30年來,上百萬孩子被診斷過動症、躁鬱症、自閉症等,但這些疾病在幾十年前可是未曾聽聞。難道現代孩子毛病特別多?還是藥廠為了拚業績,與醫學專業人員的共謀?或許你不知道,年年有藥廠因為非法行為,被處以上億美元的罰金。

本書並非一本揭密百科全書,而是想點出商業剝削孩童的問題。如果不加以遏制,將有更多兒童肥胖、價值偏差、過度診斷、化學毒害的問題會出現。

未來這些問題如何被回答,將仰賴社會公民的觀點與做法。
我們如何教育孩子、培養他們的心智,引導他們發展,是開創社會未來與集體命運的關鍵元素。

書籍重點:

26項國際大獎紀錄片《解構企業》原著作者巴肯,歷經10年觀察,精闢點出在一切向錢看、商業利益掛帥時代,新世代孩童的成長滿是包裹著糖衣的陷阱。

嬰幼兒用品有毒、過動兒與自閉兒大增、校園霸凌、性早熟、青少年網路成癮、教育市場化、迷失的中輟生……。白紙依舊純潔,並非現代小孩問題特別多,是成人為了獲利汙染了他們的生長環境。

無關教養,我們每個人都曾走過凡事由大人做主的這段時光,如今我們成長為做主的大人,接受的資訊比上一代更豐富、深刻,應該為日益稀少的下一代把關。

「如果無法從斷除貪欲下功夫,則愛護下一代將淪為空談。」
──林志嘉│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創辦人 林志嘉

「被種種商業機制圍攻,被現代社會製造的各種『進步』的副作用毒害,這一代孩子面對的是前所未有、身心上最嚴峻的挑戰。父母們能做、也必須要做的,是認清這些陷阱,和孩子一起勇敢突破,創造未來!」
──陳藹玲│富邦文教基金會董事

「作者深入分析許多兒童及青少年問題背後的利益糾葛與商業手段,這個問題既嚴重又龐大複雜。關鍵回到我們的價值觀選擇:我們願不願意為下一代的健康,犧牲一些經濟利益或增加一些法律限制?」
──詹志禹│政治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兼政大教務長

「看完這本書,你會恍然大悟:成人的商業社會裡,為了賺錢,對於尚未有能力辨別是非、選擇對錯的兒童,有著多麼殘忍、恐怖的誘惑。」
──陳安儀│親職作家、資深媒體人

作者簡介

喬爾‧巴肯(Joel Bakan)

加拿大溫哥華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法學教授、羅德學者。
巴肯擁有牛津、哈佛,以及加拿大達爾豪西大學(Dalhousie University)的法學學位,是國際知名的法學權威,經常針對法律社經議題發表文章。著有國際暢銷書《企業的性格與命運》(大塊文化出版),該書版權售出二十餘種語言,已經改拍為紀錄片《解構企業》,榮獲26個國際獎項,由巴肯擔任編劇兼共同製作人。

名人/編輯推薦

林志嘉│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創辦人
陳藹玲│富邦文教基金會董事
詹志禹│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兼政大教務長
陳安儀│親職作家、資深媒體人

我們願意為下一代冒哪種風險?
詹志禹

喬爾‧巴肯在本書所描述的問題,是一個盤根錯節的龐大問題,在涉及兒童及青少年的部分,只是冰山的一角,但這一角的惡果,既深刻又持久,讓人特別憂心。

在今天這個全球化市場之中,謹守倫理道德、重視社會責任的企業不少,但「為求利潤、不擇手段」的企業也非常多,這已經不是標榜資本主義或社會主義的表象問題了。

當某些企業財團「為求利潤、不擇手段」的時候,龐大的陰影就開始籠罩社會。猶如把毒液偷排入溪流、把垃圾偷倒進山林的黑心企業,有些企業則把問題轉嫁給社會。例如,有些網路業者和飲料業者很希望兒童上癮,因為上癮愈深,企業獲利愈多;有些電玩業者利用色情與暴力催化青少年,因為性與攻擊的本能愈被誘發,企業獲利就愈多;至於上癮的心理疾病以及女性被物化的問題,就丟給家庭、學校與社會。

有些財團,不只是利用廣告製造合法的謊言來對下一代洗腦,他們還入侵醫療體系,與某些醫師形成利益共生體,透過專業權威推銷藥物。它們也入侵學術機構,與某些專家學者形成研究經費契約關係,利用學術權威質疑很難完全清楚確立的因果關係,來繼續合法剝削環境或剝削下一代。

了解一點知識論或科學哲學的人都知道:知識永遠無法百分之百確定,科學會進步,甚至會革命。做過科學(尤其是社會科學)研究的人都知道:幾乎沒有一項研究結果是百分之百確定,有些問題甚至爭議四十幾年,也沒有確定的結論。最有名的例子包括:看暴力內容電視節目愈多的人,其暴力傾向會不會愈強?即使有許多研究結果顯示,兩者之間有顯著的正相關,顯示暴力節目誘發暴力模仿,但永遠有人可以質疑:「只是相關,不一定有因果關係。暴力傾向不一定是電視暴力節目促成的。」要不然,就是顛倒因果方向,說:「那些先有暴力傾向的人,才喜歡看電視暴力節目。」甚至加以美化,說:「電視暴力節目,可以治療暴力傾向,因為有暴力傾向的人,在看暴力節目的時候得以發洩」。我相信這些論述與爭議,一樣會被應用到網路電玩暴力等議題。只要達成爭議,不必有結論,巨大的利益就不會被立法禁止,因為這是一個自由社會。

但是,既然有爭議,為什麼我們不能先禁止暴力節目,等到有明確證據證明,暴力節目不會誘發暴力行為,再開放暴力節目?這是一個混合法理學和科學方法論的議題,我相信在可預知的將來,也不會有明確結論。關鍵回到我們的價值觀:我們願意冒哪種風險?

我們願不願意為下一代的健康,增加一些法律限制?犧牲一點表達自由?為永續環境增加一些管制?犧牲一些經濟利益?這就是價值的選擇。如果教育體制乃至政府部門,也被財團利益綁架的話,那就萬劫不復了。
 (本文作者為政治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兼政大教務長)

看穿商業利益的背後
陳安儀

雖然,我跟我先生都是「資深媒體人」,在媒體(電視、報紙、雜誌)工作時間長達十餘年,但是如今在我的家中,所有的公共區域,包括客廳、餐廳、休閒區等,都沒有放置「電視機」。我家甚至沒有裝「有線電視」,也沒有訂報紙、雜誌,只有一台桌上型電腦,供我與小孩共同使用。

很多人到了我家,都感到很驚訝:為什麼一個「資深媒體人」,使用及閱讀「媒體」的時間,卻這樣少?主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因為我家有兩個「未成年」兒童,為了使媒體的「汙染」與「行銷」降到最低,我採取幾乎是「堅壁清野」的政策。為什麼?答案全都在這本書裡。

我不想要我的女兒,從小就夢想一個芭比娃娃般的大胸部,視穿著「露股溝」跟「事業線」的性感裝扮為美。我也不想讓我家弟弟,整天玩暴力加色情的線上遊戲,把時間都花費在電玩與網路上。我不想要我的兒女,一天到晚看著速食店的最新廣告口水直流,非喝最新上市的熱門飲料不可。我更不想要他們靠「臉書」交朋友,和網路上的陌生人聊天。我很少光顧超商,儘量維持一週五天在家吃飯。

我家孩子不喝含糖飲料,也很少吃零食,因為我知道其中大量的化學芳香劑和調味料,會毒害孩子的味覺與身體。而且,現今加工食品已經很多,努力自己下廚,是避免吃外面添加物過多的餐飲之唯一法門。我儘量少看醫生,我讓孩子以「真正的戶外運動」,來發洩過多的精力、保持身體健康。即便也曾有人建議我去給老大掛個「兒童心智科」檢查一下,看看是不是有點「注意力不集中」。但是我知道她寫作、閱讀時很認真,只是不喜歡枯燥的英文和數學,所以不需要接受不必要的藥物,或是加工的「健康食品」。

我搬到山邊的社區,只因為我想要孩子,每天可以看到大自然,與蜥蜴、蝴蝶、花朵、樹木相處。 我努力帶他們露營、登山,而非閒來無事只能終日逛百貨公司,觸目所及皆是標榜著追求金錢、名利、外表與性感的廣告與海報。為什麼?答案全都在這本書裡。

看完這本書,你會恍然大悟:成人的商業社會裡,為了賺錢,對於尚未有能力辨別是非、選擇對錯的兒童,有著多麼殘忍、恐怖的誘惑。讓孩子一步一步踏入陷阱、受到傷害,而不自覺。

為了賣錢,很多食品公司的添加物,簡直是無所不用其極。
為了賺錢,很多醫生、藥商的欺騙,簡直是無所不用其術。
為了方便,很多企業、工廠的生產,簡直是無所不在汙染。
為了迎合,很多學校的教育環境,根本已經完全市場化。
你想要看穿這些商業利益的背後,做個盡責的父母,好好保護自己的孩子嗎?

請看這本《被出賣的童年》。
(本文作者為親職作家/資深媒體人)

前言 
找回迷失的靈魂

我應該要悔過,我並不是個模範孩子,我的童年一點也不天真、乖巧或安靜。我用BB槍射松鼠、向車子丟石頭、為了好玩及一枚銅板向火車叫囂,甚至放煙火炸毀一棵小樹。此外,我流連附近雜貨店打彈珠,還偷看雜誌架上的《花花公子》,一切只是為了好玩。後來,當我步入青少年時,我開始嘗試性行為、嗑藥,還有喝酒。我不但玩搖滾、抽菸,還在半夜無照駕駛偷開父母的車,結果引起老師、校長與警察的怒火。我把父母的警告與規矩當作耳邊風,覺得他們都太土了,自己才是萬能的,唯有反叛才夠時尚,因此只要與大人的權威沾上邊的都要反抗。

結果,我讓我父母的日子因為擔心而難過,我媽媽經常詛咒:「希望以後你小孩帶給你的痛苦,像你給我的一樣多。」但我只是一個正常小孩,做了一些正常小孩會做的事而已。現在,當我看著自己正值青少年的一對兒女長大,各自用不同方式實現我媽的詛咒,我不斷地提醒自己,這就是孩子的成長過程。嬰兒期後至青年期之間的孩子,並非也不該是完全地天真、純潔。對性感到好奇、喜歡危險事物、迷戀暴力與恐怖,並且密謀成人的不良行為,都是成長的正常部分,就像叛逆、喜怒無常、衝動,以及認為父母師長什麼都不懂、常常不公平一樣。

因此在這本書裡,你不會看到怨嘆年輕人不聽話、歌頌孩子已逝天真的論述。我相信,不論哪個世代,孩子們的需要與天性都差不了太多。他們都經歷同樣的發展階段,每個人都有各自的困難、困惑、依賴、能力與脆弱的地方,對成年人也都有同樣的需求,那就是愛、保護、導引、自由與尊重。同樣地,身為父母的也沒有改變太多,依舊出自天性全心地深愛著孩子,撫育、教養、關懷他們,衷心期盼他們平安成人、發展順遂。孩童時期是危險歲月,因為孩子還小、缺乏經驗,而且仍在養成階段、很容易受傷,父母對子女的養育是害怕與愛兼具。實際上,這兩種情緒確實相互牽絆。出於愛,我們希望子女能安全、健康、快樂地成長為一個能適應社會、有生產力及熱愛生命的青年。出於害怕,我們擔心任何可能會與這些情況背道而馳的事情。

重新審視重點,避免瞎操心
在今天這個世界,在大企業的操作及煽動下,影響範圍廣大的商業行為,不只對孩子造成巨大的危險與傷害,並且支配著我們的擔憂程度。凡是與企業獲利有關的,無論是在孩童媒體上出現的性與暴力、孩子間的精神脫序、工業化學對孩童健康的不良影響,或是失敗的學校教育等,在行銷人、媒體、公關公司的巧妙包裝下,為了幫助商品銷售、淡化可能傷害,所有資訊都經過一番打造。而那些負責提供正確資訊、為民眾把關的有關單位,包括政府、科學、醫學及教育機構等,近幾十年在產業的影響下,使得問題更加惡化。

基於前述種種,我認為做為父母親的我們,是系統性地被錯誤資訊所誤導,擔憂的事物也愈來愈趨近企業利益所在,而非我們的孩子。我希望透過這本書能多少改善這種情況,讓身為父母者能正確擔心孩子的命運,讓身兼父母及公民雙重角色的我們,能夠給予他們較好的保護,使他們免於傷害。我無意論述每個與孩童有關的議題,本書只討論企業為了獲利而致使孩童受到危害的議題,它們雖然只是一小撮重要議題,但每一項都對孩子的生活產生深遠的影響。

我的目的不是要寫一本百科全書,而是想點出今日社會有關孩童的一大問題:政府從過去保護孩童不受企業傷害的角色中退卻,我們的社會讓孩子置身在一個剝削、忽略他們需求與福祉的環境,等於出賣了我們每個人生命中最珍貴的部分。

我的焦點主要是放在富裕國家,尤其是美國。不用說,因為暴力、流離失所、普遍的嚴重饑荒問題等,開發中貧窮國家的孩子命運是悲慘的。我相信,同時也是這本書的立意,這些富裕國家的相關執行必須被詳細檢視,不只是因為這些國家的孩童,特別是貧窮的孩子遭受不良的對待,更是因為這些富裕國家在全世界擁有強大的支配權力與影響力,直接或間接影響開發中貧窮國家的政策與執行。這些都是很好的理由,督促富裕國家為自己對待孩子的方式負責。

在富裕國家裡,我們能夠保護孩子,我們有必需的手段與資源可以這樣做。但最要不得的事實是,我們經常選擇不去做,默許企業為了追求利潤犧牲掉孩子的利益。當社會拒絕保護最脆弱的成員免於遭受剝削與傷害,當它有足夠的能力這樣做,卻選擇不做時,這個社會確實迷失了方向。如同南非前總統尼爾森‧曼德拉(Nelson Mandela)說的:「沒有任何指標,比一個社會對待小孩的方式,更能彰顯出這個社會的靈魂了。」依此來看,我們應該認真關切我們社會的靈魂。

目次

推薦序 我們願意為下一代冒哪種風險? 詹志禹
推薦序 看穿商業利益的背後 陳安儀
前 言 找回迷失的靈魂
第一章 孩子的世紀
第二章 暴力、上癮遊戲與社群媒體
第三章 童年的新課綱
第四章 萬能的小藥丸
第五章 高利潤的非法處方箋
第六章 看不見的毒物
第七章 不確定的事實
第八章 被剝削的童工
第九章 教育市場化
第十章 功利主義的教育
結 語 理性的力量

書摘/試閱

第二章 暴力、上癮遊戲與社群媒體

沒有什麼比上癮的黏著度更高了,這就是為什麼這些產業近年來開發出愈來愈多令人上癮的內容,從一九八○年代《俄羅斯方塊》(Tetris)和《小精靈》(Pac-Man),到《俠盜獵車手》、《最後一戰》、秀娃世界和企鵝俱樂部等都是。臉書遊戲大廠魚樂遊戲(Playfish)創辦人克里斯丁‧塞格斯特羅勒(Kristian Segerstrale)表示:「以往這些遊戲的設計,會讓你想玩個五十次,然後你最終因為達到目標,而感到成就感和快樂。現在的電玩遊戲和網路遊戲則緊抓住玩家,真正帶你去旅行。」

「上癮」事實上已成為遊戲的金科玉律,也是一個遊戲值得玩的真正標誌。某個網路評論家對《俠盜獵車手四》的評語是:「那簡直就像注射海洛因。」美國《商業週刊》(BusinessWeek)對iPhone上的遊戲評語是「令人沉溺且上癮的樂趣」,而最近一則對《文明帝國Ⅴ》(Civilization V)的評論則是這個遊戲應該加上警語:「這套遊戲的內容,可能會讓你高度沉溺其中,導致缺乏睡眠、失去生產力並造成婚姻問題。」某位遊戲設計者對他為學齡前兒童所設計的遊戲驕傲地宣稱:「父母必須拖著哭鬧的小孩離開」;另外,則有評論表示:「完美的遊戲就是將你吸進來後,永遠不讓你走。」這一切最貼切的詮釋,莫過於「上癮遊戲」網站這個名稱了!用維亞康姆集團老闆的話來說:「網頁遊戲的玩家來這裡大量玩遊戲,並將好玩的遊戲介紹給朋友。我們網站每週都會更新遊戲,讓玩家更上癮。」

這並不是祕密,遊戲專家也是心理學家的道格拉斯‧傑泰爾(Douglas Gentile)曾說,將遊戲設計成讓玩家上癮,是這個產業主要的「成功指標」。他提及,《魔獸世界》(World of WarCraft)擁有一千萬名會員,每個月支付十五美元(約新台幣四五○元)的月費。他問:「你認為他們想要這款遊戲具上癮性嗎?我不知道他們是否認為那是上癮,但他們的確想要玩家持續來玩,他們希望你很喜歡這款遊戲,喜歡到會找朋友來玩,這就是他們要的。」

為了達成這個目標,成功的遊戲設計者不只如林斯壯和塞格斯特羅勒說的,剝削人類最深處的情感,還操控人類與動物最基本的行為模式與原則,這是幾年前行為心理學家所發現的。根據遊戲設計大師約翰‧霍普森(John Hopson)在他一篇影響深遠的文章〈從行為來設計遊戲〉(Behavioral Game Design),提到一種「讓玩家永遠玩下去」的強大方式,就是安排「迴避」行程。他提及,把一隻老鼠關在一個有小槓桿的鐵籠裡,每隔一段時間,透過籠子底部的金屬層去嚇老鼠,如果老鼠學會壓那根槓桿,就至少會有三十秒的時間不會發生任何事。接著你會發現,老鼠很快就學會規律地去壓那根槓桿,因為牠想確保不再被驚嚇。霍普森說,如果停止玩遊戲,情感上會遭受到痛苦的話,玩家就會像老鼠規律壓小槓桿那樣持續回來玩遊戲。

網路社群的集體上癮
近幾年,遊戲又有了新的發展,它與社群網路結合,讓這項諷刺科學更深入孩子心理,甚至更強迫性地引誘他們上癮地玩。塞格斯特羅勒回憶,他童年在出生地芬蘭森林裡漫遊的情景,他說:「我想,所有孩子都應該擁有那種體驗。」他知道孩子在虛擬世界漫遊時,想賺他們的錢很容易,就像他和Playfish打造的虛擬世界《寵物社區》(Pet Society)一樣,他說:「那是我們旗下最令人著迷的遊戲。」這款遊戲成功的部分原因,也是掌握了「迴避」原則,「孩子們不想遺棄寵物,所以持續登入,讓他們的寵物開心。」玩家對《寵物社區》的黏著度,比對其他同類遊戲更高,因為它是線上社群互動遊戲。它在二○○八年上市後不過三個月,已經有兩千萬人註冊,每個月玩家登入的時間累計是二○億分鐘,現在還有一二○○萬的活躍用戶。這個事實證明了社群的力量,玩家與臉書朋友一起玩《寵物社區》。塞格斯特羅勒說:「它的賣點,在你真實世界的朋友跟你的寵物住在同個社區裡,你的寵物就有點像是你的虛擬化身,而這款遊戲就像你在真實世界與朋友間的互動一樣。」

現在,大多數的兒童與青少年每天都要花上好幾個小時,與數位遊戲和社群媒體為伍,因此與生活中的其他面向和關係變得疏離,包括家庭、學校、運動、睡眠等,而且日益變得具自戀和強迫傾向。結果不但不益健康、具上癮性,甚至會毀了某些孩子,即使他們目前並未達到官方所謂的失調。然而,如前一章所提及的,「上癮」是孩童文化製造者所刻意、狠心培植的,他們處心積慮釣孩子上鉤,唯一目的就是要榨取利益。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52
絕版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