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法治的迷思:宋教仁案與中國法治困局的歷史詮釋(簡體書)
滿額折

法治的迷思:宋教仁案與中國法治困局的歷史詮釋(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48 元
定價
:NT$ 288 元
優惠價
87251
領券後再享86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7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目次

商品簡介

“欲知來者察往,欲知古者察今。”人類固無法精准設定和預測未來,但影響歷史走向的因素就在我們身邊。建設法治國家作為當下中國不可逆轉之歷史潮流,產生於歷史,亦受到歷史的影響。以審思當下和未來中國法治問題為志趣,反思現代法治在中國生成演變之歷史,為《當代中國學術文庫.法治的迷思:宋教仁案與中國法治困局的歷史詮釋》主旨。
近代中國,革命發軔,法治濫觴。然中國卻一直徘徊於真正法治之外,不得其門而入。法治在中國的產生,屢屢建於革命之上,其發展歷程艱難而坎坷,其脆弱令人唏噓。
民初之政治,就其與法律的關係而言,始終貌合神離。在外憂內患的複雜時代,政體雖已革命,價值取向依舊多元,政治精英們思想碰撞和行動衝突不斷。
《當代中國學術文庫.法治的迷思:宋教仁案與中國法治困局的歷史詮釋》以影響中國法治進程的重要事件——“宋教仁案”為中心,剖析民初中國法政實踐之境遇,展示時代法治狀態和社會變革命運,揭示法與政治互動緊張之表徵及深層緣由,探究于當下法治養成之有益思想宏旨。

目次

第一章 導論
一、問題的提出及研究意義
(一)反思歷史的意義
(二)民初法治問題研究現狀分析
(三)“宋教仁案”的研究意義
二、研究視角和研究方法分析
(一)革命史研究範式的歷史合理性與局限
(二)法治研究與歷史研究範式的關係
(三)現代化范式中憲政視角研究存在的問題:以“宋教仁案”研究為例
三、中立的論述立場、“理與勢”分析脈絡及文章總體概述

第二章 近代中國政治變革的基本脈絡
一、“理”與“勢”:近代中國變革的哲學基礎
二、“理”、“勢”與變革之“道”
三、“理”、“勢”與變革手段的選擇:革命派與立憲派的論爭
四、革命與專制:理念的分歧
(一)革命的現代性話語:孫中山理解的革命
(二)是無政府而非對專制的反動:袁世凱眼中的辛亥革命
五、善治與善制:民初各派對共和評論的歧異
六、小結

第三章 思想和政治上的分裂:民初中國的法政格局
一、民初法政格局的制度與觀念分析
(一)“承認”而非“共識”:《臨時約法》的產生及權力配置
(二)中式思維與西式共和體制的衝突
(三)法律權威觀念與治之“道”
二、權力配置與約法的權威性:袁世凱的集權改革
(一)權力配置與國家富強:中央集權與地方自治之爭
(二)法理與事實(國之“勢”):“軍民分治”改革的難題
(三)中央專制與議會專制:省官制中權力制衡的難題
(四)行政命令與法律:任命民政長與適用《諮議局章程》事件
(五)富強濟世思維對《臨時約法》權威性的損傷
三、軍權與法律權威性:武力世界中的法治
四、法治理想與革命思維的衝突:幾個案件的解讀
(一)法治文明與政府的權威:姚榮澤案
(二)積極之革命手段與司法獨立:宋漢章案
(三)法律與武力:張振武、方維案
五、小結

第四章 “宋教仁案”、政治危機與法治困局 。
一、惡政府與良法:宋教仁在國會召開前的政治宣傳
二、“宋教仁案”的定性與解決方法上分歧的產生
(一)“真革命”與“真共和”:暗殺後之輿論風潮
(二)法律、武力與政治改良:在理與勢之間的爭論
三、證據的宣佈與法律解決的困境
(一)證據宣佈與辯解
(二)手段的有效性與道義、法律上的正當性:對理與勢的再爭論
(三)政治與法律上的兩難:從特別法庭到變相之普通法庭
(四)國會彈劾抑或革命討伐:政治解決方法的爭論
四、局勢的激化與各派的調和
(一)借款案的發生與各地獨立風潮
(二)議會內國民黨與進步黨調和的失敗
(三)法律的效力與國民的政治自由:在人道與大局之間的爭論
(四)法律的效力與政府權威:袁世凱“地方不服從中央”定性的做出
五、妥協的失敗與“二次革命”的發生
(一)在理與勢之間的躊躇:法律解決的困境及黃興的困惑
(二)汪精衛政治妥協的失敗與章 太炎向革命的轉變
(三)從在理與勢之間的躊躇到順勢成理:黃興對武力解決的再思考
(四)武力反抗權與法律效力的對立:“二次革命”中的難題
六、小結

第五章 歷史的慣性:治道重構與法治實踐的困厄
一、袁世凱“道德為體,法律為用”法政觀的形成
(一)“道德為體,法律為用”的“以法治國”思想:治道的改變
(二)絕對權力總統與法家思想的印記:基於國之“勢”的權力設計
(三)“道德為體,法律為用”與儒家政治傳統:法與政治的位階問題
二、法律工具論與軍閥政治:法治實踐的困厄

第六章 結論:對民初中國法治問題的闡釋和評價
一、治之“理”與國之“勢”相互掣肘:民初法治生成的複雜境遇
二、實用主義立場如何使法律失去權威性
三、“法律派”為何被迫選擇了革命
四、對“法律派”評價的再認識
五、歷史反思與法治話語的輪回
六、歷史慣性、法治困局與中國的未來
後記
參考文獻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251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