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隨機法則:左右你我的命運和機會
滿額折

隨機法則:左右你我的命運和機會

商品資訊

定價
:NT$ 320 元
優惠價
90288
缺貨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紐約時報Editor's Choice編輯選書
中國時報「開卷嚴選」推薦
科普閱讀年 推薦「百大科普好書」
Amazon暢銷書、讀者最愛的科學書
紐約時報暢銷書

從學業、事業、到生活大小事,我們經常會碰到這樣的疑問:
兩篇差不多的作文,為什麼其中一篇的分數比較高?
為什麼某支葡萄酒在A雜誌評鑑為五顆星,在B雜誌卻評為年度最差?
為什麼比爾蓋茲能成功,史蒂芬金的小說會暢銷,布魯斯威利可一炮而紅?
績效能提升,投資能賺錢,電影會賣座,書會暢銷,有多少是出於運氣?

現實世界發生的許多事,相當程度上受到隨機因素的影響,充滿各種出乎意料的事件;隱藏在許多事情表象底下的,其實是隨機性的法則,而不是我們習以為常的因果定律。
《隨機法則》這本書可以讓你檢視自己的盲點,你會更明白隨機、機運是怎麼一回事,重新思考「機會、命運、偶然、必然」的意義,更深度思索各種決策與結論,看穿表象,看清真相。

作者簡介

曼羅迪諾 (Leonard Mlodinow)

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理論物理學博士,曾任馬克斯普朗克學院洪堡研究員,現任教於加州理工學院。
著作頗豐,並曾有三本躍上紐約時報暢銷排行榜,分別是《隨機法則》、與霍金合著的《大設計》、與喬布拉合著的《世界觀的戰爭》(War of Worldviews),另著有《費曼的彩虹》、《歐幾里得之窗》。
並曾為電視影集「百戰天龍」、「星鑑奇航記:銀河飛龍」編劇。

譯者簡介
胡守仁

芝加哥大學數學博士,淡江大學數學系教授。譯有《毛起來說三角》、《希爾伯特的23個數學問題》、《連結》、《最ㄅㄧㄤˋ的數學公式》、《妙不可言的數學證明》、《數學家是怎麼思考的》、《速算力》、《看漫畫,學微積分》、《打開魔術箱》、《拼圖拼字拼數學》、《數字奇航》等。

名人/編輯推薦

這本淺顯易讀的入門書,告訴你
隨機性的法則如何左右我們每個人的生活。
──《時間簡史》作者 史蒂芬‧霍金

《隨機法則》是一本很棒的書,帶讀者領略
機遇在你我的生活裡扮演的角色。
時而說歷史,時而搞滑稽,但始終保持風趣,
這本書挑戰了我們自以為知道的一切。
你絕對有很大的機率,會喜歡這本書並從中獲得啟發。
──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 吉爾柏特(Daniel Gilbert)

一本流暢的、聊天般的、讀起來極有趣的入門書,
把人人都該知道的許多概念,做了很清楚詳實的介紹。
──《微積分之旅》作者 伯林斯基(David Berlinski)

你的直覺正確嗎?

幾年前,有個人中了西班牙的樂透大獎,他的彩券末兩碼數字是48。得意之餘,他透露挑中這個號碼的理由。「我連續7天夢到7這個數字,而7乘以7就是48,」他這麼說。
九九乘法表背得滾瓜爛熟的人,對這傢伙所犯的錯誤,不免嗤之以鼻,但是我們每個人不也都會創造出獨特的世界觀,用來過濾、處理自己的認知,從日常生活的資訊汪洋之中,提煉出意涵。我們也常常犯下錯誤,或許不如那個西班牙人那麼明顯,卻是同樣的重大。

早在1930年代,人們就知道,在面對不確定狀態時,人的直覺很難適應;當時研究人員發現,我們既無法製造能通過數學隨機性測試的一連串數字,也無法確認一個數列是否是隨機產生的。
過去幾十年來,誕生了一個新興的學術領域,研究人類在面對有缺憾,不完整的資訊時,到底如何做判斷、做決定。研究顯示,當牽涉到機遇時,人的思考過程往往有極嚴重的瑕疵。這項研究結果涵蓋了不同的領域,有數學及傳統科學、認知心理學、行為經濟學,還有當代的神經科學。

不過,儘管這個研究領域最近有了諾貝爾經濟獎的加持,這些知識絕大部分仍然未能由學術圈流傳到普羅大眾。本書冀望能彌補這個缺憾。書中將談到主宰機遇的原則,這些概念的發展,以及它們在政治、商業、醫學、經濟學、體育、娛樂及其他世間事物中扮演的角色。本書也將討論我們做抉擇的方式,還有在遭遇隨機或不確定時,造成我們判斷錯誤與決策粗劣的過程。

不完備的資訊,常會造成相互衝突的詮釋;這就是為什麼確認全球暖化得花上好大的氣力,為什麼有時候已經公認安全的藥物,卻得從市場上下架,以及為什麼我認為喝巧克力奶昔有益心臟健康,但想必不是每個人都同意我的這個觀點。
很不幸,對資訊的錯誤詮釋,造成了許多負面的結果,有些嚴重,有些輕微。例如,醫生和病人常常都會對藥物效力或醫學檢驗的數據,有錯誤的詮釋;父母、老師及學生誤解了重大考試(如學力測驗)的重要性,而品酒家對葡萄酒的等級劃分也犯有相同錯誤;投資人根據基金過往表現,做出無效的推論。
體育界已經發展成一種文化,(憑直覺)常把一支球隊的成敗主要歸因於教練的能力,因此,如果球隊輸球,教練往往就被換掉。但是數學上的分析卻顯示,平均而言,在主要的體育項目中,換教練並不影響團隊的表現。

類似的現象也出現在企業界。執行長被認為是影響企業存亡的超人,但是一次又一次,不管在柯達、朗訊、全錄或其他公司,都證明這種超能力不過是幻覺。
例如在1990年代,蓋瑞‧文特在傑克‧威爾許的主導下帶領奇異資融公司(GE Capital Services),被認為是最傑出的企業領導人之一。在深陷財務困境的英國保險巨頭Conseco找上文特時,他充分利用了這點,為自己爭取到四千五百萬美金的特別津貼。投資人顯然認為,有文特掌舵,Conseco的麻煩必會煙消雲散:該公司的股價一年內漲了兩倍。兩年後,文特突然辭職,Conseco破產,股價只值幾分錢。

難道說文特接手的是個不可能的任務?還是他在掌舵時睡著了?或者,文特的桂冠根本就立足於有問題的假設──比方說「執行長的能力對企業具有近乎絕對的衝擊」,或是「某人過去一次的成功是未來表現的指標」?在任何一個特定的情況下,我們都必須仔細研究現實的狀況,才有辦法信心滿滿的做出確切的回答。我在本書會做幾個這樣的分析,不過更重要的是,我會提供工具來辨識機遇的足跡。
要抗拒直覺的洪流是件困難的事。人的心智生來就是要為每件事情的發生找個理由,因此很難接受由不相干的隨機因素造成的影響。於是,第一步就是要認知到,有時候成功或失敗並不是出於特別偉大的技巧或是特別的無能,而是經濟學家阿爾奇安(Armen Alchian)所說的「偶然的狀況」。隨機過程是自然界的基本原理,在我們生活中更是隨處可見,但是大多數人並不了解,也很少想到這些過程。

本書的書名《醉漢走路》是個數學名詞,描述隨機運動,例如分子在空間中彼此不停的碰撞,所走出來的軌跡。這個詞可以象徵我們的人生,我們由校園到職場,由單身到成家的歷程,或是高爾夫球從第一洞到第十八洞的路徑。令人稱奇的是,用來了解醉漢步履的數學工具,竟也可以用來了解日常生活中發生的事。
本書的目的,就在描述機遇在周遭世界裡的角色,並揭示要如何在人類事物中認知到機遇的作用。我希望身為讀者的你,在走過這趟「隨機之旅」後,能以不同的眼光看待生命,對日常的世界有更深刻的認識。

目次

序 你的直覺正確嗎?

第一章 命運就是機會
生命的輪廓就像燭火,隨著各式各樣的隨機事件
不停的向新的方向伸展。

第二章 表象不是真相
羅馬政治家西塞羅說:「機率是生命的指引。」

第三章 機會成就命運
主持人打開了剩下的其中一扇門,門後面不是大獎,
這時你該不該換,改選還沒打開的那一扇門?

第四章 追蹤成功之路
透過期望值來看世界,常會碰上出人意外的結果。

第五章 「小數法則」大陷阱
要論斷一個人,最好是去分析他的能力,而不是只看戰功表。

第六章 正確解讀「陽性反應」
在評估檢驗結果時,最好知道你是否屬於高危險群。

第七章 誤差是常態
如果十家出版社能夠判定《哈利波特》第一集的投稿不值得出版,
老師又如何能夠將作文分數細分為92分和93分?

第八章 混沌中的秩序
群體中的每個人,雖然各自隨機行動,
卻往往顯示出一致而可預料的群體行為。

第九章 模式的錯覺,錯覺的模式
如果事件是隨機的,我們就無法控制,如果控制得了,就不是隨機的。

第十章 醉漢走路
為什麼事件發生後,我們總是覺得好像應當能夠事先預料?

謝 詞 268
原書注釋 270

書摘/試閱

獎賞有效,懲罰無用?

2002年,諾貝爾委員會把經濟學獎頒給了科學家康納曼(Daniel Kahneman)。
在今日,經濟學家涉足各式各樣的領域:他們解釋教師的薪水為什麼那麼低,美式足球隊為什麼那麼值錢,豬隻的生理機能為什麼限制了養豬場的規模(豬隻的排泄量是人類的三到五倍,於是擁有幾千頭豬的養豬場製造出的排泄物,遠超過鄰近的城鎮)。

縱使經濟學家做出了很棒的研究,令人側目的是,2002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康納曼卻非經濟學家。他是心理學家,數十年來與特維斯基(Amos Tversky,1996年去世)合作,一起研究並澄清了大家對「隨機性」的種種錯誤詮釋,這些誤解正是本書中即將談及的許多謬誤的源頭。
在了解「隨機性」扮演的角色時,我們會面對的最大挑戰在於,雖然隨機性的基本原則來自日常的邏輯,但由這些原則導致的許多結果卻違背直覺。康納曼與特維斯基的研究,就是因為一樁隨機事件的激發而開始的。

1960年代中期,康納曼還是希伯來大學的年輕教授,他答應接下一份不怎麼有趣的工作:向一批以色列空軍飛行教官,講解行為改變的一般觀念及其在飛行訓練心理學中的應用。康納曼清楚的解釋獎賞有效、懲罰無用的觀念。有個學員打斷了他,提出反駁,就此啟發了他的頓悟,引導了他往後幾十年的探索之路。
「我通常會稱許學生完成的巧妙飛行動作,結果他們下一次總是會退步,」打斷康納曼的飛行教官說,「對學生的不佳表現,我會大吼大叫,通常他們下一次都會進步。你怎麼能說獎賞有效,懲罰無用?我的經驗可不是如此。」其他的飛行教官也有同感。
康納曼認為,飛行教官的經驗似乎是對的。但是,康納曼也相信那些證明了獎賞有效、懲罰無用的動物實驗。反覆思索這個顯然的矛盾之後,康納曼突然想到:吼叫斥責只是發生在進步之前,但與表象相反的是,它並非進步之因。

這怎麼可能呢?答案就在「迴歸到平均值」(regression toward the mean)這個現象裡;這意思是說,在純碰運氣的情形下,在一連串隨機事件中,緊接在不尋常事件之後發生的,極可能是個普通事件。
情形是這樣的。
戰鬥機飛行學生都具有某種程度的能力,要提升他們的飛行技能,牽涉到很多因素,也需要大量的練習。當技能經由練習逐步提升時,進步的程度在連續兩次飛行中,很難看得出來。一次特別好或特別差的飛行,多半就只是運氣罷了;也就是說,如果某位學生做了個特別漂亮的降落,遠遠超過他正常的水準,那麼回到正常水準的機會就很大,也就是下一次的表現會差些。如果前一次教官稱讚了他,自然就顯得「稱讚無用」。
但是,如果學生那天做了特別糟的降落,例如衝出跑道,衝向空軍營地餐廳裡裝海鮮濃湯的大湯桶,那麼第二天回歸到他正常水準的機會就很大,也就是表現進步了。如果他的教官習慣在學生表現差勁時大吼「你是豬頭啊!」,那麼看起來就像「斥責有用」。

於是,一種「表面的」模式就出現了:稱讚學生表現佳,會有反效果;學生表現差勁,教官大吼把他比成畜生,然後學生進步了。康納曼班上的教官就從這些經驗中,領悟到大吼是有效的教育工具。其實,這根本不會造成任何差別。

這個直覺上的錯誤,刺激了康納曼去思考:這樣的錯誤想法是普遍的現象嗎?我們是否也像那些飛行教官一樣,相信粗暴的責罵可以改善孩子的行為、員工的表現?當我們面對不確定時,是否還有其他的錯誤想法?
康納曼知道,人在做判斷時,必然會運用某些策略,來簡化這判斷工作的複雜程度,而與機率有關的直覺,在這個簡化過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吃了街邊小攤販令人垂涎三尺的炸玉米餅之後,你的肚子會不會不舒服?碰到這個問題,你不會真的去回想那些你曾經光顧過的路邊攤,然後算算事後吞下的胃藥,得出一個估計數字;只憑直覺回答就是了。
然而,1950及1960年代早期的研究卻顯示,人在面對「隨機性」時做出的直覺反應,在這類情況中失靈了。康納曼想知道,這種對不確定的誤解到底有多普遍?這種誤解對我們的決策過程又有什麼影響?
幾年後,康納曼邀請一位年輕教授特維斯基來客座演講。午餐休息時,康納曼向特維斯基提到正在自己腦中成形的想法。接下來的三十年裡,康納曼和特維斯基發現,就連在複雜的題材上,不管是軍事或運動賽事、企業困境還是醫學問題,只要一牽涉到隨機過程,人的信念與直覺就經常「出槌」。
(摘自第一章〈命運就是機會〉)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88
缺貨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