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倒數三天!簡體曬書節單本79折,5本7折
構建運營級LTE網絡(簡體書)
滿額折

構建運營級LTE網絡(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69 元
定價
:NT$ 414 元
優惠價
87360
領券後再享89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10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移動互聯網時代,全球智能手機和移動數據業務呈每年倍增的爆發式增長,使得LTE成為眾多運營商繼3G之后所選擇的主流技術演進方案!LTE可以更好地解決移動用戶數據業務的快速發展與網絡承載能力限制之間的矛盾。
本書以多維視角,對LTE的標準體系、技術設計、網絡架構和端到端運營進行了較全面的分析,翔實地梳理了LTE技術原理、網絡設計、終端和卡的發展。
中國電信是世界上最大的固定網絡和CDMA網絡運營商,其技術選擇對于產業鏈的發展具有重要影響。

作者簡介

孫震強,中國電信北京研究院高級工程師。長期從事蜂窩移動通信技術研究和標準工作,多次參加ITU-R和3GPP國際會議,今年來重點從事3G/LTE網絡技術研究和現場試驗工作,特別在頻譜工程、網絡融合和高空平臺方面有較深厚的研究和積累。

朱彩勤,中國電信北京研究院高級工程師,重點研究蜂窩移動通信技術,特別在LTE/CDMA的規劃優化等方面有較深厚的研究和積累。

毛聰杰,中國電信北京研究院,高級工程師,主要研究方向是移動核心網及移動網智能管道。

陳運清, 中國電信北京研究院教授級高級工程師。長期從事電信運營寬帶網絡領域的研究,獲得2008年度政府特殊津貼。是中國電信科技委數據專業組副組長,中國通信標準化協會CCSA TC1副主席。在下一代互聯網、IP網絡架構等領域均有較深厚的研究和積累。

張光輝,中國電信北京研究院高級工程師, 主要研究方向為移動通信技術。

聶衡:中國電信北京研究院高級工程師,重點研究IMS、EPC、移動智能管道技術。

梁鵬,中國電信北京研究院高級工程師,重點研究移動通信技術及無線網絡協同技術等

魏文娟,中國電信北京研究院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為移動通信技術,特別在LTE/CDMA的終端和智能卡的研究等方面有較深厚的研究和積累。

荊瑞泉,中國電信北京研究院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為光通信技術。

霍曉莉,中國電信北京研究院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為光傳輸與同步技術。

莊永昌,中國電信北京研究院高級工程師,從事移動通信技術研究與智能終端產品研發。

趙冬,中國電信北京研究院工程師,研究方向為移動通信技術。

名人/編輯推薦

《構建運營級LTE網絡》由孫震強等編著,電子工業出版社出版。

LTE(Long Term Evolution)是3GPP推出的新一代無線通信系統,它是3G的演進技術,它是為了對抗WiMAX作為3GPP的長期演進型計劃被提出的。LTE目前共有R8、R9、R10、R11等版本,其中R8和R9版本已分別于2008年年底和2009年年底凍結,也被稱為3.9G技術。代表4G技術的R10版本也被稱為LTE-Advanced,其主要技術規范在2011年3月完成,其改進版R11也于2012年9月完成。由于對GSM、WCDMA的后向兼容性,LTE得到國際主要通信運營企業和制造企業的廣泛支持。
在LTE系統中,空中接口主要采用了OFDM、MIMO、高級編碼調制方式(AMC)、混合自動重傳(HARQ)等先進的無線鏈路技術,并通過動態調度、小區間干擾消除(ICIC)、功率控制等無線資源管理算法提高空口資源配置的效率和靈活性。LTE可以在20MHz頻譜帶寬下提供下行100Mbit/s與上行50Mbit/s的峰值速率,同時頻譜擴展性好,提高了小區容量,降低了系統延遲,移動性、覆蓋、廣播等方面的性能均有提高,可以更好地滿足用戶對數據業務的需求,特別是解決了移動增值業務、移動互聯網業務和智能終端用戶的快速發展與網絡承載能力限制之間的矛盾。
伴隨著LTE標準的成熟和完善,以及移動互聯網時代全球移動數據業務每年倍增的爆發式增長,LTE成為眾多運營商選擇的主流技術演進方案,這其中包括很多WiMAX運營商和原本屬于3GPP2陣營的CDMA運營商。2009年12月,北歐運營商Telia Sonera在Stockholm和Oslo兩個城市開通全球第一個商用的LTE網絡。隨后,美國Verizon Wireless、德國Vodafone、日本NTT DoCoMo、韓國SKT等領先運營商相繼跟進,LTE的商用進程開始加速。根據GSA 2013年1月的統計,截至2012年年底,全球381家運營商承諾部署LTE網絡,并有66個國家的145個LTE網絡已商用,而2011年年底才47個。LTE已成為商用最為迅速的通信系統之一。
目前介紹LTE的關鍵技術和標準的書籍已經很多,但是還缺乏介紹如何進行網絡建設和運營方面的書。運營級LTE網絡的建設是復雜而漫長的過程,涉及技術、網絡、應用、用戶、終端及政策環境、產業鏈等方方面面。本書將在介紹LTE標準和主要技術的基礎上,結合3G網絡的運營介紹LTE網絡的運營。
本書各章寫作分工如下:孫震強編寫了第1章,孫震強、陳運清編寫了第2章,趙冬編寫了第3章,朱彩勤、許森、孫震強編寫了第4章,張光輝、宋譜、聶衡編寫了第5章,梁鵬、聶衡編寫了第6章,毛聰杰編寫了第7章,聶衡編寫了第8章,荊瑞泉編寫了第9章,霍曉莉編寫了第10章,凌澤軍、莊永昌編寫了第11章,魏文娟編寫了第12章,全書由孫震強統稿。
第1章介紹了國內外移動網發展的歷程、LTE的來源和功能及性能指標、LTE發展中的挑戰和對策建議等,讓讀者對LTE的重要性、緊迫性有深刻體會,并掌握LTE發展情況。
第2章介紹了LTE體系架構和版本演進,包括3GPP的組織結構與文檔規范、LTE系統的協議架構和標準體系,以及LTE的各版本演進。
第3章介紹了LTE的頻譜標準化進展、商用網頻率使用情況及區域化特點,同時以典型LTE頻段為例介紹了系統間干擾共存研究方法。
第4章介紹了LTE的空口和網絡的關鍵技術,包括多址傳輸方式、天線、調制、信源編碼、信道編碼、幀結構和小區干擾協調等空口技術和在LTE標準中的使用方法;同時,還介紹了包括家庭基站、POOL、PCC、SON和eMBMS等技術,以及其在LTE系統中的使用方法。
第5章介紹了LTE-A(即LTE R10版本以后)的特有關鍵技術,包括LTE-A的HetNet、CA、COMP和Mobile Relay等基礎知識和在LTE-A標準中的使用方法,使讀者能夠理解LTE-A的關鍵技術的功能和性能,并掌握其使用場景和技術前景。
第6章介紹了LTE系統無線接入網絡、核心網和接入網的作用和總體構架等,重點包括LTE網絡的架構和不同平面的無線接口協議、各種網元在LTE網絡中的作用、M2M對EPC的影響及LTE與WLAN的各種融合構架等。
第7章介紹了3GPP標準中規定的CDMA網絡和LTE網絡的互操作技術,以及目前的進展情況,重點包括LTE和CDMA的語音業務的各類型互操作方式,以及LTE和CDMA的數據業務的各類型互操作方式。
第8章介紹運營商網絡中LTE需要考慮的號碼規則,主要包括LTE網絡的主要號碼規則和各種號碼在LTE網絡中的作用。
第9章介紹了LTE/EPC網絡的承載需求,包括E-UTRAN和核心網的承載需求,具體涉及IP業務轉發能力、QoS、帶寬、保護等方面。還介紹了BBU/RRU組網方式,包括BBU/RRU互聯接口的標準化、承載需求、承載方案等。另外,介紹了主流的LTE/EPC承載方案,包括基于PTN和路由器的E-UTRAN承載方案。
第10章介紹了LTE網絡對頻率同步和時間同步的要求和多種同步方式的解決方案。
第11章介紹了LTE終端的概況、選網和接入鑒權、LTE業務、功耗等,讓讀者了解不同廠商的LTE主要終端類型及研發情況。
第12章介紹LTE終端中使用的用戶識別卡的基本概念,以及在終端使用中所發揮的作用。
本書部分內容和案例來自于作者的實踐經驗和研究成果,同時,本書的寫作得到了中國電信集團公司和中國電信北京研究院的支持,并參考了大量的業界成果和相關技術資料,在此一并表示感謝。
LTE作為一個新的技術和產業,涵蓋的知識范圍較廣,同時仍在快速發展和演進過程中。由于作者水平有限,書中難免存在謬誤,歡迎讀者批評、指正。
最后還要感謝電子工業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和高效工作,使本書能夠盡早與讀者見面。
作者
2013年6月

目次

第1章 概述
1.1 移動通信技術現狀
1.2 移動通信的發展趨勢
1.2.1 高傳s輸速率
1.2.2 IP化
1.2.3 融合化
1.2.4 高頻譜利用率
1.3 LTE的產生
1.4 LTE的目標和性能要求
1.5 LTE全球應用情況
1.6 LTE面臨的挑戰
1.6.1 挑戰1 LTE頻譜碎片化嚴重
1.6.2 挑戰2 干擾共存問題復雜
1.6.3 挑戰3 智能風暴快速來臨
1.6.4 挑戰4 無線寬帶技術突起
1.6.5 挑戰5 應該充分考慮和2G/3G的互操作性
1.6.6 挑戰6 互聯互通(IOT)能力會影響LTE建設
1.6.7 挑戰7 TDD和FDD的融合
1.6.8 挑戰8 云計算技術影響顯著
1.6.9 挑戰9 IPv6用于LTE
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第2章 LTE標準體系與版本演進
2.13GPP的標準體系
2.1.13GPP的組織結構
2.1.23GPP規范的文檔組織方式
2.1.3 LTE協議架構
2.2 LTE的版本演進
2.2.1 R8版本
2.2.2 R9版本
2.2.3 R10版本
2.2.4 R11版本
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第3章 LTE頻率資源
3.1 LTE頻譜標準化進展
3.1.1 ITU頻譜劃分
3.1.23GPP LTE標準化頻段
3.1.3 CCSA IMT頻率研究工作
3.2 LTE全球頻譜使用及規劃
3.2.1 美洲
3.2.2 亞洲
3.2.3 歐洲
3.3 LTE系統干擾共存研究
3.3.1 干擾共存研究方法
3.3.2 BSS與LTE系統共存
3.3.3 LTE系統之間共存
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第4章 LTE關鍵技術
4.1 多址傳輸方式
4.1.1 引言
4.1.2 LTE的多址傳輸方式
4.2 天線技術
4.2.1 MIMO技術
4.2.2 有源天線
4.3 調制技術
4.3.1 調制技術的作用
4.3.2 LTE上行物理信道中的調制技術
4.3.3 LTE下行物理信道中的調制技術
4.3.4 LTE中的調制映射方式
4.4 信源編碼
4.4.1 信源編碼的目的
4.4.2 信源編碼的基本原理
4.4.3 常用的信源編碼
4.4.4 LTE中的信源編碼
4.5 信道編碼
4.5.1 信道編碼的目的
4.5.2 信道編碼的分類與基本原理
4.5.3 與信道編碼關聯的技術
4.5.4 常用的信道編碼
4.5.5 LTE中的信道編碼
4.6 幀結構
4.6.1 幀結構類型1
4.6.2 幀結構類型2
4.7 小區干擾協調
4.7.1 LTE消除小區間干擾的主要方法
4.7.2 小區干擾協調的原理
4.8 MBMS多媒體廣播/多播
4.8.1 MBMS背景
4.8.2 MBMS標準進展
4.8.3 MBMS部署與應用場景展望
4.9 家庭基站
4.9.1 家庭基站背景
4.9.2 網絡架構
4.9.3 小區干擾協調
4.9.4 移動性管理
4.10 POOL技術
4.10.1 POOL概念
4.10.2 MME POOL的主要技術特點
4.10.3 S-GW POOL的主要技術特點
4.11 PCC技術
4.11.1 PCC標準演進情況
4.11.2 PCC架構模型和參考點
4.11.3 PCC功能描述
4.11.4 PCC架構的典型流程
4.12 網絡自配置與自優化技術
4.12.1 SON背景
4.12.2 LTE SON進展
4.12.3 LTE SON增強
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第5章 LTE-A關鍵技術
5.1 HetNet技術
5.1.1 HetNet背景
5.1.2 HetNet中的小區干擾協調
5.1.3 切換
5.1.4 HetNet部署展望
5.2 頻譜聚合技術
5.2.1 頻譜聚合技術概況
5.2.2 載波聚合的基本原理
5.2.3 載波聚合的標準化研究
5.2.4 載波聚合對系統設計的影響
5.2.5 載波聚合技術展望
5.3 多點協同技術
5.3.1 多點協作技術概況
5.3.2 CoMP的基本原理
5.3.3 CoMP的標準化研究
5.3.4 CoMP對系統的影響
5.3.5 CoMP技術展望
5.4 無線Relay技術
5.4.1 Relay背景
5.4.2 Relay標準進展
5.4.3 Relay部署與應用場景展望
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
第6章 LTE網絡架構
第7章 LTE和CDMA的互操作
第8章 LTE號碼規則
第9章 LTE網絡的承載要求
第10章 LTE網絡的同步要求
第11章 LTE終端
第12章 LTE用戶識別卡
縮略語

書摘/試閱



3)前向糾錯帶來的消息延遲是固定的,傳輸消息的速率也是固定的,而反饋重傳中的消息延遲和消息的傳輸速率都會隨重傳頻度的變化而變化。
4)經前向糾錯的被傳消息的準確性仍然會隨著信道干擾的變化而發生很大變化,而經反饋重傳的被傳消息的準確性比較穩定,一般不隨干擾的變化而變化。
因此,兩者的適用場合很不相同。在信道干擾較大時,單用反饋重傳會因不斷重傳而使消息的傳輸速率下降過多,而僅用前向糾錯又不能保證足夠的準確性,這時兩者兼用比較有利,這就是HARQ。此法所用的信道編碼是一種既能糾正部分差錯又能發現大部分差錯的碼。信道譯碼器首先糾正那些可以糾正的差錯,只對那些不能糾正但能發現的差錯才要求重傳,這會大大降低重傳的次數。同時,由于碼的檢錯能力很強,最后得到的數字消息的準確性是比較高的。
HARQ分為基本HARQ和自適應HARQ。基本HARQ中每次重傳的時刻和所采用的發射參數(調制編碼方式及資源分配等)都是預先定義好的。自適應HARQ即每次重傳的發射參數可以動態調整。因此異步HARQ和自適應HARQ與基本的HARQ相比可以取得一定增益,但需要額外的信令開銷。例如,對于自適應HARQ,每次重傳可以自適應地改變AMC配置和資源塊分配,但需要通過信令傳送各次重傳的參數配置。而對于基本HARQ,重傳采用固定的、預定義的AMC配置和資源塊分配,因此只需要在首次傳送時發送參數配置。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360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