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叫一聲老鄉好沉重(簡體書)
滿額折

叫一聲老鄉好沉重(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40 元
定價
:NT$ 240 元
優惠價
87209
領券後再享86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6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經典中國書系·新世紀散文隨筆精品文庫·鄉土卷:叫一聲老鄉好沉重》主要內容包括:賣白菜、父親的樹、土地、萊山之夜、家在瓦窯堡、那些天,吃飯不要錢、空中農家院、一塊土地、村莊筆記、返鄉記、農具的眼睛、老水車旁的風景、逛巴扎、磨坊目擊記、我的大年我的洞房等。

作者簡介

古耜,作家、學者、主編。曾在國內二百多種報刊發表大量有關中國古典文學、現當代文學和文藝美學方面的理論評論文章,逾三百萬言;出版文藝評論集《分享生活的詩意》《美文之美》等四部;參加過《金瓶梅詞典》《古今中外朦朧詩鑒賞詞典》《現代抒情詩名篇導讀》等十多部大型著作的撰稿;主編有《遼海文章》《百年一覺紅樓夢》《中國作家別解古典小說系列》等多部散文選集;文章收入中國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中國古代文學研究》 《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等數十種選刊、選集、合集。作品先后獲中國散文學會“冰心散文獎·理論批評獎”、中國作家協會“郭沫若散文隨筆獎·優秀編輯獎”、第四、五屆中國文聯文藝評論獎、中國圖書評論學會“新世紀優秀書評獎”、遼寧文學獎·文學評論獎等。

名人/編輯推薦

賈平凹、韓少功、莫言、陳忠實、黑陶、遲子建、梁曉聲、王昕明、南帆、鮑爾吉·原野、陳啟文、周佩紅、徐迅、葛水平、閻連科……古耜主編的《叫一聲老鄉好沉重》遴選當代創作頗豐、名滿文壇的散文大家作品。內容風格迥然,特色鮮明,令人賞心悅目,美不勝收,讀者可一覽當代散文大家的不同風范。

散文與時代
——新世紀散文隨筆精品文庫前言
古耜
中國文學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一個時代自有深植于這個時代全部社會和文化土壤的標志性的文學樣式。譬如:漢代有賦,唐代有詩,宋代有詞,元代有雜劇,明清兩代則有白話小說。文學進人現代中國,小說特有的以故事性和再現性見長的功能優勢,明顯對應了這個時代相繼出現的啟蒙、救亡、革命和娛樂的需求,因而它一路走來,風光無限,歷久不衰,成為毫無懸念和爭議的“第一文學樣式”。
然而,大抵從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開始,一向波瀾不驚,安于邊緣的散文隨筆,突然爆發出強大的生機與活力:先是歷史文化散文異軍突起,一枝獨秀,接下來思想隨筆、性靈小品,書話雜談,以及新散文、后散文、輕散文、原生態散文、在場主義散文等等,旗幟翻飛,競相登場,且各有實績與可觀。一時間,散文隨筆作家的陣容空前壯大,而一批小說家、詩人、評論家、學者、官員、畫家、乃至表演藝術家,亦紛紛加盟其間,頻頻捧出佳作。于是,“太陽朝著散文笑”,一種昔日鮮見的“散文熱”,赫然呈現于文壇。對于散文隨筆的這一番時來運轉,盡管有學者一再做出“消歇”、“退潮”、“強弩之末”之類的預測,然而,事實卻沒有為這種預測提供任何支撐與佐證,相反,在跨人新世紀之后,散文熱憑借網絡空間的進一步擴大和多種自媒體的迅速發展,同時也憑借散文隨筆作家的不斷探索、深入總結和自覺揚棄,最終形成了以精英寫作為引領,以大眾參與為特征的更加蓬勃向上,蔚為大觀,當然也更加健康合理,前景無限的創作局面。
時至今日,散文隨筆創作的風生水起,方興未艾,已是不爭的事實。在這樣的事實面前,已有敏感的學界人士使用了“散文時代”或“隨筆時代”的命名。竊以為,這多少有些倉促和草率。而換一種更為穩妥和準確的表述庶幾是:當下中國的社會條件與精神生態比較適合散文隨筆的生成與發展;或者說,這個時代有太多的特質、內涵和需求,呼喚著散文隨筆的光顧與傳達。關于這點,我們至少可以從四個方面加以考察和理解。
第一,深刻的時代變革與急劇的社會轉型,豐富了散文隨筆的素材基礎和靈感來源。如果借用黃仁宇“大歷史”的觀點來審視當今中國,那么應當承認,它正將肇始于近現代的歷史大變局推向一個前所未有的新階段,即古老的中國社會由傳統向現代的迅速蛻變與急劇轉型。在這樣的歷史進程中,每天的太陽都是新的。呼嘯前行的時代車輪不斷孕育著新鮮事物、奇異場景與陌生話題,同時也不斷傳遞出行進中的缺陷、失誤與陣痛。而所有這些對于立足時代前沿,以迅速捕捉和表現生活新質與新變見長的散文隨筆作家來說,既是一種召喚,更是一種機遇。為此,他們以巨大的熱情和精力投入創作,力求真實、深入、立體多面地書寫現實,于是,文壇不僅收獲了一大批打上了時代印記,閃耀著現代意識的散文隨筆作品,而且生成了“跨文體”、“非虛構”、“新寫實”等新的審美理念和藝術路徑。所有這些都在告訴人們:優秀的散文隨筆作家同樣可以成為巴爾扎克那樣的一個時代的書記員,而他們筆下的文字則不啻于最為鮮活的社會長鏡頭與歷史備忘錄。
第二,碎片化的精神圖譜與情緒節奏,對應著散文隨筆即興式的書寫方式。真正的歷史變革往往是全方位的,它不僅足以引發生活情境和社會風習的興衰更替,而且必然帶來人的觀念世界的大破大立,革故鼎新。而經歷著觀念變革與揚棄的人們,在沖破了舊有束縛之后,由于不可能很快建立起新的精神坐標與思維圖式,所以無論認知還是感情,都難免流露出每每可見的個別性、偶然性、跳躍性、爆發性、隨機性,直至沖突性和斷裂性,即內心世界處于一種碎片化狀態。如果把這樣的心態置于文學創作的語境,我們不難發現,與之構成深層對應的文體顯然不是小說、戲劇乃至詩歌,而是同樣具有極大開放性和自由性的散文隨筆。當然,我們也可以反過來說,散文隨筆所具有的自由性和開放性,在很大程度上滿足和適應了現代人所需要且習慣的東鱗西爪,吉光片羽但又不乏革新性與創造性的精神表達。關于這點,近年來所謂筆記體、語錄體、微博體等等,頻現乃至走俏于散文隨筆領域,或可作為某種印證。明白了這點,我們即可更懂得周作人當年為何要說:“小品文……的興盛必須在王綱解紐時代。”其實,對于社會和民族的進步而言,心靈的涅槃與重生較之散文隨筆的興盛,無疑更值得珍視。
第三,巨大的生存壓力和內心焦慮,期待著散文隨筆提供充足有效的心靈溝通與情感慰藉。現代社會物質膨脹而又競爭激烈,利益多元而又變數迭見,這使得許許多多的現代人在執著追求和忘我打拼的路上,因為缺乏超脫與節制,而無形中喪失了心靈的從容、寧靜和余裕,同時深深體嘗到生存的煩惱、無奈和壓力。不寧唯是,與現代社會互為因果,聯袂走來的,還有鋪天蓋地的科技文明,后者特有的聲光電化、網絡、媒體,有如一張看不見的大網,將現代人幾乎是密不透風的裹挾其中,使其漸漸疏遠了生活的淘洗、山野的哺育、以及與他人的溝通,乃至生命自我的高峰體驗,從而最終陷入茫無邊際的內心焦慮。毫無疑問,物質文明與科技文明的雙重擠壓,使得現代人由衷渴望精神交流與情感撫慰,而散文隨筆所具有的心靈傾訴與對話的特征,以及它所擅長的談話風、獨白性、絮語體,恰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滿足這種需要。正因為如此,長期以來,故鄉、童年、母愛、親情、懷舊、思人等等,構成了散文隨筆創作的永恒主題,許多作家圍繞這樣的主題源源不斷地捧出新作,寄托自己的情思,亦安頓他人的心靈。毋庸諱言,如此這般的作品未必都具有豐邃厚重的社會意義,然而,它們連接在一起,卻堪稱現代人的精神家園,許許多多的心靈漂泊者,正是在這里體味到難得的憩息與滋潤。
第四,由現代生存所引發的精神思考,很適合化為散文隨筆的侃侃而談或娓娓道來。現代社會喧囂、紛亂、復雜,充滿矛盾、齟齬和悖論,所有這些讓人困惑,但這種困惑又反過來啟人思索。而當思索者心有所得、神有所悟,并試圖以文學形式訴諸公共空間,對話讀者大眾時,小說敘事顯然失之曲折,詩歌意象無疑過于虛幻,真正能夠得心應手,舒卷自如的“工具”應當是散文隨筆。換句話說,只有散文隨筆的可“人”可“出”,夾敘夾議,才便于最大限度地貼近作家的性情、理念和思辨過程,從而顯示一種“我思故我在”的品格與追求。而散文隨筆的這種文體優勢一旦與種種時代命題或社會癥候發生碰撞,自然會形成強勁而持久的審美推助力和藝術沖擊波。近年來,思想文化隨筆創作異常活躍,高水準的作家和高質量的作品不斷涌現,整個散文隨筆創作領域的理性與思辨之美空前強化,恰恰可作如是觀。而精神的高蹈和思想的超越,以及其內在資源的豐沛充盈,既是散文繁榮的標志,更是歷史進步的象征。在這一意義上,我們應當充分肯定散文隨筆作家的積極貢獻。
正是因為散文隨筆在當今時代和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所以中國言實出版社的領導和同仁,決定陸續選編出版《新世紀散文隨筆精品文庫》,并委托我具體承擔率先推出的“思考卷”、“鄉土卷”和“懷人卷”的選編工作。對于出版社交付的任務,我抱以認真負責的態度,并施以精益求精的原則。為此,我在調動平日積累的基礎上,抓緊有限時間,反復進行相關作品的檢索、閱讀、比較和遴選,力求拿出一個文學品質較高,可讀性較強,且相對來說具有代表性和保存價值的選本。現在,這個選本已經擺在讀者面前,至于它是否達到了預期目的,則只能聽憑大家的裁決了。“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一起研究散文隨筆創作的持續發展,共同建設一個時代的精神文明,豈不快哉!
2013年元月匆匆

目次

賣白菜
父親的樹
土地
萊山之夜
家在瓦窯堡
那些天,吃飯不要錢
空中農家院
一塊土地
村莊筆記
返鄉記
農具的眼睛
我的四叔
老水車旁的風景
逛巴扎
磨坊目擊記
塞上走筆(二章)
我的大年我的洞房
摟地毛的風險和冒風險的農民
流年
大地的事情
大地清明,故鄉永在
叫一聲老鄉好沉重
田野
皖河散記(選五)
我走過時間
虎頭山上的靈魂
三哥的鉛色人生
百衲情
青銅雨
爹娘人城記
和鄉長劉桂香在一起
千年鄉路
鄉音考略
十只羊
鄉村愛情
鄉村記憶(二題)
家鄉耍活
靜守師傅
父親的老獵槍
九月之書
鄉村暴力
冬牧場
大地靜美
農民
舞蹈在狂流中的生命

書摘/試閱

賣白菜
莫言
1967年冬天,我12歲那年,臨近春節的一個早晨,母親苦著臉,心事重重地在屋子里走來走去,時而揭開炕席的一角,掀動幾下鋪炕的麥草,時而拉開那張老桌子的抽屜,扒拉幾下破布頭爛線團。母親嘆息著,并不時把目光抬高,瞥一眼那三棵吊在墻上的白菜。最后,母親的目光鎖定在白菜上,端詳著,終于下了決心似的,叫著我的乳名,說:“社斗,去找個簍子來吧……”
“娘,”我悲傷地問,“您要把它們……”
“今天是大集。”母親沉重地說。
“可是,您答應過的,這是我們留著過年的……”話沒說完,我的眼淚就涌了出來。
母親的眼睛濕漉漉的,但她沒有哭,她有些惱怒地說:“這么大的漢子了,動不動就抹眼淚,像什么樣子?!”
“我們種了104棵白菜,賣了101棵,只剩下這3棵了……說好了留著過年的,說好了留著過年包餃子的……”我哽咽著說。
母親靠近我,掀起衣襟,擦去了我臉上的淚水。我把臉伏在母親的胸前,委屈地抽噎著。我感到母親用粗糙的大手撫摸著我的頭,我嗅到了她衣襟上那股揉爛了的白菜葉子的氣味。從夏到秋、從秋到冬,在一年的三個季節里,我和母親把這104棵白菜從嬌嫩的芽苗,侍弄成飽滿的大白菜,我們撒種、間苗、除草、捉蟲、施肥、澆水、收獲、晾曬……每一片葉子上都留下了我們的手印……但母親卻把它們一棵棵地賣掉了……我不由得大哭起來,一邊哭著,還一邊表示著對母親的不滿。母親猛地把我從她胸前推開,聲音昂揚起來,眼睛里閃爍著惱怒的光芒,說:“我還沒死呢,哭什么?”然后她掀起衣襟,擦擦自己的眼睛,大聲地說:“還不快去!”
看到母親動了怒,我心中的委屈頓時消失,急忙跑到院子里,將那個結滿了霜花的蠟條簍子拿進來,賭氣地扔在母親面前。母親提高了嗓門,聲音凜冽地說:“你這是扔誰?!”
我感到一陣更大的委屈涌上心頭,但我咬緊了嘴唇,沒讓哭聲沖出喉嚨。
透過蒙嚨的淚眼,我看到母親把那棵最大的白菜從墻上釘著的木橛子上摘了下來。母親又把那棵第二大的摘下來。最后,那棵最小的、形狀圓圓像個和尚頭的也脫離了木橛子,擠進了簍子里。我熟悉這棵白菜,就像熟悉自己的一根手指。因為它生長在最靠近路邊那一行的拐角的位置上,小時被牛犢或是被孩子踩了一腳,所以它一直長得不旺,當別的白菜長到臉盆大時,它才有碗口大。發現了它的小和可憐,我們在澆水施肥時就對它格外照顧。我曾經背著母親將一大把化肥撒在它的周圍,但第二天它就打了蔫。母親知道了真相后,趕緊地將它周圍的土換了,才使它死里逃生。后來,它盡管還是小,但也卷得十分飽滿,收獲時母親拍打著它感慨地對我說:“你看看它,你看看它……”在那一瞬間,母親的臉上洋溢著珍貴的欣喜表情,仿佛拍打著一個歷經磨難終于長大成人的孩子。
集市在鄰村,距離我們家有三里遠。母親讓我幫她把白菜送去。我心中不快,嘟噥著說:“我還要去上學呢。”母親抬頭看看太陽,說:“晚不了。”我還想噦唆,看到母親臉色不好,便閉了嘴,不情愿地背起那只盛了三棵白菜、上邊蓋了一張破羊皮的簍子,沿著河堤南邊那條小路,向著集市,踽踽而行。寒風凜冽,有太陽,很弱,仿佛隨時都要熄滅的樣子。不時有趕集的人從我們身邊超過去。我的手很快就凍麻了,以至于當簍子跌落在地時我竟然不知道。簍子落地時發出了清脆的響聲,簍底有幾根蠟條跌斷了,那棵最小的白菜從簍子里跳出來,滾到路邊結著白冰的水溝里。母親在我頭上打了一巴掌,罵道:“窮種啊!”然后她就顛著小腳,乍著兩只胳膊,小心翼翼但又十分匆忙地下到溝底,將那棵白菜抱了上來。我看到那棵白菜的根折斷了,但還沒有斷利索,有幾綹筋皮聯絡著。我知道闖了大禍,站在簍邊,哭著說:“我不是故意的,我真的不是故意的……”母親將那棵白菜放進簍子,原本是十分生氣的樣子,但也許是看到我哭得真誠,也許是看到了我黑黢黢的手背上那些已經潰爛的凍瘡,母親的臉色緩和了,沒有打我也沒有再罵我,只是用一種讓我感到溫暖的腔調說:“不中用,把飯吃到哪里去了?”然后母親就蹲下身,將背簍的木棍搭上肩頭,我在后邊幫扶著,讓她站直了身體。但母親的身體是永遠也不能再站直了,過度的勞動和艱難的生活早早地就壓彎了她的腰。我跟隨在母親身后,聽著她的喘息聲,一步步向前挪。在臨近集市時,我想幫母親背一會兒,但母親說:“算了吧,就要到了。”
終于挨到了集上。我們穿越了草鞋市。草鞋市兩邊站著幾十個賣草鞋的人,每個人面前都擺著一堆草鞋。他們都用冷漠的目光看著我們。我們穿越了年貨市,兩邊地上擺著寫好的對聯,還有五顏六色的過門錢。在年貨市的邊角上有兩個賣鞭炮的,各自在吹噓著自己的貨,在看熱鬧人們的攛掇下,懸起來,你一串我一串地賽著放,乒乒乓乓的爆炸聲此起彼伏,空氣里彌漫著硝煙氣味,這氣味讓我們感到,年已經近在眼前了。我們穿越了糧食市,到達了菜市。市上只有十幾個賣菜的,有幾個賣青蘿卜的,有幾個賣紅蘿卜的,還有一個賣菠菜的,一個賣芹菜的,因為經常跟著母親來賣白菜,這些人多半都認識。母親將簍子放在那個賣青蘿卜的高個子老頭菜簍子旁邊,直起腰與老頭打招呼。聽母親說老頭子是我的姥娘家那村里的人,同族同姓,母親讓我稱呼他為七姥爺。七姥爺臉色赤紅,頭上戴一頂破舊的單帽,耳朵上掛著兩個兔皮縫成的護耳,支棱著兩圈白毛,看上去很是有趣。他將兩只手交叉著插在袖筒里,看樣子有點高傲。母親讓我走,去上學,我也想走,但我看到一個老太太朝著我們的白菜走了過來。
P1-3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209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