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問道中國哲學:中國哲學史研究的現狀與前瞻(簡體書)
滿額折

問道中國哲學:中國哲學史研究的現狀與前瞻(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52 元
定價
:NT$ 312 元
優惠價
87271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8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2013年5月,中國哲學史學會在武漢大學召開“中國哲學史研究的現狀與前瞻”學術研討會。出席會議的專家學者規格之高,研究隊伍之整齊,論文提交的數量之多、質量之好,達到了空前的規模。本書精選了與會學者的一批論文集結而成,主要圍繞中國哲學史的學科建設、中國哲學史的方法論問題、中國哲學的合法性、中國哲學的現代轉型與傳統更新等重要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問道中國哲學:中國哲學史研究的現狀與前瞻》由九州出版社出版。

目次

前言:“中國哲學史”的學科建設(陳 來)/1
一、學科的理解/1
二、世界性的學科眼光/2
三、研究的內在性和主體性/4
現代視域與傳統原典的結合——對中國哲學史書寫的若干思考(柴文華)/6
符號學是深化先秦名辯學研究的更優范式(陳道德)/ 16
一、以西方傳統形式邏輯為范式研究我國先秦名辯學的得與失/16
二、符號學概觀/18
三、符號學是深化先秦名辯學研究的更優范式/24
中國哲學史方法論問題(郭齊勇)/29
一、蕭萋父先生的思考、貢獻與啟示/29
二、中西互動:中國經典詮釋方法學的展開/39
三、21世紀中國哲學研究的多重取徑、前景與限制/43
中國哲學史學史的建構及其意義(胡治洪)/52
一、中國哲學的本來面相及其近代以來的際遇/52
二、中國哲學(史)現代轉化的實績/54
三、中國哲學(史)現代轉化的合理性與必要性/59
追溯哲學的源頭活水——“中國哲學的合法性”問題再討論(黃玉順)/63
現象學儒學片論(李廣良)/80
思想生產與學術研究——中國哲學研究方式之反思(李景林)/84
引言/84
一、哲學與哲學史/84
二、思想生產與學術研究/87
三、中國傳統立言方式及其啟示意義/91
四、中國需要屬于自己的當代思想和哲學理論/96
中國哲學的現代轉型與傳統更新——關于19—20世紀中國哲學史觀的思考(李維武)/100
一、19—20世紀中國哲學的主軸線/101
二、中國哲學現代轉型的總特點/105
三、中國哲學現代轉型的基本問題/110
四、中國哲學現代轉型的主要思潮/114
五、中國哲學現代傳統的形成/119
六、19—20世紀中國哲學研究中的歷史主義原則/124
改變從“時代性”的單一維度論衡中國哲學的思維定式(李翔海)/ 126
會通思想淵源及現代價值——中國哲學研究方法論的反思與前瞻(任九光)/137
一、中國會通思想的歷史淵源/137
二、中西會通之現實基礎/141
三、問題與前瞻/143
中國哲學史學科建設的回顧與前瞻(宋志明)/147
20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哲學史研究的基本方向與多重形式(田文軍)/158
一、從哲學發展史的角度研究中國哲學史/158
二、從思想史的角度研究中國哲學史/160
三、以史論批判的形式研究中國哲學史/164
四、以哲學問題史的形式研究中國哲學史/170
實踐過程的理性化:以中國哲學為視域(楊國榮)/183
中國哲學史研究的民族自覺意識及其前景探索(鄭淑媛)/197
一、中國哲學史研究的民族自覺意識在中國哲學與西方哲學的關系中顯現出來/197
二、中國哲學史研究的民族自覺意識在中國哲學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關系中顯現出來/199
三、中國哲學史研究的民族自覺意識在中國哲學與社會歷史的關系中顯現出來/203
四、中國哲學史研究的民族自覺意識的前景探索/205
20世紀中國哲學史的艱難開拓及其未來展望(周海春)/207
一、20世紀中國哲學史的開拓/207
二、20世紀中國哲學史建設提出的核心問題/209
三、中國哲學史的未來展望/216
體古今人性之常,通古今人性之變——論中國哲學史研究的意義和目的(周可真)/219
論從傳統到現代的刨造性轉化(朱曉鵬)/237
當代中國古代哲學研究的回顧與反思(喬清舉)/248
一、從“在中國的哲學”到“中國的哲學”:“中國哲學”概念的說明/248
二、民族理性走向成熟的歷程:1949—1999年的中國古代哲學研究/250
三、結論:“哲學”的期待:中國哲學的世界意義/255
全球性現代化視域的中國少數民族哲學研究探析(蕭洪恩)/ 260
一、全球性現代化理論的哲學史方法論意義/261
二、全球性現代化視域的少數民族哲學自覺/265
三、全球性現代化背景下少數民族哲學研究的特殊價值/271

書摘/試閱



這一過程是通過“超越的突破”即將有限存在的個體與“絕對實在”(上帝、天等)相聯系而實現的。根據“軸心文明”的觀念,不僅只有經過了“超越的突破”的文明系統才有可能獲得日后進一步發展的內涵空間,而且這些軸心文明在日后數千年的發展中,只要它在“超越的突破”中所獲得的展開自身的理論內涵空間尚有進一步拓展的余地,就會在歸根結底的意義上繼續按照在“超越的突破”中所貞定的基本精神方向作“慣性運動”。從軸心時代的視角來關照人類文化的發展走勢,人們發現,一方面是各軸心文明盡管具有不盡相同的存在形態與發展歷程,但卻從未徹底消亡,而是各自不同程度地持續保持了對于特定文化共同體中的社會與人生的影響力;另一方面則是各軸心文明大都經歷了一個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逐漸展示其完整的理論內涵空間、在充分體現出理論成就的同時亦將自身的困限暴露無遺的過程。這一點不僅印度文明、中國文明是如此,而且西方文明也不例外。如果說,13世紀佛教在印度本土的衰落、1840年鴉片戰爭之后中國社會與文化的困境分別可以看作印度文明與中國文明充分暴露自身困限的明顯標志的話,后現代主義對作為西方現代文化之基本成就的現代性的全面反省與批判乃至明確倡言要“拋棄現代性”,則鮮明地表征了西方文化在當今所暴露出來的內在局限。這些局限在人生意義的失落、人性的異化和迷失以及人與自然的尖銳對立等方面均有明確的表現。
因此,盡管“時代性”足以與“民族性”一起共同構成文化的兩個基本屬性,但是僅僅從時代性之一維來衡斷特定民族哲學系統的優劣又的確是一種在現代性的僵硬思維模式主導下形成的一偏之見。正是“民族性”與“時代性”一起共同構成了特定哲學系統不可或缺的基本屬性。在歸根結底的意義上,我們究竟有什么充分的理由僅僅從時代性這一個維度來看待和評斷中國哲學傳統而棄其民族性于不顧?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271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