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中國農業改革與發展前沿研究(簡體書)
滿額折

中國農業改革與發展前沿研究(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38 元
定價
:NT$ 228 元
優惠價
87198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5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本書研究的十個問題是我國農業經濟改革與發展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也是當前研究關注的熱點問題,基本反映了我國農業經濟研究的前沿,體現了提供一本“集大成’’的書,幫助讀者尤其是農業經濟管理專業的研究生迅速接近“三農”研究前沿的目的。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中國農業改革與發展前沿研究》的撰稿人為華南農業大學農業經濟管理國家重點學科團隊的資深教授(博士生導師),其研究成果具有絕對的權威性和領先性,值得相關研究人員閱讀學習。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產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然而,由于歷史和認識等多方面的原因,長期以來,我國奉行“重工輕農”的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對農業“取多予少”。農業為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但是未能充分分享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由于農業的“納貢”角色,農業以及與之相關的人口(農民)和地域(農村)發展相對落后,不僅未能徹底擺脫落后面貌,而且釀成嚴重的“三農問題”,成為制約國家現代化進程的“瓶頸”。因此,研究我國農業、農民、農村“三農問題”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2002年召開的黨的十六大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指導思想上具有里程碑意義。十六大徹底清理了過去“重工輕農”的指導思想,首次提出統籌城鄉發展。2004年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解決好“三農問題”事關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全局,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重中之重”的表達體現了黨中央對“三農問題”的重視和治理決心。在十六屆四中全會上,胡錦濤總書記提出“兩個趨向”的重要論斷,指出我國現在總體上已經到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當前,我國進入了城鄉統籌發展的新時期,農業、農民、農村迎來新的發展環境和條件,研究“三農問題”要在統籌城鄉發展的思想指導下,擁有宏觀視野和戰略思維。
華南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是農業經濟管理國家重點學科,聚集著一批長期從事“三農”研究的學者,潛心教學與研究。面對十六大以來我國“三農”實踐和理論研究的嶄新局面,我們積極開展科學研究,追蹤“三農”研究的前沿。給關心“三農”的各界人士,尤其是農業經濟管理專業的博士和碩士研究生,提供一本“集大成”的書,幫助他們準確地把握我國農業改革與發展中的重大問題,以便迅速接近“三農”研究的前沿,是我們編寫本書的目的。
…………

目次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
一、農業的內容及其發展變化
二、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功能
第二節 統籌城鄉發展方略
一、“統籌城鄉發展”提出的背景
二、“統籌城鄉發展”的含義和內容
第二章 農村土地制度
第一節 人民公社制度及其失敗
一、人民公社制度建立的背景和過程
二、人民公社制度的特征和弊端
三、人民公社制度失敗
第二節 農村土地制度創新
一、農村土地制度創新的過程
二、農村土地制度創新的內容
三、農村土地制度創新的績效
第三節 農村土地制度的缺陷和發展完善
一、農村土地制度的缺陷
二、深化改革的理論探討
三、農村土地制度的發展完善
第三章 農業產業化
第一節 農業產業化理論
一、農業產業化提出的背景
二、農業產業化的基本含義
三、農業產業化的組織形式
第二節 “公司+農戶”
一、“公司+農戶”的含義
二、個案:廣東溫氏集團
三、“公司+農戶”的主要問題
第三節 農民專業合作社
一、合作社理論
二、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
第四章 農業現代化
第一節 農業現代化理論
一、農業的發展階段和特征
二、農業現代化
三、改造傳統農業
第二節 我國農業現代化的實踐
一、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的背景
二、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
三、我國農業現代化的主要任務
四、農業現代化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五、我國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水平
第五章 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
第一節 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理論
一、農業剩余勞動力界定
二、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
三、“劉易斯拐點”
第二節 我國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的特點和主要問題
一、我國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的特點
二、我國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中的主要問題
第三節 農業轉移人口的市民化趨勢
一、市民化的含義和進程
二、我國農業轉移人口的市民化趨勢
三、我國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中國特色
四、我國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制度創新
第六章 農民收入
第一節 我國農民收入增長的特點
一、農民收入增長的數量特征
二、農民收入增長的階段特征
三、農民收入增長的結構特征
第二節 我國農民收入增長中的主要問題
一、農民內部收入差距擴大
二、農民收入地區差距擴大
三、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
第三節 影響農民收入增長的主要因素
一、工資性收入增長起伏
二、務農收入增長困難
三、轉移性收人增長不穩
第七章 糧食安全
第一節 糧食安全的內涵及測度方法
一、糧食安全概念的演進
二、糧食安全測度指標與方法
第二節 世界糧食安全形勢
一、世界糧食生產發展概況
二、世界糧食安全形勢:
三、世界糧食安全面臨的挑戰
第三節 中國糧食安全形勢及面臨的挑戰
一、中國糧食安全狀況評估
二、中國糧食安全面臨的挑戰
三、中國糧食安全研究領域關注的問題
第八章 農村集體林權制度改革
第一節 農村集體林權制度的基本內容
一、農村集體林權制度的概念
二、農村集體林權的內涵
三、農村集體林權的主體和客體
四、農村集體林權的特點
第二節 我國農村集體林權制度的變遷
一、土地改革時期(1949-1953年)
二、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時期(1953-1956年)
三、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和人民公社時期(1956-1978年)
四、林業“三定”時期(1978年20世紀90年代初)
五、林權的市場化運作時期(20世紀90年代以后)
第三節 農村集體林權制度深化改革
一、農村集體林權制度深化改革的背景
二、農村集體林權制度深化改革的內容
三、農村集體林權制度深化改革的進展
四、農村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主要問題
五、農村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方向
第九章 農村金融體制改革
第一節 主要涉農金融機構的改革與發展
一、農村信用社
二、農業發展銀行
三、中國農業銀行
四、郵政儲蓄銀行
五、國家開發銀行
六、小額貸款公司
七、新型農村金融機構
第二節 農村金融市場的發展與創新
一、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
二、農業保險與農產品期貨
三、扶貧貼息貸款改革
四、新型農業融資工具
第三節 農村金融存在問題及原因探討
一、存在的問題
二、農村金融供需失衡的制約因素探究
第四節 農村金融改革思路
一、深化農村正規金融改革
二、發展農村民有中小金融機構
三、金融產品多元開發與農村金融市場完善
四、農村投資風險分擔機制重構
第十章 中國農業對外開放
第一節 農業對外開放:內涵與作用
一、農業對外開放是國內外農產品市場整合度提高的過程
二、農業對外開放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推手
三、農業對外開放是國民經濟整體對外開放的有機組成部分
第二節 農業對外開放:共同特征與結構
一、農業對外開放以農產品市場開放為主
二、大國農業的適度開放與承擔國際責任
三、農業對外開放呈網狀結構
第三節 農產品市場對外開放:格局與趨勢
一、農產品貿易總體格局的變化
二、中國農產品貿易的不平衡
三、中國農產品貿易逆差的長期性
第四節 涉農要素市場開放:“引進來”與“走出去”
一、農業“引進來”的內涵與特點
二、農業“走出去”的內涵與特點
三、農業“引進來”與“走出去”的關系
第五節 中國農業對外開放度的測算
一、衡量農業對外開度的指標設計
二、中國農業對外開放度:1997-2011年
三、農業對外開放度大幅度提升的成因及其對農業的影響
第六節 擴大農業對外開放戰略的實施要點
一、適度有序推進中國農業對外開放
二、重構開放經濟條件下農業和國民經濟的宏觀聯系
三、完善與農業對外開放相適應的農業支持與保護體系

書摘/試閱



農業的四大貢獻
(1)產品貢獻。農業的產品貢獻是指農業為工業化提供糧食和原料。工業化首先需要農業提供糧食。在工業化進程中,大量農民進入城市,由糧食的生產者變成純消費者。尤其是,經濟落后國家的糧食邊際消費傾向較高,家庭收入的增加將更多用于糧食的消費;經濟落后國家的人口增長較快,對糧食的消費需求也增長較快。如果農業不能提供足夠的糧食,工業化就會受到嚴重的制約。在工業化進程中,許多工業部門需要從農業獲得原料,例如紡織工業需要從農業獲得棉花,食品工業需要從農業獲得糧食等農產品。如果農業不能提供充足的原料產品,就必須花費外匯從國外進口,這樣工業化的成本就太高,難以向前推進。
(2)市場貢獻。農業的市場貢獻是指農民作為工業品的購買者對工業化發展做出的貢獻。在落后國家,二元經濟中農業的生產水平落后,但是,農村人口的比重很大,即使城市人口的收入水平較高,農村消費市場對工業制造品依然重要。農民購買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推動了工業化發展。隨著農民的收入水平和農業生產的技術水平不斷提高,農業的“市場貢獻”作用不斷增強。農村較低的收入水平和較高的邊際消費傾向,使國內市場中最具潛力的擴張往往是農村市場,這就使農業的“市場貢獻”作用增強。
(3)要素貢獻。農業的要素貢獻是指農業的資本要素和勞動要素向非農部門轉移。首先,工業化需要大量的資本投入,在工業化初期,發展工業所需要的巨額資本不可能依靠工業部門的自身積累,二元經濟中龐大的農業部門就成為工業化初期資本的重要來源。把資本從農業部門轉移到工業部門一般有兩種辦法:依靠市場力量轉移;或者依靠政府力量轉移。依靠市場力量轉移,必須具備三個條件:一是農業部門必須向部門以外出售產品,即農業部門必須有剩余;二是農民必須是凈儲蓄者,即農民的消費小于他們的收入;三是農民的儲蓄必須超過他們在農業上的投資。在經濟發展的初期階段,上述條件往往不存在或者不完全存在,因此,很多人認為依靠市場力量從農業轉移資本太慢,必須依靠政府力量。政府從農業轉移資本有多種手段,如價格控制、向農業征稅等。例如,我國計劃經濟時期的工農業產品價格“剪刀差”政策,就是政府用低價強制性購買農產品,從農業轉移資本。其次,工業化還需要大量的勞動投入,在工業化發展初期,城市人口的比重很小,二元經濟中龐大的農業部門存在大量的農業剩余勞動力,因而必然成為工業化所需勞動力的重要來源。
(4)外匯貢獻。農業的外匯貢獻是指農產品出口創匯,為工業化提供必需的外匯。在工業化初期,先進的技術、資本設備等需要從國外購買,需要支付外匯。但是,工業的出口能力很弱,而二元經濟中龐大的農業部門必然成為出口創匯的重要來源。農業的外匯貢獻還表現在對進口農產品的替代。如果農業能夠生產工業化所需要的農產品,例如糧食和原材料,就可以節省向國外購買必須支付的大量外匯。實行農產品進口替代具有很多優點。由于農業技術相對于工業技術易于掌握,實行農產品進口替代成功的可能性較大。由于農業中存在大量的剩余勞動力,實行農產品進口替代有利于增加農業就業。當然,隨著經濟的發展,工業部門的出口創匯能力不斷增強,農業的外匯貢獻趨于下降。
我國學者進一步分析了在工業化的不同發展階段,農業“四大貢獻”重要程度的變化。黃守宏(1994)認為,在工業化初期,農業的產品貢獻和要素貢獻起主導作用,在工業化中期,農業的市場貢獻的作用越來越突出,并日益成為主導方面。黃泰巖、王檢貴(2001)認為,在工業化的初期階段,農業作為國民經濟中的主要部門要為發展工業提供產品、勞動力和資本,農業的產品貢獻和要素貢獻起著主導作用;在工業化的中期階段,工業化對農業的資金依賴下降,對農業的市場依賴加強,農業的市場貢獻作用越來越突出,并日益成為主導方面;在工業化的高級階段,工業部門已經發展壯大,對農業的要素貢獻、外匯貢獻和市場貢獻的需要下降,但是,由于城市人口越來越多,對農產品的需求總量更大,而且需求種類越來越多樣化,農業的產品貢獻尤其是食品貢獻作用將再次凸顯。上述認識的政策意義在于:由于在工業化的不同發展階段農業“四大貢獻”的重要程度不同,必須根據工業化的發展階段調整農業政策,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和利用農業的“貢獻”。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98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