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節】 單本79折,5本7折,優惠只到5/31,點擊此處看更多!
停滯的帝國:兩個世界的撞擊(簡體書)
滿額折

停滯的帝國:兩個世界的撞擊(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79 元
定價
:NT$ 474 元
優惠價
87412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12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二百多年前,大英帝國派馬戛爾尼出訪中國。此次出訪在歷史上最大的爭論是,馬戛爾尼究竟有沒有向乾隆皇帝磕頭?
法國著名學者佩雷菲特從世界史的角度,將此次出訪看作“東方與西方的首次撞擊”,于是,視野開闊了,可供思考的素材也就相應豐富起來。在作者眼中,這次英國人的出使實質意味著當時的“世界最強大的國家”面對“天下唯一的文明國家”,是“傳統社會”全面遭遇“現代社會”。本書以詳實的史實,有趣的細節,精彩的筆致,揭示中西文明巨大差異和沖突。
作者通過考察大量未曾公開的筆記、日記、檔案、文獻,還原了那次著名的出訪,并澄清了一些鮮為人知或被故意隱瞞的事實。并由此展開探討:為什么在幾乎所有領域都先進的中國,后來會變成“停滯的帝國”?
某些國家是如何“覺醒”的,而其它國家又是如何“沉睡不醒”,甚至醒了又睡的?中國的命運會不會成為西方的命運?

作者簡介

作者:(法)佩雷菲特 譯者:王國卿、毛鳳支、谷炘、夏春麗、鈕靜籟等
阿蘭·佩雷菲特,生于1925年。法蘭西學院院士,學者,法國《費加羅報》編輯委員會主席,曾擔任過七任部長,在法國政治界和學術界都頗有影響,屬于法國傳統上博學多才、思想敏銳、視野廣闊的一類知識分子。

名人/編輯推薦

法國著名學者佩雷菲特從世界史的角度,將此次出訪看作“東方與西方的首次撞擊”,于是,視野開闊了,可供思考的素材也就相應豐富起來。在作者眼中,這次英國人的出使實質意味著當時的“世界最強大的國家”面對“天下唯一的文明國家”,是“傳統社會”全面遭遇“現代社會”。《停滯的帝國(兩個世界的撞擊)》以詳實的史實,有趣的細節,精彩的筆致,揭示中西文明巨大差異和沖突。

二百年前,大英帝國以給乾隆祝壽為名向中國派出了馬戛爾尼勛爵率領的龐大使團,分乘五艘船只,浩浩蕩蕩,經過10個月的航行,于1793年7月底到達天津大沽口外,并于9月14日在承德避暑山莊覲見了乾隆皇帝。
英國在率先實現工業革命之后當時已是西方的第一強國。它在世界各地擁有許多殖民地,形成了一個龐大的殖民帝國。而中國卻一直是東方的第一大國,雖然鼎盛時期已過,但仍統治著疆域遼闊的領土,周圍許多國家對這強大的鄰邦還得俯首稱臣。
資本主義迅速發展的英國急于向外擴張,以尋求原料與市場,自然覬覦這塊遠東的沃土。正是在這種擴張主義的戰略下英國派團訪華,希望同清政府談判以改善兩國的貿易,并進而建立經常的外交關系。
中國方面由于文化背景與政治觀念的不同,認為“中央帝國”同異邦的關系只能是宗主國與藩屬的關系,異邦只有歲歲來朝、俯首稱臣。長期的閉關鎖國使中國當時的統治者對外部世界的進步與西方的科學文明一概不知,而為自己處于“盛世”沾沾自喜。他們認為英國是仰慕中華文明才遣使遠涉重洋為皇上祝壽的。
這場聾子的對話尚未開始就注定要失敗了。學術界爭論已久的馬戛爾尼覲見時是否下跪的問題并不單純是一場禮儀之爭,而是兩種文明的撞擊,具有深刻的象征意義。
法國作家阿蘭·佩雷菲特先生就這一主題在1989年5月出版了《停滯的帝國》一書。該書一出版就進入暢銷書行列,半年內就售出了20萬冊。
佩雷菲特先生出生于1925年,先后在第五共和國的前三任總統戴高樂、蓬皮杜和德斯坦時代擔任過七任部長。1977年被選為法蘭西學院院士,10年后又以全部贊成的票數被選人道德與政治科學院歷史部。.1981年任法國最大的報紙《費加羅報》的編輯委員會主席,同時還是國民議會議員與普羅范市的市長,在法國的政界與學術界都頗有影響。
佩雷菲特早在50年代就有寫一本有關馬戛爾尼的書的想法。他在波蘭克拉科夫的一家舊書店里偶然購得沙皇亞歷山大一世的外交部長恰爾托雷斯基收藏的一套游記,其中就有隨馬戛爾尼訪華的斯當東與巴羅寫的有關中國之行的書。法國人對中國的看法長期受到18世紀啟蒙時期的思想家如伏爾泰等人的影響,以為中國是一個由開明君主治理得井井有條的國家;而英國人寫的中國游記使佩雷菲特先生看到了另一個中國,他就想把這個中國介紹給他的同胞。
1971年他率領法國議會代表團訪華,回國后他出版了《當中國覺醒時……》一書(1973年),到1980年該書出新版本時,僅法文版就售出了150萬冊。此書被認為是法國非漢學家寫的關于中國最有分量的著作,奠定了佩氏作為中國問題專家的地位。
為寫《停滯的帝國》,作者從1980年至1988年六次訪華,參觀了馬戛爾尼使團走過的主要地方,搜集了1.2萬多頁原始資料;他打開了故宮的大門,研究了清朝廷有關接待英使的所有文件。同時他還從英國、法國、美國、日本、南非等地閱讀了大量未發表的內部檔案。
作為此書的附錄,他準備出三本資料集:第一本為清室檔案,1991年底已全部譯成法文,并以《中國人的觀點》的書名出版;另外兩本分別為英國外交部與東印度公司和天主教會的有關檔案,現正在編纂之中。
作為政治家和歷史學家,佩氏對馬戛爾尼訪華一事作出了這樣的評論:
“如果這兩個世界能增加它們間的接觸,能互相吸取對方最為成功的經驗;如果那個早于別國幾個世紀發明了印刷術與造紙,指南針與舵,炸藥與火器的國家同那個剛剛馴服了蒸汽,并即將制服電力的國家把各自的發明融合起來,那么中國人與歐洲人之間的信息和技術交流必將使雙方都取得飛速的進步。那將是一場什么樣的文化革命呀!”
閉關鎖國只能導致文明與國家的衰退,無力抵御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記取這一歷史教訓也可使我們今天更堅定地走改革開放的道路。
此書翻譯的分工如下:
前言、小引 毛鳳支
第一章至第五章 谷炘
第六章至第二十九章 薛建成
第三十章至第四十三章 夏春麗
第四十四章至第六十二章 毛鳳支 第六十三章至第八十章 鈕靜籟
第八十一章至第八十八章、結論、附錄 王國卿
王國卿統閱全文。
本書翻譯時得到了法國友人湯明毅先生及阿妮·呂埃女士、法國普羅旺斯一阿爾卑斯一藍色海岸大區圖書協會和設在阿爾城的國際文學翻譯學院的幫助,特在此表示感謝。
本書的出版還得到了北京大學教授、北京外國問題研究會會長張芝聯先生、北京大學教授侯仁之先生、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朱雍先生、北京社會科學院外國問題研究所曹增友先生的幫助與指教,在此一并表示感謝。
原著旁征博引,涉及的參考書籍極多,有些無法找到,只能根據佩氏所引的文字直譯;書中所引的中文材料絕大部分都已找到原文,有個別因來源不明無法找到的只能從法文譯回中文,幾經周折當然就不會是原來的模樣了,讀者引用時務請注意。

目次

譯者的話
前言一次探索的冒險
小引三個時期的見證人(1793年、1816年、1840年)
第一部分 “地球上最強大的民族”向中國駛去(1792年9月—1793年6月)
第一章 啟程時的熱情(1792年9月26日—10月8日)
第二章 “人類的主人”(1792年10月9日—27日)
第三章 對中國著了迷的歐洲(1792年10月27日—11月30日)
第四章 在英國艦隊的保護下(1792年11月30日—1793年1月21日)
第五章 中國味(1793年1月底一6月16日)
第二部分 另一個星球去中國覲見皇帝(1793年6月—9月)
第六章 澳門,銜接兩個世界的緩沖地(1793年6月19日—23日)
第七章 避開了廣州(1793年6月23日—24日)
第八章 稀奇的怪物(1793年6月26日—7月5日)
第九章 搜羅領航員(1793年7月6日—18日)
第十章 “英國的名聲”(1793年7月19日—31日)
第十一章 運送禮品(1793年7月31日—8月5日)
第十二章 “對你來說,一切都是新鮮的”(1793年8月5日—7日)
第十三章 禮品還是貢品?(1793年8月8日—10日)
第十四章 沿白河溯流而上(1793年8月11日—16日)
第十五章 一堂磕頭課(1793年8月15日)
第十六章 分配住進一座廟宇(1793年8月16日—21日)
第十七章 一座由木結構房屋組成的城市(1793年8月19日—20日)
第十八章 出現烏云(1793年8月16日—21日)
第十九章 路經北京(1793年8月21日)
第二十章 在圓明園邊上(1793年8月22日)
第二十一章 和傳教士初次見面(1793年8月23日—24日)
第二十二章 科技宮(1793年8月23日—24日)
第二十三章 狼狽不堪的“學者”(1793年8月24日)
筆二十四章 您有統治國家的科學嗎?(1793年8月22日—28日)
第二十五章 富麗堂皇的監獄(1793年8月24日—26日)
第二十六章 已變成中國人的歐洲人(1793年8月27日—29日)
第二十七章 一個受他人影響的君主(1793年8月28日J29日)
第二十八章 皇帝的朱筆(1793年8月28日w31日)
第二十九章 談判不在熱河進行(1793年8月31日—9月1日)
第三部分 傲慢對自負在皇帝的庇蔭下(1793年9月2日wlO月6日)
第三十章 長城路上(1793年9月2日—5日)
第三十一章 在韃靼區(1793年9月6日—8日)
第三十二章 禮儀危機(1793年9月8日—9日)
第三十三章 贏啦!(1793年9月10日)
第三十四章 各有各的理(1793年9月10日)
第三十五章 沖擊波(1793年9月11日—14日)
第三十六章 覲見那天的早晨(1793年9月14日)
第三十七章 在皇帝腳下(1793年9月14日)
第三十八章 “萬樹天堂”(1793年9月15日—16日)
第三十九章 韃靼皇帝(1793年9月17日)
第四十章 但愿慶典仍繼續(1793年9月17日—18日)
第四十一章 內宮秘史,床笫隱私
第四十一章 天氣轉陰(1793年9月19日—25日)
筆四十三章 回到北京(1793年9月2日—30日)
第四十四章 遭難(1793年9月30日—10月2日)
第四十五章 御座上的一卷紙軸(1793年10月3日)
第四十六章 君主給封臣的信(1793年10月3日)
第四十七章 扔人海里的瓶子(1793年10月3日—4日)
第四十八章 “我們像小偷似的離去”(1793年10月5日—7日)
第四部分 真正的使命開始(1793年10月7日—11月11日)
第四十九章 遲到的答復(1793年10月7日—8日)
第五十章 一位文人大學士(1793年10月8日—10日)
第五十一章 天朝文書(1793年10月11日—15日)
第五十二章 勞動和日常生活(1793年10月17日—18日)
第五十三章 “破壞夷船”(1793年10月18日—20日)
第五十四章 “皇上對任何變化都表示懷疑”(1793年10月21日—23日)
第五十五章 無與倫比的郵政(1793年10月20日—24日)
第五十六章 “迫使中國人挨餓”(1793年10月24日—28日)
第五十七章 乾隆發怒(1793年10月28日—11月1日)
第五十八章 用公雞祭河神的地方(1793年11月2日—6日)
第五十九章 蘇州,中國的半個天堂(1793年11月7日)
第六十章 被出賣的未婚妻(1793年11月8日)
第六十一章 黑暗中的微光(1793年11月8日—11日)
第六十二章 “于嚴切之中,仍寓懷柔”(1793年11月11日—13日)
第五部分 峰回路轉,希望復萌(1793年11月—1794年9月)
第六十三章 老傳教士的遺囑(1793年11月9日—10日)
第六十四章 在南方內地(1793年11月14日—17日)
第六十五章 逆來順受(1793年11月18日—20日)
第六十六章 一段旱路(1793年11月21日—22日)
第六十七章 “我國的造化”(1793年11月15日—72日)
第六十八章 一名官員當眾遭受鞭答(1793年11月23日—27日)
第六十九章 旅行者的失望和幸福(1793年11月27日—12月4日)
第七十章 標志進步的火柴(1793年12月4日—6日)
第七十一章 南下廣州(1793年12月6日—14日)
第七十二章 那里憎恨洋鬼子(1793年12月15日—18日)
第七十三章 廣州(1793年12月19日—23日)
第七十四章 會合(1793年12月24日—1794年1月1日)
第七十五章 與外界聯系的修士和奸商(1794年1月1日—8日)
第七十六章 后衛戰(1793年12月29日—1794年1月13日)
第七十七章 明天的中國(1794年1月13日—15日)
第七十八章 中國人更興旺發達……(1794年1月13日—2月1日)
第七十九章 令人吃驚的軍事同盟要求
第八十章 處于戰爭狀態的海洋(1794年3月17日—9月6日)
第六部分 馬戛爾尼之后的一系列不幸
第八十一章 不再迷戀中國的歐洲(1794年—1816年)
第八十二章 蒂津——丟了臉的使團(1794年—1795年)
第八十三章 戈洛夫金——半途而廢的使團(1805年秋)
第八十四章 阿美士德——被驅逐的使團(1816年—1817年)
第八十五章 圣赫勒拿島上戰俘的忠告(1817年6—7月)
第八十六章 鴉片換茶(1817年—1840年)
第八十七章 耀武揚威
第八十八章 內破裂(1850年—1911年)
結束語天文地理音樂鐘與景泰藍
附錄

書摘/試閱

第六章 澳門,銜接兩個世界的緩沖地
英國人終于在出發9個月之后,即1793年6月19日看到了中國。第二天早晨,他們在澳門海面上停泊。中國就在那邊,相距不遠。但馬戛爾尼不敢靠岸,生怕中國把他的船扣了。馬戛爾尼拒絕從規定的口岸進入中央帝國,連澳門也不能吸引他,因為澳門雖已是中國,但它還不完全是中華帝國。英使只派斯當東去澳門,向英國東印度公司的代理人打聽隋況。
喬治爵士沿著一些荒蕪小島航行,并在一座殖民老城的城下靠岸。城里的房屋盡是淺綠色的斑斑點點。小巷曲曲彎彎,條條通向一座裝備有大炮的城堡。他在這塊非同尋常的共管地逗留了4天。這里由一名葡萄牙總督和中國官員共同管理。葡萄牙總督對歐洲人享有權威,而中國官員則對他們的同胞擁有司法權。中國人和葡萄牙人的區別在于葡人是被隔離的。他們不能離開這個半島。這半島被一堵帶有門洞的圍墻隔斷,只有華人可以越過界線。中國官員則可以隨意出入。
在這座中葡共管的城市里,遠東和西歐的兩種文化交融在一起,它成為所有歐洲商貨公司和傳教士的“大本營”。在將近兩個半世紀里,澳門一直作為銜接兩個世界的緩沖地,這個角色后來被香港取代了。
斯當東通過英國東印度公司收集有關北京意圖的新情報。使團的英國人在巴達維亞時就從到那里的一位信使嘴里獲悉公司的生意做得不錯,但他們很想詳細了解中國政府對他們即將到達的消息有什么反應。他們從樸次茅斯港出發的日子不正好是已抵廣州的英國東印度公司代理人請求會見中國當局的日子嗎?
10月11日,他們獲準與海關監督會晤,18日與廣東巡撫郭世勛會晤,后者代替正出征西藏的福康安總督。非同一般的夷人
這些高級官員已經知道廣州的英國人不像一般的外夷那么好對付。葡萄牙人、荷蘭人和其他所有的商人或傳教士都能隨便磕頭,而英國人則始終拒絕磕頭。英國人不磕頭也同樣已成為一種習慣。正當中國人和英國人在海關監督那里開會時,突然聽到一聲炮響,這說明圣旨到。英國人于是就退避。他們是出于謹慎而回避的嗎?不是,他們是為了避免在內裝皇帝諭旨的黃色絲盒面前磕頭。當海關監督接了圣旨后,英國人才再次被帶進來。英國人和廣州人之間達成的這種妥協辦法,北京方面不一定知道。
今天,我們通過查閱內閣檔案知道,廣東巡撫向皇帝稟報了10月18日會晤的內容:“英吉利國夷人來廣求赴總督暨粵海關衙門具稟事件,臣等當即會同傳見。稱系該國王前年大皇帝八旬萬壽未及叩祝,今遣使臣馬戛爾尼進貢。惟是外夷各國,凡遇進貢,俱由例準進口省份先將副表貢單呈明督撫。該國王又無副表貢單照會到臣,所遞稟札僅據該國管理買賣頭目差遣赍投,臣等未便冒昧遽行具奏。”
由商人這種卑賤小人來通知英王國使團的到來,這禮貌嗎?呸!那東西是不能遞給皇上的。中國官員們很清楚,如果轉呈這種違背永恒禮儀的書信,他們是要冒很大的風險的。“據稱該夷人起程之時貢船尚未開行,貢物尚在備辦,伊等不知是何名目。又貢品繁重,由廣東水陸路程到京紆遠,恐有損壞。此時已由洋海徑赴天津。若任由擇地收泊,于事非宜;現在若再照會該國王,令其至粵候旨遵行,則洋海遼闊,往返無時。(……)請敕下浙閩及直隸省各督撫飭令所屬查驗放行,由天津進京。”
乾隆皇帝接到這份奏折后當即用朱筆批示:即有旨。
不多久,諭旨就發出了,但不是一次,而是兩次。諭旨對英國使團的到來感到滿意,認為它可能會“榮耀大皇帝的光輝”。“臣實不勝踴躍欣忭之至”
乾隆皇帝是在1792年12月3日發出諭旨表示同意的,并由福康安總督親自傳旨到廣州,當時福康安剛在西藏打敗尼泊爾廓爾喀軍隊后回到京師。皇帝的諭旨是在1793年1月5日由公行傳到英國東印度公司的。在這方面,不存在任何違反禮儀的問題:商人本來就是應該和商人談判的。
要好好接待英國人,但同時又要對他們嚴密監視的命令已發往中國沿海各港。沿海的所有督撫很快都回文表示接到皇帝的諭旨。下面是直隸總督梁肯堂的奏折:“臣仰見皇上德威遠播聲教覃敷,似此海隅外夷人亦不避重洋,輸誠入貢。當航海獻瑞之時,正勁旅凱旋之候。熙朝盛事,亙古罕聞。臣實不勝踴躍欣忭之至。伏查該使臣馬戛爾尼等既由天津進口登陸,初履中華之土,得近日月之光,似宜量加犒賞,以勵其向化之誠。”
以下是山東巡撫金簡的回奏:“該國貢使如于該處口岸收泊,自應地方官加意照料護送,令其迅速進京。俾萬里航海遠夷早遂瞻天嵩視之誠。臣③接奉諭旨遵即飛飭該管道府等就近督飭沿海各州縣。臣一面奏聞并專派明了大員照料貢使先行進京,并將貢物等項起岸運送,不敢稍有守候耽延遲誤。”
面對從地球另一端來的卑謙的朝圣者洋洋得意,同時由于對外夷總是存有戒心故而又對他們十分警惕:接待方針就這樣定了。
至于斯當東,他已想好針對將來的困難作出解釋和澄清的一套辦法:作為回顧全部交往歷史的官方發言人,他要揭露歐洲競爭者的嫉妒和地方貪官污吏的敵對態度。P41-43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412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