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母親節暖心加碼,點我領取「限時加碼券」
療癒場:探索意識、宇宙能量場與超自然現象
滿額折
療癒場:探索意識、宇宙能量場與超自然現象
療癒場:探索意識、宇宙能量場與超自然現象
療癒場:探索意識、宇宙能量場與超自然現象
療癒場:探索意識、宇宙能量場與超自然現象
療癒場:探索意識、宇宙能量場與超自然現象
療癒場:探索意識、宇宙能量場與超自然現象
療癒場:探索意識、宇宙能量場與超自然現象
療癒場:探索意識、宇宙能量場與超自然現象
療癒場:探索意識、宇宙能量場與超自然現象
療癒場:探索意識、宇宙能量場與超自然現象
療癒場:探索意識、宇宙能量場與超自然現象
療癒場:探索意識、宇宙能量場與超自然現象
療癒場:探索意識、宇宙能量場與超自然現象
療癒場:探索意識、宇宙能量場與超自然現象
療癒場:探索意識、宇宙能量場與超自然現象
療癒場:探索意識、宇宙能量場與超自然現象
療癒場:探索意識、宇宙能量場與超自然現象
療癒場:探索意識、宇宙能量場與超自然現象
療癒場:探索意識、宇宙能量場與超自然現象
療癒場:探索意識、宇宙能量場與超自然現象
療癒場:探索意識、宇宙能量場與超自然現象

療癒場:探索意識、宇宙能量場與超自然現象

商品資訊

定價
:NT$ 320 元
優惠價
90288
絕版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美國百萬暢銷書,《念力的祕密》作者首部國際暢銷作品

從科學角度研究心靈領域的經典之作,
精彩好讀如科學偵探小說,絕對顛覆你對宇宙萬物的看法!

思想是由什麼組成的?
人類的意識也施力形塑了現實世界?
為何人類單憑「期望」,就足以影響事件?
自古相傳的聖域真具有特殊的氣場?
心靈治療能改善重症患者的身心健康?
超覺靜坐能夠降低犯罪率,促進世界和平?

一群來自世界各地、勇於挑戰的前衛科學家要告訴你,
人類的求知和溝通能力遠比我們所了解的更為深奧、浩瀚。
我們其實遠比自己所想的更有本事,
不僅可以自我療癒,更可以療癒世界。

關於本書
科學不只是冷硬的數據,實驗證明,整個宇宙都瀰漫著一種所謂「生命力」,也有人稱之為集體意識。幾十年來,各種領域的科學家與專家就多種專精領域,在世界各地精心設計、執行各式實驗。他們發現,從基本原理來看,所有生物全都是一股能量場裡的能量組合,這種脈動能量場像是動力機,啟動我們本質和意識的核心。在最根本存在層次裡,所有人彼此都有連帶關係,而且和世界也有牽連,也就是,我們正和我們的世界共振。
他們以科學的觀點,通盤解釋人類在過去幾百年來堅信不移、卻苦無確鑿證據或無法圓滿解釋的各種信念,好比另類醫學、靈力治療、超感官知覺和集體潛意識等。而所謂的異能──預感、追朔「前世」、千里眼影像、心靈治療天賦──其實非屬異常,也非罕見,而是所有人都有的本領。如果我們能夠依循科學途徑來認識這種潛能,那麼說不定就能學會如何條理運用這類本領。
我們的力量遠超過自身所知,有能力療癒自己、親友,甚至我們的社群。每個人都有這種本領,並能凝聚成更強大的集體力量,來改善我們此生的命運。就所有層面來講,我們的生活都掌握在自己手中。
本書是以科學角度研究心靈領域的代表作品之一,試圖整理分歧研究,統合構成完整體系;也針對於宗教、祕術、另類醫學或新時代思維等領域,採科學方法來驗證虛實。

作者簡介

國際知名作家,美國記者,專事現象調查並做報導,並架設了一個念力全球網(www.theintentionexperiment.com)。本書為她第一部暢銷國際的著作。其他著作包括《念力的祕密》、《嬰兒掮客:白人嬰兒行銷美國紀實》和《凱塞琳.甘迺迪:她的生平和時代》等。她在八○年代中期旅居英格蘭,創辦了一份時事通訊報《醫師對你隱瞞的事情》,如今每期發行幾十萬份,一九九九年由艾旺(Avon)彙整出版《醫師對你隱瞞的事情》一書。
如果你喜歡《療癒場》,還想更深入了解最新發現,或想知道該如何「在宇宙能量場中生活」,請上作者網站:www.thefieldonline.com。

目次

〈專文推薦〉 我們就坐在宇宙的中心 邱雅惠
〈專文推薦〉 充滿靈性的科學佐證 莫雪子
〈專文推薦〉 說奇論異略窺天機 陳國鎮
〈專文推薦〉 面對真相再學習 章成
序言 即將來臨的變革

第一篇 共振的宇宙
第一章 黑暗中的光明
第二章 光明之海
第三章 光靈
第四章 細胞的語言
第五章 與世界共振

第二篇 浩瀚的心靈
第六章 人之所未見
第七章 分享夢境
第八章 擴大眼界
第九章 無窮盡的此時此刻

第三篇 接通宇宙能量場
第十章 療癒場
第十一章 蓋亞發出的電報
第十二章 零點時代

致謝
參考文獻

書摘/試閱

第1章 黑暗中的光明

艾德.米切爾(Ed Mitchell)的遭遇,或許是無重力現象造成的,也或許是由於他的感官全都受到扭曲。當時他已經在返航途中,距離約還有四十萬公里,老家就位於雲層掩映、藍白相間的新月形地表某處,透過阿波羅十四號指揮艙的三角窗間歇可見。
兩天之前,他成為第六個踏上月球的人。旅程圓滿成功:那是第一趟肩負科學研究工作的登月任務,所掌握的九十四磅岩石、土壤證明了那項成就。儘管他和他的指揮官艾倫.薛帕德(Alan Shepard),都沒有登上那座標高約兩百三十公尺的古老圓錐隕石山峰頂,不過其他表定項目則全都實現了。那張羅列詳盡的工作計畫表,就貼在他們的腕部,幾乎是把兩天行程的每分鐘事項全都詳盡列出,而且也都條理完成。
他們還有一點考慮得並不周延,那就是這處重力微弱、又沒有大氣稀釋作用的無人世界對感官會產生何種影響。那裡沒有樹木或電話線一類的路標,事實上,在那片滿布塵灰的景觀裡面,就只有狀似昆蟲的心宿二號金色登月艙,他們對於空間、尺度、距離或深度的感覺,全都受到嚴重扭曲;早先米切爾就已經駭然發覺,在高解析照片上小心註記的每個導航點,距離全都至少是預期值的兩倍。那就彷彿是在太空航行期間,他和薛帕德都縮小了,而從老家看來似乎是細小凸丘和脊線的月面構造,突然間全都膨脹兩公尺或更高。另外,在他們自覺尺寸縮小之際,同時也比以往都更輕盈。他體驗到一種古怪感受,由於弱重力拉扯,他覺得本身很輕盈,而且儘管身上的笨拙太空裝既沉重又臃腫,但每踏出一步,他卻都有浮力撐持的感覺。
那裡還有太陽的扭曲效應,在這個沒有空氣的世界裡,陽光清亮不受絲毫擾動。在這種眩目陽光之下,就連較寒冷的早晨,在還沒有達到攝氏一百三十度最高溫度之前,隕石山、地標、土壤和地面(甚至連太空本身)整個一片澄澈,醒目浮現。就習慣於大氣柔和濾鏡作用的人而言,那種鮮明陰影輪廓,那種青灰色土壤的變幻色彩,完全是在玩弄詭計矇騙雙眼。有一次他和薛帕德距離圓錐隕石山邊緣還不到十九公尺,大約只剩下十秒鐘路程,他們卻深信自己沒辦法及時抵達,結果便掉頭返回--這項疏失後來讓米切爾痛自悔恨,因為他一直期盼能夠到那裡看個仔細,好好打量月面高地那處直徑三百三十五公尺的穴內景觀。他們的眼睛不知道該如何詮釋這種超視覺狀態,視野所及沒有東西存留,卻也沒有東西藏匿不見,而所有東西也都少了細節。放眼所見盡是鮮明對比和陰影,讓眼睛不知所措。就某種意義來說,他雙眼所見比他歷來所見全都更鮮明,卻也更加模糊。

發自內心的理性領悟
排定的密集活動執行期間,他們幾乎都沒有時間反思懷想,或者針對這趟旅程更恢宏的目的做任何思索。他們在宇宙間的航行距離已經超過之前的所有人,然而肩上的重擔卻令人氣餒,他們知道自己每分鐘都要花美國納稅人二十萬美元,老是覺得得不斷注意時間,時時檢視休士頓為他們規畫的繁忙進度,把表定細項逐一完成。直到登月艙和指揮艙重新接合,以兩天行程返航地球時,米切爾才能夠把沾滿月球土壤的太空裝脫下來,身著長內衣褲放鬆心情,設法釐清思緒,把他的挫敗和紛雜心思稍做整理。
小鷹號緩慢轉動,就像鐵叉上的烤雞,這是為了平衡太空船各側船身所承受的熱效應;而在緩慢繞轉期間,透過窗戶可以看見地球間歇進入眼簾,在吞沒一切的暗夜星辰當中,地球只是顆渺小的新月星體。從這個角度來看,當地球和太陽系其他範圍變換位置,進出視野,這時的天空並非只是位於那群太空人的上方,它和我們平常所見不同,是一種無所不包的實體,從四面八方把地球包覆在內。
就在那時,米切爾朝窗外凝望之際,經歷了這輩子最奇特的體驗:那是種「相連合一」的感受,彷彿所有行星和歷來所有的人,全都以某種無形羅網交結相依。片刻,那種恢宏格局讓他幾乎喘不過氣來。儘管是照常轉動旋鈕、壓摁按鈕,他卻覺得自己脫離了身體,彷彿是另一個人在執行導航。
似乎是有種強大的力場把所有的人連結起來,把他們的意向和思維,還有每隻動物,連同一切無生命物質形式,上下古今完全包納。他所有的舉止思緒全都會影響無垠宇宙的其餘部分,而且無垠宇宙間的一切事件,對他也都會有雷同影響。時間只是一種人為構造。他覺得自己過去所學有關於宇宙,還有人類與事物有別的一切道理全都錯了。沒有偶發事件或個別意向。歷經幾十億年綿延不絕的自然智慧,冶煉出他這個人的構成分子,同時也促成他本人這趟航行。這不只是一種心智的理性領悟,更是發自他內心深處,排山倒海的感受;就彷彿是肉身向外延伸,跨出窗外,直抵無垠宇宙所能企及的最遙遠疆界。
他並沒見到上帝的臉孔。那不像是正規的宗教體驗,還不如說是了悟至理的眩目顯現--東方宗教常以「一體忘我」稱之。在那一剎那,米切爾彷彿發現且感受到了「至高力量」。
他偷覷薛帕德和阿波羅十四號任務的另一位太空人斯圖.羅薩(Stu Roosa)一眼,尋覓他們是否也有這類體驗的蛛絲馬跡。不過,此時薛帕德和斯圖顯然都正下意識地從事他們分內的工作,因此他完全不敢提起,沒有談到他心中開始湧起的感受,他覺得那是他生命當中至關重要的關鍵時刻。

祕密實驗
在整個太空計畫當中,米切爾一向有點特立獨行,而且以他四十一歲的年紀,儘管還是比薛帕德年輕,在阿波羅計畫成員當中肯定算是比較年長的一員。噢,就這部分,他的模樣和舉止都很適切,他一頭黃棕色頭髮,闊臉,中西部人長相,而且語氣慵懶,講話慢條斯理,就像是商務航機駕駛員。
不過,在旁人眼中,他還帶點知識份子氣息:成員中唯一同時擁有博士頭銜和試飛員資格的人。他進入太空計畫的途徑肯定算是異數。他認為在麻省理工學院拿到天體物理學博士學位,會讓自己變得無可取代(他就是這麼審慎地為進入航太總署鋪路),但他卻是直到事後才想到,以自己在海外累積的飛行時數,還要再做增補才能取得資格。不過,提到飛行,米切爾可算是行家。他和其他同事一樣,也曾經到莫哈維沙漠(Mojave Desert),在查克.葉格(Chuck Yeager)「飛行馬戲班」中隊待了一段時間,讓他們所駕駛的飛機凌駕原本的設計構想,極致發揮性能,甚至還一度成為同儕的教練。
不過在他心目中,與其認定自己是名試飛員,他寧願自許為探索者:當代的真理探詢者。他對科學的興趣,始終和年輕時代對浸信會基本教義派的熱情相持不下。他成長於新墨西哥州羅斯韋爾市並非偶然,那裡正是人類目睹第一起疑似外星人事件的發生地點--距離美國火箭科學之父羅勃特.哥達(Robert Goddard)的住家,只超過約略一公里半路程,而跨過山脈幾公里之外,也正是原子彈最早的試驗場地。科學和靈性在他身上並存著,彼此角逐地位,不過,他期盼兩者能以某種方式握手言和。
此外,他還對組員隱瞞了某些事情。那天傍晚過後,當薛帕德和斯圖在吊床上就寢,米切爾悄悄展開行動,繼續執行在這整趟探月往返航程中持續不絕的實驗。近來,他一直沉浸在意識和超感官知覺實驗,花時間學習約瑟夫.萊因博士(Dr Joseph B. Rhine)的研究成果。萊因是一名生物學家,他針對人類意識完成多項超感官領域實驗。米切爾最近結交了兩位擁有博士學位的朋友,也都針對意識本質不斷進行可靠的實驗。他們都意識到米切爾這趟探月旅行將為他們帶來獨一無二的機會,得以試驗人類傳心術是否能超過萊因博士在實驗室裡使用的距離。這是千載難逢的良機,探知這種溝通法是否能夠延伸至遠達地表所能夠企及的距離之外。
從就寢時間算起,已經過了四十五分鐘,如同他在航向月球兩天期間的作法,米切爾取出一個小型手電筒,在寫字夾板紙上任意寫下幾個數字,分別代表萊因博士著名的齊納符號(Zener symbols),包括:方形、圓圈、十字形、星形,還有一對波形線。接著他有條不紊,逐一對著數字凝神專注,試圖把他所選的項目「發送」回老家給那群同事。儘管實驗令人感到振奮,他卻守密不宣。
曾經有次,米切爾想和薛帕德討論意識的本質,不過他和這位上司並不是十分親近,而且其他人也不像他同樣熱中於這樣的話題。脫離地球進入太空的太空人,有些曾經想到上帝,而且太空計畫的所有成員也都了解,自己是在尋覓宇宙運作方面的新事物。倘若薛帕德和斯圖知道米切爾努力在把自己的思維發送給地球上的人,他們將會比以往還更加確信他就是個怪人。
米切爾完成當晚的實驗,打算在隔天傍晚再做一次。不過,經過稍早的經驗,他幾乎不覺得還有必要再做了;當時他在內心已有定見,深信人類心智彼此相連,人類和世界上其他的一切全是相連的。他直覺接受這點,但他另一部分科學的理性卻覺得還不夠。往後二十五年間,他一直期望倚靠科學對自己闡明真相。

米切爾平安返家。對當時而言,任何在地球上進行的自然探勘,都無法和前往月球相提並論。隨後不到兩年時間,最後三次探月航行都由於資金短缺而取消,於是他離開了航太總署,展開一趟真正的旅程。事實將會證明,探勘內太空將遠比登月行動或尋訪圓錐隕石山耗時,也困難許多。
米切爾並沒有按照計畫完成所有六次實驗,而且過了若干時間後,他才把自己完成的四次資料拿來和同事在地球上的六段猜測過程所得數據進行比對。結果確認雙方的相符程度顯著,僥倖發生的機率為三千取一。他的超感官知覺小實驗成功了,當時確實違反一切邏輯推理,產生某種溝通現象。這些成果和萊因早先在地球上所完成的同類實驗結果相符。
米切爾在太空中電光火石的瞬間體驗,大大影響他原本的信念,在內心引發細微裂痕。不過,那次經驗最讓米切爾感到困擾的,是科學就生物學提出的最新解釋,特別是就意識方面的學理。如今這方面的理論似乎是簡約到令人不可思議。儘管他在麻省理工學院的那幾年還讀過探究宇宙本質的量子物理學,如今生物學看來卻依舊深陷泥淖,困守四百年前的世界觀。當代生物學模型的基礎,似乎依舊沿用牛頓的質能古典觀點,實際存在的分離物體在沒有東西的空間,採可預測的方式移動。另外有些人則採取笛卡兒的觀點,認為身體和靈魂(或稱為心靈)是彼此分離的。在這種模型裡面,沒有任何東西能夠精確映現真相,包括一個人的真正複雜特性、人和所處世界的關係,或最具體而言--人的意識;實際上,人類和組成身體的各個部位,依舊被當成機械裝置。
有關生物深奧謎團的生物學解釋,大半都是解構研究對象,細分至渺小的顯微尺度,企圖藉此來認識整體。據推測,身體是由於遺傳銘印、蛋白質合成和盲目突變,才長成現有的模樣。根據現代神經科學家所言,意識存在於大腦皮質區--這完全只是化學物質和腦細胞混合產生的結果。在我們腦中播放的畫面,就是化學物質生成的;而觀賞電視的那個「它」,同樣也是化學物質所生成。由於人體本身錯綜繁複的機械性運作,我們才得以認識這個世界。由此可見,現代生物學並不認為這個世界終究不可細分。

量子世界
米切爾曾在麻省理工學院研究量子物理學,當時他便了解,就次原子層級來看,牛頓觀點,或就是古典觀點(認定萬物都是採令人安心的可預測方式運作的理念)早就被更混亂也更不確定的量子論所取代。根據這項理論來推斷,宇宙本身和運作方式,全都不像科學界過去所設想的那般條理井然。
在最基礎層級,物質並不能細分為獨立存在的單元,甚至還不能做完整描述。次原子粒子和撞球不同,並非實際存在的細小物件,而是種尚未確立的振動能包,這類封包不能精確定量,其本身也無從認識。其實它們都像是患了精神分裂症,有時候舉止像是粒子(侷限在小空間內的固定事物),有時候則像個波(比較會擴散的振動事物,還會跨越大片時空向外延展),而偶爾則同時又像波又像粒子。
量子粒子還無所不在。例如,電子從一種能態躍遷進入另一種能態時,似乎會同時針對所有的可能新軌道做充分測試,猶如想買房子的人試圖在同時間住進街區的所有房子,接著才選定自己最後在何處落腳。萬事萬物都不確定,也都沒有確切的位置,只能說你或許可以在某個位置找到如電子等的事物;也沒有確立的事件,只能說某事件可能會發生。在這個現實層級,沒有任何事物是必然的;科學家必須甘願只能靠機率來揣測。做計算時,充其量也只能得出機率--也就是當完成某項測量,擁有若干比例次數得出某項結果的可能性。
因果關係在次原子層級已不再成立。看來牢靠的原子,或許會突然經歷某種內在分裂,卻沒有明顯起因;電子無端從一種能態自行朝另一種能態躍遷。一旦你愈來愈靠近地端詳物質,會發現它甚至已不是物質,亦即並非你碰觸得到、描述得出的實體,而是一群不確定的自我,全都同時列隊四處遊行。
在物質的最基本層級,並沒有靜態確立的宇宙,其實世界本身和各種關係都不確定、不可預測,那是種純粹潛在的、無限可能的狀態。
科學家可以接受宇宙間萬物普遍相連的現象,但只適於量子世界:也就是說,只適於無生物領域,而不適於生物界。量子物理學家發現,次原子世界的一種奇特屬性,稱為「非定域性」,這是指量子實體(好比單一電子)在任意距離之外,瞬時影響其他量子粒子的能力,而實際上,彼此之間卻沒有任何作用力或能量的交流。這暗指一旦量子粒子相互接觸,儘管後來彼此分離,卻依舊保持聯繫,而且不管兩者分離多遠,其中一個有任何行動,始終都會影響到另一個。愛因斯坦謔稱之為「鬼魅超距作用」(spooky action at a distance),而他之所以認為量子力學並不可靠,這也是其中一項主因。不過自一九八二年以來,已經有幾位物理學家檢驗這個現象,並確立這是事實。
非定域性撼動了物理學的最底層根基。物質不能再以分離物件視之,行動不必然是源自可觀測空間某處的可觀察起因。愛因斯坦所認定的最根本公理錯了:「在物質的特定階層,東西能夠以超光速移行。」次原子粒子細分時並無意義,只能夠藉由相互關係來了解。世界的最根本層級,就是一片糾結相依的複雜網絡,永遠不可細分。
這種宇宙相互關連的最關鍵成分,或許就是在一旁觀察的生存意識。按照古典物理學的觀點,實驗者是個分離的實體,這群男女實驗者藏身玻璃窗後默默觀測,試圖了解這個不管有沒有自己在觀測都仍持續運轉的宇宙。然而,量子物理學研究卻發現,一旦做了觀察,完成測量,這時任意量子粒子的一切可能狀態便全都瓦解,構成一個不變的實體。
為了解釋這類奇特狀況,量子物理學家提出假設,認為在觀察者和被觀察對象之間有種連帶關係--這類粒子原本只能視為「或許」存在於時空之中,然後當它們「受到擾動」,這時觀察和測量動作,便迫使它們凝成固定狀態--就像果凍凝固變硬。
這種驚人的觀測結果危及了現實的本質,也隱含令人不安的意涵。這暗指觀察者的意識,造就了被觀察對象。宇宙萬物全都要受到我們的知覺影響,沒有一件是真正獨立的「東西」。我們每天、每分鐘都在創造我們的這個世界。

挑戰科學常規
看來,米切爾心中面臨的主要矛盾在於,物理學家怎麼會要人們相信棍棒石塊與內部的原子粒子竟然分別遵循不同的物理定律,而且竟然有一套定律規範細小物體、一套規範大型物體、一套定律規範生物,以及另一套則規範無生物!
當然,古典定律肯定適用於運動的基本特性,可以用來描述骨骼是怎樣把我們撐起來,或者我們的肺部是如何呼吸、我們的心臟如何搏動、肌肉如何負荷重物。同時,身體的多種基本歷程,好比進食、消化、睡眠、性功能,確實都要受到物理定律規範。
然而,古典物理學或生物學,並不能說明其他的基本課題。好比,我們為什麼能夠思考?細胞怎麼組織起來?為什麼眾多分子變化歷程,都是在瞬息之間同時展開運作?既然手臂、腿肢的基因和蛋白質並無兩樣,為什麼卻是分別發展出臂、腿的樣子?我們為什麼罹患癌症?我們這部機器為什麼這麼神奇,能夠自行療癒?還有,什麼叫做知道?--我們怎麼知道我們知道什麼?科學家或許能夠明察秋毫,認識螺釘、螺帽、關節和各種輪子,然而他們對推動引擎的力量卻是一無所知。他們或能處理身體的最細微機制,然而對最基本的生命之祕,卻顯然還是一無所悉。
如果量子力學定律不只適用於次原子世界,對整個世界也一體適用,不只適用於物質世界,也能在生物學應用,那麼正規生物學顯然有種缺失,因此才無法解釋生物組織原理--講不出人類意識之所以然。到頭來,牛頓的理論還是由量子論學者著手修正,同樣,或許海森堡和愛因斯坦兩人也都錯了,或至少只有部分正確。倘若量子論的生物學應用範圍還能擴大,那麼就可以發揚一種觀點,認為我們是一種複雜的能場網絡,而且和體內的細胞系統也有活潑互動。就如米切爾在外太空的體驗,世界成為一種相互關連、不可細分的矩陣。
米切爾開始大量閱讀討論宗教體驗的書籍,鑽研東方思想以及意識本質方面的瑣碎科學證據。他和史丹佛的幾位科學家,合作發起幾項初步研究;他創辦了一個名為「知性科學研究院」的非營利組織,宗旨是要資助相關研究,並開始彙整意識科學研究寫成一本書。不久之後,他便心無旁騖,其他課題絕口不談,沉浸其中流連忘返,婚姻還因此破裂。
儘管米切爾的研究並沒有燃起革命火花,不過他肯定播下了火種。世界各地的知名大學零星冒出溫和異議人士,他們反對牛頓和達爾文的世界觀,駁斥物理學二元論與人類知覺的現有觀點。米切爾在研究進程中,開始和聲譽卓著的科學家接觸,他們分別在耶魯、史丹佛、柏克萊、普林斯頓和愛丁堡等多所知名重要大學服務,而且都有違反常理的研究發現。
米切爾因為自身經歷了主顯體驗才滋長出新的世界觀,而這群科學家卻非如此。他們完全是因為研究結果違反常理,與公認的科學理論不符。研究實驗得到方形結果,但理論卻是圓的,不管付出多少努力,硬是想套用理論來說明結果(在許多情況下,這群科學家都希望能夠套用理論,或者就乾脆狡辯來解釋發現),結果始終無法自圓其說。這些科學家多半是偶然得出這類結論,彷若他們搭火車卻下錯了站,身為真正的探險家,就算是偏離預定行程到了其他地點,探勘行動仍是要繼續下去。
這些研究人員都有一項重要特質,他們完全願意放下猜疑,對真正的發現抱持開放態度。就算必須挑戰既有常規,讓自己不見容於同儕,或者遭受責難還毀掉學術前程也都在所不惜。如今,掀起科學革命就等於是和學術自殺打交道。儘管學界倡言自由,鼓舞實驗,其實整個科學架構大體上還是要靠公認的科學世界觀才能續存。研究資助體系競爭劇烈,加上著作發表和同儕審閱系統,每個人都必須認同這套世界觀。這套體系所鼓勵進行的實驗,宗旨往往都與現存事理觀點相符,或者能夠進一步開發產業技術,至於能夠促成真正改革的項目則屏除在外。
從事這類實驗的科學家,全都覺得自己瀕臨緊要關頭,認知到這將會徹底改變我們對現實和人類的認識。然而,當年那群少數科學家在沒有羅盤指引的環境下,進行了先驅探勘。少數幾位科學家在獨立研究上雖發現零星線索,卻惶然不敢交換意見。他們找不到共通語言,因為他們的發現,絕非語言所能形容。
然而,當米切爾和這群人接觸,他們的零散研究成果便開始聚攏,構成一套另類理論,勾勒出演化、人類意識和一切生物的動態關係。產生出最有發展前景的一統世界觀,並不只是一種抽象學說,它還有實驗和數學方程式作為實證基礎。
米切爾資助若干研究,樂於運用他的名流地位,以國家英雄身分來推廣這類研究,讓這群科學家相信,其實他們並不孤單。
這些研究匯聚構成一個重點--「自我」擁有一種場,能影響世界,也受世界影響。另外還形成一點共識:這些被執行完成的實驗就像柄利刃,刺入現有科學理論,直指最根本核心。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88
絕版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