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節】 單本79折,5本7折,優惠只到5/31,點擊此處看更多!
法國史(修訂本)(簡體書)
滿額折

法國史(修訂本)(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79 元
定價
:NT$ 474 元
優惠價
87412
絕版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這套國別史,是英、法、德、俄、日、以色列和印度七個國家的簡明通史。作者均系世界史領域對其國別有深厚研究功底的專家學者。圖書兼具學術性和可讀性,屬￿通識讀物,適合廣大史學愛好者和在校學生閱讀。內容始于遠古,迄於當下,圖文並茂,雅俗共賞。各冊都附有譯名對照及索引、王朝世系、大事年表和進一步閱讀書目。
一個廣納百川、獨具特色的浪漫民族,一個曾經謀求歐洲霸權而最終花落流水的激情國度,一個讓革命者魂牽夢縈的民主自由聖地,一個讓文化人醉心不已的新思想新潮流的搖籃。這就是法蘭西,一個讓人不能不想、不能不讀的法蘭西。

作者簡介

陳文海,1967年生,江蘇省淮陰縣(今淮安市淮陰區)人,華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院長。2002年獲南粵優秀教師稱號;2010—2011年在英國伯明翰大學從事西方歷史文獻研究工作;2011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2012年受聘為珠江學者特聘教授;2013年受聘為教育部歷史學類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主要研究領域是世界中世紀史、西方宗教史、西方歷史文獻學和法國史。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及省部級科研項目多項。主要有《路易十四》(譯著)、《特蘭特圣公會議教規教令集》(譯注)、《世界文化遺產導論》等圖書出版,在《中國社會科學》、《歷史研究》、《世界歷史》和《世界民族》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30余篇。

名人/編輯推薦

陳文海所著的《法國史(修訂本)》是人民出版社“國別史”系列之一種。本書用簡明的語言敘述法國從史前至當下的歷史,是一部既有故事性又有學術性的通史。這次修訂,不僅補充了最新研究成果材料,補寫了最近幾年的內容,而且對整部書的文字重新細細打磨,堪稱一部法國史力作。法蘭西是一個廣納百川獨具特色的激情浪漫民族。它曾經是一個讓革命者魂牽夢縈的民主自由的國度,是新思想...
顯示全部信息

翻閱各國歷史,只要稍加留意,便會多多少少碰到一些讓人無法豁然釋懷的矛盾或背離。有的似是而非,有的似非而是;有的昨是而今非,有的則昨非而今是。法國的歷史亦莫能外,關于這一現象,我在動筆撰寫本書之前就已有了種種感受。
按照多年因襲的傳統,在具體描述一國歷史之前,似乎都要將該國的基本狀況向讀者作一客觀交代,我國現有的幾部法國通史著作均有這樣的做法。當年閱讀這些通史著作的卷首真言,并未覺得它們有絲毫之不妥,因為它們提供了有關法國的一些最基本最明確的概念。有了這些概念,法國的歷史長河也就自然而然地在既定的范圍內由遠古流到當代,當然也就順理成章地流到包括我在內的廣大讀者的記憶之中。
然而,當我自己轉變角色,由讀者轉變為作者,并也準備在開篇序言中對法國的ABC作一簡明而客觀的陳述之時,我卻陷入一種無法排遣的知識困境,因為在我打算向讀者介紹的有關條目中,并沒有那么多言之鑿鑿的客觀,也沒有那么多蓋棺論定的不變。即使有些事物是以“客觀”或“不變”的形態出現的,但其內涵卻包容著許許多多、各式各樣的變數,這就使得我在落筆時很難遽下斷語。不過,作為全書的引子,把一些相對客觀的基本事實略作說明似乎還是必要的,盡管在這樣做的時候我的心中并無十分的把握。
就如“沙皇”一詞的來源一樣,“法國”一詞也有著鮮明的中國文化之色彩,它是由“France”(法蘭西)首寫字母的音譯加上一個“國”字而成。根據如今通行的釋義,“法蘭西”意為“自由”或“勇敢”。這是法國人經常引以自豪且廣為宣傳的一種解釋,也是所有對法蘭西文明懷有好感(至少不是排斥)之人樂于接受的一種解釋。然而,若從源流上看,不論是“自由”還是“勇敢”,它們都是多年演繹的結果。就目前材料來看,“法蘭西”一詞源于拉丁語的“法蘭西亞”(Francia),意即“法蘭克人的國度”。至于“法蘭克人”(Franci,Frank)一詞的含義,最早對之作出解釋的是成書于公元7世紀、由“弗萊德加”撰寫的《弗萊德加編年史》。該書列舉了有關“法蘭克”的多種釋義,其中比較重要的有兩種。一種意見認為,“法蘭克”源于日耳曼語,原意是“franc”(其原始含義是“免納貢賦的”),即法蘭克人從未卑躬屈膝地向別人交稅納賦。在中世紀,這一說法在用來與東鄰神圣羅馬帝國進行斗爭的過程中曾顯得鏗鏘有力,但在法國國內卻給王室政府制造了難題,因為國人動輒會以“免納貢賦”(franc)為口號來抵制王室的苛捐雜稅。正因如此,王室的御用文人開始將“franc”的引申含義“自由”搬到了前臺。到中世紀中后期以后,“自由”也就成為法國人時常高舉的一面大旗。《弗萊德加編年史》提供的另一種解釋認為,“法蘭克”的原始含義是“野蠻”或“殘忍”。在中世紀中前期,這樣的釋義毫無疑問不會引起人們的青昧,但是,當百年戰爭爆發以及對英斗爭的不斷加劇,這一原本讓人恐懼的釋義卻出現轉機,經過簡單的加工即變成“對惡魔的野蠻”或“對敵人的殘忍”,再稍加變換也就成了“勇敢”、“無畏”,法蘭西人因此又多了一個美名。此外,自中世紀以后,法國人還經常把“法蘭西”與“甜美”、“虔誠”、“井然有序”及“浪漫”等頌詞聯系在一起,不過,這已不是“法蘭西”一詞的詞源釋義了。
法國人的生活空間在歷史上曾經出現過反反復復的擴展與收縮,邊界問題在很長一段時期里曾經是檢驗法國人“愛國熱忱”的一個重要尺碼。如今,法國本土的格局已基本穩定,形成了一個面積約50萬平方公里的大致呈六邊形的總體框架,成為歐洲西部國土面積最大的國家(東、西兩個德國在20世紀90年代初的合并并未改變這一格局,統一后的德國面積約為35.7萬平方公里)。這個“六邊形國家”(l’Hexagone)有三條邊線面臨海洋,西北隔英吉利海峽(拉芒什海峽)與英國相望,西面為浩瀚無際的大西洋,東南瀕臨地中海。三條臨海邊線總長約為3000公里。然而,這一本應給法國提供無限機遇的漫長海岸線在歷史上卻未能盡顯風采。13世紀時,法王腓力二世(PhilippeⅡ.1180—1223年在位)曾傷心地聲稱:“法國人不懂得向外發展。”甚至到了18世紀上半葉,仍然有人感慨:“法國的海船”只出現在“繪畫作品中”。這種說法雖然并不完全屬實(亞洲、非洲、美洲也留有法國人的諸多行跡),但它畢竟表達了法國人當年的一種心態,一種與荷、西、葡、英等國發達的航海業相比自愧不如的焦慮心態。法國人之所以在海洋上少有建樹,按照布羅代爾的說法,是因為歷史上的法國人“對陸地的迷信遠勝一切!”的確,六邊形國土的三條陸地邊線是在與競爭對手推拉了千余年之后才最終得以確定的。在西南,與西班牙的邊界劃分到17世紀下半葉才得以完成,從而確立了以比利牛斯山頂峰和朝向作為劃分國界的依據。在東面,只是到了十七八世紀才逐漸形成以阿爾卑斯山(Alpes)、汝拉山(Jura)、孚日山(Vosges)以及萊茵河的上游一小段作為邊界線的基本格局,不過,隨后的分分合合之事依然不斷。東北部的邊界線是法國各條邊界線中最不具“天然約束力”的一條,阿登山脈(Arderules)其實只能算是地勢稍高的丘陵,而余下的部分邊界則完全裸露在開闊的平原地帶。這種通衢式的東北邊境曾給法國君王提供了便捷的出擊通道,同樣道理,它也給入侵者提供了敞開的大門,一戰中法國的光榮碑與二戰中法國的恥辱柱都在這里留下了恒久的印記。

……

目次

前言
第一章 史前時期與古代高盧
第一節 史前時代與遠古居民
一、舊石器時代的居民及其文化
二、氣候轉折與新石器時代
三、金屬時代與原始社會的瓦解

第二節 “獨立”時期的高盧社會
一、“獨立”時期的高盧社會構造
二、“獨立”時期高盧人的日常生活
三、“獨立”時期高盧人的宗教文化

第三節 “羅馬化”時期的高盧新局面
一、羅馬對高盧的征服與平定
二、羅馬文明的引進與融合
三、基督教文明的潛入與日耳曼“蠻族”的滲透

第二章 法蘭克人的統治及衰變
第一節 墨洛溫王朝時期的社會變革
一、法蘭克王國的創建
二、法蘭克王國內部的法律關系
三、生產方式新特點與經濟重心的北移
四、法蘭克王國的無序狀態與勢力重組

第二節 加洛林王朝的擴張與裂變
一、領土的短暫膨脹以及向傳統地域的回歸
二、社會立法活動與文化相對復蘇

第三章 領土聚合與城鄉社會生活
第一節 以王權為中心的國土歸并歷程
一、王領內外的慘淡經營(10世紀末—12世紀晚期)
二、王室領地的全面擴展(12世紀晚期—14世紀早期)
三、領土的離散與再次回收(14世紀前期—15世紀中葉)

第二節 城鄉社會的改造與變遷
一、墾荒運動與莊園生活
二、中世紀城市與市民生活
三、文化品位的演繹與大學生活

第四章 君主制的絕對與相對
第一節 絕對君主制的曲折與動蕩
一、從國內統一到對外征伐
二、從信仰新潮到宗教戰爭
三、從百廢待興到秩序重建
四、文化生活的新風采

第二節 絕對君主制的繁盛與虛飾
一、“影子”王權的曲線發展
二、“太陽王”的輝煌與暗淡
三、怪異與規范交替興盛的文化風格

第三節 絕對君主制的衰竭與頹敗
一、后世學者對該時期的診斷
二、困境中的內政外交
三、啟迪民智的思想啟蒙
四、荊棘叢生的改革之路

第五章 大革命與拿破侖時代
第一節 君主政體下的溫和革命
一、平等呼聲的張揚與民眾暴力的漸起
二、暴力氛圍的平緩與社會制度的改造
三、日益動蕩的局勢與君主政體的覆亡

第二節 共和政體下的狂飆突進
一、轉瞬即逝的吉倫特派統治
二、一年而終的雅各賓專政
三、回車倒轉的“熱月反動”

第三節 督政府的困境與拿破侖的崛起
一、黨派斗爭與“秋千”政府
二、動蕩局勢下的社會重建
三、拿破侖的發跡與督政府的垮臺

第四節 新舊雜糅的拿破侖時代
一、執政府的統治及蛻變
二、帝國的繁茂與崩潰

第六章 政體輪回與社會進步
第一節 二世而亡的復辟王朝
一、政治舞臺上的顛來倒去
二、文化生活里的百業向榮
三、波旁王朝的永去不歸

第二節 一代而終的七月王朝
一、暗潮涌動的政治統治
二、變革之中的社會經濟
三、思想文化領域中的社會批判
四、王朝政治的再度坍塌

第三節 曇花一現的二次共和
一、共和制的苦難摸索與普選制的陰差陽錯
二、總統制的短暫壽命與君主制的水到渠成

第四節 重蹈戰爭覆轍的第二帝國
一、政局穩定與經濟騰飛
二、皇帝風雅與文化繁榮
三、國威政策與帝國覆亡

第七章 再建共和與復仇情結
第一節 從臨時到固定的共和國
一、臨時共和國的第一步:對德媾和
二、臨時共和國的第二步:鎮壓巴黎公社
三、和平歲月里的政體之爭:確立共和制

第二節 從溫和到激進的共和國
一、亂中有序的政治格局
二、溫和派時期的政治生活
三、激進派時期的政治生活

第三節 物質進步與文化反叛
一、科技創新與物質進步
二、理性漸失與文化多元

第四節 殖民爭奪與走向“復仇”
一、海外搶奪與“無主土地”的枯竭
二、結盟對抗與“歐洲大戰”的爆發

第八章 戰爭與危機的交織
第一節 一戰中的同仇與磨難
一、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法軍戰局
二、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法國社會
三、“手扶劍柄簽訂的”和平條約

第二節 承上啟下的二十年
一、戰后重建與外交心態的轉變
二、共和國的黃昏與人民陣線的試驗
三、老傳統的敗落與現代主義的全盛
四、無原則的綏靖與戰爭風云的再起

第三節 二戰中的“合作”與抵抗
一、“奇怪戰急”與法國淪喪
二、維希政權:“合作”的法國
三、內外兩線:抵抗的法國
四、戰爭終結與社會重建

第四節 “舊制度”下的第四共和國
一、新生政權與舊式混亂
二、經濟繁榮與生活“變糟”
三、舊格局的轉變與新歐洲的起步
四、道德哲學的盛衰與現代化下的文化失落
五、殖民地難題與戴高樂再起

第九章 新體制的調適與完善
第一節 戴高樂時代
一、從藕斷絲連到徹底解脫
二、個人的權威與國家的“偉大”
三、思想新潮與文化“爆炸”
四、五月風暴與社會“爆炸”

第二節 蓬皮杜和吉斯卡爾時代
一、蓬皮杜時代:繁榮的尾聲
二、吉斯卡爾時代:衰落的開始

第三節 密特朗時代
一、“社會主義”試驗
二、“國民陣線”的興起
三、左右“共治”的首航
四、左翼乏力與“共治”重演

第四節 希拉克時代
一、兩載右翼政權
二、五年“左右共治”
三、亦成亦敗的第二任期

第五節 薩科奇時代
一、強硬主義內政
二、九會主義外交

譯名對照及索引
大事年表
主要參考書目
第一版后記
修訂后記

書摘/試閱

第三節 絕對君主制的衰竭與頹敗
路易十四于1715年去世以后,波旁王朝又繼續在法國不問斷地統治了70余年。然而,這70余年卻是讓一代又一代人困惑不已的70余年。在此期間,凡爾賽照舊是舞會不斷,一兩萬大小貴族照舊圍在宮廷四周,國王的起居生活照舊是供人瞻仰的盛大儀典,但是,就是在這樣一種一切“照舊”的虛光幻影中,歷經了三四百年的絕對君主制大廈卻在頃刻之間轟然坍塌,有著千余年悠久文明史的法蘭西大地卻突然間成為警鐘長鳴、人仰馬翻的令人不寒而栗的戰場和刑場。
一、后世學者對該時期的診斷
路易十四之后的幾十年問,法國到底發生了什么不可救藥的事情才使得1789年以后的法國革命群眾變得那么的慷慨激昂、那么的鮮血無懼?在具體敘述這一段令人困惑的歷史之前,我們不妨簡要回顧一下西方史學界對這一時期法國史認知歷程的變遷。在這里,既有傳統史學內部的分野,也有修正史學內部的分歧,更有傳統史學與修正史學之間的論戰,同時還有分不清究竟是傳統史學還是修正史學的政治文化解釋論的種種激辯。
20世紀50年代之前,在法國“舊制度”晚期研究領域(大革命起源研究領域),占據絕對主導地位的是“進步史學”流派。該流派從19世紀著名史學家米什萊(Michelet,1798—1874)的大革命史研究初步發端,后經饒勒斯(Jaurbs,1859—1914)、馬迪厄(Mathiez,1874—1932)、勒費弗爾(Lef6bvre,1874—1959)和索布爾(Soboul,1914—1982)等人的不斷深化,該學派發展成為所謂的“傳統大革命史學”流派,其核心觀點就是“法國大革命是一場資產階級反對封建主義的資產階級革命”。
從20世紀50年代起,以英國史學家科本(A.cobban)為代表的一大批英美學者對傳統的大革命史學成果提出質疑和挑戰,特別是對大革命的歷史唯物主義解釋進行批判性剖析。隨后,以弗雷(Furet,1927 1997)為代表的法國史學家也加入到科本的這一陣營,從而形成蔚為壯觀、聲勢浩大的“修正學派”。到了20世紀80年代,修正學派已經取代傳統學派而占據大革命史研究領域中的統治地位。正因如此,弗雷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說過“我贏了”這樣一句名言。當然,在修正學派如日中天之時,傳統的大革命史學流派也還有人在堅守陣地,其中最為重要的代表人物是米歇爾·伏維爾(Michel Vovelle)。20世紀90年代,隨著弗雷的去世和伏維爾的退休,兩派的爭論漸趨平息。在這里,我們簡要列舉幾份后世學者為這一時期的法國開下的診斷書,其中每一份診斷書都可以說是代表著法國大革命起源史研究領域中堅定不移但又常遭圍攻的一個學派。
診斷之一:日益加劇的階級對立。1 8世紀的法國已是資本主義因素不斷長進的國度,在這里已經形成了一個受教育程度日益提高、經濟上日益富有而在政治上卻沒有發言權的資產階級,為獲得與自己的經濟文化地位相適應的社會政治地位,他們終將發起一場以奪取應得之權益為目標的“資產階級革命”。從階級對立角度考察這一時段歷史的另一種變體理論是對農民作用的強調。當時的法國人口中,占絕大多數的仍是農業生產者,他們仍然肩負著名目繁多的與時代發展已明顯不相適應的封建義務,對這類問題的日益不滿和反抗最終導致暴力革命的爆發。

……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412
絕版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