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節】 單本79折,5本7折,優惠只到5/31,點擊此處看更多!
提醒您!您有折價券未完成領取,請盡速登入以保存至您的帳號。
公共交往與公民教育(簡體書)
滿額折

公共交往與公民教育(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49 元
定價
:NT$ 294 元
優惠價
87256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7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本書分析和探究了當代公民教育的公共性困境,同時提出了以公共交往生活為基礎來重構當代公民教育的公共性原則的理論觀點。全書共分為六章。第一章探討當代公民教育的公共性困境,分析公民教育存在的基本問題。第二章致力於探討“公共交往”的概念內涵和學術淵源,提出基於“公共交往”來重構當代公民教育的基本論點。第三章引入“治理”理念,以肯定教師和學生的平等交往,支持學生在學校組織中的治理主體地位。第四章探討了師生交往的公共性建構,鼓勵教師與學生在學校生活中展開真正意義上的公民交往。第五章探討了建構學校公民共同體,發展學校生活的公共性。第六章提出公民課程應回歸於交往生活實踐,以此來培育學生的公民品質。

作者簡介

葉飛(1982— ),浙江省慶元縣人,畢業于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獲博士學位;現為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副教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南京師范大學道德教育研究所專職研究人員,主要研究方向:德育原理、教育基本理論。主持和承擔了全國教育科學規劃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等多個省部級項目;在《教育研究》、《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高等教育研究》等學術期刊發表論文50余篇;出版個人學術專著《現代性視域下的儒家德育》,同時參與了多部學術著作的編撰工作。

名人/編輯推薦

葉飛所著的《公共交往與公民教育》希望為讀者提供一個思考公民教育的新視角。公民教育并不只是公民知識的教育,公民教育更是與學生交往生活緊密聯結的教育,它無疑是一種廣泛存在于課堂生活、學校生活以及社會生活中的教育。或者也可以說,公民教育是一種如約翰·杜威以及陶行知先生所言的生活教育,它滲透于交往生活的每一個細節,并且通過交往生活的每一個細節來實現著教育的目的。因此,本書所探討的公民教育,正是這樣一種以交往生活為根基的公民教育,它通過重新構筑學校生活空間中學校領導者與教師、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往生活關系,使學校空間成為一個真正體現出公共性與民主性的公共生活領域,從而在交往生活中實現公民教育的目標與使命。

目次

引言
第一章 當代公民教育的公共性困境
第一節 公民教育的價值困境:公共價值的“遮蔽”
一、公民教育的公共德性與個體善性的混淆
二、公民教育的“應然規范”與“實然規范”的分裂
三、公民教育的權利導向與責任導向的失衡
四、公民教育的公共價值與公共生活的背離
第二節 公民教育的組織困境:基于公共性匱乏的分析
一、學校組織的權力運作:“權力”對“權利”的壓制
二、學校組織的管理邏輯:“控制”對“治理”的取代
三、學校組織的“工廠”隱喻:私益性與公益性的失衡
四、學校組織成為公民生活的障礙
第三節 公民教育的教學困境:公民認知與實踐的疏離
一、公民認知與公民實踐的疏離
二、公民個體與公民社會的疏離
第四節 公民教育的個體化困境:競爭性個人主義與“孤獨”的公民
一、現代學校與競爭性個人主義
二、“孤獨的公民”與公共冷漠
三、學校生活空間:公共關懷的“隱退”
第五節 公民教育的教師觀念困境:教師職業“公共使命”的式微
一、教師職業的“私事化”對“公共性”的貶斥
二、教師職業的“技術理性”對“公共理性”的壓抑
三、教師職業的“闡述者”角色對“批判者”角色的取代
第二章 公民教育的公共性建構:基于公共交往的分析
第一節 “公共交往”的學術淵源與理論內涵
一、“公共交往”的學術淵源
二、“公共交往”的理論內涵
三、“公共交往”作為公民教育的實踐基礎
第二節 公共交往的四維功能及其公民教育意蘊
一、公共交往的“對話一理解”功能與公民教育的理解性
二、公共交往的“理性一行動”功能與公民教育的行動性
三、公共交往的“客我一主我”功能與公民教育的轉化性
四、公共交往的“反思一批判”功能與公民教育的批判性
第三節 學校教育中的“公共交往”與公民品質的培育
一、學校“公共交往”的類型分析
二、學校公共交往的“四維”建構
三、通過公共交往促進公民品質的培育
第四節 學校交往生活的公共性建構:基于公共領域理論的分析
一、哈貝馬斯的“公共領域”理論
二、學校交往空間作為“準公共領域”
三、學校交往生活的公共性建構
第三章 公共交往與學校組織的治理型變革
第一節 學校組織的“治理”構想
一、“治理”的理論內涵
二、學校組織的“治理”理念
三、學校“治理”與公民教育的交互關系
四、“治理”視域下的公民教育建構
第二節 學校組織的管理邏輯:從“控制”走向“治理”
一、學校組織的治理邏輯:對控制邏輯的反抗
二、學校管理者、教師與學生的交往關系:基于治理的分析
三、走向治理的學校組織:公民交往生活的建構
第三節 學校組織的權力分享:從“獨占性權力”走向“共享型權力”
一、學校組織的“獨占性”權力結構與公民教育的困境
二、“治理”的愿景:多元互動的權力共享觀
三、向學生“賦權”:學校組織權力共享的實踐策略
第四章 公共交往與師生關系的公共性建構
第一節 師生交往的公共性建構:從“扭曲交往”走向“協商交往”
一、扭曲的師生交往與學校生活的“去公共性”
二、師生交往的協商民主性:公民教育的必然要求
三、師生的協商交往:理性規則的分析
四、師生交往:從“扭曲交往”走向“協商交往”
第二節 作為“轉化性知識分子”:教師在公民教育中的角色擔當
一、教師作為有限度的“轉化性知識分子”
二、教師作為知識分子在公民教育中的角色擔當
三、教師通過“轉化性”重建學校生活空間的公共性
第三節 師生交往的對話性建構:超越“技術理性”旨趣
一、師生交往的“技術理性”旨趣
二、師生交往的對話性實踐:超越“技術理性”旨趣
三、走向對話性實踐:師生交往關系的三維建構
第五章 公共交往與公民共同體的培育
第一節 學校交往生活的公共性與公民共同體的構建
一、整體主義和產業主義的教育路徑:“虛幻的”共同體意識
二、公民共同體:公共價值的溝通與共享
三、公民共同體:重建自我、他者與學校生活
第二節 超越“孤獨”的公民:構筑學校的公民共同體
一、構筑課堂生活的共同體實踐
二、構筑民主的學校公共生活
三、構筑學校生活與社區生活的有效聯結
第三節 對抗“公共冷漠”:參與式公民教育與共同體精神的培育
一、公共冷漠與公民不參與
二、參與式公民教育:內涵、意義與必要性
三、參與式公民教育與共同體精神的培育
第六章 公共交往與公民課程
第一節 公民課程作為一種交往實踐活動
一、對公民課程內涵的兩種不同理解
二、對公民課程的“學科知識模式”的反思
三、公民課程作為一種交往實踐活動
四、公民課程:構筑公共性的交往生活實踐
第二節 協商交往與協商課程
一、“協商課程”的提出及其意義
二、協商課程的基本理念
三、協商課程的實踐建構
第三節 服務式交往與公民服務課程
一、“公民服務課程”的內涵與意義
二、“公民服務課程”的公民教育功能
三、基于“社區服務”理念的公民課程建構
第四節 社團交往與公民社團課程
一、公民社團課程的內涵與意義
二、公民社團課程的公民教育功能
三、基于“社團交往”理念的公民課程建構
附錄
參考文獻
索引
后記

書摘/試閱



首先,學校生活空間中不再充滿著合作和關愛,而是充滿著怨恨和排擠。學校生活本應是合作和關愛的生活,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形成良性的交往關系,促進彼此的成長和發展。正如關懷倫理學的倡導者內爾·諾丁斯(Nel Noddings)所指出的,學校的課程和教學活動應讓學生學會去關懷自我、關懷身邊親密的人、關懷遠方的人和陌生的人。關懷和合作的學校生活有利于青少年學生良好道德品格的發展,同時也有利于他們在合作、關懷的交往關系中形成良好的公民精神,像公民一樣彼此關愛,合作解決公共問題。但是,在極端強調個人競爭和利益爭奪的學校生活氛圍中,合作和關愛開始讓位于排擠和怨恨。為了獲得更好的成績、更好的排名,獲得更多的表揚和贊賞,學生往往把同學看作是競爭對手,競爭思維破壞了他們的關愛之心,阻礙了他們的相互合作和相互關愛。當我們問及在學校生活中的感受時,青少年學生的回答往往是“有很大的學習壓力”,因為“學習成績比較差”、“比不上其他同學”或者“因為考試成績而被老師批評”。在這種競爭狀態下,學校生活很難增加關愛、合作與寬容,反而增長了相互排擠和相互怨恨。在人為劃分的等級序列中,差等生對優等生心懷嫉妒、怨恨;而由于彼此之間的競爭關系,優等生也不愿意給予差生以幫助。在相互的防備、對立、怨恨的狀態下,學校畢活顯著缺乏關懷與友愛。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256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