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梁實秋讀書與做人(簡體書)
滿額折

梁實秋讀書與做人(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28 元
定價
:NT$ 168 元
優惠價
87146
絕版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梁實秋讀書與做人》精選梁實秋談讀書和談做人的散文七十余篇,希望能反映一代大師才、情、趣之一端。
“以一般人而言,最簡便的修養方法是讀書。”
梁實秋談讀書:深入淺出,以文學家、翻譯家談讀書經歷、閱讀感悟,從中可見出一代大師的成長及東西方文化之精髓,讀者亦可從中體悟到學習外國語言、閱讀外國文學的心得。
梁實秋談做人:信手拈來,對生死,幸福,金錢,友誼等,梁實秋都有自身的獨到見解,謙和之下暗藏幽默,見出大師的修養與睿智。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梁實秋一生留下兩千多萬字的著作,其散文集創造了中國現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紀錄。《梁實秋讀書與做人》精選梁實秋關于讀書與做人的經典名篇,重溫一代文學大師的成長經歷和思想境界。

以一般人而言,最簡便的修養方法是讀書。
人生到了一個境界,讀書不是為了應付外界需求,不是為人,是為己,是為了充實自己,使自己成為一個明白事理的人,使自己的生活充實而有意義。吾故曰:讀書樂。
叔本華說,幸福即是痛苦的避免。所謂痛苦是實在的,而幸福則是根本不存在的。痛苦不存在時之態,無以名之,名之曰幸福。是故人生之目標,不在幸福之追求,而在痛苦之避免。人生即是由一串痛苦所構成。能避免一分的苦痛,即是一分的幸福。
“與朋友交,久而敬之”。敬也就是保持距離,也就是防止過分的親呢。要注意的是,友誼不可透支,總要保留幾分。
談話,和作文一樣,有主題,有腹稿,有層次,有頭尾,不可語無倫次。 --梁實秋

一個人應當像一朵花,不論男人或女人。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三者缺一,便不能做人家的一個好朋友。我的朋友之中,男人中只有實秋最像一朵花。 --冰心

序言:讀書苦?讀書樂? 文/ 梁實秋
從開蒙說起
讀書苦?讀書樂?一言難盡。
從前讀書自識字起。開蒙時首先是念字號,方塊紙上寫大字,一天讀三五個,慢慢增加到十來個,先是由父母手寫,后來書局也有印制成盒的,背面還往往有畫圖,名曰看圖識字。小孩子淘氣,誰肯沉下心來一遍一遍地認識那幾個單字?若不是靠父母的撫慰,甚至糖果的獎誘,我想孩子開始識字時不會有多大的樂趣。
光是認字還不夠,需要練習寫字,于是以描紅模子開始,“上大人,孔乙己,化三千……”,再不就是“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或是“王子去求仙,丹成上九天,洞中才一日,世上幾千年”。手搦毛筆管,硬是不聽使喚,若不是先由父母把著小手寫,多半就會描出一串串的大黑豬。事實上,沒有一次寫字不曾打翻墨盒硯臺弄得滿手烏黑,狼藉不堪。稍后寫小楷,白折子烏絲欄,寫上三五行就覺得很吃力。大致說來,寫字還算是愉快的事。
進過私塾或從“人,手,足,刀,尺”讀過初小教科書的人,對于體罰一事大概不覺陌生。念背打三部曲,是我們傳統的教學法。一目十行而能牢記于心,那是天才的行徑;普通智商的兒童,非打是很難背誦如流的。英國十八世紀的約翰遜博士就贊成體罰,他說那是最直截了當的教學法,頗合于我們所謂“撲作教刑”之意。私塾老師大概都愛抽旱煙,一二尺長的旱煙袋總是隨時不離手的,那煙袋鍋子最可怕,白銅制,如果孩子背書疙疙瘩瘩的上氣不接下氣,當心那煙袋鍋子敲在腦袋殼上,“砰”的一聲就是一個大包。誰疼誰知道。小學教室講臺桌子抽屜里通常藏有戒尺一條,古所謂槚檚,也就是竹板一塊,打在手掌上其聲清脆,感覺是又熱又辣又麻又疼。早年的孩子沒嘗過打手板的滋味的大概不太多。如今體罰懸為禁例,偶一為之便會成為新聞。現代的孩子比較有福了。
從前的孩子認字,全憑記憶,記不住便要硬打進去。如今的孩子讀書,開端第一冊是先學注音符號,這是一大改革。本來是,先有語言,后有文字。我們的文字不是拼音的,雖然其中一部分是形聲字,究竟無法看字即能讀出聲音,或是發音即能寫出文字。注音符號(比反切高明多了)是幫助把語言文字合而為一的一種工具,對于兒童讀書實在是無比的方便。我們中國的文字不是沒有嚴密的體系,所謂六書即是一套提綱挈領的理論,雖然號稱“小學”,小學生誰能理解其中的道理?《說文解字》五百四十個部首就會使人暈頭轉向。章太炎編了一個《部首歌》,“一、上、三、示、王、玉、玨……”煞費苦心,誰能背得上來?陳獨秀編了一部《小學識字讀本》(臺灣印行改名為《文字新論》),是文字學方面一部杰出的大作,但是顯然不是適合小學識字的讀本。我們中國的語言文字,說難不難,說易不易,高本漢說過這樣一段話--
北京語實在是一種最可憐的方言, 總共只有四百二十個音綴;普通的語詞不下四千個,這四千多個的語詞,統須支配于四百二十個音綴當中。同音語詞的增進,使聽受者受了極大的困難,于此也可以想見了……(見《中國語與中國文》)
這是外國人對外國人所說的話,我們中國兒童國語嫻熟,四聲準確,并不覺得北京語“可憐”。我們的困難不在語言,在語言與文字之間的不易溝通。所以讀書從注音符號開始,這方法是絕對正確的。
《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是舊式的啟蒙的教材。《百家姓》有其實用價值,對初學并不相宜,且置勿論。《三字經》《千字文》都編得不錯,內容豐富妥當,而且文字簡練,應該是很好的教材,所以直到今日還有人懷念這兩部匠心獨運的著作,但是對于兒童并不相宜。孩子懂得什么“人之初,性本善”,“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民國初年,我在北平陶氏學堂讀過一個時期的小學,記得國文一課是由老師領頭高吟“擊鼓其鏜,踴躍用兵,土國城漕,我獨南行……”,全班一遍遍地循聲朗誦,老師喉嚨干了,就指派一個學生(班長之類)代表他領頭高吟。朗誦一小時,下課。好多首詩經作品就是這樣注入我的記憶,可是過了五六十年之后自己摸索才略知那幾首詩的大意。小時候多少時間都浪費掉了。教我讀《詩經》的那位老師的姓名已不記得,他那副不討人敬愛的音容道貌至今不能忘!
新式的語文教科書顧及兒童心理及生活環境,讀起來自然較有趣味。民初的國文教科書,“一人二手,開門見山,山高日小,水落石出……”,“一老人,入市中,買魚兩尾,步行回家”……這一類課文還多少帶有一點文言的味道。后來仿效西人的作風,就有了“小貓叫,小狗跳……”一類的句子,為某些人所詬病。其實孩子喜歡小動物,由此而入讀書識字之門,亦未可厚非。抗戰初期我曾負責主編一套中小學教科書,深知其中艱苦,大概越是初級的越是難于編寫,因為牽涉到兒童心理與教學方法。現在臺灣使用的“國立編譯館”編印的中小學教科書,無論在內容上或印刷上較前都日益進步,學生面對這樣的教科書至少應該不至于望而生畏。
紀律與興趣
高中與大學一、二年級是讀書求學的一個很重要階段。現在所謂讀書,和從前所謂“讀圣賢書”意義不同,所讀之書范圍較廣,學有各門各科,書有各種各類。但是國、英、算是基本學科,這三門不讀好,以后荊棘叢生,一無是處。而這三門課,全無速成之方,必須按部就班,耐著性子苦熬。讀書是一種紀律,談不到什么興趣。
梁啟超先生是我所敬仰的一位學者,他的一篇《學問與興趣》廣受大眾歡迎,很多人讀書全憑興趣,無形中受了此文的影響。我也是他所影響到的一個。我在清華讀書,竊自比附于“少小愛文辭”之列,對于數學不屑一顧,以為性情不近,自甘暴棄,勉強及格而已。留學國外,學校當局強迫我補修立體幾何及三角二課。我這才知道發憤補修。可巧我所遇到的數學老師,是真正循循善誘的一個人,他講解一條定律一項原理,不厭其詳,遠譬近喻地要學生徹底理解而后已。因此我在這兩門課中居然培養出興趣,得到優異的成績,蒙準免予參加期終考試。我舉這一個例,為的說明一件事,吾人讀書上課,無所謂性情近與不近,無所謂有無興趣。讀書上課就是紀律,越是自己不喜歡的學科,越要加倍鞭策自己努力鉆研。克制自己欲望的這一套功夫,要從小時候開始鍛煉。讀書求學,自有一條正路可循,由不得自己任性。梁啟超先生所倡導趣味之說,是對有志研究學問的人士說教,不是對讀書求學的青年致辭。
一般人稱大學為最高學府,易令人滋生誤解,大學只是又一個讀書求學的階段,直到畢業之日才可稱之為做學問的“開始”。大學仍然是一個準備階段,大學所講授的仍然是基本知識。所以大學生在讀書方面沒有多少選擇的自由,凡是課程規定的以及教師指定的讀物是必須讀的。青年人常有反抗的心理,越是規定必須讀的,越是不愿去讀,寧愿自己去海闊天空地窮搜冥討。到頭來是枉費精力自己吃虧,五四時代而不知所從。張之洞的《書目答問》不足以饜所望。有一天幾個同學和我以《清華周刊》記者的名義進城去就教于北大的胡適之先生,胡先生慨允為我們開一個最低的國學必讀書目,后來就發表在《清華周刊》上。內容非常充實,名為最低,實則龐大得驚人。梁啟超先生看到了,憑他淵博的學識開了一個更詳盡的書目。沒有人能按圖索驥地去讀,能約略翻閱一遍認識其中較重要的人名書名就很不錯了。吳稚暉先生看到這兩個書目,氣得發出“一切線裝書都丟進茅坑里去”的名言!現在想想,我們當時惹出來的這個書目風波,倒也不是什么壞事,只是好高騖遠不切實際罷了。我們的舉動表示我們不肯枯守學校規定的讀書紀律,而對于更廣泛更自由的讀書的要求開始展露了天真的興趣。
書到用時方恨少
我到三十歲左右開始以教書為業的時候,發現自己學識不足,讀書太少,應該確有把握的題目東一個窟窿西一個缺口,自己沒有全部搞通,如何可以教人?既已荒疏于前,只好惡補于后,而惡補亦非易易。我忘記是誰寫的一副對聯:“書有未曾經我讀,事無不可對人言!”很有意思,下句好像是左宗棠的,上句不知是誰的。這副對聯表面上語氣很謙遜,細味之則自視甚高。以上句而論,天下之書浩如煙海,當然無法遍讀,而居然發現自己尚有未曾讀過之書,則其已經讀過之書必已不在少數,這口氣何等狂傲!我愛這句話,不是因為我也感染了幾分狂傲,而是因為我確實知道自己的谫陋,許多該讀而未讀的書太多,故此時時記掛著這句名言,勉勵自己用功。

目次

書摘/試閱

漫談讀書
我們現代人讀書真是幸福。古者,“著于竹帛謂之書”,竹就是竹簡,帛就是縑素。書是稀罕而珍貴的東西。一個人若能垂于竹帛,便可以不朽。孔子晚年讀《易》,韋編三絕,用韌皮貫聯竹簡,翻來翻去以至于韌皮都斷了,那時候讀書多么吃力!后來有了紙,有了毛筆,書的制作比較方便,但在印刷之術未行以前,書的流傳完全是靠抄寫。我們看看唐人寫經,以及許多古書的鈔本,可以知道一本書得來非易。自從有了印刷術,刻版、活字、石印、影印,乃至于顯微膠片,讀書的方便無以復加。
物以希為貴。但是書究竟不是普通的貨物。書是人類智慧的結晶,經驗的寶藏,所以盡管如今滿坑滿谷的都是書,書的價值不是用金錢可以衡量的。價廉未必貨色差,暢銷未必內容好。書的價值在于其內容的精到。宋太宗每天讀《太平御覽》等書二卷,漏了一天則以后追補,他說:“開卷有益,朕不以為勞也。”這是“開卷有益”一語之由來。《太平御覽》采集群書一千六百余種,分為五十五門,歷代典籍盡萃于是,宋太宗日理萬機之暇日覽兩卷,當然可以說是“開卷有益”。如今我們的書太多了,縱不說粗制濫造,至少是種類繁多,接觸的方面甚廣。我們讀書要有抉擇,否則不但無益而且浪費時間。那么讀什么書呢?這就要看各人的興趣和需要。在學校里,如果能在教師里遇到一兩位有學問的,那是最幸運的事,他能適當地指點我們讀書的門徑。離開學校就只有靠自己了。讀書,永遠不恨其晚。晚,比永遠不讀強。有一個原則也許是值得考慮的:作為一個地道的中國人,有些書是非讀不可的。這與行業無關。理工科的、財經界的、文法的,都需要讀一些蔚成中國文化傳統的書。經書當然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史書也一樣的重要。盲目地讀經不可以提倡,意義模糊的所謂“國學”亦不能饜現代人之望。一系列的古書是我們應該以現代眼光去了解的。
黃山谷說:“人不讀書,則塵俗生其間,照鏡則面目可憎,對人則語言無味。”細味其言,覺得似有道理。事實上,我們所看到的人,確實是面目可憎語言無味的居多。我曾思索,其中因果關系安在?何以不讀書便面目可憎語言無味?我想也許是因為讀書等于是尚友古人,而且那些古人著書立說必定是一時才俊,與古人游不知不覺受其熏染,終乃收改變氣質之功,境界既高,胸襟既廣,臉上自然透露出一股清醇爽朗之氣,無以名之,名之曰書卷氣。同時在談吐上也自然高遠不俗。反過來說,人不讀書,則所為何事,大概是陷身于世網塵勞,困厄于名韁利鎖,五燒六蔽,苦惱煩心,自然面目可憎,焉能語言有味?
當然,改變氣質不一定要靠讀書。例如,藝術家就另有一種修為。“伯牙學琴于成連先生,三年不成。成連言吾師方子春今在東海中,能移人情。乃與伯牙偕往,到蓬萊山,留伯牙宿,曰:子居此習之,吾將迎之。刺船而去,旬時不返。伯牙遙望無人,但聞海水澒洞崩坼之聲,山林杳冥,愴然嘆曰:先生將移我情。乃援琴而歌,作山仙操,曲終,成連回刺船迎之而返。伯牙遂為天下妙絕。”這一段記載,寫音樂家之被自然改變氣質,雖然神秘,不是不可理解的。禪宗教外別傳,根本不立文字,靠了頓悟即能明心見性。這究竟是生有異稟的人之超絕的成就。以我們一般人而言,最簡便的修養方法還是讀書。書,本身就有情趣,可愛。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書,立在架上,放在案頭,擺在枕邊,無往而不宜。好的版本尤其可喜。我對線裝書有一分偏愛。吳稚暉先生曾主張把線裝書一律丟在茅廁坑里,這偏激之言令人聽了不大舒服。如果一定要丟在茅廁坑里,我丟洋裝書,舍不得丟線裝書。可惜現在線裝書很少見了,就像穿長袍的人一樣的稀罕。幾十年前我搜求杜詩版本,看到古逸叢書影印宋版蔡夢弼《草堂詩箋》,真是愛玩不忍釋手,想見原本之版面大,刻字精,其紙張墨色亦均屬上選。在校勘上、箋注上此書不見得有多少價值,可是這部書本身確是無上的藝術品。
紐約的舊書鋪
我所看見的在中國號稱“大”的圖書館,有的還不如紐約下城十四街的舊書鋪。紐約的舊書鋪是極引誘人的一種去處,假如我現在想再到紐約去,舊書鋪是我所要首先去流連的地方。有錢的人大半不買書,買書的人大半沒有多少錢。舊書鋪里可以用最低的價錢買到最好的書。我用三塊五角錢買到一部Jewett 譯的《柏拉圖全集》,用一塊錢買到第三版的《亞里士多德之詩與藝術的學說》就是最著名的那個Butcher 的譯本--這是我買便宜書之最高的紀錄。
羅斯丹的戲劇全集,英文譯本,有兩大厚本,定價想來是不便宜,有一次我陪著一位朋友去逛舊書鋪,在一家看到全集的第一冊,在另一家又看到全集的第二冊,我們便不動聲色地用五角錢買了第一冊,又用五角錢買了第二冊。用同樣的方法我們在三家書鋪又拼湊起一部《品內羅戲劇全集》。后來我們又想如法炮制拼湊一部《易卜生全集》,無奈工作太偉大了,沒有能成功。
別以為買舊書是容易事。第一,你這兩條腿就受不了,串過十幾家書鋪以后,至少也要三四個鐘頭,則兩腿謀革命矣。餓了的時候,十四街有的是賣“熱狗”的,臘腸似的鮮紅的一條腸子夾在兩爿面包里,再涂上一些芥末,頗有異味。再看看你兩只手,可不得了,至少有一分多厚的灰塵。然后你左手挾著一包,右手提著一包,在地底電車里東沖西撞地踉蹌而歸。書鋪老板比買書的人精明。什么樣的書有什么樣的行市,你不用想騙他。并且買書的時候還要仔細,有時候買到家來便可發現版次的不對,或竟脫落了幾十頁。遇到合意的書不能立刻就買,因為頂痛心的事無過于買妥之后走到別家價錢還要便宜;也不能不立刻就買,因為才一回頭的工夫,手長的就許先搶去了。這里面頗有一番心機。
在中國買英文書,價錢太貴還在其次,簡直的就買不到。
因此我時常的憶起紐約的舊書鋪。
了生死
信佛的人往往要出家。出家所為何來?據說是為了一大事因緣,那就是要“了生死”。在家修行,其終極目的也是為了要“了生死”。生死是一件事,有生即有死,有死方有生,“了”即是“了斷”之意。生死流轉,循還不已,是為輪回,人在輪回之中,縱不墮入惡趣,生、老、病、死四苦煎熬亦無樂趣可言。所以信佛的人要了生死,超出輪回,證無生法忍。出家不過是一個手段,習靜也不過是一個手段。
但是生死果然能夠了斷嗎?我常想,生不知所從來,死不知何處去,生非甘心,死非情愿,所謂人生只是生死之間短短的一橛。這種看法正是佛家所說“分段苦”。我們所能實際了解的也正是這樣。波斯詩人奧瑪·海亞姆的四行詩恰好說出了我們的感覺:
Into this universe,and why not knowing,
Nor whence,like water willy-nilly flowing;
And out of it,as wind along the waste,
I know not whither,willy-nilly blowing.
不知為什么,亦不知來自何方,
就來到這世界,像水之不自主地流;
而且離了這世界,不知向哪里去,
像風在原野,不自主地吹。
“我來如流水,去如風”,這是詩人對人生的體會。所謂生死,不了斷亦自然了斷,我們是無能為力的。我們來到這世界,并未經我們同意,我們離開這世界,也將不經我們同意。我們是被動的。
人死了之后是不是萬事皆空呢?死了之后是不是還有生活呢?死了之后是不是還有輪回呢?我只能說不知道。使哈姆雷特躊躇不決的也正是這一種猜疑。按照佛家的學說,“斷滅相”絕非正知解。一切的宗教都強調死后的生活,佛教則特別強調輪回。我看世間一切有情,是有一個新陳代謝的法則,是有遺傳嬗遞的跡象,人恐怕也不是例外,長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換舊人,如是而已。又看佛書記載輪回的故事,大抵荒誕不經,可供談助,兼資勸世,是否真有其事殆不可考。如果輪回之說尚難證實,則所謂了生死之說也只是可望不可即的一個理想了。
我承認佛家了生死之說是一崇高理想。為了希望達到這個理想,佛教徒制定許多戒律,所謂根本五戒,沙彌十戒、比丘二百五十戒,這還都是所謂“事戒”,菩薩十重四十八輕戒之“性戒”尚不在內。這些戒律都是要我們在此生此世來身體力行的。能徹底實行戒律的人方有希望達到“外息諸緣,內心無喘”的境界。只有切實地克制情欲,方能逐漸地做到“情枯智訖”的功夫。所有的宗教無不強調克己的修養,斬斷情根,裂破俗網,然后才能湛然寂靜,明心見性。就是佛教所斥為外道的種種苦行,也無非是戒的意思,不過做得過分了些。中古基督教也有許多不近人情的苦修方法。凡是宗教都是要人收斂內心截除欲念。就是倫理的哲學家,也無不倡導多多少少的克己的苦行。折磨肉體,以解放心靈,這道理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以愛根為生死之源,而且自無始以來因積業而生死流轉,非斬斷愛根無以了生死,這一番道理便比較難以實證了。此生此世持戒,此生此世受福,死后如何,來世如何,便渺茫難言了。我對于在家修行的和出家修行的人們有無上的敬意。由于他們的參禪看教,福慧雙修,我不懷疑他們有在此生此世證無生法忍的可能,但是離開此生此世之后是否即能往生凈土,我很懷疑。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46
絕版無法訂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