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行為改變思想:表現原理(簡體書)
滿額折

行為改變思想:表現原理(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29.80 元
定價
:NT$ 179 元
優惠價
87156
絕版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威廉?詹姆斯觀察人們的情緒和行為聯系時,發現了“表現”原理,認為人們可以通過對某種行為的表現而獲得相應的情緒感受。本書以“表現”原理為核心,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詳細地闡述了行為是如何影響人的認知,改變認知,改變思想的。
本書充滿世界著名哲學家,思想家在行為與思想方面進行的經典實驗和案例,開闊了讀者視野,令人耳目一新。同時,生動地列舉出日常生活中人們的各種行為對思想情緒產生的影響,使人們更容易反觀自己的行為,有目的地改變自己的行為,從而使得自己越來越靠近預設的目標。

作者簡介

威廉·詹姆斯是美國本土第一位哲學家和心理學家,美國機能主義心理學派創始人之一,也是美國最早的實驗心理學家之一。1875年,建立美國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1904年當選為美國心理學會主席,1906年當選為國家科學院院士。2006年,詹姆斯被美國的權威期刊《大西洋月刊》評為影響美國的100位人物之一。 1890 年出版的《心理學原理》,不僅被視為心理學的經典著作,而且公認市美國機能學派興起的里程碑。
編譯者龍湘濤,職業作家,對女性婚姻愛情等方面有細致的體察,善于在心靈方面給予女性指導和建議。作品有:《婚前女郎,婚后女王》 《今天開始不糾結》。

名人/編輯推薦

一本開啟人類智慧之門的書,一本對改變生活有幫助的書。威廉?詹姆斯是享譽世界的心理學大師,他的經典之作《心理學原理》的核心思想之一——表現原理,也是正能量的源頭。
它顛覆了傳統觀念,凸顯行為的魔力:
傳統觀念認為,感到幸福后微笑,感到恐懼才逃離。而“表現”原理則告訴我們:微笑后感到幸福,逃離后產生恐懼。本書更涉及職場、人際關系、愛情、減肥、負面情緒、創造力等方面,將行為的魔力展現得淋漓盡致。
人們可以通過各種行為:閱讀、瑜伽、沖浪、旅行、跳舞等等積極的行為,來改變負面情緒,減少消極思想。同樣的,也可以通過“復制”成功者的行為,從而獲得成功的體驗,成為行動的巨人,而非“思想的巨人,行動的侏儒”。
全書目不暇接的世界心理學界的經典案例和實驗,趣味橫生,引入入勝。翻開它,反觀自己,改變自己!

目次

第一章 行為改變思想
1.趨向感受的來源
2.行為下的自我變化
3.讓身心沐浴正能量
4.假裝開心收獲開心——角色扮演的結果
5.身體與頭腦運作的神秘聯系
6.握手與言談隱含著能量
第二章 激發良好自我意識的行為
1.良好自我感受的來源
2.不同自我的競爭與沖突
3.自愛,你愛的是哪個我?
4.獲得自信的方法
5.自信心訓練法
6.愛的發現和創造
7.“一見鐘情”和“日久生情”,哪種愛更可靠?
第一章 行為改變思想
1.趨向感受的來源 
2.行為下的自我變化 
3.讓身心沐浴正能量 
4.假裝開心收獲開心——角色扮演的結果 
5.身體與頭腦運作的神秘聯系 
6.握手與言談隱含著能量 
第二章 激發良好自我意識的行為
1.良好自我感受的來源 
2.不同自我的競爭與沖突 
3.自愛,你愛的是哪個我? 
4.獲得自信的方法 
5.自信心訓練法 
6.愛的發現和創造 
7.“一見鐘情”和“日久生情”,哪種愛更可靠? 
8.如何留住愛 
第三章 行為引導注意
1.快樂傳遞的能量持久度 
2.持久注意的效果 
3.持久注意訓練法 
4.引導重塑全新的自己
5.如何減肥
6.破除負面導向——消極行為的破除 
第四章 習慣控制下的思想
1.控制情緒的秘密
2.擺脫惡性循環 
3.行為催化 
4.習慣讓一切變得簡單
5.初期的堅忍帶來的成效
6.粉碎陋習 
第五章 改變行為的心靈要素
1.身體活動影響情緒感受
2.如何抑制疼痛、憤怒和焦慮等負面情緒 
3.行為與意識的關系 
4.行為如何改變意識 
5.認知失調與“表現”原理
6.如何保持行為與意識的一致性
第六章 對心靈以外世界的感知
1.恐懼是如何產生的 
2.系統脫敏的奧秘 
3.消除恐懼 
4.與世界聯接 
5.罪惡感 
6.如何快速擺脫罪惡感
7.改變消極的認知
第七章 有效練習提高辨別力
1.通過練習提高辨別力
2.監聽你自己的行動
3.別成為習慣的奴隸
4.思想和身體的游戲 
5.打破常規,做出改變 
6.掙脫“命運”的枷鎖

書摘/試閱

2.行為下的自我變化
威廉·詹姆斯早就提出,思想并非一成不變的,我們的心理狀態也不是完全一樣的。事實上,隨著時間和外界環境的改變,我們的思想呈現出一種流動的狀態,就像一條河流,每個地方的水,雖然都被稱為“水”,它的基本結構也都是一樣的。但水與水之間,到底還是有細微的差別,這個地方的水與那個地方的水,所含的礦物成分不一樣,流動的速度不一樣,形狀不一樣,水流發出的聲音也不一樣。當上游的水流到下游時,又會發生變化。這種變化當然不是實質性的改變,水不會變成啤酒或是咖啡。但下游的水早已經不是上游的水了,它有了某些只有跟同樣是水的物質才能對比出來的細微的變化。思想也是如此。在不同的階段,面對不同的事物,我們的思想是斷然不會完全相同的。我們的思想里會不斷被添加進新的東西,也有一些觀念甚至是觀念中的某個細小分支隨時在被改變著;或者,我們的某個大觀念發生了根本性的扭轉。總之,即使是面對同一事物,我們的思考方式也是不同的。既然思想是流動變化的,那么自我的可變性,就已然成了一個不爭的事實。
正因為如此,在生活中我們能經常聽見類似這樣的感嘆:那個誰誰真是變化太大了,跟以前的感覺完全不一樣,雖然外表還是原來的樣子,靈魂卻像是被換掉了一樣!我們常常驚異于某個人的巨大變化,就像我們從不曾認識他一樣感到陌生。
人真的可以發生如此巨大的變化嗎?讓我們先來看看著名的津巴多監獄實驗。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前美國心理學會主席菲利浦·津巴多在1971年受聘擔任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為了驗證“表現”原理,他花大量的心血在斯坦福大學心理系研究室改造了一個模擬監獄。這個經過精心改造的模擬監獄,除了建筑特征很像監獄之外,還安裝了雙面鏡以及隱蔽的相機,用于實驗人員觀察和記錄整個實驗過程。之后,津巴多招募了24名心理狀況穩定、無犯罪史的男士作為實驗參與者,并隨即將他們分配為模擬監獄中的“囚犯”和“獄警”這兩種不同的角色,津巴多自己則親自扮演監獄長。
實驗參與者們很快進入了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身著制服的“獄警”看守著身著寬大罩衫的“囚犯”們,威嚴地堅守著自己的崗位,在不知不覺中與自己扮演的角色越來越接近。隨著實驗時間的推移,實驗參與者們似乎無師自通地學會了角色調換:“獄警”逐漸顯示出虐待狂病態人格,從開始堅決地與“囚犯”隔離到后來辱罵、毆打“囚犯”;而“囚犯”顯示出順從和沮喪的罪犯姿態,畏懼地縮在那套不合身的“囚服”里,不敢直視“獄警”,即使面對無理的辱罵和毆打,也不敢反抗,幾乎是自然而然地低下了他們“犯罪”的頭顱。
實驗的進展速度出乎意料地快,僅僅幾天時間,實驗狀況便超出了預設的界限,通向危險和造成心理傷害的情形。實驗參與者兩方的心理走向越來越呈現兩極分化的極端。其中,1/3的“獄警”表現出真正的虐待狂傾向,并在心理上認為自己有資格斥罵和毆打“囚犯”。而許多“囚犯”則在情感上受到創傷,有兩名扮演“囚犯”的實驗參與者因心理再也無法承受而不得不提前退出實驗。
在實驗進行的第六天,實驗的總設計師津巴多本人也意識到了這個實驗的危害性。加之來自外界的譴責聲越來越大,他不得不停止了實驗。隨后,這個實驗和津巴多本人受到了來自社會各界更為激烈的否定和譴責。但這個聲名狼藉的斯坦福監獄實驗卻成為心理學史的一個重要實驗教材,引導人們認識和理解行為與心理之間的微妙關系。
津巴多的斯坦福監獄實驗雖然遭到了否定,卻在客觀上證明了行為對自我的巨大影響。“獄警”們原本是性格溫和的普通人,但在進入獄警的角色后,他們開始表現出專制的一面,只叫“囚犯”的編號,不叫他們的名字。他們似乎在一夜之間就拋棄了多年文明教化的成果,退變回野蠻兇狠的“奴隸主”。而“囚犯”們則更加無辜甚至是值得同情,他們只不過是被關在鐵柵欄的內側,扮演一個虛擬的角色,情緒卻不知不覺變得卑微和沮喪,儼然真的犯了彌天大罪。不僅如此,他們的內心也產生出負罪感,變得膽小而順從。他們對“獄警”的命令言聽計從,即使是侮辱性的命令,也不敢去反抗,甚至根本沒有反抗的意識。
實驗結果顯而易見,連實驗參與者自己都為其在實驗中的表現感到驚訝萬分,一些扮演獄警的人事后根本不敢相信自己居然會對另一個人做出那樣殘暴的、有違人性的行為。可見,一個人的可變空間可以達到多么令人驚嘆的程度。
既然我們已經證實了,自我是可以改變的,那么人們是否可以利用這一點,用之于積極的一面,避免消極的一面呢?比如說,通過一些行為引導自我發生變化,讓自己朝內心所期望的方向改變,最終變成想要成為的樣子。
在這方面,早已經有心理學家實踐過。
一個心理學專欄上曾記錄過這樣一個案例:一位覺得自己過于散漫的女性十分愁苦地求助于某位著名的心理學家,請求他幫助自己改變散漫的狀態,以便于她成功管控自己,完成研究生學業。此前,她已經因為經常不按時交作業被導師警告過多次,再這樣下去,她很可能會被開除。她知道事情的嚴重性,卻無法管束自己,依舊把每天的時間零散地投注在發呆、聊天、游戲、購物等無關緊要的活動中,無法集中精力在學習上,哪怕是十分鐘。她并非只有在學習時無法集中注意力,事實上,她在做其他事情的時候也無法集中精力。不管是多么吸引人的小說,她也只能看個開頭,無法強迫自己繼續坐在桌子旁邊讀下去;即使是十分動人的曲子,她也沒有耐心聽兩遍;玩游戲的時候她不能持續很長時間,否則就會輸得一敗涂地……
后來,心理學家告訴這位散漫的女性一個很簡單的辦法,那就是讓她將每天的活動都列出來,寫在紙上。這些活動包括她平時經常做的一些事,如發呆、聊天、游戲、購物以及學習等等。然后,她要將所有的事做到一張計劃表上,并且要盡量將同一事務安排在每天的同一時間段內。接下來,她要做的便是嚴格地遵守計劃。
開始當然是困難的,一個散漫慣了的人,幾乎是沒有意志力去管束自己的行為和注意力的。但心理學家告訴她,即使是發呆,她也不能用別的事去代替她計劃中規定要做的事。她能做的,只有咬牙堅持,咬牙發呆。
一段時間過去后,這位女性發現自己身上發生了神奇的變化。她不再每天處于東想想西看看的狀態中了,而是能夠集中精力做一些自己喜愛的事,學習上也固定地投注了一定的時間。她發現自己變得積極而富有活力,每天都過得很充實。回想起來,以前那種生活狀態真是無聊至極,每天無所事事簡直就是在浪費生命。而現在的她說什么也不肯讓自己再回到那種狀態中了。她的變化帶來的另一個顯著成果,是她學習成績的提高——一個智商較高的人,在某件事情上投入更多時間和精力,成功幾乎是水到渠成的。相應地,她整個人也甩掉了頹廢,煥發出自信的光彩。
這絕不僅僅是個案。對我們每個人來說,行為對于自我,都有著不可忽視的巨大影響力。當你表現得像惡魔一樣,你很可能越來越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和內心,漸漸變成真正的惡魔。同樣地,當你模仿著“天使”,你可能會因為一些善行,增加內心的善良和美好,化身降落凡間的天使。天使與惡魔,你想成為哪個角色呢?
3.讓身心沐浴正能量
根據“表現”原理,人是通過行為來感知思想和情感的。有了行為方面的感受,才能感覺到思想和情感。并且,人的行為能夠極大地影響內在的思想和情感。反過來,內在的思想和情感又進一步影響人的行為。比如,我們常常并不是因為快樂而微笑,而是因為我們做
出了微笑的表情,進而才通過表情牽動神經,經由肌肉和神經
的運動痕跡,感覺到了那是屬于快樂的表情,于是我們判定自己是快樂的。當我們快樂時,會通過跟快樂有關的表情或動作體現出來,來表達我們的感覺和情感。當快樂的表情得到持續,進一步刺激我們的神經系統,就能使我們感受到更多的快樂。同樣地,我們心跳加快也不是因為原本就恐懼或緊張,而是因為我們感受到了我們的心跳在加快。這種非正常節奏的心臟跳動讓我們感到害怕或緊張,于是我們判定自己正處于恐懼和緊張的情緒中。
在這兩個例子中,似乎有一股神秘的力量在中間牽引著,前者令人更加快樂,我們稱之為正能量,后者則讓人愈發恐懼和緊張,我們稱之為負能量。正能量會讓人覺得愈發的積極向上,反過來刺激人的行為,使之更加積極,帶人進入行為與心理的良性循環;負能量則使人頹廢消極,在行為上也表現得如此,因此它會引誘人走向行為與心理的深淵。如何讓人類的身心沐浴在正能量中,激發出偉大的創造力,成為了心理學家們研究的重要課題。著名的羅森塔爾實驗,作出了很好的表率。
1966年,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來到一所普通的鄉村小學,給各年級的學生做語言能力和推理能力的測驗。這些學生的成績參差不齊,但為了確保實驗的準確性,他并未作任何挑選。測試完成之后,羅森塔爾以贊許的口吻將一份“最有發展前途者”的名單交給了校長和相關老師,告訴他們的老師說這些孩子都很有潛力,將來可能比其他學生更有出息。人們不知道的是,羅森塔爾撒了一個“權威性謊言”,因為名單上的學生是隨便挑選出來的,他挑選名單的時候根本就沒有看測驗結果,而是隨機地選出20%的學生。8個月后,羅森塔爾再次來到這所學校。神奇的事情出現了,名單上的學生成績有了顯著提高。不僅如此,這些孩子還變得性格活潑開朗,自信心強,求知欲旺盛,更樂于和別人打交道。他們的身上,像是被人為地注入了一股神奇的正能量。
其實,羅森塔爾的實驗并不復雜,而是老師的期望起了關鍵作用。老師們相信專家的結論,相信那些被指定的孩子的確有著非比尋常的潛力,于是對他們寄予了更高的期望,在平時的教育中不由自主地通過言行給予孩子們更多的信任和鼓勵。這些孩子在受到鼓勵后,更加努力地學習,他們的自信心也得到了增強,因而比其余80%的孩子進步得更快。
“表現”原理的實用價值非常明顯,它能夠幫助我們控制自己的思維、行為、情感,改變自己的性格特征。“星座”學也正是利用了這一點。
“星座”學說本身并沒有嚴格的科學依據,但其中列舉出的一些性格特征、運勢卻非常吸引人,令人不由自主地對號入座,希望自己就是那樣的人。然后,在潛意識里,人們就會默默地朝著那個方面去做,使自己表現得像星座理論中所描述的那樣。通過行動上的潛移默化,人們在內心里越來越相信自己就是那樣的人。當這種思想根深蒂固,就會轉化成“自我”的一部分,這時候,行為上就不再是模仿,而是自然的表現了。
讓我們舉一個更具體的例子來說明。一位心理學家曾跟蹤過這樣一個案例:
一個外表和性格都比較普通的男生,在某一天突然對照著星座圖得出一個結論:他是獅子座的。他仔細地閱讀了獅子座的一切特征,并且自動過濾了那些不好的特征,記住了好的特征,比如決策果斷,有很強的領導能力。他深深地相信這一點,盡管現實中的他不無優柔寡斷的一面。然后,在實際的行為中,他越來越多地表現出獅子座理論中所描述的特征。當他為一個決定糾結不定時,想到自己是果斷的獅子座、王者星座,他便能比以前更快地做出選擇;當他面對一件新事物,猶豫著要不要嘗試時,“獅子座的人主要特點是思想開放,竭盡全力沖破自己能量的極限,戰勝艱難險阻,去開創光輝燦爛的新局面”這句對于獅子座的描述像神諭般召喚著他,使他在不知不覺中變得勇敢,富于挑戰;在與人交際中,“你的內心沸騰著強烈的激情,渾身充滿活力和生機”這句話像神奇地太陽鼓勵著他改變內向羞澀的性格……
毫無懸念,這位男生變得越來越自信果敢。不僅他自己感覺到了自己的變化,連周圍同樣相信星座學說的人也說他很像獅子座的人。這樣一來,他這輩子再也不可能是優柔寡斷的雙魚座或者是多情花心的雙子座。他很可能永遠都不會知道,在星座學說里,其實白羊座的優點之一是當機立斷,水瓶座的優點之一是富于開拓精神——每一個星座都多多少少帶有與“決策果斷”“勇于挑戰”等類似的特征。
這個例子正好印證了詹姆斯的話——“如果你想擁有一種品質,那就表現得像是已經擁有了這個品質一樣。”美國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先驅約翰·華生在某種程度上沿襲了威廉·詹姆斯的觀念。他以狗為實驗對象,做了一些實驗,然后得出結論:狗可以通過訓練建立某種條件反射,人也有類似的情況。如果我們經常給人的某種行為施以正面強化,即鼓勵或獎勵,那么這種行為就會持續并鞏固下來;如果不給強化或予以負強化,即漠視或懲罰,該行為就會減弱,甚至完全消失。因此,強化的作用是不可忽略的。華生提出,人們只要找到不同事物之間的聯系或關系,再加以強化,一旦二者之間建立起牢固的關系,就可以預測、控制和改變人的行為。這種理論的發端,其實還是威廉·詹姆斯的“表現”原理。
人的身體和思想是兩個太奧妙的組件,任何一方面都與我們的未來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甚至決定著我們的命運。如何認識行為與思想之間的微妙關系,讓身心沐浴正能量,不僅僅是心理學家研究的學術課題,也是我們普通人應該研究的人生課題。
4.假裝開心收獲開心——角色扮演的結果
前面我們已經提到過,根據“表現”原理,人們的快樂并不是起源于心中的某種情緒,而是起源于一種行為。通過這種行為,我們再感知到內心的情緒,并將它定義為“快樂”。簡言之,我們不是因為快樂而微笑,而是因為微笑而快樂。既然如此,那些不快樂的人,是否可以通過假裝開心讓自己真正開心起來呢?也就是說,我們要嘗試的是從行動上表現出開心的行為特征,以此讓內心滋生出開心的情感。
日本心理學家在收集案例的過程中曾遇到過這樣一例:
兩位性格迥異的女中學生成為了一對好朋友。美沙看起來是個天生的樂天派,性格開朗,喜歡哈哈大笑,看待事情很樂觀,似乎沒有什么事情可以讓她感到煩惱。而且,美沙非常善于交朋友,她的身邊從來就不缺少可以一起快樂玩耍的伙伴。
真紀則大不一樣,她性格內向,不茍言笑。并且似乎由于家庭的關系,她的眼里總是有一抹揮之不去的憂傷,更別說遇到一點煩心事的時候了。美沙和真紀是很好的朋友,美沙很照顧真紀,常常帶著她一起玩兒。在美沙的影響下,真紀似乎漸漸有了一些笑容,就好像被美沙傳染了快樂。
后來,這一對好朋友高中畢業去了不同的地方上大學、工作。自從美沙和真紀各自奔赴了不同的地方,彼此之間的聯系就越來越少了。奇怪的是,盡管這對好朋友并沒有生活在一起,真紀卻越來越像美沙,不僅是穿著打扮方面,連性格也非常像。
心理學家對真紀的變化非常感興趣,經過進一步的了解和調查,終于揭開了謎底。
原來,真紀早就認識到自己的性格很內向,也很憂郁,并且時常覺得自己很不快樂,只有跟美沙在一起的時候,她才會感到輕松一點。后來,與美沙分開令習慣了跟著美沙情緒走的真紀很不適應,沒有了美沙的帶動,她似乎又變得不會笑了。
真紀太害怕不快樂的自己,只好鼓起勇氣求助于大學里的心理輔導老師。心理輔導老師仔細聆聽了真紀的敘述,末了,她給真紀一個令人吃驚的建議:嘗試著扮演美沙的角色,假裝自己就是美沙。心理輔導老師對真紀強調,不但要模仿美沙的衣著打扮、語言和行為習慣,還要模仿她處理問題的方式,甚至去研究她想問題的思路。當然,這當中的模仿一定少不了美沙那副總是開開心心的樣子。
一開始,真紀還真有些不習慣。她總是記得自己是在扮演別人,即使那個人是她最好的朋友,她也難免感到別扭和生硬,心里有點怪怪的。不過,她太渴望變成美沙了,于是咬牙堅持了一天又一天。她提醒自己每天都帶著笑容走進人群,硬著頭皮要求自己主動向周圍的人微笑著打招呼、閑聊。有時候,她還慫恿自己像美沙那樣夸張地、高分貝地哈哈大笑。
遇到一件事,她總是不忘告訴自己要像美沙那樣,看見好的一面,忽略壞的一面,或者,干脆做個沒心沒肺的傻姑娘。漸漸地,真紀發現,自己扮演美沙越來越輕松了,有時候,她甚至忘了自己是真紀,或者說她認為真紀原本就是這樣的。她不用找理由也能感覺很開心,可以捧著漫畫書哈哈大笑,可以講笑話給別人聽然后在別人還沒有反應過來的時候自己笑得前俯后仰,可以熱衷于服裝、護膚品、美食,熱情地擁抱生活中的一切……
真紀的改變,可以說是角色扮演的極大成功,也是對“表現”原理的進一步驗證。 
另外一個案例來自“過家家”游戲。或許很多人在小時候都玩過“過家家”游戲,即在游戲中扮演家庭中不同的角色,并在語言、行為等方面模仿這些角色。心理學家們曾經讓一些兒童玩“過家家”游戲,然后對他們進行一項新的實驗,即讓所有的兒童進行一些需要互相協作并且涉及到付出和索取的游戲。心理學家們發現,那些在“過家家”游戲中經常扮演“家長”角色的兒童,會在后續的時間里表現得更加成熟和更有責任心,更樂于付出,就好像他們真的是“家長”一樣。而那些在游戲中經常扮演“子女”角色的兒童,則會表現得更加任性、更加幼稚和缺乏責任心,也更傾向于索取。
這個實驗則再一次證明了角色扮演可以改變一個人的行為式和性格特點。
威廉·詹姆斯的“表現”原理無疑是天才的發現,并且這個發現超前了半個多世紀。后來的心理學家不斷驗證了詹姆斯的見解,比如,他們測試一些人做出不同表情時相應喚起的情緒,如果一個人愁眉苦臉,他就會真的沉郁憂傷;如果一個人總是春風滿面,他就會真的輕松愉快;假如一個人無緣無故在臉上擠出快樂的表情,他就會毫無理由地感到快樂;假如一個人笑呵呵地假裝自己遇到了喜事,他就會真的像遇到了喜事一樣開心。總之,開心不需要太多的理由,只要愿意去嘗試,快樂很快便可以被創造出來。
文學家們將人生比作一個大舞臺,將人們比作戲子,這個比喻再恰當不過。在生活中,人們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有著不同的形象和性格,也展現出各不相同的心理特質。宿命論者認為,命運是不可改變的,更是不可抗拒的,渺小的我們唯有遵循著命運的安排,兢兢業業地上演屬于自己的戲份。快樂著我們的快樂,悲傷著我們的悲傷,一天一天將日子過下去,直到到達生命的終點,從舞臺的角落悄悄隱退,再也無法返回。人生就此結束,走向命定的目的地。
很顯然,這是個錯誤的認知。在現實生活中,無數成功人士或者平凡的人都在用行動改寫著命運,向我們證明:行動不但能改變命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行動決定命運。所有人都是人生舞臺上的戲子,不管是悲劇、喜劇還是鬧劇,都得由自己來演。并且,演出方式決定著最后的結局。每一個戲子不僅僅可以演戲,還可以做自己人生的導演、編劇,主動改編劇本,調整戲碼,直到將人生編成喜劇。既然舞臺是自己的,既然戲子可以身兼編劇,既然目前的
戲份不太好,不妨換一個角色來扮演,也許,轉折很快就會出現。 
人生是場復雜的旅途,我們不可能總是很開心。當發現自己的情緒長時間處于郁悶、憂郁的狀態時,不妨嘗試著做一個戲子。假裝開心,扮演開心的人,說不定,演著演著就入了戲,扮著扮著就扮出了真的開心。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56
絕版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