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成功的人,他們都有這些習慣
滿額折

成功的人,他們都有這些習慣

商品資訊

定價
:NT$ 250 元
優惠價
90225
絕版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想成功,先把成功當成一種人生的慣性

一個失敗者不一定能轉變成一個成功者,但一個成功者,一定曾經是一個失敗者。
所以,一個想要成功的人,必定把前輩的成功經驗轉化為自己的習慣,
把前輩的失敗教訓轉化為自己的借鏡。
就如羅丹所言:「真正的藝術大師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別人看過的東西,
在別人司空見慣的東西上能夠發現出美來。」

哈佛大學校長艾略德,以「成功的習慣」為題,作過一次演講,他說:「很多小學生在學校功課不好,成績失敗,是由於沒有給他們足夠數量可能成功的功課,以至於他們沒有機會去養成『成功的習慣』。」他鼓勵老師們在教低年級時,為學生安排一些容易成功的事。艾略德博士說:「小小的成功,可以使學生獲得成功的感覺,引起成功的興趣,這在他們日後的工作中,會有無價的幫助。」我們不少人都有過這樣的體會或感受,那就是從小培養一種習慣比將來改變一種習慣更容易得多。小時候聽過的故事「狼來了、孔融讓梨……」過了好多年,還深深地記在心裏,由此形成了自己的良好習慣。這就像刻在小樹上的字,隨著時間的推移,會越變越大。
哲人說:「種下行動便會收穫習慣,種下習慣便會收穫性格,種下性格便會收穫命運。」習慣的力量往往是強大而無形的,一個好的習慣一旦定型,它所產生的影響是很難想像的。好習慣的報酬是成功,成功的人生和成功的事業就是好習慣延續的必然結果;而失敗的人生和失敗的事業,則是壞習慣導致的惡果。
巴爾扎克說得好:「要斷送一個人,只消叫他染上一種嗜好。」仔細琢磨,這話實在深刻。只要你是一個神智清醒的人,就應該經常問問自己:「我的習慣使我得到了什麼?既然這種壞習慣對我不利,為什麼還要繼續下去?」如果你有改變自己的想法和決心時,就馬上行動起來,既不要找藉口,也不要等待別人來動員督促你,因為我們每個人都固守著一扇只能從內開啟的改變之門,這個門只能由我們自己去打開。
一個失敗者不一定能轉變成一個成功者,但一個成功者,一定曾經是一個失敗者。所以,一個想要成功的人,必定把前輩的成功經驗轉化為自己的習慣,把前輩的失敗教訓轉化為自己的借鏡。就如羅丹所言:「真正的藝術大師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別人看過的東西,在別人司空見慣的東西上能夠發現出美來。」
約翰•保羅•蓋蒂說:「如果一個人能夠想出一種更好、更快、更經濟的做事方法或者生產方法,他的未來和財富就盡在掌握。」如果一個人想要三十歲之前快速的獲取財富,而沒有時間等待財富慢慢積累的話,那麼唯一的辦法就是將事業做到精益求精的地步。很多不成功是不能累加為一個成功的,那只能讓人浪費寶貴的時間。
創立「心理創富學」的希爾博士揭示出五個自我激勵的賺錢「黃金」步驟:
一、你要在心裏確定你所希望擁有的財富數位。如果籠統地說「我需要很多、很多的錢」是沒有用的,你必須確定你渴望得到的財富的具體數額。
二、實實在在地想好,你願意付出什麼樣的努力和多大的代價去換取你所需要的錢,世界上是沒有不勞而獲的。
三、規定一個固定的日期,一定要在這個日期之前把你希望得到的錢賺到手,沒有時間表,你的船永遠不會「泊岸」。
四、擬定一個實現理想的可行性計畫,並馬上進行,你要習慣「行動」,不能夠只沉溺於「空想」。
將以上四點清楚地寫下,不可以單靠記憶,一定要白紙黑字。不妨每天兩次地大聲朗誦寫下的計畫的內容。
以上種種都再再說明了:想成功,先把成功當成一種人生的慣性,培養出可望成功的夢想。寧可因夢想而忙碌,不要因忙碌而失去夢想。如此,想不成功,都難。

作者簡介

主修經濟學,現任某知名雜誌社編輯,對經濟、財經、職場的寫作頗有心得。

目次

第一章 成功者的選擇慣性
近大者大,近小者小 14
大家都沒做的,正是你該做的 19
做一些你害怕做的事 25
挑戰一次自己的極限 31
大膽地施展自己的專才 36
你行我也行 41
保持獨立的個性 45
掌握主動出擊的關鍵時刻 49

第二章 成功者的工作慣性
每天都比預期的多做一點 54
己所欲,施於人 59
盡信書不如無書 65
掌握熟練的溝通技巧 70
不要過分的表現自己 75
精益求精 80
用激情擁抱事業 88
標準沒有止境 91

第三章 成功者的前進慣性
睜開你的「第三隻眼睛」 98
心甯則智生,智生則事成 104
心理勝於技能 109
心態決定命運 120
把每個人都當作自己的老師 130
要創新,不要滿足 135
改變習慣莫遲疑 140
腳踏實地,切莫好高騖遠 145
適可而止莫貪圖 148

第四章 成功者的準備慣性
選擇明確的目標 152
準備好行動的每一步 162
從小目標開始逐步突破 168
起跑領先一小步,人生領先一大步 172
要注意自己的薄弱環節 179
重視集體的力量 183
喚醒心中沉睡的「巨人」 192
氣量有多大,事業有多大 198

第五章 成功者的慣性心態
天天有希望 200
我自信,我成功 205
壓力變動力是蜜糖 211
要擁抱成功也要熱愛失敗 216
成功=敢幹+實幹+巧幹 220
培養開朗和易與人來往的個性 224
用一生的時間銘記一個教訓 229
惜時如金 234

第六章 成功者的做人慣性
讓人信任是一種優勢 242
推銷自己的形象 248
打造自己的人生品牌 256
給自己尋找個名叫「興趣」的伴侶 260
向自己所傷害過的人致歉 265
厄運往往是命運的起點 268
用激情感染別人 274
善用無聲的語言 278
成功就躲藏在最後一步 283

書摘/試閱

第一章 成功者的選擇慣性

近大者大,近小者小
美國偉大的作家馬克•吐溫跟一群年輕人說:「遠離那些要減少你成功的人。」他還說:「那些真正偉大的人會使你覺得你也可以變得偉大。如果你要成功,少接觸小人,多跟成功的人在一起。」
有位農民從省城買來一種新培育的玉米種子,據說結出的玉米棒子又甜又黏,在市場上很受歡迎。鄰居們聞訊來向他打聽新種子的情況,這位農民擔心大家都種新品種,會使他失去競爭優勢,便假裝糊塗,說種子是親戚送的,自己也不知道在哪裡出售。鄰居們買不到新品種,只好繼續種原先的種子。
天有不測風雲,誰知收穫的時候,這位農民發現他種的新品種,口感既不甜也不黏,和鄰居家的玉米相比,也強不到哪裡。他以為種子公司把劣質種子賣給他,便專程去省城找種子公司。種子公司又去請教農科院的專家,經過專家分析鑒定,他買的種子實屬新品種,原因是他的優良品種接受了鄰居田中劣等玉米的花粉,從而產生了質變。
植物受周圍環境的影響都能產生質變,那麼由猿猴變成的人,就更容易受到周圍人的影響了。如果你身邊儘是消極的人,你也很難成為一個積極的人;如果你老是和那些混日子的人在一起,那你就不可能成為一個勤奮的人。有位年輕人,剛剛調到一個事業單位,工作熱情很高,每天提前半小時上班,主動地打掃樓道和廁所衛生。兩個月後,他發現別人都是「八點上班九點到,一杯茶水一張報」。他想,我憑什麼要工作得比別人辛苦?他受周圍環境的影響,一年後也變成一個「油缸倒了也不扶」的人,上班時和別人一樣,再也看不見他去打掃廁所和樓道了。
不知你注意過沒有?一個人常跟好發牢騷的人在一起,就學會了發牢騷;常跟愛發火的人在一起,就學會了發火;常跟不求整潔的人在一起,也會變得髒亂不講衛生;常跟品行不好的人在一起,就會變壞。遺憾的是,不少人對自己身上發生的這種改變卻熟視無睹,有如我們平時住在煙霧迷漫的城市裏,習慣於污濁的空氣一樣。
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一個群體裏,稍不留神,就會受到他人的不良影響,人受到這種影響有時就像一個受他人控制的被催眠者,身不由己。催眠師用催眠方法能讓一個足球運動員的腿抬不起來,也能讓一個舉重冠軍無法舉起桌子上的鉛筆。催眠師憑的不是什麼「法術」,也並未削弱足球隊員和舉重者的絲毫力量,只是利用他們在受到催眠的狀態時,向他們灌輸了否定意識,不斷地說:「你根本無法做到。」這時被催眠者在意識模糊的情況下,就身不由己,否定意識使他們自己打敗了自己,所以他們就無法顯示自己的力量。
尤其是青少年,正處在一個生理上走向成熟,而心理還尚未成熟的動盪時期,最容易受周圍人和環境的影響。生活為青少年渲染了五彩六色,也設置了無數溝坎陷阱、種種誘惑,誰能擔保自己不受周圍的影響?說不定你身邊就有一個問題少年正在向你走過來,和你成為「哥兒們」,這對你來說,實在是懸在頭上的一塊危石,不知哪一天就會傷害你。社會上已經有那麼多人在交友上栽了跟斗,你就要時時刻刻警惕這些潛在的禍根,不要讓怕得罪人的心理和好奇心超越了理智。否則失足成恨,你哭都來不及。
人生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既然近小者小,也能近大者大。
我們看看那些傑出的成功者,他們的成長和發展,就是從學習優秀者開始的。柏拉圖二十歲那年,一次去聽蘇格拉底的演說,聽完演說之後,便立即下決心,要拜蘇格拉底為師。他敲開蘇格拉底的門說:「尊敬的蘇格拉底先生,我是柏拉圖,我想當您的學生。」
蘇格拉底問柏拉圖:「年輕人,你為什麼要拜我為師呢?」
「您有一句話我記得很清楚,那就是『認識自己』,如今我就沒有認識自己。」「你既然知道我這一句話,那麼你也應該知道我對自己的評價——『我知道我一無所知』。」
「神都認為您最聰明,可是您卻這樣評價自己,這正是我學習的地方。一個人不知道自己的無知,那才是雙倍的無知呢,這也是我為什麼來拜您為師的原因。」
據說,柏拉圖在蘇格拉底的身邊學習了整整八年,後來成為古希臘的一位哲學巨人。他受蘇格拉底的影響,看事物的角度也很獨特,總是從心靈中去體驗世界。他的主要著作《理想國》就是一部很有價值的長篇對話錄。
人們都知道世界赫赫有名的鋼鐵大王安德魯•卡內基是個成功者,但很少有人知道他的成功與學習模仿成功者有關。他把自己在各方面所羡慕的人作為理想的榜樣,用「理想榜樣」來調整自我意象。他喜歡學習模仿洛克菲勒、摩根和其他金融鉅子,留意這些人的一舉一動,研究這些成功者的信念,模仿成功者的毅力,從而影響和促成他走向了成功,成就了輝煌。
人常說:挨金似金,挨玉似玉,挨著木匠會拉鋸。跟快樂的人在一起,就學會享受生活中的快樂;跟熱心的人在一起,就會變得富有熱心;跟有愛心的人在一起,也會產生愛心;跟成功的人在一起,也會去追求成功。這就像練習書法一樣,手邊備有許多真正的好碑好帖,時時觀賞、練習,必能練出一手好字。
朋友們,假如你想找到一條容易成功之路,那就從現在開始,先去尋找那些表現傑出的人,觀察他們的行動,傾聽他們的言語,並儘量多和他們交往,向他們學習。你如果發現某人表現突出,你心裏要立刻跳出這麼一句話:「他是怎麼做到的?」這時你也會產生出追求卓越的希望,從你所見所聞的每件事裏挖掘出成功的「金礦」。假如你現在想找一個積極的朋友,一時又難以找到,那你就在偉人的自傳或中外名著裏找一個好朋友,你雖然和書裏的朋友沒有見過面,但你可以在書裏和他面對面地談心、交流,從他們身上汲取營養,汲取智慧。
人生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既然近小者小,也就近大者大。如果你想成功,那就少接觸小人,多跟成功的人在一起。



大家都沒做的,正是你該做的
有許多人難以成功的原因是,遇事先考慮大家都怎麼說,大家都怎麼做,不敢突破人云亦云的求同思維方式。討論一件事情時,總喜歡「一致同意」、「全體通過」,這種觀念並不見得是好事,它的後面常常隱藏著「從眾定式」的盲目性,不利於個人獨立思考,不利於獨闢蹊徑,常常會約束人的創新意識,如果一味地考慮多數,個人就不願開動腦筋,事業也就不可能獲得成功。
一位成功的企業家說:「一項新事業,在十個人當中,有一兩個人贊成就可以開始了;有五個人贊成時,就已經遲了一步;如果有七八個人贊成,那就太晚了。」
下面的例子就說明了創新的重要性。
一群老鼠為了求生存,研製出一種機械老鼠來對付出沒無常的大花貓。
這些老鼠每次出洞前,先放出機械老鼠,讓大花貓疲於奔命地去追趕,然後牠們才一個個鑽出洞來,大膽地去覓食。
日子一天天地過去了,老鼠們也慢慢習慣了沒有大花貓威脅的生活,每天只要放出機械老鼠之後,便大搖大擺地走出洞口,四處搬運食物。
這一天,牠們還和往常一樣,放出機械老鼠後,又在洞中靜靜等待大花貓離去的腳步聲。
過了一會兒,只聽得大花貓的腳步聲越來越遠,小老鼠便想走出洞去。可大老鼠說:「等等,今天大花貓的腳步聲不大對勁,小心其中有詐!」
老鼠們又等了一會兒,洞外又傳來一陣陣狗叫聲。既然有狗在附近,那隻大花貓一定逃之夭夭了。老鼠們這才放心地鑽出洞口。哪想到大花貓居然還守在那裏,當牠們出來後,全落入大花貓的爪下,竟然無一倖免。大老鼠心中不服,掙扎地問大花貓:「我們明明聽見狗兒的叫聲,你怎麼還敢待在洞口?」
大花貓笑著說:「你們都進步到會生產機械老鼠了,我不趕緊掌握幾門外語,就該失業了!」
老鼠研製機械老鼠是創新,大花貓學狗叫也是創新,真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這小小的童話道出了社會生存競爭的激烈,創新的重要。今天一個人要想立足社會,將以有無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來論成敗。
提起成功,就會想到創新,因為它們往往是難以分割的兩個方面。創新就像一個哲人說的那樣:「你只要離開常走的大道,潛入森林,你就肯定會發現前所未有的東西。」同樣的道理,一個小小的改變,只要能跳出傳統守舊的觀念,將自己思想方式巧妙地變一變,往往就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馳譽世界的迪士尼小路就是這樣產生的。著名的建築大師格羅培斯設計的迪士尼樂園主體工程竣工後,他對園內景點與景點之間的小路不甚滿意,修改了幾十次,都不太理想,他只好放下這項工作到國外去度假。
一天,他在法國南部的一個葡萄園門口,發現買葡萄的人絡繹不絕,人們只要往葡萄園門口的箱子裏投五個法郎,便可到園子裏隨意摘上一籃葡萄,這種任意採摘的方法,吸引了許多過往的人。格羅培斯看了頓生靈感,當即電話通知樂園施工者,在園內撒上草種,提前開放。園內小草長出來了,在沒有道路的景點與景點之間,遊人踩出了一條條小路。第二年他按照踩出的痕跡,鋪出了人行小路,這些黃色小路點綴在綠草之間,縱橫交錯,幽雅自然,美不勝收。後來他的設計獲得了一九七一年國際藝術最佳設計獎。
人們常說:「創新始於天才。」其實,這話應該顛倒,「天才始於創新」才合乎情理。因為創新是天才的本領,天才大都始於思維方式與眾不同。無論是傑出的思想家、政治家,還是傑出的科學家、藝術家,他們都是敢於探索未知的人,他們與大家一樣,原本都是普普通通的人,重要的區別就是他們敢於創新罷了。人們都說鄭板橋是個天才,其實他從小學習書法時,只會臨摹名家,要不是妻子的指點,也許他還成不了大書法家呢!有一天晚上睡覺時,鄭板橋用手指在肚皮上練字,寫著寫著,不知怎麼寫到身邊妻子的肚皮上。妻子忿忿地說:「我有我的體,你有你的體,你怎麼寫到我的體上來了?」鄭板橋挨了罵,驀然有所醒悟,覺得自己不應該停留在臨摹別人的形式上,應該有自己的「體」。從此,他既採諸體之長,又棄諸體的既定形式,形成了獨樹一幟的「板橋體」。
有人說,創新是發明家、藝術家的事,與我們普通人、普通工作無關。這種認識是不對的。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有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靈感和能力,人人都有從事創造性活動的稟賦,我們不應該漠視自己身上的這些潛能。日本有個家庭婦女,看見曬衣竿上沾有髒物,她就將塑膠薄膜覆蓋在曬衣竿上,並澆上熱水。由於薄膜收縮,所以就牢牢地黏在曬衣竿上。這小小的創意,為她帶來了一百萬日元的發明回報。
我們周圍的一切,都有可能成為我們創新思維的對象。換句話說,創新的素材遍地都是,無論從事何種工作都可以通過創新獲得成功。有位王老闆在省道邊上開了個飯館,生意很不景氣,眼看著眾多的車輛從門前開過,很少有人光顧。他用打折、送湯等吸引顧客的辦法,都沒有起什麼作用,最後只好關了門,把飯館賣給一個姓張的老闆。這位張老闆別出心裁地在飯館旁邊修建了一個很漂亮的公共廁所,並做了一個不收費的醒目牌子,許多班車司機路過這兒總要停下車,先讓旅客們方便方便,順便再讓大家去飯館就餐。從此飯館一天比一天好,吃飯的人越來越多,不到兩年,張老闆把小飯館擴建成三層樓的大飯莊。可見,踩著別人腳印走的人,永遠也發現不了新路。
王老闆用傳統的思維經營飯館失敗了,張老闆用創新的思維經營飯館成功了。創新說難也難,要說容易也容易。說它難是因為人的思維存在著慣性,在思考問題時,常常受各種因素的約束,只能採用一種答案,不願或者根本就想不到去尋找更多的解決方案,這樣就容易走入誤區,陷入失敗的怪圈。創新要說容易也容易,馬老闆在經營飯店時,他不先考慮「大家都怎麼經營」,而先考慮「大家都不做什麼」或者「大家還有什麼沒有做」,然後尋找大家都不做的去做。
有探索才會有創新,有創新才容易成功。世上每一次偉大的成功,都是先從創新開始的。


做一些你害怕做的事
人身上的潛能是無窮無盡的,為什麼絕大部分卻處於休眠狀態?主要是受心理上無形障礙的影響和阻礙。如果你想充分發揮你自己身上的潛能,想知道自己能勝任什麼事,那就從現在開始,把你身上的無形障礙,也就是你害怕做的事,一項一項排排隊,寫在日記裏,由易到難訂個跨越計畫。然後從第一件害怕做的事做起,直到不懼怕為止。這樣每完成一項,你就跨越一個心理障礙,解去一根捆綁自己心靈的繩索,消除一次「我從未做過」的念頭,擦去一個「我不敢做」的想法。
有人將一隻饑餓的鱷魚和一些小魚放在水族箱的兩端,中間用透明玻璃板隔開。剛開始,鱷魚毫不猶豫地向小魚撲過去,牠失敗了,但牠毫不氣餒,接著又使勁向小魚撲過去,不但沒有咬到小魚,反而頭部受了重傷。食魚的慾望促使牠發動了第三次、第四次進攻……多次的進攻都失敗了,牠便失去了信心,就不再進攻了。這個時候再將玻璃擋板拿開,可是鱷魚仍一動不動,牠只是無望地看著那些小魚在牠的眼皮底下悠閒地游來游去,放棄了所有的努力,最後活活地餓死了。
鱷魚受習慣的影響,死於成見。被稱為高級動物的人,也同樣會犯鱷魚所犯的錯誤。人在自己的一生中,竭盡全力地企圖避開那些妨礙自己前進的事物,而這些事物卻常常頑固地存留在我們自己的頭腦中,並且其中有不少是我們自己所想像的產物。有時候,我們不敢學外語、不敢學小提琴、不敢下水學游泳、不敢在課堂上提問、不敢上臺講演,明知這件事不對也不敢說個「不」字,等等。這種種不敢,其實都是我們自己給自己設下的無形障礙罷了!也正是這種無中生有的無形障礙,使我們裹足不前,錯過了許多我們本來應該去做,而且能夠做好的事。
我們每個人也許都有過這樣的體會,小時候剛學會走路,一次又一次地跌倒,但一次又一次地爬起來,最終學會了走路。可是漸漸長大了,堅持不懈的精神受到外界的影響,常常認為別人對自己的評價比自己對自己的評價更為重要。如果做錯點事,父母老師或親朋好友會勸告說:「做事要謹慎小心。」「不要做沒把握的事情。」「你沒這個金剛鑽,就別攬那個瓷器活!」這些人雖然出於好心,但你如果相信了這些話,這時候你的大腦就會發出一種下意識的命令,阻止你去碰眼前的這些事。
有位年輕的姑娘,十年前被車撞倒,江湖醫生說她癱瘓了。她相信了江湖醫生的話,於是感到頭腦呆滯,雙腿麻木,再也站不起來了。她整日坐在輪椅上,肌肉漸漸萎縮,變成了癱瘓人。
轉機發生在第二次車禍。五年後的某一天,當她連人帶車被一輛三輪車撞出人行道時,她突然覺得疼痛難忍。家裏人不相信她會疼痛,送她到一家大醫院,醫院外科專家確診她根本沒有癱瘓。經過一段時間的物理治療,她很快就能站立起來行走了。當她站起來時,除了深感幸運外,還深感遺憾,別人說自己癱瘓了,自己就信以為真,當初為什麼不去試試呢!是的,她如果試一試,就不會被他人的話所控制。可見心理上這種無形障礙,會使人情緒萎靡,自信心喪失,肌體功能失調,久而久之,人會變得這也不敢做,那也不敢做,無形中就把自己歸類到那些「注定」不會成功的人裏邊去了。
很多時候,成功就像攀爬鐵索,失敗的原因不是智商的低下,也不是力量的單薄,而是威懾於自己的無形障礙,被鐵索周圍的外在現像嚇破了膽。如果我們敢於做自己害怕的事,害怕就必然消失。
有人問英國戲劇大師蕭伯納:「為什麼你講話那麼有吸引力?」蕭伯納答道:「試出來的,就像學滑冰一樣,開始時,笨頭笨腦,像個大傻瓜,後來試的次數多了,就熟練了。」蕭伯納年輕時,膽子很小,不敢大聲講話,更不敢在公開場合發言,每當要敲別人的門時,至少要在門外徘徊二十分鐘,才硬著頭皮去冒那個險。他說:「很少有人像我那樣深受害羞和膽怯之苦。」後來,他下決心要變弱為強,從試一試開始,於是參加了辯論協會,出席倫敦各種公開討論會,逮住機會就發言,終於跨越了自己的無形障礙,成為二十世紀最有自信和最傑出的講演者之一。
一個人遇上害怕的事,只要敢於試一試,就會覺得並沒有什麼,也沒有你原先想像的那麼可怕。每當你發現自己總是在迴避你害怕做的事時,你還可以問問自己:「如果我真的去試一試這些怕做的事,最壞的結果會是怎樣?」最壞的結果,決不會比你想像的更可怕。
有位推銷員因為常被客戶拒之門外,慢慢患上了「敲門恐懼症」。他去請教一位大師,大師弄清他的恐懼原因後便說:「你現在假如站在即將拜訪的客戶門外,然後我向你提幾個問題。」
推銷員說:「請大師問吧!」
大師問:「請問,你現在位於何處?」
推銷員說:「我正站在客戶家門外。」
大師問:「那麼,你想到哪裡去呢?」
推銷員答:「我想進入客戶的家中。」
大師問:「當你進入客戶的家之後,你想想,最壞的情況會是怎樣的?」
推銷員答:「大概是被客戶趕出來。」
大師問:「被趕出來後,你又會站在哪裡呢?」
推銷員答:「就還是站在客戶家的門外啊!」
大師說:「很好,那不就是你此刻所站的位置嗎?最壞的結果,不過是回到原處,又有什麼好恐懼的呢?!」
推銷員聽了大師的話,驚喜地發現,原來敲門根本不像他所想像的那麼可怕。從這以後,當他來到客戶門口時,再也不害怕了。他對自己說:「讓我再試試,說不定還能獲得成功,即使不成功,也不要緊,我還能從中獲得一次寶貴的經驗。最壞最壞的結果就是回到原處,對我沒有任何損失。」這位推銷員終於戰勝了「敲門恐懼症」。由於克服了恐懼,他當年的推銷成績十分突出,被評為全行業的「優秀推銷員」。
「讓我再試一試」,是成功者的必由之路。要試出好的結果,還要裝出非常勇敢,無所畏懼的樣子,而且全身心地表現出來。希歐多爾•羅斯福,是美國歷史上一位傑出的總統。他原先也有膽怯自卑的缺點。他在自述中寫道:「有一次,我讀到一本書,其中有一段談到一位英國軍艦艦長告訴主人翁怎樣克服恐懼:『人們可以裝作不害怕的樣子,時間一長,假的就不知不覺變成真的了。』我相信了這種說法。那時我害怕的東西多得很,從大灰狼、劣馬到拿槍的士兵,見了就想躲。後來我讓自己裝出不怕的樣子,慢慢果然就不怕了。我想,人們只要願意,可能都會有這樣經驗的。」詹姆士對此也有同感,他說:「這樣,英雄氣概就會取懦夫之怯而代之。」
當你遇上害怕做的事情時,只要敢試一試,就會覺得並沒有什麼,也沒有你原先想像的那麼可怕。
怕了一輩子鬼的人,一輩子也沒見過鬼,恐懼的原因是自己嚇唬自己。世上沒有什麼事能真正讓人恐懼,恐懼只不過是人心中的一種無形障礙罷了。不少人碰到棘手的問題時,習慣設想出許多莫須有的困難,這自然就產生了恐懼感,遇事你只要大著膽子去做時,就會發現事情並沒有自己想像的那麼可怕。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25
絕版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