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我與江霞公太史父女:汪希文回憶錄
滿額折

我與江霞公太史父女:汪希文回憶錄

商品資訊

定價
:NT$ 250 元
優惠價
90225
領券後再享86折起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25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6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國民政府主席汪精衛的姪兒
清朝末代科舉進士江孔殷的女婿
寫出汪精衛與袁世凱的交往
道出江孔殷一生的傳奇!

內容簡介

作者是汪精衛的姪兒,他寫出汪精衛與袁世凱的一段交往秘辛,道人所未道,彌足珍貴。作者喪偶後又娶江孔殷(霞公)之十一女江畹徵為繼室,因此對江孔殷的傳奇一生,描繪得栩栩如生。包括他在考場請槍手,而自己又當槍手,結果雙雙都中榜的事。他透過好友梁士詒向袁世凱遊說以陳炯明為廣東督都,陳炯明答應事成,給他廣東民政長的官位,奈何後來陳炯明被逼發出通電討袁,江孔殷的美夢自然飛了。江孔殷受聘出任英美煙草公司南中國總代理,與南洋兄弟煙草公司激烈商戰。他用計將對方打敗,自己則撈到「風生水起,盤滿砵滿」了。

 

作者簡介

汪希文

汪兆鏞之子,汪精衛的姪兒。汪希文在抗戰前,曾任廣東番禺縣長,後來任國民政府財政部簡任秘書、汪偽政府時任行政院參事,外放浙江省政府委員,兼糧食局長,又調社會福利局局長,再調浙江省第四行政區行政督察專員兼區保安司令。汪希文續娶江孔殷之十一女江畹徵為繼室,兩人結褵僅一年有餘,江畹徵不幸患淋巴癌,不治逝世。汪希文晚年流落香港,也是命理學家,於當時的術數界頗負盛名。一九六○年二月十五日,他服安眠藥自殺於香港沙田萬佛寺。

蔡登山/主編

文史作家,現為秀威出版公司副總編輯,長期致力於兩岸文化交流。曾製作及編劇《作家身影》紀錄片,完成魯迅、周作人、郁達夫、徐志摩、朱自清、老舍、冰心、沈從文、巴金、曹禺、蕭乾、張愛玲諸人之傳記影像,開探索作家心靈風氣之先。著有:《人間四月天》、《傳奇未完──張愛玲》、《色戒愛玲》、《魯迅愛過的人》、《何處尋你──胡適的戀人及友人》、《梅蘭芳與孟小冬》、《民國的身影》、《讀人閱史──從晚清到民國》等十數本著作。

目次

【導讀】汪希文及其岳父江孔殷(霞公)二三事/蔡登山

第一章 袁世凱、汪精衛一段因緣
第二章 我與江霞公太史父女(一)
第三章 我與江霞公太史父女(二)
第四章 我與江霞公太史父女(三)
第五章 我與江霞公太史父女(四)
第六章 我與江霞公太史父女(五)
第七章 我與江霞公太史父女(六)
第八章 我與江霞公太史父女(七)
第九章 我與江霞公太史父女(八)
第十章 我與江霞公太史父女(九)
第十一章 我與江霞公太史父女(十)
第十二章 我與江霞公太史父女(十一)
第十三章 我與江霞公太史父女(十二)
第十四章 我與江霞公太史父女(十三)
第十五章 我與江霞公太史父女(十四)
第十六章 我與江霞公太史父女(十五)
第十七章 我與江霞公太史父女(十六)
第十八章 我與江霞公太史父女(十七)
第十九章 我與江霞公太史父女(十八)
第二十章 我與江霞公太史父女(十九)
第二十一章 我與江霞公太史父女(二十)
第二十二章 我與江霞公太史父女(二十一)
第二十三章 我與江霞公太史父女(二十二)
第二十四章 江霞公太史軼事補遺
附錄一 錢新之赴臺前的一件糊塗事/汪希文
附錄二 薛覺先與南海十三郎/汪希文
附錄三 記黨國元老古湘芹門下之「三文」──劉紀文-汪希文-陸匡文/香宇

書摘/試閱

第三章 我與江霞公太史父女(二)

一、清末最後一科的進士

光緒二十九年,歲次癸卯,是大比之年,亦是清朝最後一科的會試,此後即廢去科舉制度,改辦學堂了。江家與汪家,本是通家之好,是年霞公與先伯父莘伯先生(兆銓)聯袂登程,北上應考。其時吾粵有所謂「闈姓」的賭博(相似於現在的賭馬與賭球),廣東姓汪的人本不多,但因先伯父莘伯先生,少時文名藉甚,竟有許多人買「汪」字的。廣東一省,規定取十六名進士,放榜之日,賭商由京中將中進士者之姓氏,拍電回粵,遍登廣州各報條;因有一個「汪」字,汪家的人,高興萬分,皆以為先伯父中式。後來方知「汪」字實為「江」氏之誤,結果是霞公中了。是科狀元是劉春霖(即一甲第一名進士),探花是粵人商衍鎏(即一甲第三名進士)。現在旅居澳門、年逾八旬的李際唐,及前行政院長譚延闓,均與霞公是進士同年。日後譚延闓率湘軍至粵,與霞公往還最密,其淵源是由年誼而來。

霞公之會試,是否也請了槍手,其事頗祕,已無可考。他自己本來是作家,能下筆千言的,他在鄉試時請槍,不過為好奇心所驅使,作為「賣弄遊戲」之手法而已。會試中式後,尚要殿試,以意測度,會試當不致請槍。但根據吾粵幾位老前輩曾對我說,謂霞公會試,是請順德羅癭公做槍手的,這真是查無實據了。
會試比之鄉試,嚴重得多,鄉試是在各省的省城舉行,會試是在京師舉行,是帝都所在。清朝制度,關於科場舞弊,請槍和關節,是嚴厲懲治的;倘被告發,查出證據確鑿,除當事人殺頭之外,株連甚眾,主持考試的總裁官亦不得了。所以,霞公中進士,是否請槍,雖然傳說頗多,那只有天曉得。霞公本人對此種風言風語,曾加否認。但無論如何,他總算過得了海,做了神仙。

二、衣錦榮歸,說不盡風光

霞公成進士之翌年甲辰,入翰林,回鄉謁祖,此時真是說不盡的風光。翰林算是大紳士,照習慣,必改用大張紅色的名片,高約八九寸,闊約四寸零,頂格寫滿「江孔殷」三個大字。先期印發報捷的所謂「報條」逾一千份,分送全省的官紳及遠近親友。

過了數天,霞公又坐著四名轎夫的大轎,轎前、轎後有所謂的「跟班」,前呼後擁,到四處拜客。除了長輩、親戚、老師與在籍的巨紳,乃至本省的大官,兩廣總督以下,三司六道、首府兩縣,新科翰林可以頂門拜會。總督是一省之諸侯,亦可與之分賓主而坐,可謂體面十足。並且還要另定日期開賀,官紳、親友自然錦上添花,大都致送紅喜幛,懸滿太史第中。府上乃大排筵宴:中午開麵桌款客,是開流水席,隨到隨開;晚上開翅席,分為「頭度」與「二度」,即是可以宴飲兩次。在府第的東花園,蓋搭戲棚,日夜演劇祝慶,極飲食之盛,視聽之娛,正是春風得意,衣錦還鄉。太夫人在堂,為之笑逐顏開。在昔日太平盛世之時,此情此景,非今之世所有也!

三、斥資報捐江蘇候補道

光緒三十一年歲次乙巳,清廷任用西林岑春煊為兩廣總督。西林用關書禮聘先君子(諱兆鏞,號憬吾)為幕賓。當初山東人張鳴岐亦同在幕府,此外尚有江蘇人岑盛之,皆「紹興師爺」之流也。霞公是時常有到督署拜會岑督及張鳴岐,因此與先君子亦常有應酬及唱和。

張鳴岐與霞公頗有緣,彼此很談得來,但霞公不為岑西林所喜。霞公平時與客談話,除了跳動如蝦之外,喜用右手頻頻扒其左膊。前清紳士見總督,雖然可分賓主而坐,但岑西林是勳爵後裔,昔年勤王有功,慈禧太后聖眷正隆,岑氏脾氣很怪,不喜霞公之行藏舉動,認為不恭。

霞公去後,岑西林嘗對先君子說:「此人舉動如此,太不像翰林中人,我是光緒戊子科舉人,你是己丑恩科舉人,相差僅一載,吾二人兩次會試皆下第,我不明白擔任考試大任的大總裁,竟會取中這樣的進士,科舉真非廢不可了」云云。

西林對霞公的印象如此,便不會買他的帳,凡所請託,概予拒絕。霞公此時正在壯仕之年,志在用世的,在粵既難得意,更不願北上做一個窮京官,於是,斥資報捐候補道,加捐二品銜及花翎,赴京覲見清帝,指省江蘇,出京即到南京報到,因當時南京是兩江總督所在地也。

前清時的南京,市政不修,向來有「三多」之名,即「臭蟲多(又名南京蟲)、騾馬多、候補道多」是也。候補道既然如此之多,又無奧援,想活動是不容易的,霞公在南京住了幾個月,感覺無聊,又南歸矣。
霞公中年悼亡,但在元配未逝之前,即在鄉間娶有二姨太,經管鄉間家務;悼亡之後,在穗市又娶人家女布氏為三姨太,即是我的親岳母。霞公所生兒女,嫡、庶共一十七人,由行一至行十,皆是男兒。光緒三十二年丙午正月初二日丑時,布氏誕生長女,名畹徵,男女同排行,稱「十一小姐」;那時我已是十七歲,比她大十六年,料不到日後她便是我的繼室,下篇當詳敘這一段戀愛的經過。

四、江太史蛇羹馳名遠近

光緒丙午年秋冬間,清廷內調岑春煊入京,就任郵傳部尚書(等於交通部長)。後此數年,先後繼任兩廣總督者,為袁樹勳、周馥、張人駿三人。此三人與霞公皆無淵源,故亦無若何的活動。迄宣統二年庚戌之冬,張鳴岐由廣西巡撫調任兩廣總督。舊雨忽來,霞公大喜,認為好機會來臨了。他長袖善舞,又素以擅長交際名於時,對於飲食尤為講究―江太史的廚師,享譽至今不衰,「太史蛇羹」,成為廣東最有名的食譜。
蛇之為物,吾人從來認為是毒物,至今外省人亦多不敢下箸。有若干外省朋友到香港,聞粵人食蛇,有似談虎色變。其實,五十年前華南亦無此風,完全是由霞公開風氣之先,由他發明倡導的。當初所食之蛇,係由野外捕捉而來。自從蛇羹盛行之後,兩廣地方,居然有農民靠養蛇為生,令其繁衍,俟秋令蛇肥,乃大量運到省、港、澳發售,可以解決一家生計。此輩農民,可謂沐霞公之恩不淺矣。

我曾親入太史第廚房,參觀江府廚師製蛇羹之法―原來簡單得很,主要工作在拆蛇肉時,要特別小心將蛇骨除去,不使有一絲之骨留存。此外,則殺雞二十頭,和豬肉二十斤,煮成厚味的上湯,待至雞、豬兩肉味道出盡之後,原肉棄去不要,將此上湯燴蛇肉,再加「上好」鮑魚絲等配料,太史蛇羹即告完成,即可端上桌面,給我們享用。如上所述,是僅可供一桌十二位客人之用;倘宴客兩桌,則用料加倍,以上由此類推。我嘗謂如此奢侈,不惜工本,不特蛇羹好食,即使用此上湯燴「蔗渣」,亦必可口的。

五、在籍翰林充清鄉總辦

滿清最後一任之兩廣總督張鳴岐到粵後,霞公自然與之往還最密,大小讌會是應有之義;以蛇酌宴客,亦開始於其時。霞公手段闊綽,常以字畫、圖章、瓷器等名貴禮物,致贈與張督。俗語說得好:「人心是肉做的。」霞公給張鳴岐的印象太好了,張竟認江孔殷是粵紳中首屈一指的人才,要想辦法替他捧場,使其出仕。

前清的官制,亦有其優點,即規定本省人不能在本省當文官(督撫三司六道,及府州縣的官都是文官),而且是硬性規定,出仕必須迴避本籍,以免其在本省作弊,難於監察。獨武官是不管民政的,故特許本省人可以做本省的武官,不在取締之列(提督、鎮、協將、參將、督司、千總、把總等,均是武官)。武官只負帶兵之責,而且要受文官的節制,不能過問政治。知縣雖然是正七品的文官,戴金頂而已;鎮、協是二品武官,戴紅頂的。但實缺知縣的威風與權力,均在鎮、協之上。

前清的官制,倘有特殊原因,亦可破例由文改武,或由武改文。即如同、光之間的山東巡撫張曜,是目不識丁的,一生當武官,積功薦升至提督。提督是從一品最高的武官,無可再升的了,仍須受督撫的節制。張曜因剿捻匪功大,應該要升官了,以升無可升,乃改途做文官,升任山東巡撫,此一例也。又如廣東水師提督李準,四川人,原是廣東候補道,是文官也;歷任兩廣總督,以其長於兵事,當初委他為水師統巡,負緝捕匪類之責,是以文官而掌武事,亦因歷年積有剿匪功勞,由候補道升任廣東水師提督。李準是由文官改為武官的。

江霞公是廣東在籍翰林,江蘇候補道,依例不能在廣東為司道文官。兩廣總督張鳴岐既願替霞公捧場,使之出仕,乃先委派霞公為廣州清鄉總辦,撥軍隊數營,交他統率,俟其辦理清鄉緝捕有效,即擬奏請清廷,援李準之先例,准霞公以文改武,並保薦霞公接任廣東水師提督一缺;一面使人諷勸李準運動調升巡撫,準備讓出廣東水師提督一缺與霞公。此事由張鳴岐、李準、江霞公三人,三面言明,三面允肯,彼此同意,醞釀以歷數月;李準於宣統辛亥年三月二十九之役,與張鳴岐鬧意見,更加速其轉任外省巡撫的念頭。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25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