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作業設計:基於學生心理機制的學習回饋(簡體書)
滿額折

作業設計:基於學生心理機制的學習回饋(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32.00 元
定價
:NT$ 192 元
優惠價
87167
領券後再享86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5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老師們幾乎每天都會布置作業,但學生喜歡老師布置的作業嗎?理想的作業行為除了"完成"和"正確"外,更重要的到底是什么?這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
目前,學生作業存在突出問題,嚴重影響著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本書從作業現狀調查入手,分析學生作業心理機制,提出作業設計原則,并分別從常規作業、分層作業、單元作業、長周期作業等方面對作業設計進行具體指導。本書案例豐富,對于提高教師作業設計能力、改進中小學作業質量有著普遍指導意義。相信讀者看后會很有共鳴,也很受教益。

作者簡介

方 臻,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實驗小學校長。
夏雪梅,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普通教育研究所副教研員,主要研究領域:課程實施、課程評估。

名人/編輯推薦

本書深入研究了作業的教學功能和心理機制,同時很接地氣,有豐富的各學科案例,既有現象分析,又有系統的操作性建議。

目次

前 言
第一章 從學生立場看作業
一、學生視角的作業大調查
(一) 嚴格管理下的超量作業
(二) "累" 在于作業的"無趣"
(三) "個性化" 的批改方式受質疑
(四) 喜歡上"副課", 但討厭做作業
(五) 作業中的強勢家長
二、基于一周作業掃描的喜好度分析
(一) 一周四科作業掃描
(二) 作業類型的學生喜好度分析
(三) 為什么學生喜歡"簡單基礎" 類作業
三、用教師作業札記研究學生作業心理
(一) 觀察學生的作業表現
(二) 訪談學生對作業的感受
前 言
第一章 從學生立場看作業
一、學生視角的作業大調查
(一) 嚴格管理下的超量作業
(二) "累" 在于作業的"無趣"
(三) "個性化" 的批改方式受質疑
(四) 喜歡上"副課", 但討厭做作業
(五) 作業中的強勢家長
二、基于一周作業掃描的喜好度分析
(一) 一周四科作業掃描
(二) 作業類型的學生喜好度分析
(三) 為什么學生喜歡"簡單基礎" 類作業
三、用教師作業札記研究學生作業心理
(一) 觀察學生的作業表現
(二) 訪談學生對作業的感受
(三) 收集學生的作業問題
(四) 剖析具典型意義的作業樣本
四、在"精講精練" 中納入學生作業心理
(一) "精講精練" 的問題
(二) 作業中的"知識本位" 傾向
(三) 融合"學科知識"和"學生知識"的作業設計
第二章 學生的作業心理機制
一、心理學視野中的"家庭作業"
(一) 一種自我調節的學習過程
(二) 作業對學生發展的心理意義
二、影響學生完成作業的因素
(一) 作業的外部特征
(二) 完成作業的個體因素
三、學生的作業心理機制: 一種整合的心理模型
(一) 完成作業的過程
(二) 完成作業的自我調節能力的獲得機制
四、基于心理機制的七個作業設計原則
(一) 要從學生視角理解作業的特征
(二) 要關注學生作業品質的養成
(三) 要以盡可能少的作業量促進盡可能多的認知投入
(四) 讓學生有更積極的作業情感體驗
(五) 讓學生參與作業的設計和選擇
(六) 讓學生在作業中體會知識的關聯和應用
(七) 讓作業成為學生與他人共同走過的一段旅程
第三章 常規作業的設計與反饋: 突破被動與枯燥
一、預習類作業的設計
(一) 學生何以被動
(二) 自主預習卡的設計
二、口頭識記類作業的設計
(一) 口頭識記類作業的特點
(二)口頭識記類作業的設計
三、動手抄默類作業的設計
(一) 動手抄默類作業的特點
(二) 抄默內容的確定
(三) 讓抄默成為有意義的學習
四、課后練習類作業的設計
(一) 學生的課后練習負擔為什么這么大
(二) 為學生課后練習減負的六大措施
五、實踐類作業的設計
(一) 常規作業中設計實踐點的可能性
(二) 將知識鑲嵌于實踐情境中
六、常規作業的批改與評分: 以作文評價為例
(一) 作文評價的一般做法及常見的問題
(二) 作文評分規則
第四章 分層作業: 適合每一類學生的思維旅程
一、分層作業的三大誤區
(一) 表面分層
(二) 機械分層
(三) 標簽化
二、分層作業的特點
(一) 基于學習差異的設計
(二) 分層分類的優化組合
(三) 激勵性評價與彈性分組
三、分層作業的設計樣式
(一) 根據作業量和作業難度分層
(二)增進學生思維多樣性的分層設計
(三) 根據不同學習風格的分類作業
四、分層作業中的教師指導與同伴互助
(一) 教師指導以激勵學生自我挑戰
(二) 同伴互助以促進遞進
第五章 單元作業: 實現學生知識邏輯與心理邏輯的統一
一、單元作業的特點
(一) "單元" 的知識整合
(二) 重知識的應用
(三) 從知識邏輯轉化為學生的心理邏輯
二、編制基于課程標準的單元作業指南
(一) 厘清學科知識結構
(二) 界定年段核心目標
(三) 確定作業指南的框架
????
(四) 積累作業設計樣例
三、單元作業的設計樣式
(一) 根據作業指南設計的紙筆單元作業
(二) 合作型單元作業
(三) 實踐型單元作業
四、單元作業的評價
(一) 單元作業的評分規則
(二) 單元作業的多元評價方法
第六章 長周期作業: 在堅持中探究與表達
一、長周期作業的特點
(一) 長流程
(二) 以問題、表現性任務為載體
(三)培養堅持性的作業品質
二、長周期作業的設計原則
(一) 要讓學生有更積極的情感體驗
(二) 要讓學生體會到知識的系統性
(三) 要培育學生堅持不懈的作業品質
(四) 要成為師生、生生、親子共同合作的旅程
三、長周期作業的設計樣式
(一) 積累型長周期作業
(二) 探究型長周期作業
(三) 表現型長周期作業
四、長周期作業中的教師指導: 長程指導單的設計
(一) 為什么要設計長程指導單
(二) 方案記錄單的設計
(三) 觀察記錄單的設計
(四) 結果記錄單的設計
五、長周期作業的評價
(一) 長周期作業的評分規則
(二) 設置評分的杠桿

書摘/試閱

序言

破解作業對學生發展的密碼
布置作業是教學過程鏈鎖式結構的重要環節,但直到近代以來,仍然只有少數人從心理機制的角度展開研究,更不消說依此為據開展作業設計與改進的工作了。然而,掌握正確的作業設計與反饋,對如今學校的教學改革卻十分有用。
比如說,2012年國際PISA測試,一方面,上海學生的整體表現達到了國際頂尖水平,其中學校講求作業練習的精細安排以及有針對性的糾錯指導起了不小的作用,這與早在上世紀的國際教育成就評價協會的跨國研究結論相符:課外作業與某些學科(如數學)的學習成績有明顯的相關。另一方面,調查表明,上海的課內練習密度高,課外作業時間每周平均達13.8小時,位列65個國家(地區)之首,存在太多機械劃一的"熟題"作業,少了點長思考與自我發現的過程,與專家提倡的"有意義作業"差距甚大。由此推及,研究作業的設計與反饋,它可以從一定的視角提供衡量學校教改成敗利鈍的風向乃至準繩,也有助于我們理解教學過程的復雜內涵。
要對學生作業有個一般性理解是比較容易的,但是當研究深入到作業的教學功能和心理機制時,卻發現要獲得正確理解并非易事。本書的一群作者在一所學校里首次從學生的作業心理開始,探明學生的作業心理機制,進而運用幫助學生形成獨立主動、合作共享、自我反思的積極干預手段,傾全力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作業心理品質,打開了教學改革的又一明亮窗口。這項實踐探索是對作業研究的一份有益貢獻。
如果說物理學的根在實驗室,那么教學論、心理學便必須深深扎根于中小學校,尤其是活生生的教學工作土壤。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的研究者走進學校,與教師共同研究作業心理機制;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實驗小學的教師用心理機制設計與調整作業,兩類不同角色人員的精彩合作,成功地解開了作業設計與反饋的若干奧秘,這表現在下列諸方面:
第一,先是糾正傳統作業只重視知識技能的被動訓練傾向,使作業成為引發學生興趣、培養學生獨立學習能力的切入口。學習要靠每位學生的自覺行動,這種學習有兩個起點--自讀(書中學)和自做(做中學),教學要擺脫灌輸式,非得凸顯這兩個起點不可。而作業具備一種特有的自我調節學習的機制,如自設目標、自選策略、自保動機、自控過程、自我反思等。作業通過這種自我調控,可以突破被動與枯燥,如單元性的作業,可通過自我整理,揭示知識的內在聯系。好的作業常常最有可能成為學生獨立學習的切入口。
第二,好的作業最有利于直接進入精準針對每位學生的幫助式教學,使改革追求的個別化教學從理想通往可實現的現實。后工業化時代,教育正在走向個性化(個別化),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其中珍視班集體中每個學生,是這一過程的基本價值追求,而作業先行是一條現實的途徑,誠如本書作者所說--作業要適合每一類學生的思維旅程。這就是有差異、個別化,從而推進精準針對每位學生的幫助式教學,從低階梯的糾錯、跟進練習,到高階梯的以問題或項目為載體的作業,甚至是長周期作業,讓學生在堅持中進行探究與表達。
第三,尤其重要的是,基于學生心理機制的作業設計與改進,對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心理品質能起到極為重要的指引作用。如作業中的行為規范,堅持自我管理、自我調控的意識,面對與克服困難,抵御誘惑,調節不良情緒,培植恒心,形成學習的責任感,等等。
由此看來,本書作者似乎已能摸到作業的獨特奧妙,包括上述的自我調控機制、個別學習機制與意志磨煉機制。當然,從教育實踐者的立場來看,他們也許并非旨在對作業的概念與作用做出學理的概括,而是透過作業的大量實例,表明作業環節在教學領域中的深刻內涵。
因此,本書必然會引起廣大中小學教師、教研員、教師培訓或指導者以及有志于深入理解作業機制的專家的極大興趣,也會對教學領域中作業研究的文獻提供頗有價值的補充。另外,這項工作還是一個合作研究的很好典范,說明實踐與理論的結合怎樣啟發我們去理解如"作業"這樣一個不起眼的話題,同時也促使我們重新思考自己對教學過程以及在教育教學的每個環節中培養學生優良素養的理解。
顧泠沅
2014年3月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67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