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淨慧法師說生活禪
滿額折

淨慧法師說生活禪

商品資訊

定價
:NT$ 440 元
優惠價
90396
缺貨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當代禪門大德淨慧法師生前的智慧結集,揭示禪在人生日用中的落實與運用。生活禪首倡者淨慧法師,為大家系統而明晰地闡述了禪的理論與實踐。

「上篇︰禪的理念」從歷史和哲學角度,深入淺出介紹禪宗源流以及多位禪門重要人物的思想,包括達摩、慧能、臨濟、趙州……等;「下篇︰禪的實踐」着重講授在生活中進行禪修的法門,幫助讀者破除煩惱、提升智慧。

全書經藏、禪詩、公案、口訣處處,啟益讀者把握當下一念。

作者簡介

淨慧法師,近代禪門泰斗虛雲和尚得法弟子之一,曾擔任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自1988年以來,先後主持興復柏林禪寺、玉泉禪寺、四祖禪寺、度門禪寺、老祖禪寺等禪宗叢林。住持河北省趙縣柏林禪寺期間,倡導以「覺悟人生,奉獻人生」為宗旨的生活禪,舉辦「生活禪夏令營」,在社會上產生廣泛影響。主要著述有《入禪之門》、《壇經—滴》、《雙峰禪話》、《中國佛教與生活禪》等。

名人/編輯推薦

「禪本來不是說得清楚的事,也不是說的事。禪是要行的,要體會,禪是一種實際的經驗。它是生命的經驗,生活的經驗,人性昇華的經驗,開悟的經驗。」——淨慧法師

自 序

「生活禪」這一命題的意義,在於揭示佛法與生活不一不異。因為從覺悟者來看,生活就是佛法,佛法就是生活,世間與出世間不二,煩惱與菩提不二,生死與涅槃不二,此岸與彼岸不二,消融了一切對立面,一切處於中道,人生覺悟奉獻,安樂自在,歡悅和諧。如果就迷惑者而言,則萬法紛然對立,生活與佛法打成兩截,世間與出世間水火不容,一切都處於二元對立的狀態,人生由此而三毒橫生,煩惱不斷,生死流轉。兩種精神狀態,兩種生活狀態,中間只有一字之差,前者得力於一個「覺」字,後者執着於一個「迷」字。一字之差實際上只是一念之差。佛法要解决的問題,就是這個問題,禪要解决的也是這個問題,生活禪要解决的還是這個問題。人生處在迷與悟的交叉路口,怎樣把握這一念之間迷與悟的判斷與選擇,這就是佛陀說法的一大事因緣。禪是佛法的核心,禪的宗旨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更加直截了當地解决人生的迷惑問題。生活禪是禪在人生日用中的落實與運用;其宗旨是覺悟人生、奉獻人生;其要領是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其着力點是在把握當下一念:覺悟在當下,奉獻在當下,修在當下,證在當下,受用在當下,保任在當下。

 

六祖慧能大師云: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

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此偈旨在說明佛法不能脫離世間,離開世間無佛法;對世間法的覺悟與淨化、解脫與超越,當下即是佛法,佛法與世間不二。

 

近世的佛教復興者太虛大師說:

 

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

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

 

此偈旨在揭示成佛即是人格的究竟圓滿成就。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人格完善之時,即是成佛之日。要達到人格的完善,必須正確面對人生的三大問題。這三大問題就是生存問題、生活問題、生死問題。怎樣面對人生的這三大問題,儘管態度千差萬別,方法也多種多樣,如果我們不迴避問題而又能積極正確地解决問題,那麼佛法提供的答案,禪提供的答案就最具現實意義。佛法、禪以直面人生的態度,要求我們在生存中安身立命,在生活中明心見性,在生死中了生脫死。解决了人生三大問題的人就是人格完善的人,就是大徹大悟的人,就是成佛作祖的人。

佛法與世間不二,做人與成佛不二。兩位大師的兩首偈語,將佛法與禪的精義和盤托出,奉獻給世人,奉獻給那些有心致力於生命覺醒的人。生活禪覺悟人生、奉獻人生,並要如實面對問題,如是而已。

這本小冊子,結集了從1991年至2007年這十幾年的一些文章和講話稿,記錄了我在這期間探索佛法與禪在當代傳播過程中如何面對時代、貼近生活、覺悟人生、奉獻人生的思想軌迹。這期間講得最多的是生活禪,因此,這本小冊子就算是了解生活禪的一把鑰匙。在打算公開出版這本小冊子時,根據出版社的要求,由我的學生君明博對原來的講稿進行了篩選,並且定為二十個小題目。實際上,其中內容與文字多有交叉之處。在付印前,我又在行雲流水式的生活中擠出時間,對原稿認真審讀一次,對其中有些篇章進行了修改。

這本小冊子能夠面世,首先要感謝出版社的支持。當然,沒有馬明博的推動與編選,就不會有這種形式的這本書同讀者結緣。

佛法講因緣。佛陀出世說法度生是因緣,佛法東來是因緣,達摩西來傳佛心印是因緣,禪宗的創立是因緣,禪在中國乃至世界獨放異彩是因緣,生活禪在時代的催生下逐步地成長起來更是因緣。在以上諸多內因外緣的成就下,才有本書的問世。萬事都是緣,萬事總隨緣,把握機遇,隨緣而住,隨遇而安。讓禪成為人生的一種生活方式、生活態度、生活內涵。處處體會生活禪,時時擁有禪生活。

 

2007年10月12日

於趙州柏林禪寺退居寮

目次

自序 iv

 

上篇:禪的理念

01 什麼是禪 2

02 達摩禪:理入與行入 16

03 四祖禪:見地、功夫與方法 40

04 六祖禪:無念、無相、無住 57

05 六祖所開示的修和證 75

06 《壇經》中的幾個問題 86

07 臨濟禪:掃除一切知見 100

08 臨濟禪師法語 113

09 趙州禪:平常心,本分事 125

10 禪的「無門關」 138

 

下篇:禪的實踐

11 生活禪開題 156

12 生活禪的四個根本 162

13 《心經》與生活禪 178

14 管理好我們的心 197

15 牧心如牛——略說《十牛圖頌》 210

16 做人的八字方針:信仰、因果、良心、道德 223

17 做事的八字方針:感恩、包容、分享、結緣 238

18 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 251

19 處理煩惱的方法 269

20 生活與生死 279

 

附錄

01 隨師學禪 明海 292

02 入泥入水菩提路 亦詩亦禪自在人——紀念恩師淨慧上人 明海 301

03 生活禪也可適用於日本——《生活禪鑰》日譯本序 末木文美士 307

 

淨心慧語

書摘/試閱

上篇:禪的理念

 

01 什麼是禪

 

禪是直接的、當下的。它不需要空間的轉移,也不需要時間的轉移,即此時,成此事。古代一位詩人曾經描寫一位禪師在炎天暑熱中感受禪的受用:「人人避暑走如狂,獨有禪師不出房。不是禪師無熱惱,只緣心靜自然凉。」

 

我們所講的禪,不是「六度」中所說的「禪波羅蜜」的禪,當然也不是「四禪八定」的禪,而是禪宗所提倡的禪。禪宗的禪與六波羅蜜的禪是同一個事物,又是分別的兩個事物;它與四禪八定的禪可說是同一個事物,又有所不同。

眾所周知,禪宗有四句格言,叫做「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既然是「教外別傳,不立文字」,語言是應當掃除的,那麼為什麼還要講呢?因為不借助語言文字,要想進入禪就很困難,不得其門而入。所以,六祖大師在《壇經》裏有一個解說,所謂不立文字,並非不用文字。六祖大師說:「直道不立文字,即此不立兩字,亦是文字。」不立文字者,就是不執着文字,但又不能離開文字,還是要用語言文字作標月之指,「因指見月,得月忘指」,這就是語言的功能。

關於禪的起源,我想分兩點來說明:一是在印度,一是在中國。

在印度,禪的起源是說,佛到了晚年臨於涅槃之際,有一天,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百萬人天不知其用意是什麼。此時此刻,只有迦葉尊者,破顏微笑。佛陀在這時就說:「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

這就是禪宗所說的禪的起源。

這個公案的用意,只是就禪是「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這一件事提出,不能用現在學術的、歷史的、考證的眼光來看。有這件事,還是沒有這件事;究竟是歷史,還是傳說,和禪都沒有什麼關係。因為禪要說明的,既不是歷史,也不是傳說。即使是歷史,也說明不了禪。

所以,佛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這個公案就是「禪在印度的起源」。摩訶迦葉尊者是如來禪的第一祖,後來代代相傳,一直傳到第二十八祖菩提達摩。

菩提達摩是如來禪的第二十八祖,也是中國祖師禪的初祖。他到中國來傳法,經歷了許多的坎坷。

達摩大師到中國來的時候,正是中國佛教義理盛行的時期。當時,佛教義理的規模基本具備了;在這樣一種環境下,達摩大師要來傳「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的禪法,就有相當大的困難。達摩祖師到了南京,跟梁武帝一席問答,相互之間不能默契。所以他只好辭別金陵,沿着往長安的路綫北上,後來抵達河南嵩山。

在嵩山,達摩祖師九年面壁,等一個人來。從九年面壁這樣一個簡單的事實,可以想見當時弘揚禪宗法門的艱難。經過九年的等待,才有一位叫神光的僧人到嵩山去依止達摩禪師,求「安心法門」。這個公案大家都很熟悉。神光後來叫慧可,是由菩提達摩給他改的名。

慧可,也就是二祖,從達摩那裏得到安心法門,是中國禪宗的開始。

經過兩百多年的傳承,禪宗傳到了六祖慧能。在六祖以前,都是一個人傳一個人,所謂六代傳燈。這六代,基本上是單傳。為什麼是單傳?並不是不想多傳,而是難得其人。這當中,從二祖到三祖、四祖,都是信受的人很少。

四祖就是湖北黃梅雙峰山的道信大師。四祖道信禪師的道場,現在叫正覺禪寺。那個地方非常好,是一個出人才的地方。從四祖開始,禪宗才開始設立道場,建立了傳法的基地。據文獻上描述,四祖「大敞禪門,廣接徒眾」。也就是說,禪宗到了四祖,才真正逐步地打開了局面。

從四祖開始,不但是傳法打開了局面,在生活資源方面,他也另闢蹊徑,自耕自食,自己來養活自己,真正走出傳法的困境。由此可以看出,當時廣大的信眾資源,都是在弘揚教義的法師們掌握之下;傳心地法門,在當時還不能夠被很多的人接受。沒有信眾資源,在生活上一定是很困難的。在中國,僧人托鉢乞食行不通,又沒有信徒資源,怎麼辦呢?在山區裏,只能自耕自食。四祖的道場號稱住有五百人,自己開田,自己種糧食,自謀生活。由此以後,四祖傳五祖,五祖傳六祖,才真正使禪宗在中國開了花。

中國禪宗的起源大略如此:達摩祖師開其端,二祖、三祖承其緒,四祖、五祖、六祖正式開創出規模。六祖以後,禪宗才得以發展。這期間,經過了二百多年艱苦的傳法階段。

禪到底是什麼?作為禪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禪,它是離開語言文字的,不是用邏輯思維可以解决的,只能用「以言遣言」的方法提示一下。至於究竟什麼是禪,或禪是什麼,還得我們自己切身去體會。

 

什麼是禪?

 

首先,禪是一種境界。

 

禪宗有一句話,叫做「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這是一種什麼樣的境界呢?是覺者的生活境界。覺者就是佛,佛時時都在禪當中。佛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無不是禪。所以說「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這是覺者的生活。「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這就是禪的境界。我們可以從外表看到佛的那種安詳、自然、喜悅,這也是覺悟者的生活境界。開了悟的人,還沒有完全成佛,他也會有這個境界,這是第二個層次。修行者、修禪的人有時也有這個境界,但是他的這種境界不能完全打成一片,是有間斷性的,這種境界在層次上與佛的境界有差別。行者的境界,是第三個層次。

「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你的知見可以是與佛平等的,但那僅僅是因地中的一種平等,不能完全做到果位上與佛等同。說心、說佛、說眾生、說平等,仍是一種理論、一種思維分別。這一切的一切,都要拋開。只有把一切的理論架構拋開了,把一切的思維分別拋開了,你才能體驗禪的境界。

換句話說,只要你把二元對立的東西徹底放下,當下就是禪的境界。並不是說還要等到什麼時候才是那個境界,一切都是當下的。我們不妨試一試,在片刻之間,一秒鐘、兩秒鐘、三秒鐘,你可以體會一下這種境界。從效果來說,禪是一種境界,我們每個人真正要去把握的就是這個。

 

第二,禪是一種受用、一種體驗。

 

禪的境界是看不見摸不着的,只有自己去體驗、自己去受用;而且這種受用是自受用,與他人不能共。禪的受用和體驗,唯行者有,唯證者得。你若是個修禪的人,就會有這樣的體驗和受用;你若證得了禪的境界,你就會得到這種受用。

用一個比喻來說,在農曆六月三伏天,走在太陽底下,那個時候我們最想什麼呢?就現代人而言,是想到一個有空調的屋子裏面去。當我們進到這個有空調的屋子裏以後,會怎麼樣呢?好清凉,好自在,好舒服。那種感受,只有你自己知道,那種感覺,用語言描述不出來。別人只看到你在那裏很安詳很自在,你的那種受用,他是體驗不到的,這體驗就是不共的。當然,這僅僅是由空間的轉移得到的受用。

剛才說,禪是直接的、當下的。它不需要空間的轉移,也不需要時間的轉移,即此時,成此事。古代一位詩人曾經描寫一位禪師在炎天暑熱中感受禪的受用:「人人避暑走如狂,獨有禪師不出房。不是禪師無熱惱,只緣心靜自然凉。」

「人人避暑走如狂」,在暑熱炎天,都想避暑,東奔西走好像發了狂一樣。「獨有禪師不出房」,只有參禪的人、學禪的人、修禪的人,他沒有這種奔走如狂的現象。「不是禪師無熱惱」,並不是禪師就感受不到這種熱惱,「只緣心靜自然凉」,心靜了自然就凉了。

心靜是個什麼狀態呢?就是剛才所說的,沒有什麼熱或者不熱,凉和熱這種二元對立的狀態不存在了。一有二元對立,他的感受馬上不同了。二元對立是什麼呢?就是我們的分別。

這裏還有一個明朝紫柏尊者的例子。紫柏又叫真可,是明末四大高僧(紫柏、憨山、蓮池、藕益)之一。有一天紫柏尊者看書,一直看到太陽下山。到掌燈時分,雖然沒有點燈,他依然在看,書上的字非常清楚,一點都不模糊。這時,憨山大師秉燭夜行來到他的房間,看到紫柏尊者在沒有燈光的情况下仍然在那裏看書,便說:「天色已晚,你怎麼還在看書啊?看得見嗎?」紫柏尊者經他提醒,馬上起了分別心,哦,天色已晚了。當下他眼前一抹黑,什麼也看不見了。

像這樣的例子很多。唐朝時候,新羅國(就是現在韓國的一部分)元曉大師一行到中國來求法。走到中國的邊遠地方,傍晚時分,前不着村後不着店,在荒郊野外也找不到一個借宿的地方。幾個人沒辦法就露地而宿,沒有水,也沒有吃的東西。晚上模模糊糊地到處找水喝,突然找到一個很小很小的坑,裏邊有一點水,他們就拼命地喝,喝了以後感覺甘甜舒服。到第二天早上一看,那水是從棺材裏面流出來的屍水。當下眾人起了分別心,嘔吐不止。

同一件事情,由於有分別和沒有分別,截然是兩種效果。沒有分別的那一刻,就是禪的境界、禪的受用。這種受用,是非常明顯的。

到寺院裏挂單也是一樣的。挂單的和尚來了,把他送到一間房裏去,住在那裏挺安心的,美美地睡了一夜。到第二天,有人告訴他,這個房間昨天死了人,或者是病死的,或者是上吊死的。他聽到這話以後,就不敢再住那間房了。他覺得有鬼。鬼在哪裏?鬼在他的心裏。這就是分別。這種情况,我們每個人都可能遇到過。

分別執着害死人,它是世界上一切問題的總根源。要想成佛作祖,先要去掉分別這個東西。

禪是一種受用,是一種體驗。這種體驗,要遠離分別,達到無分別。因為世界上的事情本來是平等的,一切都是平等的。差別只是它的相,平等是它的性,我們要離相而證性,這樣得到的受用才是究竟的。

 

第三,禪是一種方法、一種手段。

 

這是從禪的方便來講,不是從禪的究竟來講。當然,究竟不離方便,方便不離究竟,二而一,一而二。從本質上看,禪是見性的方法,「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這種方法,它最究竟的目標就是直指見性,不走彎路。如何才是直指呢?就是要我們每個人徹底地相信自己是佛,要徹底地相信,不是半信半疑,是一點懷疑都不要有。然後,在此觀念的指導下,把佛的一切要求一步到位,這就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所謂「見性成佛」,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一步到位——直指嘛。

這種方法是一種動態的方法,不是死的,而是活的,因人、因時、因地而起變化。釋迦牟尼佛拈花示眾,用的就是這個方法。迦葉沒有說話,只是笑一下。禪傳到中國後還用拈花示眾的方法嗎?在禪宗的燈錄、語錄中,好像沒看到有人再用這種方法。沒有哪一位祖師拈起花來,你一笑——你哄堂大笑也沒用,你沒有見性。所以,這種方法是不能抄襲的。祖師他這麼一做,一比劃,你怎樣能夠知道他開了悟呢?這要求有有見地的老師,還要有有見地的弟子,彼此默契,心心相印。

禪宗講「不以死法與人」,就是因為它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古代祖師在接引學人時,用過很多的方法,總結起來有一千七百多則公案。這一千七百則公案,就是一千七百種方法。這些,只是見於禪宗語錄記載的,如果加上那些沒有見於記載的,恐怕一萬七千種也不止。

這些運用禪來接引大眾的方法和手段,因人、因地、因時,契理契機,靈活運用,不斷改變,不斷發展,一直到了今天,出現了現在的「安祥禪」、「現代禪」、以及「生活禪」等。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96
缺貨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