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倒數三天!簡體曬書節單本79折,5本7折
茶禪心月:茶道新詮及其開拓(簡體書)
滿額折

茶禪心月:茶道新詮及其開拓(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79 元
定價
:NT$ 474 元
優惠價
87412
絕版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茶禪心月:茶道新詮及其開拓》從“茶藝”與“茶道”、養生與性靈、儒釋道文化背景等方面來探討“禪茶”的本質以及精神內涵,還原了禪茶的真相,開拓了金剛茶禪與道茶的新領域。

作者簡介

賴賢宗為(臺灣)臺北大學中文系系主任、教授,著名佛教學者,創作二十余部學術書籍和詩集、書畫,創作演繹佛道及人文心曲、音樂劇,在兩岸三地佛教界產生廣泛影響。

名人/編輯推薦

《茶禪心月:茶道新詮及其開拓》不但詳細考證了茶禪發展的歷史,而且對茶禪的當代實踐有眾多探討,是一部關于茶禪文化的創新性著作,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東方文化注重在茶禪交融中品味物我合一的無限,本書從“茶道”與“茶藝”、養生與性靈,儒釋道文化背景等方面來探討“禪茶”的本質以及精神內涵。

目次

自序:開拓茶禪傳統,實踐當代茶道
001 茶禪新裁:茶道觀念之詮釋與創新
029 如何做到茶禪一味:茶禪公案的新詮釋
049 茶文化的新境界:儒釋道的茶文化與茶道四境
070 寒山東坡同一色:唐宋天臺詩歌中的茶禪
091 茶禪密行:天臺茶禪與臺密對日本茶禪的影響
117 一衣帶水吃茶去:中日的茶禪一味與和敬清寂
130 韓國茶禪:九山義天同華風
148 元代石屋清珙禪師的禪法、茶禪與韓國太古宗
161 重探亞洲茶禪真源
171 天竺山中品茶禪:杭州茶禪古今一味
178 宋茶遺法:茶禪中的點茶三昧與供佛茶儀
193 一色一香無非中道:茶禪與止觀禪修
204 茶禪心月:茶禪公案與茶禪詩文的資料論
286 附錄一:武當道茶的傳承與開創:李曉梅茶道書序 自序:開拓茶禪傳統,實踐當代茶道
001 茶禪新裁:茶道觀念之詮釋與創新
029 如何做到茶禪一味:茶禪公案的新詮釋
049 茶文化的新境界:儒釋道的茶文化與茶道四境
070 寒山東坡同一色:唐宋天臺詩歌中的茶禪
091 茶禪密行:天臺茶禪與臺密對日本茶禪的影響
117 一衣帶水吃茶去:中日的茶禪一味與和敬清寂
130 韓國茶禪:九山義天同華風
148 元代石屋清珙禪師的禪法、茶禪與韓國太古宗
161 重探亞洲茶禪真源
171 天竺山中品茶禪:杭州茶禪古今一味
178 宋茶遺法:茶禪中的點茶三昧與供佛茶儀
193 一色一香無非中道:茶禪與止觀禪修
204 茶禪心月:茶禪公案與茶禪詩文的資料論
286 附錄一:武當道茶的傳承與開創:李曉梅茶道書序
288 附錄二:武當道茶表演/李曉梅
289 附錄三:水月茶禪:無事三姐妹吳曉慧、吳曉貞、吳曉柔的茶禪行茶
290 附錄四:茶禪行法詮義大綱
293 附錄五:茶禪行法方案

書摘/試閱

茶文化的新境界:儒釋道的茶文化與茶道四境
導論
唐代儒釋道三家文化蓬勃發展,也為茶道的創立提供了良好基礎。本文首先闡述茶道與儒道二家思想的關系,以厘清茶道與傳統文化的關系以及所能運用的文化資源與可能發展方向(第一節、第二節)。然后闡述筆者茶道四境,也就是情境、意境、道境、愿境的四個方面的有機構成,闡明筆者全面發展茶道的構想。復次,討論茶道與筆者所申論的意境美學的關系(第三節)。最后,闡明筆者對于茶道的基本理念與實踐的看法(第四節)。
在茶所涉及的儒釋道三家文化,此文著重于儒茶與道茶二者,涉及佛茶則只是簡略述之。筆者另文則專門探討茶禪,探討茶與佛教的關系,尤其是對于茶禪公案的整理,凡此請讀者另外參見筆者相關文章。
茶的栽種、制作、品飲都與道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但是道茶之論題歷來被闡發得太少,被普遍地忽略了。因此,筆所特別著眼于此而有所發揮,希望能拋磚引玉,引發更多更好的道茶研究。
筆者在禪的意境與儒的情境之外,特別重視茶的道境,合“意與情”為道境,如此對于茶的“道境”有特別加以突出之意。然而,儒釋道三家文化在宋代以后本來就是互相融通,儒釋道的茶文化更是如此。希望讀者也能善會其意,不必拘于文字表面與理論系統的分別相,而能融會貫通。
一、道家與茶
儒教茶重禮法,重現實,以茶正綱常,行教化,以德性為境。道教茶重養生,重無為沖虛,以道法自然為境。佛教茶重戒律,重清安,以禪慧與心悟為境。 本節闡明道家與茶之關系,下一節則討論儒家茶。
在茶道示意圖之中,說明了“茶境”的四方面。其中的第三個方面:意境—道法自然──回歸自然返璞歸真,就是道茶傳統的當代詮釋與創作。
1.茶與道家養生、丹道
傳說神農“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一般認為荼就是茶的古字,所以,茶最先是以藥品而進入中國文化史之中的。中國第一部醫書《神農本草經》記載茶的藥性為“使人益思少臥輕身明目”,“益思”、“少臥”、“輕身”、“明目”都是養生學的重要指標。《陶弘景新錄》認為茶可以“輕身換骨,昔丹丘子、黃山君(古仙人)服食之”,所以茶具藥性,尤為古代修煉神仙學的人所喜愛。服食派為道家養生術的一種,以服食丹藥為要,其內容為金石與草木兩大類,煉治這些丹藥就是所謂的“外丹”,茶也屬于草木服食丹藥之類。例如晉代葛洪的《抱樸子》稱金石類為大藥,草木類為小藥:“不得金丹,但服草木之藥及修小術者,可以延年遲死耳” ,“九丹金液,最是仙主,然事大費重,不可卒辦也。……將服小藥以延性命”。 唐代醫學家陳藏器稱“諸藥為各病之方,茶為萬病之藥”,生動總結了茶的養生治病功能。
郭璞《爾雅注》:“樹小似梔子,冬生葉,可煮羹飲,今呼早取為茶,晚取為茗,或一曰荈,蜀人名之苦茶。”茶、茗、荈、苦茶都是今天所說的茶的不同的名稱。陶弘景《雜錄》說:“苦茶輕換膏,昔丹丘子青山君服之。”陶弘景為丹道大家,也是道家養生學的祖師,苦茶為蜀茶之名稱。他總結說到蜀茶可以輕身,洗滌骨髓,丹丘子、青山君等仙家家飲用之。
隋唐時代的長生術不僅僅是金丹,還有以草木類養生。早在晉代,杰出道教理論家葛洪在《抱樸子》一書中就稱金石類為“大藥”,草木類為“小藥”,他說:
九丹金液,最是仙主,然事大費重,不可卒辦也。……將服小藥以延年命。
茶被列入小藥倍受重視。葛洪推崇金丹術,但亦肯定口服草藥亦可延年益壽。隋唐以后煉制金丹外丹術漸讓位于內丹術,也就是煉化身內的精氣神,而服食草木外丹的則進一步與中醫、中藥及民間療法相結合,形成至今廣受人奉行的食療、食補等的養生法,茶為其中之佼佼者。五代的毛文錫的《茶譜》說:
蜀之雅州有蒙山,山有五頂,頂有茶園,其中頂曰上清峰。……若獲一兩以本處水煎服,即能祛宿疾,二兩當眼前無疾,三兩因以換骨,四兩即為地仙。
蒙山茶本來是道茶,傳說飲用四兩可以成為地仙(安居地上的長壽仙人)。飲茶可以成為地仙的所在多有,例如盧仝的七碗茶的茶詩最為有名,在文學史中唱和者不絕。
盧仝《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簡稱《七碗茶歌》):
日高丈五睡正濃,軍將打門驚周公。
口云諫議送書信,白絹斜封三道印。
開緘宛見諫議面,手閱月團三百片。
聞道新年入山里,蟄蟲驚動春風起。
天子須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
仁風暗結珠蓓蕾,先春抽出黃金芽。
摘鮮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門反關無俗客,紗帽籠頭自煎吃。
碧云引風吹不斷,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輕。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蓬萊山,在何處?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山中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風雨。安得知百萬億蒼生命,墮在顛崖受辛苦。便為諫議問蒼生,到頭合得蘇息否?
飲茶可以成為地仙,不只是文學想象,也在歷史的真實記錄有其流芳,例如《宋錄》說:“新安王子鸞、豫章王子尚,詣曇濟道人于八公山,道人設茶茗,子尚味之曰:此甘露也,何言茶茗。”這是魏晉南北朝的宋朝之時,就有八公山曇濟道人以道茶茶席來招待王子鸞、豫章王子尚二位王子,而王子以其深厚的文化素養猶驚此茶為神仙甘露的記載。大約道茶茶品能令文學大家、王子貴族驚為神仙甘露,乃是因為好茶確實能開關通竅,聞香入定,乃至于出神入化。
茶在中國的栽種遠遠早于佛教傳入中國,在佛教傳入中國之前,茶的栽種制作以及品飲都是依托于道家文化,著名茶區多在仙山之中,茶的故事與神仙羽士密不可分。在茶的栽種史與文化史之中,道茶出現的時間遠在佛茶(茶禪)之前。然而今日佛茶(茶禪)已經大行天下,成為世界文化的熱門之一,然而道茶卻少有人提及。僧人飲茶的歷史晚于儒生和道士,陸羽《茶經七之事》條列四十八事,多與儒、道有關。
例如四川飲茶歷史悠久,最遠可追溯到西漢時代,以茶入貢則可以追溯至周初,這些都是屬于道茶,例如蒙頂茶即是此中的名茶。在佛教進入四川以前,四川的茶都屬于道茶。僧人與茶結緣的最早傳說是在西漢時,但是只是傳說而已,并不具有歷史的可信度,因為這個時候佛教還未傳入中國,據說西漢時四川蒙頂山山頂有座甘露寺,寺里有普慧禪師,俗名吳理真,他在上清峰頂植茶七株,茶樹“有云霧覆其上,若有神物護之者”。植七株取北斗七星座之數,見于道教拜斗科儀。佛門之中也有拜斗,傳說北斗七星主神的玄武大帝就是佛教之中的妙見菩薩的化身,藥師七佛火供儀軌也包含了北斗七星的拜斗,道家天文學也見于妙見菩薩與藥師佛的行法之中,佛家與道家的宗教文化有其相通之處。乃至于這里所說的“上清峰頂”、“理真”之名稱都是來自道教,至于所說的春天采摘時,由縣令擇吉日,沐浴齋素,著朝服,率僚屬,投案焚香,跪拜再三,然后選十二僧人入園,每芽取一葉,共采365葉,再交給僧人焙制,入瓶封裝,入貢京都。如此的儀式行為,十二位僧人代表一年有十二個月,采365葉代表一年有365天,其實就是與道教拜斗科儀有相通之處,到了此時已經完全轉化為佛教的儀式,所以才會有選十二僧人入園取茶葉以及僧人焙制之說。 
“揚子江水心,蒙山頂上茶”,蒙頂茶是漢唐時代名茶,以上這則傳說雖非信史,不足為據,但也透露了一些歷史信息:中國僧人居蒙山名寺,很早就開始植茶,乃是繼承原先已經存在的道茶傳統,而其植茶與道教科儀具有關系,后來則轉化成為佛教的科儀。而佛教的科儀能夠吸收道茶,乃是因為在傳說之中,道家北斗七星主神的玄武大帝就是佛教之中妙見菩薩的化身,藥師佛儀軌也包含了北斗七星的拜斗儀式。
此中,普慧禪師在上清峰頂植茶制茶的故事并非歷史事實,然而就神話詩學的觀點而言,就饒富意義。
道家的養生觀念,不只是成就我們肉體生命的長生而已,養生更要如莊子所說的“養生主”,保養我們生命的主宰,也就是進入神和道的靈性層次,所以道家內丹除了“煉精化氣,煉氣化神”之外,還要“煉神還虛,煉虛合道”。內丹借用外丹家的鼎爐鉛汞等術語,其宗旨是性命雙修,例如王重陽的《金丹》詩:“本來靈性喚金丹,四假為爐煉作團,不染不思除妄想,自然滾出入仙壇。” 茶道一詞來自道家,實在是內丹的修煉有關。傳統的道家內丹家對于茶的靈性有深度的共鳴,例如丹鼎派東西南北中五宗的共同創宗祖師呂洞賓就有《大云寺茶詩》說:“玉蕊一槍稱絕品,僧家造法極功夫。兔毛甌淺香云白,蝦眼湯翻細浪俱。斷送睡魔離幾席,增添清氣入肌膚。幽叢自落溪巖外,不肯移根入上都。” 這是道家丹鼎派祖師詠佛教茶的詩,表現了丹禪一致的精神,也說明了丹鼎派祖師對于茶藝的精熟和對于茶的靈性的肯定。
內丹北派全真道的開宗祖師王重陽、馬丹陽等人都有詠茶詩,王重陽有《詠茶》、《和傳長老分茶》 等詩,主張茶能“生空慧,出虛花”、“烹玉藻”而“放金花”,重陽深契于茶的靈性而自許“采時惟我識根源,輾處無人知品格……七碗道情通舊因,一傳禪味開心特”。
王重陽《和傳長老分茶》全詩如下:“坐間總是神仙客,天上靈芝今日得,采時惟我識根源,碾處無人知品格塵散瓊瑤分外香,湯澆雪浪于中白,清懷不論死生分,爽氣每嫌天地窄,七椀道情通舊因,一傳禪味開心特。蕩滌方虛寂靜真,從茲更沒凡塵隔。”
2.以茶喻道
禪門有所謂詩禪一致,茶禪一如。王重陽《述懷》一詩不僅是此中的典范,更是以茶喻道,詩中說“自在真人歸岳頂,手攜芝草步蓮宮。茶言湯語是風哥(瘋哥),芝草閑談果若何,不可人前夸了了,須知物外笑呵呵”,以行茶過程比喻丹道的身體修煉。《述懷》全詩如下。
慧刀磨快劈迷蒙,剉碎家緣割己空,火焰高焚端子午,水源深決潤西東。上中下正開心月,精氣神全得祖風,既見舊時親面目,更無今日假英雄。五重玉戶光生彩,一粒金丹色變紅,自在真人歸岳頂,手攜芝草步蓮宮。茶言湯語是風哥,芝草閑談果若何,不可人前夸了了,須知物外笑呵呵。赤龍攪海添離水,紫焰安爐養坎河,木馬還能從水虎,金翁須是娶黃婆。汞鉛亙昔交加作,兒女今朝嬰姹多,坐客同歸回首度,教君也得出高坡。
此乃是丹禪合修,性命雙修,此中多是丹道修煉之隱語,詩中透露的下手之法訣是“火焰高焚端子午,水源深決潤西東”,也就是下手必須點火安爐,修煉子午周天與卯酉周天。如此乃有入門之法訣是“上中下正開心月,精氣神全得祖風”,“上中”已經將修煉上丹的具體形象與修煉原理透露無遺;“下正”則是下丹的四正之罡炁。上下一體運化而能夠全備精氣神乃是先天大道之祖風。如此行之,刻刻有功,“五重玉戶光生彩,一粒金丹色變紅,自在真人歸岳頂,手攜芝草步蓮宮”,自在真人歸岳頂是性功之運行,手攜芝草步蓮宮是命功之煉化,性命雙修,乃能轉化五行色身,生出光彩的天尊身(五重玉戶光生彩),此乃是大還丹之途徑(一粒金丹色變紅)。
全真七子的大徒弟馬丹陽是全真道一代宗師,他將道茶定位為“無為茶,自然茶” ,這些都是深契茶的靈性本質,點出道茶美感境界的精髓。


……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412
絕版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