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倒數三天!簡體曬書節單本79折,5本7折
在西方發現陳寅恪:中國近代人文學的東方學與西學背景
滿額折

在西方發現陳寅恪:中國近代人文學的東方學與西學背景

商品資訊

定價
:NT$ 670 元
優惠價
90603
缺貨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陳寅恪是近代中國學術史上的一段傳奇。

本書主要研究陳寅恪學術研究的世界學術背景,特別關注陳寅恪時代國際東方學與西學對其學術之養成、發展、變化的影響。

作者運用不同語言的文獻材料等多重證據來進行辨析,結合前人未加注意的一些西文文獻,考察了陳寅恪在哈佛、德國的留學歷程及其所處的歐美學術界,以及他和歐美學者蘭曼、白璧德、呂德斯以及其他同輩學者交往的經歷,提示了陳寅恪東方學與史學發展的國際學術背景,重點分析了陳寅恪在思想和學術上受到的歐美人文主義、東方主義、文獻主義以及文化民族主義的影響。

同時,本書更宏觀地結合二十世紀初歐美學術史的背景,籍著陳寅恪的例子,展示出中國近代的留洋人文學者們,如何在西洋與本國之間,尋找民族心理的平衡、學術方法的突破和對本土歷史文化的內省,努力擺脫東方主義的藩籬,從而對中國的思想、文化和學術發展作出卓絕貢獻。

作者簡介

陳懷宇,生於1974年,江西樟樹人。先後求學於北京師範大學、北京大學、普林斯頓大學。現任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助理教授,並獲選為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IAS)歷史學部研究員、劍橋大學克雷爾堂(Clare Hall)斯伯丁研究員(Spalding Fellow)。主要研究興趣為中國宗教史與思想史、絲綢之路文化史、近代思想與學術。已出版《中國中世寺院主義之復興》、《動物與中古政治宗教秩序》、《近代傳教士論中國宗教》、《景風梵聲》等論著,並發表中、英文論文數十篇。

目次

第一章、陳寅恪留學哈佛史事鉤沉及其相關問題

第一節、陳寅恪負笈哈佛園

第二節、哈佛園中多英傑

 

第二章、陳寅恪與德國早期學術聯繫新證

第一節、陳寅恪與德國東方學會

第二節、陳寅恪、白樂日與現代唐史研究

第三節、陳寅恪與玉井是博

 

第三章、東方學、西學、歷史學:陳寅恪的學術世界

第一節、從陳寅恪論鋼和泰的一封信談起

第二節、陳寅恪著述中的西典

第三節、二十世紀四十年代陳寅恪所獲英美學術榮譽始末

 

第四章、陳寅恪所謂東方學之目錄學之源流

第一節、東方學之目錄學之前傳

第二節、東方學之目錄學之本傳

 

第五章、文獻主義與民族主義:近代佛學視野中的陳寅恪

第一節:陳寅恪之佛學與文獻主義

第二節:陳寅恪之佛學與文化民族主義

 

第六章、陳寅恪與赫爾德:以瞭解之同情為中心

第一節:瞭解之同情

第二節:種族文化觀

 

第七章、自由與真理:個人主張與近代思想

第一節:思想自由

第二節:少數主義

第三節:民族學術

 

參考文獻

縮略語

中、日文文獻

西文文獻

書摘/試閱

第一章、陳寅恪留學哈佛史事鉤沉及其相關問題

寅恪先生的生平極富研究旨趣。新出版的《陳寅恪先生年譜長編》(初稿)主要依據《吳宓日記》一手資料以及《吳宓與陳寅恪》、《吳宓自編年譜》、《陳寅恪先生編年事輯》等二手材料寫成,雖提供了很多線索,但內容仍值得補充,如該書卷三所記寅恪先生在哈佛大學的一些經歷較為簡略,而且因為一些資料廣為人知,並未增加太多資料,值得加以補充。通過《長編》可知,寅恪先生約在1919年年初入讀哈佛大學,學習梵文、希臘文等。又引《吳宓自編年譜》1919年編云陳寅恪於1919年1月底2月初由歐洲來美國。寅恪在哈佛期間與吳宓、湯用彤、白璧德等有交往。寅恪於1921年9月離開美國赴德國。

事實上,如果補入哈佛大學早年的出版物資料以及德文中的資料,可補充《長編》者甚多。如寅恪在哈佛的註冊信息可幫助我們確定1919年寅恪實際註冊時間和當時學習的專業以及居住地址,從而對其當時的生活狀態有更細緻的把握,也可以糾正一些《長編》中的偏差。近百年來物是人非,好在波士頓一帶是美東北新英格蘭地區保存甚佳之古城,其近代建築風貌保存良好,十九世紀民宅比比皆是,一些建築從建成到現在一直長期保存,甚至門牌號碼也無甚變化,可以很方便地幫助我們回到當初的場景,聆聽歷史的餘音。吳宓搬家的歷程在其日記中留下了詳細的記錄,其實寅恪先生也多次搬家,但吳宓在日記中沒有特別說明。而本章將利用哈佛公佈的一些材料,大致恢復寅恪當時搬家的歷程。

本章將利用現有公開的哈佛出版物中新發現的有關寅恪先生的記錄,重建他在哈佛留學期間的一些生活情形,並考察當時他一些室友、同學、鄰居、學術單位負責人、教授的相關信息,帶領讀者回到當時的歷史現場,在寅恪先生留下足跡的地方遊歷一番,以期對寅恪先生成長的經歷和環境獲得一些新的體驗和認識。一方面可供對二十世紀初中國留學生生活有興趣的讀者參考,另一方面亦幫助對寅恪先生一生行事感興趣的讀者了解他當時所處的生活和學術環境,從而加深對寅恪心境的理解。本章的目標是提供迄今為止最詳盡地介紹和分析寅恪先生在哈佛時其周圍學術和生活環境的說明。

第一節、陳寅恪負笈哈佛園

研究生一年級

寅恪在哈佛留學一共待了三十一個月左右,據目前的材料,至少在三個地方住過,以下將對寅恪的住處及其相關問題一一說明。根據哈佛大學1919年出版的《哈佛大學目錄》,寅恪註冊哈佛文理研究院的時間是1月29日,當時他的狀態被註為1G,即一年級文理研究院研究生,專業為歷史。G指文理研究院(Graduate School of Arts and Sciences),該院正式成立於1905年,但行政上仍受文理學院管理。當時頗有一些學生只是來尋求教育經歷,非為學位入讀研究院。因此像寅恪這樣不拿學位的學生並非罕見。

這裏對寅恪入學前後哈佛的情況略作說明。根據哈佛大學校報《緋紅》(The Crimson)1919年1月20日的消息,這一年哈佛學院註冊的本科生為1740人,其中46人為新成立的工程院學生。新成立的工程院院長是休斯(H. J. Hughes)教授。他在1月23日校報上闡述了該院的培養目標和學位課程,以及申請學位及畢業要求。該院主要培養有志從事工程行業的理學士,其入學標準和普通哈佛本科生一樣,入學時希望學生已學過拉丁文,但非必需,畢業時要求已學過兩門現代語言。如果完成四年學習繼續學習一年,則可獲得碩士學位。根據1月23日的消息,全校註冊人數為2706人,其中文理研究院195人。根據校報1月29日的消息,寅恪先生在哈佛正式註冊這天,發生了一些值得注意的事情,這裏略舉一二。這一天學生會選出1919屆格羅斯(Robert Ellsworth Gross, 1897-1961)同學為主席。此人當時已是哈佛校冰球隊隊長,領導能力已初露鋒芒。他後來成為美國航空業傳奇式鉅子,1932年以四萬美金買下洛克希德公司,十年時間其銷售額已接近一億五千萬美金。其後二十多年,他將這家公司發展成龐大的軍火和空間探險公司。另外值得注意的是,1919年1月29日這一天哈佛宣佈春假為3月21日週五至27日週四,5月31日結束課程,6月14日結束整個學期。

當時哈佛校長是羅維爾(A. Lawrence Lowell, 1856-1943;1909-1933任哈佛校長,法學家),文理研究院(Graduate School of Arts and Sciences)院長是中古史學者哈斯金斯(Charles Homer Haskins,1870-1937),代理院長是穆爾(Clifford H. Moore, 1866-1931;1898年從芝加哥大學轉任哈佛,1918年12月1日-1919年3月31日任代理院長,係古典學家,尤其是拉丁文)。哈斯金斯住在弗朗西斯街53號,這棟住宅建於1913年,就在神學院旁邊。2月14日的校報宣佈當晚7點半文理研究院、商學院、神學院以及安多佛神學院舉行招待會,前校長埃利奧特(Charles Eliot)和文理研究院代理院長穆爾、雷克(Kirsopp Lake)教授講話。不過,不清楚寅恪是否參加了這個招待會。2月24日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訪問波士頓,哈佛大學從下午1點開始停課,以便學生去參加活動。4月7日哈佛醫學院聘用了第一位女教授哈密爾頓(Alice Hamilton)。這些事件寅恪應該會從校報上或者從其他同學那裏獲知,但不知他如何反應。當時哈佛的古代史教授為費格森(William Scott Furgeson, 1875-1954),他1913年剛出版了《希臘帝國主義》(Greek Imperialism)一書。歐洲中古史教授是哈斯金斯,他在美國開創了中世紀史研究。不過,當寅恪1919年1月29日註冊入校時,哈斯金斯任哈佛文理研究院院長,而當時實際主持工作者乃是代理院長穆爾。因為哈斯金斯是美國總統威爾遜的顧問,從1918年12月1日1919年6月30日請假離校。1919年1月18-21日陪同總統在巴黎凡爾賽參加和平會議。

根據哈佛文理研究院的統計,1918-1919學年申請獎學金的人數,語文學專業是67人,15人獲獎;歷史、政治學、哲學、教育專業一共是81人,也是15人獲獎。寅恪先生不在獲獎者之列,也不知道他是否申請獎學金。寅恪來哈佛之前的身份是德國柏林大學學生,《目錄》顯示寅恪申請入讀哈佛的背景填的是他1910-1912年在柏林大學的經歷,但1912-1919年之間的身份未註明。其實,他1912年因腳氣病回國治療,1913年再返歐洲,入法國巴黎高等政治學校經濟部學習。1914年因歐戰爆發再次回國,之後為江西省教育司副司長符九銘電召到南昌閱留德考生考卷,其間「連閱考卷三年」,後因健康問題回家休養。1915-1916年間受父親三立先生的好友全國經界局督辦蔡鍔、湖南省長兼督軍譚延闓照應,先後短期在北京任蔡鍔秘書、在長沙任湖南交涉使署交涉股長。同時,這份《目錄》亦註明寅恪來自中國上海,註冊時他在哈佛的住址是劍橋麻省大道1134號(1134 Mass. Ave.)。這個地址很重要。因為《長編》引用吳宓的話,提及寅恪初到哈佛住在赭山(Mt. Auburn),似乎是他和寅恪認識之時寅恪的住址。寅恪1919年1月29日最初入讀哈佛時註冊的地址是麻省大道,而非赭山,後來才搬至赭山,我們下文再交待。

麻省大道1134號,面積大,住宿人口多。同樣根據《目錄》,當時住在此處的還有俞大維(1897-1993)與金麒章兩人。兩人都來自中國上海,這表明寅恪是和兩位同鄉住在一起。俞大維註冊的名字是David Yule,初看之下,容易被認為是夷狄之人。相比於寅恪的名字在《目錄》中僅出現一次,俞大維的大名出現了三次。第一次出現在178頁的哈佛文理研究生院的學生名單中,註明來自中國上海,現住址為麻省大道1134號,之前於1918年獲聖約翰大學文學士,現為一年級研究生,大學獎學金獲得者(University Scholar),專業為哲學。第二次是在260頁獎學金獲得者名錄,其中大學獎學金獲得者一共14人,俞大維因為姓氏的關係,按照音序排在最末一名。第三次出現在956頁的大學成員名錄之中,列出住址為麻省大道1134號。該目錄184頁註明金麒章也來自上海,1918年聖約翰大學理學士,主修商科。而924頁標明其住址也在麻省大道1134號。根據1920年出版的《哈佛校友通訊》,可知其1920年畢業於哈佛,論文為《銀價與上海和香港的交易,1916-1920》,獲得工商管理碩士,就職於紐約聖勒克塔迪的國際通用電氣公司。

綜上所述,當寅恪先生1919年1月29日在哈佛註冊時,他的專業是歷史,主要是世界史。實際上,他這個學期選了兩門課,即《歌德之〈意大利之旅〉》與《現代德國史》。他住在麻省大道1134號公寓,室友是文理研究院哲學專業一年級學生俞大維和商學院一年級研究生金麒章,三人均登記成來自上海,算是同鄉。俞大維實際上是1918年入校,而寅恪是1919年1月入校,兩人在文理研究院分別學哲學和歷史。按照吳宓的說法,俞大維首先注意到蘭曼(Charles R. Lanman, 1850-1941)在教授梵文和巴利文,後來寅恪、湯用彤才因俞大維介紹而往學焉。俞大維是1918年下半年開學不久即發現蘭曼的梵文和巴利文課,據他1918年11月27日致蘭曼的信,他當時正在學習伍茲的印度哲學課程,想要學習梵文,以便將一些漢文佛經翻譯成英文,通過伍茲認識蘭曼。俞大維旁聽梵文的時間是1918年11月27日1919年5月5日。蘭曼當時除了教梵文,也在主持梵文哲學文本《攝一切見論》(Sarva-darśana-saṃgraha)研討班。

根據1919年《哈佛大學目錄》(1918-1919學年)的信息,我簡單介紹一下當時哈佛的課程設計以及有關蘭曼教學的一些情況。這個《目錄》提供了截止於1919年2月的教學情況。當時哈佛一學年分三個學期(three terms),中間由12月的寒假和3月的春假分割開,一門課上三個學期,即每學期各上整個課程(full course)的三分之一。按照這個算法,一月到六月包括冬季和春季兩個學期,即一月到三月,四月到六月,兩學期下來其課程算是整個課程的三分之二。這意味着,寅恪因為是一月才入校註冊,他如選三學期構成的整個課程,則在1919年1月至6月只能完成三分之二。以下我們會提到蘭曼的梵文和巴利文從一月上到六月,構成整個學年課程的三分之二。當時哈佛文理學院全部課程分成以下四大學部(Divisions):

I. 語言、文學、美術、音樂;

II. 自然科學;

III. 歷史、政治學、社會科學(也通常指歷史、政府和經濟學);

IV. 哲學與數學。

一個專業學生必須所修課程的一半來自某個學部,另外一半課程要分攤到其他三個學部之中。比如一個學生要完成四大學部12門課,其中六門課是來自選定四大學部之一的專業,而其他六門則分別來自其他三大學部。一般來說,一門課約上一小時。按照這個分野,寅恪應該是選擇了第三學部的歷史,而俞大維是選定了第四學部的哲學。但俞大維又學習數學,所以選擇了第四學部的數理邏輯專業,這樣正好哲學、數學都全了。趙元任也是同樣這個修法。後來寅恪是從第三學部的歷史專業跳到了第一學部的古代語言學專業。

當時第一學部的語言類課程首先列出的便是閃米特諸語言與歷史(Semitic Languages and History),其次是印度語文學(Indic Philology)。我在這裏列出當時閃米特諸語言與歷史名下的課程,讀者或可從中略窺當時哈佛訓練學生的課程設置內容以及規模。這些課程主要包括四種:面向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課程,主要面向研究生的課程,研究課,討論會(The Semitic Conference)。先說最後一種,這是老師和高級研究生每月一次的討論課,討論較新的研究進展。而第一類面向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課程從低到高按照編號包括以下七門:

E1《基礎希伯來語》,週一、三、五上午十點,凱爾勒教授授課;

2《希伯來語》,週二、四兩點半,里昂教授授課;

4《舊約》,週一、三、五十一點,里昂授課;

8《後聖經希伯來語》,1-6月,每週兩次,沃夫森講師授課;

9《二世紀至今的猶太文學與生活》,1-6月,週一、三、五九點,沃夫森授課;

21《中世紀猶太哲學導論》,每週三次,沃夫森授課;

22《希伯來語》,1-6月,週二、四九點,沃夫森授課。

第二類研究生課程包括:

A3《希伯來語》(預言書),週二、四兩點半,阿諾德授課;

A4《以色列史》,阿諾德授課;

A5《舊約導論》,阿諾德授課;

A6《以色列之宗教》,週一、三、五十點,阿諾德授課;

A7《希伯來語——舊約詩歌文學》,週二、四兩點半,阿諾德授課;

10《亞述語》(語法),每週兩次,里昂授課;

11《亞述語》(歷史、詩學、法律文獻),每週兩次,里昂授課;

12《巴比倫和亞述史》,週一、三、五十點,里昂授課;

13《阿拉伯語》,週一、三、五十一點,耶維特授課;

14《阿拉伯語》,週二、四三點半,耶維特授課;

17《猶太阿拉米文》19,1-6月,週三、五十二點,沃夫森授課;

18《敘利亞文》20,每週兩次,里昂、耶維特合上;

19《敘利亞文》21,每週兩次,耶維特、里昂合上;

25《斯賓諾莎與中古猶太哲學》,1-6月,每週兩小時,沃夫森授課。

第三類為研究課程,包括:

20a《亞述語》,研究未刊銘文,里昂授課;

A20《舊約諸問題》,阿諾德授課;

20b《阿拉伯語》,研究十字軍史料,耶維特任教。

1918-1919這一學年,寅恪尚在學世界歷史,並未選這些課。

印度語文學專業當時列出六門課,其中蘭曼教五門,哲學教授伍茲(James Haughton Woods, 1864-1935)教一門。當時蘭曼已經69歲了,住在哈佛校園東側的法雷爾街9號。他是威爾斯梵文講座教授、哈佛東方學叢書主編、印度古代寫本保管人。

1918-1919學年《目錄》列出的蘭曼的課程列在印度語文學之下,包括以下一些:

首先是給本科生、研究生的課:

1b《基礎梵文》(繼續,算整個基礎梵文課程2/3),課程材料包括以下三種:古典文獻(《蘭曼讀本》)選讀、梵文史詩與寓言故事選讀、《薄伽梵歌》,1919年1-6月,週一、三、五兩點半。

其次是主要面向研究生的課程為下列三門:

3《高級梵文》(算整個高級梵文課程2/3),課程材料包括以下三種:《薄提訶利》(Bharti-hari)短詩及註釋、蘭曼的《吠陀》選本、惠特尼的《阿闥婆吠陀》,1919年1-6月,週一、三、五三點半。

5巴利文(繼續),課程材料為:佛教聖書、《長部》(Dīgha Nikāya)佛經選讀,1919年1-6月,每週三次,時間待定。

第三是兩門特殊學習課程:

20a印度語文學討論課,主要講文獻批評的原則及其在一件古代巴利文文本上的運用,此課未列出具體時間;

20c梵文討論會(Sanskrit Conference),每週一次在蘭曼圖書館,快速閱讀和討論哲學文本《攝一切見論》,未列出具體時間,估計是按照學生和老師的時間需要聚會。

課程目錄再往下是第一學部有關語言文學的其他課程,如希臘、拉丁文、古典語文學、古典考古學、英文、德文、斯堪的納維亞語、羅曼語言及文學、凱爾特語、斯拉夫語及文學、比較文學、比較語文學、美術、音樂等專業的課程,因大多和寅恪的學習和訓練關係不太密切,這裏不再贅述。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603
缺貨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