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臺灣的社區營造策略分析
滿額折

臺灣的社區營造策略分析

商品資訊

定價
:NT$ 350 元
優惠價
90315
領券後再享86折起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35元
庫存:1
可得紅利積點:9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一本通往「社區營造」的最強參考書

本書簡介
◎蒐集全臺52個不同向度的社造案例與營造策略,並從策略中反省自身社區的營造議題。
◎深入體驗社區經營者的用心,從各種現象去探討社區總體營造原始的態度與樣貌。
◎本書為作者第4本社區營造研究論著,圖文並茂,值得參考。

從單一社區文化產業分析到社區營造論述形構的分析,再到今日由種種社區營造策略所帶來的自省,作者在《猴硐的礦業資產研究:瑞芳區猴硐礦業文化產業環境發展經營分析》、《永續經營的社區營造策略》、《21世紀臺灣社區營造論述之形構》等3本社區論述之後,彙整各種社區營造策略,企圖以案例來給予簡單易懂的社區營造觀念,讓你我的社區可以改變,找到社區的特殊文化潛力,利用社區重要元素將人心凝聚起來,成就真正的社區總體營造。並期望這本書可以給予讀者正面的意義,更深入地去體驗社區經營者的用心,從各種現象去探討社區總體營造原始的態度與樣貌。

作者簡介

柯一青
臺中市外埔區頂竹圍人
華梵大學建築學系研究所畢業
中原大學設計學院設計學博士學位學程博士生
中華民國城鄉風貌協會講師
新北市政府準社區規劃師
行政院環保署環境教育人員認證
臺北市職業安全衛生學院列冊講師
現任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勞工安全衛生、工務課課長

名人/編輯推薦

【推薦序】
許序
在過去歷史發展的過程中,臺灣先後有多種不同族群在這塊土地上生活,各自依其過去傳統和文化,在各地形成獨特的社區聚落,如原住民部落、客家村、閩南人聚落及眷村等。不同族群的人們,在對其所生活地方的情感依附及歷史、文化傳承的使命感影響之下,逐漸發展出族群意識及其對地方的濃厚情感。即使離開了「故鄉」,也都思念著故鄉的親人與景物。
臺灣在經濟快速的起飛後,工業化及全球化帶來的產業結構轉型,使土地依存性高的傳統產業就業人口快速減少,也造成了人與地的疏離感。臺灣各地的工業或都市地景並沒有過多的差異性,常具有相當程度的相似性,使地方感容易漸漸的喪失,降低了社區的凝聚感,人也就越來越朝自我為中心發展。為了解決如此的問題,「社區總體營造」是臺灣長期以來的政策,其目的是希望基層社區組織可以動員社區本身的資源,靠自己的力量經營社區,期望可使社會的體質產生改變,改善因社會結構改變所造成的社會問題。在鄉村中,由於人口的外流,鄉村生活也正快速的轉化,社區總體營造就是要將原有的地方感召喚回來。在大量移民居住的都市或工業發產區,則是必須營造一個新的地方認同感。
此書收集了許多臺灣從事社區營造的案例,並分析了許多社會轉變的現象,社區總體營造雖然類型與種類很多,但無非是要創造一個過去曾經存在於心中的家。社區總體營造實施至今已有多年,有可稱許的地方也有仍待改善的地方。看過這本書的讀者將可從中了解社區營造的真實意義與經驗。許多過去的社區工作者懷抱著理想永不放棄,臺灣的生活環境才會更進步更好。當然,我也希望讀者們能確實運用書裡所提到觀念與方法,確實又有效的發展自己的社區,而且能在享受這個成果之際,繼續支持臺灣的社區總體營造運動,讓我們可以再接再厲實現我們的夢想!

臺北市議員 許淑華 2015.6.28

陳序
過去臺灣的農業社會,村莊內的廟宇輪到今年做醮,同村莊裡的人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家家戶戶總動員,最後擺出祭品,共同完成整個做醮的儀式,甚至邀請其他村莊的人來共襄盛舉。如此的組織與動員,不需要分黨分派,並非考對立而營造的動員。但現今社會如此面貌已不常見,由其是在都市社區中。
社會的變遷與衝擊造成家庭結構的改變,老年人在家庭中的地位漸衰,也使老年人失去了過去父權所給予的安全感。但在過去的農業社會中,雖並無科技產品帶給人的快速進步感,但其生活經驗智慧卻在平凡中累積。而現今在地文化的再發現即是讓人重新認識自己的家園,既而讓社區文化得以永續發展。而發展社區總有著許多的策略。如美國華盛頓州的飛夢社區,其擁有自己的國旗、國徽及郵票,這也是一種特殊的凝聚人心的策略。但必須清楚此案凝聚人心是重點,策略只具有參考價值,不應只是仿效策略。
當我們在自己的家鄉找到過去的傳統產業、經驗或文化,即為找到社區發展的重要元素,也就是該思考以過去的元素來轉換成現代的容貌的方法,其實這就是創意,創意可來自溝通,也可能來自衝突。經歷無數次的協調才能創造社區日後的和諧發展,所以社區的營造是社群意識重建的契機。但若社區以公部門的標準作業流程來發展社區,則此種社區營造容易僵化,而發展出只會複製「典範社區」的狀況。
在現在,所有現代化的科技產業都會受到全球的經濟所影響,只有發展文化創意這件事是各國可以自己掌握的。全球化打破國家的輪廓,而文化創意產業則強調在地性,而在地文化產業加上創意將會產生不可取代性,才是國家真正的競爭力。而當你找到社區的文化產業,您的社區缺的就是創意,如果您想要改變您的社區,本書將會給您很大的幫助,作者以案例來給予簡單易懂的社區營造觀念,讓你我的社區可以改變,為不可多得的一本書。

臺北市議員 陳建銘 2015.07.16


高序/一本通往「社區營造」的參考書
一通FB的私訊,寫著「社區營造的書要再版,妳幫我寫推薦序好嗎?」沒有經過太多思考或掙扎,立馬簡單回應「好」。事就這樣成了,我也開始寫下生命中的推薦序NO1。
拿到《永續經營的社區營造策略》一書後,我相信你會跟我一樣,默默的看完,你會有種去過十九個社區的錯覺,也在短期間內陪著這些社區走了一遭社區營造的歷程。在當中你除了可以看到不同社區營造的歷程、願景外,也可看到營造中的困難與成果。所以,邀請讀者跟著作者的書進入社區總提營造的世界吧!
再者,該如何定義這本書呢?這是一本有關社區總體營造的案例集、策略書,以及反省書。會說是「案例集」,是作者蒐集全臺52個不同向度案例;會說是「策略書」,是從案例中看到不同社區的營造策略;會說是「反省書」,是從策略中反省自身社區的營造議題。所以,簡單說這是一本通往創造自己社區特色的工具書,雖然其他無法照本宣科、依樣畫葫蘆照做,但可以讓所有讀者開始思考、反省,面對自身的社區時,如何凝聚社區共識自主、如何在地動員,如何結合在地特色發展社區、營造社區。
最後,想分享我在封面看到的一段話,也許可以為社區營造做很棒的思考與反省。「社區總體營造……,這理念期待政府與社區形成一種新的『夥伴關係』……,但先今執行的情況,政府單位的介入,常造成干預自主社區的成長。」由此可知,一個社區營造要能成功,必須擁有自主性,不要讓政府成為社區營造的絆腳石。
這本書提供許多社區營造的成功案例,用簡單的詞句與篇幅,提供一個想通往「社區營造」的參考書籍,我將推薦給所有讀者。

高慧如 2015.07.28於臺南

作者序

迎向全球化到來之際,人們開始追求精神的交流、心靈的充實與安定,過去以經濟發展為主的生活方式已漸漸讓人感到失落,反而懷念起往日以鄰里宗親同庄同姓所聯繫的社區型態,造就社區總體營造運動興起的契機。然而,社會不停在改變,已經失去的凝聚力要再找回實在不容易。而社區營造的實踐需要一些策略與方法,本書將這幾年所見的營造案例或見解彙集成書,提供後續推動者的參考,然而,臺灣人總有著新的創意與策略,許多案例也不斷的出現,我們期待社區營造可以在正確的觀念下繼續的蓬勃發展下去。有些案例以體驗民族文化的族群觀光、接觸農村的自然及日常生活、與住民愉快地對話的綠色觀光、維繫及營造地域整體文化的社區博物館等型態而表現,也有許多特別的策略來聯繫居民的向心力,但是這些絕非絕對的標準作業流程,社區營造也非以所謂的教戰手冊或守則就可完成,社區營造最重要的是使人們對自己所生活的地方感到榮耀,進而懂得品味營造過程所付出的喜悅,凝聚社區的向心力並創造出豐富的地方文化。
現今社會認知的文化,普遍認為社區只要有了產業,自會產生文化,但並不是如此的容易。以喝咖啡為例,咖啡的本身並非是文化產業,如何喝咖啡才算是文化產業,連同為完成喝咖啡這件事所衍生的程序、活動或器具等,應該才是真正的文化意涵。如何找到社區的特殊文化潛力,利用社區重要元素將人心凝聚起來,才是真正的社區總體營造,反之,在缺乏社區人心凝聚的情況下,社區則容易被外來的商業行為而破壞,甚至社區原有住民漸漸的離開,變成一個充斥外來投資客的商圈。沒有社區的基礎下,就容易隨著政經社會的變遷而頹敗,期望這本書可以給予讀者正面的意義,更深入的去體驗社區經營者的用心,亦可供環境教育及通識課程中之教材。本書並為單純的宣導社區營造的成果,而是從各種現象去探討社區總體營造原始的態度與樣貌,希望臺灣會更好。
買了本書的讀者,如果您的社區有著好的發展理念與概念,您可寫電子郵件告訴我,讓我去參觀您的社區介紹給大家,讓社區營造的理念能在臺灣紮根,夢想才有實現的可能。

柯一青

目次

許序 
陳序 
高序/一本通往「社區營造」的參考書 
作者序 

前言 
第一章 運用社區再生的力量——營造永續發展基礎 
第二章 以失落空間為主體的社區營造策略——以民雄鬼屋大與大士爺廟為例 
第三章 以重新建立社區藝術價值的社區營造策略——五彩繽紛的空間想像:彩虹眷村
第四章 以改善環境景觀的社區營造策略——蛻變的石碇溪畔美麗山街 
第五章 維護地方流動的命脈——雙溪社區的威尼斯願景 
第六章 以建立地方文化特色館的社區營造策略——北投溫泉博物館 
第七章 以地方文化節做為社區營造永續發展策略——以三義客家桐花祭為例 
第八章 以工業產業遺跡的社區營造策略——今生今逝煤完煤了猴硐區域發展 
第九章 以地方廟宇為主體的社造策略——以紫南宮為例 
第十章 維護自然環境的社區案例——淡水海口沙崙地區之展望 
第十一章 將藝術氣息引入社區的社區營造策略——汐止夢想社區 
第十二章 社區自主節慶,歡慶地方凝聚的脈動——大甲媽祖繞境 
第十三章 改善空間環境的社區總體營造策略——以虎林公園及周邊環境改造為例
第十四章 由私人別墅演變成臺中市長官邸的歷史建物——與商圈結合成的社區文化
第十五章 尋找遺忘的記憶——萬華406廣場 
第十六章 尋找過去產業的社區營造策略——白米木屐村社區營造 
第十七章 以社區福利為起點的社區營造手法——吉慶社區聖誕巷案例 
第十八章 利用社區副產品為主體的社區營造策略——宜蘭珍珠社區 
第十九章 以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融合的社區營造策略 
第二十章 體驗蛻變之愛河與十三號碼頭空間改變 
第二十一章 以社區營造活化商圈的策略 
第二十二章 融合在地性文化創造獨特的文化意義——屏東萬巒萬金社區 
第二十三章 維繫傳統產業——無米樂社區 
第二十四章 以建造社區寵物公園的社區營造策略——以壯觀社區為例 
第二十五章 以終身學習作為社區營造策略 
第二十六章 以過去農業灌溉設施轉型的社區營造策略——以灌溉水圳與陂塘為例第第二十七章 以社區服務作為社區營造策略——以社區安寧照護政策推廣為例 
第二十八章 創造都市社區農園的社區營造策略 
第二十九章 以藝術店街創造社區營造的策略——以臺中市龍井鄉藝術街為例 
第三十章 以影劇景點推銷社區特色之社區營造策略 
第三十一章 臺灣的都市更新VS社區總體營造 
第三十二章 發展替代能源的社區營造策略——以大肚立全社區為例 
第三十三章 以戰地風光做為社區營造策略——以金門縣古寧頭社區為例 
第三十四章 文化創意產業VS社區總體營造 
第三十五章 產業與文化的共存——以屏東崇蘭社區為例 
第三十六章 以綠建築作為社區營造之策略——以臺南的金華社區為例 
第三十七章 醫院融入社區的展望 
第三十八章 防災教育融合社區總體營造觀念——以消防防災與社區結合為例 
第三十九章 從空間改變的角度來看社區總體營造 
第四十章 宗教與社區總體營造——以興仁社區為例 
第四十一章 從交通工具的轉變來看社區總體營造 
第四十二章 凝聚社區的力量——迎回屬於地方的記憶 
第四十三章 凝聚人心的公共領域——社區營造的重點所在 
第四十四章 人才是改變社會與空間的關鍵——社區營造就是處理人的問題 
第四十五章 社區總體營造的重要性——以嘉義紅毛井社區為例 
第四十六章 社區總體營造與選舉活動的界線 
第四十七章 網路世代的迷思 
第四十八章 以環境教育與社區營造結合的策略——以汐止區中正社區為例 
第四十九章 尋找過去記憶中的醃製的甜蜜——以泰山世界土風舞協會為例 
第五十章 社區營造與觀光旅遊——以深澳社區為例 
第五十一章 地方經濟集團化的影響 
第五十二章 眷村精神的傳承——以忠貞新村為例

書摘/試閱

第二十二章 融合在地性文化創造獨特的文化意義——屏東萬巒萬金社區

在屏東萬巒萬金社區裡有座西班牙傳統古堡建築式樣的萬金教堂,萬金教堂是全臺灣最具歷史的天主教堂,最早稱為「無染原罪聖母」大堂。1984年,萬金教堂獲梵蒂岡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敕封為「宗座聖殿」,大堂晉格為聖母殿,聖母殿在天主教裡有著崇高的地位。萬金教堂是於1863年由西班牙道明會會士郭德剛神父所策劃興建,教堂內放置三座由菲律賓運來的聖像。兩年後,南部發生大地震,聖堂內牆壁倒塌大半,也曾再日治時期為日本政府所使用,後經多次修復才變成現在的面貌。經過一段時間的謀合,教堂就在時間的洗禮下與地方漸漸的開始融合。1874年清朝大臣沈葆禎巡視臺灣南部開山工程,目睹萬金教堂的神父中國化,教友和樂團結且與地方民眾生活融合,奏請同治皇帝親賜「奉旨」照準聖石,一八七五年鑲在建築物上,認同傳教的行為,自此清朝官兵路過必下馬行禮,這也是當時一個十分特殊的現象。目前萬金教堂現已被認定為三級古蹟。
萬金社區裡面最重要的資產其實就是這個教堂,也就是說萬金社區的信仰中心就是這個教堂。其實就如我們看到其他社區內有宗教建築物,但是不同的是在這個社區明顯的看到外來的宗教融入當地文化的精神,萬金聖母聖殿的重頭戲在每年12月的主保大典,聖母聖像會跟一般道教的神明一樣,出巡遶境當地萬巒鄉萬金村及赤山村等地區,象徵保佑著這裡的子民。聖母像的出巡盛大遶境活動與媽祖繞境類似,有著十字花車、聖樂隊及聖禮花轎引導教友及參與民眾遊行並傳播福音,聖母瑪利亞像及聖體也隨遊行隊伍出巡,所謂聖體即為耶穌本人背負十字架的神像,聖體遊行時兩側教友都跪地迎接並朝拜唱聖歌,整個儀式十分的慎重。聖體遊行結束後,教友及參與民眾再度回到聖母聖殿進行聖體降福儀式,儀式結束後主保慶典的整個活動就告一段落。另外在每年聖誕節將屆期間在萬金教堂還有報佳音、望彌撒、點燈造景及煙火釋放等系列活動,參與活動展售的攤位與藝文表演也充滿了社區在地的特色。在聖誕節時萬金的街道都是燈海,此時品嘗來自吾拉魯滋部落的泰武咖啡香,體驗另一種充滿社區宗教氛圍的耶誕氣息。
萬金社區村內百分之八十的居民都是虔誠的天主教徒,因此當地歷史文化與在地文化都看的見東方西方文化融合的現象。有別於臺灣其他地區的狀況,這個社區融合平埔族、客家人及閩南人的社區,有著包容的態度,創造出獨特的臺灣特色。由牆繪製的聖母出巡圖,可以看到聖母神轎、主教、神父,跟隨的民眾及穿著平埔族傳統服式或學校制服的打棍隊,這些都象徵著萬金社區多元族群的在地文化。這是萬金社區自力營造的成果,也充分展現社區營造的精神。
宗教的力量實際上是一種精神的療癒(healing),而社區營造唯有地方自主才能達到最佳的效果。社區營造為公民社會發展的策略,不能被誤導到視社區為靜態被動的客體,被政府或專業團體所塑造。專業者如果無法做到「與地區居民共同規劃」(with people)提升到「由地區居民自己來規劃」(by people),整個社區營造的成果就會偏向空洞,唯有凝聚社區共識才能充分展現出在地的特色與精神。而萬金教堂目前已經是每年南臺灣的聖母朝聖地,來訪者並可體驗萬金社區呈現出的社區營造的精神。


第二十三章 維繫傳統產業——無米樂社區

臺南的後壁區在清朝康熙年間仍是片荒蕪之地,臺灣光復後設置「後壁鄉」,近年隨著升格後改為後壁區,地理位置為八掌溪與急水溪沖積而形成的平原,土地肥沃且適合耕種,曾為嘉南平原的大穀倉,耕地面積為臺之冠,整體環境即屬於傳統的農業社區。
無米樂名稱的由來,取自於農夫耕作的心態,一季一季的度過,靜靜的期待稻穗收成的到來,心情輕鬆、不要煩惱太多,這就是所謂的無米樂精神。無米樂社區係指位於臺南後壁區西北側,由菁察里、後廓里和墨林里共同組成,三個里主要是因為政府推動的農村再生政策所串聯,事實上是由於無米樂紀錄片的拍攝而受到重視,進入傳統農業為主的無米樂社區,即會發現有別於繁華城市的美。
無米樂社區的美在於它仍保留了許多臺灣農村的建築與生活型態,這裡沒有火車站、捷運及高速公路等等交通便利設施的破壞,所以極少受到現代化的影響,沒有都市中常見的高樓大廈,自然也沒有擁擠的人潮與車輛,這裡的居民保留了大部分的磚造、木造房屋與土砌建築,社區內處處是對社區有著歷史意義的建築物,雖部分建築物隨著人口外移而閒置,但無米樂社區對社區內閒置空間有著自己的規劃。例如利用閒置古厝整建「稻稻來社區廚房」,由無米樂社區的志工為社區的老人準備及料理午餐,採用的是在地生產的有機作物,提供天然健康的飲食,整合當地志工及地方資源,由三個里的志工輪流料理午餐,食譜都依當季食材,並尋求專業的營養師建議菜單,每月每人僅收八百元。在國外曾經有個案例,就是在社區留下一片田地,每個家庭將原本要買菜的開銷改給予社區中退休的農人,由退休的老人協助耕種,分不同季節每日將所得蔬菜放置於各戶家門口,每天每戶都可吃到新鮮的蔬果,也讓整個社區活了起來。所以社區營造的重點不在於是否真正節省所付出的金錢,而是在於志工親切的態度及關心找到人在社區內的位置,除了老年人凝聚在一起用餐可增加情感交流之外,整個氛圍其實就像在吃自己媳婦煮菜一樣。執行之後漸漸的無米樂社區六十歲以上的長輩,都願意走出家門,到「稻稻來社區廚房」來用餐,這個廚房的功能不只是廚房也是屬於社區的大客廳。當然,對於行動不便的長輩,也會提供志工送餐到家的親切服務,這是無米樂社區對人口老年化的面對策略,讓我們看到其努力的成果與決心,也看到無米樂的「幸福農村」願景。
猶記當時在金門當兵的時刻,當時整個烈嶼鄉住民已鮮少有壯丁,而卻能維持高粱田及芋頭田等作物的耕作,由要是利用離鄉背井的軍人來助耕與助割,這就是烈嶼鄉住民維持其農作的方法。無米樂社區的農耕收入受到整體大環境改變的影響,如同其他農村一般出現米比水便宜的情況,當然也一如臺灣其他的傳統農村,同樣面臨居住人口老化和青壯年人口外移的情形。然而,這裡的農民在大環境不允許下,將以何種策略延續稻作農業?是個重要的課題,其實有著類似金門烈嶼鄉的策略。利用外來的旅客,體驗傳統農耕生活,當一日農夫,社區並將早期農人坐在田埂吃飯的活動加以包裝成享受特有的割稻飯,並介紹社區的景點,推廣臺客袋及草編等傳統社區產物,這樣的包裝果然對都市遊客頗具吸引力。包裝過的農耕活動除可增加社區收入及能見度,並可局部減輕需要大量人力的農作負擔外,尚能透過推銷當地的農產品,尚不論是否能完全改變弱勢農村的狀況,卻也是可讓農業得以繼續的發展下去的方法之一,這是不同於其他社區營造的方法與策略。
一般來說農村社區(rural community)本就較一般都市型社區具有較強的社區意識(community conscious-ness),無米樂社區居民在村長的帶領下共同參與社區事務,以推展無米樂動態農村博物館為目標。而這個博物館並不需要實體建築物,也不需要招募農民來作任何迎合商業行為表演,農民而是像平常一樣耕作,一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只是多了與遊客互動,無形中也增加了許多幫手,也結交許多來自各地的朋友,在這裡以地方為主的社區營造觀念根深蒂固,遊客來到這裡只有體驗、參與及協助,最後帶著當地特產和滿心的感動回家。這是一個農業社區成功的社造案例,我們期待這裡能永遠保存著恬靜寫意的農村風貌與農家隨和的親切感,這樣的社區才能真正稱為農村社區再生轉型。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15
庫存:1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